物理治療師教你 行動輔具怎麼選怎麼用 (電子書)

物理治療師教你 行動輔具怎麼選怎麼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忠一
图书标签:
  • 物理治療
  • 行動輔具
  • 輔具選擇
  • 輔具使用
  • 復健
  • 職能治療
  • 居家照護
  • 無障礙環境
  • 老年人
  • 身心障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許多失能朋友或其家屬,錯估了個案的行動能力,沒有接受選用輔具的專業評估與建議,錯用不當輔具,不但增加個案往後復健的困難度,還可能波及照顧者,連帶受到傷害。

  隨著高齡社會到來,輔具的選擇與使用,將逐漸成為生活必備常識的一環。以輪椅為例,扶手、靠腳、椅背高度......都會因為不同的個案狀況而有不同選擇,輔具細部的差別,都需要經過專業的評估,才能符合實際的需求,這本書,作者楊忠一主任希望當有個案須要使用行動輔具時,能幫大家做最貼切的參考選擇。

  疾病都有各自的病理機轉、不同的功能受損程度,非專業難以了解;輔具需求其實是與個案功能缺損息息相關,因此「以功能狀況來確定輔具需求」是更直接、更簡單、更有效率的選用方式。

  以輪椅為例,協助個案推輪椅是高齡化社會很常見的動作,如何協助個案上下斜坡、台階、門檻、地面縫隙、崎嶇路面等,除了安全第一外,錯誤的行進方式常造成輪椅翻倒、乘坐個案滑落等危險突發,對照顧者來說不可不慎、不知。
 
《足部力學與運動表現解析》 ——從生物力學基石探討步態優化與傷害預防的深度指南 本書深入剖析人體足部複雜的生物力學結構、功能及其在日常行走、跑步及各種運動中的關鍵作用。內容聚焦於從微觀層面理解足弓的動態變化、足踝關節的運動鏈,以及這些要素如何影響全身的穩定性與運動效率。 第一部分:足部解剖學的精確解讀 本章節詳細介紹足部與小腿的骨骼、韌帶、肌腱與神經系統的精確解剖結構。讀者將學習如何識別足部七塊跗骨、五塊蹠骨以及十四塊趾骨的相對位置,並理解它們在形成足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過程中的協同作用。特別強調了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作為被動穩定器的重要性,及其在吸收衝擊和傳遞地面反作用力時的機械應力分佈。 此外,本部分深入探討了足踝關節的運動學,包括背屈(Dorsiflexion)、蹠屈(Plantarflexion)、內翻(Inversion)與外翻(Eversion)的正常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及其在不同步態週期中的表現。我們也闡述了影響足踝穩定性的主要肌肉群,如脛後肌、腓長肌與短肌的功能性角色,以及它們在主動穩定結構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步態週期的生物力學分析 本章節是理解運動功能的核心。我們將步態週期分解為站立期(Stance Phase)與擺盪期(Swing Phase),並在每個階段細緻分析足部與地面接觸的力學變化。 在站立期,詳細闡述了足部接觸地面的「接地(Heel Strike)」、「前足著地(Foot Flat)」、「中站立期(Mid-Stance)」、「推蹬準備(Heel Off)」及「趾尖離地(Toe Off)」這五個關鍵點。重點分析足部在「載入(Loading Response)」階段如何進行旋前(Pronation)以最大化地面適應性,以及在「推蹬(Propulsion)」階段如何協同小腿三頭肌進行有效的外旋(Supination)以形成剛性槓桿。 擺盪期則探討足部在離地後如何迅速收回(即「腳尖上勾/背屈」)以避免拖曳,並確保擺盪效率。本部分利用壓力板數據和運動捕捉技術的基礎原理,指導讀者如何量化和評估步態中的力線偏差。 第三部分:足部功能障礙的力學成因 本部分將生物力學知識應用於臨床常見的足部與下肢功能障礙的分析。我們探討了如扁平足(Pes Planus)、高弓足(Pes Cavus)、拇趾外翻(Hallux Valgus)等結構性異常如何改變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的向量,進而影響膝蓋、髖部乃至脊椎的排列。 特別關注於功能性旋前過度(Excessive Pronation)與旋後不足(Insufficient Supination)在跑步傷害中的角色。例如,旋前過度如何增加脛骨內旋的趨勢,從而與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的發生建立聯繫。高弓足因其較差的減震能力,則被分析與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及應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的潛在關聯。 第四部分:運動表現優化與傷害預防策略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將理論轉化為實用的訓練指導。本章節側重於如何通過特定的訓練手段來優化足部與下肢的生物力學效率。 1. 動態穩定性訓練: 強調單腳站立、平衡板、以及使用不穩定表面的訓練如何增強本體感覺輸入,從而提高足部小肌肉群對突發力的快速反應能力。 2. 力量與爆發力訓練: 分析如何通過離心收縮訓練強化足底屈肌群和小腿後側肌群,以增強推蹬階段的能量儲存與釋放效率。探討「腳趾抓地力(Toe Curl)」和「短足訓練(Short Foot Exercise)」在重建足弓穩定性中的精確執行方法。 3. 生物力學評估工具的應用: 介紹如何運用簡單的觀察法(如「孤兒足跡」或「膝蓋對齊觀察」)和更進階的運動分析工具來識別個體步態中的效率低下點,並據此設計客製化的運動處方。 本書旨在為運動員、體能教練、運動科學愛好者以及所有關注下肢健康的人士,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高度實用的足部力學操作手冊,從根本上理解「腳」是如何驅動「人」的運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忠一


  新北市社會局輔具資源中心主任。

  長年實務接觸各種失能病患,對各類新舊輔具了若指掌,還能教民眾如何DIY的修復輔具。
 

图书目录


輔具,不是用病名來選的 / 楊忠一

第一章  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粗大動作功能分級好理解、好溝通
分級一、可以跑跳,上下樓梯不需扶欄杆
分級二,能放手行走,不能跑跳,上下樓梯需扶欄杆
分級三,需扶持穩定物才能行走
分級四,無法行走,但能在無頭靠支撐下維持坐姿
分級五,無頭靠支撐下難以維持坐姿

第二章  幫助行走的輔具
步行輔具高度調整的原則
移位腰帶,步行訓練時預防跌倒的法寶
單點手杖. 要能放手走才適合
前臂拐杖省力好幾倍
四腳手杖,偏癱只剩單手能抓握最合適
腋下拐杖
助行器,加2個輪子會更穩
助步車,可走、可坐、可購物

第三章  輪椅怎麼選、怎麼用
輪椅尺寸怎麼選
腳踏板長度調好,輕鬆坐正少壓瘡
輪椅骨盆帶位置正確才有效
鬆緊可調背墊滿足人體工學需求
輪椅加桌板,能做事也坐得穩
可拆掀扶手、靠腳,是轉移位秘密武器
高椅背、有頭靠,可以仰躺、傾倒的輪椅
5招安穩入坐輪椅不前滑

第四章  推輪椅的技巧
自己推輪椅也能趴趴走
中風,也能單手、單腳,推輪椅
協助上下緩坡、陡坡與崎嶇路面
協助上下台階、過門檻、縫隙
雙人協助輪椅上下樓梯

第五章  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
電動輪椅選「輕便型」還是「馬力型」
安全使用電動輪椅的訓練
電動代步車要能走路才合適

後記  一定要知道的各種輔具補助資源
長照輔具補助
身心障礙者輔具補助
特殊教育輔具提供資源
職務再設計輔具補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062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8MB

图书试读

自序

輔具,不是用病名來選的


  2004 年10 月1 日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開幕,我跟夥伴們也從那天起,開始了全職的輔具服務工作。十多年來我們累積了許多輔具使用上常見的問題;也與失能者的家屬、照顧服務員、長照專員、醫療人員、實習學生、輔具銷售人員等,分享輔具的種種適用狀況與使用技巧。

  輔具,顧名思義是在輔助失能者的用具;並非是由病名來做依據,應該是以個案「功能狀況」所須要的為選擇標準。許多失能朋友或其家屬,錯估了個案的行動能力,沒有接受選用輔具的評估與建議,自行用了錯誤的輔具,往往增加個案往後復健及生活上的困難度。在我工作的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便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陪同身障朋友試用體驗,也提供了輔具補助的申請協助。

  依目前我國現行的「CNS 15390 身心障礙者輔具-分類與術語」,將輔具定義為:特別生產或一般用於預防、補償、監測、減輕或緩和機能損傷、活動限制、參與侷限的任何產品。品項包括裝置、設備、儀器、技術和軟體,只要能夠幫助人類達到活動及各種功能目的,輔助器具與工具都算在列。從這定義中可以發現,輔具所要幫助的是「具體的功能」,而不是「治療或減輕疾病」。

  不過一般人常在得到疾病或因意外造成身體的損傷,醫師做出診斷後,會建議病患:「開始需要使用輔具了。」但臨床上會有很多民眾會問:

  「中風要用什麼輔具?」
  「帕金森氏症要用什麼輔具?」
  「失智症要用什麼輔具?」
  諸如此類,就是典型的「用病名來選輔具」。

  因為疾病都有各自的病理機轉、不同的嚴重程度,一般非專業的人其實難以了解。而輔具需求其實是與功能相關,與疾病本身並不直接相關,因此「以功能狀況來確定輔具需求」是更直接、更簡單、更有效率的方式。

  臨床上我們常遇到慌張的家屬:

  「我爸爸中風住院了,出院以後要怎麼照顧?要準備什麼輔具?可以申請什麼長照服務⋯⋯」

  我們真的很想幫忙,可是問來問去就只知道:「爸爸中風、腦血管阻塞、住在醫院、不會自己走路、生活上很多需要別人協助⋯⋯」我們熱心的以經驗值向她推薦:「可以用四腳拐杖、輪椅等輔具。」但家屬聽不進去,會堅持己見:「聽人家說,好像須要氣墊床的病床⋯⋯」,就一直雞同鴨講怎麼辦呢?

  事實,一般沒有經驗、沒有專業訓練的家屬,對於失能病患的細節功能描述是很不精確的,記憶也很薄弱,常只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人家屬若能知道「粗大動作的功能分級」,就可以快速把失能者的動作功能分級,再針對每個分級的能力,系統性的媒合所需要的輔具;這個方式已經廣泛的運用在輔具專業服務體系之中。

  事實上,以輪椅為例,踏板、扶手、靠背高度⋯⋯都會因為不同個案的功能狀況而有不同設計,輔具細部的差別都需要經過專業的評估,才能更符合使用者實際上的需求;當有讀者朋友需要使用到行動輔具時,這本書能幫大家做最適合的選擇。

  當病人須藉由輔具幫忙時,輔具「不是用疾病名稱」來選的,用「功能性」就對了!
 
楊忠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接著要提的這本書,主題是關於「高齡友善居家環境設計」。這本書的作者群是建築師和復健治療師的跨領域合作,他們不只是談論無障礙設施,而是用一種「設計思考」的角度來重新詮釋「安全居家」。書裡展示了許多將實用性與美觀完美結合的案例,像是如何巧妙地在老屋中隱藏扶手,讓空間看起來不那麼「醫療化」;或是如何透過燈光和材質的選用,來降低長者跌倒的風險。我特別欣賞書中「預防性設計」的概念,也就是在問題還沒發生之前,就透過環境的優化來減少意外的可能。這跟輔具的選擇邏輯其實是相通的,輔具是解決移動障礙的工具,而環境設計則是優化使用工具的舞台。如果環境設計不好,再好的輪椅或助行器,在狹窄的門檻或濕滑的浴室裡,效果都會大打折扣。這本書讓我對「安全」有了更全面的體會,不再只是單純關注個體,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使用者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评分

最近翻閱了一本關於「穿戴式科技與人體感測」的科普讀物,它雖然主要在講最新的科技趨勢,但讓我對未來輔具的發展有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書中介紹了許多利用微型感測器監測心率、步態分析甚至情緒變化的裝置,雖然這些大多還在實驗階段,但它揭示了一個趨勢:未來的輔具可能會變得更「智慧」且更「個人化」。例如,一個智慧拐杖不只用來支撐重量,它還能即時分析使用者的平衡狀態,並發出預警,甚至連結到遠端的照護者。這本書的風格比較偏向未來學與技術展望,充滿了對科技突破現狀的樂觀態度。這讓我思考,未來的行動輔具,也許不再只是一個被動的支撐物,而是一個主動參與使用者健康管理的「夥伴」。雖然它沒有直接教我怎麼挑選現有的輔具,但它拓展了我對「輔具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認知邊界,讓我對科技輔助的可能性感到興奮。

评分

這本關於行動輔具的書,光是書名「物理治療師教你 行動輔具怎麼選怎麼用」就讓人覺得很專業、很實用。不過,我這次想聊聊我最近讀到的一些其他書籍,它們雖然不是直接講輔具的,但對於提升生活品質、理解身體狀況,都有很獨到的見解,跟輔具的使用其實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我最近看了一本探討人體工學的書,書裡鉅細靡遺地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各種姿勢對脊椎和關節的影響。那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研究人體運動學的專家,他用了很多圖表和案例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腰痠背痛,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年紀大,而是因為我們坐的方式、搬東西的姿勢完全不對。書裡面提到,選擇一個「對」的椅子,遠比你想像中的重要,它會影響你一整天的精神狀態。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未來我需要輔具,除了考慮輔具本身的功能性,可能還要更深入地去思考,這個輔具如何融入我現有的生活動線和工作習慣中,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這本書的視角很宏觀,讓我意識到,輔具的選擇不該是單點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整體生活模式調整的一部分。

评分

另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是關於「慢性疼痛管理」的心理層面探討。這本書的寫法非常溫暖,不像傳統醫學書籍那樣冷冰冰地只講生理機制。作者是一位同時具有臨床經驗和心理諮商背景的醫師,她強調,疼痛不只是神經傳導的訊號,它更與一個人的情緒、焦慮程度、甚至是對未來的恐懼緊密相連。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解析,為什麼有時候身體稍微有點不舒服,我們就會反應過度,而有時候明明傷得很重,卻能咬牙撐過去。這讓我深思,對於需要使用輔具的人來說,從「依賴」到「接納」的心理轉變過程,才是最艱難的。如果輔具的使用帶來的是「我變弱了」的負面暗示,那麼輔具的功能再強大,使用者的意願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光有技術層面的指導是不夠的,心理建設和自我賦能的觀念,才是讓輔具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動力。這本書的觀點很新穎,讓我對「復健」和「輔助」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

還有一本我很喜歡的,是關於「老年人運動與肌力維持」的實用指南,作者是一位專精於高齡運動的體能教練。這本書完全側重於「如何盡可能地不使用輔具」,或者說,如何在身體狀況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移動能力。書中詳細介紹了許多低衝擊性的訓練方法,像是靠牆深蹲、坐姿抬腿等,強調的是「功能性肌力」的訓練,而非追求極致的運動表現。這本書的基調非常積極向上,它不斷鼓勵讀者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身體機能的退化。這與單純探討輔具如何「代償」的功能性概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認為,一個負責任的輔具選擇過程,必然要包含「我們是否能透過訓練來延緩對輔具的依賴」這個環節。如果能透過正確的訓練,維持住原有的活動能力,那麼輔具的選擇就會更具彈性,甚至可以選擇輕便型的輔具,而不是只能依賴重型的、固定式的輔具。這本書教會我,身體的潛能,往往比我們想像中要強大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