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情緒 (電子書)

傾聽情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俊凱
图书标签:
  • 情绪管理
  • 心理健康
  • 自我提升
  • 倾听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认知
  • 正念
  • 幸福感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疾病降臨,該如何學習生命最重要的一堂課?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
陪你練習,面對未知的不捨

  學習感受你內心的寧靜,並了解到人生中的每件事都有其目的。──美國精神科醫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凝視親人的生命盡頭,該如何渡過最後?
  疾病發生的時候,並非真的無從準備
  「我要告訴你,檢驗報告結果證實是癌症……」
  有尊嚴地好好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然而,當摯愛親人被宣告罹患疾病,是要選擇逃避
  還是學習照顧與自處,陪伴走過這一段?

  ☉ 當家中長輩罹患癌症……
  「該不該告訴他真相?」、「之後的治療與照顧要怎麼辦?」當醫師宣判長輩罹患癌症,身為子女的我們,是恐懼、難過、無力,還是理所當然的接受它?
  然而,壞消息令人沮喪,卻也是重生的契機!
  生病只是剛好提醒我們,再好好愛自己一下。

  ☉ 疾病的真相,該如何說出口?
  當家中長輩罹癌,最困難的選擇是──說還是不說、治療還是不治療
  長期被隱瞞的病人,通常會比其他人,產生更多情緒問題,甚至會傷害自己,導致零零散散、甚至中斷治療,反而對雙方都是傷害。

  ☉ 用愛關心,接納情緒
  其實老人家不是不知道生病,而是他的情緒有沒有被家屬接納。當家屬給予多一點善意回應,老人家情緒就能被安撫,可能會為他帶來某些力量,讓病人感覺舒服一點,心情也會跟著改變。

  ☉ 最後的陪伴,讓人好好地離去
  當臨別時刻到來,該如何讓老人家保有尊嚴且安詳地離去?
  很多末期癌症病人都會「疼痛」,臨終階段使用嗎啡、鴉片類製劑來舒緩,普遍是被允許的!

  回到「人」本身,老年期受到病痛纏身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病人往往只希望在生命的尾聲,還能夠做些什麼,留下一些什麼……
  人有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
  陪伴親人「好好活」,是可以練習的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陪你修習「最後人生」
  重新定義老年、照護、與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關於最後人生,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想跟你說:
  •被宣判罹患癌症的時候,聽起來也許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壞消息,卻也是一個重新檢視生活的時機。
  •「得了癌症之後,接下來很快就會離開人世」已經是過時的想法。
  •我們往往看到的實情是,老人家並不特別擔心,反倒是青壯年的子女們因為壓抑和難過無法得到紓展,而陷入深深的愁苦中。
  •保有積極正向面對疾病的態度,同時也接受安寧療護,兩邊雙管齊下,才是對病人最大的福祉。
  •除了癌症病人本身,也要留意到照顧者是否已經不堪負荷,給予適度喘息的空間,避免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也跟著病倒累垮。
  •癌症治癒之後,恐慌「復發」這件事情,可能會對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參加「病友會」,感受到大家同在一條船上。
  •每天把自己照顧好,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飲食,不也是一種面對人生最後風景,最好且具有智慧的方式?
  •「哀傷」反應,其實是一個連續性的情緒表現,中間也包括了「解脫感」。
  •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造成人們對它的恐懼,可是越到後面,病人可以學會超然地看見生病帶來的好處,然後留下生命的意義。

★感動推薦

  賴允亮 教授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安寧教育示範中心資深主治醫師
  馬偕醫學院教授
  亞太安寧緩和醫學會(APHN)理事、前理事長
 
  賴德仁 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陳慶餘 教授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现代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一瞥当代生活图景与内在探索 本书旨在深入描摹当代都市生活中,个体在高速运转的社会节奏中如何感知、处理并转化自身的情绪景观。我们不关注单一的、直接的“情绪管理”技巧手册,而是选择以更具文学性和观察性的笔触,去捕捉那些散落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微妙张力与内在呼喊。 第一部分:城市的脉搏与个体的疏离 现代都市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巨型机器,其高效的运转依赖于无数个体在既定轨道上的精准定位。然而,这种集体性的高效率往往伴随着个体内在的抽离感。 本卷首先描绘了清晨的通勤场景。地铁车厢内,人们紧贴着彼此,却又彼此遥远。他们低垂着头,屏幕的光线是唯一的慰藉,这光线折射出的,是对外部世界的暂时拒绝,也是对内心世界的自我保护。我们详细考察了“信息过载”如何重塑人们的注意力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导致“共情疲劳”。当外界的声音过于嘈杂,人自然会选择性地关闭接收器,这并非冷漠,而是生存的本能反应。 接着,笔锋转向了办公空间。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中,职场上的“绩效至上”原则,如何悄无声息地将情感需求降至次要地位。我们探讨了那些被包装成“积极反馈”的批评,以及员工在面对“996”文化时,如何用“专业主义”的外壳来掩盖深层的倦怠与焦虑。这里没有直接的口号,只有对细节的刻画:电脑屏幕前紧锁的眉头,咖啡因支撑下勉力维持的微笑,以及午休时匆匆扒拉食物的动作中,所蕴含的对“时间被偷走”的无声抗议。 第二部分:关系场域中的微光与阴影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城市中变得既紧密又脆弱。本部分聚焦于亲密关系、友谊以及家庭在现代结构下的重塑与挑战。 在亲密关系方面,我们探索了“陪伴的质量”与“在场的时间”之间的悖论。伴侣们可能同居一室,共享着昂贵的家具和同步的日程表,但精神上的距离却可能拉得更远。我们审视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关系中的“第三者”——它既是展示亲密的舞台,也是引发比较与不安全感的温床。例如,一次精心布置的晚餐,其主要目的似乎是为了拍摄上传,而非享受当下的味觉与交谈,这揭示了一种“表演性生活”的倾向。 友谊的形态也在变化。老旧的、基于共同经历的深厚友谊,正面临被“弱联系”的大量社交活动所稀释的风险。人们倾向于维持广泛的社交网络,以应对职业上的需求或突发的危机,但这些网络往往缺乏在真正脆弱时刻提供实质性支撑的深度。书中的一些章节,通过对几对典型都市朋友的侧写,展示了他们如何在频繁的线上互动中,逐渐错过了对方生活中的关键转折点。 家庭方面,我们关注“回巢现象”与“代际沟通的鸿沟”。年轻一代在物质上可能已独立,但在情感上仍受制于传统的家庭期待。当回乡探亲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时,如何表达爱意与如何拒绝不合理的干预,成为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 第三部分:日常的仪式与精神的突围 面对外部世界的压力,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本部分转向人们在碎片时间中寻找的“意义锚点”和“精神出口”。 我们观察了“爱好”的变迁。曾经的爱好是单纯的消遣,现在则往往被赋予了“副业价值”或“自我提升”的标签。无论是烘焙、健身还是学习一门小语种,其背后都潜藏着一种“不被淘汰”的焦虑。然而,在这些表象之下,依然存在着个体对纯粹愉悦的渴望。我们捕捉了那些不为社交媒体记录的瞬间:深夜里,一个人沉浸于阅读一本老旧小说的专注,或是在通勤路上,通过耳机中的音乐与作曲家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景观,但真正有效的“疗愈”,往往来自于对“慢”的刻意练习。本卷深入探讨了“空间感”对心境的影响。那些被忽略的城市角落——一个不为人知的街心花园、一家开在老城区、只卖黑胶唱片的店铺——成为心灵的避难所。进入这些空间,意味着暂时退出了数字世界的竞速。 最后,本书探讨了一种“内向的坚韧”。它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抗,而是在理解并接受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不完美后,选择以一种更符合自己内在节奏的方式存在。这是一种对“完美人生”脚本的温和拒绝,是对当下每一个呼吸、每一次真实感受的尊重。通过对这些细腻的观察与描摹,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现代人情感生态的丰富图景,一个充满张力、却又蕴含着不屈生命力的内在世界。

著者信息

總策劃簡介

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


  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於2013年成立,是以促進亞太地區心理腫瘤專業發展、相關臨床服務與大眾知能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本會致力於照顧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層面,了解病人、家屬及專業人員對癌症不同時期的心理、社會及行為反應,提供情緒上的輔導及支持,進行相對的社會心理治療。

  期望透過提供心理腫瘤相關新知、服務、與宣導,來降低癌症病人及其家屬的情緒困擾。在身體、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互相配合下,更能使患者順利進行治療並提高生活品質。

  官方網站:www.appoef.org.tw/
  FACEBOOK粉絲團:www.facebook.com/appoef/

作者簡介

方俊凱 董事長

  *學 歷:
  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研究所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現 職:
  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 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經 歷: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理事長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台灣癌症資訊全人關懷協會理事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監事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監事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部定助理教授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諮商系部定助理教授

蔡惠芳

  社工師/諮商心理師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現職:三軍總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經歷:
  血液腫瘤科及安寧病房社工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心理腫瘤專家
  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評選委員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安寧療護社工師專業課程委員會委員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安寧療護心理師專業課程委員會委員
        美國俄亥俄州Southeast Inc.全職進修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序】方俊凱醫師
【作者序】蔡惠芳社工師

PART 1────善知:打開罹癌情緒處理的第一扇門
☉當家中長輩罹患癌症
△第一時間知道病情的老人家
△事後才知道自身病情的老人家
☉兩難的抉擇,兒女該不該對父母說病情?
△隱瞞病情,反造成治療的困難
△面對疾病,病人和家屬的心理層次
☉醫病共享,罹癌後的決策(SDM)
△誰來照顧長輩?我該辭職嗎?
△照顧人手問題,借鏡國外經驗、產學合作
△尋求幫助,罹癌後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
△SDM兩大核心──完整知情,資訊共享
△醫師和家屬只是輔助決策,病人才是真正決策者
■ 醫護現場的情緒關懷

PART2────善戰:癌症治療中情緒紓解的第二扇門
☉選擇權威名醫?還是就近治療?
△當戰爭開打,該如何決定治療方向?
△整合照顧,病人、家屬、醫院三方考量
-情緒案例01》找到治療意義:心中惦念的田地
△破除迷失,打開情緒的出口
☉罹癌後,家庭角色的改變
△站上前線,到底是誰在打戰?
△戰事多變,重點在持續追蹤支援
△找回希望感,繼續積極前進
△重拾興趣,體會生病的好處
☉治療期間的情緒反應
△積極處理病人的焦慮
△營養門診,透過諮詢專業
△用愛關心,接納病人的情緒
△情緒連結,看見當下快樂
-情緒案例02》找回熟悉感,聽喜歡的歌
☉預期性的悲傷因應
△兩種預期性的悲傷情境
△長輩的情緒失落課題
△希望感破滅時的情緒展現
△無用老人的自殺問題
-情緒案例03》罹癌長輩的自殺行為
△破除「無用感」,找回單純的存在意義
△尊嚴感,老人家自我價值的建立
△末期病人無法積極治療的心理準備
■ 醫護現場的情緒關懷

PART 3────善存:癌症復發情緒應對的第三扇門
☉ 復發後的情緒衝擊
△復發?轉移?還是第二個癌症?
△早期發現,拉長存活期(Surviva)
-情緒案例04》六個月就癌症復發的女老師
△失志症候群,復發的打擊
☉ 復發後的醫療決策
△保有積極治療心態,同時接受安寧療護
△團體支持,引導正向思考
■ 醫護現場的情緒關懷

PART 4────善生: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情緒舒緩的第四扇門
☉長期照護的身心負荷
△當兩位老人家互相照顧
-情緒案例05》妻子走出丈夫離世的哀傷情緒
△中年兒女照顧罹癌父母
-情緒案例06》長子無法接受母親罹癌過世
☉為彼此的情緒解套
△給照顧者:為自己留一些喘息空間
△給被照顧者:進到創傷後成長的境界
■ 醫護現場的情緒關懷

PART 5────善別:安寧照護規劃安排的第五扇門
☉病房中的家庭會議:誠實面對,勇敢接受
△病人最後的生命規劃,由誰主導?
△緩和醫療家庭會議的決策重點
△兼顧安寧緩和治療的機制
☉安寧共照的緩和醫療
△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送往安寧病房的契機
△積極作為,改善末期病人的痛苦
△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道別的練習,為善終預做準備
△家屬和長輩如何預做心理規劃
-情緒案例07》唱首情歌給誰聽?老爺爺放下過往的掛念
■ 醫護現場的情緒關懷

PART 6────善終:末期臨終情緒關懷的第六扇門
☉ 最後的陪伴,讓老人家好好地離去
△好好的活,只求無痛心願
△好好的死,但願心無罣礙
-情緒案例08》道愛,媽媽送給女兒最後的禮物
-情緒案例09》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走的爺爺
△遺憾的事,錯失情感的傳遞
-情緒案例10》長輩從企圖自殺到了無牽掛的轉變
-情緒案例11》軍人身分,讓爺爺轉而勇敢面對死亡
-情緒案例12》對媽媽放手,說再見!
-情緒案例13》預作死亡決策討論,讓病人無憾離去
☉悲傷輔導,未亡人的哀傷心理
△喪慟因應,家屬的哀傷型態
△病人逝世之後,醫院提供兩面向服務
△覺察撕裂的心情,嘶吼的情緒
△醫院逝世患者的追思禮拜
-情緒案例14》阿嬤床邊呼喊,臨終阿公無法安心離去
△有所為,有所不為──臨終現場的情感引導
△整理逝者的遺物,找到情緒出口
-情緒案例15》哀傷調適不同調,給彼此一些空間
■ 醫護現場的情緒關懷

【附錄一】正念(Mindfulness)減壓的操作方法
【附錄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223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電子書給我的感受是「溫柔的堅定」。它不像某些成功學書籍那樣咄咄逼人,強迫你必須在幾天內脫胎換骨;它更像是一位陪伴你走過迷霧的資深嚮導,步伐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很穩。我很少會對一本書產生「相見恨晚」的感覺,但這本《傾聽情緒》真的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感受」之間的關係。它讓我知道,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它們只是訊息的傳遞者,重點是我們如何解讀這些訊息。我還挺推薦給身邊那些平時總是很壓抑自己、習慣把事情往肚子裡吞的朋友們。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拋諸腦後的書,它的某些句子和概念會像種子一樣,在你心裡慢慢發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你又遇到類似的情緒難關時,它會自然而然地浮現,給你一個安靜而堅定的力量。這本書,我會推薦給所有正在努力學習與自己和平共處的人。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很有邏輯,雖然主題圍繞在情緒,但它並沒有讓閱讀體驗變得沉悶或情緒化。它很巧妙地在情緒的剖析之後,穿插了一些簡單的、可以馬上在日常中嘗試的練習,但重點是,這些練習絕不是那種制式的冥想口令,而是更貼近生活情境的微調。例如,書裡提到一個「五分鐘感官重置法」,我實際操作了一下,發現那種專注於當下身體感受的方式,真的能有效阻斷腦中不斷重複的負面迴圈。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給人「你必須馬上改變」的壓力,它給你的感覺更像是「如果你願意,這裡有一條稍微好走一點的路徑供你參考」。對於像我這樣,平時工作忙碌,沒太多時間進行大篇幅自我療癒的人來說,這種「小劑量、高效能」的引導非常實用。它成功地將深奧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了可以融入一杯咖啡時間的實踐指南。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水墨感,配上那幾個字,給人一種寧靜又深邃的感覺。我一開始看到它的時候,就覺得它可能不是那種市面上常見的「快速解決問題」的工具書,比較像是一本引導你沉澱下來,好好看看自己內在風景的指南。它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用心,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有那種為了塞滿頁數而硬擠字體的粗糙感。翻開前幾頁,就能感受到作者試圖營造一種溫和的氛圍,好像邀請你一起坐下來,泡杯茶,慢慢聊聊那些我們平時總是在匆忙中忽略掉的心情起伏。整體來說,從視覺到觸感(即使是電子書,也能感受到那種設計的質感),都讓人有種「這本書值得我花時間」的期待感。我特別喜歡它在顏色上的運用,那種不過度渲染,剛剛好的灰階調性,非常符合現代人對心靈空間的嚮往——不要太吵,只要剛剛好。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個人來說,更像是一種語言學習的體驗。不是學習新的知識,而是學習用更精準的詞彙來命名自己內在那些模糊不清的感受。以前我總是用「煩死了」或「不開心」來帶過很多複雜的心緒,但讀了這本書後,我開始能分辨出「那是帶著委屈的失落」還是「那是對未知的本能恐懼」。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很厲害,她總能用一種詩意卻又不失準確性的筆法,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細節。特別是書中關於「界線感」的探討,簡直是打中我的痛點。我總以為體貼別人就是犧牲自己,結果反而把自己逼到牆角。書裡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我把它抄了下來貼在電腦螢幕上,提醒自己,設定界線不是在推開別人,而是在保護自己內在的空間。這種深度和層次感,讓我忍不住會想反覆閱讀其中的精華段落。

评分

說實話,我最近剛經歷了一些職涯上的轉折期,那種迷惘感常常讓我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坦白講,我原本對這類主題的書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的,畢竟坊間太多心靈雞湯,喝完拉肚子。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要「振作起來」或「積極面對」,反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去梳理那些「為什麼我會突然感到焦慮?」的源頭。舉例來說,它在描述「無力感」那一段,用了好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場景,像是通勤時的擁擠、老闆的一句無心之語等等,然後不急著給解方,而是讓那個情緒在文字間擴散開來。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感覺作者非常理解現代人在高壓社會下的真實處境,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導,而是像個同理心很強的朋友在身邊陪著你。我發現,光是能好好「看見」自己的情緒,就已經是一大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