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電子書)

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峻廷
图书标签:
  • TensorFlow 2
  • 0
  • 深度学习
  • AI模型
  • Python
  • 机器学习
  • iT邦幫忙
  • 鐵人賽
  • 电子书
  • 人工智能
  • 模型构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改編自第 11 屆 iT 邦幫忙鐵人賽,Google Developers Machine Learning 組冠軍網路系列文章 ⸺《Towards Tensorflow 2.0:無痛打造AI模型》,是一本完整結合 Google Colab 學習Tensorflow 的台灣本土專書。AI、機器學習為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如何透過 AI 來提高企業營收或降低成本,已是各大企業爭相研究的技術。這是一本涵蓋基礎 Tensorflow 語法到各大應用領域的專書,豐富內容結合業界實戰心得與應用 ( 包括:價格預測、影像辨識、推薦系統等 ),帶你探索 AI 的奧妙。

  三大重點
  ☛ 內容涵蓋現今 Tensorflow 2.0 最新語法,由淺入深帶你了解 Tensorflow 語法,從資料選取、資料處理、模型訓練以及視覺化均包含於此書。

  ☛ 本書涵蓋 DNN、CNN、RNN、GAN 、RL 等現今熱門模型,且搭配許多經典有趣的資料集做學習。除了實作,書中也會提及在真實世界所會遇到的的問題及解法。

  ☛ 透過線上免費雲端運算資源帶你學習 Tensorflow2.0,不僅不需擁有高運算設備即能學習現今最熱門的 AI 模型,也可以省略掉繁瑣的安裝步驟,可立即上手並學習 AI 核心概念。

  適用讀者
  具備基礎程式編寫能力的 Tensorflow 初學者、對 AI 有興趣或想轉職成為 AI 工程師的讀者。
深度学习的基石与实践:超越框架的理解 本书聚焦于现代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理论、算法的深度剖析,以及构建高效、可解释性强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工程实践。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不仅能熟练运用现有工具,更能理解底层机制,从而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 --- 第一部分: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从经典机器学习到前沿深度学习的演进脉络,强调数学原理在算法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章: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重塑 统计学习理论回顾: 偏差-方差权衡、VC维理论在模型泛化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概率论与信息论基础的深度挖掘: 贝叶斯推断、最大似然估计(MLE)与最大后验概率估计(MAP)的对比分析,交叉熵与KL散度的实际意义。 特征工程的艺术与科学: 特征选择(Filter, Wrapper, Embedded方法)、特征提取(PCA, LDA的几何意义)、以及高维稀疏数据(如文本、推荐系统数据)的处理策略。 第二章:优化算法的底层逻辑 凸优化与非凸优化的挑战: 理解梯度下降(GD)的局限性,鞍点问题在深度网络中的表现。 经典与现代优化器详解: 动量(Momentum)、自适应学习率方法(Adagrad, RMSprop, Adam, Nadam)的数学推导与收敛性分析。重点探讨学习率调度策略(如余弦退火、Warmup)对模型训练动态的影响。 二阶优化方法的探索: 牛顿法、拟牛顿法(BFGS, L-BFGS)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潜力与计算复杂度权衡。 第三章:神经网络的结构与激活 多层感知机(MLP)的深入剖析: 万能逼近定理的现代解读,层数与宽度的权衡。 激活函数的选择与影响: ReLU、Leaky ReLU、Swish、GELU等函数的导数特性、饱和区问题及其对梯度流的影响。 初始化策略的关键性: Xavier/Glorot与He初始化方法的原理,它们如何确保网络在训练初期保持合理的方差。 正则化技术的再审视: L1/L2范数、Dropout的随机性模型,以及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BN)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 LN)在处理内部协变量偏移上的差异与适用场景。 --- 第二部分:核心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侧重于其创新点、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调优技巧。 第四章:计算机视觉的卷积革命 卷积操作的数学描述: 滤波器、步幅(Stride)、填充(Padding)的几何解释。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的效率优势。 经典CNN架构的演进: LeNet到AlexNet的突破,VGG的深度哲学,GoogLeNet(Inception)的多尺度融合思想。 残差网络的精髓: 恒等映射(Identity Mapping)如何解决深度网络的退化问题,ResNet的残差块设计。 高效网络设计: 瓶颈层(Bottleneck)的应用,MobileNet系列(v1, v2, v3)的轻量化设计思路,ShuffleNet的通道混洗机制。 第五章:序列数据的处理与生成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局限性: 长期依赖问题(Vanishing/Exploding Gradients)的根源分析。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门控循环单元(GRU): 详细解析输入门、遗忘门、输出门的工作机制,理解它们如何精确控制信息流。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诞生: 从Seq2Seq模型的软注意力(Soft Attention)到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的飞跃,Bahdanau与Luong注意力机制的差异。 Transformer架构的完全解析: 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的并行计算优势,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的必要性,以及Encoder-Decoder结构的完整流程。 第六章:生成模型与对抗学习 变分自编码器(VAE)的概率建模: 潜在空间(Latent Space)的结构,重参数化技巧(Reparameterization Trick),以及重构损失与KL散度的平衡。 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博弈论基础: 判别器与生成器之间的纳什均衡点,Minimax博弈的数学形式。 GAN的训练稳定性挑战: 模式崩溃(Mode Collapse)的现象与成因分析。Wasserstein GAN (WGAN) 及其梯度惩罚(GP)如何改善训练过程。 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的前沿探索: 前向过程(加噪)与反向过程(去噪)的数学描述,DDPMs在图像合成质量上的突破性表现。 --- 第三部分:模型的可解释性、部署与工程化挑战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靠、可信赖、并能在实际环境中高效运行的系统。 第七章:模型可解释性(XAI)的必要性与方法 白盒与黑盒模型的区分: 理解模型决策过程的重要性。 局部解释技术: LIME(局部可解释模型无关解释)的原理,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基于合作博弈论的公平归因。 全局解释技术: 特征重要性排序,敏感性分析,以及特征可视化(如CAM, Grad-CAM)在CNN模型中的应用。 因果推断与深度学习的结合: 探索“为什么”模型做出某个预测,而非仅仅“是什么”预测。 第八章:模型评估、鲁棒性与对抗防御 超越准确率的评估指标: F1-Score, AUC-ROC/PRC在不平衡数据集中的应用,召回率与精确率的工程权衡。 模型鲁棒性测试: 引入噪声、数据偏移(Covariate Shift)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评估。 对抗性攻击的原理: FGSM、PGD等常见攻击方法的数学构造,理解模型对微小扰动的脆弱性。 基础防御策略: 对抗性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和梯度掩码技术在增强模型鲁棒性方面的实践。 第九章:高效部署与边缘计算 模型量化(Quantization)的艺术: 从FP32到INT8的精度损失与速度提升的计算模型,训练后量化(PTQ)与量化感知训练(QAT)。 模型剪枝(Pruning)与稀疏化: 非结构化与结构化剪枝的对比,稀疏矩阵的加速利用。 模型编译与加速框架: 探讨ONNX、TensorRT、OpenVINO等技术栈在不同硬件(CPU, GPU, NPU)上进行推理优化和部署流程。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的隐私保护机制: 客户端模型更新的聚合策略,以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挑战。 ---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为希望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栈,并能独立设计、优化、部署复杂模型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我们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框架的特定API版本,而是聚焦于那些驱动所有现代AI系统的、永恒不变的数学原理和工程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峻廷


  作者於資料科學、機器學習相關領域深耕多年,專案經歷涵蓋多方領域,包含:電信、金融、工廠、廣告等,並致力於運用資料科學及機器學習解決企業問題,現為電信業資料科學家。
 

图书目录

01 Tensorflow 介紹
1-1 什麼是Tensorflow?
1-2 Tensorflow 2.0
1-3 線上免費開發測試環境
1-4 總結

02 Tensorflow 基本語法
2-1 變數類型
2-2 建立數據
2-3 數據操作
2-4 數據運算
2-5 總結

03 TF.Keras API
3-1 基本操作
3-2 定義模型
3-3 模型訓練
3-4 模型儲存
3-5 總結

04 Python 資料處理與視覺化實戰
4-1 初入茅廬
4-2 小試身手
4-3 熟能生巧
4-4 觸類旁通
4-5 融會貫通

05 深度神經網路 (Deep Neural Network)
5-1 線性迴歸 (Regression)
5-2 優化器 (Optimizer)
5-3 深度神經網路 (Deep Neural Network)
5-4 深度神經網路- Lab 1 (Data:Airbnb)
5-5 深度神經網路- Lab 2 (Data:Fashion MNIST)
5-6 總結

06 卷積神經網路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6-1 CNN
6-2 VGG

07 遞歸神經網路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7-1 遞歸神經網路 (RNN)
7-2 長短期記憶網路
7-3 RNN 實作 - 情感分析
7-4 RNN 實作 - 股價預測
7-5 BERT 初探
7-6 實務技巧分享
7-7 案例說明

08 推薦系統 (Recommendation System)
8-1 推薦系統介紹
8-2 Wide & Deep 推薦系統介紹
8-3 Deep & Wide 模型 Lab
8-4 實務經驗與結論

09 從Auto-Encoder 到GAN
9-1 非監督式學習 (Unsupervised Learning)
9-2 自動編碼器 (Auto-Encoder)
9-3 自動編碼器 (Auto-Encoder) 實作
9-4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9-5 生成對抗網路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9-6 GAN 實作LAB-1
9-7 GAN 實作LAB-2 MNIST

10 增強式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
10-1 什麼是增強式學習RL
10-2 RL 的學習方法
10-3 DeepQNetwork
10-4 RL DQN - Colab 實作
10-5 總結

11 模型調教與模型服務
11-1 模型調教問題 - Overfit 以及Underfit
11-2 模型視覺化 - TensorBoard
11-3 遷移學習 (Transfer Learning)
11-4 模型服務 (Model Serving)
11-5 總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50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3.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新技術充滿好奇心,但又常常被時間追著跑的技術愛好者,我對這本《無痛打造AI模型》的電子書充滿了期待。現在網路上關於TensorFlow 2.0的教學文章汗牛充木,但品質良莠不齊,很多都是零碎的片段介紹,缺乏一個從頭到尾、結構完整的學習脈絡。我最怕的就是那種只講新功能,卻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改」的書。TensorFlow 1.x之所以難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太過於底層和複雜,迫使我們必須去理解底層運算的細節。如果2.0真的是為了「無痛」而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理解,2.0是如何透過抽象化來簡化這些複雜性,而不是單純地換了個語法殼而已。我想知道,當我使用像`model.fit()`這樣的高階函數時,底層的梯度計算和反向傳播是如何被自動處理的?這種「幕後發生了什麼」的解釋,對於想更深層次理解AI模型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電子書的形式也很好,隨時隨地都可以翻閱查閱,比厚重的實體書方便多了,尤其是在通勤時間,剛好可以用來啃啃程式碼範例。

评分

天啊,這本《從TensorFlow 1.x 到 2.0 的轉變之路:讓你的AI模型建構不再頭痛(iT邦鐵人賽精選集)》(電子書)真的是及時雨啊!最近工作上真的被TensorFlow 2.0的語法搞得焦頭爛額,大家都知道,以前寫模型那套寫法,到了2.0完全變了個樣子,什麼Eager Execution、什麼跟Keras的深度整合,光是光看官方文件就覺得頭昏眼花。我記得我剛接觸TensorFlow的時候,還要自己寫一堆Session跟Placeholders,每次訓練模型都要小心翼翼地確保圖建構正確,光是除錯就花掉我一半的時間。結果現在大家都說2.0比較直觀、比較Pythonic,但我試著自己摸索了幾次,總覺得抓不到那個「精髓」。特別是當我看到別人的程式碼,動不動就用`tf.function`來優化,然後程式碼又短又精簡,我的舊程式碼看起來就像石器時代的東西。這本書如果能像書名說的「無痛打造」,那絕對是身為廣大TensorFlow用戶的救贖。我最期待的是它能不能把Session的思維,很自然地轉換到2.0的即時執行模式,而且最好能搭配實際案例,讓我這種老手可以快速上手,不然我怕我還沒學會2.0,客戶就要我生出模型來了,那種壓力真的不是蓋的!希望這本書能真正幫我把心裡的障礙徹底清掉,讓我不再對新的框架抱持恐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畢竟「無痛」這兩個字在科技領域幾乎是個傳說,尤其在面對框架大改版的時候。我個人比較偏向於研究深度學習模型的應用層面,對於底層的運算優化雖然有興趣,但通常不是我的首要考量。我更關注的是如何快速地將一個想法——比如一個新的CNN結構或是一個RNN的變體——用TensorFlow 2.0的語法快速實現出來,然後進行快速迭代測試。我過去常常在嘗試新模型結構時,光是設定資料管道(Data Pipeline)就卡住好久,`tf.data` API雖然強大,但初學時的曲線非常陡峭。我期望這本書能針對`tf.data`的部分,提供非常清晰、貼近實際應用場景的範例,教我如何高效地載入、預處理和批次化我的數據集,因為資料處理往往是訓練模型中最耗時也最容易出錯的環節。如果它能幫我把資料準備這個「苦差事」變得順暢起來,那麼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過書本身的售價了。

评分

從「無痛打造AI模型」這幾個字來看,我猜這本書的定位應該是針對已經有一定程式基礎,但還沒完全掌握TensorFlow 2.0核心精神的開發者。我最近在準備參加一個企業內部的AI能力評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TensorFlow 2.0實作考題。我最擔心的就是那些比較邊緣但又很重要的功能,例如如何正確地使用TensorBoard來追蹤2.0模型的訓練過程,或者是在分散式訓練環境中,如何利用TensorFlow的機制來進行高效能的擴展。因為在真正的企業級應用中,單機訓練根本不夠看,模型必須能在多GPU或多節點上運行。如果這本書能涵蓋到這些進階的部署和監控的最佳實踐,而不是停留在基本的線性迴歸或簡單的分類範例上,那麼它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必備工具書」。總之,我希望能從中獲取的不僅是語法,更是如何用2.0的思維去架構一個健壯、可擴展的AI解決方案,這才是真正的「打造」啊!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出現,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產業鏈中掙扎求生存的工程師量身打造的,特別是那個「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的標籤,讓我對內容的實用性更有信心。畢竟鐵人賽出來的東西,通常都經過實戰的考驗,不會是那種空中樓閣般的理論書。我最近接手了一個專案,客戶希望我們利用最新的模型架構來優化他們現有的推薦系統,而這套系統的基礎就是TensorFlow。坦白說,我們團隊裡雖然有些人接觸過機器學習,但對於TensorFlow 2.0的掌握度參差不齊,有些人還停留在1.x的思維定勢裡走不出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升級路徑圖,告訴我們從舊架構轉移到新架構時,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哪些舊習慣可以徹底丟掉,那就太棒了。我個人很在意程式碼的可讀性和維護性,2.0強調的Keras API的標準化,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如何善用這些高階API來寫出乾淨、好維護的程式碼,那對我們後續的團隊協作絕對有極大的助益。總之,我需要的不只是語法轉換,更需要的是一套能在實際專案中落地、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架構思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