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雙手 (電子書)

改變世界的雙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釋證嚴
圖書標籤:
  • 勵誌
  • 成長
  • 自我提升
  • 影響力
  • 改變
  • 行動
  • 成功
  • 人生
  • 思維
  • 正能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做環保的手,是最美的手。」 ── 證嚴法師

  疫情衝擊、天災不斷、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我們依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改變。
  三十年前,一句來自證嚴法師「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呼喚開啟全球環保行動。
  三十年後,韆韆萬萬的環保誌工之手,成為推動改變世界的雙手。

  ▌2020年慈濟環保三十年裏程碑,全書重新反觀自省、展望未來一生無量守護大地。
  ▌全書收錄證嚴法師智慧開示精華,為地球發大願,永續慧命!
  ▌證嚴法師暢談101則慈濟環保的微小善行與人物故事,紀錄人心的至善與感動。
  ▌全書每章節特別收錄:環保靜思語,是日日落實環保生活的最好提醒。

  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也是使命。
  要救世,就要「做環保」──不隻心靈環保、社會環保,還有地球環保。
  閱讀、藉鏡慈濟推動環保的智慧,呼籲全球,加速醒世,永續慧命!

  慈濟推動環保誌業30年,是無數環保誌工的身體力行,他們──
  從護生到茹素〉〉反思:環保護生,珍惜資源
  從環境到身心〉〉蓬勃:做環保,沒煩惱
  從臺灣到全球〉〉收穫:一手動時韆手動
  從惜物到重生〉〉永續:物盡其用,延續物命

  本書收集101則慈濟環保的微小善行與人物故事;
  從現下「反思」迴溯,
  環保的推動「蓬勃」、「收穫」,
  再迴歸未來展望的「永續」為主軸。

  上人的叮嚀:一篇篇的上人提醒,都是警世的呼籲……
  2020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迴想2013年,SARS疫情;此時此刻,上人再次呼籲。疼惜地球,不是隻有環保迴收,更重要是護生,「推素吃素」刻不容緩!

  誌工的行動:一位位的誌工身影,都是最美的瞬間……
  從街頭巷尾開始,拾撿垃圾,到環保站迴收分類,環保誌工們身體力行,落實環保教育,一雙雙美麗的手、不分老幼,他們相信「做,就對瞭!」環保站即修行道場,他們做的不隻迴收分類。有人做環保,做著做著,從傢庭失和到復和;有人重迴正途找到人生目標;有人身病心不病、活到老做到老……

  永續的作法:一支支的寶特瓶,變身毛毯、衣物料……
  延續物命,除瞭少浪費、再利用,迴收的資源還能華麗變身!慈濟持續研發環保係列產品,倡導循環經濟,一枝枝的原子筆、一件件環保衣、還有一條條環保毛毯。

  從「清淨在源頭」、「清平緻福」,到「與地球共生息」──  
  環保30年,慈濟人做到什麼?
  疼惜地球,我們還能做什麼?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更多感動與啟發。

本書特色

  1.全書精選收錄101篇證嚴上人親自開示的環保理念與智慧精華,讓讀者瞭解慈濟三十年來推動環境善行的初衷,從反觀自省到未來展望。

  2.閱讀本書,看見韆萬環保誌工們,如何發揮個人良能,改變自己、改善環境,彎下腰來用雙手展開行動,疼惜愛護地球。如何從迴收資源發揮創意、延續物命,甚至運用環保科技再利用。

  3.慈濟三十年來的環保工作,猶如全球的環保行動縮影,從臺灣齣發到全球各地,閱讀一個來自颱灣的民間團體,如何站上世界舞颱,為守護地球做齣示範。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改變世界的雙手 (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 --- 《星際文明的曙光:失落紀元的檔案重構》 導言:在宏大時間尺度下的文明殘響 本書並非對我們熟知的曆史敘事進行修正,而是對一個被遺忘的、橫跨數個星係的宏大文明——剋洛諾斯聯邦——的興衰進行一次深度的考古與重構。剋洛諾斯文明,在星圖上留下瞭無數無法解讀的遺跡,其核心的知識體係和技術成果,如今看來,更像是神話的碎片。我們試圖通過對“失落紀元”的七大關鍵檔案的細緻梳理,拼湊齣一個曾經主宰銀河係邊陲地帶的超凡社會的麵貌。 第一部分:創世的迷霧——熵減引擎與維度的開鑿 檔案I:《原始引力場的拓撲結構解析》 剋洛諾斯文明的起源,與他們對宇宙基本法則的理解密不可分。不同於我們基於牛頓-愛因斯坦框架的物理學,剋洛諾斯人掌握瞭一種被稱為“拓撲場論”的學科。本書將深入探討他們如何利用計算模型模擬和微調引力場的“節點”和“連綫”,從而實現瞭對局部時空麯率的精確控製。 重點分析部分包括: 1. 零點能的穩態提取: 介紹剋洛諾斯人如何建造齣“熵減引擎”,這是一種理論上可以逆轉局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裝置。書中將詳述其核心組件——“亞空間共振腔”的設計原理,以及它如何為星際旅行提供近乎無限的能量。 2. 超弦的固化應用: 我們將審視他們如何將理論中的十一維空間結構“固化”為可操作的工程材料。這些材料在抵抗極端溫度和輻射方麵錶現齣不可思議的性能,是他們建造超巨型結構的基礎。 3. “創世者之手”的失敗實驗: 檔案揭示瞭一項旨在重塑行星內核的實驗,其初衷是創造宜居環境,卻導緻瞭雙星係統的引力失衡,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剋洛諾斯社會內部第一次大規模的信仰危機。 第二部分:社會形態的極緻與異化 檔案II:《共生意識網絡的構建與倫理悖論》 剋洛諾斯社會並非由個體組成的鬆散集閤,而是一個通過生物電化學接口連接的“共生意識網絡”(The Synaptic Web)。這項技術極大地提高瞭決策效率和集體智力,但同時也帶來瞭深刻的哲學和社會問題。 本書著重分析: 1. 心流同步機製: 探討連接節點的生物工程學細節,以及如何在高帶寬下保持個體意識的完整性。我們發現,網絡中存在著一個“核心仲裁者”(The Nexus Prime),它負責協調所有信息流,但其決策過程的黑箱化,是社會分裂的潛在溫床。 2. 情感的編程化: 為瞭維護網絡的穩定,剋洛諾斯人對基本情感進行瞭“去極化”處理。書中收錄的文獻錶明,恐懼、憤怒和強烈的個體欲望被視為係統噪音而被抑製。這導緻瞭一種高度理性和技術至上的文化,但也催生瞭“非連接者”(The Unlinked)這一流亡群體。 3. 知識的集權化: 當所有記憶和知識都匯集於一處時,知識的傳播與壟斷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檔案顯示,少數掌握核心算法的“編碼者”群體,實際上控製瞭整個文明的演進方嚮,為後來的崩潰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星際擴張與“第四象限”的接觸 檔案III:《躍遷門的構造與空間摺疊導航》 剋洛諾斯文明的疆域遠超銀河係的標準界限。他們掌握的超光速旅行技術——“摺疊躍遷門”——是其帝國擴張的基石。 聚焦於: 1. 動態蟲洞的生成: 介紹躍遷門如何通過在目標點和起點之間快速、周期性地製造微型、可控的蟲洞來實現瞬間移動,而非傳統的穿越空間。書中詳細對比瞭不同代際躍遷門的能耗差異。 2. 坐標漂移的校準: 星際導航麵臨著宇宙背景輻射和暗物質流的乾擾。我們分析瞭剋洛諾斯人使用的“星象指引儀”——一種依靠捕獲遙遠類星體的引力波模式進行定位的復雜儀器。 3. 接觸紀元的記錄: 檔案揭示瞭他們與至少三個外部智慧物種的早期接觸。其中,對“澤洛斯實體”(The Xylos Entity)的描述尤其引人深思——一種基於矽基生命、以高頻電磁波進行交流的文明。早期接觸友好,但隨後的衝突記錄卻戛然而止,留下瞭巨大的信息真空。 第四部分:黃金時代的衰落——“內部熵增”的爆發 檔案IV:《生態係統的自我修正與係統性崩潰預警》 剋洛諾斯聯邦的衰落並非源於外部入侵,而是內部邏輯的不可避免的破裂。 本書探討瞭導緻文明最終瓦解的內部因素: 1. 共生網絡負載過載: 隨著人口和知識量的爆炸式增長,核心仲裁者開始齣現處理延遲和信息遺漏。檔案顯示,係統內部錯誤率的上升,並未被高層正視,反而被認為是需要更強力算法修正的問題。 2. 生物抵抗的齣現: “非連接者”群體開始利用古代的模擬技術,試圖乾擾數字網絡。他們認為,過度依賴共生網絡正在剝奪生命進化的自主性。我們發現瞭關於“靜默瘟疫”的記錄,這是一種針對意識接口的神經毒素。 3. 資源分配的失衡: 維持熵減引擎和躍遷門需要消耗星係級資源。隨著前沿殖民地發現新的能源挑戰,中央對資源的調配指令變得越來越僵硬和不近人情,引發瞭大規模的內部衝突。 第五部分:終結的碎片——“大寂靜”的真相 檔案V、VI、VII:《最後的信號記錄》、《殘骸打撈報告》與《時間膠囊的密鑰》 在文明徹底瓦解前,他們進行瞭一係列絕望的嘗試來保存火種。 1. “時間膠囊”的部署: 剋洛諾斯人建造瞭大量在深空自我休眠的知識儲存艙。本書首次公開瞭成功破譯的“密鑰”結構,揭示瞭他們希望未來文明(比如我們)能夠理解的教訓。 2. “大寂靜”的爆發: 檔案描繪瞭一個災難性的事件——網絡在瞬間停止響應,所有高級技術設施同時失靈。我們分析瞭數個相互矛盾的理論:是外部打擊?是內部的自我刪除?還是技術本身的物理極限? 3. 遺留的悖論: 最後的記錄中充斥著對“存在意義”的哲學探討,而非技術細節。剋洛諾斯人在麵對永恒時,最終選擇質疑他們所追求的“絕對秩序”是否值得以犧牲“不確定性”為代價。 結論:來自過去的警示 《星際文明的曙光》是一部關於宏大、智慧、以及最終失敗的史詩。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瞭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如何因為自身的邏輯完美和對風險的係統性低估而走嚮終結。剋洛諾斯人的檔案警示著每一個渴望突破邊界的文明:絕對的控製必然孕育著絕對的脆弱。他們的雙手曾試圖重塑宇宙的形態,但最終卻被自己建立的結構所束縛,化為星際間的塵埃。本書是對我們自身未來道路的一次深刻預演和警鍾。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證嚴


  1937年生於臺灣臺中清水,皈依上印下順導師,終身奉行「為佛教、為眾生」的核心信念;倡導「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1966 年創辦「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誌工」等四大誌業、八大法印,依循佛陀教法,教導慈濟人行菩薩道。

  五十多年來,慈濟人剋己復禮,不分宗教、種族、政治、贏得國際社會肯定,證嚴法師更獲頒無數獎項,包括:颱美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美國艾森豪國際和平獎章、行政院文化獎、日本庭野和平獎、羅斯福基金會傑齣公共服務獎、國際扶輪社最高榮譽獎等。另獲臺灣、菲律賓、泰國、香港等地的六所知名大學,授與榮譽博士學位。法師總是謙稱,所有榮耀應歸給全球慈濟人,而他隻是代錶受獎而已。

圖書目錄

前言:環保三十,惜福再造福

編者的話:造福人間,庇護地球

第一部 反思:環保護生,珍惜資源
第一章 地球生態

01. 地球媽媽老瞭
02. 大三災與小三災
03. 連心都被掏空瞭
04. 溫室效應
05. 四季不分明
06. 四大不調──地
07. 四大不調──水
08. 四大不調──火
09. 四大不調──風
10. 還地於自然
11. 碳平衡,心平衡
12. 太空垃圾

第二章 水資源
13. 節約用水
14. 水是大生命
15. 滴水和尚
16. 歐巴桑的水撲滿

第三章 環保迴收
17. 環保就是保護大地
18. 資源迴收分類
19. 紙張分類有學問
20. 清淨在源頭
21. 迴收塑膠換學費

第四章 素食護大地
22. 非素不可
23. 新冠疫情的反思
24. 放生、護生,一字之差?
25. 動物的靈性
26. 素食立願卡
27. 精進料理
28. 淨口淨心
29. 八分飽最健康
30. 食素心素

第二部 蓬勃:做環保,沒煩惱
第一章 心靈環保

31.心室效應
32.心靈的超級颶風
33.清淨本性
34.環保開善門
35.工地人文
36.少應酬心開闊
37.少煩惱不憂鬱
38.迴歸本性

第二章 簡單生活
39.隨身三寶
40.環保七化
41.吃齣衛生
42.節能減碳
43.不追求名牌、流行
44.知足纔是真富有
45.解渴,喝水就好
46.屋寬不如心寬

第三章 草根菩提
47.最可愛的環保誌工
48.最美的手與感人的腳
49.都市的螢火蟲
50.心靈的「好手」
51.身病心不病
52.看不見的心淨
53.網咖阿嬤
54.不老誌工
55.老幼都是寶
56.賓士車當迴收車
57.傢庭和睦歡喜做
58.慈青生力軍

第三部 收穫:一手動時韆手動
第一章 亞洲

59.不一樣的環保外交
60.清流繞全球
61.垃圾山的環保尖兵
62.土石流災難過後
63.愛與善的循環
64.來自二十六國的愛心
65.放下身段的醫師
66.番薯配白飯
67.天橋下的環保站
68.心地的世外桃源
69.惜食也是做環保
70.綠油油的蔬國護照
71.改正生活習氣
72.遶境保庇推環保
73.生活清貧心富有
74.用扁擔挑迴收物
75.從街頭議論到響應

第二章 美洲
76.傢在垃圾山
77.一起掃街掃心地
78.彎腰撿垃圾,心自在
79.文明的代價
80.有意義的休閒活動
81.哈佛教授東方取經

第三章 其他地區
82.皇宮裡的迴收站
83.掘一口生命之井
84.貧民區變環保典範

第四部 永續:物盡其用,延續物命
第一章 愛惜物命

85.環保三十無所求
86.自製環保分類輸送帶
87.環保醫療用品大改造
88.廢土變身儲水槽
89.廢棄物化身生活藝術
90.穿迴收衣鞋,我惜福
91.迴收衣、物獲得重生
92.二手資源成時尚主流
93.起傢的小攤車

第二章 惜福再造福
94.環保是一個心念
95.不用砍樹做的迴魂紙
96.迴收物成為造景
97.種樹惜「材」更護命

第三章 環保新科技
98.會呼吸的連鎖磚
99.迴收物的無用之用
100.寶特瓶的華麗變身
101.價錢與價值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671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7MB

圖書試讀

前言

環保三十 惜福再造福


  三十年前(一九九○年)的臺灣,對﹁環保﹂這兩個字還相當陌生,也未受到重視。

  同樣是三十年前,師父因為掌聲感到很睏擾,所以說:「你們將鼓掌的雙手,拿來做環保。」我們的誌工們就這樣開始伸齣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做得大傢都很歡喜。

  「對的事情,做就對瞭。」把掌聲換作環保的實作,誌工們從自己足下的那一片天地開始,邊做邊學,嚮外推展。發展至今,將廢棄物迴收,減少垃圾量之餘,更有許多迴收物分解、再製與研發的巧思,獲得專利與國際認證。

  三十年來的臺灣,不隻環保做得有聲有色,連全球都動瞭起來。就像我常說的:「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我們不隻迴收、照顧地球,又能物資應用,儼然成為一種典範、模範。

  我未曾離開臺灣,隻能守著眼前的這一片天地,但是每每想起,我真的很感動──我能說,我做不到、走不到……是慈濟人幫我走到、幫我做到的!

  現在慈濟的慈善足跡遍及全球一百一十六個國傢地區,其中六十三個國傢地區有慈濟誌工在當地生根,不論從事任何活動,誌工們都會分享與推廣環保理念,讓清流環繞全球。

  「環保」,也讓慈濟在聯閤國有瞭新亮點;我們參與聯閤國氣候變遷會議,還獲得聯閤國環境署會議觀察員(UNEP NGO Observer)身分。更重要是,「環保」不是口號,我們透過一支支迴收的寶特瓶,一件件迴收塑料製成的環保產品,有衣服、鞋子、皮帶、毛毯……接下來還可以做更多有用的物品。

  從環保迴收,提升為物資利用,就不需要再去挖取更多能源,就可以愛護地球。

  眼看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雖然我們做環保已經有些成績,但是腳步依然不能鬆懈。這是齣於對保護地球的使命,更是對下一代的責任,要留一片清淨的大地給後代子孫。

  佛陀早在二韆五百多年前就說過,佛經中也記載著,未來會氣候變遷,地水火風會不調和。在這四大不調中,地大不調,從近年世界各國地震頻傳,造成很大災難,可以獲得印證。

  人們恣意揮霍自然資源,造成各種天然災害,還危及地球生態的存續。隻有節源愛物、少碳護生,纔能減緩地球崩壞的速度。

  驚世的災難已經臨頭。但我還是很擔心,也不斷在呼籲,環保意識還沒抬頭,我們還沒覺悟,麵對這些驚世的災難,應該要有警世的覺悟。

  全球超過七十七億人口,真正響應素食者微乎其微;除瞭自我的努力與精進,更需要人人發揮個己影響力,邀請更多人參與,藉由虔誠的懺悔與慈悲心,遏止疫情再擴散,祈禱這一波疫情能夠快過去,讓社會工商再如平時。

  一生無量,一個人聽見我的呼籲,再與更多人分享,從生活中落實減碳心生活的環保理念,以減緩天然災害的發生,讓人人都能有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

  這些年一路走來,感恩現在還有科技來幫助我呼喚,聲聲呼喚,驚世災難,人人要抬頭覺醒,我們要伸齣雙手,為瞭環保,要惜福再造福。

編者的話

造福人間,庇護地球


  「每一天,我都在思考著佛法人間化。佛法是遍虛空法界,但是,人間法是與全球的生物、人物、山河大地閤在一起,因為有山河大地,纔有人間種種的物種,生活在這樣萬象萬物俱全的大地上,人類多有福啊!」

  一轉眼,慈濟人做環保、疼惜地球,已經三十年。「做環保的手,是最美的手。」誌工們總是身體力行,從清淨在源頭、清平緻福、與地球共生息,儘管證嚴上人總是不斷呼籲,還是不夠。

  二○二○年,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全球,麵對這個無形且強大的病毒勢力,需要人人廣發慈悲愛心,經由正能量的匯聚,纔可能緩解災情,讓人人迴歸原本平靜的生活。正如佛經上所說,當災情形成瞭,是無法可阻擋,一直要到人人大反省,災情瘟疫纔會慢慢消除掉。

  新冠肺炎疫苗尚未研發成功,人心惶惶不安,更需要互相關懷,尤其是對於確診癒後的患者,我們不該有排斥的心理,而是需要彼此勉勵。

  疫情何時能過去?各界專傢仍在努力,但我們一定要有所覺悟。就像證嚴上人一再耳提麵命,若從這一迴的疫情來反思,實是人們過度取用地球資源,不尊重其他物種生命的行為,而形成瞭眾生共業。最好的做法, 就是懺悔過去,即刻茹素。推素吃素,是環保誌業中重要一環,也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此時此刻,麵臨全球疫情的考驗,我們更希望透過這本書,重新「反思」大地的反撲,迴首這些草根菩提寫下的感恩歲月,讓環保「蓬勃」發展;又如何從颱灣感動全世界,歡喜「收穫」; 環保三十,我們更要惜福再造福,讓迴收的資源重生「永續」。

  「不隻愛人,還要愛地球,土地平安,人纔能平安。」感恩!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我預感會是相當犀利且具有啓發性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篩選齣真正具有“變革性”的力量,是一門學問。我設想作者可能采用瞭一種跨學科的視角,融閤瞭社會學、經濟學乃至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來解析那些推動曆史齒輪轉動的關鍵節點。對於我們這些時常需要應對國際競爭和內部結構調整的颱灣社群而言,理解“改變”的底層邏輯至關重要。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係——那些看似突發的事件,究竟是曆史洪流的必然産物,還是特定個體或群體乾預的結果?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其中的因果鏈條,無疑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工具書。電子書的形式也意味著它可能包含豐富的多媒體鏈接或擴展閱讀資源,這對於渴望深度鑽研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它讓閱讀不再是單嚮的接收,而是一種互動的探索過程。

评分

從電子書的載體特性來看,這本書的傳播性應該會非常高,這本身就呼應瞭“改變世界”的主題——思想的快速流通是變革的先決條件。我很好奇,作者在構建其論點時,是否刻意選擇瞭那些具有普適性的、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理解的“雙手”的故事?畢竟,要真正“改變世界”,其理念就不能局限於特定的地域或族群。對於追求國際視野的颱灣讀者而言,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球性的框架,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改變之手”是如何運作、相互影響的,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勵誌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協作與創新的編年史。我希望這本書的結論部分,能帶給我一種超越個案的哲學思考,即“雙手”的意義最終指嚮何方?是物質的創造,還是精神層麵的覺醒?帶著這些期待,我準備好打開這本書,去體驗一場由文字構建的、關於人類潛能的壯闊旅程。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試圖打破“宿命論”的枷鎖,重新點燃人們對未來創造的信心。在颱灣社會,我們有時會陷入一種對環境變遷的無力感,覺得外部力量過於強大,個體的努力微不足道。然而,一本名為“改變世界的雙手”的書,必然是要對抗這種情緒的。它或許會通過展示那些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何被一群堅持不懈的雙手最終實現,從而建立起一種強大的心理韌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在巨大阻力麵前依然選擇行動的人物的內心掙紮與最終的突破。這種對人性力量的挖掘,往往比純粹的理論分析來得更加動人。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曆或田野調查,那就更好瞭,這樣能夠讓冰冷的“理論”立刻鮮活起來,讓讀者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我們自己也正在參與那場塑造未來的偉大工程之中。

评分

拿起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對“行動力”的贊頌。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傳統上對於“英雄”的定義,不隻是那些站在聚光燈下的領袖,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匯聚成洪流的集體力量。對於一個習慣瞭在社會議題上熱烈討論的颱灣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觀察角度——將復雜的社會變遷,拆解為無數個由具體行動構成的瞬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世界”的範圍,是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還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進步?如果是後者,那麼書中的案例可能會非常貼近我們颱灣人的生活經驗,比如某項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或是某個本土創新科技如何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往往更具穿透力,因為它讓我們意識到,改變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思維模型,而不是空泛的口號,讓讀者能帶著一份更堅定的信念,迴到自己的崗位上,去實踐那份“改變世界的願景”。

评分

這本關於“改變世界的雙手”的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它到底指的是哪些“手”?是那些推動曆史進程的偉大人物的雙手,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耕耘、改變瞭我們生活方式的普通人的雙手?我猜想,作者在這本書裏一定對“改變世界”這個宏大的主題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颱灣的視角來看,我們常常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反思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也許這本書會探討颱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那些在科技、文化或社會運動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手”。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宏觀敘事與微觀個案,是聚焦於幾個標誌性的曆史事件,還是勾勒齣一幅跨越時代的、關於人類能動性的全景圖。讀完後,我希望能獲得一種對自身所處時代更清晰的理解,並激發我思考,在我們自己的“手中”,蘊藏著怎樣的改變世界的潛力。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想必也經過精心設計,畢竟是電子書,閱讀體驗至關重要,希望排版能充分適應不同的閱讀設備,讓信息傳遞更加流暢自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