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電子書)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柯金源
圖書標籤:
  • 臺灣
  • 環境
  • 環境變遷
  • 生態
  • 紀錄片
  • 電子書
  • 自然
  • 地理
  • 歷史
  • 島嶼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傢手中握滿瞭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齣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隻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隻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纍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迴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隻是柯金源纍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各章重點: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錶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錶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傢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閤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瞭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閤或是衝突迴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傢,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瞭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麵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瞭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瞭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迴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齣來的環境啟示錄。

  臺灣環境的未來會如何,關鍵在於每一個人。

名人推薦

  吳晟|臺灣文學作傢與教育工作者
  陳玉?|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係主任
  馮賢賢|媒體工作者、前公共電視總經理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張照堂|攝影、文化工作者
  關懷環境推薦

  觀察落實,視角敏銳,柯金源是一位勤奮、傑齣的時代記錄者。── 張照堂

  這本書隻是他終身誌業的側記,卻已勾勒齣臺灣的一部山海大經。他,就像我昔日的感受: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瞭炫耀而存在。我相信,這本忠實平和的臺灣大地史詩,必將為臺灣文化注入前瞻的基因。── 陳玉?

  這是「覺有情」的極緻體現。因為深情,所以純粹。有他在,你不會感到孤單。有他在,事情永遠還有希望。── 馮賢賢

  他將生命中最精華的歲月,都用於看守臺灣環境生態這件與推石上山無異的工作,這項任務必須長期承受的孤單冷清與巨大無力感,與薛西佛斯何其相似。隻要手上還有攝影機,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傳遞這些小人物心聲的努力,目的是希望有機會影響政策,期盼有一天這些小人物能夠不再哀傷。── 何榮幸

  他那顯然不夠粗壯、卻非常堅毅的身形,扛著沉重器材,在炎陽、寒風中,外套濕瞭又乾、乾瞭又濕,三十多年來,踏過臺灣土地的細微處,每一步履都紮紮實實。── 吳晟
海洋之歌:一場跨越太平洋的生態探險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林子豪]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蔚藍文化] 頁數:約 480 頁 裝幀:精裝/平裝(可選) ISBN:[虛構 ISBN] --- 內容簡介: 《海洋之歌》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細膩觀察並重的海洋生態史詩,它將讀者帶離陸地的喧囂,潛入廣袤無垠的太平洋深處,探尋隱藏在波濤之下的生命脈絡與文明興衰。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島嶼或區域的微觀環境變化,而是以太平洋盆地作為一個整體生態係統進行考察,時間跨度橫越瞭近兩個世紀,旨在描繪人類活動如何重塑這一藍色星球上最主要的生命搖籃。 第一部分:遠古的低語——海洋的藍色起源與早期人類的足跡 (約 100 頁)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太平洋的地理地質演化史,從闆塊漂移到珊瑚礁的緩慢構建,描繪瞭一個數百萬年尺度下的海洋世界圖景。作者深入探討瞭波利尼西亞、密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等太平洋島嶼族群的遷徙史。這些早期航海傢如何僅憑星辰、洋流和風嚮,在廣闊的海洋上建立起適應性極強的文化係統,並發展齣與海洋和諧共存的漁獵、航行及生態知識體係。 重點章節包括:“星辰之舟:古代航海術的智慧”,詳細解析瞭古代太平洋居民如何運用自然信號導航,以及他們對洋流、魚類遷徙模式的深刻理解;“潮汐之約:原住民的海洋資源管理”,考察瞭傳統漁場禁製(如“拉鬍伊”製度)的生態學意義,揭示瞭在缺乏現代科技乾預下,社區如何實現漁業的可持續性。這一部分強調的是一種基於敬畏與節製的“慢速生態學”,展現瞭人類與海洋之間建立的最初、也可能是最可持續的關係模型。 第二部分:工業化的浪潮——捕鯨、貿易與生態的第一次衝擊 (約 120 頁) 隨著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的全球化進程加速,太平洋不再僅僅是交通要道,而成為瞭工業化需求的資源開采地。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工業文明對太平洋生態係統的劇烈衝擊。 核心議題之一是“鯨骨與鯨脂:資本主義在海洋中的延伸”。作者通過詳實的文獻和航海日誌,重現瞭大規模商業捕鯨時代的殘酷景象。鯨魚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不僅改變瞭海洋食物鏈的結構——例如對浮遊生物和大型藻類的間接影響——更象徵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無節製索取的開端。 此外,本書也詳細分析瞭早期貿易對熱帶島嶼生態的影響,包括引入非本地物種(如野貓、老鼠)對原生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毀滅性打擊,以及早期殖民地采礦活動(如瑙魯島的磷酸鹽開采)如何造成大片陸地生態的永久性破壞,並探討瞭這些汙染如何通過洋流和沉積物擴散至周邊海域。 第三部分:冷戰陰影下的太平洋——軍事化與看不見的汙染 (約 110 頁) 冷戰時期,太平洋成為瞭地緣政治角力的前沿,其生態係統承受瞭前所未有的軍事壓力。這部分內容側重於人類活動中“隱形”的、但長期影響深遠的汙染源。 “海底的幽靈:核試驗的生態遺留” 是本部分的重點。書中不著重於政治分析,而是專注於對馬紹爾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地進行輻射殘留的科學追蹤研究。作者結閤海洋生物學傢和地質學傢的報告,描述瞭放射性同位素在珊瑚礁、深海沉積物以及食物鏈(尤其是大型掠食性魚類)中積纍的長期生態後果,探討瞭對特定海洋生物基因庫的潛在威脅。 同時,本章也深入探討瞭戰後軍事基地建設、船隻殘骸沉沒對敏感棲息地(如熱帶雨林邊緣的紅樹林和海草床)造成的物理破壞和化學泄漏問題。這些活動改變瞭局部海域的化學平衡和物理結構,為後續的生態恢復設置瞭重重障礙。 第四部分:全球化時代的雙重重壓——塑料漩渦與氣候的遠徵 (約 150 頁) 進入二十一世紀,太平洋麵臨著來自全球化經濟結構和氣候變化兩方麵的復閤壓力。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當代海洋危機,並試圖在悲觀中尋找齣路。 “微粒的盛宴:太平洋垃圾帶的生態肖像” 提供瞭對“大太平洋垃圾帶”(GPGP)的全麵考察。作者通過對不同深度和區域的浮遊生物、海龜、信天翁的胃內容物分析,展示瞭塑料微粒如何無差彆地進入海洋食物網的最底層。這部分不僅展示瞭現象的廣度,更深入剖析瞭塑料降解産物對海洋生物內分泌係統的潛在影響,將其視為一種新型的“化學化石”。 最後,本書轉嚮氣候危機,重點探討瞭“升溫的藍色心髒:太平洋珊瑚礁的白化與酸化”。作者詳細記錄瞭近年來大規模白化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增加,以及海水酸化對鈣化生物(如貝類、翼足類浮遊生物)骨骼結構形成的抑製作用。本書強調,這些變化不僅影響瞭珊瑚礁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也直接威脅到依賴珊瑚礁生態係統生存的數百萬島民的生計和食物安全。 結論:重塑與遠航 《海洋之歌》並非一部純粹的環境災難報告。在描述瞭曆史上的衝擊與當代的睏境後,作者在結尾部分轉嚮瞭希望。書中收錄瞭數個太平洋沿岸社區在推廣可持續漁業、建立海洋保護區(MPAs)以及利用傳統知識進行氣候適應性研究的成功案例。最終,本書呼籲全球重新審視海洋的價值,從單純的資源庫轉變為一個需要共同守護的、具有內在價值的生命共同體。它是一部獻給那片廣闊水域的贊歌,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莊嚴承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麵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纍積瞭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瞭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纍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瞭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閤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濛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錶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1997年【電視金鐘獎—電視攝影獎】行政院新聞局
  1999年【臺灣永續報導獎—攝影首獎】環境NGO組織
  2005年【紀錄片首獎】臺北電影節《獼猴列傳》
  2005年【最佳電視節目】、【最佳觀點獎】美國濛大拿國際野生生物影展《獼猴的戰爭與和平》
  2007年【電視節目最佳影片】美國濛大拿影展《產房》
  2010年【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導播獎】行政院新聞局《森之歌》
  2016年【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行政院文化部《海》
  2016年【卓越新聞獎—新聞誌業特殊貢獻獎】卓越新聞基金會
  2017年【最佳電視資訊紀錄片環境與生態類別—銅獎】紐約電視獎《海》
  
  作品年錶
  【紀錄片】
  2000年 來自斷層的消息News from the Fault Line
  2002年 烏坵 ROC
  2003年 阿瑪斯Amorgos
  2004年 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2004年 記憶珊瑚Corals in Memory
  2005年 渡東沙A Pratas Island Journey
  2005年 天大地大Beyond Heaven&Earth
  2005年 獼猴的戰爭與和平Monkey War and Peace(國際閤製)
  2006年 產房 Squid Daddy’s Labor Room
  2007年 天堂路Paradise Way
  2008年 前進南極 Our Antarctic Dream
  2009年 夢想巔峰Peak of Dreams
  2009年 登峰造極Extreme Ascent
  2010年 擺盪 swinging
  2010年 森之歌Song of the Forest
  2010年 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 Formosa&Formosa
  2011年 退潮Ebb and Flow
  2011年 海岸群像Faces by Intertidal
  2013年 空襲警報Take my breath away
  2013年 黑 Getting Dirty// Black Tears of the Land
  2014年 餘生共遊 Dive With You(上、下,二部)
  2015年 命水Water Is Life
  2015年 水戰The Fight for Water
  2015年 暗流Undercurrent
  2016年 海Ocean
  2017年 太平島Itu Aba Island
  2017年 前進
  
  【攝影作品與著作】
  1990年03月 「意念的錶象」首次攝影個展 臺北恆昶藝廊
  1998年12月 「再見海洋」攝影個展 臺北攝影藝廊
  2000年04月 「海洋臺灣」攝影個展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02年12月 《山美-達娜伊榖的傳奇》,教育部兒童讀物齣版資金管理委員會齣版
  2003年12月 《臺灣水資源脈絡》,泛亞國際文化齣版
  2006年03月 《我們的島》,柯金源、葉怡君閤著,玉山社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陳玉?
吳晟
馮賢賢
何榮幸

第一章     引言──環境紀錄工作者的執著

第二章    水線──失落的地平線 
   
#導言    海陸交界地帶的驚嘆    
#樣區    
1 河口海岸<1>淡水河口南岸<2>曾文溪口<3>秀姑巒溪口<4>花蓮溪口、南濱公園
2 海岸線    <1>嘉義布袋好美寮<2>臺南黃金海岸<3>高雄旗津<4>屏東後灣海岸
3 海岸公路<1>花東臺11線<2>臺26線
4 海岸水泥化

第三章  跨界──新世界的迷思
#導言    美麗與貧匱的海岸新世界
#樣區    
1 濱海工業區 <1>桃園觀塘工業區<2>彰濱工業區<3>颱塑麥寮工業區<4>高雄南星計畫
2 海埔新生地<1>新竹港南地區,客雅溪口<2>彰化海埔地
3 港口    <1>新北市和美漁港<2>花蓮鹽寮漁港<3>臺東大武漁港
4 海岸線    <1>臺9線<2>西海岸

第四章  群像──眾生的喧嘩
#導言    生物與人交織齣的海岸浮世繪
#樣區
濕地群像    蝦猴、鱟、陸蟹、寄居蟹、彈塗魚、蚵農、鳥類

第五章 天命──天大地大的啟示
#導言    天大地大的啟示
#樣區
1 颱風與水患    
<1>海岸線<2>雲林口湖<3>嘉義東石網寮村 圍潭村<4>高雄嘉興<5>高雄荖濃溪<6>水線之下<7>屏東佳鼕<8>花蓮紅葉村<9>新竹五峰鄉<10>臺中後豐<11>臺北 內湖 汐止 林肯大郡 三重
2 山居的挑戰    
<1>廬山<2>南投神木村<3>南投新中橫<4>南投閤作村<5>南投水裏與竹山<6>新北市烏來
3 地震            
<1>    集集 草嶺──1999年921大地震<2>臺南──2016年2月大地震<3>三峽白雞──1995年坡地災害
4 山中傳奇    達娜伊榖
5 複閤災害 <1>水庫變遷 <2>盜採砂石    <3>停電    <4>漂流木<5>氣候異常    

第六章 土殤──生命要素的體檢
#導言    生命的救贖來自一口新鮮空氣、一方乾淨土壤
#樣區
1 水土汙染        <1>河川<2>重金屬<3>農地<4> 地下水與土壤汙染
2 河海交界汙染    <1 >重金屬<2>工業廢水 
3 海洋汙染        <1>核能效應<2>油汙
4 空氣汙染        <1>工業區<2>外來因素
5 廢棄物         <1>垃圾汙染<2>工業汙染

第七章 源鄉──傾聽山林聲息
#導言    珍貴的生態多樣性基因庫
#樣區
1巨木林     <1>玉山圓柏<2>紅檜<3>扁柏<4>臺灣杉<5>蕨響侏儸紀
2 海岸林    熱帶雨林
3 山居智慧    原住民的生活智慧
4 森林危機 <1>狩獵與盜伐 森林保育<2>採礦<3>農業上山<4>觀光災害

第八章 島群──世界的中心
#導言    永世共同的「島嶼記憶」
#樣區
1 東部與北部海域    <1>綠島<2>蘭嶼<3>三仙颱<4>龜山島<5>北方島嶼
2 臺灣海峽與西南海域    <1>澎湖    <2>小琉球<3>外傘頂洲
3 軍管離島    <1>東沙島<2>太平島<3>烏坵嶼
 
第九章 生滅──多元價值的啟示
#導言    由萬物譜寫齣的奏鳴麯    
#樣區
1 臺灣獼猴2鳥類3珊瑚4珊瑚礁魚 5馬尾藻林6綠蠵龜7黑鮪魚8鯊魚9鯨鯊10大翅鯨11瓶鼻海豚12白海豚13龍王鯛14牛港?15人工魚礁16軟絲產房護育

第十章 空想──未竟之戰
#導言    一場為維護環境必須不斷前進的未竟之戰

後記

報導者之心──訪問柯金源
作者簡介
附錄、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大事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5334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9.5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臺灣的山海大經

  世界上沒有幾雙行腳,如同柯金源導演那般,徹底走過六百萬年的臺灣齣海時空,而且絲絲入扣內裏結構,以理性、中性、客觀地敘述臺灣的環境變遷。雖然這本書中,柯導已經加進第一人稱,也著墨瞭些許個人情感,然而,整體說來,作者謹守報導者的倫理,為臺灣環境史寫下一部冷靜、平實的典範之作。

  2016年11月6日至13日,我跟隨柯導上雪山、翠池;2017年2月17日至21日,我偕同柯導,前往日本的中央高地,探訪臺灣檜木的原鄉。在高山的帳蓬下,在異國白雪紛飛、古老驛站內小酌,柯導娓娓道來他的人生誌業,也就是他三十年環境紀錄的心路歷程。如同在本書導文中,他的自我要求:

  「……放下成就自我的追尋,深切體悟到環境紀錄的核心意義,是在促進人類更加瞭解自然界的脈動,以及人類發展與自然永續矛盾衝突之省思……」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解讀,在我看來,這簡直是「環境地藏王」永世的救贖,絕非常人的誌業,隻要人類還存在地球上,柯導的誌業就沒完沒瞭!

  這樣的誌業,加上他在公共電視的職業,他必須確保他使用的工具可以永續。他做到瞭;他成為臺灣龐多環境運動者的護持者,或者更精確地說,他是環境運動終身職兼報導者。

  因此,他避開瞭繁瑣艱深的理論或論證,以感人有溫度的旁白下註解,而將劇烈控訴的語言,交由畫麵進行沉默的抗爭;他也捨棄瞭錶麵上激情慷慨的陳義,四平八穩地讓當權或財閥暗自驚心。也因此,他大量採用官方的數據,即令他自己有時候也不相信它們的真實度。

  柯導的堅持是溫柔的,細水長流的;他要的公義呼籲,近乎物理、化學的定律,不隨世間的紛紛擾擾而消減其力道,數遍數十年臺灣報導見證界,他是第一人。

  這本書隻是他終身誌業的側記,卻已勾勒齣臺灣的一部山海大經。

  當我接到齣版社寄來的書稿,一翻閱,真是百感交集!因為這陣子以來,我恰好從雲嘉南海岸的世紀傷痕,寫上高雄馬頭山事業廢棄物即將掩埋的悲劇。柯導畫龍點睛的書寫,配閤大量直擊的畫麵,既含蓄也露骨地,震撼我的中樞神經。

  柯導溫文敦厚,足跡從極圈到赤道,而情定自傢鄉土守望。

  柯導的EQ值破錶,讓人永遠如沐春風,他的同事都尊稱他為柯師父。他的人格特質如同大海潮流,恢弘流走卻不興波浪。他的文字或語言,恰如其人,坦白說,要我寫推薦序,我處處受製,很難揮灑,因為我壯年時的熾烈,恰與柯導成兩端,我生怕脫韁而扭麯他的平易近人。他,就像我昔日的感受: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瞭炫耀而存在。他將滿腹的熱血、熱情,唱成山間日麗風和中的涓涓細流。

  我相信,這本忠實平和的臺灣大地史詩,必將為臺灣文化注入前瞻的基因。

  奉臺灣之名,我樂於嚮國人推薦柯導的真情!

陳玉?(生態學者;成功大學臺灣文學係教授兼主任)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光是看到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簡潔的標題字體,就讓人瞬間掉進時光隧道。彷彿能聞到那股老舊書頁特有的、混閤著灰塵與歲月沉澱的氣味。我猜想,作者在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必定也經歷瞭一場漫長的心靈旅程,重新拾起瞭許多被我們集體遺忘的記憶碎片。書名裡的「三十年」這個時間跨度,簡直就是對照著我們這一代人成長軌跡的最佳年輪。我記得小時候,溪流裡還能撈到魚蝦,空氣聞起來也比較清爽,後來隨著經濟起飛,那些景象漸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叢林與工業廢氣。這本書如果能細膩地描繪齣這種「無聲的失落」,那真是太有價值瞭。畢竟,環境的變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無數個日常選擇纍積齣來的結果,而這些選擇,往往都深刻地影響瞭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我期待看到那些早期的紀錄照片,它們或許能比文字更直接地衝擊讀者的心房,讓我們麵對過去,也反思未來該如何走下去。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關於颱灣歷史的書籍多如繁星,但能真正深入探討「環境史」的,卻相對稀少。環境史不隻是關於生態學,它更是社會史、經濟史,甚至是政治史的綜閤體。我猜測這本書必然會涉及諸如水資源分配、空氣汙染治理,乃至於核能政策等敏感議題。如果作者能夠秉持著深刻的洞察力,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那就非常厲害瞭。特別是颱灣多山、多雨、地質條件複雜,這使得我們的環境議題更顯得緊迫與獨特。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地理條件」與「人為乾預」的複雜互動關係闡釋清楚,那它就不隻是一本紀錄片式的書籍,而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颱灣社會變遷論。對於年輕一輩的讀者來說,這或許是理解當前環境睏境最紮實的入門磚。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我很想知道作者的敘事風格會是什麼樣貌。是那種冷靜、客觀的年代誌梳理,還是帶著強烈情感,充滿對土地的眷戀與控訴?如果能融閤兩者,我想會更有感染力。畢竟,颱灣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本來就是一體兩麵。三十年的變遷,其實也映射著颱灣社會的集體意識轉變——從早期的「發展至上」,到後來逐漸抬頭的「永續發展」思維。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絕佳的參照點,讓我們看看,在哪些關鍵的轉捩點,我們的社會選擇瞭哪一條路。我特別期待看到對於幾個標誌性環境事件的深度剖析,那些事件,或許就是我們社會集體記憶中,關於環境保護意識覺醒的裏程碑。這些事件的處理方式,無疑是觀察一個社會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评分

我最近常常在思考,所謂的「進步」到底是以什麼為代價?特別是當我們談論到土地開發和自然資源的取用時。這本書的標題很直接地點齣瞭「變遷」,這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宏觀的政策分析與微觀的在地故事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一個好的環境紀錄,不該隻是冰冷的數據堆砌,它必須有血有肉,有那些與土地緊密相連的生命故事。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地方產業轉型的描繪,比如過去以漁業或農業為主的社區,是如何在環境壓力下被迫轉型的?或者,那些曾經為瞭開發案而抗爭的公民團體,他們的堅持與挫摺又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這種從底層嚮上看的視角,往往比官方報告來得更真實、更貼近人民的呼吸。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口述歷史的片段,那絕對是錦上添花,讓「環境變遷」這個大詞彙,具體化成每個傢庭餐桌上的鹹淡酸甜。

评分

我總覺得,讀一本關於自身土地的深度作品,就像是與故鄉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這本《我們的島》,光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情感連結,它不隻是在記錄「變遷」,更是在追問「我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樣根本性的問題。環境的健康,其實就是社會的健康。如果環境本身都在經歷掙紮和病變,那麼生活在其中的人,心靈狀態難道不會受到牽連?我希望這本書能帶來一種溫和但堅定的力量,不是那種激烈的口號式呼籲,而是透過紮實的史料與真摯的文字,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份「失去」與「守護」的重量。真正好的環境書,最終都會迴歸到個體的責任感上。我期待讀完之後,能讓我更珍惜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並且更警醒地麵對未來的每一個決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