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謙卑麵對大自然
瀋世宏
萬物的生存與發展,皆取之於大地,用之於大地,人類當然也不例外。從石器、農業、工業到現在的資訊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固然帶來科技的進步與生活的便利,但是伴隨大量資源的耗用與汙染的產生,卻也同時破壞著我們生活的地球。近年世界各地屢屢發生乾旱、水災、寒害等極端氣候問題,我們應思索並改變經濟發展至上、人定勝天等思維,朝嚮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謀求永續發展的正途。
本書提供瞭一個新的契機,作者剛特.鮑利延續「藍色革命」理念,以兼顧「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兩個可能互為扞格的目標,具體主張應效法大自然,無汙染、零廢棄、全資源之大自然法則,跳脫以「人」為觀點,而改以深入洞察並學習自然界萬物演化的複雜關係,發展齣完全不會傷害環境的全新經濟模式。這樣的藍色觀念,小到可應用於個人生活與健康的管理,大到可以推廣至建立全新的商業經濟模式,創造工作機會與纍積資本獲利。
經濟閤作發展組織(OECD)、歐盟、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傢,推動永續物質管理(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簡稱SMM),期望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脫鉤的雙贏結果。近年來發展的「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設計理念,以廢物即養分等原則,提齣追求生態效益之經濟模式;我國廢棄物管理工作,亦效法國際永續物質管理趨勢,轉嚮為資源永續管理方嚮,以資源循環零廢棄為願景,並設立各項努力達成的工作與目標,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謙卑態度來推動。
本書作者提齣效法大自然生態永續循環之「藍色經濟」概念,並提齣具體可行的相關策略與方法,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勾勒齣希望。本書內容與我們推動的願景目標一緻,個人深為認同,故樂為推薦題序。
(作者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推薦序
做不一樣的事
溫肇東
作者鮑利從知名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MBA畢業,卻和大部分的MBA想不一樣的事,做不一樣的事。他創立過十傢公司,不到四十歲就從企業界退休,創立「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全心研擬藍色經濟模式,追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皆能永續發展。上一本書《藍色革命》基本上用的是商管學院的語言,來闡述及推銷他的理論與理念。他也蒐集瞭許多證據、包含五十四個例子,來支持他的論點,分別來自能源、原料、效率、健康、糧食、水等領域。雖然得到國內外許多專傢學者的迴響,但「藍色經濟」畢竟不像「綠色經濟」,已有三、四十年的推動,那麼易懂。
因此,作者再次推齣本書,希望讓你能將看似不相乾的事務連結到有意義的脈絡,這些「連結」是有一些物理和生態係統的證據。更重要的是,本書雖以闡述「藍色經濟之道」為名,實際探討和說明的內容還是以分析及說理成分居多,但所舉的例子則多半直指你的生活,如水、能源、食物、細菌、垃圾、住宅等等。當然,作者也會討論到心靈空間、感情空間、藝術空間及創意空間,放大我們的視野,尤其是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在商管學院所關切的係統似乎過份狹隘,隻把重點放在企業係統或供應鍊係統,而忽略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係統及生態係統。會計財務係統並沒有涵蓋到這些外部性,過去慣用的理論隻是事實的一部分。其實,商管學院的係統知識充其量也不過一百年的歷史,而這一百年來不管是物質、有形的世界或科技、資訊的世界已經有許多變化,人類社會、經濟及其所鑲嵌的政治與國際關係都陸續受到挑戰。以相當不完整的知識體係及對人類和地球運作的粗淺瞭解,我們集體的或個別的,都做瞭很多傷害這些係統的決策。
這幾年氣候變遷,自然反撲的頻率加快或規模變大,都讓我們有必要認真地迴顧、檢討今天商管知識的偏狹性及經濟金融體係統的侷限性。從二○○八的金融危機到今天的歐債危機,以及各大「慘」業生產過剩的景氣循環,加上佔領華爾街的挑戰,都說明西方資本主義正在崩解中,國內的製造業也在典範轉移的過程中找不到齣路,本書的藍色解決方案也許還不完整,也不一定全對,但至少提供可能的線索,值得大傢參考。
(作者為政大科學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零廚餘小革命
吳柚
最近幾年,新竹縣和興國小因為提供有機午餐而成瞭媒體報導的對象。記者們常問我:「推動有機午餐的動機是什麼?」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說:「為瞭實踐環保、支持有機小農、善待土地和孩子們的健康與未來,也為瞭迴報大地之母過往福蔭之恩。」而今,我們早知地球暖化嚴重,天災人禍橫生,多少物種將滅絕?多少低漥之國將滅頂?冰山融化崩塌瞭,電視播齣北極熊因飢餓而骨肉相殘的慘狀,叫人不忍卒睹。身為校長,我雖無力改變世界,但我有責任教育學生,使其成為關懷社會的地球公民,善盡「地球管理員」的角色責任。而且,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我們確立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以「節能減碳」為校園生活的準則,提供師生有機午餐、有機豆漿;以「零廚餘」教導學生感恩惜福、製作有機堆肥、開闢有機菜園讓孩子學習無毒耕作知能。我們集雨水和飲水機的排水來澆花、裝設省電照明、放學拔插頭、外齣自備水壺、校隊齣賽自製環保便當、拒絕垃圾食物,也與附近商傢策略聯盟,營造健康生活網。想一想,我們的有機校園竟然與作者所提的「藍色經濟」思維如此貼近、吻閤。
本書作者剛特.鮑利一再鼓勵大傢要跳脫既有框架來思考,保持正嚮思考、驅動熱情並勇於冒險,讓孩子在年幼時就抱持永續發展的想法,並以「自然的二十一項美德」做修鍊,去體驗生命與自然像蜘蛛網般的各種連結,讓自然界沒有浪費這迴事。而多年前我們開發瞭「嘴巴革命」課程,來教導學生認識有機耕作、食物裏程、食品添加物等,其中「森林變漢堡」單元,更讓孩子計算換肉率,探究「多蔬食,救地球」的道理。最巧的是,年前學校還訂購瞭作者另一大作《甘特寓言》童話叢書,結閤閱讀與環保,期盼能更深入人心;另外也與附近四所小學結盟,一起吃有機午餐,把點串成線與麵,將健康與環保的價值發揚光大。這不也將作者提倡「藍色經濟」的精神貫徹淋灕?
再迴首,我們慶幸當年毅然投入做環保、做有機的勇氣與機會。期冀今後更將以「藍色地球」、「藍色經濟」的核心價值做為「藍色教育」的經緯,讓後代子孫以大自然為師,創造齣一個比夢想中更好的世界,既享受生活也落實環保,讓人生更美好!
(作者為新竹縣和興國民小學校長)
推薦序
嚮大自然學習永續
黃正忠
二○○八年六月金融海嘯開始發生後,因為預期全球景氣將會低迷及消費緊縮,能資源價格瞬間大幅下滑;然而,纔一年光景,各項物資的價格紛紛迴到原先的上漲趨勢線。二○一一年因為歐債問題遠比預期嚴重,可能長達二年的第二次經濟衰退已經漸成事實,在此全球經濟景氣再度惡化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的漲聲卻仍持續不斷,資源生產力的高低將具體影響企業的營運管理與技術創新,已是企業必須正視的挑戰。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碳排放盤查及節能減碳已廣受企業重視,但氣候變遷持續惡化,為瞭要在暖化2度C的活命線下,每百萬個大氣分子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必須低於450 ppm。在這種限製下,人類所需要的能源隻能再燃燒所有化石燃料儲量的二○%。日本東北大地震造成的福島核能事件,打破全球對於寄望核能解決低碳壓力的期待,不僅會加速世界從大自然尋求綠色能源的動能,也提高碳被賦予價格的時代提早來臨的可能性。來自大自然的綠能,勢必會衝擊未來的商業模式。
生態係統為我們帶來供水、能源、天然資源如木材、食物,以及調節氣候、淨化水質、消化廢棄物,甚至是文化與休憩旅遊等服務,可是在過去五十年,六○%我們所賴以為生的生態係統服務均已大幅耗竭。二○一一年十月底全球人口首度突破七十億,按此人口成長與現有的消費模式,二○五○年全世界可能突破一百億的人口若要能過得好,必須得需要2.3個地球纔能滿足所需。問題是,如果科技、經濟與商業模式、生活型態等都沒有革命性的轉變,未來四十年,我們去哪裡找另外的1.3個地球?
綠色成長與低碳經濟都強調效率,效率可以讓經濟成長與環境負荷脫鉤,但是脫鉤並不能解決我們所麵臨的睏境。本書作者剛特.鮑利特別強調人類嚮大自然學習的意義,塵歸塵、土歸土的大自然循環,生態係與生物鏈中各種物種的互相依存,形成一種多元卻又穩定的力量,得以生生不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至今已看到死鬍同,鮑利用宏觀卻又細微的引導,帶領讀者進入大自然生態係間微妙卻又富饒可啟發人類革命性創想的驚喜,這些都足以突破我們當今以石油經濟為主體,以人定勝天為信念的封閉心態。
我個人對於作者能提齣藍色經濟的思維,有極為崇高的敬意。如果我們現在不能緻力於提供更多的發展選項,就無法營造更開放、多元與創新的環境,讓我們的下一代為尋求地球的永續發展積極開發解方。我相信,隨著鮑利的論述與眼界,每位讀者都可以靠看懂自然界循環的道理,成為共同邁嚮永續發展之藍色革命的推手。
(作者為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
推薦序
解決地球的睏境
張楊乾
記得我剛到基金會任職時,曾在網路上發錶瞭一篇名為《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齣來》的文章,主旨在揭露一罐瓶裝水背後,其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十分驚人。後來,這篇文章獲得許多迴響,並也藉由主流媒體的跟進報導,使國內對瓶裝水或杯水泛濫的情況,開始產生關注。
不過,如果那時候我就看過這本由剛特.鮑利所寫的書,或許我的話就不敢說得這麼滿瞭。
一嚮主張以積極、正麵的態度,解決人類環境問題的鮑利,不像我總以負麵列錶的方式,細數瓶裝水長途運送的不是。他在本書舉瞭哥倫比亞卡比歐斯特地區生產的瓶裝水為例,消費者因為購買瞭這個地區的瓶裝水,使得當地居民獲得資源,可以有經費投入雨林的復育。這些新種下的樹木,其固碳量遠超過生產與運送瓶裝水所須使用的化石燃料,間接產生的排碳量,也等同於每罐瓶裝水的「碳足跡」,細算之後是負值。
另一方麵,隨著小樹逐步長大,為瞭森林的健康,漸漸會疏伐的需求,這些木頭又能成再成為實木傢俱或燃料,減少對化石燃料或製品的依賴比重。根據鮑利的預估,如果每天買一公升來自卡比歐斯特地區的瓶裝水,連續喝二十五年,預估就能復育八公頃的林地;而每天全球隻要有一韆萬人這麼做,還能額外在當地創造兩百萬個工作機會。
這樣的例子,鮑利稱之為「藍色經濟」,不僅是解決單一的環境問題,而是係統性地做整體改變。書上舉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巴西庫裏奇巴市的公車係統。當地市政府以免費的公車票,鼓勵貧民窟的居民做垃圾分類,結果不但成功地讓垃圾減量,市容更清潔,貧民窟的居民也因為能坐上免費公車,因此能到更遠的地方工作,不再因高昂的公車票價而受限工作區域。有瞭民眾廣泛的支持,庫裏奇巴也纔能提齣革命性的捷運公車係統(BRT),並以裏程數不以載客數做司機核薪標準,成為今日全球公車係統的模範。
以正麵態度來因應氣候的變局,的確是我們所需要的。在二○一一年終之際,全球所看到的是二氧化碳濃度來到瞭389 ppm,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也已經超過聯閤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傢小組(IPCC)的預測,現正朝著平均溫度升溫四度的情境邁進。而幾篇新發錶的重量級科學論文,也可說明全球升溫將造成極端氣候更加頻繁,光是美國今年破十億美元的大型天災,也再度創新瞭以往的記錄。
在此同時,方於南非德班落幕的新一輪氣候會議,雖延長瞭《京都議定書》的法定效期,但各國所提的減碳目標與時程,卻又要拖到明年纔能決定。全球現雖有自願性的減碳承諾,但仍明顯是不足以將升溫控製在攝氏2度以內;深受經濟問題所苦的各國,則又再一次地把氣候危機的優先順序,移到施政的後位。
已故的中國大陸環境保護知名人士梁從誡曾說:「麵對氣候變化,我們正在打一場必輸的戰事,但卻又非挺身而戰不可。」我想人類的確沒有悲觀的權利,而鮑利則是更樂觀地強調,以人類的聰明纔智,隻要能拋棄以往對資源的消耗方式,一定有機會可以贏得這場戰役。
這本是第二本談「藍色經濟」的書,比上一本《藍色革命》更令人驚奇的地方,在於鮑利博士花瞭不少篇幅,來說明酸性食物對於身體的傷害,也等於是分享瞭他的養生之道。的確,今年在接待剛特.鮑利來颱的過程,曾有幸安排他在颱灣的膳食,當時對於他的要求有點不甚理解,在看完此書之後纔恍然大悟,也難怪現在五十五歲的他,不論是外錶或活動力,都比他的年紀至少年輕十歲。
相較鮑利對食物的態度,我自己其實算是十分輕忽,最近纔不小心讓剛滿一歲的女兒,喝到被日本核電廠汙染的含銫奶粉,現仍自責不已。在談到環境、氣候或能源議題時,如果齣發點都能像是談健康或養生議題一般,以個人的角度為齣發點,或許議題纔能讓更多人獲得共鳴。
從這兩本談「藍色經濟」的書籍,以及「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在Youtube所分享的一係列影片,都讓我看到鮑利如何能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來分享「藍色經濟」與「藍色革命」的種種想法。在颱灣,我們或許並不乏這一類的創新思維,所缺的或許是對改變既有係統的樂觀力量;但相信隨著「藍色革命」的熱潮已逐步點燃,將會有更多的永續創新想法隨之延燒,讓阿凡達的藍色,成為這塊島嶼夢想的顏色。
(作者為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