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的詩人:吳晟的呼喚,和你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 (電子書)

種樹的詩人:吳晟的呼喚,和你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晟
圖書標籤:
  • 吳晟
  • 詩歌
  • 環保
  • 自然
  • 颱灣文學
  • 生態
  • 樹木
  • 未來
  • 人文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來,當一個種樹的人!」

  詩人吳晟,親手闢植一片樹園
  珍貴的颱灣原生樹種於今蓊鬱成林
  綿延水田濕地,喚迴瞭自然
  為瞭讓下一代還能與樹相親、為瞭漠化的河川與退縮的海岸線
  他持續將秀美的少年樹苗
  送到學校、海邊、軍營、森林墓園和島嶼角落⋯⋯

  ——詩人殷殷邀請我們——
  跟著他走入樹園,讀樹、讀詩
  種下屬於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樹!

  *吳晟,是樹的孩子

  國民作傢、詩人吳晟有一片樹園,園裡遍植颱灣原生樹種,樟樹、櫸木、烏心石、黃連木、毛柿、颱灣肖楠、颱灣土肉桂⋯⋯皆已蓊鬱成林,林間,還挺立著一行行亭亭玉立、三五歲的樹苗。

  一九四四年於颱灣彰化溪洲鄉齣生,吳晟童年時,颱灣鄉鎮間到處有樹齡幾十年與上百年的大樹。那時,吳晟還不知道,有一天長成青年的自己會開始喟嘆生活中不再有樹;更不知道有一天,七十多歲的自己會走齣書房,為樹疾呼奔走。

  他,是種樹的男人。

  *詩人的種樹行動:不信自然喚不迴

  二〇〇一年,吳晟與妻子莊芳華沿著故鄉濁水溪上溯源頭,見證瞭從海岸、平原到山脈,水源林木資源全麵破壞的驚人景象。對照颱灣經濟發展進程,伴隨的是原始林遭到大量砍伐,沿海防風林消失、挖山砍樹鋪水泥;跟著的是海岸線退縮、地層下陷、日益荒蕪漠化的河川遇雨暴漲、土石流頻仍⋯⋯對位在亞熱帶、夏雨鼕乾的颱灣來說,能把從梅雨到颱風降下的雨水好好存在根部,漫長的鼕季乾旱纔有水可用,這是樹木對這片土地的惠贈,人們卻鮮少在意。

  從此開始,他的散文與詩齣現越來越多樹與生態的書寫;文字之外,他也決定開始行動,將傢裡傳下的近三公頃良田,全部用來種樹。

  *守護最珍貴的颱灣的原生樹種

  吳晟的樹園種下的,全是強悍、容易生長的颱灣原生樹種,樹種的選擇有三個原則:本土性、遮蔭性、未來性。他為園內樹種編瞭一首打油詩:「一隻烏毛雞,騎在黃牛背」,幾個字分別代錶烏心石、毛柿、颱灣櫸木(俗稱為「雞油」)、黃連木和牛樟,它們是「闊葉一級木」,也是一般人說的「颱灣闊葉五木」;還有老一輩都喜歡的颱灣肖楠和土肉桂。

  打從一開始種樹,吳晟就堅持不噴農藥、不灑化肥、人工除草,為的是造就一個友善自然的生態環境。樹園四季都有不同風景和豐富生態,連綿著鄰旁友善耕作的水田溼地,在季節更迭中輪流上演枝葉新生、樹冠茂密、花香掩映、果實豐盈、蟲魚鳥獸穿梭覓食、安居繁衍的自然連續劇。

  *種樹十堂課:相約,種下生命中第一棵樹

  從自掏腰包闢樹園種樹、送樹,到響應大麵積「平地造林」與「社區林業」,近年更積極投入民間護樹與路樹維護,督促公部門多種樹、種對樹——吳晟不隻將愛樹的心念化成動人詩文、用行動種樹,也成瞭默默「播種」的人——他親手栽培的樹木,有的變成森林墓園的一份子;有的去到海邊,有些去瞭軍營、學校、市公所⋯⋯至今,他仍辛勤栽植嗬護一株株秀美的颱灣原生種樹苗,等待有心人。

  吳晟將美麗的樹園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訪,並持續將少年樹苗送齣給有心的愛樹人。「我真的希望每個人種樹,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更進一步,種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樹園」,吳晟說。跟著這本書,走進吳晟的樹園,他將教你如何種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樹,並跟著他的腳步,一起齣發去探訪,守護我們身邊、路旁、社區與公園的樹!

本書特色

  •    國民作傢、詩人吳晟|「樹園組詩」首度發錶
  •    生態樹園|珍貴颱灣原生樹種・現場導覽
  •    精美插畫|圖示正確種樹觀念和步驟
 
《漫步京都:尋找失落的庭園之美》 作者: 山本 雅人 齣版社: 翠竹文化 齣版年份: 2024年 --- 內容簡介: 京都,這座韆年古都,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無數精緻庭園藝術的結晶。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昔日令人屏息的私傢庭園與寺廟園林,正默默地麵臨著荒蕪、改建,甚至徹底消失的命運。《漫步京都:尋找失落的庭園之美》這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旅遊指南,而是一部融閤瞭歷史考證、園林美學賞析以及深度田野調查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山本雅人,一位深耕日本傳統園藝三十餘年的資深學者,用他細膩的筆觸和敏銳的觀察力,帶領讀者走進京都那些隱藏在尋常巷弄深處、或僅存在於泛黃古籍之中的「消失風景」。 第一部:時間的苔痕——京都庭園的興衰史 本書伊始,作者從宏觀角度梳理瞭京都庭園藝術自平安時代遷都以來,經歷的數次重大轉變。從最初受中國山水畫影響的「遣水園林」,到室町時代足利義政時期「東山文化」孕育齣的枯山水哲學,再到江戶時代町人文化興盛後,小型「藉景庭園」的興起,山本先生清晰地勾勒齣每一時代的審美取嚮如何鑄就瞭庭園的形態。 然而,真正的核心在於「失落」。作者深入探討瞭明治維新時期,大量貴族宅邸與寺院領地被劃分、齣售,許多原本由專人維護的精緻庭園因缺乏繼承者或資金壓力而逐漸荒廢的歷史必然性。他特別著墨於「池泉迴遊式庭園」的衰落,指齣許多曾被譽為「一目韆裏」的開闊水景,在都市化進程中,被填平成為新的建築用地,其背後的文化價值與景觀美學意義如何被忽視。 第二部:巷弄深處的幽徑——失落庭園的實地追尋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作者長達數十年的田野調查記錄。山本先生並未滿足於文獻記載,他騎著腳踏車,穿梭於京都的每一條舊街區,尋找那些幾乎被現代水泥叢林吞噬的遺跡。 「細川傢的藉景之謎」: 作者追溯瞭一處位於今齣川通附近、原屬於細川傢族的茶庭。文獻描述其「一鉢映照半個天空」,但現址僅存一堵殘破的石牆。通過比對江戶時代末期的地圖與現有地貌,作者推測齣原有的觀景點與水流方嚮,並嘗試用現代的造園手法,模擬齣當年「藉」來的遠山景觀,雖然無法重現原貌,卻讓讀者得以窺見其「意境」。 寺院附屬庭園的搶救: 書中記錄瞭幾座鮮為人知的小型寺院(多為臨濟宗或天颱宗的支院),其附屬的「鑑賞庭」,多數在戰後被用作儲藏室或擴建僧房。作者與當地僧侶閤作,記錄下原本的植栽分佈、苔蘚種類,甚至透過土壤分析,推測齣過去流水循環的痕跡,力圖還原這些「微型宇宙」的原始風貌。 町屋的「坪庭」: 坪庭,即町屋內部的狹小庭院,是京都生活美學的精華。本書探討瞭幾戶堅持保留傳統坪庭的町屋主人,他們如何在極度有限的空間內,運用枯石、苔蘚、矮鬆,營造齣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作者詳細記錄瞭他們對光影、濕度以及植物生長的精準掌控,這是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極簡哲學。 第三部:重塑與記憶——當代園林師的挑戰 在尋訪「失落」的過程中,作者也關注瞭當代京都園林師們如何麵對這份沉重的文化遺產。他們不再隻是單純地複製古法,而是試圖在現代生活的需求與古老的精神之間尋找平衡點。 本書收錄瞭幾位新銳園林設計師的案例分析,探討他們如何在不破壞歷史文脈的前提下,將「枯山水」的禪意融入現代辦公空間或小型住宅庭院。例如,如何利用現代材料如特殊處理的礫石和耐久性高的植被,來模擬歷史上因氣候變遷或材料短缺而無法保留的某些質感。 結語:留住風景,而非僅是物件 《漫步京都:尋找失落的庭園之美》最終強調,庭園的美不在於其物質結構的完整性,而在於其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時間感。山本先生的文字,充滿對逝去之美的敬意,卻又保持著學者的冷靜與批判性。他提醒讀者,在欣賞現存的龍安寺或金閣寺庭園的同時,更應意識到「不存在的風景」同樣是京都歷史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丈量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方寸之地。 --- 適閤讀者: 對日本文化、園林藝術、歷史地理學感興趣的讀者,以及所有熱愛京都,渴望深入瞭解這座城市「內在風景」的旅行者。 本書特色: 超過五十幅作者親繪的庭園測繪圖與手繪草圖。 收錄多篇未公開的江戶時代庭園設計師筆記翻譯選段。 詳盡的植物誌,標註瞭古典庭園中常見但現已稀有的植物品種。 附錄:京都地區重要庭園的歷史變遷時間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晟|口述・詩文創作


  本名吳勝雄,颱灣彰化人,一九四四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曾以詩人身分應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傢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為訪問作傢;齣版有詩集《飄搖裏》、《吾鄉印象》、《嚮孩子說》、《吳晟詩選》、《他還年輕》,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守護母親之河》等多種。

鄒欣寧|採寫

  在颱北求學、工作十餘年的桃園人,當過劇團經理、雜誌採編、劇場編劇,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閒時看書、看樹、看舞,最近對園藝、烹飪、探戈、薩滿有高度興趣。願把生命中的文字書寫都獻給Pachamama(大地媽媽)。寫作經歷:《國片的燦爛時光》(2010)、《打開雲門》(2013,閤著)、《咆哮誌》(2014,閤著)。《誠品好讀》(2006-2010)、《PAR錶演藝術》(2010-2013)。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劇本特優(2007)。臺北文學獎舞颱劇評審獎(2012)。

唐炘炘|資料彙整

  輔大法文係畢,副修英文。曾任漢聲齣版社、遠足文化、環境資訊協會編輯,大地地理、鞦雨文化、小天下齣版社等特約撰文編採,並於社區大學開設生態課程,關注自然生態、社會人文主題
 

圖書目錄

第一部  吳晟與樹

第一章・他是樹的孩子
讀詩〈我不和你談論〉
樹的智慧
當我們年輕時
曾經,人與樹如此相親
青年詩人,以樹自擬
以工筆深情記寫自然
 
第二章・樹之殤
讀詩〈馬鞍藤——憂傷西海岸〉
山林有難
又一簇新起高樓
挖山砍樹鋪水泥
打破水泥迷思
記取樹對這片土地的惠贈
山林河川的浩劫
憂傷的海岸
樹靈與樹的傳說
樹的信仰
失控的進步
隻能為你寫一首詩
不信自然喚不迴

第三章・詩人的種樹行動
讀詩〈一起迴來呀〉
母親種下的樹
隨落隨長的韌命
種樹的生物老師   
不要羨慕別人的草坪
樹園,行動的開始
種樹三原則:本土性、遮蔭性、未來性
種樹,為瞭送樹  
種樹三堅持:不噴農藥,不灑化肥,人工除草
樹園的四季風景
樹園裡的女主人
然後,是水田、濕地
來,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

【特別單元】和詩人一起讀樹,讀詩
•    吳晟・樹園生態導覽
•    吳晟・樹園組詩〈颱灣原生樹種〉
 烏心石|樟樹|櫸木|黃連木|毛柿|颱灣肖楠|颱灣土肉桂|月橘

第四章・種樹,莫一窩蜂亂種
讀詩〈我心憂懷〉
進入體製,尋求改革
抗爭與改革的抉擇
成為樹的傳教士
都市森林的想像
空蕩蕩的樹穴
一窩蜂亂種
始亂終棄:黑闆樹的罪與罰
外來樹種的迷思
土肉桂的一堂課
公園預定地裡的樹墳場
發包工程之惡
移樹難
當移植成為「假動作」
你希望這棵樹存在多久?
生命該有的樣子

第五章・預約一片綠蔭
讀詩〈土地從來不屬於〉
種樹,從心開始
•    少鋪水泥多種樹
•    多種原生少外來.灌木也能當路樹
•    選擇具遮蔭性、價值性樹種
•    多種盆苗少移植
•    以綠帶取代植穴
•    延長園藝保固.鼓勵民眾認養
•    建立「樹戶口名簿」

第六章・為下一代種樹
讀詩〈與樹約定〉
人力造林之必要
•    經濟造林「畜牧化」:自己的木材自己種
•    學校綠化:和孩子一起種樹,落實生態教育
•    海岸森林化:種植防風林,守護海岸線
•    公墓森林化:迴歸自然,富含生態、文化、教育意義
樹,生生不息

第二部  相約來種樹
來,種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樹


第一章・十個常見錯誤種樹問題
•    錯誤一:先工程,後植栽修
•    錯誤二:地錶水泥化
•    錯誤三:樹下設花颱
•    錯誤四:土壤硬化
•    錯誤五:以單一植穴來種樹
•    錯誤六:根部包尿布
•    錯誤七:不當支撐
•    錯誤八:不當修剪
•    錯誤九:空間過小
•    錯誤十:粗暴移植

第二章・種樹十堂課
•      第一堂:樹要種在哪裡
•    第二堂:樹從哪裡來
•    第三堂:培育盆苗
•    第四堂:整地備土
•    第五堂:落土種植
•    第六堂:日常照料
•    第七堂:如何修剪樹木
•    第八堂:解決蟲害和藤蔓問題
•    第九堂:移植樹木
•    第十堂:大麵積造林

【附錄】颱灣原生樹種|種植與照護資訊速查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4287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0MB

圖書試讀

【第一部・吳晟與樹】前言

  一九四四年在颱灣彰化溪州鄉齣生的詩人吳晟,今年七十二歲瞭。

  七十二歲,在一般人看來,毫無疑問是個老人瞭,但這位老人傢,將他最新完成的詩集命名為「他還年輕」。

  年輕與年老,這兩個相對的概念如何區別?怎麼計算?每個人心裡自有丈量的尺度,有人說肉體衰敗就是老,有人認為心境纔是鑒別一個人真實年齡的重點。不過,說來說去,這些說法最終都跳不開人類的視角和侷限。

  這麼說吧,以颱灣人平均可活八十歲的統計數據來看,吳晟確實被劃分在高齡的區帶間。但是,被叫做「颱灣」的土地上,並不隻有人類在此生活。倘若把所有物種的平均年齡攤算列齣,七十二年,豈止是「他還年輕」?已經存活數百數韆年的生物們,聽瞭恐怕都會發齣老者特有的笑聲,那股低沉寬厚、溫暖包容的嗬嗬聲,若是引起瞭土地的共鳴,恐怕人類還會誤認為發生地震呢。

  是啊,我們大多數人,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終究不懂得體會土地和其他生物對我們的厚待。我們習慣用單一、自我的人類目光觀看和理解,於是颱風永遠被解讀為天災,而不是為亞熱帶乾旱氣候島嶼引入重要水源的氣象;海洋是隔絕島國與外界聯繫的障礙,而不是帶來溫暖洋流、充滿多樣生態的水域。森林呢?隻有颱風來時,人們會想起島嶼中央大片山脈的存在,親親熱熱地喚它「護國神山」,其他時候,森林代錶的是:高山蔬菜、遊樂區,以及民俗藝品店的木雕、茶桌和傢具。

  我們沒有能力從森林想到樹。沒有能力想到,樹除瞭是木材來源,還是比人類更早在這裡生活的原住民。它們的平均壽命也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百年對大部分颱灣樹種來說,隻是成年的起點。

  就拿我們常見的樟樹說吧,一棵樟樹至少可活五百年,在颱灣,最長壽的樟樹在南投神木村,人類對它年齡的判斷,從一韆五百歲到三韆歲都有。另一種我們也算熟悉的榕樹,壽命可從兩百歲起跳;至於茄苳、毛柿、楓香,活個三五百年對它們而言都不是什麼瞭不起的紀錄。

  許多文化都將年老等同於智慧。活在世上的時間越長,見識過的風景和人事變遷就越多。犯過的錯誤,記取的教訓,都會隨著生命長度不斷纍積。按照這個邏輯,樹或許遠比人類更有智慧。

  事實上,根據樹木學者研究,樹的確是善於記憶的生物。它們將記憶寫在年輪中,無論是新芽萌發、病菌入侵、外在環境的乾濕冷暖等變化,樹木都會一一翔實記下,銘刻在體內。它們纍積瞭關於地球環境和氣候的歷史,以及在這些變遷中繼續存活下來的智慧。可惜對多數人來說,我們既無法理解,也不認為需要知道這些樹的經驗。

  但是,對吳晟來說,活得越久,他越能深刻體認到,人類不能沒有樹。

  樹能不能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生存?就算樹木不會說話,我們也可以從樹的演化史知道答案。遠在一億七韆萬年前,地球上已有針葉樹存在。一億年前,闊葉樹—颱灣平地常見的樹有百分之七十都屬闊葉樹—也開始齣現。為瞭活下去,活得更好,樹發展齣光閤作用等機製,吸收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地球上所有後來的生物,包括人類,可以說是託樹木的福,纔得以持續生存。

  樹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卻不能離樹而活。活到七十二歲,吳晟越發明白這道理,但環顧四周,生活中哪還有幾棵百年以上的樹木?別說老樹,連一般的樹木也不可得。明明六十幾年前,正當吳晟童年時,颱灣的鄉鎮間還到處有大樹。那時,他生活中的大樹,不隻有老者一樣的麵目,更是重要的鄰人和玩伴。

  那時,他還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喟嘆不再有樹。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一個為樹疾呼、奔走,一個四處種樹,想像終有一天,眼前這些幼嫩小樹會比現在的自己更老,活得更久的人。

  當那一天到來,吳晟的子孫會不會和童年的他一樣,喜歡在大樹底下玩耍?如果大樹對人類有感,它們會不會從那些年輕孩子的身影中,依稀辨識齣當年栽種它們那人的模樣? [下略]

【第二部・相約來種樹】前言

  吳晟親手栽植各式原生樹苗的樹園,是全天候對外開放的。造訪客人雖不能說車水馬龍,卻也堪稱頻仍。其中,慕種樹詩人之名而來參觀的、嚮吳晟討樹種植的、請益種樹之道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最讓吳晟有感的,是那些為種錯、種死的樹木而來的人。

  二〇一五年,強颱蘇迪勒在颱灣釀成齣乎意料的災情,全颱樹木是慘烈受災戶之一,特別是颱北市路樹,遭遇過去十年來最嚴重的樹木倒塌、斷裂之災。颱北市長柯文哲在颱風過後拜訪溪州樹園時,就請教吳晟:為什麼樹園這麼多的樹都安然無事,而颱北路樹卻倒得這麼多?

  「無論是樹園的樹或我傢旁邊的庭院樹,之所以歷經無數颱風卻屹立不搖,是因為我們種樹的土壤層厚實,且多從幼苗種起」,吳晟告訴柯文哲,種樹有個關鍵原則需先建立—閤乎自然。什麼是閤乎自然?很簡單,適地適種。倘若我們把樹看成人,樹根猶如腳部,樹幹則是軀體,當人的身體在適閤他的環境裡,獲得充分的伸展空間,能夠自然生長,當然就能穩穩立足,正如俗諺「樹頭若穩,不怕樹尾作風颱」。他指齣,「都市的路樹有三個問題,一是樹的底部土壤都是砂石級配,二是周邊覆上水泥,三是植穴過小、根部無法伸展,導緻頭重腳輕。所以颱風一來,當然容易被摧摺」。

  「現在最要緊的,是大傢趕快建立起正確的樹木知識和方法,學會辨認怎樣的種樹錯誤,如何改善」,吳晟也直接點名,颱灣的公傢體係和植栽景觀業者必須儘快瞭解正確的種樹、護樹方法,纔不會囿於無知,一再犯下種樹如毀樹的行為,「當官僚體係都建立起樹木知識,纔能夠上行下效,對一般民眾進行推廣」。

  接下來的內容,首先條列齣常見的錯誤種樹情況以及改善方式,接著提供「如何開始種樹」的簡明步驟與需要留心之處。然而,最最重要的,吳晟不忘再度叮嚀:在知識與方法之外,初心更別忘。對樹木和自然的愛惜之心、同感之情,是一切行動的起點。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我沒看到,但光從書名就能想像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文青氣息。我認識的颱灣文學愛好者,通常對這種帶有強烈在地關懷的作品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吳晟的詩,對我來說,就像是阿公阿嬤講古,帶著點古早味的智慧,但講的內容卻是永恆的真理。他總是有辦法把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鄉間景象,轉化成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辨。這種能力非常難得,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爆炸、大傢追求快速消費的年代,還有人願意慢下來,去「種樹」,去「等待」的。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隻探討瞭生態保護這麼單純的主題,它或許更深入地挖掘瞭「慢活」的價值,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那種最原始、最健康的依存關係。畢竟,都市生活久瞭,誰不渴望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綠蔭,哪怕隻是在心裡種下一棵樹的想像?這種對「根」的追尋,我想是許多在異鄉打拚的颱灣人共同的潛在心聲吧,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心靈深處帶來一場及時雨。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文學作品,很多都追求新潮和先鋒,但像吳晟這種能沉澱下來,專注於「時間的厚度」的創作者,實在是鳳毛麟角。這本電子書的命名,尤其是「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給我一種很強烈的契約感,彷彿詩人正在邀請我們共同簽訂一份與自然世界的盟約。電子書的媒介雖然方便,但對於探討「種植」和「等待成長」這種與時間軸緊密相關的主題,或許會帶來一種奇妙的張力:在數位的快速閱讀中,去體會自然界緩慢而堅韌的生命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文字中營造齣那種「種植」的儀式感?是透過對土壤氣味、雨水滴落、種子萌芽的細膩描寫嗎?如果能從文字中聞到那股濕潤的泥土味,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絕對不隻是文學本身瞭,它會變成一種感官的延伸,讓我們在滑動螢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腳下土地的溫度。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覺得很有意思,那個「種樹的詩人」聽起來就好有畫麵感,而且又跟「吳晟」這個名字連結在一起,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吳晟老師的作品可是一點都不陌生啊!他那些描繪土地、歌頌生命的作品,總是用一種非常樸實卻又直抵人心的文字,讓人感受到颱灣這塊土地的呼吸和脈動。不過,光看標題,我猜這本書可能不隻是單純的詩選,那個「呼喚」和「綠蔭」、「未來森林」的意象,很像是某種時代的召喚,或者說,是對我們生活周遭環境,那種被快速發展和現代化擠壓的美好事物的一種深情凝視。我很好奇,這位詩人到底是用怎樣的筆觸來描繪他心中的那片「未來森林」?是充滿希望的田園牧歌,還是在警示中帶有一絲憂慮的呼籲呢?畢竟,詩歌的力量有時候比任何長篇論述都來得有力,它能輕易地穿透我們的心防,讓我們重新去思考,我們究竟是怎麼對待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的。我個人非常期待能從書中感受到那種詩意的重量感,那種跨越世代的連結。

评分

我對於颱灣本土詩人的作品,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因為他們的作品往往承載瞭太多集體的記憶和身份認同的追尋。吳晟老師的詩歌,嚮來都是社會現象的溫柔體現者。這本關於「種樹」的新書,在這個氣候變遷議題越來越尖銳的時刻問世,顯然有著極高的時代意義。我希望它不隻停留在抒發情感的層麵,而是能像一顆種子,在讀者的心中紮根,激發齣更多人去思考「我們為下一代留下瞭什麼樣的風景?」這種問題。這種「預約」的語氣,帶有一種對未來的承諾感,也隱含著對當下消費主義的反思。或許,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種下一棵樹,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耐心地等待它長成」的心態。對於生活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的現代人來說,這種來自詩人的「慢哲學」,簡直是精神上最急需的養分瞭。

评分

提到「吳晟」,腦海裡就會浮現齣那種堅定不移的形象,他不是那種華麗的都會詩人,他更像是田埂邊的守護者,用最樸實的語言替土地發聲。這本書如果真的如標題所暗示的,是一場對未來的「呼喚」,那我推測它在結構上可能會有意地採用一種對比的手法。可能前半段是迴憶或對現況的描摹,描寫那種正在逝去的美好風景,然後後半段則轉嚮一種更具前瞻性,帶著行動呼籲的語氣,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共同「栽種」那個綠色的願景。身為一個時常在關注環境議題的讀者,我特別在乎作者如何處理「希望」這個元素,因為在太多令人沮喪的新聞麵前,單純的感性呼籲很容易顯得蒼白無力。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具體、更貼近生活層麵的實踐可能,而不是空泛的口號。或許,詩人的筆法能將宏大的生態議題,化為可以從自傢陽颱開始實踐的微小行動,這纔是最厲害的「呼喚」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