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安全生活、行動智慧應用與網駭實務 (電子書)

資訊安全生活、行動智慧應用與網駭實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旭正
图书标签:
  • 資訊安全
  • 行動安全
  • 網路駭客
  • 資安實務
  • 行動智慧
  • 網路安全
  • 電子書
  • 資訊科技
  • 安全應用
  • 駭客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資安」,現在正夯,那是因為:科技的趨近完美、完整,沒有「安全」與「保障」的背書加持,總是少了那內心的「放心」,也就是「安全感」。那不就是我們掛在嘴邊的「安全」。資訊科技發達與文明交互作用的熱潮下有了經常掛在嘴邊的「資安即國安」口號,在「資安」加持下也成就了世界潮流與科技的最佳保護傘。這些「資安」歷史、 發展、追逐、互動、攻防與省思盡在我們呈現給您的書中,重點大綱如下:
 
  安全系統基礎篇關於資訊安全基礎原理,述說著人類祕密的源頭和資訊安全的根本原理與歷史發展,得以從中理解密碼學的奧秘,以便挖掘隱藏在祕密背後的真實面貌。
 
  資通與社交平台安全篇談論在現代網際網路底下應具備的合理觀念,透過多種反例使讀者瞭解資訊犯罪的樣貌,進而建立良好與正確的資訊素養。同時廣納熱門安全議題如: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上的應用、4G至5G行動網路的應用、行動裝置應用與社交網路服務等。
 
  網路與多媒體安全篇介紹隱藏在人類網路生活背後的技術與其安全議題,例如:憑證中心處理過程、VPN網路協定、PGP資料加密、網路安全交易SET/SSL等。
 
  駭客攻防安全篇收納與駭客相關的安全主題,自經典的電腦病毒至近期時興的搶灘遊戲,類型包含網頁、加解密、鑑識、逆向工程等,從解謎式的玩樂中理解漏洞與弱點,進而加強自身的資安能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城市脉动:现代都市的生态、人文与治理》 导言:钢铁森林中的生命交响 《城市脉动:现代都市的生态、人文与治理》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城市复杂系统的专著。它超越了传统城市规划的边界,将城市视为一个拥有自身生命节奏和内在逻辑的巨型有机体。本书不仅关注摩天大楼和快速交通网络的物理结构,更深入挖掘隐藏在钢筋水泥之下的社会、生态和治理维度。我们邀请读者一起,从宏观的全球化视角到微观的社区生活体验,重新审视我们每天呼吸、工作和休憩的城市空间,理解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又如何反作用于它们。 第一部分:生态的韧性与脆弱——城市与自然的再协商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但其扩张也对周边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本部分将城市生态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探讨如何在高密度居住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契合点。 第一章:灰绿交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建 本章详细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分析了城市中植被覆盖率、水体管理(包括雨洪管理与黑臭水体治理)对区域微气候的调节作用。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生态廊道、屋顶绿化和垂直森林等创新设计,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极端降雨)的韧性。案例分析涵盖了新加坡的“公园连道”系统与哥本哈根的“云雨花园”设计,展示了技术与自然相融合的实用范例。 第二章:代谢流与资源循环:看不见的城市之“血” 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新陈代谢体,不断输入能源、食物和原材料,同时输出废弃物和污染物。本章着重研究城市物质流的分析方法(Metabolic Flow Analysis)。我们审视了水、能源、食物和废弃物管理的效率与可持续性瓶颈。尤其关注食物供应链的本地化(城市农业)如何缩短“食物里程”,减少碳足迹,并探讨了城市废物向资源转化的循环经济模型,例如厌氧消化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孤岛”效应与恢复 高密度城市环境对野生动植物构成严峻挑战。本章深入探讨了城市化对本地物种栖息地的破碎化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孤岛效应”。通过对城市公园、郊区湿地和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提出了“连接破碎景观”的策略,包括建设动物通道、控制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以期在城市内部重建适宜物种生存的微型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人文的温度与张力——身份、空间与社会结构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舞台,孕育了无数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本部分聚焦于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群体在城市中的体验差异。 第四章:空间的权力游戏:公共领域与排他性 公共空间是民主生活和社区互动的基石。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城市中公共空间的演变——从传统的广场到数字化的“虚拟广场”。我们分析了“设计排他性”(Defensive Design)如何悄然限制了某些社会群体的进入权,例如针对无家可归者设置的尖锐座椅或禁止聚集的规定。通过对城市不同地段的社会观察,揭示了空间分配中潜在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 第五章:身份的拼贴:移民、流动性与文化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成为文化的大熔炉。本章探讨了移民群体在城市中构建新身份的复杂过程。我们分析了“飞地”(Enclaves)的形成原因,它们既是文化保留的避难所,也可能是社会隔离的温床。研究聚焦于跨文化交流的场所(如民族市场、社区中心),评估了城市政策在促进文化尊重与社会融合方面的有效性,以及语言、宗教和习俗在城市语境下的适应与变迁。 第六章:城市感官地图:噪音、气味与记忆的场所 城市体验远不止视觉上的建筑景观。本章引入了感官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噪音、气味、触感(如地面材质的变化)如何共同构建个体的“城市感”。我们研究了“记忆场所”的形成机制,即特定的街道、建筑或遗址如何承载集体记忆和历史叙事,以及城市更新项目(如历史街区的拆除或重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 第三部分:治理的精密度与未来——智慧、效率与民主参与 现代城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数据洪流和公民期望的提升。本部分着眼于技术、政策和公民参与如何共同驱动城市向更高效、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第七章:从“智能城市”到“共治之城”:数据的伦理边界 “智慧城市”的概念已从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到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本章深入剖析了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和能源分配中的应用实例。然而,本书更强调随之而来的隐私、算法偏见和数据主权问题。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伦理化”的智能系统,确保技术进步不以牺牲公民基本权利为代价,倡导透明的数据治理框架。 第八章:规划的悖论:效率、公平与住房危机 住房是现代城市治理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本章分析了不同住房政策(如容积率调整、社会保障住房配建、短租平台监管)对城市可负担性的影响。我们比较了“紧凑型城市”模型与“分散型城市”模型在实现经济效率和保障社会公平之间的张力。关键议题包括防止士绅化(Gentrification)对原有社区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包容性分区规划来确保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都能在城市核心区享有合理的居住权。 第九章:危机管理与城市韧性:预见未来的不确定性 面对流行病、自然灾害和突发安全事件,城市的响应能力至关重要。本章侧重于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的构建。我们研究了供应链的冗余设计、分散式能源系统的部署以及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危机中的表现。通过对历史性危机事件(如飓风或疫情封锁)后的城市恢复过程进行案例研究,本书提出了多层次的预警系统、快速动员的社区网络,以及在规划阶段即嵌入恢复机制的长期策略。 结语:迈向具身性的未来城市 《城市脉动》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对我们共同生活环境的深刻反思。城市不是静止的蓝图,而是不断演化的过程。本书的结论强调,真正的城市进步,既需要尖端的工程技术来优化“硬件”,更需要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民主参与来完善“软件”。未来的城市,必须是一个能够让所有居民,无论其背景如何,都能感受到安全、归属和机会的“具身性的”空间。 本书适合对象: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与环境科学研究者、公共政策制定者、对城市生活有深度思考的普通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旭正
 
  現任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資安分析、資訊鑑識與數位證據、資訊安全與管理、密碼學。曾任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副理事長。目前是情資安全與鑑識科學實驗室(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FORENSICS Lab.,簡稱SECFORENSICS,www.secforensics.org/)、資訊密碼與建構實驗室(Information Cryptology and Construction Lab.,簡稱ICCL,hera.im.cpu.edu.tw/)主持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自2007開始至今定期為資訊科技類雜誌,如《網管人》雜誌撰寫技術專欄。
 
  作者多次以國際訪問學者身分至美國各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工作。著有十餘本數位資訊著作,包含《數位鑑識與證據》、《資訊與網路行動安全》、《多媒體安全與影像處理應用》等相關專書。並審校《巨量資料安全技術與應用》、《雲端運算安全技術與應用》等資安新趨勢與應用書籍。此外並撰寫/著述科普讀物《認識密碼學的第一本書》(中國大陸簡體版《給祕密加把鎖》,西苑出版社)。
 
  作者目前亦為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CCISA,ccisa.org.tw/)常務理事,與社團法人台灣E化資安分析管理協會(ESAM,www.esam.io/wang/)理事長。
 
李榮三
 
  現任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資訊教學中心主任兼資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研究領域為網路安全、電子商務、數位浮水印、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自2008 年起主持逢甲資安實驗室(Joint Security Laboratory,簡稱JS LAb),實驗室在所屬研究領域已發表百篇有餘之相關論文,曾任電腦學刊執行編輯以及資訊安全通訊客座編輯。目前亦擔任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
 
魏國瑞
 
  現任三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AA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www.aaasec. com.tw/) 營運總監, 帶領團隊負責滲透測試、弱點掃描、資安健診、郵件社交工程及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導入等專案。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博士,研究領域為資訊安全、電子商務、密碼學與資安攻防,在所屬研究領域已發表十餘篇相關論文。目前亦擔任社團法人台灣E 化資安分析管理協會副秘書長,及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產學委員。

图书目录

Chapter 01➤祕密通訊概論
1.1 祕密的真相 
1.2 古典加密技術 
1.3 Vigenère Cipher 
1.4 Sherlock Holmes and the Dancing Men 
1.5 結語 
 
Chapter 02➤數字系統與安全
2.1 基礎數學 
2.2 中國餘數定理 
2.3 結語 
 
Chapter 03➤現代密碼技術
3.1 現代密碼與安全 
3.2 HASH  
3.3 祕密分享
3.4 結語 
 
Chapter 04➤對稱式金鑰系統
4.1 對稱式密碼系統 
4.2 DES與3-DES 
4.3 AES
4.4 結語 
 
Chapter 05➤公開金鑰密碼系統
5.1 密碼系統
5.2 公開金鑰密碼系統
5.3 數位簽章
5.4 密碼分析模式
5.5 結語
 
Chapter 06➤資訊犯罪與資安規範
6.1 緣起 
6.2 資訊犯罪之徵兆特性 
6.3 刑法 
6.4 智慧財產權 
6.5 其他相關法律 
6.6 資訊犯罪與安全管理 
6.7 資訊犯罪對社會的影響 
6.8 結語 
 
Chapter 07➤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安全
7.1 「雲端運算」概念介紹 
7.2 雲端運算運用實例 
7.3 雲端運算安全性 
7.4 雲端安全協定與用戶鑑定 
7.5 巨量資料安全 
7.6 結語 
 
Chapter 08➤行動網路安全
8.1 行動通訊技術發展現況 
8.2 4G行動通訊介紹 
8.3 5G行動通訊介紹 
8.4 結語 
 
Chapter 09➤數位證據與鑑識
9.1 前言 
9.2 數位證據 
9.3 數位鑑識 
9.4 數位鑑識工具 
9.5 反鑑識 
9.6 結語 
 
Chapter 10➤行動裝置安全
10.1 行動裝置介紹 
10.2 行動裝置發展現況 
10.3 行動裝置安全 
10.4 智慧型手機數位鑑識 
10.5 結語 
 
Chapter 11➤社交網路服務安全
11.1 社交網路服務發展 
11.2 手機即時通訊軟體 
11.3 社交網路服務安全 
11.4 社交網路數位鑑識 
11.5 結語 
 
Chapter 12➤公開金鑰基礎建設
12.1 網路安全機制需求 
12.2 導入PKI之規劃 
12.3 PKI之運作 
12.4 PKI現況與IC卡實用 
12.5 自然人憑證 
12.6 結語 
 
Chapter 13➤網路安全協定
13.1 IPSec 
13.2 VPN通訊安全標準 
13.3 IPSec的運作 
13.4 IPSec的實務操作 
13.5 AH 
13.6 ESP 
13.7 結語 
 
Chapter 14➤多媒體─資訊隱藏
14.1 資訊隱藏的趨勢 
14.2 數位浮水印 
14.3 偽裝法 
14.4 視覺安全 
14.5 結語 
 
Chapter 15➤網路安全軟體與協定
15.1 PGP 
15.2 SET&SSL 
15.3 防火牆 
15.4 結語 
 
Chapter 16➤經典惡意程式
16.1 緣起 
16.2 電腦病毒的種類 
16.3 電腦病毒的防治 
16.4 電腦病毒實務分析 
16.5 結語 
 
Chapter 17➤網路駭客
17.1 網路駭客的行為特質 
17.2 駭客的時代意義 
17.3 駭客入侵的攻擊方式 
17.4 駭客入侵的常見階段過程 
17.5 健全的安全防護策略 
17.6 結語 
 
Chapter 18➤搶灘遊戲 CTF
18.1 CTF是什麼? 
18.2 駭客與CTF 
18.3 來自CTF駭客的邀請函 
18.4 結語 
 
Chapter 19➤攻防演練
19.1 紅隊演練/藍隊思維 
19.2 攻擊情境模擬 
19.3 防禦戰術 
19.4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52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0.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從高空鳥瞰整個資訊安全生態,然後再深入到地面的細節進行挖掘。它處理資訊安全威脅的視野非常宏觀,將**個資保護法規**、**企業級資安架構**以及**個人日常防護**這三條線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而不是讓它們各自獨立存在。特別是在探討公有雲服務的安全責任劃分時,書中的圖表清晰地呈現了「共同責任模型」,這對於正在規劃公司上雲策略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知識點,避免了把所有安全責任都推給雲端供應商的常見誤區。此外,書中關於**社交工程的心理學基礎**部分也寫得極為精彩,它不只是舉例說明釣魚郵件,而是探究了人類在面臨「稀缺性」或「權威性」暗示時,大腦自動化決策的缺陷,這使得防禦策略從技術轉向了行為科學的層面,讀起來令人茅塞頓開,意識到許多資安事件的最終突破口,往往還是人性的弱點,而非技術的絕對無法破解。

评分

坦白說,我對書名中的「網駭實務」這幾個字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畢竟很多號稱實務的書籍,內容往往流於理論的堆砌,不然就是教你如何使用一些公開的、三年前就過時的駭客工具,讀完只會覺得自己像個工具人。然而,這本書在講解攻擊面的時候,風格變得非常硬派,它沒有過度渲染駭客的神秘感,而是像個工程師在分析系統弱點一樣,一步步拆解攻擊流程。我對其中關於**跨站腳本攻擊(XSS)**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它不僅僅解釋了反射型和儲存型的區別,更花了大篇幅去分析現代框架(如React或Vue)在資料綁定時,如果開發者沒有嚴格遵守內容安全政策(CSP),是如何創造出新的攻擊入口。這部分內容的技術深度,顯然是針對有一定程式基礎的讀者設計的,對於想從開發者角度提升資安防禦的同好來說,是極佳的參考資料。它不再只告訴你「不要讓網站被駭」,而是具體指出「在哪個環節可能出錯」以及「如何從程式碼層級去補強」,這份務實性,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較少見到的。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厚重,感覺像是把好幾本專門教科書硬塞在一起,不過實際翻閱後,發現內容組織得還算是有條理。特別是關於**物聯網設備安全**那塊,作者的論述挺有深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講說要設定強密碼,而是深入探討了韌體更新機制潛在的漏洞,還引用了一些近年來實際發生的案例來佐證,讓人讀了之後會開始反思自己家裡那些看似無害的智慧家電,是不是其實都成了資安的破口。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節特別提到,如何透過簡單的網路封包分析工具,就能初步判斷某些App在背景偷偷傳送了哪些不該傳送的資料,這個實作的環節對我這個半路出家想學資安的朋友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我這種只會用Windows內建防火牆的小白,終於能窺見資訊防護的專業門檻,而不是只在「小心詐騙簡訊」這個層級打轉。整體來說,如果你對資安的認知還停留在防毒軟體階段,這本書會把你拉到一個更廣闊的戰場去思考,從雲端到終端,每個環節都有需要注意的眉角,讀起來雖然燒腦,但收穫絕對是紮實的。

评分

對於一個習慣閱讀偏重「理論基礎」或「單一技術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集結了廣泛主題的書籍,起初會讓人感到有些消化不良。然而,當我耐下心來,專注於它如何處理**持續性威脅(APT)**的偵測與應對策略時,才發現其編排的精妙之處。它並非單純羅列APT的階段,而是著重於「橫向移動」和「權限提升」過程中,企業內部可能被忽略的監控盲點,例如不夠精細的內部網路流量分析,或者對特權帳號活動的異常偵測不足。這部分內容的語氣非常謹慎且專業,沒有誇大的辭藻,而是著重於建立一種「假設已被入侵」的防禦心態。它更強調**安全營運中心(SOC)**的建立流程和自動化腳本的必要性,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的導論,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零散的資安知識轉化為可執行的、持續性的防禦措施,對於想從資訊管理層面推動資安建設的人,絕對是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參考書。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想著「行動智慧應用」這部分大概又是老生常談,教我們怎麼設定螢幕鎖定、小心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連結之類的基礎安全須知,畢竟現在網路上這類資訊多到爆炸,很難有新的觀點出現。沒想到,這本書在**App權限管理**這一塊的探討,角度非常刁鑽,它不只分析了Android和iOS系統層級的權限控制,更跳出來探討了應用程式商店背後的審核機制和潛在的惡意軟體分級制度,這讓我對過去安裝App時習慣性勾選「全部允許」的行為感到後怕。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在解釋,那些看似無害的相機、麥克風、甚至是你聯絡人清單的存取權限,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何被用來建立精準的用戶畫像,進而推動更具攻擊性的社交工程。尤其在討論到**地緣資訊的隱私洩漏**時,書中提供了一個實驗性的框架,教讀者如何透過不同App記錄的時間戳和定位數據,重建出一個人的日常活動軌跡,這個洞察力真的很犀利,讓我覺得,或許我們早就生活在一個被無形數據之網緊緊包覆的狀態,而這本書至少提供了一張破譯這張網的工具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