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共振:親密關係中,如何修復焦慮衝突,一起成長 (電子書)

情緒共振:親密關係中,如何修復焦慮衝突,一起成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洛琳.戴奇
图书标签:
  • 情绪共振
  • 亲密关系
  • 焦虑
  • 冲突
  • 修复
  • 成长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沟通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什麼你們會走到這一步?
是什麼在威脅著你們的情感關係?
 
親密關係從熱烈到冷淡,大多是從雙方的情緒波動開始,
這股波動讓兩人的生活和情感體驗漸漸不同步,
阻斷了彼此間和諧的情緒共振和緊密的連結,
原本美好的關係從此出現難以彌補的裂痕。
 
  大腦很容易受情緒控制,當你因為焦慮情緒變得不知所措時,負責情緒的中腦會高度運轉,讓你接收不到來自前腦的理性分析,於是—說出口的話全都充滿情緒,溝通變成彼此沉重的負擔,雖然兩人確實在和彼此說話,但並沒有真正地交流—一場小口角隨時一觸即發,隨後升級為破壞性衝突!最終,你們的親密關係落入了這樣的軌跡:爭論、攻擊和放棄。
 
  現在透過自我評估,將能察覺在你們的情感關係中,是誰在焦慮?焦慮出現時,互動會出現怎樣的行為模式?情緒波動是否已干擾到日常?你們需要哪種方式的修復?
 
  ➤每次感到焦慮並求助另一半時,總覺得對方不願聆聽、甚至被誤解?
  ➤伴侶對你的需求總是無法做出適當反應。
  ➤每次心煩意亂,伴侶就會從身邊離開。
  ➤不喜歡參與對另一半來說很重要的活動。
  ➤討厭對方完全不了解自己。
  ➤擔心會給對方帶來過重的負擔。
  ➤你常批評另一半對你沒有足夠的同理心。
  ➤和伴侶的生活充滿了挫敗感,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感覺自己被伴侶拋棄,得不到對方任何的愛和關懷。
  ➤認為另一半的焦慮自己有責任。
  ……
 
  連結感,是親密關係的基本核心。而親密關係中的頭號殺手—焦慮情緒,會削弱兩人的連結感,當一方處於焦慮,就會嚴重影響另一人;隨著時間流逝,沮喪、疏離和孤獨感會與日俱增,雙方的連結感將會斷掉。想要擁有和諧且長久的親密關係,唯有在互動中保持連結,兩人才能理解與接納彼此,得到健康的相互依存關係。
 
  指責、防衛、輕蔑、漠視,
  這四種常見的情緒反應,是親密關係中的「末日四騎士」,
  它們能預測一段感情關係是否會以破裂告終。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為何總是在傷害彼此?」
  「為什麼就是不懂我?」、「為何一直逃避不願面對?」
 
  28種練習,學會習慣性預防日常情感壓力,
  降低情緒波動,理解關係中的嫌隙,強化情緒共振,
  終結親密關係中的「末日四騎士」,
  讓感情回到當初最美好的樣子,找回被焦慮剝奪的幸福感!
 
  一段關係裡永遠有空間能讓兩人改善和提升,也許你們努力探索著要跨越情感的焦慮地雷區,卻不知如何著手,或是彼此忍讓著維持表面和諧,但情緒卻無法完全同步,這些都成為許多衝突的起頭。現在開始識別你們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觸發點,透過練習來管理與預防焦慮情緒,鞏固兩人情緒連結,維繫健康的相互依存:
 
  練習「暫停法」/緊握拳頭/快轉到未來/肯定而非授權/承認自己的情緒/大腦的邏輯和情緒的色彩/鏡像法/同時掌握負面與正面情緒/人際關係角色靈活化/冥想/正方形呼吸法……
 
  感情最美好的樣子,就是雙方學會在探索中成長,從互有好感到互相依存、從感性多變到理性相處、從朝夕相處到長久陪伴。本書深度剖析創造和諧親密關係的完美指南:
 
  ★掌控自我情緒,知道自己的觸發點。
  ★了解對方性格,採用具建設性的語句模式。
  ★調節情緒改善溝通方式,找出關係中的舒適感。
  ★學習理解並接納彼此的想法,允許反對情緒共存。
 
各界讚譽
 
  毫無疑問,焦慮是伴侶會面臨的一大勁敵,管理焦慮則是實現婚姻幸福最為艱鉅的挑戰和最重要的成就。作者用深刻且明晰的語言描述了這個關鍵困境,並且提出簡明扼要的建議和練習。—婚姻治療師哈維爾.亨德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博士
《得到你想要的愛》(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作者/《感受愛》(Receiving Love)聯合作者
 
  本書將焦慮症的研究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揭示了焦慮將會對夫妻雙方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如何危及他們的幸福感。它教人以一種富有同情心、有條不紊的策略,首先管理焦慮,然後用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學方法來掌控焦慮。這些技巧最後都可以整合進一個有效的程序中,伴侶雙方皆可使用。—心理治療師愛蓮娜.佩森(Eleanor Payson)/《綠野仙蹤和其他自戀者》(The Wizard of Oz and Other Narcissists)作者
 
  焦慮、恐懼症、強迫症和社交逃避等,可以侵蝕乃至摧毀一段關係。這本書給你提供了一些方法,讓你可以管理、減輕甚至消除自身過多的焦慮(或幫助你理解伴侶的焦慮)。在讀過這些簡單卻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後,我相信你會迫不及待地將其付諸實踐,並讓關係產生立竿見影的轉變。—心理治療師比爾.歐漢隆(Bill O' Hanlon)/《改變你生活的書》(The Change Your Life Book)/《重寫的愛情故事》(Rewriting Love Stories)作者 
 
  在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治療師可以把本書作為工作手冊。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患者將從治療中受益更多,不但能增進自我意識和自我依賴,同時還可以擴展為自我照顧,獲得穩定感、發展心理界限和情感管理技巧。—醫學博士克萊爾.弗雷德里克(Claire Frederick)/《內心力量和分裂自我的療癒》(Inner Strengths and Healing the Divided Self)聯合作者
 
  這本書寫給備受焦慮折磨的人以及他們的伴侶……裡面準備了多種練習可供讀者嘗試,他們可以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部分,用這些練習降低自身焦慮、識別心理和生理焦慮體驗,以此避免焦慮反應。更重要的是,能學著平靜下來,而不僅僅是避免焦慮……在認真閲讀本書,並將其積極付諸實踐之後,任何正遭受焦慮之苦的人,都能大獲裨益。—羅伯特.麥克內爾(Robert B.McNeilly)/臨床醫學學士、塔斯馬尼亞州米爾頓.艾瑞克森研究院主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的图书简介,与您提供的书名《情緒共振:親密關係中,如何修復焦慮衝突,一起成長 (電子書)》无关: 《心靈的羅盤:在迷霧中校準自我,找回內在秩序與行動力》 探索心智的疆界,重塑你的決策模式與生活重心。 在這個信息洪流與快速變遷的時代,許多人感到自己的內在羅盤失靈了。我們被外部的期望、無數的選擇以及潛在的焦慮感拉扯著,最終在效率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忘記了最初渴望的生活樣貌。 《心靈的羅盤》不是一本簡單的時間管理指南,也不是一套速成的成功學手冊。它是一次深刻的內在探險,旨在幫助讀者重新建立一套穩固、清晰的自我定位系統,讓生活中的每一個決策,無論大小,都能與你內在深層的價值觀和目標校準一致。 第一部:迷霧中的定位——理解你的內在導航系統 我們習慣將「成功」外包給社會的標準,卻鮮少停下來問:「對我而言,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本書的開篇將引導讀者深入剖析當前生活中那些模糊、被動的決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核心內容包括: 「隱形腳本」的解析: 檢視那些深植於童年經驗和社會期望中的「自動執行腳本」。這些腳本往往在我們未經思考的情況下,主導了我們的職業選擇、人際互動甚至消費習慣。如何識別這些限制性信念,是找回主導權的第一步。 價值觀的深度挖掘: 區分「希望擁有的價值觀」(理想)與「目前實踐的價值觀」(現實)。本書提供了一套結構化的練習,幫助讀者提煉出真正驅動內在熱情的五大核心價值,並將其轉化為可衡量的日常標準。 「精力預算」與「專注力黑洞」: 我們常計算金錢預算,卻忽略了最稀缺的資源——精力與專注力。探討多工處理的假象如何蠶食心智資源,並引入「單點突破」的原則,學會在有限的認知容量內,將資源精確投放到最具回報的領域。 第二部:校準羅盤——從認知到行動的轉譯工程 定位清晰後,挑戰在於如何將抽象的內在藍圖,轉譯為清晰、可執行的日常行動。本書強調,真正的秩序來自於認知結構的調整,而非一味地增加待辦事項。 本部分深入探討: 決策的層級架構: 建立「願景層」、「策略層」與「戰術層」的清晰區分。當面臨選擇時,快速判斷該決策應在哪個層級被處理,避免用戰術(瑣碎細節)來干擾願景(長期目標)的確立。 「意義驅動」的目標設定(Meaning-Driven Goal Setting): 傳統目標設定往往強調「完成」,本書則主張目標必須與個體存在的意義相連。探討如何設計出即使遭遇挫折,也能維持動力的「意義錨點」。 儀式感與界線的重建: 介紹如何設計微型「心靈儀式」,用於標記工作與休息、個人與公共領域的轉換。這不僅是時間管理,更是對心智空間的有效劃分。詳述建立堅定但具同理心的個人界線的藝術,保護內在秩序不受外部干擾的侵蝕。 第三部:穩態航行——應對不確定性與常態化成長 生活充滿變數,羅盤的價值在於它能在風暴中保持穩定。本書的結尾聚焦於如何建立「動態平衡」的能力,讓自我校準成為一種持續的習慣,而非偶發事件。 專注於以下主題: 「反饋迴路」的優化: 如何設計有效的個人反思機制,將失敗視為數據而非評判。介紹「建設性懷疑」的練習,學會在對自我能力產生信心的同時,保持對現有方法的批判性審視。 數位排毒與心智減法: 在不斷被連接的時代,如何主動進行「心智減法」。探討對信息攝入進行「配額制管理」,以及如何有意識地留白,讓潛意識完成複雜的認知整合。 小步快跑的韌性建立: 介紹如何將宏大的願景拆解為微小的、可立即執行的「啟動行動」(Activation Steps)。這種方法的關鍵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持續的慣性——即使微小的步伐,只要方向不變,最終總能抵達目的地。 讀者獲益 閱讀《心靈的羅盤》,你將學會: 1. 清晰度取代焦慮: 終結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耗費心神,將精力聚焦於與核心價值一致的行動上。 2. 主動決策的能力: 停止被動反應生活,轉而以前瞻性的視角規劃每一天、每一週。 3. 持久的內在動力: 建立基於個人意義而非外部獎勵的驅動力,從而實現更持久、更具滿足感的個人成就。 4. 有效的情緒緩衝: 理解情緒波動是常態,學會用結構化的思維框架來穩定心緒,不受短期波動的影響。 獻給所有渴望從「忙碌的假象」中解脫出來,尋求清晰方向、重獲生活主導權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洛琳.戴奇(Carolyn Daitch)
 
  國際知名心理學家、心像式關係治療師、作家和主持人,擅長催眠、焦慮管理等。擁有超過35年的臨床經驗,目前擔任密西根州法明頓山焦慮症治療中心主任。她經常應邀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並獲得許多專業組織頒發獎項,包括美國臨床催眠學會頒發的總統獎、密西根臨床催眠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麗莎.羅伯邦(Lissah Lorberbaum)
 
  臨床心理學碩士,主攻身體心理學,有豐富的情緒障礙治療經驗。

图书目录

第一部、是什麼在威脅你們的親密關係?
第一章:親密關係的頭號殺手—焦慮情緒
第二章:掌控你的情緒觸發點,防堵爆發
第三章:學會降低情緒波動的基準

第二部、打造和諧親密關係的完美指南
第四章:了解對方性格—拉近關係的第一步
第五章:改善溝通方式—關係逐漸升溫的秘訣
第六章:學會相互理解—建立穩定關係的核心

第三部、在親密關係中收穫成長
第七章:從互有好感到健康的相互依存
第八章:從感性多變到理性穩定
第九章:從朝夕相處到長久陪伴

附錄A:給你和伴侶的建議 
附錄B:如何應對焦慮的伴侶?
附錄C:六十秒掌握重點
附錄D:相關參考資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53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前言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珍妮向姐姐妮可傾訴:「昨晚史考特又和我大吵一架。這次他很生氣,就因為我不想去參加他的大學同學聚會。即使他知道我受不了和陌生人共處一室,還有飛行恐懼,史考特已經不再了解我了。」
 
  妮可放下咖啡杯,握住妹妹的手。「你知道嗎?珍,你總是過於擔心。很多時候,你擔心的事情我根本想都不會想。這也是我偶爾會對你不耐煩的一個主要原因。你覺得現在這種擔心對你的婚姻造成傷害了嗎?」
 
  「我不知道,也許吧。就像我說的,他就是不了解我!」珍妮回答:「如今我常不禁回想,我們當初是怎麼會在一起的?我倆的意見永遠無法相同。每當我在焦慮中想尋求他的支持,他就會說,我只是喜歡誇大其實,那些擔心太多餘了,我應該放鬆下來。我知道他認為那樣說是在幫我,但實際上並沒有作用;那樣說只會讓我覺得自己不可理喻、走投無路,而且覺得他不在乎我。我無法擺脫這些憂慮,也無法放鬆下來。事情沒那麼簡單!」
 
  多年來,我們在治療慢性焦慮症(chronic anxiety)患者的過程中,目睹過許多案例,明白慢性焦慮會對親密關係中的伴侶帶來怎樣的傷害和挫折。
 
  所有的關係都具有挑戰性,但如果其中一方患有嚴重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這種挑戰則會變得尤為艱鉅。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最恩愛的關係都可能會因為焦慮而變得緊張,使信任和親密感被消磨殆盡。
 
  當雙方開始覺得對方「無法理解我」,可能真是如此,因為在一方焦慮而另一方不焦慮的狀況下,兩個人的生活體驗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些不同的體驗就會使兩人之間產生一條日益加深的鴻溝。
 
  如果你患有焦慮症,你就會明白這種感受非常孤獨—焦慮無時不刻在你腦海中浮現,而且幾乎毫無間斷。你總反覆思忖每個決定,每一刻都活得膽顫心驚,害怕災難即將到來;或者你可能會感到無比驚惶和恐慌,這種感覺來勢洶洶,無論你或伴侶都無法使之消散。
 
  你可能無法想像,對你的伴侶來說,你的焦慮一樣會讓對方產生痛苦,但這是真的。焦慮可以傷害你的伴侶,也會損害你們的親密關係,就像它對你本人造成的傷害一樣深重。
 
  相互連結的感覺、互相理解和關懷,本是建構親密關係的一個基本要素。然而你的焦慮會削弱這種連結感,讓它大打折扣。隨著時間流逝,你的沮喪、疏離和孤獨感也會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若你苦於無法減輕伴侶的焦慮,也會變得越來越沮喪。
 
  一旦你們之間的衝突加劇,彼此的連結會逐漸「斷開」。 你們雙方可能都會覺得,雖然兩人確實在說話,但並沒有真正地交流。更糟的是,你可能會認為,你們只能坐困愁城而無法衝出絕望的包圍。就像珍妮一樣,你可能會記起那些彼此曾經珍視、相互關心和連結的時光;但是也會感到擔心,害怕這種連結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剛開始感到焦慮的時候,你會向伴侶尋求幫助,希望對方幫你「處理」,一旦對方沒有幫到忙,你就會感到失望,當然,這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上,你才是唯一有能力克服焦慮的人。這樣說你可能會很難接受,但只有你才是有權利、有義務去做這項重要工作的人。
 
  好在,一路走來,你並不孤單。本書的目的就在於為你提供各式各樣的方法和技巧,以助你和緩焦慮、減少衝突、鞏固你與伴侶間的連結感。它能幫你更好地理解你們關係中的嫌隙,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升彼此之間的連結,並開始學習以更有效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焦慮。
 
  第一部分「是什麼在威脅你們的親密關係」裡,提供了一些能幫助你平復焦慮的方法,讓那些看似無法控制的恐懼開始消退。一旦你能夠調節自己的焦慮程度,接著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你們的關係上。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你將會學到如何改進溝通方式、增進與伴侶之間的連結感。第一步驟就是搞清楚如果伴侶中的一方患有焦慮症,這種關係的動態會是如何;然後學會識別關係中的交流和行為模式,並明白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模式會如何破壞信任和親密關係。最後我們為你提供一些方法來打破這些舊有模式,創建新的互動方式,這些技巧必將促使你們雙方都渴望建立並擁有深切的連結感。
 
  如何使用本書?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患有焦慮症的人是你,那麼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的。書裡每一章都能幫你深入了解焦慮,提供具體的管理方法。由於所有章節和方法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建議依序閱讀,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穫。你不僅只是在閱讀,而是在參與一個治療和改變的過程,因此你需要抽出足夠的時間去熟悉每一章的測驗與練習,一目十行、走馬看花地瀏覽本書,對你來說無任何益處。
 
  雖然實踐之初顯而易見地會很困難,但你仍要嘗試對每一章提到的技巧加以練習,這點非常重要。有點像學習吉他,你不能指望在一天之內學會所有的和弦。你一次只能學會一個和弦,然後隨著時間累積,透過反覆練習才終於掌握所有技巧。
因此,不要只做一次練習,而是要對每章提到的技巧都勤加練習,如此你將能學會和掌握一系列減少焦慮的方法。在閱讀完全書之後,建議你可以隨身攜帶這本書,當需要溫故知新時,可以隨時參考書中的方法與練習。
 
  假如你是不焦慮的那一方,本書可以幫你更理解對方的焦慮,同時教你一些技巧,以改善你們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模式。當然了,在閱讀本書的整個過程中,可以讓你收益良多。
 
  由於焦慮症,你的伴侶勢必會在生活中面臨種種具體挑戰,第一部分會讓你對這些挑戰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詳細描述一些新方法和新技巧,可以讓你的伴侶用來緩解焦慮。
 
  尤其重要的是,你還會學習到另一半可能用來緩解焦慮的「暫停法」(time-out technique),這會在第二章說明。
 
  「暫停法」是所有減緩焦慮方法的基礎練習,你的伴侶會大量運用它以減緩自身焦慮。如果你能理解這個方法的目的和益處,就可以鼓勵對方循序漸進,這一點很重要。此技巧還能緩和關係中的衝突,因此你自己也可以從練習「暫停法」中受益。
 
  尋求患有焦慮症的另一半的成長和變化,只是解決方法中的一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練習是經過特別設計,目的在於深化你們的親密關係,特點是能信任、尊重和健康地相互依賴。藉由這些與你情況相契合的練習,可以推進伴侶的康復之旅,並且獲得令人滿意的關係。
 
  請注意,附錄A和B是專門寫給不焦慮的一方。當對方患有焦慮症,在你們溝通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誤會,附錄中提供了一些建議和策略來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
 
  焦慮會對生活的各方面產生影響,成就感和滿足感往往都會被痛苦取代。然而,焦慮也可以是促進成長的催化劑。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正蘊涵了促進你們成長和改善親密關係的種子。我們希望,在你們踏上恢復和轉變之旅後,你們可以早日擺脫焦慮的困擾。你們的一切努力不會白費,而且將產生無比豐厚的成果,所以,請從今日開始努力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過我的預期,它不是一本輕鬆的睡前讀物,而是需要你帶著筆和心一起進入的深度對話。它非常勇敢地觸及了親密關係中最「黑暗」也最「真實」的部分——我們如何用自己童年的未完成來影響現在的愛。作者並沒有把伴侶塑造成敵人,而是將「童年的陰影」和「未被滿足的渴望」定義為我們共同的挑戰者。這讓我對我的另一半產生了更深的同理心,因為我開始理解,他那些令人抓狂的防禦姿態,很可能源自我自己不自知的投射。書裡關於「情緒的接納與遞送」有段論述,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真正的愛,是接住對方拋過來的球,而不是急著把球丟回去或丟到地上。這要求我們具備極高的情緒承載力,而這本書恰恰提供了訓練這種承載力的具體心態和步驟。我尤其喜歡它不談空泛的「愛你一萬年」,而是著重於「如何度過下一次的有效衝突」。這才是關係長跑的關鍵,衝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從衝突中汲取養分,讓關係更堅固。對於長期處於關係倦怠期、覺得彼此越來越像室友而非戀人的夫妻,這本書能提供一股強大的、往前的推動力。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探討「情緒」和「關係」的書有點抱持懷疑態度,總覺得內容可能會流於空泛的雞湯文,或者過於學術化難以消化。沒想到這本的切入點非常接地氣,它沒有過度美化親密關係的挑戰,而是直接點出那些讓我們夜不成眠、翻來覆去想的「為什麼他又這樣反應?」的癥結點。書中對於「焦慮」的解析,我覺得特別精準到位,它不像一般書籍只告訴你焦慮不好,而是讓你明白,焦慮其實是我們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時發出的一個警報。當你知道警報背後的原因,你就不會急著去關閉它,而是會試著去回應那個發出警報的自己。我過去常常在關係中扮演「拯救者」的角色,總想著要趕快解決對方的負面情緒,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讓自己精疲力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風暴,才能真正成為對方的支持者,而不是一個試圖控制局面的控制狂。書中的案例分析,很多都讓我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種被看穿卻不被批判的感覺,是很奇妙的體驗。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我已經開始在筆記本上畫出關係中的互動循環圖,試著用書中的框架去解構我跟另一半的相處模式,這對我來說,是真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關鍵一步。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它不像坊間那些只談感受而不談機制的書,而是紮實地從神經科學基礎、依戀理論,一直談到日常的對話模式建構,層次感非常分明。對於像我這種偏好邏輯和深度分析的讀者來說,這種紮實的內容鋪陳,讓人讀起來特別有說服力。它沒有要求我們「放下自我」,而是提倡「擴展自我」——在關係中,如何保有自我獨特性,同時又能與他人深度融合,這是我一直尋覓的平衡點。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修復」過程時所使用的語言,不是用「修補破損」,而是用「重新校準頻率」,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因為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往往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兩個獨立頻率在碰撞時產生的失真。書中提到如何分辨是「真正的需求」還是「情緒化的勒索」,這招對我太受用了!過去我經常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現在我會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感受到的強烈情緒,是來自於當下的事件,還是我內在更古老、更深層的恐懼在作祟?」這種「停下來問」的習慣,極大地改善了我對伴侶情緒的反應速度,從本能反應變成有意識的選擇。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在上一堂高階的自我覺察課,每一次翻頁都是對自己舊有認知的挑戰,非常過癮。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給人一種非常穩定且值得信賴的感覺,閱讀體驗極佳。它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關係維護系統」,而不是零星的修補工具。很多人在關係中會陷入「怪圈」——一方焦慮,另一方逃避,然後逃避又引發焦慮升級,無限循環。這本書像是一個工程師,把這個循環的每一個節點都標示出來,然後告訴你,你要在哪一個節點介入,用什麼工具來打破它。它並不美化修復的過程,坦承這需要雙方持續的努力和極大的耐心,但它強調,這種努力絕對是值得的,因為你修復的不僅是關係,更是你自己。我特別感動於書中對於「脆弱的力量」的闡述。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堅強,但在愛人面前,只有敢於展現真實的脆弱,才能真正邀請對方進入你的內心深處。過去我總以為展現脆弱就是示弱,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一種極致的信任與邀請。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深刻、更真實連結的大門,讓我知道,原來親密關係的終極目標,不是沒有衝突,而是與愛人一起,在每一個衝突後,都能更勇敢、更完整地走向彼此。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尤其是在處理伴侶間那些難以言喻的情緒拉扯時,簡直是及時雨。以前總覺得,只要溝通技巧好,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結果呢?話說得再漂亮,如果對方的情緒沒被看見、被理解,一切都是白搭。這本書很細膩地剖析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在談「事情」,其實大家都在角力「感覺」。它不是那種教你幾招話術就想搞定一切的速成寶典,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心理諮商師,溫柔但堅定地引導你往內看。我特別喜歡它對於「安全感依戀模式」的描述,當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何在關係中總是忽冷忽熱、一下想靠近一下又想逃開時,那個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無法言喻。這讓我開始學習放下過去的防衛機制,勇敢地面對衝突,而不是一味地閃躲或攻擊。書裡有些練習,雖然一開始做起來有點彆扭,但持續嘗試後,發現自己對伴侶的反應模式真的產生了質的變化。以前的爭吵往往是「你這樣對我,所以我要反擊」,現在比較像是「我觀察到這個情境引發了我的不安,我們能不能一起談談這個不安?」這種轉變,讓關係的張力降下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層的連結感。對於正在摸索如何讓感情走得更長久、更穩定的人來說,這本絕對值得一讀再讀,它提供的視角非常全面,而且充滿了人性的溫暖與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