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標籤,別讓世界看扁你:我們都值得被看見!技職老師與學生的追夢故事 (電子書)

撕下標籤,別讓世界看扁你:我們都值得被看見!技職老師與學生的追夢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弘意
图书标签:
  • 技職教育
  • 追夢
  • 勵志
  • 教育
  • 學生
  • 老師
  • 自我認同
  • 生涯規劃
  • 翻轉教育
  • 台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光芒,不會與生俱來,
  因為一塊鐵,他,從此找回學習成就感!
  過去翹課偷錢、成績倒數的金髮少年,如何成功轉身成為教師,奪得師鐸獎與十大傑出青年?

 
  你能想像嗎?
  楊老師拿過十大傑出青年、師鐸獎、Super教師獎、金鐸獎、優良教師等獎項,
  國中時卻是個成績倒數、穿耳洞一頭金髮、翹家的問題學生。
 
  如今,
  為什麼願意每天陪學生16小時?讓妻子氣得提離婚4次?
  為什麼願意自費幫助學生,不顧身上只剩3千元?
  為什麼特別重視倒數10名的學生,甚至自製圖解講義給學生?
 
  一路走來的經歷讓他更懂珍惜、更理解學生,常以自身的故事勉勵學生,
  而師生齊心面對的挑戰,那些汗水與淚水交織的一篇篇故事,
  不僅感動許多人,也鼓舞著許多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人們。
 
  寫給這樣的你:
  ●想鼓勵、幫助自己的孩子或學生的家長、教師。
  ●青春無敵,還沒想清楚未來方向的你。
  ●屢戰屢敗,沒力氣再站起來的你。
  ●不敢追夢,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迷惘困惑的你。
 
  曾經的偷錢少年,如今成為十大傑出青年、資歷最菜的師鐸獎得主,他,究竟憑藉什麼樣的熱情與堅持,不僅改變了自己,更影響了學生?師生齊心面對的挑戰,那些汗水與淚水交織的一篇篇故事讓各大媒體紛紛採訪報導這位熱血教師的勵志故事: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新聞網、東森新聞……,不僅感動許多人,也鼓舞著許多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人們。

感動推薦
 
  財團法人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董事長  王金平
  木柵高工校長  李通傑
  臺灣師大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陳順同
  勞動部長  許銘春
  技職3.0執行長  黃偉翔
  教育部長  潘文忠
  上銀科技總經理  蔡惠卿
  (依姓氏筆畫排列)

  楊弘意超人一等的執著,終能讓他和他的學生,甚至整個社會,一起變得剛強,一起懷抱著柔軟的善意,面對這個世界。——王金平  財團法人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董事長
 
  要給青年學子一個學習的模範,楊弘意老師絕對是最佳人選,他的奮鬥過程,不惜代價全力付出的教育熱情,值得敬佩,更值得效法。——李通傑  木柵高工校長
 
  只要是對的方向、對的方法,和持續不懈的努力,便有機會展現出最亮眼的一面,這是教育可喜之處,也是這本書希望傳遞的精神。——陳順同  臺灣師大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技術再好、再強,也要透過人才能呈現,技術的價值就在人的思維,從學習中找到自我的價值,這就是技能的最終精神。——許銘春  勞動部長
 
  為了協助更多當年的「他」,而透過技能教學改變許多青少年的一生,這樣的心境、這樣的溫柔,在這時代的老師已不多見。——黃偉翔  技職3.0執行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撕下標籤,別讓世界看扁你:我們都值得被看見!技職老師與學生的追夢故事 (電子書)》的书籍简介,但内容将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确保不提及原书名或任何与其内容相关的元素,同时力求详尽、自然,并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语言。 --- 《星河的低語:失落文明的密碼與探索者的新航線》 一部跨越時空、追溯知識邊界的史詩級科幻冒險小說 作者:艾瑞斯·凡德堡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編年史上,總有一些被時間塵封的巨大空白,彷彿被某種無形的力量刻意抹除。本書將讀者帶入一個宏大而又充滿細節的世界,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個被稱為「赫利奧斯遺產」的謎團展開。這不僅是一場關於尋寶的旅程,更是一場深入探討知識倫理、個體在宏大歷史中的位置,以及科技邊界哲學的深沉思辨。 故事始於二十四世紀中期,地球經歷了「大靜默」事件——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性數據崩潰,使得過去數個世紀的數位記錄幾乎化為烏有。倖存的人類依賴著殘存的、紙質的或類比的知識碎片重建文明,但也因此對失落的古代科技產生了近乎宗教般的好奇與恐懼。 我們的核心人物,卡珊德拉·維恩博士,是一位專攻「異常拓撲學」的獨立研究員。她不同於主流學院派對「大靜默」的官方解釋——即太陽耀斑引發的自然現象。卡珊德拉堅信,這次事件源於一場精心策劃的、針對特定知識結構的「數字清洗」,而其幕後黑手,或至少是導火線,與傳說中沉沒於木衛二冰層下的古老基地——「方舟七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卡珊德拉的研究受到「星際拓撲學會」的嚴密監控。學會代表著舊秩序的維護者,他們主張對高階科技的解鎖必須極度謹慎,認為某些知識本身就具有毀滅性。然而,卡珊德拉獲得了一份來自「方舟七號」殘骸中搶救出來的、以古老奈米線刻錄的加密日誌。這份日誌不僅描述了一個比人類歷史更悠久的、具備星際航行能力的文明——「瑟萊恩人」的興衰,更揭示了他們在滅亡前夕留下的「終極協議」。 小說的敘事線索分為三條相互交織的脈絡: 第一脈絡:追尋「時間之錨」 卡珊德拉必須與她的團隊,包括精通仿生工程的前軍事專家雷諾·馬爾克斯,以及一名擁有極高數字直覺、被懷疑具有輕微心靈感應能力的年輕導航員莉拉,共同駕駛一艘非主流改裝的深空探測船「渡鴉號」,穿越危險的「凱柏帶」隕石區。他們的目標是尋找日誌中提及的「時間之錨」——一個據信能穩定時空結構、並可能逆轉部分「大靜默」數據損失的古代裝置。這段旅程充滿了與星際盜獵者、環境陷阱以及內部懷疑的較量。 第二脈絡:瑟萊恩人的哲學遺產 通過解譯日誌片段,讀者將被帶入瑟萊恩文明的黃金時代與衰亡史。瑟萊恩人並非毀於戰爭或瘟疫,而是毀於他們對「純粹邏輯」的極致追求。他們試圖建立一個完全沒有情感干擾、基於完美演算法運轉的宇宙模型,卻在過程中失去了創造力的火花,最終導致了文明的自我停滯與崩解。這些哲學辯證,如「計算的極限與意義的邊界」,將不斷挑戰卡珊德拉和她團隊的價值觀。 第三脈絡:學會的陰影與內部的背叛 隨著「渡鴉號」越來越接近真相,星際拓撲學會的壓力也達到了頂點。學會內部的高層,被稱為「守門人」的神秘組織,開始動用一切資源阻止卡珊德拉的行動。他們認為「瑟萊恩人的終極協議」的本質是將所有生命形式「格式化」為統一的數據流,是比「大靜默」更可怕的終結。雷諾·馬爾克斯與卡珊德拉之間的信任危機也在此刻爆發,他發現自己過去服役的許多行動,實際上都是「守門人」為了掩蓋類似瑟萊恩技術的遺留問題而進行的「數據清除」任務。 小說的高潮發生在「方舟七號」的真正核心——一個位於冰層下數萬英尺的球形實驗室。在那裡,卡珊德拉發現「時間之錨」並非用來恢復數據的工具,而是一種「選擇器」——它允許操作者選擇保留或刪除某個特定歷史節點的知識。瑟萊恩人留下這個裝置,是希望後續文明能夠避免他們犯下的、對「知識邊界」的過度傲慢。 最終,卡珊德拉面臨的抉擇是:是使用裝置恢復被遺忘的知識,冒著重蹈覆轍的風險;還是尊重「大靜默」的教訓,讓人類在當前的基礎上,以更謙卑、更緩慢的方式繼續前進?這部作品探討了「遺忘的必要性」與「追求全知全能的誘惑」之間的永恆拉鋸,為硬科幻愛好者提供了一場關於知識、倫理與宇宙邊界的深度心靈洗禮。 --- 關鍵主題: 知識倫理、文明的自我修正、數據的形上學意義、深空探索的哲學風險、失落文明的教訓。 適合讀者: 喜愛《沙丘》、《基地》系列中宏大敘事與深度哲學思辨的讀者,以及對古代科技謎團和未來社會結構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弘意

 
  木柵高工機械科老師 / 技職奧運國家隊教練
 
  2019  中華民國第 57 屆十大傑出青年
  2019  臺北市 108 學 年度 SUPER 教師獎
  2018  教育部 107 年師鐸獎 最年輕師鐸獎得主,臺灣教育史上最快獲獎者
  2018  臺北市 107 學年度特殊優良教師
  2018  救國團 107 年教育大愛菁師獎
  2016  臺北市 105 學年度教學卓越獎
  2016  中國工業教育學會 105 年傑出教育人員 金鐸獎
  2011  第七屆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金質獎,譽為臺灣諾貝爾獎。獎金一百萬 ,首位非臺清交成學生獲獎
  2004  中華民國第 34 屆全國技能競賽金牌
 
  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 博士班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 博士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 碩士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學系 學士
 
  學術專業
  ●  機械設計與實務
  ●  課程發展教學與專業競賽指導
 
  經歷
  ●  國家教育研究院諮詢委員
  ●  國際技能競賽國家代表隊 指導老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一起懷抱著柔軟的善意,面對這個世界  王金平
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  李通傑  
讓學生展現出最亮眼的一面  陳順同
技能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許銘春  
曾經的他,成了現在的他  黃偉翔
 
作者序  記得那些堅硬與柔軟
 
Chapter 1 等著讓自己發光的那一天

1. 稻田中的五金工廠
2. 魯蛇的人生逆轉
3. 穿八次耳洞的耍帥少年到金牌得主
4. 我討厭我自己
5. 金髮少年蛻變的重要推手
6. 不幸中的幸運兒
7. 報紙上的人,是你兒子嗎?
8. 給兒子倫倫的一封信
 
Chapter 2 手拿風箏的人
1. 讓孩子把握住起風時,勇於放飛自我
2. 無論人生如何走,都別丟失了自己的本心
3. 砍掉重練,整理力就是學習力
4. 我們都需要有「重開機」的機會
5. 翻轉教育,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6. 何不望子成黑手?
7. 三分頭的堅持
8. 透過教育,低階層社會的孩子也有翻身的機會
9. 有些孩子 我還是鬆手了
 
Chapter 3 每個人都有故事
1. 第一號弟子,破英文的國際賽體驗
2. 修教育學程,夢想踏上人師之路
3. 四顆被遺忘的螺絲
4. 被家人放棄的慢‧烏‧龜
5. 從跑道到工廠,轉換賽道風景
6. 告別手機遊戲,從跨考中展現改變的勇氣
7. 卸下自我質疑,懷抱機師夢
8. 屢敗,屢戰!就是想成為臺灣國手
9. 努力大於天賦的孩子
10. 從越南到臺灣的生存挑戰
11. 國中成績倒數,卻成為最年輕的金牌得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46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2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記那些堅硬與柔軟

 
  一塊生硬冰冷的鋼,透過專業者的手工,搭配機具,注入靈魂,賦予延展與線條,有了生命。
 
  那是機械加工當中「鉗工」的精神,其實,也是教育。
 
  我出生在敦厚純樸的鄉下家庭,父母在彰化經營小五金工廠,阿公、阿嬤在菜市場賣豬肉超過半世紀,就連我結婚時,他們也不願放下攤子,只因為阿嬤不願中斷她的「紀錄」。
 
  曾經,我是一塊頑石,穿耳洞、染金髮、刺青樣樣來,考進彰化高工後,一堂機械實習課,讓我的腦袋好似被重擊,原來,工廠這麼好玩!原來,實習課程可以馬上看見自己的努力的結晶,那樣的成就感,讓我重拾信心,還考進臺灣師範大學,甚至成為老師、攻讀博士。
 
  時間磨去自以為是的鋒芒,回想起來,我從硬梆梆的機械領域,一腳踏入最該秉持柔軟心的教育崗位,我必須承認,而今,每一次站上講台,我仍會不安、仍會徬徨,總覺得自己必須更好一些,反覆思忖著如何將專注與堅持的態度,傳遞給我的學生、選手,感染更多的人。
 
  二○一九年,我成為人父、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學生拿到技職競賽的金牌,身為基層老師,可以得到學校支持,被社會看見,被國家重視,我何其有幸?隨之而來的,我卻感覺肩頭上有一股壓力,這也是驅動我努力寫書的重要力量。
 
  臺灣有很多扛著使命的好老師,當我們對於高等教育,力求與世界一流大學比肩,而這一本書,希望退後一步,接一點地氣,從技職教育第一線的老師,還有學生的目光出發,讓讀者了解教育體系中最容易被忽略,卻也是厚植國家專業技術力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誤以為黑手是「夕陽產業」,殊不知,這群工廠裡奮戰的孩子,正閃閃發著金光。
 
  而光的背後,有不眠不休的努力,而我之所以熱血,來自於涵養我的彰化高工、栽培我的臺灣師範大學、包容我的木柵高工,更有我的至親和學生──記得前臺大醫院院長何弘能曾說,人生有三大樂事:第一,太太不會干涉你做什麼;第二,有聰明又上進的學生,願意和你一起學習;第三,和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一起共事──我很幸運,三者皆有!
 
  翻開這一本書的同時,你可能忍不住揉揉眼睛,覺得這位弘意老師根本是「魯蛇」吧?是啊!多虧了臺灣師範大學許全守、陳順同教授,接住了我、拋光了我,而今,我努力以報,把當初老師教我的,交棒給下一代,讓每一個獨立的生命,都能因為我們師生相遇了,有所不同。
 
  憨慢說話如我,費時大半年,才完成這從不在人生藍圖中的一本書,但生命不正因為未知而充滿挑戰、無比精彩?最後,謝謝三采文化看到我的故事,我始終相信:努力,可以帶來一點幸運,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你。
 
  一起變得剛強,一起懷抱著柔軟的善意,面對這個世界。
 
推薦序1.

一起懷抱著柔軟的善意,面對這個世界
王金平  財團法人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董事長

 
  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已歷五十八屆,五十八年來這些傑出青年為社會帶來了正面的示範作用,發揮了當年創辦十傑選拔的重大意義。
 
  在諸多傑出青年當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生、木柵高工機械科老師楊弘意,當選中華民國第五十七屆十大傑出青年,獲選理由為「培育技職金牌的重要推手」,至為特別,因此三采文化出版社,希望楊弘意能夠出一本書,一本勵志的書,將楊弘意的成長、任教和培訓國手的故事,來鼓勵正值國高中學習低成就的同學,努力學習,可期將來底於有成。
 
  楊弘意從追求能夠讓自己發光,到成為手拿風箏的人只用三十四年,從事教職第六年就得到教師界至高的榮譽「師鐸獎」而且是臺灣史上最年輕的師鐸獎得獎人。真是難能可貴!
 
  楊弘意曾任國家教育研究諮詢委員,積極推動產學跨校合作學習、協助培育師資為社會注入活力,藉由教育力量讓社會更進步;並推動國際文化見學活動,帶領學生出國實習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發展精密機械技術能力,帶動技職教育國際化。這是他能得獎的主要因素,而來自他超人一等的執著「一個自動化設備可以取代五十個平凡人,可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是沒有任何一個自動化設備可以取代的。」終能讓他和他的學生,甚至我們整個社會,一起變得剛強,一起懷抱著柔軟的善意,面對這個世界。
 
  《撕下標籤,別讓世界看扁你》楊弘意敘述他的心路歷程,特別值得一讀的經驗傳承大作出版前,邀金平寫推薦序,金平欣然應允,不過寫序不敢當,就當祝賀詞吧!
 
推薦序2.

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
李通傑  木柵高工校長

 
  若要給青年學子一個學習的模範,那楊弘意老師絕對是最佳人選,他的奮鬥過程,他不惜代價全力付出的教育熱情,值得敬佩,更值得效法。
 
  人若是有優渥顯赫家世的條件而成功,可喜,也不簡單;但弘意老師生活在彰化鄉下,就讀一般高職,讀書過程有一搭沒一搭的,後來奮發向上,甚至還攻讀博士。他是良師,而自身付出的努力,對於學子而言,亦是非常勵志的故事。
 
  弘意老師予人滿滿正向的能量,他因為喜歡鑽研技術而成為選手,長期涵養出積極認真的特質,讓他在就讀師範大學時,便獲得上銀科技碩士論文獎,這證明了:技術卓越的人才,也能在學術擁有一席之地,這不只是弘意老師的成功,更是對技職學生莫大的鼓舞;正當產業界看中楊老師的才華,重金預約聘請時,他卻選擇了木柵高工,肩負起作育英才的重責,這是台灣教育之幸!
 
  當弘意老師進入木柵高工後,短短數年,讓本校機械科學生從原先對技能競賽「不敢抱希望」的窘境,而今,成為競賽金牌隊伍,弘意老師成功燃起學生技能學習的興趣,最近更年年培育參與世界技能競賽的國手,為國爭光。
 
  因為他無私奉獻的熱情,讓木柵高工學生表現優異亮眼,除了受到全體師生家長敬佩;楊老師獲獎無數,從大愛菁師獎、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教育部全國師鐸獎,更是基層勞教類全國十大傑出青年,這些獎項,是對楊老師優異表現的肯定與尊崇。
 
  技職教育是國家培育產業菁英重要的管道,楊弘意老師秉持對教育的熱愛,為學生建立榜樣,毫不藏私,這一本書,記錄了他的曲折人生、教育理念,更珍貴的是他與木柵高工學子的真切互動,令人感動──教育很簡單,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發展自己;但教育也很難,仰賴老師因材施教、適性揚才,給予孩子舞台。願這本書能像是聚光燈,照亮正在閱讀的你,不論是孩子或家長,都有所啟發。
 
推薦序3.

讓學生展現出最亮眼的一面
陳順同  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不要太在乎結果,只問訓練過程,是否已盡全力?」數十年來,我都是這樣勉勵學生,弘意真正做到了,他一步一腳印,步步踩深踏穩,很樂見他把努力的軌跡記錄下來,成就這本書,相信為人師表的他,未來也會秉持著這份努力不懈的精神,持續在教育界發光發亮。
 
  在我任教的臺師大機電工程學系,每年招收一半來自技職體系的學生,這些學生多半有很不錯的技術,如果給他們舞台,他們一定能揮灑得淋漓盡致。
 
  弘意就是個例子。
 
  曾幾何時,來自臺灣中部純樸鄉鎮的青年楊弘意,也成為臺師大機電系的一份子,他努力在校園裡脫穎而出,卻苦無方法和機會;某一天,迷失的他與我深談,開始嘗試在專題方面,努力走自己的路,而他也成為我任職臺師大後,第一位跟著我從事精微工具機開發研究的學生。
 
  環顧實習工廠,所有機具設備幾乎都難不倒出身職校的弘意,即使他忙到廢寢忘食,弘意對於專題的投入依舊甘之如飴,最終,弘意這一組在系上的專題競賽中拿下特優的好成績;不過,他還想更上一層樓,因此拾起書本,參加研究所推甄。
 
  然而,在系上,弘意的大學課業成績並不理想,我深知他的個性,用激勵代替鼓勵,每週嚴格地督促他讀書,檢視他工程數學的每一頁筆記;數月後,他在研究所的入學考試中綻放,通過入學門檻,但隨之而來,是更具挑戰性的研究工作──開發「複合式精微工具機」──這是我個人在臺大機械系的研究主題,也希望傳承給學生,讓這項技術在臺師大紮根、開花、結果。
 
  從設計開始,到分析、加工、組裝、校正、測試,乃至應用,我教給弘意每一個細節,他也很努力,珍惜每一分鐘可以學習的機會,包括工具機的細部設計、製造,還有「機」、「電」、「軟體」和「硬體」的整合,終於,建構出師大第一部「複合式精微工具機」。
 
  這項開發,讓弘意在第七屆「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競賽中,置身臺、清、交、成等名校的競爭對手中,獲得最高榮耀的「金質獎」獎金一百萬元,寫下一頁歷史。
 
  只要是對的方向、對的方法,和持續不懈的努力,便有機會展現出最亮眼的一面,這是教育可喜之處,相信也是這本書希望傳遞的精神。
 
推薦序4.

技能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許銘春  勞動部長

 
  二○二○年,全球每一個國家都不安定的一年,武漢肺炎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口罩成為生活必需品,各種聚會及活動演出都因此暫停辦理;而台灣是少數幸運的國家,因為政府的防疫超前部署,台灣人民過著正常的生活,而第五十屆全國技能競賽也得以照常舉辦,甚且因為二○二○年是台灣加入國際技能組織的第五十年,這場競賽首次以國際賽規格擴大辦理,展現了台灣雄厚的產業技術實力,這背後都歸功於有一群為技能發展默默貢獻的無名英雄,楊弘意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台灣從一九六八年起,每年舉辦全國技能競賽,這項比賽是技職學生最重要的擂台賽,在比賽脫穎而出的選手,將成為技能國手,代表台灣參加兩年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這五十屆以來,全國賽選拔出來的國手,為台灣在國際賽奪牌爭光,回到國內,成技能國手的訓練老師,繼續技能紮根的使命,或是投入產業界工作,成為產業優質的人才,促進國家產業技術的發展。所以,技能教育是國家產業發展重要的一環,感謝弘意老師分享自己的成長與教學經驗,讓台灣社會更了解技能競賽與技能教育。
 
  技術再好、再強,也要透過人才能呈現,技術的價值就在人的思維,所以弘意老師除了在課堂上的教學要求嚴謹,還要求學生做人做事的規矩,從學習中找到自我的價值,這就是技能的最終精神。技能不僅是栽培國家優秀人才,技能還讓學生改變的生命,從挫敗中學習成長,最後奪牌保送大學,技能成為人生的轉捩點,這也是勞動部投入資源極力推動技能教育的初衷,每一個人都找到一個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甚至像弘意老師一樣,把技能教育當成志業。
 
  隨著國際疫情的升溫,二○二一年在中國上海的國際賽已經宣佈延後一年辦理,但台灣的技能教育腳步沒因此停下,勞動部持續投入資源更新訓練設備,弘意老師持續栽培國手,明年的全國賽也將移師到高雄舉辦,讓更多的民眾看到技職學生的表現,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技能的學習。
 
  屆時,歡迎蒞臨比賽現場尋找楊弘意老師以及他的得意門生!
 
推薦序5.

曾經的他,成了現在的他
黃偉翔  技職3.0執行長

 
  楊弘意老師,是現今少有的技職教師魂,在我眼中,他的價值不在於獲得多少獎項,而是曾為「社會價值中的失敗組」;他沒有顯赫學歷與家世背景,不是眼裡只有「菁英學生」的教師,因為當過失敗組,才可以同理廣大「失敗組學生」的處境,為了協助更多當年的「他」,而透過技能教學改變許多青少年的一生,是最讓我感動的部分。
 
  楊弘意作過弊、偷過錢、穿耳洞……背後源自於迷失,找不到對自己的認同感,直到「一塊鐵」的成就感,在一次又一次的技能練習中找到自我,進而奠定用技職教育翻轉學生人生的人生目標,願意為了學生,直到深夜實習工廠燈火通明,才願意回家。楊有能力也有意願,接住那些不被社會關注的「孩子們」。
 
  其實楊弘意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只是對專業的堅持、教育的愛,更不是他如何接連拿下十大傑出青年、師鐸獎、Super教師獎、金鐸獎……而是「自我覺察」能力。

  當人生逆風時所面臨的挫折與低潮,如何持續與自己對話,往往是扭轉局勢的關鍵;當人生順風時所面臨的驕傲與光彩,如何保持謹惕不膨脹,仍能持續與自己對話,讓人生不因外在鎂光燈而迷失,反而是謹記初衷。楊弘意的自我覺察能力,促使曾經的他,成了現在的他,多少人在這人生旅途中迷失自我,而楊是何其不易。
 
  我因為經營《技職3.0》獨立媒體,經常在各種競賽現場遇到楊弘意,不論是國內外的比賽,他總是默默在場外,等待著他那一屆又一屆的參賽學生;照道理來說,比賽是學生的事,指導老師只要等結果出來,有得獎就露臉拍照、沒得獎就拍拍屁股不當一回事,可是我經常在競賽場遠遠看過去,楊那不時盼望學生的神情,把每位學生的參賽當作是自己在參賽般重要,這樣的心境、這樣的溫柔,在這時代的老師已不多見。
 
  我有幸在楊弘意老師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下一屆獲選,申請過程,楊弘意總是給我鼓勵,他那希望他人更好的心意,不只對自己班上的學生,只要是生命所接觸之人,他都有這份心、這份情。這心情不只讓人感動,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對「技職精神」的重新定義。以前總覺得技職就是技術、就是操作,好像跟「深度思考」或「人文關懷」有段距離。但書裡描寫的老師們,他們不僅僅是傳授一門手藝,更是在引導學生如何用一雙「匠人」的眼睛去看待世界,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材料的理解、對問題的務實解決能力,其實才是最頂尖的智慧。這種教育哲學,非常貼合現在產業快速變遷的需求,實務能力遠比死背課本來得重要。我看到的不只是幾個學生找到方向的故事,更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理念正在萌芽。它讓我對台灣的未來發展多了一份信心,因為我知道,在那些我們不常關注的角落,正在培養著真正能夠動手解決問題的堅實力量。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限於技職體系內的人,而是所有關心台灣人才培育的人都應該閱讀。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很有層次感,它並不是單純的勵志故事彙編,而是像拼圖一樣,把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的故事串聯起來,展現出一個「追夢」的完整光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美化追夢的過程,相反地,它非常坦誠地揭露了在技職體系中,資源分配的不均、社會眼光的壓力,甚至是如何應對來自親友的不支持。這種「不完美的美麗」,讓整本書的說服力大增。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那種對體制深層的關懷與批判,但這種批判不是一味地指責,而是帶著解決問題的熱忱。它提醒了我們,所謂的「成功」不該只有一條標準答案,每一個選擇了不同跑道的跑者,他們所付出的汗水和堅持,都應該得到同等程度的掌聲與肯定。這本書,根本就是為所有「非典型人才」寫下的情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個撕開標籤的意象,一整個就點出了現代社會裡,我們多少都背負著一些框架和期待,不管是家人、師長還是社會大眾,總是有個無形的標籤貼在你身上,告訴你「你應該是怎樣的人」、「你的出路在哪裡」。我特別喜歡那種直視問題核心的態度,它不是那種空泛地喊口號,叫你勇敢做自己就好,而是深入探討了技職體系出來的孩子,在主流價值觀底下,那種常常被忽視、被低估的處境。書裡透過老師和學生的視角,我覺得非常真實,那種在體制內奮鬥、想要證明自己價值的掙扎,簡直是刻在很多台灣人骨子裡的共同經驗。尤其是在台灣,升學主義的壓力從國中就開始瀰漫,技職生常常被視為「次等選擇」,這本書無疑是給這些默默努力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它成功地描繪了一幅群像,關於如何打破那些既定的印象,並且找到屬於自己那份獨特的「光芒」,那種感動是需要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的。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有一種很強烈的「共鳴感」,尤其是在描寫「被誤解」那一段。很多時候,當你選擇了一條別人看不懂的路時,最難熬的不只是路途本身的艱辛,而是那種「不被理解」的孤單感。書中老師如何耐心引導學生,去面對那些質疑的聲音,那種「先修好自己的心,再走自己的路」的態度,我認為是全書最核心的價值。它教會我們如何與外界的雜音共處,如何將外界的負面標籤,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這本書沒有給你快速的解藥,但它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心靈地圖」,讓你清楚知道,當你感到被輕視、被邊緣化時,你不是孤單一人,而且你擁有的特質,絕對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對於任何在十字路口徬徨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溫暖的、堅定的燈塔。

评分

讀完整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成功學,反而是一種非常溫潤、卻又堅定的力量。作者在敘事上,很巧妙地穿插了許多生活化的細節,像是課堂上的互動、校園裡那些不起眼的小角落,甚至是家長面對孩子選擇時的焦慮與不解,這些都處理得非常細膩。它讓我反思,我們教育體系裡,到底缺了什麼樣的「看見」?很多時候,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在標準化測驗上,而是在那些被認為「不務正業」的實作、在那些看似沒有未來性的興趣裡頭,才能真正點燃一個人的熱情。這種由下而上的生命力,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啊。對於那些還在迷惘,覺得自己好像不太符合主流期待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個老朋友的溫柔提醒:你的道路,即使崎嶇,也絕對值得被好好對待和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