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中草藥筆記(中卷) (電子書)

李時珍的中草藥筆記(中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宇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药用植物
  • 电子书
  • 健康养生
  • 博物学
  • 药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故事版《本草綱目》

  明代中醫學家李時珍行醫多年,診治過大小病症,發覺當代醫書中所沿用記載的藥草功效與藥方多有錯漏,便與徒弟龐憲一同總結多年用藥與行醫經驗,歷經三十餘年,撰寫出流傳後世的中草藥經典——《本草綱目》。

  女性婦科問題讓妳每個月都痛苦難耐嗎?
  讓艾草、艾灸來幫妳緩解每個月的疼痛不適!

  我們小時候總拿來玩的鬼針草居然是能治病的草藥?
  鬼針草性微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以及祛風除濕之效!

  「無事將心寄柳條,等閒書字滿芭蕉。」
  詩詞中的浪漫芭蕉居然也有藥用功效?
  芭蕉從莖、葉到果實,都是可以食用並且有療效的好植物!

  李時珍仁善熱心,不僅時時幫助鄉里鄰居解決疑難雜症,更不辭辛勞,帶著小徒弟龐憲千里行醫,使用人們隨手可得的草藥,對症用藥,解決你我的大小病痛。
 
《本草纲目拾遗》:博物学家李时珍的医学智慧传承 著者: 李时珍(原著,后世整理者若干) 版本特点: 精选校注本,侧重对《本草纲目》未尽事宜的补充与印证 --- 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拾遗》并非《本草纲目》的续篇,而是后世医家在研习、应用和传承李时珍医学思想的过程中,基于大量临床实践、民间经验及新发现的药物信息,对《本草纲目》所遗漏或需要进一步阐释的篇章进行汇编和补充的著作。本书汇集了清代及更早时期,散见于各种方剂、地方志和医案中的珍贵药材资料,旨在填补原著在地域性、新发现物种以及特定疾病应用方面的空白,力求使本草学的体系更加完备和实用。 本书的成书精神,完全承袭了李时珍“格物致知,穷究本草”的学术风范,其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对明代本草学的一次重要拓展。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传统医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尤其在应对新疾病和新环境挑战时,医药工作者如何继承和创新李时珍的科学态度。 --- 核心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新发现与区域性药材的收录与考证 《本草纲目拾遗》的首要任务是补充《本草纲目》成书后,或因地域限制未能收录的药材。李时珍的《纲目》立足于其所处的时代与地域,难免有疏漏。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疆域和更细微的生态环境。 一、南疆与西南夷地的药物: 本书详细记录了大量自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药物,这些药材往往具有峻猛或奇特的药性,是中原医药体系相对陌生的。例如,对于某些热带特有的藤本植物、菌类以及具有强烈驱虫或解毒功效的草本,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形态描述、产地特征,以及详细的炮制方法。这些记载极大地拓宽了中药的种类,尤其在处理疫病和地方性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武器。 二、民间经验的系统化整理: 很多药物在民间流传已久,但因其非主流或药性不显著,未被收入《本草纲目》。本书的编纂者们怀着对民间智慧的敬畏,对这些“野药”进行了严谨的甄别和记录。这包括一些常见的野菜、地方性的果实皮、以及矿物类中那些虽药效微弱但胜在易得的品种。本书对这些药材的采集时令、储存方法以及与常见药物的替代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体现了对实用性的高度重视。 三、对现有药物的再认识与辨伪: 《拾遗》并非仅仅是“增加”新条目,更重要的是对原有条目的“再勘察”。本书对《纲目》中已被证实存在异物混淆的条目进行了严肃的辨析和纠正。例如,某些常用根茎类药材,因其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后人误用。本书结合当时的化学分析和形态学知识(尽管尚未形成现代科学体系),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药材给出了明确的区分标准,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度。 第二部分:临床应用与方剂的深化拓展 《本草纲目拾遗》在临床层面的贡献,在于对特定病症和疑难杂症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补充,尤其关注了古代医学文献中论述不详的领域。 一、急症与中毒救治的补充: 针对古代社会频繁发生的食物中毒、毒虫咬伤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本书收录了大量民间流传的速效方。这些方剂往往要求快速起效,因此所选药物多为性味强烈、直达病灶之物。本书对这些急救方的应用指征、剂量控制(尤其强调“过犹不及”),以及后续的调理方针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弥补了《纲目》在急症论治上的部分不足。 二、久病与慢性病的调理思路: 相较于《纲目》对发病机制的剖析,《拾遗》更侧重于“如何长期调理”。它收录了许多针对“虚损”“慢脾胃”“气血不和”等慢性病状态的温和、持久的药方。这些方剂的特点是药物配伍精妙,注重“扶正祛邪”的平衡,强调通过长期服用来改善体质,体现了对生命周期的深度关怀。 三、炮制工艺的精细化指导: 炮制是决定药效的关键环节。《拾遗》中对一些特殊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补充说明。例如,涉及煅烧、煅淬、发酵或特殊浸泡过程的矿物或动物药材,本书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步骤指导,明确指出不同炮制方式对药物“归经”和药性的细微影响,深化了对“道地药材与道地炮制”的理解。 第三部分:学术精神的继承与方法论的体现 《本草纲目拾遗》之所以能与《本草纲目》并列,在于其严格遵循了李时珍的学术方法——尊重事实、大胆假设、反复验证。 一、文献考据的严谨性: 本书的编纂者在引用前代医籍时,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会进行交叉对比,并标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对于来源模糊或存在争议的药效记载,往往会以“某地有此说,然未经验证”等审慎的措辞加以说明,保持了学术的客观性。 二、图谱与描述的结合: 尽管是以文字为主的医书,但《拾遗》在描述新药时,非常注重形态特征的精确性,以确保后人能够准确识别。书中对植物的叶序、花期、果实颜色,以及动物的体型、毛色等细节的描述,都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形态相似而导致的误采误用。 总结: 《本草纲目拾遗》是中华本草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如同对《本草纲目》这座宏伟殿堂的细致修缮与扩建,不仅补充了许多珍贵的“砖石材料”,更是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和深化了李时珍创立的科学体系。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向后世展示了如何以一种开放、批判且务实的态度,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医药知识宝库。阅读此书,不仅是了解药材,更是重温一代代医家在探索生命奥秘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人物介紹
單位換算表
紫蘇——解鬱散寒的葉子
菊——應對氣候變換的「大家族」
野菊——能克疔瘡的野花
蓍——全身均為寶的「占卜草」
艾——婦科疾病的救星
茵陳蒿——治療風癢瘡疥的靈藥
青蒿——消熱祛暑的「臭」藥
黃花蒿——風寒驚熱的特效藥
白蒿——止咳的「涼」藥
角蒿——巧治咳嗽的花朵
馬先蒿——瘋癩疾的剋星
陰地厥——解蛇毒的「神仙草」
牡蒿——祛除濕疹的妙藥
益母草——專治婦科病的聖藥
夏枯草——清肝降火之草
劉寄奴草——能破血的怪藥
旋覆花——消痰、治咳喘的奇花
青葙——止鼻血的黑種子
雞冠——痔漏下血的剋星
紅藍花——產後恢復的急救花
番紅花——治月經不調的破血之花
大薊、小薊——涼血止血的「姐妹藥」
續斷——續筋骨的「還魂丹」
漏盧——活血下乳的「漏盧湯」
飛廉——「挑剔」的下乳汁藥
苧麻——先兆流產的救星
苘麻——中耳炎的剋星
葫蘆巴——全株含香的腳氣藥
蠡實——減少經量的靈藥
惡實——清熱解毒的降壓茶
枲耳——消毒殺蟲的帶刺毒果
天名精——止咳化痰的「活鹿草」
豨薟——治瘧疾的良藥
箬——能通小便的粽子葉
蘆——婀娜多姿的鎮嘔藥
芭蕉——解熱止渴的果子
蘘荷——治療跌打損傷的紅色菜
麻黃——解外感風寒的「麻煩藥」
木賊——住在陰濕處的安胎藥
燈芯草——利水清熱的「點燈草」
地黃——補血養陰的四生丸
牛膝——引血下行之君藥
紫苑——潤肺下氣的青苑
麥門冬——益胃生津的塊根
萱草——清熱利尿的草根
淡竹葉——瀉火、清熱的靈藥
鴨蹠草——清熱解毒的特效藥
葵——平肝祛風的全身寶
蜀葵——利尿通淋的蜀葵根
黃蜀葵——解毒散鬱瘀的黃蜀葵膏
龍葵——清熱解毒的草藥
酸漿——消腫、通便的湯藥
鹿蹄草——強筋健骨的虛勞補藥
敗醬——清熱解毒的苦菜
迎春花——消腫止血的花兒
款冬花——潤肺下氣之花
鼠曲草——主治筋骨疼痛之草
決明——清肝明目的「小顆粒」
地膚——補中益氣之明目藥
瞿麥——活血通經的祛濕熱之藥
王不留行——治療魚刺的「羊屎」
剪春羅——能除濕瀉火之藥
金盞草——治便血之特效草
葶藶——瀉肺行水的瀉肺湯
車前——祛痰平喘之補湯
馬鞭草——活血散瘀的瀉火草
蛇含——活血解毒的五皮風
鼠尾草——活血行經的月事之湯
狼杷草——養陰斂汗亦可去癬之藥
狗尾草——隨處可見的利濕殺蟲草
鱧腸——滋補肝腎的「豬飼料」
陸英——舒筋活血的外用藥
青黛——瀉火定驚的「顏料」
紫甘藍——散結止痛的「紫色菜」
水蓼——治蛇頭疔之妙藥
毛蓼——排膿生肌的解暑藥
火炭母草——治療痢疾的聖藥
三白草——利尿、解毒、消膿腫之藥
虎杖——化痰止咳的特效藥
萹蓄——通淋利尿的藥材
蒺藜——祛風止癢的「扎人球」
穀精草——疏風、止血的涼藥
海金沙——清熱利濕的聖藥
水楊梅——利濕、消腫的酸甜「果子」
倒地蜈蚣草——解毒利濕的「蜈蚣草」
半邊蓮——利尿消腫又可解疔瘡之毒
紫花地丁——解毒消腫的草藥
鬼針草——活血除濕止頭痛之藥
大黃——涼血解毒的血分藥
商陸——通利二便的「葡萄精」
狼毒——瀉水逐引的「毒」草藥
大戟——消腫散結的入經湯
澤漆——解毒散結的瘰鬁之湯
甘遂——瀉水逐腫的「白薯」
續隨子——消炎殺菌的白癜之藥
莨菪——殺蟲、止痢的「毒」之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1951
  • EISBN:97898606497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9MB

图书试读

前言

  中醫學是一門探究病因、研究病理以及治療疾病的學科。中醫學最早的應用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中醫學理論已初步形成。我們的祖先在外出尋找食物和狩獵時,食用或不經意間接觸了許多動物、植物。這些動物、植物有些會致人死亡或令人身體虛弱,祖先們經過長期的積累,學會了辨別、選擇無毒的動物、植物。

  中醫學將人的身體看作是以形、氣、神為統一的整體,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通過四診法,即望、聞、問、切來診斷人體的疾病。人體內五臟六腑、氣血、關節經絡、津液的變化,邪正消長都會引發不同的問題,而治療人體疾病,則可使用食療、推拿、拔罐、中藥、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中醫預防與治療疾病,則主要採用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藥材。這些流傳至今的疾病理論、治療手段、草藥用法,融匯了中華傳統的儒、佛、道文化,散佈於各族人民生活的土地上,不但是中華民族歷代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從未斷絕地挽救著無數人的生命,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需要子孫後代守護與繼承。

  第一部中醫學專著《黃帝內經》的誕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代醫家學者開拓實踐、潛心著述,使得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知識得到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不僅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大夫,更心繫後世,用畢生精力撰寫了醫藥巨著——《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一書,集歷代前人藥學成就之大成,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更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了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被譽為「十六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如何讓這誕生於十六世紀的醫藥典籍,能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進入更多人的視野,被更大範圍地應用,發揮其價值,極其值得思考。此時,經過精心籌畫和認真撰寫的,以《本草綱目》為藍本的《李時珍的中草藥筆記》系列叢書便應運而生。

  本叢書所選的草藥均為《本草綱目》草部中所記載的藥物,書中主要的角色則借用了《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與其弟子龐憲的身份。參考眾多歷史記載與時人筆記語錄,書中的李時珍既是一位慈悲為懷、一心向醫、不畏艱難的濟世仁醫,同時又是一位謹慎細緻、慈愛體貼的慈父孝子,也是一位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良師益友;而小徒弟龐憲則是一個乖巧有禮、聰明伶俐、潛心醫道,又有些粗心、莽撞、不拘小節的機靈小不點。

  整套書以李時珍與徒弟龐憲對話的形式為主,生動再現了師徒倆采藥、認藥、製藥、看診、療病等過程。在師徒倆的日常生活中,穿插以《本草綱目》等經典醫籍中列舉的真實病例為原型而塑造的各色人物,描繪生動的故事,在故事中融匯草藥的形態特徵、生長境況、辨認方法、製作方式、用法用量等知識,藥方可從《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本草經注》、《本草綱目》等醫藥典籍中找到來源。每一味草藥講述一個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散發著芬芳的藥香。

  二○一八年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誕辰五百周年,在這歡慶時刻即將到來之際,為了傳承中醫藥學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也為了更好地繼承李時珍以畢生精力為當世及後人造福的不朽財富,我們精心撰寫了這套書,期望可以為中醫藥學的重放光芒,為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微薄之力。

  我們在撰寫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醫藥典籍,並聘請中醫藥界資深的專業人士作為顧問,為全書把關。但疏漏不妥之處仍在所難免,我們也期望得到廣大讀者的指正,更期望與讀者進行中醫學知識上的探討。
 
《李時珍的中草藥筆記》編輯團隊

  團隊成員 (按姓氏筆劃排序)
  于亞南、馬 華、馬丹丹、仇笑文、王 丹、王 俊、王 策
  王小丹、王憶萍、王麗梅、王建民、王郁松、鄧西安、鄧麗麗
  馮 倩、盧 月、盧維晨、白峻偉、任智標、劉 凱、劉 祥
  劉衛華、劉士勳、劉雲生、劉偉翰、劉金玲、呂鳳濤、呂秀芳
  孫 玉、孫瑗琨、齊 菲、余海文、冷豔燕、吳 晉、宋 偉
  張 坤、張 榮、張 琳、張廣偉、張月丹、張漢宜、張新利
  李 妍、李 惠、李 翔、李小儒、李興華、李建軍、李桂方
  李斯瑤、杜 宇、楊冬華、蘆 軍、蘇曉廷、連亞坤、鄒 江
  鄒智峰、單偉超、周重建、林 恒、姜燕妮、戰偉超、段其民
  趙白宇、趙梅紅、趙博宇、徐 娜、徐莎莎、耿赫兵、高 穩
  高洪波、高楠楠、商 寧、矯清楠、龔晶于、董 萍、蔣紅濤
  蔣思琪、竇博文、路 臻、廖秀軍、翟文慧、譚 娟、衡仕美
  戴 軍、戴 峰、戴麗娜、戴曉波、鞠玲霞、魏麗軍、魏獻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眼看過去,就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那種古典的排版,混合著現代電子書的流暢性,處理得相當到位。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體書可以對照,但光是想像李時珍老先生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數位介面中被重新詮釋,就讓人覺得這背後團隊的用心良苦。我特別欣賞他們在字體選用上的大膽,既要保有中藥典籍的古樸韻味,又要讓長時間閱讀時眼睛不會疲勞,這中間的平衡拿捏,絕對是技術活。畢竟,閱讀中醫藥的書籍,往往需要反覆查閱、比對,如果排版一出錯,那份嚴肅感就會瞬間崩塌。希望他們在導覽和索引的設計上,也能比照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讀者能迅速在浩瀚的草藥知識中找到所需的資訊,而不是在電子介面裡迷失方向。畢竟,中藥的知識體系龐大如海,工具的易用性,往往決定了學習的成敗。

评分

最近開始接觸一些比較深入的中醫理論,發現光靠零散的網路資料實在是捉襟見肘,資料來源混雜,真假難辨。這次選擇這套電子書,主要就是衝著「李時珍」這個名號去的,畢竟是傳世經典,其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過,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讀者,我們習慣的藥材名稱和一些地方習俗用的俗稱,有時候跟古代的描述會有些出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地域性」和「現代語境」之間的轉換是否做得足夠細膩。例如,某些藥材在台灣的氣候下有不同的生長特性,或者在傳統漢方中與現代藥理學之間的銜接點在哪裡,如果電子書能提供一些註釋或對照表,那就太棒了。這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承,更是如何將古人的智慧,活化運用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的關鍵。希望它不是一本只能「供奉」起來的參考書,而是能真正走進我們廚房或藥櫃裡的實用指南。

评分

我個人在學習新領域時,非常在意「脈絡感」的建立。一本好的學術性書籍,不該只是零散知識點的堆砌,而應該像一條河流,有源頭、有支流,最終匯集成海。這套「中卷」,想必承載了相當大量的藥材介紹,如何將這些藥材依照功效、歸經、或產地進行系統性的編排,是決定閱讀體驗好壞的關鍵。我非常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章節結構導引,讓讀者在迷失於眾多藥材名稱與功效時,能迅速定位自己目前所處的知識板塊。如果結構設計能讓讀者感受到知識是如何層層遞進,從基礎認識到深入應用,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提供資訊,更在於建構了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畢竟,學中醫,最怕的就是「見樹不見林」。

评分

從台灣的視角來看,我們對於藥材的「來源地」和「安全性」越來越重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讀者不再滿足於「這個藥能治那個病」的簡單陳述,而是會追問「這個藥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經過現代的質量檢驗?」。如果這本電子書在介紹每味藥材時,能適當地加入一些關於其主要產地、採收時節,甚至現代檢驗標準的簡短補充說明,那將會大大提升其在當代讀者心中的可信度和實用性。這不算是要求李時珍老先生去「做」什麼,而是希望後世的整理者,能夠用現代的科學素養,為這些古老的智慧戴上一層可靠的「安全帽」。這樣一來,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想自己調理養生的一般民眾,都能讀得更安心、用得更放心。

评分

坦白說,電子書相較於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的便攜性和檢索效率。對於像中醫藥這樣需要大量交叉比對的學科來說,隨時能掏出手機或平板查閱,簡直是福音。我對這套電子書的「互動性」抱持著高度好奇。不知道製作單位有沒有導入一些視覺輔助工具?比如說,藥材的顯微結構圖、產地分佈的GIS地圖,甚至是藥效機制的簡單動畫示意圖。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理解複雜的藥性作用,絕對是事半功倍。過去看圖鑑,圖多半是手繪或老舊的木刻版,雖然有其韻味,但在細節的精確度上總有極限。現代科技的介入,應該能將這些「看不見」的藥材內在結構,更直觀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是電子書版本相較於傳統印刷品,最能展現其價值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