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 (電子書)

君臣佐使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中華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君臣关系
  • 古代史
  • 电子书
  • 策略
  • 权力
  • 中国历史
  • 管理
  • 领导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病人生一場病,大概只有初診一次機會能詳細講給醫師聽,
他是用生命在講故事,醫者必須戒慎以對。──許中華
 
論治當從療效出發
君臣佐使的宏觀化新解
幫助你在臨床論治、自我保健上
擁有更全面、更有效率的思維
 
  中西醫雙學背景、臨床與教學經驗豐厚的許中華醫師,重新解構傳統中醫方劑配藥圭臬──君臣佐使,提出全新詮釋與運用範疇,從中找到讓辨證論治更有效率、開立處方更有系統,並包容有益於療效的各種方法,是蘊含現代中、西醫整合醫療的整體思辨。期望及早替病人解去病痛之苦,重返健康。
 
  ■病以療效見真章,提高療效的好工具
  為什麼同樣證型的患者,施以同樣的藥方,有的人療效好,有的療效卻比較差?因為人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除了自我累積臨床經驗與靠師徒傳承外,君臣佐使是一套可幫助釐清致病因子,並整合多面向資訊的論治好工具。
 
  ■臨證施藥的新思維,堅實論治的架構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透過望、聞、問、切進行「辨證」後,「論治」自然水到渠成。然而,論治方法百家爭鳴、繁花齊放。君臣佐使可為臨床論治提供立方思惟,全盤思考疾病的不同階段,幫助掌握病情發展方向。
 
  ■系統性開立科學中藥的方法
  台灣每天有上百萬人服用科學中藥,儼然成為科學中藥臨床經驗最豐富的地區。美中不足的是,中醫學界卻鮮少制度化的科學中藥學程,甚至連一本討論如何以科學中藥開處方的教科書都沒有,更不用說列入各級考試範疇。缺乏完善的科學中藥思維養成教育,成為科學中藥發展上的隱憂。運用君臣佐使概念於開立科學中藥上,可系統性處理龐雜資訊,成為有架構可依託、有規律可循的好方法。
 
  ■運用在整合醫療,達成治未病的健康照護
  從更廣闊、更積極的視角出發,掌握君臣佐使在不同時間、空間上的動態特性,可用來整合古今智慧與技術,達到有效醫療的解決方案。對一般人來說,更蘊含「治未病」之道,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推薦大使(依姓氏筆劃排序)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周碧瑟│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
  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烛影斧声:晚唐权力的迷局》 卷首语: 历史的幽微之处,往往隐藏在权力的暗流之中。当一个帝国行至暮年,那些被光鲜历史掩盖的交易、倾轧与算计,才真正决定了它的走向。 内容梗概: 《烛影斧声:晚唐权力的迷局》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而是一部聚焦于晚唐三十年间,以宣武军藩镇为核心,剖析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剧烈演变的深度历史研究。本书摒弃了传统史书对“农民起义”或“宦官专权”的单一叙事,转而深入探究了在国祚摇摇欲坠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地方节度使集团、乃至皇室血脉之间,如何通过联姻、暗杀、乃至信仰重塑来争夺对“大唐”这一意识形态的最终解释权。 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详实的出土文献和碑刻资料,力求还原一个更具人性张力、更少道德评判的晚唐图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李唐皇室的衰亡,而是“唐”这个概念在权力真空中的变异与重构。 第一部分:龙骸与藩镇——宣武军的权力继承学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锁定在晚唐权力最敏感的神经——宣武军。不同于其他藩镇的军事集权,宣武军的统治体系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家族化继承”与“士族化渗透”的混合体。 章节细述: 1. “石氏模式”的初探: 详细分析了宣武军前三代节度使如何通过精密的军事部署与经济垄断(特别是对盐铁专营的深度参与),构建起一个近乎独立的王国。重点解析了“世袭制”是如何在没有正式诏书的情况下,通过军中宿将的“默契”与地方士绅的“认可”得以固化的。 2. 长安的眼神: 探讨了中央朝廷对宣武军的“默许”策略。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精密的政治交换——朝廷用“虚名”换取藩镇对长安朝贡体系的最低限度承认。书中揭示了数份现存的密诏片段,显示出皇帝曾试图利用道教势力渗透藩镇内部,以制衡武人集团的野心。 3. “佐使”的崛起: 晚唐的权力结构中,“佐使”或幕僚阶层的影响力被大大低估。本章通过对几位关键幕僚(如被史书寥寥数笔带过的“崔公”和“裴先生”)的履历进行交叉比对,发现他们实际上是负责外交、财政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子内阁”。他们的作用,是为军事强权披上“儒家正统”的外衣。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战场——“天人感应”与权力合法性 权力斗争的终极形态,往往是解释权的争夺。本书第三、四章深入考察了晚唐时期,官方与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哲学、宗教和灾异史学来为自己的统治寻求合法性。 章节细述: 1. 玄学与谶纬的复兴: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加剧,“天人感应”的说辞再度盛行。本书考证了当时流行的《推背图》与《黄谶》在地方精英圈层中的流传情况。特别指出,节度使们如何利用“天象不吉”来暗示中央的失德,从而为自身的“代天巡狩”提供理论基础。 2. 儒学的地方变异: 传统的儒家伦理在地方割据中被重新诠释。宣武军治下的教育系统,不再侧重“忠君爱国”,而是转向“理财安民”与“强兵之道”。书中对比了长安官学与藩镇私学的教材差异,揭示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去中心化”过程。 3. 寺庙与军阀: 佛教在晚唐的地位远超宗教本身。本书详细记录了藩镇对特定寺院的大规模供养,以及由此换取来的“护法神”形象塑造。这些寺院成为了藩镇进行情报交流、财富转移的隐秘网络,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地方官府。 第三部分:弈棋者——长安、洛阳与藩镇间的微妙平衡 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三个核心权力中心——长安(皇帝)、洛阳(名义上的副都,实则士族与宦官的角力场)与藩镇(实际的军事力量),三者间如何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 章节细述: 1. “外朝”与“内朝”的重组: 晚唐的朝廷并非一潭死水。本书通过对几位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宰相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在皇帝与藩镇之间扮演的“平衡木”角色。他们的升降,往往是藩镇间势力消长的晴雨表。 2. 联姻的陷阱: 皇室与节度使之间的联姻,在表面上是“亲睦”,实则是最危险的政治契约。书中复原了几起关键的政治联姻案例,指出这些婚姻往往以女方家庭的悲剧收场,因为一旦政治局势变化,姻亲关系便会立刻转化为致命的破绽。 3. “斧声”的终局: 历史往往在最平静的夜晚爆发。全书的最后,通过对一个关键事件的细致还原(非直接描述“君臣佐使”的事件),展示了当所有平衡机制都失效时,权力如何以最暴力、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一次洗牌。这种暴力,既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也源于内部对“正统性”的彻底绝望。 结语: 《烛影斧声》旨在证明,晚唐的衰亡,并非是单一领导者的错误,而是权力分配机制在历史性危机面前彻底僵化和异化的结果。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既定的结构内进行微小改动的徒劳,以及当结构本身崩塌时,个体命运的必然沉沦。 适合读者: 深度历史爱好者、对晚唐政治制度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对权力运作逻辑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文风严谨,考证细密,但叙事富有张力,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温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中華
 
  致力中西整合醫學、傳統與現代醫學的匯通,期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把病人的病看好,把學生教好,作平民化的中醫,使中醫走入社區、偏鄉,邁向國際。
 
  現任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
  社團法人中華芸生會理事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中醫學系醫學學士(中西雙修)
  中、西醫師,內科專科醫師,中西整合專科醫師,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图书目录

源起 全方位治療與整合的醫道

第一部分 妙用中醫傳承寶藏
第1章:老祖宗的智慧
第2章:傳統的君臣佐使 
第3章:君臣佐使的宏觀化

第二部分 辨證論治與君臣佐使
第4章:人為何會生病?
第5章:全方位釐清病因
第6章:病因病機與君臣佐使
第7章:診斷與君臣佐使
第8章:「使」在診斷中的妙用
第9章: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三部分 科學中藥與君臣佐使
第10章:科學中藥的興起
第11章:科學中藥與君臣佐使
第12章:用君臣佐使組科學中藥
第13章:科學中藥的「使」

第四部分 整合醫學與君臣佐使
第14章:整合醫學與君臣佐使
第15章:中西醫整合與君臣佐使
第16章:癌症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17章:全人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18章:全程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五部分 用君臣佐使照護健康
第19章:亞健康人士的救贖
第20章:一般人也能努力預防疾病
第21章:促進健康的養生概念

後記 關懷是最好的良藥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0657
  • EISBN:97898699506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9MB

图书试读

緣起
 
全方位治療與整合的醫道
許中華
 
  幾年前寫完《脈的禮讚》一書,讓自己在中醫診斷疾病方面,做了一些心得與整理。中醫的核心是 「辨證論治」,原本想 「脈證」是辨證的核心,有了脈證的論述,「論治」自然水到渠成,但是臨證時發現,各家論述不一,甚至不同時期、中醫西醫、病前病後、預防康復、食療養生、針傷內科、傳統現代、扶正祛邪等等,常是百家齊放,各種論法見解,很難整合歸納。
 
  所幸,自己這些年來受過完整的西醫訓練,雖然行政與教學滿檔,從沒停止過臨床跟病人的看診服務,扎扎實實累積了些經驗。我覺得 「論治」當從療效出發,應包容、整合有益於療效的各種方法。雖然有了此概念,但是還不知如何做有系統之論述。
 
  直到有一天,為年輕醫師教學 「科學中藥」如何開立的觀點時,細嚼 「君、臣、佐、使」四個字,這些年來的障礙豁然而解,如獲至寶。原來君、臣、佐、使就是整合各種觀點的「論治」之道,君臣佐使有其全新的詮釋,不只是論治之道,更是「全方位治療」及 「整合醫學」 之道。
 
  *向病人學習整合
 
  書寫本書的動機,也來自臨床時看到病人的情況,向病人學習後產生的一些心得與想法。
 
  在臨床看診經驗漸漸豐富後,我注意到有時不同的病患雖有同樣的證候,為什麼施以同樣的藥方,有的病人療效好,有的病人療效卻比較差?累積多次觀察後,我歸納出兩個重點:
 
  一、 整合越成功,療效越好
 
  譬如,有一位癌症病人來看中醫內科門診,我會視他的證候開科學中藥給他服用。但我得知他同時接受針炙治療,並且定期去醫院接受化療。為了早日康復,他改變了以往隨性的作風,早睡早起,作息規律,每天認真地運動健身。
 
  此外,為了求得精神上的鼓勵或上天的庇佑,他不但參加了病友支持團體,和病友交流經驗,相互鼓勵,還常去寺廟、佛堂拈香禮佛,接受宗教的撫慰。有一天,他的病好了,身體康復了,我就不能說這全都是我的功勞,因為療效是來自於各方的通力合作,包括病人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而不是只有在看門診過程中得到的治療。
 
  總之,不管是西醫的化療、中醫的處方和針灸、病友團體的支持、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整合醫療做得越好,療效就越好。大部分成功戰勝疾病的患者,都是因為做到比較完整的醫療整合。
 
  「整合」並非專屬於醫師的工作,病人應主動參與。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醫師雖是專業人士,但許多身體反應,如疼痛、不適、失眠等,都是病人自己在承受及感覺。患者可能還接受了其他醫師提供的療法(如針灸、穴道按摩等)及處方藥(安眠藥),接受這些治療後的反應訊息,也可以提供給醫師參考。
 
  病人主動參與治療,會對醫師的「整合」有所助益。在看病的過程中,療效較好的病人大部分都參與了治療,他們會主動和醫師講自己的病情,而且在病後進行生活起居的調整及飲食調理。
 
  有位莊姓肺癌病人早年是警界精英,見多識廣。他曾在警察專科學校任教,擔任科系主任。長期工作繁重,十分忙碌,身心俱疲。有天,在體檢時被診斷出肺癌後,他馬上辦理退休,專心治病,調養身體,不再操煩忙碌。他迅速改變生活作息習慣,放慢步調,固定運動,時常去爬山,還培養了攝影的興趣。
 
  這是個意志堅強,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病人,對自己的病情和情緒都掌控得非常好,隨時針對身體狀況進行調整,如果感到不對,甚至出現某些證候時,會馬上跑來看診。他向醫師說明病情時,條理分明,十分清楚。綜合他報告的病情,加上脈診所得,醫師可以馬上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讓他儘量保持在健康狀態。因為他主動參與了整合性的醫療過程,使得預後的效果十分良好。
 
  醫師若將病人提供的訊息整合進整體治療的考量中,能獲得較佳療效。但在整合的工作上,醫師的角色最重要。在許多成功的病例中,不管是中、西醫,醫師除了自己在處理病情時獲得的資訊外,也要能接受病人在他處就醫得到的醫療資訊,不要排斥或摒棄。
 
  此外,病人參與的整合醫療也很重要。在台灣寬心癌症關懷協會(以下稱「寬心協會」)中,我看到許多癌症病人在主動參與訓練課程後,康復比較快,復原情況也比較理想的實例。
 
  二、 整合需要好工具
 
  病人可在醫師的指導下參與整合,而醫師需扮演主動整合的角色。因為:病人並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
 
  現代醫學主流的西醫,其培養及訓練固然很專業,但因為分科精細,有其局限,判斷病情的層次被窄化了,大多數的醫師只注重做好自己那一部分工作。例如,西醫的內科醫師往往只管內科這一塊,如果內科下有更精細的分科,他可能只會關注在自己的分科上。而來自各處的病人,卻有各種狀況及證候,醫師可能一時無法明快地決定病人是屬於哪一科的病患,並有效率地展開治療過程。
 
  中醫傳承長遠,傳統中醫師多半一身多技,但隨著歷史演進,也發展出側重點不同的學派。因傳承不同,有人擅長以針灸或砭石去疾,有人習慣以湯藥治病,還有利用導引或按蹺(推拿)來紓解病痛;精於針灸者會想用針灸解決所有病痛問題,或者擅長用藥的中醫師傾向於以藥來治療一切疾病,改善證(症)狀。但這些醫療理論及治療方法,多是為了解決某個時空環境下的疾病、疫癘(瘟疫),要做到「放諸四海皆準」,確實有其困難。
 
  時代不斷發展,現在各種訊息更開放多元,比起以前的中醫師,現代中醫接受了許多新知識,尤其是對西醫為主的現代醫學了解更深,包括各種與時俱進的醫療設備與技術,如治療癌症的化療新藥不斷推陳出新,強調自然與生活結合、回歸自我療癒力的「自然療法」等大行其道,各種氣功、導引及運動,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令整合的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龐雜,彼此之間的關係更是複雜萬分。
 
  在全方位治療或整合醫學領域中,最重要的是「視野」──即透過訓練和經驗,以宏觀的角度看清病的因果,以及影響這疾病發展的所有因素。整合醫學雖是大勢所趨,但在缺乏有效的架構及解析工具下,這變成了一件複雜、浩繁的工程。
 
  身為一位醫者,在對所有影響疾病的因子進行整合前,除了必須具備醫學基礎及概念,擁有一些臨床經驗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有效的方法。我認為,整合醫學也一樣,一定要有讓醫者可以有效處理龐雜資訊,有架構可依託,有規律可循的一個好工具。
 
  在臨床治療病人和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生涯中,面對浩瀚如海且不斷增加的訊息,我常想,如果有一套有效的工具,將中醫所有的理論、知識、內容、想法等訊息都套進來,讓醫者能夠透澈地、明晰地了解所有造成疾病的因果及影響因子,那就太好了!
 
  *「君臣佐使」是最好的整合工具
 
  後來因教學需要,我開始結合理論與臨床,研究將「君臣佐使」的方劑學原則應用在科學中藥上。再次重讀《帝內經》中講五運六氣的〈至真要大論〉時,看到岐伯回答黃帝有關於方劑制藥之問,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處方用藥規則時,忽然被觸動,一個念頭冒上來:「為什麼不將君臣佐使的概念也應用在中醫臨床治療、組方,甚至整合性醫療上?」
 
  有此一念,馬上從此觀點仔細思考,無論從宏觀或微觀的角度,不管是全程治療或全人治療等,我發現從辨證到論治,大部分都可以套用「君臣佐使」的原則。我太高興了,如果將此原則擴而廣之,傳統中醫的脈絡將更清晰,理論架構會更堅實,內容可以更縝密詳盡,可以藉此幫助學習中醫者能更有效率的辨證論治,也讓治療更有效,病人更健康,及早擺脫病痛的困擾。
 
  若能做到,那就太棒了!
 
  本書將「君臣佐使」的概念進行更大範圍架構化,起源就在:想要有效的治療病人。在對病人的情況依「君臣佐使」原則進行診斷,分出主、次病因等致病因子後,再應用「君臣佐使」的架構「論治」,針對主、次病因進行治療。
 
  「一法通,萬法通」,既然中醫的核心──「辨證論治」都可以用「君臣佐使」原則來架構、剖析,以求治療更全面、更有效,那範圍更廣的全人治療、全程治療、整合醫療,每一層次也都能用「君臣佐使」的視野來觀察與架構。
 
  我衷心希望,將「君臣佐使」擴而廣之後,能對中醫理論做出更大的詮釋,更有效率地發揮在臨床上,教育出更多優秀的中醫師,為疾病所苦的病患提供更多幫助,也好像為自己這些年來迷航於「全方位治療」及 「整合醫學」的自己,找到明燈。
 
推薦序
 
以本書為使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圖書館長)
 
  中醫流派眾多,在不同時代、地域、病家特質與各種醫療體系的影響下,持續發揚轉變。其中,「君臣佐使」是近年常見於組方配藥的概念,今日欣見許院長新作,毫無保留地分享他運用「君臣佐使」整合龐大複雜臨床與研究經驗,由宏觀角度融入病程與診療邏輯、科學中藥運用,以及中西醫療整合、全人治療的心得。同時,考量到廣大讀者需求,也將其妙用推廣到日常保健。無論是對臨床醫師、中醫藥研究者或是大眾保健,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引領進入中醫殿堂
 
  幾年前我曾訪談許院長關於SARS的治療心得,談及當前中西醫如何平衡合作而非對抗的重要性,就曾聽院長談過君臣佐使的意涵。身為人文社會研究學者,我有幸提前閱讀本書,謹此提供兩個想法,從我的研究經驗闡述本書中一再強調的關鍵「使」,為讀者再添一點閱讀線索。整體來說,我認為人文社會領域與當前中醫發展都能獲益於本書著重「使」的「引經」與「調合」思維。
 
  一方面是「引路」面向。院長指出,身在中醫界的他,為我解釋這些中醫思維,就是一種「使」的展現:引領門外漢的我一窺中醫堂奧,讓我能夠更理解中醫。相對地,我的研究也嘗試引介中醫思維進入人文社會領域。當代人文社會學科也如同西醫一般,由西歐社會文化發展的實證科學主導,但近年已開始探索如何引入不同文化與知識體系的思維,平衡單一實證觀點。我嘗試藉由人社角度探討君臣佐使的案例,也企圖把研究當成一種「使」:將蘊含中醫概念體系的平衡思維帶入當代人文社會思維的引路實驗。
 
  *調合實證醫學與全人中醫
 
  另一方面,我從科技與社會研究角度長期觀察台灣醫療與知識體制變遷,認為當代中醫發展需要審慎探索「使」的「調合」意涵。數百餘年來,中醫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和各地發展中,在西醫的影響下,歷經各種參考、禁止、整合、併進與同化的互動模式。
 
  以台灣來說,在政治、專業與法制的對抗外,臨床上雖偶有合作的嘗試,但多以實證醫學的實驗比較法為對話基礎,缺乏較宏觀的方法取徑;甚至在專業、教育與研究體制上,流派眾多的台灣中醫也逐漸趨向模仿西醫標準化、單一化體制發展。這在當代實證化專業、教育與研究現實當然有其便利之處,但對帶有完全不同世界觀與身體觀的多元中醫而言,喪失彈性與多元調合的法門,無異削足適履,不盡然是好事。
 
  相較於此,本書以君臣佐使為方法,具體提出面對中藥科學化(第三部分)與臨床西醫為主(第四部分)的中醫調合經驗。我的一點心得是,如何推而廣之,再從宏觀面向思考中醫如何在專業、教育與研究體制上與西醫調合,如何與各流派取徑調合,而非一味模仿、套用西醫體制。這些是本書較少著墨,卻相當值得探索之處。或許這也是本書能更宏觀地啟迪中醫發展的「使」的妙用。野人獻曝,謹此供關心中醫的你參考,一同思考中醫的未來。
 
大醫治病,必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欣聞許中華教授再出新作,做為多年好友與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同事的我,甚為欣喜與感佩。
 
  許醫師出身家學淵源的中醫世家,他的祖父許丕典先生在日據時代從台灣赴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即現今上海中醫藥大學前身)求學,1931年取得上海衛生局頒發的中醫師執照,而後回台懸壺行醫,受惠者眾。而許院長在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畢業後,取得中、西醫師執照。於西醫內科專科醫師後,執業中醫,並籌設衛生署署立臺北醫院中醫科,而後轉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醫院醫務長,進而升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多年來,其門診病人眾多,口碑甚佳。
 
  *臨床、教學、研究三足鼎立
 
  不過,即便臨床工作繁忙,他仍孜孜向學,先後取得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我有幸擔任其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對他從事減重的中醫藥臨床試驗研究甚為肯定,臨床研究在收案、執行上必須克服許多困難,他仍堅韌完成研究,並將結果刊登著名的國際醫學期刊,展現「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能力,而後成為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而後升任教授,一路走來,除研究論文質量皆佳以外,在臨床診療、教學與研究三者更難能可貴鼎足而立,加上行政能力優異,是中醫界的棟樑。
 
  令人敬佩的是,許醫師在學術成果精湛外,並頗具佛心,對成癮、愛滋或癌症病友親切醫治,協助組織病友會照護,鼓勵患者透過經驗分享,對抗「難、重」病症,走過陰影難關,誠為「大醫精誠、徽音累屬」。
 
  同時,撰寫兩本科普著作宣揚中醫,2015年出版的《脈的禮讚》,是以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二部)的「脈證論治」精髓,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與體會闡述把脈的底蘊要義。
 
  *中西醫合參的整合精神
 
  本書有感於「病人並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從《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經典出發,以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臨床效驗,闡述脈證合參、理法方藥、君臣佐使配伍、融會貫通傷寒、金匱、內經、神農本草經等一脈系列中醫經典,不拘泥文字,靈活變通,其更以「中西醫合參」的精神,把握中醫藥精髓,體認西醫藥特色,為整合醫療及提供病患更好的療護而著書立說。可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佳註解,是為之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設計,說實話,真的蠻不錯的,對於長期盯著螢幕看書的人來說,字體大小和行距的調整都讓人感到舒適,這點必須給個讚。內容上,它給我的感覺像是作者在跟讀者進行一場非常深入的對話,語氣很誠懇,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直白中帶著一點點哲學的思考。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人際關係的衝突場景時,那種克制卻又充滿力量的表達方式。雖然故事主軸稍微有點模糊,不是那種傳統「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的線性敘事,但這種比較自由奔放的寫法,反而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了驚喜。書裡頭引用的一些文化元素,像是某些在地化的俚語,讓我感覺作者非常貼近生活,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很強的親切感。總之,這本讀起來很舒服,不會給眼睛太大負擔,而且內容會在你闔上電子書後,還能留存一些思考的空間。

评分

我通常對電子書的接受度比較高,因為方便攜帶和搜尋,而這本書在這方面表現得極佳,響應速度快,夜間模式也很柔和。從內容層面來看,作者的哲思深度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它探討的議題非常宏大,涵蓋了時間、記憶與存在等主題,但作者卻能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角度去闡釋,避免了學術上的空泛。我特別喜歡其中幾段關於「選擇與後悔」的獨白,寫得極為深刻,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不過,也許是因為主題過於龐大,導致部分情節的邏輯性在嚴格檢視下會顯得有些薄弱,需要讀者抱持著對作者的信任感才能順利讀下去。總體而言,這是一本適合在獨處時細細品味的書,它提供的精神食糧遠超出了單純的故事娛樂,即便沒有你期待的特定內容,它仍舊能提供一次優質的心靈按摩。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語氣風格,我得說,非常「在地化」,很多用詞遣字都充滿了我們台灣特有的生活氣息,這讓我在閱讀時有種強烈的代入感,彷彿在聽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他的經歷。作者對於角色的刻畫,尤其是配角群,處理得相當立體,他們不再是推動主角前進的工具人,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煩惱的個體,這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感瞬間提升了不少。比較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了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歷史小知識,這些知識點沒有生硬地灌輸,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對話或情境中,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增加了知識性的趣味。唯一的缺點可能在於,結尾處理得稍微倉促了一些,感覺有些重要的伏筆並沒有完全收攏,留下了一點點懸念,或許是作者有意為之,但對我這種喜歡完整收尾的讀者來說,還是有點小小的遺憾。

评分

哎哟,最近手邊這本電子書真的是讓人讀到欲罷不能,雖然內容和書名完全搭不上線,但那種閱讀的暢快感,真的是久違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有點像是用最現代的網路用語包裝著最古典的敘事手法。作者的筆觸很細膩,特別是在描寫主角內心的掙扎時,那種文字的張力和情緒的起伏,讓我忍不住一直往下翻。不過,坦白說,有時候故事情節跳得有點快,需要仔細咀嚼才能跟得上。書裡頭的世界觀建構得非常龐大,感覺作者在背後下了不少功夫,但或許是篇幅的限制,有些角色的背景交代得不夠深入,讓我有點意猶未盡。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或睡前放鬆時,享受一段引人入勝故事的佳作,儘管它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種嚴謹的文學作品,但它的娛樂性絕對是滿分。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本書吸引,純粹是因為它封面設計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大膽且具有現代感,電子書的呈現效果也很好,色彩飽和度很到位。深入閱讀後,我發現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精準,該慢則慢,娓娓道來,該快則快,讓人喘不過氣,這種高低起伏的節奏感,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像在坐過山車。書中對於某些特定場景的環境描寫,簡直栩栩如生,彷彿我真的能聞到空氣中的氣味,聽到周遭的聲音。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某些章節的轉折點處理得有些生硬,感覺像是為了推進劇情而刻意為之,少了那麼一點點自然流暢感。但撇開這些小瑕疵不談,光是作者那種不按牌理出牌的創意,就足以讓我推薦給喜歡尋找新鮮感的讀者。這本書成功地在嚴肅的主題和輕鬆的敘事風格之間找到了某種微妙的平衡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