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電子書的排版是個挑戰,不知道是為了配合「聽不見」的意境還是單純的排版考量,作者時常使用大片的留白,以及一些不規則的斷行和分節。在手機上閱讀時,經常會因為這個間隔過長而打斷閱讀的連貫性,我必須不斷地滑動,才能接上下一句的邏輯鏈。我嘗試過在平板上閱讀,情況稍微好一點,但那種斷裂感依然存在。從內容結構來看,它更像是一本詩集或是一部實驗電影的腳本,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散文或小說。它試圖打破語言的線性結構,探索詞彙之間的間隙和寂靜。如果以文學鑑賞的角度去剖析,或許可以找到不少值得玩味的符號學元素,但以一個純粹享受故事或知識的讀者而言,體驗就相對打了折扣。我個人比較欣賞那種文字是為內容服務的書,在這本書裡,感覺內容似乎是被文字的「形式」所犧牲了。總之,它對技術媒介的適應性,不如對純粹心靈狀態的捕捉來得成功。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印象深刻,那種霧面的封面,配上那種稍微有點復古感的字體,很有質感,擺在書架上確實挺吸睛的。不過,內容部分嘛,就跟封面給人的那種沉穩感不太一致,感覺有點「名不副實」了。我會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那個獨立出版的標籤,想支持一下台灣在地創作者的聲音,希望能讀到一些貼近我們生活脈動,但又用新穎角度切入的題材。我本來猜測可能會觸及到一些社會議題的隱喻,或者至少是某種時代氛圍的捕捉。然而,書裡的文字雖然優美,卻總有一種懸浮在空中的感覺,缺乏扎根於土地的重量感。它像是一杯精心調製的雞尾酒,光看配方很複雜,喝起來卻少了點後勁,一下子就淡了。每次讀完一段,總覺得作者想說的「重點」好像被一層薄霧籠罩著,你只能看見輪廓,卻無法真正觸摸到實體。對於那些喜歡從文字中汲取力量或獲得啟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你自己去「創造」出那些力量和啟發,而不是被動地接收。
评分讓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它在情感表達上的疏離感。儘管標題暗示了某種深刻的內在體驗,但文字本身卻像是一層冰冷的玻璃,將強烈的情感隔絕在外。它描述了許多情境,例如失落、渴望、寂寞,但讀者很難真正「共感」到那些情緒。作者似乎更專注於描摹這些情緒的「結構」和「外觀」,而不是讓讀者親身體驗它們的溫度。我試圖去想像,如果這些文字是用更口語化、更直接的方式呈現,或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更能體現出「聽不見」的無奈與痛苦。但現在的呈現方式,讓一切顯得過於學術化和概念化。它像是一份關於「痛苦」的學術報告,而不是一次真實的傾訴。對於那些尋求情感慰藉或深層連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無法提供那種溫暖的擁抱。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關於感受」的書,而非「帶來感受」的書,這兩者之間的微妙差別,決定了它在我的閱讀清單中的位置。
评分這本書實在是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一開始翻開的時候,還以為自己拿錯了什麼哲學類的論述集,畢竟書名就帶著一種抽象的詩意,「聽不見的聲音」,光是這個標題就夠讓人腦補很多東西了。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種溫暖人心、關於心靈療癒的小品,或是探討人與人之間無聲溝通的深度散文。結果呢?它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一系列零散的意識流片段,文字用詞雖然考究,但整體結構非常鬆散,像是一團沒有明確形體的雲。閱讀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作者似乎不太願意提供清晰的線索或明確的觀點。每一章節的跳躍性都很大,前一秒還在描寫城市黃昏的蕭瑟感,下一秒就跳到了對童年記憶的模糊回溯,中間的轉折幾乎是靠讀者自己去拼湊的。坦白說,如果不是我對這類文學實驗性質的作品抱持著某種「總會找到一點東西」的執念,可能早就闔上了。它成功地營造了一種疏離感,或許這就是作者想要的「聽不見」的意境吧,但對我這個偏好清晰敘事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就顯得有些吃力了。它需要你主動走進去,但又設了很多隱晦的門。
评分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定要不要給這本書寫點什麼,因為它給我的感受太過複雜,難以用簡單的「好」或「不好」來概括。如果你是那種非常喜歡解構主義,熱衷於從藝術作品中尋找個人意義的讀者,那麼這本書或許會成為你的心頭好。它可以提供你大量的「空白」讓你的思緒去填補,每一次重讀,你可能都會有新的領悟,因為它的內核似乎是流動的、不固定的。但對於像我這樣,習慣從作者清晰的指引下走過一段旅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引導性太弱了。它就像是被丟進了一個沒有地圖的森林,雖然空氣清新,景色宜人,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身處何方,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它或許在追求一種極致的「自由感」,但這種自由有時候會轉化為一種焦慮——害怕錯過了作者埋藏的任何一絲線索。這種閱讀壓力,老實說,有點累人。我更希望閱讀能成為一種放鬆,而不是另一場智力測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