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犯罪心理學:從理論到實例,讀懂難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麵 (電子書)

圖解犯罪心理學:從理論到實例,讀懂難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麵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內山絢子
圖書標籤:
  • 犯罪心理學
  • 心理學
  • 犯罪心理
  • 行為分析
  • 圖解
  • 電子書
  • 人性和黑暗麵
  • 案例分析
  • 科普讀物
  • 懸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本圖解書第一品牌西東社,暢銷圖解心理學係列首度中文授權
  ‧知名犯罪研究與心理學輔導專傢內山絢子,蒐羅各種罪案研究與心理學理論,直剖犯罪的核心問題


  探索失控行為,剖繪犯罪心理,
  就讓心理學傢成為你的安全顧問吧!

  每個人都會害怕他們不瞭解的東西,
  本書從心理學觀點,直剖犯罪的來龍去脈:
  「真的有所謂『犯罪基因』嗎?」
  「隨機殺人犯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精神分裂跟反社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詐騙電話常常能夠成功?」
  「為什麼傢暴的行為很容易演變成不知輕重?」
  「虐待小動物往往是暴力事件的開端!」
  「綁架事件其實是成功率極低的營利行為!」

  「為什麼竟有人以殺人分屍或吃人肉為癖好?」
  「殘暴的殺人犯,難道不會受到良心苛責嗎?」

  犯罪,是破壞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最大傷害。而因為不理解,纔會更不安!
  正視犯罪的本質與犯罪者的內心,你我都能盡一分心力建立安全與秩序。
  為什麼會發生犯罪事件?誰會犯下這樣的罪行?犯罪的動機又會是什麼?
  如何看清犯罪的來龍去脈,如何纔能正視犯罪、解除每個人心中的不安?
  日本犯罪研究及心理學輔導專傢內山絢子,
  蒐羅眾多罪案分析以及行為科學、心理學理論,整理齣對犯罪,
  加上西東社專業的圖解技術,讓最難看穿的人心黑暗,化為清晰易懂的歸納分析,
  帶你從犯罪者的成因開始,正視殺人、性犯罪、詐欺、傢暴、青少年暴力等犯罪行為,
  進而剖析各種犯罪者的心理,介紹各種矯正與教化的辦法,最終重拾社會的信任與安全。

  真的有人天生就是罪犯嗎?
  ‧「犯罪人類學」宣稱,有些人一生下,命中注定就會犯下罪行。
  ‧「犯罪社會學」認為,犯罪不是天生,環境纔是容易助長犯罪。
  ‧曾經有學者宣稱,從一個人的顱骨就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格和精神特性。
  ‧矮胖型的人容易犯下詐欺罪;瘦長型有精神分裂的傾嚮;運動員型容易個性執著。

  誰會是重大犯罪高風險群?
  ‧虐待動物的行為,往往是重大暴力犯罪的前兆!
  ‧戀童癖最後可能越演越烈,發展成誘拐、監禁或殺人等重大犯罪。
  ‧快樂殺人甚至會伴隨破壞屍體、破壞性器官以及吃人習慣!」

  性騷擾、跟蹤狂、內衣賊...到底是什麼心理狀態?
  ‧如果性騷擾受害女性沒有當場抵抗製止,更容易讓加害人「自行閤理化」!
  ‧跟蹤狂的心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具有依賴性和攻擊性。
  ‧內衣賊往往從包覆女性身體的貼身衣物滿足性幻想。

  什麼樣的情境或事件特別容易誘發犯罪?
  ‧取締亂丟垃圾、違規停車或任意塗鴉,竟然能有效降低重大犯罪!
  ‧當人被社會粗暴的對待,很容易就將自卑轉為極端的行為去反擊。
  ‧有暴力成分的電玩,因為有得分的機製,更容易提高人們攻擊慾望。
  ‧病態的銘酊大醉腦中會突然齣現幻覺或妄想,引發殺人等暴力事件。
  ‧人們成群結黨後,特別容易因為安心感而降低道德底線,引發集體霸淩。

  犯罪者通常有哪些心理傾嚮?
  ‧霸淩者往往不擅長維持人際關係,隻好將過剩的攻擊欲望指嚮弱者。
  ‧虐待兒童的雙親,多數都是個性衝動,生起氣來就不顧後果的類型。
  ‧生活並不窮睏卻行竊,往往是為瞭填補心中的空虛感,或是逃避壓力。
  ‧縱火狂常常是患者發現可以透過犯罪獲得滿足或引發性興奮。
  ‧「演技型犯罪」平常都不愛引人注目,懷疑自我認同,意圖證明自己存在。

  為什麼一個看似正常的人突然會轉變成罪犯?
  ‧因為一點小事情突然會發飆甚至暴力相嚮,這就是鬱積暴怒反應。
  ‧優等生因為挫摺容忍度低,常常驟變成不良少年甚至反社會。
  ‧一本正經的人,往往因戴著麵具的姿態與真實的自己產生鴻溝而突然犯罪。

名人推薦

  蔡田木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係教授兼主任、所長 /專業推薦
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奧秘:人類行為的深層剖析 深入探究人類心智的復雜迷宮,揭示驅動行為的潛意識力量,理解“犯罪”背後的真實動機。 本書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嚴謹而引人入勝的學術旅程,專注於犯罪心理學理論框架的構建、經典實證研究的梳理,以及這些知識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與局限性。我們不側重於對特定案例的“故事性”描述,而是聚焦於形成和發展這些理論的科學基礎和批判性視角。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的奠定與演進 本部分將係統梳理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科起源,從早期的生物學決定論(如朗布羅索的“犯罪人”理論及其曆史地位)到行為主義、認知革命,直至當代神經科學的介入。我們將詳細分析不同理論流派如何解釋個體為何會跨越道德和法律的邊界。 1. 生物學與遺傳因素的探討: 進化心理學視角: 探討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在人類適應性曆史中的潛在角色。我們審視諸如睾酮水平、皮質醇反應差異等生理指標與犯罪傾嚮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而非簡單地斷言因果關係。 神經認知基礎: 深入講解前額葉皮層功能障礙(尤其是執行功能受損)如何影響衝動控製、風險評估和道德推理。重點介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腦電圖(EEG)在識彆高危個體認知偏差方麵的最新發現。 2. 社會學習與環境決定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精確解讀: 重點分析班杜拉的模仿學習模型如何應用於觀察攻擊性行為的習得過程。考察環境中的榜樣、強化機製(包括間接強化)在塑造行為模式中的核心作用。 社會控製理論與偏差理論: 探討個體與社會結構(傢庭、學校、社區)的聯結強度如何影響其越軌傾嚮。剖析“標簽效應”對個體自我認同和未來行為軌跡的長期影響。 3. 認知結構與道德發展: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的局限性: 評估該模型在解釋極端反社會行為時的不足之處。我們關注那些停留在前習俗水平的認知模式,以及它們如何阻礙瞭對他人痛苦的同理心理解。 認知扭麯(Cognitive Distortions): 詳細分類和論證那些幫助犯罪者閤理化自身行為的心態偏差,如責任推卸、受害者責備、最小化行為後果等。理解這些扭麯是乾預工作的基礎。 第二部分:人格特質與反社會光譜 本部分將焦點集中於那些被認為與持續性犯罪行為高度相關的特定人格結構,並提供嚴格的測量工具和診斷標準。 1. 精神病態(Psychopathy)的結構化評估: 哈羅德·斯塔恩伯格的“三因模型”: 區彆和剖析精神病態的三個核心維度:人際(Interpersonal)、情感(Affective)和生活方式(Lifestyle)。 測量工具的科學性: 介紹《心理病態人格量錶》(PCL-R)的構建原則、評分標準及其在預測暴力復發中的效度。討論其在跨文化應用中麵臨的挑戰。 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SPD)的區彆: 明確闡述臨床診斷與結構性人格特質之間的關鍵差異,強調精神病態的深層情感缺失特質。 2. 依戀理論在犯罪行為中的映射: 分析早期不安全依戀(尤其是紊亂型依戀)如何演變為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模式障礙,進而影響情緒調節能力和衝突解決策略。探討童年創傷(如虐待與忽視)對杏仁核反應模式的永久性改變。 3. 衝動性與執行功能障礙的測量: 對比“特徵性衝動性”(Trait Impulsivity)和“情境性衝動性”(State Impulsivity)的測量方法,如巴拉特衝動性量錶(BIS-11)的應用。討論執行功能(如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缺陷在評估潛在暴力風險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評估、乾預與司法心理學前沿 本部分轉嚮實證研究,探討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有效的風險評估工具和矯正策略,並批判性地審視其在法律係統中的應用邊界。 1. 暴力風險評估的科學方法: 靜態與動態風險因素: 詳細區分不可改變的(如犯罪史、年齡)和可改變的(如藥物濫用、就業狀況)風險因子。 結構化臨床評估工具(HCR-20, VRAG): 介紹這些工具的循證基礎、評分矩陣以及它們在假陽性與假陰性風險預測中的平衡挑戰。探討預測的局限性及其倫理含義。 2. 矯正心理學中的證據基礎乾預: 認知行為乾預(CBT for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重點闡述“認知矯正”(Cognitive Restructuring)如何針對性地修正認知扭麯,並將其嵌入到程序化的乾預模塊中。 針對特定問題的乾預: 探討針對性侵犯者、藥物濫用犯罪者和性暴力傾嚮者的專業化治療模式的理論依據和療效數據。 3. 司法決策中的心理學證據: 目擊者證詞的可靠性: 深入分析記憶重構、交叉詢問效應、錯誤信息效應等認知偏差如何汙染證詞的準確性,並介紹提高證人識彆可靠性的技術。 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 探討“精神錯亂抗辯”背後的法律與心理學標準差異,以及如何通過神經心理學測試來輔助評估被告人的理解和控製能力。 結論:跨學科視野下的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將呼籲犯罪心理學應更深層次地整閤神經科學、社會學和遺傳學的數據,從還原論走嚮整閤論,以構建更具預測力和解釋力的行為模型,指導更精準的公共安全策略。我們將總結當前領域內尚未解決的核心難題,例如對“良性”反社會個體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乾預那些在早期發育階段就錶現齣高風險標記的兒童。這是一部麵嚮嚴肅研究者和專業實踐者的,對犯罪心理學核心議題進行深入、非通俗化梳理的學術著作。

著者信息

監修者簡介

內山絢子


  東京教育大學畢業。擔任科學警察研究所研究官,二○○二年四月起,就讀目白大學人文學係,二○○七年起在目白大學人類學係擔任心理輔導學科教授。主要著作有《女性犯罪》(共同著作/立花書房)、《犯罪學》(共同翻譯/東京大學齣版會)、《傢庭暴力》(共同著作/尚學社)、《兒童虐待與現代傢庭》(共同著作/信山社齣版)等。

譯者簡介

李建銓


  輔仁大學日文係畢業,曾任職日商企業,現就讀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係在職專班,朝專業譯者之路邁進。譯作有《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看懂世界資源真相,你就找到世界的財富地圖》、《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閤譯)》、《工作90%都需要閒聊》、《為什麼年薪高的人,數字概念都很強?》、《強風吹拂(閤譯)》、《大人的科學(閤譯)》係列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序章 犯罪的定義──加害人、被害人、裁決者,三者與社會的關聯
01犯罪是法律禁止的行為
02一起犯罪事件中,必定存在加害人與被害人
03對於犯罪被害人的援助,日益受到重視
04犯罪事件中的第三名個角色──「裁決者」
05論罪科刑的意義
06犯罪報導的理想與現狀
07人們對於犯罪抱持不安的心理
08「外行人理論」的危險性
TOPICS 1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Stockholm syndrome)──被害人同情加害人

第一章 犯罪者的成因
01犯罪者研究的變遷
02容易誘發犯罪的地區環境
03文化差異是否可能導緻犯罪?
04社會製度變遷造成的無秩序狀態
05犯罪者的類型
06發生犯罪的四種情境
07犯罪情境由偶發事件引起,愈演愈烈
08自卑意識與犯罪的關係
09突然發飆,並以暴力相嚮
10暴力影片和遊戲是犯罪的誘因嗎?
11不經思考的模仿犯和卑劣的愉快犯
12喝酒會讓人產生暴力傾嚮嗎?
13為什麼犯罪者多為男性?
14高齡犯罪者有增加的趨勢
TOPICS 2
放置不理的破窗情形,是輕微犯罪的溫床

第二章 殺意與殺人事件的發生原因
01殺人事件的五個種類
02為什麼會萌生殺人的恨意?
03盛怒之下,失手殺人的原因
04多起殺人事件齣自近親之手
05連續殺人與大量殺人
06隨機殺人犯的心理──「沒有特定目標,就是想殺人」
07以殺人為樂的快樂殺人
08殘暴的殺人者犯沒有良心嗎?
09為何犯下兇凶殺案還能神態自若?
TOPICS 3
自殺傾嚮可能連纍周遭人群

第三章 性犯罪的心理狀態
01性犯罪的種類與刑罰
02強姦、強製猥褻──男性為什麼對女性施暴?
03公然猥褻──對性恐懼的反撲心理
04偷窺──為瞭滿足視姦慾望
05內衣賊──為什麼偷內衣貼身衣物?
06性騷擾──混亂的環境是引發犯罪的原因嗎?
07跟蹤狂──執著糾纏的原因
08戀童癖──將年幼的兒童視為性愛對象
09福祉犯罪──買賣少女,強迫從事性勞動工作
TOPICS 4
錯誤認知引起的騷擾行為

第四章 欺騙與受騙的心理
01欺騙者的心理狀態
02受騙者的心理狀態與結婚詐欺
03轉帳詐欺為什麼能夠成功?
04迷信新興宗教的人與新興宗教的企圖
TOPICS 5
金錢慾望引起的保險金詐欺和融資詐欺

第五章 傢庭內發生的暴力行為與虐待
01傢暴與虐待的差異
02丈夫對妻子暴力相嚮
03虐待自己的孩子
04孩子對雙親施暴
05虐待高齡者的原因
06虐待小動物是扭麯的支配慾錶現
TOPICS 6
遭受傢暴的女性,逃入收容寺廟

第六章 不良少年心裡隱藏的陰暗麵
01過去的偏差行為與現在的偏差行為,有何差別?
02偏差行為意指少年所為的犯罪
03不良少年的形成原因
04少年與青少年犯罪情節愈來愈嚴重
05親子、傢庭與社會,各種關係的重要性
06受到反社會思考影響的時期
07青春期容易情緒不穩
08印象標籤(Letter)造就不良少年
09發生在校園內的各種問題
10優等生驟變成「不良少年」
11霸淩是一種陰險且殘酷的犯罪行為
12「暴走族」風格的興衰
TOPICS 7
為瞭培育健全的少年,警方展開的各項活動

第七章 各種犯罪的心理
01忍不住店內行竊的少年們
02成年人店內行竊,反應齣世態與心裡的陰暗麵
03一本正經的人為何會涉入犯罪?
04竊盜是最單純的犯罪
05為什麼人們會重覆犯罪?
06扒手是一種職業型的犯罪
07縱火是「弱勢者的犯罪」
08交通犯罪不是「過失」
09綁架事件是成功率極低的營利行為
10發齣犯罪聲明的演技型犯罪
11群眾心理造成的集體霸淩
12白領犯罪與組織犯罪
13網路是犯罪的溫床
14藥物濫用蔚為風潮
TOPICS 8
「每一起犯罪背後都有一名女性」已成過去式?
現代女性也開始主導犯罪

第八章 製裁犯罪與矯正、更生的目的
01犯罪者接受審判到接受判決為止的過程
02決定起訴或不起訴
03一般人可參予參與判決的部審團陪審團製度
04監獄的目的
05少年犯罪的處置
06少年法修正帶來的改變
07分析不良少年的心理
08精神疾病患者該判有罪還是無罪?
09何時實施精神鑑定?
10精神障礙者的犯罪與人權
11心理疾病與犯罪的關聯
TOPICS 9
《十二怒漢》與《十二名善良的日本人》

第九章 犯罪心理學
01犯罪心理學的歷史①──實證檢驗的開端
02犯罪心理學的歷史②──依體格分類
03犯罪心理學的歷史③──遺傳與智能
04犯罪心理學的相關領域
05犯罪心理學範圍廣泛
06犯罪原因論與犯罪機會論
07搜查心理學與犯罪剖繪
08 FBI係統與利物浦係統
09刑事判決相關研究
10矯正心理學的目的在於矯正犯罪者
INDEX用語索引

犯罪筆記
‧無罪推定原則──不處罰嫌疑人
‧外行人理論與內行人理論的比較
‧「愛發飆的十七歲」形成「年輕人易怒」的印象
‧和歌山毒咖哩事件,重創咖哩品牌形象
‧對他人的意圖感到憤怒,容易引發不必要的報復心理
‧惡母與慈母的印象,影響孩子一生
‧自殺之前大量殺人,隻為找人陪葬
‧前所未聞的殺戮──「津山事件」
‧描述「幻想作用」的電影《沉默的羔羊》
‧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強姦神話,造成被害人更深的傷害
‧暴露行為的尺度,因時代和國傢而不同
‧「鬼迷心竅」是本能(本我,Id)引起的罪業嗎?
‧各種類型的欺騙者
‧奧姆真理教事件與麻原彰晃
‧虐待動物是違法行為,的確有人因此遭到逮捕
‧習得的無助──「賽裏格曼之犬」 
‧對大人而言,「新人類」相繼誕生
‧優秀雙親的孩子:是「黑羊」還是「白羊」?
‧重覆進齣監獄:柵欄內不知悔改的每個人
‧危險駕駛一再發生:法律也不斷修訂
‧闇網可以委託殺人或買賣槍械,真可謂犯罪的溫床
‧適用陪審團製度的案件
‧可緩刑的判決,目的在於給予更生機會
‧少年鑑別所、少年感化院、少年監獄的區別
‧精神醫療醫師與護理師不足的問題
‧發育障礙者犯罪:問題癥結在於社會環境
‧社區安全地圖:是犯罪機會論的運用實例
‧測謊器能否做為證據:確為值得商確榷的問題
‧獵奇連續殺人事件——宮崎勤事件與酒鬼薔薇事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922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6MB

圖書試讀

前言

  電視、報紙和最近興起的網際網路,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種犯罪報導。愈重大的案件,愈是引起多數人關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犯罪事件?犯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在犯罪心理學中,除瞭研究犯罪種類之外,犯罪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促使犯罪者採取行動的原因與動機,更是引起多方關切。

  初期研究中,研究者都秉持著一項默認前提為基礎,研究者都以一項默認的前提為基礎,那就是,一緻認為犯罪者都屬於社會中特定階層的特殊人物,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探求導緻人們成為犯罪者的負麵因素。因此,許多研究也都著重於類型理論(Type Theory)的分析。本書也會提及許多類型理論,但現在有不少犯罪事件,無法以類型理論來歸納類。每一起犯罪事件,都不能單純歸咎於犯罪者的人格特質。研究者開始發現,犯罪機會與當下狀況等環境因素,也是引起犯行的原因。近年來的研究趨勢,已不再單純著重於犯罪者的人格特質,同時更觀注關注他們的成長環境與犯行當下的狀況。舉例來說,一個人並不會因為身上帶有負麵的遺傳因子基因而成為犯罪者,但齣生之後馬上倍受虐待,就可能導緻他日後成為犯罪者,這樣的思考方嚮即是一例。另外,在討論犯罪的形成原因時,必定得考量到時空背景這項因素,隨著時代演變,過去視為犯罪的事情可能除罪化,相反的,有些事情在現代的法律規範下,則屬於犯罪行為。另外,網際網路的普及,也造就瞭許多新型態的犯罪。因此,本書無法網羅含括所有犯罪類型,總有遺珠之憾。這是對讀者感到抱歉之處。

  相較於法學,犯罪心理學是一門新穎的學術領域,過去除瞭警察、教化設施與傢庭法院之外,很少有運用到心理學的機會,但最近除瞭法院判決等情況,為瞭檢視證詞的正確性,或是讓判決更加順利進行,有時候也會藉助心理學來擬定對策。此外,心理學不僅可應用於引發犯罪的人們,例如協助各機關製定犯罪者待遇、預防犯罪發生的相關策略,同時也能減輕犯罪被害人的心理負擔,幫助他們走齣陰霾、重新齣發,種種相關研究不斷在發展中。

  目前,研究成果還稱不上十分完整,但比起過去,人們對於犯罪、犯罪者與被害人,已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在此期盼透過本書,讓讀者對犯罪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內山絢子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