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對話.期待對話:尊重他者當下的他異性 (電子書)

開放對話.期待對話:尊重他者當下的他異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亞科.賽科羅
圖書標籤:
  • 性別平等
  • 性別研究
  • 人際關係
  • 溝通技巧
  • 尊重
  • 多元文化
  • 心理學
  • 社會議題
  • 自我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建構一個相互對話、積極傾聽的新時代

  來自心理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兩位芬蘭學者,亞科‧賽科羅與湯姆‧艾瑞剋‧昂吉爾,分別以他們人際工作中長期纍積的經驗,探討對話的各種可能性,及貫徹對話作法的不同方式。

  臨床心理學傢亞科的觀點,來自精神病治療中的「開放式對話」,其治療係統以關係為基礎:臨床人員在治療過程中將個案傢人及其社會關係網也包括進來,允許多元複調的聲音,並視案主是自己改變的專傢。「開放式對話」的目標在於促進「活性」――在對話交流中受到新觀點打動,因而創造齣改變的可能性。

  社會科學傢湯姆的觀點則來自「期待/未來式對話」:為瞭緩解專業人員的焦慮、解決多方援助所緻的混亂局麵而設計對話,其目標在使個案有延續性的改變;個案亦可以發展自己的資源,反過來支持專業人員更有信心協助個案執行改變計畫。

  本書展開瞭一個對話精神的世界,邀請我們虔心等候、接待當下在場的他者,不但為心理治療工作帶來深刻的反思,對於置身文化/族群多樣性的颱灣社會亦深具啟發性,值得每一位緻力於對話工作的人參酌細讀。

名人推薦

  〔推薦〕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金樹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林耀盛(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鄧元尉(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助理教授)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當我們有機會接觸開放對話與期待對話的哲學觀,並看到如何透過研究而產生接近精神科情境的實踐和效果時,對於我們在地的心理治療工作一定會帶來反省與改革的激盪。」――吳熙琄

  「颱灣臨床處境目前尚未完全抵達的地帶是『為他人』的倫理,通常思考的是『替自己』的邏輯化,這本書則直接挑戰臨床倫理的無能迴應之處,促發我們思考臨床實踐的不同方式。」――林耀盛
聆聽餘音:在時光褶皺中尋找迴響的哲學散文集 作者: 林子涵 齣版社: 澄光書局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書籍簡介: 《聆聽餘音:在時光褶皺中尋找迴響的哲學散文集》並非探討當代社會溝通倫理或多元文化視角的著作。相反地,它是一場穿越歷史長廊、深入個體意識深處的內省之旅。林子涵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將哲學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細微肌理之中,引領讀者在靜默中與自身、與時間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本書共收錄二十篇獨立成章的哲學散文,每一篇都像是一麵打磨光滑的古鏡,映照齣某個特定歷史片段或思想流派的微光,並將之與當下的個體經驗進行迂迴的聯繫。全書結構鬆散卻又內核緊密,主題圍繞著「記憶的消逝與重構」、「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邊界」、「美學體驗中的時間感知」以及「語言的局限與突破」這四個核心軸線展開。 第一部:碎鏡重圓:記憶的重量與輕盈 本部分著重於探索記憶作為一種流動、不可靠,卻又構成主體性的基礎。林子涵並未採取心理學或神經科學的角度,而是從文學和現象學的視角切入。 〈苔蘚上的鐘擺〉:作者藉由描寫一座廢棄花園中,一塊被雨水和時間腐蝕的日晷,探討「被遺忘的時刻」是否仍以某種非線性的方式存在於物質世界中。他引用瞭波赫士對圖書館的想像,提齣記憶不僅是心靈的儲存,更是一種環境的殘跡。文章以極慢的節奏,試圖捕捉光影在同一位置上,歷經百年所留下的「視覺殘響」。這裡的「對話」是單嚮的,是人嚮著過去無聲的傾聽。 〈柏林牆下的藍調練習麯〉:此篇追溯瞭冷戰時期一段無名音樂傢的故事,關注的是「未被記錄的集體情緒」。林子涵的論述集中在,當宏大敘事崩塌後,那些未被官方歷史編纂的情感碎片,如何通過藝術的殘餘物(如一段未完成的樂譜、一張泛黃的車票)進行微弱的自我證明。這裡探討的「他者」是已逝的歷史主體,是我們無法直接觸及的、被時間篩選過的群像。 第二部:偶然的結構:邊界上的哲學漫步 第二部分聚焦於「機遇」與「決定論」的張力,尤其關注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如何形塑瞭我們所理解的「必然」。 〈從卡夫卡的手稿談起:書寫者的孤島〉:文章深入探討瞭未竟之作的哲學意義。林子涵認為,那些未被完成的作品,反而比最終定稿更能體現作者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的脆弱性與開放性。這裡的「開放」不是指公開性,而是指思想在自我否定和修正中的不斷退讓。作者將卡夫卡的書寫視為一連串的「意外發現」,而非既定計畫的執行。 〈海德格爾的腳印與月颱的霧氣〉:這是一篇對存在主義空間感的沉思。林子涵描述瞭一次在清晨火車站颱等待的經歷,利用月颱上的濃霧作為「遮蔽」的隱喻,討論「在場性」如何被環境的模糊性所挑戰。霧氣遮蔽瞭遠方,迫使人更專注於腳下踏實的瞬間,從而體驗到一種非概念性的「此時此地」的實在感。這段思索迴避瞭直接的倫理辯論,轉而關注感知本身如何界定我們的存在。 第三部:時間的紋理:美學體驗中的慢速運動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核心轉嚮美學,特別關注「慢」與「靜」在藝術鑑賞中的價值,以及時間在不同藝術媒介中的扭麯效應。 〈德彪西的寧靜與巴赫的秩序:聽覺中的空間化〉:此篇從音樂分析入手,對比瞭印象派音樂對「瞬間情緒捕捉」與古典樂對「結構性永恆追求」的差異。林子涵指齣,德彪西的音樂像是在時間中繪製色彩,而巴赫則是在時間中建立建築。閱讀者將被引導去感受,當我們不再急於追逐鏇律的走嚮時,聲音如何轉化為一種可以「棲居」的空間。 〈唐朝山水畫中的「無用之用」〉:作者詳細分析瞭幾幅宋元山水畫中,留白的哲學意義。這些空白並非空無,而是畫傢預留給觀者心靈活動的「餘裕」。這種餘裕,正是對效率至上觀念的反動,它主張美學的完成需要觀者的精神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收信息。此處的「他異性」指的是藝術作品與當下功利性需求的疏離。 第四部:詞語的煉金術:超越意圖的語言遊戲 最後一部分深入探討語言的物質性與非理性麵嚮,旨在解放詞語脫離其固有的指涉功能。 〈維根斯坦晚期思想與一次失語的午餐〉:林子涵虛構瞭一個場景,探討在日常交流中,當語言規則暫時失效時,人際關係如何依賴於非語言的默契和慣例。文章的重點在於,很多深層的理解並非通過精準的詞彙傳遞,而是通過共同參與的、被習慣塑形的「生活形式」來維繫。 〈悖論的魅力:關於不可能的陳述〉:本章節對邏輯悖論進行瞭詩意的解讀。作者認為,悖論(如說謊者悖論)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們揭示瞭語言結構的內在裂痕,迫使我們承認,總有某些真理無法被完全納入既有的邏輯框架內。這是一種對絕對真理的溫和拒絕,轉而擁抱思想邊緣的閃光。 結語:迴響與靜默 《聆聽餘音》全書的氣質是沉靜的、內斂的,它不提供即時的解答或明確的指導方針。它更像是一位在深夜裡,對著書架低語的朋友,邀請讀者暫時放下對「有效溝通」的執念,轉而沉浸於思想本身的形狀和紋理之中。全書散發齣一種對現代社會高速運轉、信息爆炸的溫柔抵抗,強調在不斷的「發齣」之間,還有無數值得被「聆聽」的、來自過去、來自事物本身、來自意識幽微處的餘音。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深度閱讀、享受哲學漫遊的讀者的精緻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科‧賽科羅(Jaakko Seikkula)


  臨床心理學傢、傢族治療師,主要工作是發展以傢庭與社會網絡為基礎的精神病治療實踐。在 1981 年至 1998 年間,賽科羅參與芬蘭西拉普蘭省一個極力發展全麵對話方法的團隊,他所關注的是對話的進行過程以及針對急性精神病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對話」的成效顯著,約 85% 的病友可以恢復到充分就業,80% 的人可以迴復正常生活,且經過五年的追蹤證實精神疾病沒有復發,而這是在用藥量最少的情況下產生的結果。

  1998 年任職芬蘭傑法斯基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心理學係之後,他把開放式對話的理念延伸到與兒童問題相關的社會工作,以及組織中的諮商、管理與教育訓練之中。賽科羅的主要興趣之一是傢族治療中的對話方法。他與同事們為心理治療所發展齣來的研究方法融閤瞭各個學科領域,而非著眼於特定的心理治療學派。賽科羅深受俄國文學理論傢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語言哲學影響,尤其巴赫金提齣的「參與中的存在感」,更是他在治療、寫作與教學的主要靈感來源。

  2002 年起,他著手研究一套檢查多主體對話(multi-actor dialogues)品質的方法,新版本的方法在 2008 年成形。此外,賽科羅在多個國傢參與發展研究計畫,緻力於透過新的實踐方法,提升個案在危機中的社會網絡資源。

湯姆‧艾瑞剋‧昂吉爾(Tom Erik Arnkil)

  社會政策博士、社會科學傢及教師,目前為芬蘭健康與社會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的研究教授。

  昂吉爾與其團隊跟地方政府密切閤作,主要目的是在兒童、青少年、傢庭,或任何需要跨越疆界的領域中,協助機構與專業人員發展齣民主工作文化。他和同事們一直以來都積極嘗試將「早期乾預」(early intervention)重新形塑成以網絡對話為核心的「早期開放協作」(Early Open Collaboration)。他所發錶的研究論文與專書主要為促進專業人員與個案私人網絡之間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對話。

譯者簡介

吳菲菲


  國立臺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布盧明屯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班課程修畢,主修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及後現代文學理論。曾任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文學組專任教師,現居加拿大。譯有《與狼同奔的女人》、《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對話哲學與實踐的極緻      吳熙琄
【推薦序二】自從我們是一場交談∕並且互相聽到起      林耀盛
【推薦序三】與他者對話      鄧元尉

序言:本書的目標與主題
本書的主題

第一章  聆聽案主的陳述,你就不會再心存定見
「現在全然不同瞭」
聽學童說話
在有結構的會談中聆聽
「難纏的問題」

第二章  擔憂及早期對話
預期接下來會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請求幫助以導入對話
親愛的讀者,你現在也可立即試試看
方法與人生觀
總結

第三章  對話作法的途徑:開放式對話
不同文化的對話
從互動結構治療到對話作法
治療會談中的開放式對話
具有對話性的會談
以開放式對話為核心的精神病治療體係
以開放式對話為核心的危機處理
治療會談即是創造對話的論壇
落實採用對話作法

第四章  研究上的安排成為瞭第一線作法
可實現的願望
多方參與所緻的混亂
用社會研究中的實驗發動「正嚮乾擾」
朝對話作法的文化走去

第五章  與他者對話
納入案主及與之有關的專業人士
承認他者
無條件接納他者
邁嚮對話空間的許多途徑
誠摯的關心可以促進溝通
對話在此時此地被創造齣來
總結與往前

第六章  生命是對話音樂:交互主體性
人身參與之複調對話中的當下此刻
意圖與相互性
從個別認知到交互主體之知――試探對話性的本質
如何置身於此時此地――簡引

第七章  如何使多方參與之對話中的迴應具有意義
在危機中創造對話
妄語是眾聲之一
小組是共同語言的啟動者
迴應的發生
在迴應過程中,人不是被聽見,就是沒被聽見
對話中的暴力話題:小組置身於故事中,而非此時此地
「沒有比得不到迴應更可怕的事瞭」
使對話具有意義

第八章  對話性的工作文化
為自己的憂慮擔起責任
與案主對話,而非在他們背後對話
結閤日常資源
閤乎工作倫理的早期乾預等同早期閤作
適用於任何狀況的對話作法
藉對話來討論有效作法
地方政府的對話
地方政府之同儕學習的「打榖倉」作法

第九章  對話作法的研究工作
創造適當的研究以評估開放式對話
「一法行天下」:狹隘的評估設計
「各組平均值比較」的研究缺乏外在效度
實驗設計所導緻的傷害
療效在真實作法中消失瞭
從「解釋」模型到「描述」模型
控製作法的社會機器
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的科學
總結

第十章      前往對話的未來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08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4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