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文◎鄭榖苑(中原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認知,是「知道的過程」。認知心理學討論人如何獲得知識,形成想法和感受,如何記憶,思考,以及如何處理內在(腦子裡)和外在(外界物理世界)的訊息,如何做齣決定等等。因為關心這樣的議題,所以認知心理學也很自然的成為神經科學這個整閤的大學門中的一員。
以我個人來說,自從大三修瞭認知心理學之後,就覺得這門課真是有趣。一方麵是因為它所討論的主題,像是人為什麼無法過目不忘(記憶),聰明是天生遺傳還是後天學習的(智力),每個人對世界的感受都相同嗎(知覺歷程);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它所使用的方法。認知心理學使用嚴謹的實驗,透過謹慎精緻的實驗控製、清晰的邏輯推理,對我們裸眼無法直接觀察的腦運作歷程,做齣簡潔清晰的推論或解釋。這真是一個迷人的世界!
《圖解認知心理學》這本書,將認知心理學常見的主題分成八章,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示,來呈現基本的認知實驗和研究發現。對於初學者,尤其是沒有很多時間的初學者,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入門之徑。不過做為一個大學的老師,當同學問我要看什麼參考書時,我通常都會說如果不是內容錯誤的書,隻要你讀得下去,不限範圍,都可以讀一讀。但是,我同時也會接著強調,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不能隻讀入門書。因為入門書就像別人幫你寫的筆記,讓你可以很快的獲得一個約略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讓你在這個領域裡麵有足夠的知識,做更複雜的思考。所以在這裡,我也同樣建議本書的讀者,如果你讀完之後,也和我一樣,覺得認知心理學很有趣。不妨再找更深入的書籍來繼續閱讀。
《圖解認知心理學》的章節是:認識認知心理學、大腦與認知、感官知覺、注意力、記憶、語言、知識,以及運用。當然,認知心理學的範圍不隻如此。像是創造力,判斷與決策,人工智慧等等也都是。不過,本書在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發展歷史,核心觀念,以及經典的實驗,都有很清楚的交代。俗話說:「一張圖勝過韆言萬語。」當然這句話本身有它適用的範圍限製,但是在本書中,這些圖解和圖示,的確能幫助讀者清楚的瞭解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係的必修課程。不過這本書不是設計給主修心理學的學生,而是給所有對認知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所以你可能會問,一般讀者,知道瞭這些理論和實驗,跟我們實際日常生活有什麼關聯呢?在這裡,我就幾個比較「實用」和重要的角度,來舉一些例子。
首先,就像前麵所說的,認知是人「知的歷程」,而「知道」這件事,可以再分為兩件事:一個是獲得知識,形成概念;另外一個就是有能力知道、判斷事情。第一方麵比較簡單,傳統的教育也比較著重這方麵的訓練。我們從小上學,學會基本的語言和數學概念,也學會瞭各種學科知識。所以我們知道颱灣最長的河川是濁水溪,最高的山是玉山。我們知道人類大腦最後發展完成的區域是前額葉,而它也是我們上瞭年紀時,最早開始退化的腦區。第二方麵就難得多瞭。我們怎樣纔能有能力瞭解新的事物,有能力判斷知識是否正確。現在智慧型手機幾乎人手一機,我相信大傢跟我一樣,常常在社交群組中收到「小小心理測驗」之類的訊息。給你九個圖,請你選擇最愛的一個。然後,哇拉!答案揭曉。根據你選擇的答案,對方(從來沒有現身的藏鏡人)就會跟說你是怎樣的人,有怎樣的個性,今年運勢如何等等。我每次收到這種訊息,頭都很痛。頭痛的點,是在於這種小測驗其實還蠻受歡迎的,這錶示某種程度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相信,或是至少不排斥它。我一直很訝異,為什麼大傢會如此容易就相信,好像不用任何理由,不用任何證據。為什麼選一號的,就是「活在當下」的人?選三號就有「遠大抱負」?選五號就「不計較付齣」。我常常在想,人們如此容易相信我們被「餵食」的訊息,難怪各種詐騙手法三不五時的都會成功。
人,是會想要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心理測驗也的確是方法之一。但是上述的小遊戲,並不是真的心理測驗。本書有簡單的說明心理測驗的觀念,讓我們瞭解測驗背後的道理,有瞭道理,我們纔好做齣判斷。如果我們在瞭解自己這件事上,能夠更客觀、更有判斷力,也許在其他方麵,也比較有能力判斷知識的正確性。
第二個例子是學習。學習是一件很廣泛的事,可以從學會學校的知識,到學會組裝一颱腳踏車。可以學會如何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緒管理,到如何清楚錶達自己的理念。認知心理學在這方麵,可以提供很多建議。例如,你瞭解感官和知覺的運作,就可以瞭解我們如何接受物理世界的訊息。瞭解情緒對學習的影響(喜歡的事物,學習動機就強),就可以瞭解興趣的重要性。瞭解記憶的形成,和固著化過程,就可以知道理解比死記重要。知道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過程,就可以瞭解背景知識的重要,還有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異。
再來一個例子,是有關老化。人口老化是全世界共同麵對的問題。由於醫學和科技的進步,老化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我們身體可能還不錯,但是退休之後的生活變長瞭。最起碼的考慮,是退休之後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最令我們擔心的事,就是老化之後有失智的問題,讓自己變成傢人的負擔,讓生命變得沒有尊嚴。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在這方麵,也很有多發現。一方麵,我們瞭解大腦運作的基本變化。即使是健康的老人,也會在聽力,視力,認知歷程,判斷力,記憶力,反應速度,訊息處理容量方麵,有一定的減緩和退步。所以知道這些事實,讓老人,以及老人周圍的傢人好友,知道如何改變互動方式,不會因為這類的現象而引起無謂的衝突,使人際關係冷淡惡化。另一方麵,認知心理學也提供一些建議,讓我們在實際日常生活中,DIY的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
最後一個例子比較瀋重嚴肅,是關於生命。我剛開始進行本書的校訂時,五月二十九日,颱灣發生瞭北投文化國小八歲劉姓女童被冷血割喉的案件。這個案件本身沒什麼爭議,我相信隻要是心智健全的人,都覺得這件事的令人髮指,令人悲傷,令人無法接受。尤其是兇手龔重安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悔意或歉意,更令人無法接受。然而,附帶引起的支持死刑和廢死的爭論,雙方有點雞同鴨講,並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進行討論。我個人是贊成廢除死刑的,我的理由,其實是非常「認知」的。簡單的說,無論是法官,檢察官,陪審團,隻要是由人來做決定,我們就無法排除誤判的可能性。其他的刑罰,萬一判錯瞭,或許還有改判和賠償的機會。但是死刑是不可逆的。人如果冤枉被判死刑瞭,就無法補救。支持死刑的人說,龔重安難道會被誤判嗎?不但證據確鑿,他本人也認罪。這個案例是不會誤判沒有錯,但是有死刑這個製度存在,就有別的嫌疑犯,有可能會被誤判。
在認知心理學裡,「錯誤記憶」方麵的研究讓我們知道記憶是如何的容易被操弄、扭麯,甚至植入。除瞭記憶有可能失真之外,在刑事案件中,還有審訊過程不當(包括刑求的可能性)等等其他原因,在颱灣或是國外,都有很多誤判的案件,造成事實上是無辜的嫌疑犯傢破人亡的例子。當然,支持死刑的人說的沒錯,龔重安十惡不赦,他不會被誤判。但是一九九一年發生的吳銘漢、葉盈蘭夫婦命案,蘇建和等三個人到二○一二年被判無罪定讞。漫長的二十一年中,他們三人多次被判死刑,多次提齣非常上訴。如果其中任何一次死刑判決被執行瞭,那這三個無辜的人就枉死瞭。廢死是一件瀋重的事,因為每個案件的受害者和傢屬、我們的整個社會,都需要公平正義。廢死當然需要嚴謹慎重公正的配套纔可行。但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從道德發展和判斷與決策的角度,我在想的問題是,如果隻能二選一,颱灣到底是要寧可錯殺一個無辜,還是不能放過一個確定的惡徒。
《圖解認知心理學》這本書不但告訴我們基本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也幫我們把這些研究和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更讓我們能進一步的思考和我們人生、生命、價值有關的種種問題。讀同一本書,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收穫和看法。對我而言,認知心理學讓我知道很多有趣的現象,更讓我瞭解自己,尊重他人。
我以前讀過一些心理學概論的書籍,通常它們在介紹「注意力」或「決策偏誤」這些章節時,常常會用很學究的方式帶過。我的期待是,這本《圖解認知心理學 更新版》在麵對這些貼近生活的議題時,能夠更接地氣一些。例如,在談論「工作記憶」時,能不能搭配當下流行的迷因圖(Meme)或是社群媒體的互動模式來解釋限製?或者在探討「情緒對記憶的影響」時,不是隻丟齣理論,而是能用颱灣社會常見的情境,像是選舉期間的資訊傳播,來作為案例解析。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有沒有辦法把這些經典的學術理論,成功地轉譯成「我懂瞭,原來我生活中的情況就是這樣在運作」的頓悟感。如果它隻是把歐美的教科書內容直接翻譯過來,而缺乏在地化的思考與舉例,那對於颱灣讀者來說,閱讀的投入感和親切感就會少掉一大截。我期待它能展現齣對當代颱灣社會脈絡的觀察,讓理論不再隻是實驗室裡的數據。
评分其實,這類型的科普書籍,最怕的就是「圖解」流於形式,變成隻是把文字拆開來放進氣球或對話框裡,結構上並沒有真正優化閱讀的認知負荷。我希望《圖解認知心理學 更新版》的編輯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例如,在介紹一個複雜的認知歷程模型時,它應該是有層次地逐步展開,而不是一開始就丟齣一個塞滿箭頭和方塊的複雜圖錶。我會很仔細地觀察它在處理「資訊流動」和「概念層級」時的邏輯性。例如,當它介紹完「感覺登入」後,緊接著是不是能無縫連接到「知覺組織」,中間有沒有用顏色區塊或粗體來區分「輸入」與「處理」的階段?如果結構鬆散,讀者很容易在大量的圖文並陳中迷失方嚮,反而比看純文字更費力。對於認知心理學這種重結構的學科,清晰的視覺層級和邏輯骨架是靈魂所在,我會非常關注它在這方麵的專業度。
评分最後,關於「更新版」這三個字,在當今心理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尤其重要。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進展非常快,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在修正舊有的模型。我非常好奇,這次的更新主要著墨在哪個部分?是納入瞭更多關於大數據分析或AI對人類認知模型挑戰的討論?還是補充瞭近十年來在腦造影技術(fMRI, EEG)下發現的新證據?如果隻是把前一版裡過時的理論換個圖案或稍微修飾一下文字,那這個「更新」的誠意就會打摺扣。我更期待看到它能與時俱進,討論當前熱門的研究領域,比如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最新進展,或是如何將認知理論應用在數位學習的設計上。總之,一本好的認知心理學圖解書,不隻要讓人看得懂過去的經典,更要讓人能掌握學科最新的脈動,這是身為一個求知慾旺盛的讀者,對「更新版」最核心的期待。
评分這本《圖解認知心理學 更新版》的電子書,光是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我最近剛好對人類大腦的運作機製感到非常好奇,想找一本能用比較輕鬆、視覺化方式切入的入門書。《圖解認知心理學》這個「圖解」兩字簡直是救星,因為我對厚厚的學術專有名詞真的有點畏懼,總覺得那種書讀起來像在啃硬骨頭。我期待它能用大量的圖錶、流程圖,把那些抽象的記憶、知覺、問題解決這些概念,變成一眼就能懂的圖像化資訊。畢竟,認知心理學本來就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我們怎麼記住今天晚餐吃瞭什麼,到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廣告特別有感覺,都跟這門學科脫不瞭關係。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把複雜的實驗結果和理論模型,用清晰易懂的圖示呈現齣來,那絕對是大大加分。我希望它不隻是把文字「圖片化」,而是真的能透過圖像的編排,讓人更容易建立起知識的連結,而不是看瞭圖還是得迴去啃文字解釋。對於想瞭解人類心智如何運作,但又不想被傳統教科書的排版嚇跑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定位應該是非常明確且實用的。
评分說真的,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傢都很追求效率,閱讀也是一樣。我尤其重視電子書的排版和互動性,對於這種強調「圖解」的書籍,如果它的電子版沒有針對不同載具(手機、平闆)做優化,那體驗感可能會大打摺扣。我希望這本《圖解認知心理學 更新版》在電子書的呈現上,能夠做到點擊圖片就能放大檢視細節,或者在相關名詞上有內嵌的超連結可以直接跳轉到解釋,這樣閱讀起來纔不會像在看一本靜態的PDF,而是真的能感受到「更新版」帶來的使用者體驗升級。而且,認知心理學的內容通常會提到很多經典的實驗範例,像是米勒的「神奇數字七加減二」或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等等,如果書裡能附帶一些案例分析的影音連結(當然,這對電子書來說是加分題),或者至少是更生動的漫畫式重現實驗過程,那就太棒瞭。不然,光看文字描述那些學術實驗,常常會覺得很空泛,無法真正體會當時的情境和發現的意義。我對這種把知識「活化」的電子書形式,抱持著很高的期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