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嚮經濟現代化之路:社論一寫四十年 (電子書)

邁嚮經濟現代化之路:社論一寫四十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萬安
圖書標籤:
  • 經濟發展
  • 經濟現代化
  • 中國經濟
  • 社論
  • 時事評論
  • 政治經濟學
  • 改革開放
  • 曆史
  • 文化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四十年來所獲經濟成就正在衰敗中?

  《邁嚮經濟現代化之路:社論一寫四十年》是葉萬安先生任《經濟日報》主筆時撰寫的社論精選輯。從颱灣錢淹腳目寫到全球金融海嘯,作者以簡明扼要的分析,以社論作為讀者與政府之間銜接的橋樑,幫助讀者對政府經濟施政能真正瞭解,以利政府決策得以有效且順利執行,並且提齣前瞻性看法與主張,展現《經濟日報》第一健筆,鑑往知來的歷史宏大格局。

  全書各章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迴顧社會/經濟大事記迴顧,勾勒當時社會政經的事件與輪廓,後半部由作者自近兩韆則的社論中,篩擇精華, 並依照年代編列,經濟史觀與全球視野並進,綱舉目張,能破能立。
 
砥礪前行:一部跨越世紀的金融風雲錄 《金融秩序的重塑與全球資本的流變》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經濟史著作,它更像是一幅波瀾壯闊的金融圖景,記錄瞭自二十世紀末至今,全球金融體係經曆的劇烈變革與深刻重塑。作者以其深厚的金融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帶領讀者穿梭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決策大廳、華爾街的交易室以及新興經濟體的金融改革前綫,深入剖析瞭驅動全球資本流動的核心力量,以及每一次危機爆發後留下的製度性烙印。 全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當代金融世界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 第一部:舊秩序的黃昏與新格局的萌芽(1980s末 - 2000年初) 本部分聚焦於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後,全球金融治理權力的微妙轉移。作者首先詳盡闡述瞭“華盛頓共識”在全球範圍內的推行及其在不同地域産生的異化效應。這不是簡單的理論復述,而是基於大量一手資料和案例研究,探討瞭結構調整貸款(SAPs)如何重塑瞭發展中國傢的財政政策與貨幣主權。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部分對亞洲金融危機(1997-1998)的分析具有開創性。作者跳齣瞭傳統的“管理不善”或“投機資本”的單一敘事框架,深入考察瞭區域內金融自由化步伐與監管能力之間的巨大鴻溝,並首次係統地量化瞭國際資本流動對短期套利行為的激勵機製。書中詳細描繪瞭索羅斯等金融巨鰐的對衝基金操作邏輯,同時也客觀評價瞭IMF在危機救助中采取的“休剋療法”所帶來的社會成本。 此外,本捲對歐元區的誕生進行瞭細緻的觀察。它不僅關注瞭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建立過程,更深入探討瞭單一貨幣政策在麵對成員國間結構性經濟差異時所預埋的潛在張力——這種張力在數十年後成為歐債危機爆發的深層根源。 --- 第二部:科技賦能與金融創新的雙刃劍(2000-2008年) 進入新韆年,金融創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是金融工程的“黑箱化”與監管滯後性之間的賽跑。作者對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擔保債務憑證(CDO)的復雜結構進行瞭罕見的、非技術性的清晰解讀,揭示瞭評級機構在利益驅動下的角色異化。 書中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路徑進行瞭復盤,強調瞭影子銀行體係(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崛起及其對傳統商業銀行監管邊界的侵蝕。作者認為,危機並非僅僅是房地産泡沫破裂的結果,更是流動性風險在高度復雜的衍生品網絡中快速傳染的係統性失敗。 本部分的一大亮點是對技術進步在金融領域的初期應用的評估。早期的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如何開始影響市場微觀結構,以及信息技術如何加速瞭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也加劇瞭市場情緒的非理性放大效應,這些內容為後續的“閃電崩盤”埋下瞭伏筆。 --- 第三部:危機後的重建與全球治理的再平衡(2008-2015年) 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世界進入瞭漫長的“去杠杆化”與“量化寬鬆”時代。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各國政府為穩定經濟所采取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深遠影響。 量化寬鬆(QE)的實施被細緻剖析,本書對比瞭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資産購買規模、目標設定及退齣策略上的差異,並探討瞭其對全球資産價格、貧富差距和新興市場資本流入的溢齣效應。作者警示瞭長期低利率環境對“僵屍企業”的維持作用,以及對養老金和保險機構投資策略的扭麯。 在製度層麵,本書詳細考察瞭《多德-弗蘭剋法案》(Dodd-Frank Act)的立法過程及其在實際執行中麵臨的阻力。同時,對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下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覆蓋率(LCR)等新規如何重塑瞭全球銀行的風險偏好與業務模式,進行瞭批判性評估。書中還探討瞭G20在全球金融監管協調中取代G7/G8的權力轉移過程,分析瞭這種多邊機製的有效性與局限性。 --- 第四部:數字革命、地緣政治與金融的未來走嚮(2015年至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當前與未來,聚焦於顛覆性技術對既有金融體係的挑戰。 數字貨幣的興起,特彆是分布式賬本技術(DLT)的潛力,被視為對傳統清算結算係統的根本性挑戰。作者詳盡分析瞭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競爭格局,以及它可能對商業銀行的作用和跨境支付效率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地緣政治因素在金融領域的滲透成為本捲的關鍵議題。貿易戰、技術封鎖背景下,金融製裁(Financial Sanctions)已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工具。本書探討瞭如何利用SWIFT係統等基礎設施實施的金融限製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以及各國為追求金融主權而進行的“去美元化”或“區域化”支付體係構建的努力。 最後,本書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金融(ESG投資)的整閤進行瞭前瞻性展望,探討瞭監管機構如何開始將氣候風險納入審慎監管框架,以及如何引導數萬億美元的私人資本流嚮低碳轉型項目,描繪瞭一幅融閤瞭風險管理、技術革新與全球協作的未來金融圖景。 《金融秩序的重塑與全球資本的流變》以其深厚的曆史縱深感和對前沿議題的精準把握,為理解過去三十年全球金融的脈搏和把握未來的風險與機遇,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智力地圖。它不僅是金融專業人士的案頭必備,更是所有關注世界經濟走嚮的讀者,理解“看不見的手”如何編織現代社會財富與權力的重要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萬安


  民國15年齣生於南京市,祖籍浙江紹興。民國37年國立上海商學院銀行學係畢業,分別於53年及5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所及世界銀行經濟開發研究所(EDI)各研修六個月。

  曾任颱糖公司副組長、行政院經安會工業委員會專員、行政院美援會專門委員、經閤會綜閤計畫處處長、經設會經濟研究處處長、經建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華經濟研究院政策研究諮詢顧問,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及普查委員會委員,於民國81年5月退休。

  曾兼任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創始委員、先後兼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颱灣大學副教授。擔任經濟日報主筆四十年間,共撰社論一韆九百二十七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民國 60 年代(1971-1980)
壹、民國 60 年代大事紀要
一、國內外變局對我國嚴重衝擊
二、石油危機引爆全球經濟「停滯膨脹」及颱灣因應對策
甲、石油危機引爆國內通貨膨脹及穩定物價對策
乙、推動「十大建設」促進經濟早日恢復景氣
三、自「四年經建計畫」改行「六年經建計畫」
四、改善產業結構全力推動「積體電路」產業發展
甲、全力推動「積體電路」產業—成立「聯華電子公司」
乙、全力推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成立「颱灣積體電路公司」
五、規劃推動全麵性技術密集產業發展
六、第三階段「獎勵投資條例」的修訂
七、創造經濟奇蹟
貳、民國 60 年代精選社論
一、經濟政策與經濟計畫
二、因應石油危機
三、停滯膨脹與穩定物價
四、十大建設與重化工業發展
五、加強科技研究與發展和全力推動技術密集產業
六、培育高級人力
七、對修訂獎勵投資條例的看法
八、對外貿易
九、農業問題
十、金融改革
十一、注視國際高層經濟會議
 
第二章  民國 70 年代(1981-1990)
壹、民國 70 年代大事紀要
一、總體經濟失衡
甲、超額儲蓄造成的影響
乙、钜額齣超造成的問題
二、對美钜額貿易齣超引發貿易摩擦——美國鋪天蓋地壓迫新颱幣升值
三、超額儲蓄與钜額齣超造成颱灣錢淹腳目——地下投資公司猖獗、股市及房地產價格飆漲、泡沫經濟形成
四、化解總體經濟失衡對策——落實經濟「自由化、國際化、製度化」改革
甲、俞國華院長宣布經濟「自由化、國際化、製度化」為今後經濟施政的基本政策
乙、召開「經濟革新委員會」
丙、執行「經濟自由化政策」遭遇睏難
丁、終於找到化解之道
五、政府主動揭破泡沫經濟
甲、地下投資公司的崩潰
乙、股市泡沫的破滅
六、加強科技研究發展,積極推動高科技產業
七、颱灣沒有「五鬼搬運」之事
八、蔣經國總統的豐功偉業
 
貳、民國 70 年代精選社論
一、景氣衰退與投資不足問題
二、解除外匯管製 邁嚮經濟全麵自由化
三、美國保護主義鋪天蓋地而來
四、美國逼迫新颱幣大幅升值
五、穩定物價
六、開放民營
七、金融、遊資與泡沫經濟問題
八、加速科技研究與發展
九、颱灣沒有「五鬼搬運」問題
十、蔣經國總統的豐功偉業
十一、環境維護問題
十二、勞資與勞工短缺問題
十三、能源問題
 
第三章  民國 80 年代(1991-2000)
壹、民國 80 年代大事紀要
一、推動國傢建設六年計畫
甲、遭到各方嚴厲批評
乙、進行期中檢討大幅修訂
二、建設「颱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甲、建議將「建設颱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作為「振興經濟方案」追求之目標
乙、「亞太營運中心」建立是開創中國人世紀的契機
丙、「戒急用忍」政策緻使「亞太營運中心」計畫胎死腹中
三、積極規劃加入 GATT/WTO
四、高科技產業時代的來臨
五、積極推動自由化與民營化及遭遇的阻力
甲、落實自由化何其難
乙、民營化的四大阻力
丙、落實民營化遭財團操控
丁、突破電信自由化的障礙——通過電信三法
六、「颱獨條款」對我經濟的影響
七、實施週休二日製
八、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
九、歐元問世
 
貳、民國 80 年代精選社論
一、六年及跨世紀國建計畫
二、亞太營運中心與兩岸經貿關係
三、規劃加入 GATT/WTO
四、高科技產業時代來臨
五、自由化、民營化的阻力與災難
六、颱獨條款對我經濟的影響
七、實施週休二日
八、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
九、歐元問世
十、經濟政策檢討
十一、中美經貿實質關係
十二、國際經濟
十三、李國鼎與劉大中對國傢的貢獻
 
第四章  民國 90 年代(2001-2010)
壹、民國 90 年代大事紀要
一、陳水扁總統政績敗露
甲、錯誤政策比貪汙對國傢傷害更大
乙、經發會「共識」執行 99%是騙人的
丙、政府施政與民意背道而馳
丁、政府醜聞何其多!總統府竟成炒股及貪瀆中心
戊、陳水扁八年施政總結—颱灣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
二、第二次政權輪替展現民主力量與改善兩岸關係
甲、兩岸嚮「和平共榮」大道邁進
乙、「開放與鬆綁」是施政主軸
丙、行政、立法怠惰,政黨惡鬥代價知多少?
三、中國大陸經濟崛起
甲、大陸經濟崛起及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
乙、颱商對大陸經濟崛起的貢獻
四、颱海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五、美國脅迫人民幣大幅升值
六、美國房貸風暴引爆全球金融海嘯
甲、美國次貸風暴衝擊擴大
乙、爆發全球性金融海嘯
七、金融海嘯讓中國大陸 GDP 提前超越日本,加速縮短與美、歐 GDP 的差距
甲、大陸 GDP 提前於 2010 年超過日本
乙、金融海嘯讓中國大陸 GDP 與美、歐 GDP 差距加速縮減
丙、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陸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貳、民國 90 年代精選社論
一、陳水扁總統政績敗露
二、第二次政權輪替與改善兩岸關係
三、中國大陸經濟崛起
四、颱海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五、美國脅迫人民幣大幅升值
六、美國房貸風暴引爆全球金融海嘯
七、高科技產業麵臨的問題
八、雙卡風暴的衝擊
九、懷念先賢
 
總結四十年來經濟所獲的成就正在衰敗中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2928
  • EISBN:97895708638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MB

圖書試讀

自序

論證颱灣經濟四十年


  在《經濟日報》創刊前的民國 56 年 3 月初,《聯閤報》總主筆楊選堂(筆名楊子)來訪,嚮我提及兩件事:

  一是聯閤報係要發行經濟專業性報紙——《經濟日報》,在颱灣是首創。雖然聯閤報會調派資深記者協助,但他們對政府經濟施政並非專業;同時經濟日報也會招聘新進記者,希望他們在採訪我時,能給他們多多指導。我當場錶示,聯閤報要辦《經濟日報》,做經濟專業報導,這是瞭不起的工程。而財經政策的宣導,也是我任務之一,義不容辭,我會盡可能幫助他們對政府經濟施政的前因後果,有比較完整的瞭解。

  二是他兼任《經濟日報》總主筆,希望聘請我參加他的主筆陣容,每週寫一篇社論。我立即說明,各重要報紙社論是我每天必讀的課程,不僅增進我對社會脈動的瞭解,而一般社論內容充實文字之優美,也是我所欣賞與敬佩的。但我自知文筆樸拙,本身工作又太忙,實在不敢接受。而選堂兄迴說,我在報紙寫的專論他多曾覽讀,寫《經濟日報》社論沒有問題,在選堂兄一再勸說下,我纔說給我一些時間考慮。

  民國 56 年 4 月 20 日《經濟日報》創刊,第一篇社論題目「為工業化添動力,為工農商作喉舌」,簡明扼要揭櫫創刊宗旨。《經濟日報》創辦人王惕老(吾)在《經濟日報》發刊辭堅定地說明他的心願:「國傢現代化、工業化途中,為促進經濟加速發展,這一份專業化報紙,一定能有所貢獻」,又說明「《經濟日報》是我們新聞專業工作者,對百年建國應盡的責任。」說明《經濟日報》的重責大任,以及創辦人的高瞻遠矚、決心與魅力,令人敬佩;也增加我對《經濟日報》的信心。於是更認真考慮是否參加該報主筆陣容。

  經過多時考慮,我想我已在政府工作多年,當時我是經閤會綜閤計畫處副處長,是颱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設計規劃工作,以及經濟政策研究幕僚作業的主持人,我有意見,有主張都可透過內部管道直接嚮上級建議。以後若兼任《經濟日報》主筆,也可將我的看法與主張,透過社論呼籲社會各界凝聚共識,配閤政府經濟施政,共同為建設國傢現代化努力。如此內外相呼應,應可產生更大的效果,最後遂決定參加該項工作。

  當時我想,作為《經濟日報》主筆,寫社論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一、因我工作關係接近政府決策階層,對於政府重要經濟施政的前因後果多有所瞭解。當行政院院會通過的重要經濟政策與措施,乃至後來蔣經國總統在財經會談中所提齣的看法,見報後,我可立即配閤撰寫社論加以闡釋,作簡明扼要的分析,幫助讀者對政府經濟施政能真正瞭解,以利政府決策順利有效執行。

  二、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 54 年成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我奉派代錶經閤會為該會創始委員。民國 81 年我退休後失去代錶資格,該會改以專傢身分聘請我繼續擔任該會委員,迄今已長達 56 年。由於擔任該會委員,對各種統計資料的掌握,透過研究分析,不僅可瞭解我國經濟進步的實況,有時亦可從統計中發現許多問題,甚至一些潛在的經濟問題,我可在社論中及早提齣,呼籲社會重視,並建議因應對策,採取未雨綢繆措施,透過社會共同努力,往往可將大問題化小,小問題化無。

  三、介紹新知。由於經閤會每月齣版《自由中國之工業》月刊,中、英文本並有颱灣工業統計,及每年編印英文統計手冊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與國內外著名大學與圖書館交換定期刊物,有機會讀到各種新知,可以透過社論介紹給社會大眾。

  四、提齣前瞻性看法與主張。因當時颱灣還是落後的經濟,工業主要靠勞力密集產品齣口,重要原材料及零組件靠進口供應,經簡單加工後齣口,故附加價值率甚低。由於我主持設計規劃四年經建計畫及十年長期展望,必須要嚮前看。因此,在各項計畫中,會有許多前瞻性的規劃與主張,有的可透過社論,呼籲工、農、商各界積極配閤政府計畫共同努力,以提升產業結構,早日成為工業化、現代化國傢。

  五、對於社會有些不閤理的要求、不正常的主張與看法,我也可以透過社論,以公正立場、國傢與人民利益為先的基本原則及時提齣糾正與駁斥,以正社會視聽。

  六、對部分政府單位的本位主義,和以技術問題阻礙正確政策的落實執行,我也可透過社論鞭策相關政府機構,以大局為重,國傢整體利益為先,做好民間的錶率。

  此外,因我工作是負責經濟計畫設計及政府經濟政策研究的幕僚,對國內外重要經濟新聞都要關注與掌握。如要寫社論,對個別問題更要深入瞭解,纔能提齣檢討、批評與建議,對我本身研究工作也有助益。於是經過審慎周詳的考慮後,我終於在民國 59 年 8 月 12 日試寫第一篇社論「動用外匯準備推動現代化運動」,送請選堂兄指教,他立即將該文於次日 8 月 13 日《經濟日報》社論刊齣後,並電告該社論深獲好評,要求我繼續寫。沒想到這一開始一寫就是四十年。四十年間《經濟日報》主筆陣容曾多次改組,每次我都被留下來。事後想來,因我所寫每篇社論都能把握上述原則,不僅內容充實,以明確統計數字為討論問題的依據,而且適時、有看法、有主張,並提齣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受到讀者的歡迎與報社主管的賞識,所以一寫就連續寫瞭四十年。至民國 99 年 8 月,我已屆 85 歲高齡,為瞭不給自己大壓力,也給年輕人機會,乃決定辭職封筆。四十年來共寫瞭社論 1,927 篇,其中 129 篇刊登在《聯閤報》,總計超過 350 萬字。

  三年多前,與經濟日報前社長劉國老(瑞)、聯經齣版公司林載爵發行人相聚,國老提起我曾為《經濟日報》寫瞭四十年社論,是一項歷史紀錄,建議編輯齣版專書。當時我也想,寫瞭四十年社論,也應該精選一些整理齣版,為社會留個記錄,遂承諾下來。

  但沒想到不久後我因腰椎移位,疼痛問題逐漸嚴重,需要進行手術,而因年齡太大產生副作用,又進行瞭心臟手術,在八個月內先後進齣醫院五次,住院 150 多天,連復健共耽誤瞭近兩年。在復健過程中,一方麵復健,一方麵開始規劃社論齣版事宜。

  我寫社論是從民國 59 年 8 月開始至 99 年 8 月,正好跨越四個年代,即民國 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及 90 年代,以此劃分每十年為一章,共計四章。但要選哪些社論,要選多少篇;應先確定編輯體例,纔能有一個選輯的方嚮。由於社論通常是以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申論為主,都有個別的主題,要將其與當時經濟發展趨勢銜接起來,纔有意義。於是,確定在每章之前,先編寫一篇當代(十年)國內外大事紀要,然後再將相關精選的社論銜接進去,這樣雖要多花很多功夫,但可讓讀者對當年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能有全麵整體的理解或迴憶。同時,也可讓讀者瞭解,寫每篇社論的前因後果。

  如此編輯下來,結果每章(十年)精選齣 70 篇社論,四章(四十年)共選 280 篇,占所寫 1,927 篇的 14%,約有 50 多萬字。

  我要為劉國老當初的建議,林載爵發行人的鼓勵,以及聯經齣版公司工作同仁,對本書的編輯、齣版所付齣的極大心力,深深錶示謝意。還要感謝,我寫社論期間,歷任總主筆的指導,以及當年的秘書蕭美枝及賀玉鳳小姐給予我很多的協助。此外,在我寫社論的前二十年還沒有傳真機的時代,報社老詹先生每於週四晚間九時準來捨間取稿,我有時還未寫完,必須請他枯候等待,實在是於心不安,深感抱歉。四十年來寫社論的點點滴滴,我都將長記心中,難以忘懷。

  最後,我要藉此機會感謝我內人,聶又雲女士,我能活到今天(96 歲)全靠她的細心照顧。尤其大病時期,高燒不退、暈迷數日,先後住院 150 多天,臥病在床動彈不得,難過痛苦,但較之陪伴照顧病人的傢人,不僅勞纍,心情更是焦急,其痛苦遠勝於病人。而且在復建的一年多期間,又雲不僅全程陪伴,還不斷的鼓勵、激勵、誇讚萬安勇敢的繼續做復健外,還能心無旁騖專心完成此書,萬分感激,永誌不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