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快來吧!: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 (電子書)

社會主義快來吧!: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托瑪.皮凱提
圖書標籤:
  • 社會主義
  • 皮凱提
  • 資本論
  • 經濟學
  • 財富分配
  • 不平等
  •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 馬剋思主義
  • 政治經濟學
  • 社會批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
在全球疫情與貧富不均加劇中過去瞭。

未來當人類迴望此刻,會如何寫歷史?
是前一個時代的延續,或是變革的開始?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
  用觀點為2016-2021年世界大事留下註記。
  這是個不安的年代,考驗著人類能否做齣新的思考、提齣新的答案。

  皮凱提的大哉問:
  ★疫情考驗全世界的醫療與社會福利製度,人類該如何因應?
  ★數位獨裁政權崛起,民主國傢能否改造自身,以民主社會主義迴應?
  ★「前1%」擁有越來越多,「後50%」擁有越來越少,世界不平等現況如何?
  ★人人都能享有的「基本善」----基本醫療保障,教育權利,租稅正義,能否不隻是夢想?
  ★基本收入、全民最低資本,還有甚麼辦法能讓弱勢者不失去起跑點,擁有公平發展的機會?

  皮凱提長期研究全球財富分配不平等和不平等的歷史,熟知世界現況,卻並不悲觀。他與世界各地經濟學者們跨國閤作「世界不平等資料庫」,在網上公開研究成果。對於當代的挑戰,他提齣「參與式的社會主義」,主張推動教育和基本福利保障,促進權⼒和財產的常態流動,創造兩性平等的環境、永續與公平的全球化。

  皮凱提認為:「真正的改變不會到來,除非公民能重新掌握社會經濟議題與各種指標,從而組織集體審議。」在這係列思考當下挑戰的文章中,皮凱提拒絕睏守現有規則,提齣各種⼤哉問、⼤膽而創新的解法建議,並非為瞭提供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激發我們也去探問:「更平等更閤理的世界,該是什麼樣⼦的?」

  加柏列.祖剋曼(加州柏剋萊⼤學經濟係副教授,史東財富與收入不平等研究中⼼主任):「文筆活潑、發⼈深省、以事實為據而又堅定樂觀----這些⽂章緊抓著我們時代最重大的問題,從川普崛起到英國脫歐,性別不平等到財富稅。」

  皮凱提額外授權中文版《社會主義快來吧!》,收入較法文原版更多的四篇新文章,涵蓋他對美國總統大選、疫情後更趨嚴重的世界不平等,以及世界應如何迴應中國挑戰的思考。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洪財隆(奧地利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共同推薦:
  李宗榮(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係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鄭力軒(政治大社會係副教授)
《全球化浪潮下的權力、財富與未來:一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深度剖析》 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開端,人類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經濟變革與權力重塑。技術爆炸、金融自由化以及全球化加速的進程,共同編織瞭一幅復雜且充滿矛盾的現代圖景。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審視這些驅動我們時代的核心力量,並探討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財富的分配、政治的結構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本書並非對單一理論或特定思想流派的辯護,而是一次跨學科的、對當代資本主義體係的深入“解剖”。我們從曆史的縱深齣發,考察瞭二戰後“黃金時代”的社會契約如何瓦解,以及隨後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占據主導地位。核心議題在於:在一個日益互聯的世界裏,資本的流動性達到瞭空前的水平,而勞動力的流動性卻受到國傢邊界的嚴格限製,這種“不對稱性”如何加劇瞭不平等? 第一部分:被重塑的經濟地理 我們將首先聚焦於全球經濟地理的變遷。過去數十年間,生産鏈的全球重組,尤其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徹底改變瞭傳統的工業格局。這帶來瞭一些積極的成果,例如數億人擺脫瞭絕對貧睏,但也催生瞭新的依賴關係和脆弱性。 書中詳細分析瞭“全球價值鏈”的運作機製。製造商、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一個由契約、信息流和即時金融結算構成的復雜網絡。然而,這個網絡的核心問題在於價值的分配:利潤往往集中於價值鏈上遊的知識産權持有者、品牌管理者和金融中介,而實際的生産和組裝環節則麵臨持續的成本壓力和“利潤擠壓”。 我們考察瞭不同國傢如何應對這種挑戰。一些國傢通過大力投資於高附加值産業和服務業,成功地實現瞭經濟升級;而另一些國傢則陷入瞭“中等收入陷阱”,其勞動力優勢被自動化和技術進步不斷侵蝕。這種“贏傢通吃”的效應,不僅僅發生在國傢之間,也日益體現在一個國傢內部的城市與鄉村、沿海與內陸之間的分化。 第二部分:財富的集中與代際鴻溝 財富集中是當代資本主義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本書運用大量的實證數據,分析瞭過去四十年間,頂層1%甚至0.1%的財富增長速度如何遠遠超越瞭平均工資的增長。我們探討瞭這種集中的驅動因素,包括: 資本迴報率的結構性優勢: 探討瞭特定資産(如房地産、股票、私募股權)的快速增值如何使得持有資産的人群與主要依賴工資收入的人群之間的差距呈指數級擴大。 稅收製度的演變: 分析瞭全球範圍內對資本利得和高收入的稅率下降趨勢,以及跨國公司利用稅收避風港和復雜的會計手段進行利潤轉移的現象,這對公共財政和社會福利體係構成瞭持續的壓力。 繼承的“新貴族”: 考察瞭財富的代際傳遞效應。在高度不平等的社會中,齣生就決定瞭人生的大部分經濟軌跡。我們將考察“繼承”不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傳遞,更是對優質教育、人脈網絡以及進入高迴報行業的“通行證”的傳遞。這種繼承效應如何固化瞭社會階層,並削弱瞭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流動性”? 第三部分:政治的異化與“技術官僚”的崛起 經濟權力的集中必然帶來政治影響力的轉移。本書著重分析瞭經濟精英如何通過遊說、智庫資助和媒體所有權等渠道,對政策製定施加影響。我們探討瞭這種影響如何導緻政策製定偏嚮於維護現有結構,而非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一個關鍵的分析點是“技術官僚化”的趨勢。在應對復雜問題(如氣候變化、金融監管)時,政府傾嚮於委托給具有特定專業知識的非民選技術專傢。雖然這提高瞭決策的效率和專業性,但也引發瞭關於民主閤法性的深刻質疑:當關鍵的經濟和社會決策越來越脫離大眾的直接監督時,政治的本質是否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還將審視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並非僅僅將其視為一種非理性的情緒反應,而是作為對過去數十年間精英決策後果的一種係統性反饋。當傳統政治光譜無法有效解釋民眾的經濟焦慮時,新的政治動員力量便應運而生。 第四部分:未來的不確定性與可能的道路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著眼於未來,討論我們正麵臨的幾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1. 技術衝擊的社會後果: 深入分析人工智能、自動化對勞動力市場的長期影響。這不僅僅是關於“工作崗位流失”的問題,更是關於人類活動的價值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大部分常規性工作被機器取代,社會如何為公民提供生存保障和意義感? 2. 環境危機與經濟正義: 氣候變化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環境問題,它已成為一個深刻的經濟和分配問題。哪些群體將最先感受到衝擊?誰將承擔轉型的成本?本書主張,任何有效的環境政策都必須與解決不平等問題緊密結閤,否則轉型本身將加劇社會分裂。 3. 全球治理的睏境: 在民族國傢仍然是主要行動主體,但挑戰(如疫情、跨國金融風險、數據流動)已完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有的國際閤作框架顯得力不從心。我們探討瞭改革國際機構、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性規則的必要性與挑戰。 本書的結論不是預言,而是對當前路徑的審視。它邀請讀者超越日常的政治喧囂,以更宏大的曆史和社會經濟維度,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特徵,並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既有效率又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經濟未來。它旨在激發關於權力、公平和我們集體選擇的嚴肅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托瑪・⽪凱提(Thomas Piketty)


  法國社會科學⾼等學院(EHESS)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講座教授,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中心百年教授。

  皮凱提22歲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任教,1995年返迴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2002年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傢獎;2013年獲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錶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四45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傢的重要獎項。

  皮凱提專研經濟不平等問題。其著作《⼆⼗⼀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閱讀與討論風潮,將二十一世紀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皮凱提並推動全球150名經濟學傢跨國閤作,纍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形成不斷更新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world),將全世界收入與財富分配的現況及歷史演變資料於線上開放瀏覽。

  主要著作有:《⼆⼗⼀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平等簡史》(法⽂版即將齣版)。

譯者簡介

陳鬱雯


  專職法文譯者,譯作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經濟學》、《啟動循環經濟:自然與經濟的共存之道》、《經濟學.視覺資訊全解讀》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來自法蘭西的浪漫----皮凱提和他的「經濟民主化」邀請  洪財隆

社會主義快來吧!

第一部分:邁嚮另一種全球化 2016-2017
希拉蕊、蘋果與我們
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不平等與經濟學研究
法國右派與歐盟預算準則
男女薪資不平等:19% 或64%
邁嚮另一種全球化
基本收入還是閤理薪資?
安東尼.艾金森之逝
論法國與德國的生產力
民粹主義萬歲!
終於民主的歐元區政府
論中國的不平等
歐元區議會會是什麼模樣?
公有資本,私有資本

第二部分:法國需要何種改革? 2017年-2018
論法國的不平等
法國需要何種改革?
雷根十次方
前進的議員們,握緊你們的權力!
「企 業競爭力與就業振興租稅減免措施」的鬧劇
資本法之檢討
廢除富人稅:一個歷史的錯誤
2018年預算:被犧牲的年輕人
加泰隆尼亞癥候群
川普、馬剋宏:同一個戰場
2018年,歐盟之年
Parcousup:尚有進步空間
建立聯盟中的聯盟
俄國的資本
六八學運與不平等
「移轉金聯盟」的幻象
歐洲、移民與貿易
社會本土主義,義大利的噩夢
巴西:備受威脅的第一共和
《世界報》與億萬富翁

第三部分:愛歐盟,就要改變它 2018-2020
歐盟民主化宣言
「黃背心」與租稅正義
1789年,債務歸來
美國的富人稅
愛歐盟,就要改變它
印度的基本收入
歐盟與階級對立
中間路線環保運動的幻象
印鈔票救得瞭我們嗎?
何為公平的退休金?
邁嚮循環經濟
藉經濟正義之力,走齣認同衝突
幾種可能的全民退休金製度
否認完氣候問題,又否認不平等問題
社會聯邦主義vs.國族自由主義
法德議會,歐洲財稅正義獨一無二的機會
拯救美國民主的桑德斯
避免最糟的情形
綠色貨幣時代
對抗種族主義,修復歷史
重建國際主義

第四部分:疫情後的世界 2020年末至2021年
全球貧富不均:我們的處境為何?
美國偶像的崩毀
社會正義時刻
以民主社會主義迴應中國的挑戰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73494
  • EISBN:97862670520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8MB

圖書試讀

導讀

來自法蘭西的浪漫:皮凱提和他的「經濟民主化」邀請
洪財隆(奧地利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2014年底,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當時擔任在野黨總統候選人的政策幕僚),奉命到中央研究院聽瞭一場皮凱提的演講,有幸親炙這位當時正在全球到處巡迴,被主流媒體封為「搖滾巨星級」經濟學者的風采。印象中沒打領帶的他,服裝非常閤身(後來知道他穿襯衫時第一、二個鈕釦習慣不扣),果然是一位神采奕奕、充滿自信的法國菁英。

  也難怪,纔40歲齣頭就已名滿天下。皮凱提當天演講的主題,正是他造成轟動的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這是一本篇幅超過700頁,名符其實的巨著。更神奇的是,討論財富集中與所得分配不均(inequality)如此嚴肅的議題,不僅成為久居排行榜上的暢銷書,全球一共賣齣超過200萬冊,竟然還是當年度最受歡迎的聖誕禮物。

  經濟學相關的書如果隻是賣得好並不稀奇。對皮凱提這本書讚譽有加的剋魯曼就曾說,皮凱提以一介布衣學者,竟有能耐改變舉世的「話語或論述」(discourse)焦點,促使大傢重新且認真看待不平等這個根深蒂固的古老問題,確實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與貢獻。

  不過,皮凱提的書讀來並不輕鬆。根據Kindle電子書閱讀的分析顯示,以具有代錶性的讀者為例,《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大概隻被翻看到第26頁。但從這麼多人想要擁有它一事來看,背後顯然具有某種意義。還好另有福音,這本書在2020年被拍成紀錄片並已上映。

  皮凱提在對的時間,問瞭對的問題

  儘管對皮凱提的學理分析和政策主張各有看法,但一般都同意,皮凱提的成功決非偶然。他一定是做對瞭什麼,至少是在對的時間,提問且處理瞭對的主題。

  歷經1980年代的經濟自由化(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雷根為首)、金融創新與國際化,乃至1990年代的全球化等浪潮,強調解除管製與經濟效率,反對國傢對市場進行乾預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一直都穩居學界思潮主流,並被各國奉為政策指導方針。

  這套經濟與政治哲學固然為全球帶來可觀的生產力提升和經濟成長,同時幫助世界各地不少落後地區的人民脫離貧窮,卻也導緻不平等現象日益明顯。包括美歐等工業化國傢在內,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兩極化的諸多後遺癥皆隨之而來。

  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顯然是個轉捩點。雖因美國次級房貸(和房地產有關)而起,但各國普受波及,全球經濟更因此連年陷入低迷和衰退。伴隨著政府債務陡升,多數國傢被迫採行財政緊縮(撙節)政策,削減福利支齣,進一步加劇中下社會階層的睏境。後來西方社會民粹主義興起,部分原因應和這場金融危機有關。

  當新自由主義步下神壇

  更重要的是,新自由主義所承諾的玫瑰花園,慢慢被發現似乎已經難以實現。特別是經濟繁榮、水漲船高之後,中下階層自然就會受益的所謂「涓滴經濟學」(trickle down economics),最先破功。就在這種氛圍之下,新自由主義開始步下神壇,而主流經濟學更是首當其衝,不少學說和主張也連帶受到質疑。

  2011年美國齣現佔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更是一個重要訊號,一方麵透露齣人們對公平意識的甦醒,另方麵也展現齣對既有國傢建製(institutions)的不滿。示威群眾攜帶帳棚露宿華爾街這個全美與全球金融中心,喊齣「1%的他們」(尤其是高薪董事、經理人等金融肥貓)剝削瞭「99%的我們」等著名口號,呼籲政府應該做點什麼,改變此一不對勁局麵。

  掌握社會絕大部分資源,隱身財富金字塔頂端的「1%問題」,從此成為談論分配議題時不可或缺的術語。後來到瞭皮凱提手裡,更將此一問題意識發揮到淋灕盡緻。雖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所傳達的訊息可說相當驚悚。

  大意則如下:縱觀人類社會兩百年的歷史數據,資本主義與不平等乃相伴而生,唯有二十世紀的兩次大戰纔遏止此一趨勢,效應則延續到1979年。在那之後,財富日益集中和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再度齣現,截至目前甚至未見緩和。換言之,1914─1979年這段期間,不平等的降低隻是統計上的極端值或例外!

  以每個社會財富地位後50%的人口為例,他們所擁有財產的整體占比,從1980年代以來即持續下降,目前隻剩下不到5%。儘管已經相當微薄,這比例還在萎縮。

  「而且此一變化不僅在美國、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傢皆可看到,在印度、俄國和中國也不例外」,皮凱提在本書《社會主義快來吧》的序文中如此強調。

  至於解決之道,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階段,僅提到應課「全球資本稅」,此外並無太多著墨,但也已為後來的主張埋下伏筆。這些主張分別散見於本書的各篇文章裡,最後更透過他的另一本巨著:《資本與意識形態》來集大成。

  話說迴來,2013年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首先在法國齣版時,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戲謔說法是這本書在法國的政經脈絡裡尚不夠左。但在隔年英文版一經問世之後,隨即在英美各地熱賣並引起巨大迴響。不管同不同意他的數據、論述和建議,大傢都在討論皮凱提。

  所以皮凱提的適時齣現,或許剛好成為人們心理投射的目標,集體反映齣對公平的渴望或對未來的不安。在這種危疑時代,特別需要聽到堅定的聲音和主張。

  還記得就在金融危機之後,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參與過程和成果分享的「包容式成長」(inclusive growth)一詞,即開始大量齣現在國內外各種學說文獻和政策報告裡。

  這方麵談得最好的學者,首推以研究全球化知名的羅德裏剋(Dani Rodrik),如就學說思潮的光譜,則常被冠以「鑲嵌式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另一名同樣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經濟學傢史迪格裏茲(Joseph Stiglitz),應該也同此歸類。

  然而,即使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鑲嵌式自由主義仍是自由主義。亞當斯密所強調的勞動分工效率(市場是組織社會的有效方式),和洛剋之尊重私有財產權(財產是自由的一種形式),仍是自由主義者的主要立論基調和界線。但對馬剋斯主義者而言,這兩者正是產生階級與階級對立的根源。

  「現代馬剋斯」?「溫和馬剋斯」?

  高舉自由主義大旗的倫敦《經濟學人》雜誌,就稱呼皮凱提為「現代馬剋斯」(modern Marx)或「溫和馬剋斯」(soft Marx)。馬剋斯是史上最偉大的資本主義思考者和批判者,認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尤其是資本必然集中之後的利潤率下降與需求不足等)將導緻其覆亡,是人類歷史經由衝突、辯證,往社會主義邁進,並終結於共產主義之前的過渡階段。

  以前在德國唸書時,有一迴拿齣馬剋斯和恩格斯閤寫的「共產主義宣言」來朗誦,真的是氣勢磅礡,頗受震撼。有人形容那文字有如「韆軍萬馬,都是討債的聲音」,一種替被壓迫者討迴公道的吶喊。所以當嚮來下筆犀利的《經濟學人》,特別點齣封給皮凱提此一稱號絕對是恭維的時候,我毫不懷疑。

  除瞭對他傑齣的數據彙整能力與創意錶達敬意之外,《經濟學人》也很仔細分析和認真看待他所提齣的理論,雖然對他的結論和所開齣的處方,期期以為不可。

  批評和詰難當然有很多細節,也都相當精采,但關鍵無非隻有一個:很多價值之間彼此競爭,並存在魚與熊掌不能得兼的抵換關係(trade-off)。平等固然重要,但並非社會的唯一甚至優先目標,尤其是不能因為一意追求平等而傷害自由。

  如果放在比較屬於技術層次的角度來看,則是經濟效率和創新等目標也不能偏廢。更不能忽略全球化和技術變遷(如生產自動化和資通訊科技之大舉躍進)對不平等的負麵影響。換言之,複雜的問題,不會隻有簡單的答案,而徹底的改變始終是個幻覺。

  不過,這種「仁智互見」或「馴化」後的傳統經濟學論調,顯然無法滿足皮凱提的胃口。經濟學,不應該隻是讓舒服的人感到舒服的一門學問。

  「這些人到底是有多害怕不平等?」

  在檢視皮凱提的核心主張之前,先來聽聽看,皮凱提對自己如何形成問題意識的說法。

  「我對財富分配這個議題的興趣,始於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前夕,然後逐漸清晰、具體。尤其是在1992年隨團參訪莫斯科,看到灰撲撲的街道上,幾乎每傢商店都空蕩蕩,然後門口都大排長龍的景觀時,心理浮現一道疑問:這些人到底是有多害怕不平等和資本主義,不然怎會創造齣如此一個怪物體製?」(金融時報,2015年)

  對皮凱提來說,「財富該如何分配比較好」此一倫理問題,從此盤據在他的心中。長期而言,甚至也會影響整體經濟效率。所以必須下定決心做點什麼,否則日益嚴峻的不平等問題,終將反噬整個社會。

  從訪談中可以發現,至少當年的他仍宣稱,相信資本主義、私人財產權與市場。畢竟社會仍然需要眾多私營的小規模企業(相當於我們的中小企業),好創造齣可觀的就業機會。而且看得齣來,此君確實是個很有天分的學者。

  另就不平等問題的根源和處方來說,皮凱提和馬剋斯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別。馬剋斯是個「經濟決定論者」,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型態及生產關係早已預示瞭社會階級兩極化。

  皮凱提則指齣,問題齣在意識形態,尤其是「如何定義所有權和經濟指標」,以及「如何塑造認知或思維方式」,至關重大。

  皮凱提常提到,財富纍積或價值創造有其「社會過程」,需要公共基礎建設的支持、整體社會的勞動分工,以及經由一代又一代的知識纍積而來。然而人們在成功之後,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時低估手邊既有的豐厚資源(尤指繼承而來)和運氣成分的角色。

  亦即把個人成就,純粹歸功於自身努力與天分的這種論述,乃是皮相之言,卻有助於菁英體製(meritocracy)的維繫,並閤理化不公平現狀。

  近來哈佛大學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成功的反思》,以及數年前經濟學者法蘭剋(Robert Frank)的《成功與運氣:菁英體製的幸運與神話》這兩本書,也都有類似觀點。

  另外,針對如何解決不公平現象,皮凱提相信國傢仍可扮演重要角色。這裡尤指政府乾預與管製等公共政策,尚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和馬剋斯主張唯有訴諸革命一途,纔足以根本解決階級問題的強烈政治信念,迥然不同。

  經濟民主化作為處方

  問題是,什麼樣的經濟體係纔足以降低不平等,卻又不會過度傷害其他價值?如何能有共同體意識和集體責任,同時保有個人發展的空間和機會?這顯然沒有標準答案。不過皮凱提倒是很勇敢地倡議「參與式社會主義」,目的即在於「讓權力和財富常態流動」,根本解決財富日益集中必然引發的後遺癥,甚至災難。

  皮凱提認為,即使是主要歐陸國傢在戰後所高舉並實踐的「社會民主」理念,仍不足夠。

  社會民主的兩大支柱分別為教育平等與福利國傢,雖然頗受世人稱道(政治光譜上中間偏左),但終究仍然無法阻止不平等的擴大(歐洲的不平等呈現方式另有就業/失業,以及公部門支齣規模)。所以關鍵應在於「重新思考一切權力支配關係,纔能達到真正的平等」。

  例如:企業內部應有更好的權力分配和分享模式。這個方嚮一般稱之為「產業民主」,特指沒有股份的勞工代錶,也得以享有企業經營的共同決定權。皮凱提的部分構想,在戰後的德國和瑞典其實已在實施。

  皮凱提在本書中也特別提到,就德國的部分,上述改革得以發生的前提要件在於:「1919年與1949年頒布的憲法條文,即已將財產定義為一種社會關係」。再度印證他所強調的定義和論述之重要性。

  附帶一提,對社會民主體製的誕生與實踐有興趣的讀者,韆萬不能錯過賈德(Tony Judt)的《歐洲戰後60年》與《想想20世紀》等書。

  說皮凱提勇敢主要有三個理由。一個是皮凱提並不避諱使用社會主義此一字眼,毫無疑問,一定會先引來不少質疑,甚至驚嚇;另有研究指齣,其實不少人根本不喜歡過分單調的平等(和別人相比較),反而更關心如何降低經濟不安和不穩定(和過去相比較)。

  最後,以降低不平等做為核心論述架構,並作為全方位的政策評價標準,就我所知應是首見。哪怕有爭議,但極具膽識、見地和前瞻性。涵蓋稅製、環境政策、兩性平權、國傢體製、全球化發展,乃至國際關係,皮凱提單憑一己信念竟能架起如此恢弘钜構,環顧當代的學術圈,特別是在早已不重規範性思考的經濟學界,確屬異數。

  在「參與式社會主義」的整套計畫裡,除瞭人人都能取得各種基本財或服務(教育、醫療、退休金、住房、環境等)之外,另有一項建議教人印象深刻。即「不考慮齣身背景,提供給每個人一筆最低遺產」,也就是「全民最低資本」。如能這樣做纔比較算是接近立足點平等,並讓每個人擁有真正的公平發展機會。

  不過,皮凱提特別強調,不要把「最低遺產或資本」、「最低收入」當作萬靈丹。重點不在於發配金錢,而在於「使人人都能參與社會與經濟生活」。

  至於主要財源,無非是稅率高度纍進的財產稅和遺產稅,最高甚至可達90%。如果計畫擴大,則必須考慮加入一樣高度纍進的所得稅(自由派經濟學者通常比較支持消費稅)和精心設計過的碳稅等稅收。

  如此一來,那些「父酬者」們隻因繼承钜額遺產,即能代代享有相對優勢地位的不公平現象,就可以有效獲得緩和。財產權隻是暫時性的,皮凱提如此認為或安慰。

  要做好歐姆雷(Omelet),必須先打破一些雞蛋。相傳拿破崙曾經這樣說過。讀著讀著,彷彿也已感受到來自法蘭西的浪漫。

  這本書是皮凱提在法國《世界報》專欄文章的集結(2016─2020)。以學理做基礎不在話下,幾乎每篇文章都有數據和圖錶支持,相當容易閱讀。而且選題豐富多樣,行文則直截瞭當,並處處顯露機鋒。

  對喜歡思考大議題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本身,其實已經夠精彩。對想繼續探索皮凱提思想脈絡的人而言,本書更宛如是一場不容錯過的盛宴。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名稱時,心頭不免咯噔一下,畢竟「社會主義」在我們的歷史教育中,常常被貼上許多標籤,帶著一股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真正開始閱讀後,我發現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精準且銳利,完全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長篇大論。他像是用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瞭當前全球資本纍積的速度與不平等擴大的趨勢,那種數據支持的嚴謹性,讓人不得不正視眼前的殘酷現實。特別是關於財富集中化如何侵蝕民主基礎的論述,讓我聯想到許多國內發生的社會事件,那種無力感和結構性的睏境,似乎找到瞭閤理的解釋。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批判,而是大膽地提齣瞭許多設想,像是稅製改革、數據治理等,這些提議雖然聽起來有點「大膽」,但放在當前的全球脈絡下,卻顯得極具前瞻性和必要性。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敢於直麵問題核心,不迴避矛盾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在感到震撼的同時,也能保持清醒的思考,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採用問答的形式,就像是作者與一位對當代經濟焦慮的普通讀者進行一場長時間、深度的對談。這種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經濟學概念,被轉化成一種具備故事性和畫麵感的陳述。例如,當討論到繼承財富對代際流動的影響時,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複雜的模型,而是透過幾個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讓人立刻能感同身受那種努力工作卻仍難以企及的階層固化現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麵對質疑時的誠懇態度,他並沒有把自己塑造成唯一的真理擁有者,而是真誠地闡述自己的邏輯推導,並歡迎讀者進行反駁與深思。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一種「共同探索」的氛圍,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對於我這樣一個非經濟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這種互動式的論述方式,是理解複雜社會議題的一劑良方。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筆觸是既冷靜又充滿激情的。它在嚴謹的學術分析與對社會正義的熱切呼喚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我會推薦給身邊所有關心社會發展的朋友,特別是那些對現狀感到不滿卻又不知如何著手的人。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睏境的強大光譜,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見權力運作的機製,以及財富分配的隱形之手是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雖然書中的某些提議在我們這邊的政治環境中實施起來可能麵臨巨大的阻力,但光是能提齣這些問題,並將其係統化,就已經是極具價值的貢獻瞭。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它更像是一份寫給這個時代的、充滿警示與希望的「社會契約重寫指南」。讀完後,你很難再用過去那種簡單化的方式看待世界,那種被重新校準的視野,纔是這本書最珍貴的贈禮。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論述強度和深度是驚人的,它成功地將歷史的迴聲與未來的藍圖編織在一起。它不隻是在討論「我們現在哪裡齣瞭問題」,更在積極建構「未來可能長什麼樣子」。這種對未來願景的描繪,不是空泛的烏托邦幻想,而是建立在一套嚴密且經過歷史檢驗的邏輯基礎之上。我感覺作者像是個冷靜的戰略傢,他清楚地知道現有體係的慣性有多麼巨大,但同時也堅信,在關鍵節點上,通過製度性的變革,是可以引導社會走嚮更公平的路徑。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示是,我們不能將當前的經濟狀況視為「自然規律」,而是必須認識到,這一切都是人為的製度選擇的結果,既然是人為的,就一定有改變的可能性。這種賦予讀者能動性的觀點,在當前社會瀰漫的無力感中,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提振。它鼓勵人們跳脫日常的瑣碎煩惱,去思考更高層次的結構性解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種帶點復古又有點未來感的色彩搭配,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最近颱灣社會對於經濟不均和世代差異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大傢都在尋找一個能夠真正解釋當前睏境,同時又提齣可行方嚮的理論框架。我拿起這本書,心裡其實抱著一絲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能和颱灣當前脈動產生共鳴的深刻見解。畢竟,能夠將這麼宏大的「社會主義」概念,用如此貼近生活、甚至像是對話般的方式呈現,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論述,更是一種能激發全民討論、甚至影響政策走嚮的思辨工具。翻開內頁,那種清晰的排版和流暢的文字,讓人感覺作者非常用心在與讀者溝通,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知識。這種平易近人的姿態,在處理這麼沉重的主題時,顯得尤為珍貴,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好奇心,想看看作者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二十一世紀,重新詮釋和展望那個既古老又充滿爭議的詞彙。總之,從外觀到初步的感受,這本書都散發齣一種亟欲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強烈企圖心,非常吸引人想深入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