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齣更好的行為,設計齣更有效的政策 (電子書)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齣更好的行為,設計齣更有效的政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竹文雄
圖書標籤:
  • 行為經濟學
  • 推力
  • 決策科學
  • 人性
  • 行為改變
  • 政策設計
  • 電子書
  • 心理學
  • 影響力
  • 行銷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齣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瞭我們不理性的一麵!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齣更好的決定,或引導齣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閤乎邏輯地做齣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齣,人類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閤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閤邏輯的行為,反映齣人類的心理傾嚮,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傢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傢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纔開始做;又例如,訂下瞭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麵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齣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製、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齣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原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行為經濟學之外的其他關鍵社會科學領域,並突齣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 --- 洞悉社會動力:從結構到個體的心智地圖 本書並非行為經濟學的入門指南,而是深入剖析社會科學多重維度的智力旅程。它橫跨宏觀結構、微觀互動、曆史演變與文化建構,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用以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與驅動力。我們將從社會學的根基齣發,探討社會結構如何塑造個體選擇,再深入心理學的內核,揭示心智運作的深層機製,最後聚焦於政治與製度設計,闡明權力運作與規則製定的實際影響。 第一部分:社會結構的韌性與變遷 本部分將聚焦於社會學視角下對人類群體行為的理解。我們不再關注個體決策中的“非理性”偏誤,而是探討那些塑造瞭群體規範、階層差異與社會流動的隱形力量。 1. 社會分層與流動性:鐵籠的構建與鬆動 我們將詳細考察不同社會理論傢對社會分層的解讀。從馬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模型,到韋伯對地位、權力與階層的多維度分析,我們力求描繪一個清晰的社會結構圖景。重點將放在“結構性約束”上: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如何固化代際貧睏?社會資本的積纍過程如何影響職業機會的獲取?我們將分析這些結構性障礙的形成機製,並考察社會流動性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理區域中的實際錶現。 核心議題: 結構性歧視的製度根源;社會資本的網絡效應與排他性;教育作為社會再生産工具的角色。 案例分析: 工業化後期社會中,服務業擴張對傳統工人階級身份的衝擊;全球化背景下,技能溢價與低技能勞工的睏境。 2. 規範、慣例與集體行動的邏輯 集體行動的成功或失敗,往往取決於共享的規範和製度的清晰度,而非僅僅是成本效益的計算。本章將探索社會規範是如何通過模仿、懲罰和內化機製得以建立和維持的。我們將引入公共選擇理論(側重於製度設計而非個體偏誤)的視角,分析“搭便車”問題的解決之道。集體行動的悖論,例如為什麼環境行動或公民權利運動難以自發組織,其解決方案往往隱藏在對現有信任機製和激勵結構的重塑之中。 關鍵概念: 強規範(Strong Norms)與弱規範;互惠原則(Reciprocity)的社會基礎;精英動員與大眾參與的互動。 第二部分:心智的操作係統:認知、情感與自我構建 摒棄對決策“捷徑”的過度關注,本部分轉嚮探究人類心智的底層架構——即我們的認知框架和情感係統如何構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並指導我們的長期規劃。 3. 敘事的力量:心智對意義的渴求 人類是敘事動物。我們通過構建連貫的故事來理解過去、預測未來並賦予生命意義。本章將分析敘事(Narrative)在個人身份認同形成、群體歸屬感建立以及政治意識形態傳播中的核心作用。當事實數據無法凝聚人心時,一個強有力的敘事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我們將研究神話、曆史重構與個人自傳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我們對“我們是誰”的集體理解。 分析維度: 敘事的不對稱性(為什麼某些故事比其他故事傳播得更廣);集體記憶的建構與遺忘機製;意識形態作為宏大敘事的運作方式。 4. 情感的認知效能:恐懼、共情與判斷 情感並非理性的對立麵,而是復雜判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部分將探討特定情感狀態如何影響我們的信息處理模式和道德推理。例如,恐懼如何導緻對風險的過度高估,以及共情能力(Empathy)在道德睏境中是如何被選擇性激活的。我們將引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前沿的研究,區分不同類型的情感(如內群體偏愛引發的義憤與針對陌生人的同情),以理解我們在資源分配和衝突解決中的傾嚮。 關注點: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在群體動態中的擴散;道德直覺與道德論證的分離;對“他者”情感反應的心理壁壘。 第三部分:製度、權力與有效治理的設計 本部分將目光從個體與群體轉嚮更廣闊的治理領域,探討製度框架如何影響社會産齣,以及權力如何在不同層級間分配和製衡。 5. 製度的“路徑依賴”與範式轉換 製度——無論是法律、市場規則還是非正式慣例——一旦建立,便具有強大的慣性。本章將深入研究“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理論,解釋為何看似次優的製度安排能夠長期維持。理解製度變遷的復雜性,需要我們超越簡單的效率評估,去考察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組織學習的成本以及現有製度的無形“鎖定效應”。 探討方嚮: 關鍵曆史時刻如何鎖定長期發展方嚮;製度改革的“窗口期”何時齣現;技術變革與製度適應性的張力。 6. 權力的分布式模型與製衡藝術 有效的治理並非依賴於一個全知全能的中心決策者,而是依賴於權力在不同機構間的精妙分配與相互製約。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權力結構——從科層製(Bureaucracy)的運作效率到分散式決策的優點與風險。本書將著重分析“問責製”(Accountability)的設計,包括其形式(如政治問責、法律問責、專業問責)及其在實踐中如何被規避或強化。 實踐應用: 監測與懲罰機製在不同治理層級中的適用性;信息不對稱如何被權力結構利用或平衡;構建容錯性的治理體係。 結論:整閤視角下的社會理解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提供一個整閤的、多層次的分析工具包。我們強調,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同時考慮結構性約束(社會學)、心智的運作機製(心理學)以及規則與權力框架(政治學/製度經濟學)。這種綜閤性的視角,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洞察社會問題的成因,並設計齣既能尊重人性,又能在復雜結構中有效運行的長期解決方案。我們不提供簡單的“推力”公式,而是提供一套嚴謹的思維模型,以解析世界運行的深層邏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竹文雄
1961年生於京都府。1983年京都大學經濟係畢業,1985年大阪大學經濟係博士班前期課程修畢,1996年大阪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教授等職,現任大阪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行為經濟學、勞動經濟學。
著作包括:《日本之不平等》(獲得2005年日經經濟圖書文化獎、2005年三多利學藝獎、2005年經濟學人獎),其他尚有《經濟學的思考之道》、《競爭與公平感》、《競爭社會的自處之道》、《精進經濟學的感知》、《醫療前線的行為經濟學》等。
他榮獲2006年日本經濟學會石川賞、2008年日本學士院賞。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用心飲食》、《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定價思考術》、《發現你的經濟天纔》、《你的錢,為什麼變薄瞭》、《關懷的力量》、《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西方文明的崩潰》、《個體經濟學 入門的入門》等。

圖書目錄

 

導讀  隱藏的說客——好個有趣且有用的行為經濟學  洪財隆

前言

 

第一章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1.  展望理論

風險之下的決策/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框架效應/稟賦效應

2.  現在偏誤

拖延的行為/承諾機製的運用

3.  互惠與利他

社會偏好/互惠性

4.  捷思法

抄捷徑的決策/沉沒成本謬誤/決策能力/選項超載與資訊超載/迴歸平均值/心理帳戶/可取得捷思法與代錶性捷思法/定錨效應/極端趨避/社會規範與同步效應/投射偏誤

 
第二章  什麼是推力

1.     創造推力

用手肘輕推/思考行為特質/當事人希望見到自己的行為改變嗎/如何挑選推力

2.     推力檢查錶

Nudges/EAST/MINDSPACE

3.     推力的實例

存養老金的決策/天災的預防性避難/推力危險嗎?

 

第三章  職場上的行為經濟學

1.     從三個例子講起

如何排定打工班錶/預測計程車駕駛的行為/用行為經濟學解釋/職業高球選手的損失趨避

2.     同儕效應

當優秀同儕加入時/超市的收銀結帳櫃檯/遊泳比賽的計時賽

 

第四章  拖延行為

1.     關於薪資

參考點的效果/傳統經濟學對年功薪津的解釋/行為經濟學對年功薪津的解釋

2.     觀察偏誤現象

縮短失業期間/防止長期失業的推力/申請社會保障給付的現在偏誤/長時間勞動與拖延的行為

 

第五章  利用社會偏好

1.     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能提高生產力?/負麵贈與的影響/讓人意識到這是贈與

2.     男女為何會有升遷差異?

競爭偏好是否存在男女差異/馬賽族與卡西族的實驗

3.     強調多數人的行為

增加女性董事人數的推力/減少任意取消約診的推力

 

第六章  徹底改變勞動方式的推力

1.     提升工作意願

無止境的工作/「薛西佛斯的巨石」實驗/有意義的工作

2.     消除目標與行為之間的差距

達不到的目標/寫下行動計畫/重時不重量/閤理行動的陷阱/訂定可以成習慣的規則/次佳的策略是最佳策略

 

第七章  在醫療、健康活動上的應用

1.     運用基本設定值

用推力來改善健康活動/提高大腸癌篩檢率的推力/選擇加入/終末期醫療的選擇

2.     將訊息的影響納入考量

獲益與損失的措辭方式/療法的說明

3.     把成果的不確定性考慮進去

減重的推力/改用學名藥

4      器官捐贈的推力

英國的實驗/日本的實驗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上的運用

1.     消費稅的問題

看似沉重的消費稅/租稅負擔相同,但消費行為不同/計算錯誤的偏誤/為何人民偏好減輕稅率/減輕稅率等同補助金/減輕稅率的行為經濟學

2.     保險費負擔的問題

一般人的理解/傳統經濟學的解釋/現實情況是如何呢?

3.     保險製度的問題

國民年金、國民健康保險的必要性/道德風險/提齣法案與損失趨避/讓人意識到自己是少數

4.     O型的人為何會捐血

用血型判斷性格/捐血行為與血型/著眼於血型特質

 

結語

文獻解題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11601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20歲~8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圖書試讀

 

〔導讀〕

隱藏的說客——好個有趣且有用的行為經濟學

洪財隆(奧地利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從2018年起算,踏入「行為經濟學」這個領域已經兩年多瞭。當初是看到有人在談「行為反托拉斯」,以及如何在網路和數位時代,利用行為經濟學的洞見來加強保護消費者權益等主題,這當然跟我在公平會此一競爭法機關任職有關。

    好奇之餘更開始追本溯源,找到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塞勒(Richard Thaler)和法蘭剋(Robert Frank)等人的諸多著作,同時留意相關介紹性書籍和報導。一往而深,至今仍然覺得,這真是一門妙趣橫生的學問,雖然早年也曾被視為荒誕不經。

 

行為經濟學到底哪裡有趣?

 

    對我來說,行為經濟學至少有三項教人驚艷之處。

    首先是把人性重新放迴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傢們主張,絕大多數的人隻是「普通人」,其「認知能力有限,以緻行事常依賴經驗法則(捷思)並有偏誤」、「決定會受到內容呈現方式(框架)、情緒和社會觀感影響」,而且「自我控製力」並不理想,即使麵對明知重要的事情也常會拖延。

    這和主流或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迥然不同。經濟人被定義成認知判斷「完全理性」,而且行為動機單單隻追求私利,尤其是物質利益。

    乍聽之下不甚閤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正是實際從事經濟行為的消費者或廠商嗎?怎能忽略這些現實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人性?

    關鍵在於主流經濟學認為,各種偏離「經濟人」理性選擇預測的所謂「偏誤行為」,僅僅隻是偶然或隨機發生,數目多瞭之後就會彼此抵銷。行為經濟學則聲稱,人們不少的偏離或偏誤行為具有「係統性」特質,亦即會持續齣現。他們手上握有一大票「偏誤清單」,包括「過度自信」、「框架效應」等等。

    如果是在傳統經濟學的公理推導或演繹架構下(若p則q邏輯、規範性),行為經濟學可說毫無勝算,因為隻要齣現反例就算輸。但行為經濟學者主要乃透過可重複執行的實驗設計,得齣具有說服力的優勢數據,並不要求結果百分之百純粹。四兩撥韆斤,卻常讓對手啞口無言。

    正因為行為經濟學的這套方法論(實證、描述性)相當謙卑、低調,反而成功地撼動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基本假設,特別是在人類的經濟行為究竟是「完全理性」,還是「有限理性」這件事情上。

    經濟學的「完全理性」指的是,「偏好(喜好)明確、順序穩定、不會矛盾」,例如:消費偏好或相關消費決定,不會受到選項呈現方式影響。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卻往往不是如此,包括以下這個簡化版的「誘餌效應」案例(可繼續衍生光環效應、月暈效應):

 

某傢餐廳的菜單(Menu)原本隻有一種A套餐,後來引進價格貴許多的B套餐。結果發現,次貴的A套餐反而銷量大幅增加,此即涉及偏好是否穩定的問題。

 

    塞勒即把類似現象稱為「理應不相乾的因素」(SIFs, supposedly irrelevant factors)。明明是根本不相關的因素,現實上卻產生乾擾並影響個人決定,此一理論後來應用相當廣泛,包括用在選舉研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限理性其實仍是理性。行為經濟學挑戰的是嚴格且不閤實際的「經濟理性假設」,而非指控「人不理性」,但有不少人常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其次是翻轉看待世界的方式。

    行為經濟學最重要的兩位奠基者康納曼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其實都是猶太人心理學傢,原先都任教於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其中康納曼最早的研究領域乃在視覺限製,關心「大腦如何創造意義?為什麼一個人對於眼前所見或認知,會因為所處環境不同而改變?」,常說「從黑暗中齣現的第一道光特別明亮」(詳《橡皮擦計畫》)。

    所以他們後來的研究旨趣,從視覺感官轉嚮心理刻度或認知限製,也就不難明白,特別是觀察到人類情緒感受的諸多不對稱。

    其一,人對變化的感受遠比狀態或水準要來得敏感;其二,人類也對小數目發生變化時比較敏感,此即著名的最小「可覺差」或「恰辨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原理。後者有個極有趣的人類學推測,「在野外打獵時,後麵有2隻老虎追你,應該是比你前麵有98隻麋鹿更加重要」(語齣法蘭剋)。

    就以上述這些「不對稱」為基礎,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齣「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認為「價值的衡量乃根據參考點(reference point)的變化與比較,並非取決於其絕對值」。意即價值具有「參考點依賴」傾嚮。

    同時也發現,人們天生具有「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特質,對相同幅度的「損失」之排斥或恐懼強度,明顯超過「獲得」的快樂或滿意度。後續的實驗更證明,人們麵對損失的「情緒強度」大緻是獲得的2倍到2.5倍之間。容有個別差異,但愈是重要的事其倍數愈高。

    最後,人們麵對獲得呈現「風險規避」,麵對損失竟為「風險偏好」。這個驚人結論明顯有別於傳統經濟學的重要基石之一,即「預期效用理論」之預測。主要理由在於,根據傳統經濟學的說法,如果你對財富的增加愈來愈不在乎(邊際效用遞減),按理來說應該對財富的減少愈來愈在乎。

    然而並沒有,絕大多數人仍對「第一把」的財富損失比較在意,所以願意賭下「第二把」、甚至「第三把」同額的錢,試圖挽迴一開始的損失,即成為「風險追求者」。

    整個重點在於參考點何在。更重要的是,參考點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一種心理狀態,有可能是歷史偶然決定,更隱含著可透過「錶述」或「建構」來加以影響,甚至操縱。

    最後則是充實瞭「公平意識」的討論基礎。

    談到公平,傳統經濟學多半以「非經濟因素」一語帶過,或說「效率與公平」存在此消彼長的「抵換關係」(trade-off),稍左的關懷則是兩者「相輔相成」。教科書頂多提及水平與垂直公平(源自財政學),乃至程序正義之類的抽象概念,嚴格來講,都缺乏實質的比較標準。

    所以行為經濟學能夠涉入公平意識的討論這件事本身,並提供稍具可操作性的判斷基礎,真的是非常瞭不起,哪怕僅隻是一小步,都很寶貴。(未完)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