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電子書)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竹文雄
图书标签:
  • 行為經濟學
  • 推力
  • 決策科學
  • 人性
  • 行為改變
  • 政策設計
  • 電子書
  • 心理學
  • 影響力
  • 行銷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了我們不理性的一面!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或引導出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合乎邏輯地做出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又例如,訂下了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出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制、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原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行为经济学之外的其他关键社会科学领域,并突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 洞悉社会动力:从结构到个体的心智地图 本书并非行为经济学的入门指南,而是深入剖析社会科学多重维度的智力旅程。它横跨宏观结构、微观互动、历史演变与文化建构,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与驱动力。我们将从社会学的根基出发,探讨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个体选择,再深入心理学的内核,揭示心智运作的深层机制,最后聚焦于政治与制度设计,阐明权力运作与规则制定的实际影响。 第一部分:社会结构的韧性与变迁 本部分将聚焦于社会学视角下对人类群体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再关注个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偏误,而是探讨那些塑造了群体规范、阶层差异与社会流动的隐形力量。 1. 社会分层与流动性:铁笼的构建与松动 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社会理论家对社会分层的解读。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模型,到韦伯对地位、权力与阶层的多维度分析,我们力求描绘一个清晰的社会结构图景。重点将放在“结构性约束”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如何固化代际贫困?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如何影响职业机会的获取?我们将分析这些结构性障碍的形成机制,并考察社会流动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中的实际表现。 核心议题: 结构性歧视的制度根源;社会资本的网络效应与排他性;教育作为社会再生产工具的角色。 案例分析: 工业化后期社会中,服务业扩张对传统工人阶级身份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技能溢价与低技能劳工的困境。 2. 规范、惯例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取决于共享的规范和制度的清晰度,而非仅仅是成本效益的计算。本章将探索社会规范是如何通过模仿、惩罚和内化机制得以建立和维持的。我们将引入公共选择理论(侧重于制度设计而非个体偏误)的视角,分析“搭便车”问题的解决之道。集体行动的悖论,例如为什么环境行动或公民权利运动难以自发组织,其解决方案往往隐藏在对现有信任机制和激励结构的重塑之中。 关键概念: 强规范(Strong Norms)与弱规范;互惠原则(Reciprocity)的社会基础;精英动员与大众参与的互动。 第二部分:心智的操作系统:认知、情感与自我构建 摒弃对决策“捷径”的过度关注,本部分转向探究人类心智的底层架构——即我们的认知框架和情感系统如何构筑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指导我们的长期规划。 3. 叙事的力量:心智对意义的渴求 人类是叙事动物。我们通过构建连贯的故事来理解过去、预测未来并赋予生命意义。本章将分析叙事(Narrative)在个人身份认同形成、群体归属感建立以及政治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当事实数据无法凝聚人心时,一个强有力的叙事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将研究神话、历史重构与个人自传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我们对“我们是谁”的集体理解。 分析维度: 叙事的不对称性(为什么某些故事比其他故事传播得更广);集体记忆的建构与遗忘机制;意识形态作为宏大叙事的运作方式。 4. 情感的认知效能:恐惧、共情与判断 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复杂判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部分将探讨特定情感状态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处理模式和道德推理。例如,恐惧如何导致对风险的过度高估,以及共情能力(Empathy)在道德困境中是如何被选择性激活的。我们将引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前沿的研究,区分不同类型的情感(如内群体偏爱引发的义愤与针对陌生人的同情),以理解我们在资源分配和冲突解决中的倾向。 关注点: 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在群体动态中的扩散;道德直觉与道德论证的分离;对“他者”情感反应的心理壁垒。 第三部分:制度、权力与有效治理的设计 本部分将目光从个体与群体转向更广阔的治理领域,探讨制度框架如何影响社会产出,以及权力如何在不同层级间分配和制衡。 5. 制度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 制度——无论是法律、市场规则还是非正式惯例——一旦建立,便具有强大的惯性。本章将深入研究“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解释为何看似次优的制度安排能够长期维持。理解制度变迁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效率评估,去考察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组织学习的成本以及现有制度的无形“锁定效应”。 探讨方向: 关键历史时刻如何锁定长期发展方向;制度改革的“窗口期”何时出现;技术变革与制度适应性的张力。 6. 权力的分布式模型与制衡艺术 有效的治理并非依赖于一个全知全能的中心决策者,而是依赖于权力在不同机构间的精妙分配与相互制约。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权力结构——从科层制(Bureaucracy)的运作效率到分散式决策的优点与风险。本书将着重分析“问责制”(Accountability)的设计,包括其形式(如政治问责、法律问责、专业问责)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被规避或强化。 实践应用: 监测与惩罚机制在不同治理层级中的适用性;信息不对称如何被权力结构利用或平衡;构建容错性的治理体系。 结论:整合视角下的社会理解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提供一个整合的、多层次的分析工具包。我们强调,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同时考虑结构性约束(社会学)、心智的运作机制(心理学)以及规则与权力框架(政治学/制度经济学)。这种综合性的视角,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洞察社会问题的成因,并设计出既能尊重人性,又能在复杂结构中有效运行的长期解决方案。我们不提供简单的“推力”公式,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思维模型,以解析世界运行的深层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竹文雄
1961年生於京都府。1983年京都大學經濟系畢業,1985年大阪大學經濟系博士班前期課程修畢,1996年大阪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教授等職,現任大阪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行為經濟學、勞動經濟學。
著作包括:《日本之不平等》(獲得2005年日經經濟圖書文化獎、2005年三多利學藝獎、2005年經濟學人獎),其他尚有《經濟學的思考之道》、《競爭與公平感》、《競爭社會的自處之道》、《精進經濟學的感知》、《醫療前線的行為經濟學》等。
他榮獲2006年日本經濟學會石川賞、2008年日本學士院賞。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用心飲食》、《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定價思考術》、《發現你的經濟天才》、《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關懷的力量》、《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西方文明的崩潰》、《個體經濟學 入門的入門》等。

图书目录

 

導讀  隱藏的說客——好個有趣且有用的行為經濟學  洪財隆

前言

 

第一章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1.  展望理論

風險之下的決策/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框架效應/稟賦效應

2.  現在偏誤

拖延的行為/承諾機制的運用

3.  互惠與利他

社會偏好/互惠性

4.  捷思法

抄捷徑的決策/沉沒成本謬誤/決策能力/選項超載與資訊超載/回歸平均值/心理帳戶/可取得捷思法與代表性捷思法/定錨效應/極端趨避/社會規範與同步效應/投射偏誤

 
第二章  什麼是推力

1.     創造推力

用手肘輕推/思考行為特質/當事人希望見到自己的行為改變嗎/如何挑選推力

2.     推力檢查表

Nudges/EAST/MINDSPACE

3.     推力的實例

存養老金的決策/天災的預防性避難/推力危險嗎?

 

第三章  職場上的行為經濟學

1.     從三個例子講起

如何排定打工班表/預測計程車駕駛的行為/用行為經濟學解釋/職業高球選手的損失趨避

2.     同儕效應

當優秀同儕加入時/超市的收銀結帳櫃檯/游泳比賽的計時賽

 

第四章  拖延行為

1.     關於薪資

參考點的效果/傳統經濟學對年功薪津的解釋/行為經濟學對年功薪津的解釋

2.     觀察偏誤現象

縮短失業期間/防止長期失業的推力/申請社會保障給付的現在偏誤/長時間勞動與拖延的行為

 

第五章  利用社會偏好

1.     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能提高生產力?/負面贈與的影響/讓人意識到這是贈與

2.     男女為何會有升遷差異?

競爭偏好是否存在男女差異/馬賽族與卡西族的實驗

3.     強調多數人的行為

增加女性董事人數的推力/減少任意取消約診的推力

 

第六章  徹底改變勞動方式的推力

1.     提升工作意願

無止境的工作/「薛西佛斯的巨石」實驗/有意義的工作

2.     消除目標與行為之間的差距

達不到的目標/寫下行動計畫/重時不重量/合理行動的陷阱/訂定可以成習慣的規則/次佳的策略是最佳策略

 

第七章  在醫療、健康活動上的應用

1.     運用基本設定值

用推力來改善健康活動/提高大腸癌篩檢率的推力/選擇加入/終末期醫療的選擇

2.     將訊息的影響納入考量

獲益與損失的措辭方式/療法的說明

3.     把成果的不確定性考慮進去

減重的推力/改用學名藥

4      器官捐贈的推力

英國的實驗/日本的實驗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上的運用

1.     消費稅的問題

看似沉重的消費稅/租稅負擔相同,但消費行為不同/計算錯誤的偏誤/為何人民偏好減輕稅率/減輕稅率等同補助金/減輕稅率的行為經濟學

2.     保險費負擔的問題

一般人的理解/傳統經濟學的解釋/現實情況是如何呢?

3.     保險制度的問題

國民年金、國民健康保險的必要性/道德風險/提出法案與損失趨避/讓人意識到自己是少數

4.     O型的人為何會捐血

用血型判斷性格/捐血行為與血型/著眼於血型特質

 

結語

文獻解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1160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8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導讀〕

隱藏的說客——好個有趣且有用的行為經濟學

洪財隆(奧地利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從2018年起算,踏入「行為經濟學」這個領域已經兩年多了。當初是看到有人在談「行為反托拉斯」,以及如何在網路和數位時代,利用行為經濟學的洞見來加強保護消費者權益等主題,這當然跟我在公平會此一競爭法機關任職有關。

    好奇之餘更開始追本溯源,找到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塞勒(Richard Thaler)和法蘭克(Robert Frank)等人的諸多著作,同時留意相關介紹性書籍和報導。一往而深,至今仍然覺得,這真是一門妙趣橫生的學問,雖然早年也曾被視為荒誕不經。

 

行為經濟學到底哪裡有趣?

 

    對我來說,行為經濟學至少有三項教人驚艷之處。

    首先是把人性重新放回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家們主張,絕大多數的人只是「普通人」,其「認知能力有限,以致行事常依賴經驗法則(捷思)並有偏誤」、「決定會受到內容呈現方式(框架)、情緒和社會觀感影響」,而且「自我控制力」並不理想,即使面對明知重要的事情也常會拖延。

    這和主流或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迥然不同。經濟人被定義成認知判斷「完全理性」,而且行為動機單單只追求私利,尤其是物質利益。

    乍聽之下不甚合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正是實際從事經濟行為的消費者或廠商嗎?怎能忽略這些現實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人性?

    關鍵在於主流經濟學認為,各種偏離「經濟人」理性選擇預測的所謂「偏誤行為」,僅僅只是偶然或隨機發生,數目多了之後就會彼此抵銷。行為經濟學則聲稱,人們不少的偏離或偏誤行為具有「系統性」特質,亦即會持續出現。他們手上握有一大票「偏誤清單」,包括「過度自信」、「框架效應」等等。

    如果是在傳統經濟學的公理推導或演繹架構下(若p則q邏輯、規範性),行為經濟學可說毫無勝算,因為只要出現反例就算輸。但行為經濟學者主要乃透過可重複執行的實驗設計,得出具有說服力的優勢數據,並不要求結果百分之百純粹。四兩撥千斤,卻常讓對手啞口無言。

    正因為行為經濟學的這套方法論(實證、描述性)相當謙卑、低調,反而成功地撼動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基本假設,特別是在人類的經濟行為究竟是「完全理性」,還是「有限理性」這件事情上。

    經濟學的「完全理性」指的是,「偏好(喜好)明確、順序穩定、不會矛盾」,例如:消費偏好或相關消費決定,不會受到選項呈現方式影響。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卻往往不是如此,包括以下這個簡化版的「誘餌效應」案例(可繼續衍生光環效應、月暈效應):

 

某家餐廳的菜單(Menu)原本只有一種A套餐,後來引進價格貴許多的B套餐。結果發現,次貴的A套餐反而銷量大幅增加,此即涉及偏好是否穩定的問題。

 

    塞勒即把類似現象稱為「理應不相干的因素」(SIFs, supposedly irrelevant factors)。明明是根本不相關的因素,現實上卻產生干擾並影響個人決定,此一理論後來應用相當廣泛,包括用在選舉研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限理性其實仍是理性。行為經濟學挑戰的是嚴格且不合實際的「經濟理性假設」,而非指控「人不理性」,但有不少人常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其次是翻轉看待世界的方式。

    行為經濟學最重要的兩位奠基者康納曼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其實都是猶太人心理學家,原先都任教於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其中康納曼最早的研究領域乃在視覺限制,關心「大腦如何創造意義?為什麼一個人對於眼前所見或認知,會因為所處環境不同而改變?」,常說「從黑暗中出現的第一道光特別明亮」(詳《橡皮擦計畫》)。

    所以他們後來的研究旨趣,從視覺感官轉向心理刻度或認知限制,也就不難明白,特別是觀察到人類情緒感受的諸多不對稱。

    其一,人對變化的感受遠比狀態或水準要來得敏感;其二,人類也對小數目發生變化時比較敏感,此即著名的最小「可覺差」或「恰辨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原理。後者有個極有趣的人類學推測,「在野外打獵時,後面有2隻老虎追你,應該是比你前面有98隻麋鹿更加重要」(語出法蘭克)。

    就以上述這些「不對稱」為基礎,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認為「價值的衡量乃根據參考點(reference point)的變化與比較,並非取決於其絕對值」。意即價值具有「參考點依賴」傾向。

    同時也發現,人們天生具有「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特質,對相同幅度的「損失」之排斥或恐懼強度,明顯超過「獲得」的快樂或滿意度。後續的實驗更證明,人們面對損失的「情緒強度」大致是獲得的2倍到2.5倍之間。容有個別差異,但愈是重要的事其倍數愈高。

    最後,人們面對獲得呈現「風險規避」,面對損失竟為「風險偏好」。這個驚人結論明顯有別於傳統經濟學的重要基石之一,即「預期效用理論」之預測。主要理由在於,根據傳統經濟學的說法,如果你對財富的增加愈來愈不在乎(邊際效用遞減),按理來說應該對財富的減少愈來愈在乎。

    然而並沒有,絕大多數人仍對「第一把」的財富損失比較在意,所以願意賭下「第二把」、甚至「第三把」同額的錢,試圖挽回一開始的損失,即成為「風險追求者」。

    整個重點在於參考點何在。更重要的是,參考點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一種心理狀態,有可能是歷史偶然決定,更隱含著可透過「表述」或「建構」來加以影響,甚至操縱。

    最後則是充實了「公平意識」的討論基礎。

    談到公平,傳統經濟學多半以「非經濟因素」一語帶過,或說「效率與公平」存在此消彼長的「抵換關係」(trade-off),稍左的關懷則是兩者「相輔相成」。教科書頂多提及水平與垂直公平(源自財政學),乃至程序正義之類的抽象概念,嚴格來講,都缺乏實質的比較標準。

    所以行為經濟學能夠涉入公平意識的討論這件事本身,並提供稍具可操作性的判斷基礎,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哪怕僅只是一小步,都很寶貴。(未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