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全面解讀新冠病毒衝擊下的全球經濟脈動與因應策略 (電子書)

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全面解讀新冠病毒衝擊下的全球經濟脈動與因應策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爾.施德特
图书标签:
  • 後疫情經濟
  • 新經濟
  • 新冠疫情
  • 全球經濟
  • 經濟衝擊
  • 經濟策略
  • 疫情應對
  • 數位轉型
  • 產業變革
  • 未來趨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疫情之後,全球如何重開機?
>>第一本剖析疫情經濟趨勢的重磅之作<<
 
「只有做好準備,我們才能防止更大的破壞
──這是為了台灣和台灣經濟,最終也是為了歐洲。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新冠經濟都將到來。」──丹尼爾.施德特Daniel Stelter,台灣版作者序
 
★前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企業顧問、getAbstract國際圖書獎得主、《二十一世紀債務論》作者新作
★邀請台大經濟系李顯峰教授,結合台灣經濟現況撰寫本書導讀

 
2019年底,
一隻黑天鵝「新冠病毒(COVID-19)」使全球癱瘓,
不僅引發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也暴露各國的潛在問題。
這場危機的影響將持續多久?未來局勢會如何變化?
我們是否能重建經濟體質,甚至比以往更加強壯?
 
《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以總體經濟視角切入,搭配圖表數據,全面分析新冠病毒帶來的經濟衝擊及其因應策略。從疫情爆發前的國際經濟情勢著手,點出長期低經濟成長率、勞動力下降、低通貨膨脹率、政府債臺高築、金融市場投機風氣盛行等各國的長期問題,並進一步提出針對這次疫情的具體應對之道,包括:提高經濟成長率與企業效能、修復政策與市場的不健康因子、重整金融體系,並減少過多的債務等。
 
本書論述對象以歐洲(歐盟和歐元區)經濟為主體,旁徵博引豐碩的數據資料、事件與學理,同時也對比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等各國的經濟現象和政策措施。全書篇幅精簡,涵蓋範圍卻廣及政治、經濟等各層面,適合長期關注最新國際經濟動向與金融趨勢的人,特別是政策制定者、企業主、投資人和財經研究員。
 
◤COVID-19是危機也是轉機
新冠經濟──未來10年的經濟趨力

 
➣ 各國央行越來越活躍
➣ 國家逐漸擺脫全球化
➣ 通貨膨脹有可能會回來
➣ 網路交易、線上購物的巨幅成長
➣ 線上會議、居家辦公取代原先的工作模式
➣ 數位轉型、人工智慧浪潮越來越大
 
身在後疫情時代,許多新的經濟型態已經或即將於未來10年陸續出現。作者認為,新冠疫情雖然造成嚴重的經濟災難,卻也讓我們進入全新的經濟與金融階段,他稱之為「新冠經濟(Coronomics)」──這個詞由「冠狀病毒(Corona)」和「經濟(economics)」組合而成。新冠經濟同時也代表「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的新時代誕生。政府身為危機中的要角,必須不斷思考:
 
‧危機期間的債務如何處理?致力於更高的經濟成長、課徵富人稅或設法提高通貨膨脹率有用嗎?
‧疫情趨緩,當人們能自由生產與消費時,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如果爆發下一次危機,要怎樣維持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不致使其瀕臨崩潰?
 
只有密切關注世界局勢,做出正確的判斷以超前部署,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變局中擁有強大適應力。
 
◤適應新規則的人是贏家
企業如何站穩腳跟,布局未來?

 
比起金融市場的衝擊,新冠肺炎作為強大的「外生性衝擊」,對許多企業的打擊相當徹底,貨品與服務的供給需求數量出現顯著變化,影響所及從國內需求到世界貿易,甚至改變產業的生產、交易及分配型態。
 
對企業而言,「降低成本、增加銷量」此原則始終有效,但新冠疫情的出現,使某些原則已不再適用。因此本書特別以專章探討危機中有關企業經營的15個思考方向,提供企業主或經理人當作參考依據,例如:
 
▲為不同情境設想不同計畫
企業可模擬不同的危機情境,以及觀察不同情境下,銷售和成本結構會如何反映,如未來會呈現V形、U形、W形或L形走向?不同情境對銷售、成本和現金流意味著什麼?是否有些業務會因此受創甚深?能做什麼加以改善?
 
▲善用政府援助,提升競爭力
企業應好好運用政府補助以投資未來。由於各國政府針對新冠疫情的紓困措施較以往更具規模且更加廣泛,甚至改變了市場規則,因此重要的是把資金運用投資在有潛力的項目上,包括數位轉型、改變商業模式,以重獲競爭優勢。
 
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企業能否在後疫情時代勝出,取決於在變局中如何迅速調整自身、找到新商機並從中獲益。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由國際政治經濟的觀點,分析從今年1月新冠肺炎爆發後,全球將陷入各國央行主導的大規模債務貨幣化,但全球經濟同時也會邁入一個新境界。」
李顯峰/台大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
 
「最終,各國政府不斷膨脹而又無力償還的債務會如何收場?從貨幣政策擺盪到財政政策,尤其是為因應地球暖化而訴求『綠色新政』,能否是希望之所繫?本書帶領我們共同思考與探索。」
吳啓禎/經民連智庫經濟組召集人
 

專文推薦
李顯峰/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吳啓禎/經民連智庫經濟組召集人
 
聯合推薦
紀志毅/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
施崇棠/華碩電腦董事長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繼茂/中華電信董事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各方媒體評論
 
「作者以新冠病毒危機引發的全面經濟衝擊為背景,提出了相關建議,不僅如此,本書還有非常詳細豐富、基於數據的解釋與說明,能深入連結至其他相關的議題。《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能夠提供讀者有關總體經濟的概覽。」(Jonas Heß,《文學批評》)
 
「作者一直是中央銀行的批評者,他批評央行讓一個又一個泡沫不斷膨脹,並運用越來越便宜(通膨導致貶值)的錢讓經濟置於錯誤的軌道上。……他的結論是:『我們需要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Armin Mahler,《明鏡週刊》)
 
「本書描述的內容還有點早,但本書來得卻不算太早。作者對於新冠疫情危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精確的分析,並也提出克服危機的具體計畫,這點至少比只會想像的那些人來得有價值。」(Stephan Lamprecht,《管理雜誌》)
 
★AMAZON讀者好評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對此領域的入門者來說,本書對當前狀況有很好的、系統性的概覽。人們可在本書的基礎上逐漸熟悉經濟和金融議題。」(The Architect)

「一本極富啟發性且可讀性極佳的作品。……作者於本書描述了新冠危機期間出現的趨勢,提出他觀點的可信根據,並給出非常好的建議。……人們應該藉這場危機來擺脫過去的錯誤,為未來多做點什麼。本書內容以非常平易近人的面貌呈現,可以說,作者慣於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來處理複雜的事實與相關脈絡……結論:本書有非常豐富、有用的知識與觀點,架構明確,敘述得很好。整本書我覺得很有趣,作者偶爾的幽默也會讓我發笑。」(Wedma)

「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在計劃經濟效率日趨低下之後,新冠病毒確實只是全球僵化和全球經濟必然崩潰的代罪羔羊。」(Kundenrezensionen)
 
《世界格局的重塑:技术颠覆、地缘政治与未来社会的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聚焦于三大核心驱动力:颠覆性技术浪潮、日益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由此催生的社会结构转型。这不是一部关注短期市场波动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一部旨在为决策者、战略规划师以及对人类未来走向有深切关切的读者,提供宏大叙事框架与细致入微分析的智库式著作。 第一部分:技术奇点临近——颠覆性技术重构生产力与生活方式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以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和下一代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如何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重塑经济基础与社会形态的核心力量。 1.1 人工智能的“通用化”与产业边界的消融 我们分析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从工具性应用向“通用人工智能(AGI)雏形”发展的趋势。重点讨论了AI如何渗透并彻底改变知识工作(如法律、金融分析、软件开发)的生产流程,导致传统上被视为高价值的“白领技能”面临结构性贬值。书中详细考察了“人机协作界面”的演进,并对未来十年内,AI驱动的自动化率提升将如何加剧收入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进行了量化建模与案例分析。我们不仅审视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红利,更聚焦于其带来的“价值捕获”问题——即利润如何越来越集中于拥有算法和数据基础设施的少数企业手中。 1.2 量子霸权竞赛与信息安全的新范式 量子计算的突破性进展,被视为对现有加密体系的根本性挑战。本书详细梳理了各国在“后量子密码学”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战略布局。我们探讨了量子计算一旦成熟,将对金融交易安全、国家安全通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产生的连锁反应。同时,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建立“量子安全基础设施”方面的进度,并提出了企业和政府应如何规划过渡期的安全策略,以应对“先截获、后解密”的潜在威胁。 1.3 生物技术革命:从信息工程到生命工程 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迭代应用)正赋予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能力去设计和优化生命体。本书深入探讨了这项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个性化医疗以及新型材料制造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我们并未回避其伴随的伦理困境与监管挑战——包括生物安全风险、基因平权问题以及“定制化生命”可能导致的社会分层。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的“再部落化”与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 在技术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国际关系正经历一场从全球化整合向区域化竞争的深刻转向。本部分聚焦于大国竞争的本质变化、关键资源的控制权争夺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危机。 2.1 关键技术的“武器化”与“脱钩”的精细化 “脱钩”(Decoupling)已不再是简单的贸易战口号,而演变为一场针对关键技术供应链的“精确打击”战略。本书分析了半导体、稀土矿产以及高端生物技术领域的“瓶颈点”控制策略。我们引入了“韧性优先于效率”的供应链新逻辑,并通过对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国在关键矿产储备和加工能力上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全球生产网络正在如何被重塑为更加“去风险化”的、双轨或多轨系统。 2.2 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新图景 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并非意味着地缘政治冲突的终结,而是冲突焦点的转移。本书指出,对锂、钴、镍等电池关键材料的控制权竞争,正取代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争夺,成为新的地缘政治热点。书中详细分析了中非、南美锂三角以及澳大利亚在这一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变化,并预测了绿色能源技术标准的竞争如何成为下一轮国际经济博弈的主战场。 2.3 全球治理的“效力真空”与多边主义的困境 面对跨国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新出现的流行病风险),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探讨了联合国体系、WTO等机构在当前权力结构下的适应性问题。我们研究了“迷你多边主义”(Minilateralism)的兴起——即由少数有共同利益或技术实力的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盟,正在如何绕过或取代传统多边组织来推动特定领域的规则制定。 第三部分:未来社会的结构性调整与公民应对 技术革命和地缘政治重塑的最终落脚点,是对人类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和个体生存模式的影响。 3.1 城市化模式的再思考与“数字飞地”的兴起 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人们对“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的传统认知。本书探讨了远程工作模式对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需求带来的长期影响。同时,我们关注了新兴的“数字飞地”现象:高技能人才为了追求特定的监管环境、税收优势或生活方式,正聚集在由特定技术生态支持的新兴城市群或数字主权区域,这可能加剧传统区域间的经济分化。 3.2 财富的定义:从物质积累到数据主权 在数据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时代,财富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本书提出“数据主权”的概念,探讨个人和小型机构如何重新夺回对其数字足迹的控制权,并将其转化为新的经济价值。书中分析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和Web3理念在重构信任机制和所有权结构方面的实验性尝试,及其在与传统中心化体系的博弈中的前景。 3.3 应对不确定性:培养“适应性韧性”的教育与心态 面对一个变化速度快于适应能力的时代,僵化的知识结构是最大的风险。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了“适应性韧性”(Adaptive Resilience)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能力,更是一种认知框架。我们建议,教育系统必须从知识灌输转向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体而言,建立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和持续学习的习惯,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确保未来生存的关键要素。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透镜,帮助读者看清当前世界混沌表象下的深层逻辑,从而更有准备地迎接一个由技术和权力重塑的全新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爾.施德特Daniel Stelter
洞察策略與總體經濟專家論壇「表象之後」(Beyond the Obvious)的創辦人。1990年至2013年,曾任國際知名策略顧問公司「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企業顧問,後為該公司資深合夥人、常務董事及執行委員會委員。

2010年,與羅德斯(David Rhodes)合著的《危機後就是躍進前》(Accelerating out of the Great Recession)獲知名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國際圖書獎」。2014年,撰寫《二十一世紀債務論》(Die Schulden im 21. Jahrhundert)深入分析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並提出獨到見解而聲名大噪。其他著作包括:《兆億負債炸彈》(Die Billionen-Schuldenbombe)、《富國的童話》(Das Märchen vom reichen Land)等。

譯者簡介

陳雅馨
台大社會所畢,現就讀清大社會所博士班,自由譯者,譯有《聖經的教養智慧》(啟示)、《液態現代性》(商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為孩子種一棵樹》(麥田)等書。聯絡信箱:zoethealien@hotmail.com

葉咨佑
政治大學英語系、企管系雙主修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翻譯書籍有《搶救失業大作戰》(商周)、《親愛的力克,謝謝你來當我們的孩子》(商周)、《失控的歐元》(商周)等。編寫書籍有《如何捷進英語詞彙:人物篇》(商周)。

图书目录

【推薦序】新冠經濟學:見證貨幣政策的極限,預言國家債務之終局(吳啓禎)           
【導讀】這次疫情的衝擊真的不一樣,世界也將變得不一樣(李顯峰)        
 
前言
 
第1章/新冠病毒打擊了原本疲軟的經濟
•疫情前,經濟未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應有的成長
•全球生產力的持續下滑
•激進的貨幣政策
•債務、債務、債務!
•資產價格的顯著上漲
•所得不均現象的加劇
•黯淡的前景
 
第2章/脆弱的金融體系
‧信用投機
‧三個層級的槓桿操作
‧安全的幻覺
‧新冠病毒終結了好日子
‧嘗試借鑑費雪智慧的央行
 
第3章/新冠病毒帶來的終極震撼
‧新冠病毒如何影響經濟
‧一場前所未見的經濟衰退
‧我們都欠債
‧營業與財務槓桿
 
第4章/人為的經濟昏迷
‧體系變革真的是無可避免的結果嗎?
‧一場人為的經濟昏迷可能會是解決辦法
‧對於收入損失的補償
‧有效且有效率的「心靈昏迷」
 
第5章/已經關閉的必須重新啟動
‧關於未來的3個劇本
‧一個預測模型及其邏輯
‧成本與收入
‧保留一點力氣從昏迷中甦醒
 
第6章/歐元區:高風險患者
‧孤立無援的義大利
‧危機前的歐盟和歐元已經疲弱不振
‧為何歐元行不通?
‧為何歐盟行不通?
‧解答:一個更好的歐盟
‧吃錯藥的「歐元病人」
‧我們必須團結
‧一切照舊是不行的
 
第7章/誰該付帳?
‧錢從哪裡來?
‧經濟成長不是解決辦法
‧撙節政策不會對所有國家都有效
‧富人稅是個務實的選項嗎?
‧通貨膨脹作為解決方案
‧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
 
第8章/財政的終局階段
‧以借貸維生
‧各國可能邁向「日本光景」
‧各國央行正陷入困境中
‧激進的想法
‧新冠病毒使極端措施成為可能
‧還有別的選擇嗎?
‧通貨膨脹將捲土重來
‧我們所面臨的新時代
 
第9章/新冠經濟學
‧解決債務負擔
‧可能的團結互助方式
‧經濟振興方案
‧重啟經濟
‧強化成長動力
 
第10章/企業如何生存與勝出?
‧企業適應新經濟的15個策略
‧新冠病毒即將終結
 
第11章/新冠病毒是變革的催化劑
‧病毒、戰爭與未來趨勢
‧亞洲的崛起
‧聖誕節之前,一切會結束嗎?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912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新冠經濟學:見證貨幣政策的極限,預言國家債務之終局
──吳啓禎/經民連智庫經濟組召集人
 
「回不去了!」活躍在歐洲商業諮詢顧問領域的德國經濟學博士施德特(Daniel Stelter),藉由此書想要傳達這個清楚訊息。透過「新冠經濟學」(Coronomics)的新詞彙,他主張全球經濟邏輯,已經因為COVID-19而徹底改變。
 
這無非是個非常大膽的預言,但並非缺乏根據。其論證核心,是各國政府為紓困而撒下的資金,無論是速度抑或是數量,均為前所未見。然而重點在於,這是一項積習已久的作為。施德特指出,從1987年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跌以來至今,西方各國一直習慣仰賴中央銀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以大量買入有價證券的方式,一方面防止企業與銀行大規模倒閉,同時將貨幣強力輸送到銀行體系,壓低資金利率,刺激銀行貸款給民間部門的動力與意願,以減緩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力量。這項模式的最大問題,在於央行每次的救市行動,都是讓貨幣變得更為廉價,而危機過後,卻總是放棄將利率調高到原來水準,以致長期利率趨勢持續下探。全球經濟在接連遭遇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2010年歐債危機之後,到了2019年底(在COVID-19發威之前),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已經進入負利率狀態。「過去五千年來,名目利率從未處於如此低檔」,施德特如是驚嘆。
 
這令我想起最近曾在某一嚴肅場合,親耳聽聞國內一位銀行學教授與央行高層官員的對話。大意是說,教科書學理被徹底顛覆了,今後在課堂上教學生不知從何教起。
 
某種層面上,這些晚近發展標誌了貨幣學派的徹底勝利,但同時也為貨幣學派寫下墓誌銘。此話怎說?西方經濟學界從1970年代起所進行的典範移轉,凱因斯主義逐漸退潮,主張政府職能應侷限在控制貨幣數量的貨幣學派開始主導經濟政策思維,並且催生出更廣泛的新自由主義,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官方意識形態。在經濟治理的實務上,中央銀行操控貨幣數量的方法,變成優先於能夠創造實質有效需求的財政政策,為什麼?除了70年代「滯脹」現象的歸因之外,一方面,央行具有獨立超然的形象,擁有超越政黨政治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貨幣手段被認為比較「中性」,不會干預實體市場運作。當然,這些立論存在不少迷思成分,但確實為央行行動提供了相對暢行無阻的正當性。
 
在台灣,這些論述的倒影處處可見。比如2016年政黨輪替後隔年,新政府提出規模八年八千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時的批判與疑慮的聲音之一,就是懷疑政府是否意圖為兩年後地方選舉進行買樁布局。另外一種杯葛則著眼於舉債的程序正義問題。對比之下,央行的匯率、利率政策,鮮少受到批評、監督與制約,具有行政成本低、施政效率高的絕大優勢。
 
然而,雙率對經濟活動所能產生的影響範圍與深度,可能遠遠超過財政手段,本書的宏旨亦即在此。作者施德特認為,壓低利率的救市政策雖然意圖刺激消費投資,但主要效果卻變成鼓勵信用投機與槓桿操作,例如「只要股息收益率高於銀行利率,承擔更多債務就會帶來回報。」因此相較於不受銀行青睞的一般大眾,有能力借到錢的一方,具有壓倒性優勢,而且其投機行為,受到相當程度的保障,因為只要一發生系統性危機,政府/央行就會出手相救。
 
本書因而推論,央行長期的「不對稱金融操作」,已經衍生出「不對稱的財富分配效果」,以此來解釋全球化時代各國內部貧富不均惡化的現象。央行不斷購債與壓低利率的結果,導致絕大部分資金流向房地產與股票市場,大大膨脹資產價格,形塑兩種類型的大贏家:擁有龐大資產者,以及積極槓桿操作的投機者。另一個更大問題是,資產價格上漲與金融投機操作,無助於提升生產力(後者需要的至少是對科技研發與人力教育的長期投資),這會使得希冀藉由經濟成長來削減國家龐大債務的選項落空。同時,當銀行放款高度集中於房地產貸款時,伴隨而來的是利率調整的僵固性,因為提高利率會引發拋售潮,造成銀行債信問題。
 
除貨幣面之外,COVID-19上場前的背幕還有全球政經板塊的激烈碰撞,也就是近年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霸權之爭,雙方由貿易戰延燒到科技戰,首當其衝的台灣自是不陌生。美國政府除要求其他民主國家表態支持,更逼迫供應鏈廠商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在這個「去全球化」的新變局下,還潛藏著其他不利的社會心理因素。多數國家面臨人口結構變遷(高齡化、少子化);新科技,例如日益普遍的機器人,帶來大量人類工作可能被快速取代的陰影。這些趨勢結構,讓社會消費支出行為趨向保守。
 
在宛如四面楚歌的情境下,COVID-19躍上人類舞台。由於有效防疫需要大規模的封鎖與隔離,讓多數經濟活動被迫暫停,使得股市崩跌的速度,超越過去所有重大危機。然而政府的主要紓困手段,還是侷限在「直升機撒錢」法,各國政府債務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對作者施德特身處的歐盟/歐元區來說,龐大紓困金的籌措與還債分擔,嚴重考驗了歐盟內部能否持續團結合作。或許最諷刺的,不是各國為防疫而自顧不暇的舉措戳穿了歐洲整合的幻覺。而是,歐盟各國間的制度文化與科技經濟實力尚存在偌大差異,這些差異使得歐元本質上為一過度激進的經濟整合型態,前途註定坎坷。如果當初倡議歐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抗衡美國,那麼如施德特所指出:「歐元今天在全世界貨幣儲備中所佔的份額,僅與德國馬克廢除前所佔的份額相當。」顯然目標未能達成,然而所有將貨幣主權讓渡給歐元的國家,都喪失了調節國內經濟的重要工具。
 
其實「負面性經濟整合」不止存在歐盟內部,經濟全球化的迷思已在世界各地造成社會裂痕與地球生態危機。COVID-19的登場,為我們帶來省思與修補的契機。「經濟危機死不了人」,但是防疫如戰爭,考驗各國維繫國民生命的各種後勤準備,尤其是醫療資源設施與糧食安全,無疑地會加速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最終,各國政府不斷膨脹而又無力償還的債務,會如何收場?從貨幣政策擺盪到財政政策,尤其是為因應地球暖化而訴求「綠色新政」,能否是希望之所繫?本書帶領我們共同思考與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感觉就是「厚重」,像是要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个人对全球通膨的走势非常忧虑,这几乎是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大变量了。后疫情时代,大量的流动性被注入市场,加上能源和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似乎预示着一个高通膨、甚至滞胀的风险正在酝酿。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分析框架,来区分哪些是暂时性的供给侧短缺造成的通膨,哪些是结构性、由货币超发所导致的长期通膨。更关键的是,面对这种风险,各经济体应该采取何种「因应策略」?是果断升息以牺牲短期成长来抑制物价,还是继续维持宽松政策以保护脆弱的经济复苏?这对台湾这种高度依赖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不同央行政策路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未来汇率波动的预判。毕竟,新台币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进口成本和出口竞争力,任何关于全球货币政策的精辟见解,对我们台湾人来说都是切身相关的商业情报。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研究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疫情确实是把很多原本需要十年才会发生的变革,压缩到一年内完成了。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人力资本」这个面向,我会给它一个大大的加分。现在的问题是,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性变得空前高,而传统劳动力的技能迭代速度跟不上科技进步的速度。书中会不会探讨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投资于终身学习体系?或者,探讨那些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服务业,例如旅游、餐饮业,它们的劳动力该如何成功地向高价值、自动化或数位化的领域转型?我希望看到一些比较务实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而不是空泛地呼吁创新。例如,面对全球薪资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新的混合工作模式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公平且有竞争力的薪酬结构?此外,另一个让我非常好奇的点是,这次疫情如何加速了「零工经济」的普及?这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像是退休金、健保,会带来哪些长期的财务压力和制度上的挑战?毕竟,没有稳定的雇佣关系,传统的社会安全网就可能面临瓦解的危机。这本书若能深入剖析这些微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变化,那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评分

说实在话,我本来对这类「时事解读」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点点怀疑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这类书的出版速度为了赶上热点,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很多分析其实在各大财经新闻的深度报导里都能看到了。不过,这本书的厚度和其「全面解读全球经济脉动与因应策略」的承诺,还是让我忍不住想翻开来看看。我最在意的不是那些已经被大家讲烂的电商成长,而是那些隐藏在幕后的、真正重塑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经济的新规则。例如,各国为了供应链安全而推动的「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趋势,对传统上依赖全球分工的台湾制造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课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关键零组件的生产基地是如何因为地缘政治风险而转移,以及这对下游产业的成本结构造成了多大的冲击,那价值就无可取代了。我个人对金融科技(FinTech)在疫情期间的爆发性成长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否真的能在官方货币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并成为未来新经济的一部分。期待作者能提供更具前瞻性而非仅仅是回顾性的分析,毕竟,后疫情时代的新经济,很多规则才刚刚被写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引人注目,「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这个概念,现在几乎是所有商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都在挂在嘴边的关键词了。我最近在忙着重新调整我手上的投资组合,尤其关注那些在疫情期间展现出超强韧性的产业,像是数位转型加速带来的SaaS服务,还有那些真正解决供应链痛点的科技方案。坦白说,光看书名,我就能嗅到一股「全面解析」的味道,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需要的不只是零星的观点,而是能构建一个完整世界观的框架。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疫情「催熟」的趋势,比如远距工作常态化后,对传统商业地产和零售业态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以及各国央行为了稳定经济而祭出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其长期副作用究竟会如何反噬到实体经济中。更深层次地,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不同地区复苏步调差异的细腻描摹,亚洲、欧美在财政刺激和疫苗普及上的不同路径,必然导致了后疫情时代经济体之间新的权力转移或竞争态势。这种宏观的视野,对于我们小散户在做资产配置时,简直就是导航图般的存在。我特别想知道,台湾的中小企业要如何在这种全球脉动中找到自己的利基点,而不是被那些动辄百亿规模的跨国企业吃掉市场份额。

评分

我总觉得,后疫情时代的新经济,核心的议题是「韧性」与「再分配」。我们看到了科技巨头在危机中的飞速扩张,同时也看到社会底层在失业和健康风险中的挣扎。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探讨社会公平性的议题,我会感到非常惊喜。例如,疫情是如何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均?那些拥有数字资产和高流动性资产的人,财富在危机中快速积累,而依赖实体接触和传统劳动的人群则被边缘化。书中是否触及了关于「全民基本收入」(UBI)或财富税等再分配机制的讨论?在自动化和AI进一步取代人力的大趋势下,如何在经济成长和缩小贫富差距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后疫情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道德与经济难题。我希望作者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学的象牙塔里,而是能将这些深刻的社会议题,纳入其对「新经济」的整体解读中。毕竟,一个经济体如果内部矛盾激化,其长期的经济结构也必然难以稳固。这本书如果能将经济脉动与社会脉络紧密结合,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商业书籍,更是一部洞察时代精神的深刻论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