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向左,資本向右:新世代的階級與貧富裂痕,尋找修復的終極解方 (電子書)

社會向左,資本向右:新世代的階級與貧富裂痕,尋找修復的終極解方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羅‧柯利爾
图书标签:
  • 社会阶层
  • 贫富差距
  • 社会问题
  • 经济学
  • 政治学
  • 新世代
  • 阶级固化
  • 社会流动
  • 不平等
  • 解决方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比爾‧蓋茲「2019年夏季必讀五書」───

資本主義正在撕裂我們的國家、社會與家庭
造就整個世代全新的集體焦慮

世界知名經濟學家保羅‧柯利爾
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困境
闡明改善之道及如何達成務實的願景

  ★ 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經濟學權威
  ★ TED演講近200萬次點閱
  ★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經濟類推薦選書

  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分裂社會:大城市和郊區小鎮、核心地區和邊境、擁有專業技能的菁英與缺乏教育者、富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隨著這些分歧的加深,也漸漸令人們對戰後崛起的社會民主失去道德義務。目前為止,這些裂縫只能透過民粹主義和社會主義復興得到回應,也導致美國川普當選總統、英國脫歐付諸實行,和德國民意重返極右派的懷抱等現象崛起。

  我們總是聽聞太多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至今仍沒有任何人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透過這本充滿熱情與激烈辯論的作品,經濟學家保羅,柯利爾描繪如何以原創及道德的方式來治癒這些傷痕,透過經濟、社會和文化,以冷靜的實用主義取代狂熱的復興運動。其中他也揭露身處於這些分歧當中的親身經歷,包括從藍領階級的雪菲爾德區搬到競爭激烈的牛津,在英國與非洲兩地間往返工作的經驗。

  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借鑒於全球最傑出的社會科學家,向我們展示如何從資本主義中獲得自我救贖,藉此擺脫二十世紀的智慧包袱。

本書特色

  ★ 繼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之後,對資本主義的經典論述。

  ★ 詳細闡述當今資本主義所面臨之困境,並以現狀為例深入剖析,跨足家庭、企業、國家、世界四個層面。更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方,以及可供未來社會擘畫之願景。

  ★ 貧富、城鄉差距的問題在歐美已蔓延,台灣社會的情況雖較樂觀,但問題也已逐漸在各層面浮現。認知此一事實,並借鏡國外的思想與作法、超前佈署,提升整體的社會福利,是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盡的一份心力,同時也是一份責任。

專業推薦

  余朝恩│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換言之,整本書的論述,能如此堅定,其實在於:他相信未來。這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相反,保羅·科利爾面對現實,面對那讓人覺得難以翻轉的現實。他的目的在提出解方。不僅是呼籲,在許多的層面上,尤其政策上,作者以其經濟學專業,給出了建議。──朱嘉漢│作家

  國際名人、媒體一致肯定與讚譽
  在這本知識跨界的大膽書籍當中,傑出經濟學家柯利爾涉險進入道德領域,憑以解釋資本主義什麼東西出了錯,還有如何矯正。──《正義》、《錢買不到的東西》作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

  今之時日真是迫切需要柯利爾的洞見。《社會向左,資本向右》讓我們的道德觀重拾良知,可全書也描述道德觀扮演重大角色,合力讓家庭、企業組織及國家發揮作用。《社會向左,資本向右》是凱因斯以來,社會科學最空前一新的作品。且讓我們盼望,它也能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書。這段時候,真迫切需要柯利爾的深刻見解。──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三十年來,中間偏左政治學一直在尋找敘事而了解市場經濟。這本書便有提供。──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院士,《迂迴的力量》、《玩別人的錢》作者,約翰‧凱(John Kay)。

  資本主義對富裕的都市居民,是贈禮,而且繼續贈送下去。對他人來講,現在資本主義不管用。柯利爾以平等的手法,運用熱情、實用主義及良善經濟學,來制定替代方案,解決撕裂那麼多西方國家的種種分裂。──前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Meryvn King)

  論述投入且析理完善……柯利爾的批評或他開立的療方,半點也不與社會主義相干——一如亞當‧斯密這位經常被誤解的現代經濟學之父。柯利爾談的是讓市場系統重拾道德感受力,而現今市場系統未能發揮其潛力。──《華盛頓郵報》

  雄心勃勃,試圖重申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制的目標。──彭博新聞

  更為公正良善的世界,讓舉世眾生,包括世上最窮苦的人,都能在其中欣欣向榮。依柯利爾看來,忠於國家非但不會損害那種世界,反而是更穩固的磐石,促進全球合作,更勝抽象的全球主義,後者太常充當面具,掩飾不開明的利己。柯利爾打算如何修好富裕民主政體不復民胞物與的現象呢?《社會向左,資本向右》書中充斥著創意十足的提議……他的「扎實中間思想」,實可貢獻良多。──《紐約時報》書評
 
《迷航的十字路口:當代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未來展望》 導言:不確定的時代,我們共同的困境 我們正處於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技術的爆炸性發展、全球化的深度滲透,以及後工業社會的結構性轉變,共同塑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圖景。在這個圖景中,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與階層流動機制似乎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日益明顯的斷裂感與不確定性。人們或許感受到,無論個人如何努力,似乎都難以抵抗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將自己推向一個不穩定的邊緣。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代社會結構的底層邏輯,探討那些驅動社會變遷、塑造個體命運的宏大敘事與微觀體驗。我們將超越狹隘的經濟決定論,從政治哲學、社會學理論、文化人類學等多重維度,構建一個理解當代社會裂痕的綜合性框架。 第一部:失序的結構——現代性困境的再審視 第一章:技術奇點與勞動的異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一直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引擎。然而,在當前由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與生物工程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勞動的性質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書首先考察「自動化恐懼症」的社會基礎,分析當機器開始取代不僅是體力勞動,也逐漸滲透至知識工作領域時,社會如何重新定義「工作價值」與「個人貢獻」。我們將檢視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如何加劇了不同地區間的「技能鴻溝」,以及這種鴻溝如何轉化為新的社會邊緣化群體。 第二章:民主的疲憊與治理的真空 現代社會的合法性基礎建立在代議制民主與社會契約之上。然而,全球化的擴散削弱了民族國家對資本的有效監管能力,導致治理權力的「去地域化」。這一章深入探討國家在面對跨國資本流動、氣候變遷等超國家挑戰時所面臨的效能危機。同時,我們也分析了民粹主義興起的社會土壤——當傳統的政治光譜難以解釋個體的焦慮時,訴諸簡單化、情緒化的敘事便有了傳播的空間。我們將辯證看待數位平臺在公共討論中的角色,它們是擴大了公民參與,還是僅僅成為了資訊繭房與極化現象的溫床? 第三章:符號資本的累積與新的精英階層 社會流動並未消失,但其路徑已然改變。本書提出「符號資本」概念,用以描述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資歷、文化品味、人脈網絡等非物質性資產如何比傳統的物質財富更有效地固化階層優勢。我們將考察頂尖學府的招生機制、專業菁英群體的自我複製模式,以及這種新型精英如何通過文化霸權維持其社會地位。這不僅是財富的繼承,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認知框架」的代際傳遞。 第二部:日常生活的重塑——碎片化與疏離感 第四章:城市化、空間隔離與社會資本的消散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在創造經濟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空間上的極端分化。本書將分析城市規劃、住房政策如何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加劇了不同群體在地理上的隔離。當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空間被嚴格劃分,偶然的、跨階層的社會互動便急劇減少,導致社會信任度的下降。我們將透過微觀的社區案例,探討這種空間隔離如何侵蝕了社會凝聚力,使互助網絡難以形成。 第五章:健康、時間與不平等的生命經驗 貧富差距不僅體現在銀行帳戶上,更深刻地體現在生命質量與預期壽命的差異上。本章聚焦於健康不平等。從基礎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到工作壓力導致的慢性病負擔,再到環境污染對弱勢社區的集中影響,我們將展示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風險」如何被社會結構所分配。此外,時間的「商品化」現象——工作與休閒的界限模糊,對低收入者而言,時間的稀缺性成為一種額外的壓迫。 第六章:身份政治與集體記憶的斷裂 在結構性問題難以被有效解決時,社會張力往往轉向身份認同的維度。本書探討身份政治如何作為一種對結構性壓迫的反應,但同時也可能在無意中阻礙了跨階層的團結。我們將分析不同群體(如性別、族裔、世代)之間如何經歷著不同的不平等形式,以及如何避免將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簡化為純粹的文化衝突。重建共同的社會敘事,成為彌合內部鴻溝的關鍵挑戰。 第三部:尋找連結——理論上的可能與實踐中的修復 第七章:重構經濟哲學:從極致效率到韌性平衡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轉向對未來可能性的探索。我們認為,單純的經濟成長模型已不足以應對當前的挑戰。這一章將批判性地審視新自由主義的遺產,並提出對「後稀缺時代」的倫理構想。我們將討論諸如全民基本收入(UBI)、財富稅的倫理依據,以及如何將經濟目標從追求極大化轉向追求社會「韌性」(Resilience)和「永續性」(Sustainability)。關鍵在於區分「必要性」與「奢侈性」的社會生產。 第八章:公共空間的再創造與公民參與的再生 修復裂痕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調整,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社會動員。我們將研究社區營造、地方自治的成功案例,探討如何重建被市場邏輯侵蝕的公共領域。這包括對教育體系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使其不再僅僅作為階層複製的工具,而是成為培養批判性公民與社會責任感的場所。重點在於如何讓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能夠在實質的決策過程中發揮作用。 結論:在不確定中尋找共同的未來 當代社會面臨的挑戰是多層次且相互交織的。沒有單一的「終極解方」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本書最終的論點是:修復社會裂痕的關鍵,在於承認不平等的結構性根源,並願意放棄部分既得利益的優勢,以換取更穩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契約。這要求政治領導力、學術的深度洞察,以及每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選擇。這是一場漫長而艱鉅的過程,但唯有直面結構的真實面貌,我們才能共同規劃一個更為公正、更少撕裂的未來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柯利爾 Paul Collier


  英國經濟學家,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政府學院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曾於哈佛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擔任教職,著有《The Bottom Billion》、《The Plundered Planet》、《Exodus》等書,並與Alexander Betts合著《Refuge》。2014年受策封為爵士,並獲得英國國家學術院的院長勳章;2017年獲選英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研究開發中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主題涵蓋農村貧窮、都市化、民主制度的問題,以及外國援助的影響。也曾探討全球暖化等環境議題,試圖於否認暖化現象與反對一切破壞兩個極端之間,找出中庸之道。曾獲美國著名學術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評選為全球頂尖思想家,現為反貧困學術委員會(Academics Stand Against Poverty)成員。

譯者簡介

潘勛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現任世界日報編譯,獨、合譯書籍四十餘本。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從焦慮通向未來──朱嘉漢

一 危機
第一章 新的焦慮

二 恢復道德
第二章 道德的基礎:由自私基因到講道德的團體
第三章 講道德的國家
第四章 講道德的企業
第五章 講倫理的家庭
第六章 講道德的世界

三 恢復包容的社會
第七章 地理分裂:勃興的大都會,破產的地方城市
第八章 階級分裂:通吃與分崩離析
第九章 全球分裂:贏家,還有落後國家

四 恢復能包容的政治
第十章 打破極端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542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從焦慮通向未來


  閱讀《社會向左,資本向右》,你首先可以感受到一種相當古典的理想感,有點天真卻不是純然浪漫——事實上行文間不難看出他無比清楚他的主張多麼難實踐——去呼籲世界。是的,並非一小群菁英或是某個特定領域,在這龐大分工的世界體系下,就算任何的叫喊其實難以跨過文化、階級、國家的分隔,他還是這麼做了:呼喊。不僅是對當代,更大的目標,是面向未來的呼喊。

  換言之,整本書的論述,能如此堅定,其實在於:他相信未來。這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相反,保羅·柯利爾面對現實,面對那讓人覺得難以翻轉的現實。

  未來,是的,我們必須回到這本書的原始標題:「資本主義的未來:面對新的焦慮」(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Facing the New Anxieties)。他點出了「目前的未來」:我們面對的未來,是確然可信的反烏托邦。

  那麼,還有什麼好談的呢?事實上,他同時指出,面對這一切,其實是有答案的。如果並非悲觀,「未來」的可能,正在於「面對焦慮」。回應「新的焦慮」的關鍵,則在於「老舊的意識形態」。若今天全世界的困境在於分裂、光譜的激化、民粹,又以川普當選、極右派興起、英國脫歐為警訊,這些歷史上反覆歸來的危機,其實是相當漫長存在的問題。

  認識這本書,這個基本立論相當重要。無論可能性多少,他的目的在提出解方。也才能明白,為什麼第二部會以「恢復道德」,連續談了國家、企業、家庭、世界等道德。光這部分,接近全書的一半。

  乍看我們可能是某種過時的呼籲,但作者出自於經濟學的專業,相當有說服力的將基本問題指出:所謂「經濟人」(economic man)的人性預設,已經根深蒂固。而以這樣的預設,功利主義的道德倫理思考,導致責任一事,在於國家,而非公民。

  「人類需要使命感,而資本主義目前沒有提供。其實它是可以的。」

  是以,資本主義不需全盤否定,不需推翻。資本主義可以繁榮,可以講道德,也支持尊嚴與歸屬感。道德的根本,在於各個層面,尤以個人能夠在此自覺承擔的責任感。

  這樣的解方思維,不僅是將原先資本主義造成的激化、失序彌補,甚至能夠繁榮。或是說,資本主義原來就應該如此。

  不僅是呼籲,在許多的層面上,尤其政策上,作者以其經濟學專業,給出了建議。確實,我們所有的政策,包括看似文化、教育,永遠都有經濟層面的必要考量,而非在真空狀態思考。

  這些政策,真的可能嗎?作者當然不讓讀者(包括世界的菁英、領袖們、企業家們)有迴避的空間,他的答案簡潔有力:「不計成本」。

  新的焦慮,正是我們的未來,且是不需要推翻資本主義的,不需要大革命的,更好的未來。

  何況,這些從來不是憑空創造,而是過去曾經有機會做好的事,只要我們願意不計成本的再去做一次。去包容,去承擔責任,從面對焦慮開始,朝向未來。

朱嘉漢(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感很强,那种强烈的对比色调,就已经把「裂痕」这个主题讲透了。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打拼的上班族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这个裂痕。你看房子的价格,年轻人几乎不可能靠薪水买房,这已经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资源分配彻底僵住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理解,这种僵局是如何形成的。是全球化的错?是科技进步淘汰了中产阶级?还是我们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了?我总觉得,我们的社会好像在不断地加速,但这种加速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跑得更快,而是把一部分人远远抛在后面。所以,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定义这个「阶级」,它和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阶级有何不同。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新世代的阶级画像,并剖析资本是如何在新环境中巩固其优势的,那对我来说就是很有价值的。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经济不平等的书,感觉很多都是在重复讲同样的事情,就是「贫富差距扩大中,政府要介入」。老实说,听久了有点麻木。但《社會向左,資本向右》这个书名,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叩问。它不是在问「有没有差距」,而是在问「差距是怎么形成的,而且为什么社会(向左)和资本(向右)的张力会越来越大」。我猜想,作者可能不只是在谈收入分配,可能更深层次地触及到了社会价值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冲突。比如,当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奋斗和效率时,那些依赖集体或传统结构的人是不是就被牺牲了?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修復」的讨论,这个「终极解方」听起来很宏大,但实际操作起来一定困难重重。它会不会涉及到对现有体制的颠覆,还是说,它提供的是一种渐进式的、需要全民共识的社会工程?如果能将理论分析与台湾本土的案例结合起来,那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引人注目,「社會向左,資本向右」,这不就是现在台湾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我最近看到很多新闻都在讲世代的差距,年轻人在职场上感觉像被困住了,不管怎么努力,好像都爬不上去,而那些掌握资源的人,他们的财富却一直在增加。所以这本书的切入点,我觉得非常抓人,它点出了我们很多人心中的那个痛点,就是我们好像活在一个裂痕越来越大的世界里。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是怎么看这个现象的,他会不会提出一些我们平时听不到的独特见解。特别是标题后面那个「尋找修復的終極解方」,这四个字超级有份量,感觉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这个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抱怨的层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深入的分析,比如经济结构的变化、政策的失灵,甚至是我们文化心态上的转变,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困境。如果能提供一些可行的、大胆的改革思路,那就更棒了,毕竟,谁不希望能看到一个更公平的未来呢?

评分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竞争,但现实是,竞争的结果似乎越来越像是零和游戏,甚至负和游戏。所以我对《社會向左,資本向右》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又期待又审慎的态度。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全面的诊断报告,把我们社会体质上的病灶都揪出来;审慎的是,我担心所谓的「终极解方」会不会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台湾这个小岛的政治经济现实。真正的解药,往往是痛苦的,是需要牺牲某些既得利益才能实现的。这本书有没有勇气去触碰那些禁忌的话题?比如土地正义、特定行业的垄断,或是退休金制度的不可持续性?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只提供安慰剂的书,而是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矛盾的核心。如果它能提出一些颠覆性的政策建议,即使听起来很激进,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轨道,看起来是通往悬崖的。

评分

坦白说,我很少看这种宏大叙事的社会学/经济学著作,通常觉得很枯燥,充满了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但是,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忍不住想知道,这位作者的「笔力」够不够,能不能把这么复杂的议题写得既深刻又易懂。毕竟,要找到「修復的終極解方」,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分析,更需要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叙事能力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比较温和、但又坚定的口吻来探讨这个问题,避免陷入那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对立。我们社会现在最缺的,可能就是能够跨越蓝绿、跨越世代,真正坐下来好好谈谈未来的共同语言。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跳脱日常的争吵,从结构层面去审视问题,那它就成功了。我很期待看到它如何平衡「向左的理想主义」和「向右的现实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