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電子書)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瑞克.萊特
图书标签:
  • 資本主義
  • 反資本主義
  • 政治
  • 經濟
  • 社會批判
  • 21世紀
  • 電子書
  • 左翼思想
  • 社會運動
  • 烏托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向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的社會,
  我們需要弱化資本主義

  大師級社會學者E. O. Wright最後遺作


  本書是大師級社會學者萊特(E. O. Wright)的最後遺作,他在完成生涯後半的重大成果《真實烏托邦》之後,仍持續與各地的民間團體對話交流,從而動念要再寫一本針對大眾的簡明版。但此書不只是前作的簡明版,因為萊特的思路已經有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更側重如何推進實際運作的非資本主義方案。

  書中用直白的文字,告訴讀者資本主義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反對、反對資本主義的幾種策略、資本主義以外的做法、國家的框架,還有促進改變的行動者。

  對萊特而言,由資本主義原則所主導的社會當中,仍存在各種不同於資本主義原則的運作方式。這些在不同層面、以不同方式存在的非資本主義方案,不但說明更好的選擇既可能且務實,也是逐步弱化資本主義及其害處的重要根據。

  除了萊特一生的摯友、美國重要社會學者布若威(Michael Burawoy)為此書撰寫的後記之外,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跟隨萊特攻讀博士的黃崇憲教授的長篇追憶文字,以及林宗弘教授對此書基本思路的導讀。

名人推薦

  林宗弘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黃崇憲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何明修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謝國雄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萬毓澤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跨越藩篱:重塑我们世界的思想蓝图 一部深入探讨当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与未来可能性的权威著作。 在信息洪流与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本书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细致且富有远见的解剖与重构。它邀请读者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那些被视为“自然”或“必然”的结构性力量。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理解权力如何分配、价值如何创造,以及个体如何在庞大的体系中寻求真正的能动性。它摒弃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转而深入挖掘结构性矛盾的细微之处,探讨技术进步、文化变迁与经济模式转型如何相互作用,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现实。 第一部分:解码当代社会的隐形架构 本书首先致力于剖析二十一世纪社会形态的基石。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由清晰的工厂和固定的阶级划分主导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流动、去中心化,但也更难被触及的权力网络。 1. 流动性与数字主权: 深入分析了“平台经济”的本质,探讨数据如何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和控制工具。作者细致考察了算法治理的兴起,以及这种治理模式如何影响了劳动力的再组织、消费模式的固化,以及个体身份的建构与展示。这部分内容批判性地审视了“连接”的悖论:我们从未如此连接,却也可能从未如此孤立。 2. 情感经济与注意力稀缺: 探讨了在信息过载时代,人类的注意力和情感价值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商品化和榨取的。书中引入了“情感劳动力”的概念,分析了在服务业和内容创作领域中,无形的精神劳动如何被纳入资本的计算范畴,以及这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群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3. 气候现实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视角转向宏观环境,本书将环境危机视为一种深刻的社会组织危机。它不将气候变化仅仅视为生态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作为经济增长模式必然结果的政治经济根源。通过对资源分配和气候难民问题的探讨,勾勒出未来全球权力格局可能发生的深刻位移。 第二部分:重估价值与劳动的定义 本书的第二个核心板块聚焦于我们如何定义“工作”、“生产”与“富裕”。作者挑战了传统上以GDP和物质积累为核心的衡量标准,提出更具人文关怀和生态可持续性的价值体系。 1. 非市场价值的测算与承认: 详细论述了家庭照护、社区互助、文化传承等在传统经济学中被系统性忽略的“无偿劳动”的巨大社会贡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框架和指标,试图将这些隐形的贡献纳入更全面的社会核算体系中,以此为基础重构公共政策的优先事项。 2. 工作的异化与意义的回归: 探讨了在高度专业化和自动化背景下,许多人对工作的疏离感。本书区分了“生存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并分析了如何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激发个体潜能、促进社群福祉的组织结构,而非仅仅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3. 普遍基本收入之外的探索: 在讨论社会保障网的未来时,作者超越了关于“全民基本收入”(UBI)的常见辩论,转而探索更具结构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基本资源保障”(Universal Basic Services)和基于社区信用的经济模型,强调确保获取生活必需品(住房、医疗、教育、能源)的权利,而非仅仅提供货币补偿。 第三部分:路径与实践:构建替代性实践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其最具前瞻性的部分,它不再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致力于勾画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性实践和组织模式。 1. 民主的深化与治理的去中心化: 探讨了在地方层面复兴真正的公民参与的可能性。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城市实验、合作社运动和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将决策权从精英阶层手中逐步下放至受到决策直接影响的群体手中。 2. 合作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对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工人合作社、消费者合作社、多利益相关方合作社)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书中强调,合作社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形态,更是一种重新组织人际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社会技术,并分析了其在抗击市场波动和增强社区韧性方面的优势。 3. 技术的赋权用途: 批判性地审视了“颠覆性技术”的叙事,转而关注“赋权性技术”。这包括开源运动的深层意义、区块链技术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中的应用潜力(超越金融投机),以及如何构建“公共数字基础设施”以确保技术服务于社会目标而非私人利益最大化。 4. 生态伦理与未来时间观: 最终,本书将视野拉回到更长远的时间尺度。它倡导一种“深层时间观”,即在规划未来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七代人之后的福祉。这种时间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决策中内化生态责任,并发展出既能满足当代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生存基础的创新实践。 结语:行动的必要性与想象的空间 本书的结论并非提供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强调了持续的、有策略的社会创造的重要性。它认为,真正的变革往往诞生于对现有秩序的“微观抵抗”和“宏观设计”的结合。通过对思想的梳理、价值的重估和实践的探索,本书旨在为那些渴望更公正、更可持续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坚实而富有启发性的知识工具箱。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清世界的运作方式,更要勇敢地想象并动手构建出新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瑞克.萊特 Erik Olin Wright(1947-2019)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教授,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是當代重要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著有《階級》(Classes)、《審問不平等》(Interrogating Inequality)、《階級很重要》(Class Counts)、《深化民主》(Deepening Democracy)、《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經濟學好厲害》、《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等數十本書。

图书目录

未竟的左派改革藍圖/林宗弘
 

 
1 為什麼要反對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什麼?
 反對資本主義的理由
 規範基礎
  平等∕公平
  民主∕自由
  社群∕團結
 
2 診斷以及評價資本主義
 平等∕公平
  階級與剝削
  競爭與風險
  破壞性經濟成長
 民主∕自由
 社群∕團結
 懷疑論點
 
3 反資本主義的各種類型
 策略邏輯
  打碎資本主義
  拆解資本主義
  馴服資本主義
  抵抗資本主義
  逃離資本主義
 策略布局
 弱化資本主義
 
4 超越了資本主義之後的目的地:以社會主義實現經濟民主
 以權力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概念
 民主社會主義經濟的建構元件
  無條件基本收入
  合作式市場經濟
  社會與團結經濟
  資本主義公司的民主化
  把銀行轉變為公用事業
 非市場經濟組織
  國家供應的商品與服務
  同儕合作生產
  知識共享
 回頭探討策略的問題
 
5 反資本主義與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
  國家的內在矛盾
  自相矛盾又備受質疑的功能性
 前景
 為國家進行民主化
  民主賦權的去中心化
  新式的公民參與
  民主代表的新制度
  選舉遊戲規則的民主化
 
6 促成轉型的行動者
 弱化資本主義的集體行動者
 集體能動性的問題
  「能動性」的概念
  認同
  利益
  價值
 從認同、利益與價值到集體行動者
  克服私有化的生活
  破碎的階級結構
  相互競爭的認同來源
 現實政治
 
後記/布若威(Michael Burawoy)
追憶從學於萊特的悠悠時光/黃崇憲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662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這本書原本的構想,是要把二○一○年出版的《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的中心論點,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濃縮呈現。那本書出版之後的這些年來,我定期向世界各地的社區團體、社運人士與勞工團體發表關於書中主題的演說。聽眾對那些觀念的反應通常都很熱切,但許多人覺得那本書的厚重篇幅以及學術式的寫作方法令人難以親近。於是,我認為再寫一部簡短易讀的版本會是個好主意。

  不過,等到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想法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演變,所以這本書如果主要只是概述《真實烏托邦》的內容,感覺已不再有意義。我的專注焦點已從如何為一套取代資本主義的民主平等方案建立可信度,轉向了策略的問題,也就是怎麼從現況的這裡前往理想中的那裡。原本的計畫是為我二○一○年的那本書撰寫一部簡短的濃縮本,後來卻變成比較像是續集。

  對於這本書,我還是希望能夠讓任何一位有意思考這些議題的讀者感到引人入勝。但我也發現,要介紹新的論點與主題,很難不採取學術寫作中常用的那些做法,也就是和其他觀點進行辯論、記錄我的分析所取材的各種觀念來自何處,以及利用腳注回應我知道有些讀者可能會懷有的反對意見等等。我所面臨的問題,基本上就是我的寫作對象包括了兩群明顯不同的讀者:其中一群人雖然熱衷這些議題,對於傳統的學術闡釋卻是興趣缺缺;另外一群人則是會認為這本書如果沒有那些詳細闡釋,在智識上就不夠嚴謹。

  我後來想出的解決方法,就是把這本書分為兩部分。這兩個部分的章節名稱都一模一樣,但第一部分幾乎完全沒有參考文獻、沒有腳注、對於個別觀念的由來幾乎不予討論,而且就算是為了釐清論點而不得不探討相關的辯論或反對觀點,也是盡量保持簡短。在第二部分,每一章的開頭都會以一至兩頁的篇幅概述第一部分的同一章節當中的基本論點,然後再探究第一部分省略的那些學術議題。我的目標是要讓第一部分仍然能夠充分反映分析中那些理論概念的複雜度,但避免各種枝節的討論以及繁瑣的學術注解。這一部分不會過度簡化必要的複雜性。維索圖書(Verso)的編輯對這個構想深感熱衷,同意把第一部分出版為一本簡短而平價的獨立書籍,而且第一與第二部分雖然各自獨立,卻會同時出版。

  我實際動手寫這本書的策略,是先為第一部分的每一章寫好草稿,同時注記需要在第二部分討論的議題。我知道我一旦開始處理第二部分的細節,終究不免會需要回頭修改第一部分。但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先鋪陳出完整的分析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到了二○一八年三月,我已經針對頭五章寫出了我覺得相當扎實的草稿。身為本書核心重點的第三章:「反資本主義的各種類型」,經歷了許多修改,也以各種不同形式發表於數十場公開演說中。第一、二、四章和我在《真實烏托邦》所寫的內容都有很密切的關係,而我覺得這幾章也論述得相當完善。第四章尤其主要是濃縮了那本書第五到七章的內容。談論國家問題的第五章,探究我在前一本書裡沒有系統性地討論但在其他地方寫過的議題,所以我覺得這一章也沒什麼問題。第六章還沒有動筆。這一章探討的一項議題,我還不曾以條理分明的方式徹底探究過——也就是如何形成能夠以有效的政治行動轉變資本主義的集體行為者。我想,就算我在這項至關重要的主題上提不出什麼特別具有原創性的看法,至少也能夠釐清其中牽涉的議題。

  我在四月初診斷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這種疾病不能靠著長時間的間歇性治療加以控制,唯一的策略就是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移植手術如果成功,我就能夠康復;如果不成功,我就性命不保。存活的機會不算渺茫,但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我得知這項診斷之後,就聯絡了維索圖書,向他們說明我的狀況。移植手術本身還要過幾個月之後才會進行——我必須先接受幾回合的化療,為移植手術做準備——因此我希望可以在這段時間寫出第六章的草稿。我提議在我完成手稿之後,就先把第一部分出版為一本小書,而不必等待第二部分。如果一切順利,移植手術成功,那麼我未來還是可以繼續寫第二部分,假如這項寫作計畫屆時看起來還值得進行的話。

  現在是七月底。儘管我很想完成這本書,但撰寫第六章實在是一大挑戰。有些時候,我可以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寫上幾個小時,但也有很多個日子根本沒辦法做到這一點。這一章雖然沒有經過我的寫作當中向來不可或缺的公開與私下對話,但我認為其中的內容已達到所需的目的。

  最後要提一下本書的書名:《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在這本書裡,我鼓吹民主市場社會主義,一般人都將其視為一種激進型態的經濟民主主義。所以,這本書其實也可以取名為「如何在二十一世紀推動民主社會主義」。我決定使用「反對資本主義」這個涵蓋範圍比較廣的詞語,原因是本書的許多論點對於反對資本主義但仍對社會主義抱持懷疑態度的人士也都值得參考。面對資本主義之後的下一個可行的目的地,我希望自己的論點至少能夠說服一些人認定激進社會經濟民主主義是最好的思考方式,但我不希望這本書看起來只適合早已同意這項觀點的人士閱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阅读这类带有明确政治立场和批判目标的书籍,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寻找同温层的过程,但也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我个人对于纯粹的乌托邦式构想不太感冒,因为那往往显得空泛且缺乏说服力。我真正想看到的是那种「务实的激进主义」——即承认我们身处在一个被资本高度塑造的环境中,但同时坚信改变的可能性存在于细微之处。这种改变可能体现在我们如何组织社区、如何重新定义「工作」的价值、或者如何在消费决策中体现出一种明确的政治立场。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连贯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路径,而不是一堆相互矛盾的碎片化观点,它就能成为我书架上那种会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并与朋友激烈讨论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我对涉及「后现代」或「数字资本主义」的部分特别有期待。如今的资本早已不再是亨利·福特时代那种可见的、烟囱林立的工厂形象了。它变得更加虚拟化、更加渗透到我们的心理层面。想想看,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算法预测和引导消费,你的注意力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商品。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大型科技公司如何构建起新的生产关系和权力结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大型企业道德的谴责,那才是真正切中时弊。我们如何在一个由App和平台主导的世界里,重新夺回身体和时间的主权?这不仅仅是一个劳工权益的问题,更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挑战。我希望看到作者能用犀利的笔触,揭示这些看似便利的科技工具背后,是如何精心编织出一张让我们心甘情愿被奴役的数字之网。

评分

最近几年台湾社会上的讨论,其实越来越多地指向了公平正义的议题,不仅仅是贫富差距,更是机会的分配问题。我们看到房价越来越高,年轻人买房几乎成为一个神话,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被少数人垄断,这背后是不是都藏着资本运作的影子?我关注的重点是,作者会不会触及到台湾特有的这种「半导体驱动型」的经济结构,以及我们对美韩等发达经济体的追随模式,这种依附性是否加深了我们内在的矛盾?一个成功的反对运动,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它必须能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比方说,在公共服务私有化、数据主权和企业社会责任这些议题上,我们有什么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吗?如果书里能给出一些兼顾本土现实的、可操作的策略方向,哪怕只是一个思想实验的框架,都会让人觉得受用无穷。毕竟,批判很容易,但建设性的替代方案才是真正难能可贵,也是我们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挣扎的人最渴望看到的火种。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吸睛了,那个「二十一世纪」的定调,立刻把议题拉到了我们当下生活最核心的困境上。说实话,现在这个时代,感觉做什么事情都绕不开资本的逻辑,从你早上喝的那杯咖啡,到你晚上刷的那些短视频,背后都是一套精密的计算和剥削体系。我身边很多朋友,尤其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对现状的无力感越来越重,努力了不一定有回报,躺平好像又不太甘心,这种精神上的消耗,说真的,比经济压力本身还让人喘不过气。所以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拿出一些真正扎根于当代语境的分析,而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批判。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再听一遍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能结合科技进步、全球化供应链以及最新的金融工具这些「新面貌」,来解构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体系。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思极恐的消费陷阱和劳动异化,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生活在一个房间里,突然有人指给你看墙上那些你从未注意到的裂缝和承重问题,让你开始重新审视你所依赖的结构基础。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述能保持足够的张力和批判的锐度。很多时候,谈论资本主义的弊端,很容易陷入一种沉闷的学究腔调,或者更糟,变成一种情绪化的宣泄,到最后读者什么也带不走,只留下满腔怒火。我更欣赏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经济理论,用清晰、甚至带点冷峻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写作风格。就像是解剖手术一样,要精准地切开病灶,同时不带多余的感情色彩,让读者能直视那个冰冷的事实。而且,面对资本主义的强大惯性,我们必须要有对抗的心理准备。这种对抗不只是知识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如何在我们被驯化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丝拒绝被同化的可能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反抗工具」,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更坚韧的自我认知,那就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