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5-「是誰決定我們的薪水?為什麼不可能人人均富?」:生活就是一門經濟學 (電子書)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5-「是誰決定我們的薪水?為什麼不可能人人均富?」:生活就是一門經濟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公民教育
  • 思辨
  • 德国教育
  • 薪资
  • 财富分配
  • 社会问题
  • 生活经济学
  • 电子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_經濟篇※
★榮獲「德國年度最佳財經類書籍」大獎★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作者、經濟學家漢諾‧貝克博士審閱★
★劉政暉(台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公民科教師)專文導讀★
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門實況經濟學!

  「這是一本引領讀者進入企業及員工世界,了解金錢與國家、全球化與貧窮地區關係的最佳讀物。在今日,經濟問題儼然成為社會最大的問題,促進一般閱聽大眾的經濟教育可說是燃眉之急。本書生動活潑,不帶半點說教意味的行文風格,不僅提供年輕讀者經濟學入門知識,對於一般閱聽大眾,也是非常好的常識讀物。」──德國年度最佳經濟學書籍獎主辦單位

  ▍德國權威媒體《法蘭克福週日報》經濟版專欄主編彼特爾斯多夫
  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懂難解的經濟學,經濟學入門的第一本書。

  商場上充斥著爾虞我詐的各式陷阱,作者希望讀者能藉由這本書看穿生意人的伎倆,不致上當受騙;
  隱藏在字裡行間最重要的訊息即是:千萬別被人賣了還幫忙算錢!


  ◎以日常生活事物為例,
  從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到臉書的崛起,循序漸進讓你了解經濟學

  .我們繳的稅去了哪裡?
  .打了五折的衣服還有錢賺嗎?
  .為什麼麥當勞總是要我們點套餐?
  .為什麼有些人能致富?有些人會破產?

  經濟和感受有關。這種感受,是指知道有能力實現自己決定的一種感覺,例如想換個新髮型、買支新手機、學習新知或新技能,甚至是單純只想買份報紙也一樣。這種感受,可以稱為「自由」。而自由,不能不牽涉到金錢;金錢,又和經濟息息相關。
  許多人總認為經濟學很難,但其實我們生活的每天都跟經濟學有關,舉凡購買日常用品、工作、儲蓄、投資,甚至是購買演唱會門票等等,經濟學離我們並不遙遠。作者彼特爾斯多夫為德國權威報章《法蘭克福週日報》經濟版專欄主編,旨在希望能為年輕人寫一本他們都看得懂的經濟學,因此書內大量採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當媒介,如H&M、小賈斯汀、足球明星梅西等,用日常接觸到的事物讓你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如何運作、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並且擁有更遼闊的視野可以應用在未來。

   ▍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了解經濟學
  ◎錄取率

  企業考慮招聘員工時,除了薪資高低外,另一個影響因素就是「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每個新雇員所帶來的利益會隨著人數增加而遞減。例如,某個炸薯條攤位總是大排長龍時,老闆就可以多僱用一名員工,如此一來,銷售量或可增加為雙倍。但是,如果再多請一位,銷售量不見得會變成三倍。因為攤位就那麼大,三人擠在攤位中相互掣肘,反而浪費時間。因此,在老闆的算盤裡,第二名雇員對生意的貢獻,將遠低於他自己和第一名雇員,更別提第三名雇員。如此計算下來,第二名雇員僅可能在薪水遠低於第一位的狀況下,才有機會獲得工作。基本上,提高薪資並不會直接導致失業率升高。員工薪資多寡受其生產力影響,也就是他在工作時數內所創造出來的貨品價值。

  ◎稀少性
  某人每星期要上一次鋼琴課、三次籃球集訓,同時他還是個學生,課餘時間除去寫功課,有時還得幫忙做家事;此外,他也需要時間發懶、跟朋友閒扯八卦、逛街買東西、找朋友出去玩……還有,每天都想睡到飽。要達成上述所有願望,除了要有雙倍時間之外,還要有更多的錢。人的願望常常大於能力所及,也常常大於財力所允許,這種情形,經濟學稱為「稀少性」。

  ◎通貨膨脹
很久以前,在一個名為荒鄉謬土的小國,突然出現一架直升機,從空中撒下一百億基爾德鈔票,使得境內鈔票數突然變成雙倍。境內突然多出大量的鈔票,人民手上握有的鈔票增多,農夫、工廠主人及商人便開始提高商品售價,甚至是提高至原來的雙倍。

  ◎機會成本
某個學生因為準備隔天的數學考試,必須犧牲掉睡眠時間,還得取消跟女友的約會。在這個例子裡,睡眠時間和約會,就是準備數學考試的「機會成本」。

  /
  【各界讚譽】
  ★★榮獲「德國年度最佳財經類書籍」大獎
  ★★《商業日報》、《世界日報》、《閱讀基金會財經教育專刊》、《黃金線上書評》等德國各大媒體好評推薦!

  本書是一個最好的示範:再困難複雜的議題,都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解釋,就連薪資談判及國家經濟政策等複雜的問題,都難不倒作者。──《商業日報》

  作者以年輕人周遭的事物為例來解釋經濟學的專門術語,好比用犧牲睡眠、約會及準備考試來說明「機會成本」,可使年輕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鳴。──《世界日報》

  ●台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公民科教師、《學校最該教什麼》作者 劉政暉:
  本書從一個女孩的煩惱切入,帶領讀者認識時間、金錢皆具有「稀少性」(scarcity)的特性,悄悄置入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的觀念,然後再將「機會成本」(opportunity)等重要的經濟學觀念以其他的例子帶入。而書中列舉的「為什麼麥當勞店員總是問,要加點套餐嗎?」、「簽了手機合約的那一刻,你就開始負債」、「貴了一千倍的牛仔褲」等例子,更是切中時下年輕人常掉入的經濟陷阱,以實用取代教條式的理解,十足地接地氣且引人入勝。因此閱讀起來不但較沒有壓力,反倒趣味盎然,有時更令人莞爾一笑。讓人看見從「人」出發的觀點,也能用具溫度的文字,讓冷冽的經濟知識變成一杯暖心的熱可可。

  ●知名財經部落客 阿斯匹靈:
  一想到經濟學大家難免會覺得艱深乏味,不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超過一半的問題都是經濟問題,這本書用日常生活的例子,讓你輕鬆搞懂經濟學,重新掌握自己的經濟大權,盡情享受人生!

  ●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鍾文榮:
  經濟學之所以枯燥乏味,最大的原因是找不到經濟學有趣的地方,而經濟學的有趣就像水銀瀉地般無所不入,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翻攪出意料之外的答案。彼特爾斯多夫的書讓我們可以用另一種貼近生活的角度看經濟學,有趣,絕對不乏味。

  ●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經濟學很重要。想要有錢、想要賺錢、想要別人從口袋裡掏錢,你就要懂得經濟學。本書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打折、什麼是成本、怎麼計算利潤……我覺得自己也需要來一本呢!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世新大學暨台北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吳惠林:
  日常生活中,任何現象幾乎都可以用基本經濟原理解釋清楚……可是簡單的學理難懂難教,通俗讀本更是難尋。本書以生動的筆調描述及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知識,專為年輕人書寫而充滿趣味,填補了上述空缺。如作者所言,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本書,看穿生意人的伎倆,不致上當受騙,落得「被人賣了還幫忙算錢」的下場,誠不虛也!


  /
  本書初版書名:《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
图书简介: 书名:《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现代经济学的思想脉络与社会影响》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经济史学家或社会思想家名称]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虚构的严肃学术出版社名称] 预计页数: 约 650 页 --- 引言:跨越边界的经济学之思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被无数看不见的经济力量所编织和驱动。从清晨醒来时购买的咖啡豆价格,到全球金融市场瞬间的波动,再到国家间复杂的贸易协定,经济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金钱计算”,演化为一套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组织、权力分配乃至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然而,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教科书的简化模型,或是新闻标题的片面解读之上。 《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并非一本教授如何进行股票交易或制定商业计划的操作手册,它是一部深入探索现代经济学思想起源、演变及其对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结构产生根本性冲击的思辨之作。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透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和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直抵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方式的核心观念——那些关于稀缺性、价值、公平与效率的根本性争论。 第一部分:古典回响与启蒙之光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经济学思想的黎明。我们将详细考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如何从自然哲学的土壤中孕育出“看不见的手”这一革命性概念。我们不会简单地复述其论点,而是深入剖析其时代背景:斯密所处的重商主义与封建残留并存的时代,以及他如何将道德哲学融入对市场机制的早期阐释。 随后,叙事转向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本书将着重探讨该理论如何在逻辑上为全球化奠定理论基石,并剖析其早期在政治辩论中引发的关于地租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激烈冲突。 紧接着,我们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介入。不同于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简单的反市场主义者,本书将其定位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内部矛盾的深刻揭示者。我们细致梳理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在张力,以及它如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以阶级冲突为核心的社会分析框架。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理解,为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批判能持续挑战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长达一个半世纪。 第二部分:边际革命与新古典主义的统治 二十世纪的经济学思想迎来了剧烈的“转向”——边际革命。本书详细阐述了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如何集体将经济学的焦点从“客观的生产成本”(如劳动时间)转移到“主观的边际效用”上来。这一转变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使得经济分析能够更加精细地处理个人偏好和选择,并最终催生了严谨的新古典模型。 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剖析中,本书将特别关注均衡理论的构建及其哲学假设。我们探讨了“理性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模型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其在面对真实人类行为时的局限性。如何通过福利经济学(如帕累托最优)来衡量社会效率,以及这些效率标准是如何在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被采纳或拒绝的,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三部分:大萧条与凯恩斯的时代召唤 本书用近乎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1930年代大萧条对既有经济学范式的毁灭性打击。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自我修正的信念在失业率飙升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视为经济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本章将深度解析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机制:有效需求不足、乘数效应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我们不仅分析了其理论框架,更探讨了凯恩斯思想如何被付诸实践,影响了二战后西方世界的“黄金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兴起。 第四部分:宏观的对抗与思想的碎片化 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经济学领域内部的争论愈发尖锐。本部分聚焦于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大辩论”。 货币主义的复兴: 我们将详细考察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学派如何挑战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扩张政策,转而强调货币供应在稳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对“自然失业率”和“滞后效应”的讨论,清晰地展示了自由市场信念如何以新的形式回归政策中心。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卢卡斯等人的工作如何试图将微观基础更加严谨地嵌入宏观模型,以及这一转向对政策制定者构成的挑战(政策无效性命题)。 供给学派的崛起: 对税收和监管改革的强调,如何塑造了里根和撒切尔时代的经济政策转向。 第五部分:超越传统:行为经济学与复杂性视角的介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学开始承认自身的“盲点”。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对传统经济模型持续的修正与挑战。 我们将详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突破性发现。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工作如何揭示了人类决策中系统性的非理性偏差(如前景理论、损失厌恶),挑战了“理性人”的神话。本书旨在探讨,当决策主体并非完全理性时,市场机制的运作逻辑将发生何种微妙的变化。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复杂性科学、制度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对主流范式的冲击。我们审视了市场作为一种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特性,探讨了信息不对称、路径依赖性以及制度环境(法律、文化)如何成为决定经济绩效的关键变量。 结论:经济学的伦理重构 《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最终将视角拉回当下。在一个气候危机、贫富差距加剧、金融系统日益互联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自然法则”的经济原理。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效率的边界在哪里?公平的定义是否应当与增长挂钩?以及,经济学的真正目标——是最大化国民生产总值,还是提升人类的福祉与可持续性? 本书是对经济学思想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审视,它将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的经济困境与机遇,都深植于过去两百多年来思想家们对“人、价值与社会秩序”的深刻辩论之中。阅读此书,就是学习如何用更具批判性、更富历史感的眼光,去解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经济现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f
一九六三年生於德國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就讀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期間,曾擔任學生政論雜誌主編,對新聞工作產生濃厚興趣。取得經濟學碩士後,於美因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接受新聞專業訓練。一九九一年進入《法蘭克福匯報》(FAZ),主導擴大經濟報導版面事宜。2002年轉至甫創刊的《法蘭克福匯報週日報》(FAS)擔任經濟版編輯,現為經濟版主編,熱中撰寫能源問題與全球化相關議題的文章。
身為六個孩子的父親,經常得說故事給孩子聽,因此練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故事說得引人入勝、聽眾不會無聊打呵欠,而這也成為他專為青少年書寫的作品的最大特色。著有《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DENKFEHLER, die uns Geld kosten)等書。


相關著作:《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為什麼錢永遠都不夠用?未來若不想被錢追著跑,就得先了解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一本專為年輕人寫的經濟學入門》

譯者簡介

劉于怡
旅居德國,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把化學吃下肚》、《完美的一年》等書。

图书目录

●專文導讀 何不從「人」出發學「經濟」! 劉政暉(台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社會科教師)、《學校最該教什麼?》作者
●前言
◎第1章 什麼是經濟?

.衣櫃裡永遠都少的那一件衣服
.用蛋糕代替麵包?
.經濟學的3個問題
.……以及3種可能的答案
.為什麼超市的貨架塞滿了商品?
.商人的利己主義
.需求的力量:如何馴服利己主義者?
.光是想要還不夠,重要是要有錢才行
.只要有錢,就可以買更多東西
.競爭的力量
.競爭最極端的市場
*知識補充包:訂價的技巧
.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一些要素
.誰來懲罰壞顧客?
.重要的是,誰是所有權人?
.如果市場無法正常運作
.企業如何讓自己沒有競爭對手?
*知識補充包:休息站和超市的可樂為什麼售價不同?

◎第2章 企業的世界
.雜貨店也是企業?
.不想自己揉麵團,所以我們需要企業
.忙著烤麵包的心臟科醫生
.生產什麼才會賣?
.不生產商品也可以是企業?
.能銷售才稱得上是企業
.我也可以當企業家嗎?
.成功企業的四大原則
.我們手上的商品是怎麼做出來的?
.愈大量製造,真的愈便宜嗎?
.企業的錢從哪裡來?
.為什麼股票可以換錢?
*知識補充包: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證劵交易所
.當企業買下別的企業

◎第3章 勞工的世界
.爸爸為什麼失業?
.公司何時會招募員工?
.誰決定我們的薪水有多少?
.薪資條上的祕密
.被解僱了該怎辦?
*知識補充包:機器會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嗎?
.為什麼足球明星梅西賺得比我爸多?

◎第4章 錢永遠都不夠用
.硬幣為什麼是硬幣?
.紙鈔的效力何在?
.隱形的貨幣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銀行?
.收取利息,是對是錯?
*知識補充包:不值錢的有價證劵
.德國青少年債務來源:手機
.高利貸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制度問題
.我的錢會貶值?
.要怎麼避免通貨膨脹?
.歐元,是好主意嗎?

◎第5章 國家是個收帳員
.做任何事都要付錢給國家
.國家應該幫人民做什麼?不該幫人民做什麼?
.規範企業烏賊
.國家幫你付學費
.政府不只花你的錢,還讓你欠債
.景氣循環的影響
.如何促使經濟成長?

◎第6章 世界是座大金庫
.新一波經濟革命
.如果市場無法正常運作
.全球化生產:以戴爾公司為例
.在德國栽種柳丁、在西班牙生產汽車
.新興市場經濟體崛起
.你買的是品牌,還是商品?
.比一般牛仔褲貴100倍
.歡迎來到品牌世界

◎第7章 我的國家有錢嗎?
(1)民主不一定富裕,獨裁不一定貧窮
(2)自由市場更能賺錢
(3)私有財產的重要性
(4)失能的官僚體制
(5)貧窮國家為何打不進主要市場?
(6)愈多海港愈有錢?
(7)教育是脫貧的手段
(8)帶來厄運的礦產
(9)歐洲的原罪
(10)發展援助
●後記
●名詞解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44593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專文導讀 何不從「人」出發學「經濟」!
──劉政暉|台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社會科教師、《學校最該教什麼?》作者


  名稱源自嚴肅的「經世濟民」一詞的「經濟學」概念,於19世紀相繼傳入日本和中國,這個名詞,常讓人有種事不關己的國家政策、複雜的商業理念之錯覺。
  「向下扎根!」系列《經濟篇》是由一位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報社主編寫給他「6個孩子」的科普經濟書籍,雖然嘗試包山包海地解釋了許多經濟學概念,但每一個例子,都是他真切觀察與聆聽孩子們的生活行為與想法後,再轉換成極具臨場感的有趣故事,一反市面上多數經濟類型叢書與教科書中先以經濟理論為底,再硬生生地「想出」一些範例來包裝這些理論的方式。
  因此這本書閱讀起來不但較沒有壓力,反倒趣味盎然,有時更令人莞爾一笑。讓人看見從「人」出發的觀點,也能用具溫度的文字,讓冷冽的經濟知識變成一杯暖心的熱可可。

●學習「經濟」的目的,到底為何?
  台灣體制內的公民科教育裡,經濟學占了極大比例,在高中課本中甚至占了一冊之多。以高二下學期的公民科課本為例,由大學經濟學教授擔任主編,將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整本簡易化後,「整本」塞進高中課本的架構內容,雖在學測、指考壓力下,學生能將複雜的計算、枯燥的理論逐一化為升學所需的「分數」,然而在考試之後,泰半都迅速將內容統統還給教師,更甭提是否真正具備經濟學的素養能力。
  在詐騙事件、黑心廠商頻傳的今日,除了與人們貪小便宜的性格有關,但國人未能真正理解經濟學中「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概念或許才是主因。
  本書從一個女孩的煩惱切入,帶領讀者認識時間、金錢皆具有「稀少性」(scarcity)的特性,悄悄置入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的觀念,然後再將「機會成本」(opportunity)等重要的經濟學觀念以其他的例子帶入。而書中列舉的「為什麼麥當勞店員總是問,要加點套餐嗎?」、「簽了手機合約的那一刻,你就開始負債」、「貴了一百倍的牛仔褲」等例子,更是切中時下年輕人常掉入的經濟陷阱,以實用取代教條式的理解,十足地接地氣且引人入勝。
  所以,學習經濟的目的究竟為何呢?我想,「人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動物」應為其答案。畢竟在資本主義、知識經濟掛帥的今日,每個人勢必得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下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才可能擁有燦爛、舒適的人生。

●期待有朝一日,台灣的公民教材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本書所列舉的範例大多以歐洲人熟悉的品牌為主,內容後半更針對希臘破產、歐洲整體經濟發展的議題做討論,一步步形塑與德國學子最相關的總體經濟環境大概念,這對於未來公民的養成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第五章〈國家是個收銀員〉也以德國政府針對煤礦業的補貼、污染排放權、社會補償機制(如稅制與社會福利制度)做說明,並點出「乘數效果」之局限,暗中引領讀者質疑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這種具體體現「思辨」的方式,在我們慣以平鋪直述的教材中幾乎不曾見過。
  從以上例子看來,這本以「經濟學」為名的書,卻早已將社會學甚至政治學以及最重要的「德國價值」帶入,讓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非常羨慕。
目前台灣的公民課本仍將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及經濟學分成四個部分,在難以打破的學科框架中,再為這個學科切成四塊不相干的領域。難怪學子們的知識總是片段的,其與生活的連結如此斷裂,也就不難想像了。
  麥田的這套「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系列,除了有助於改善國內既有知識學習的現況,更是個好機會讓我們教育工作者,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的做全面性的反思。期待有朝一日,台灣的公民教材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前言
  本書內容將會提到小賈斯汀、萊奧.梅西(Leo Messi)、愛迪達、紅牛(Red Bull)、能多益(Nutella)、T-shirt、汽車,還有億萬富翁、可憐的窮困者、來自清寒或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會提及Facebook、Google、戴姆勒(Daimle)、MP3隨身聽以及網際網路。
  讀完這本書,你會了解是什麼驅使發明家創造出讓生活更加便利的工具,而讓創意得以發揮最大效能的企業家又是如何運用這一切,也會看到窮人致富與富人變窮的過程。
  不僅如此,還有那些和你父親年齡相仿,因為失業而待在家裡的人。至於從政者除了用我們的錢補助學校、修築道路外,還付給自己薪水,他們是否善盡其責、符合正義,這裡也會討論。然後,我們會釐清錢到底從哪裡來,還有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樣多的錢。
  本書所談論的都和一種特別的感受有關。那就是你完全能夠依照自己的選擇做出決定,不論是換個新髮型、買新手機、學習新知或技能,或者單純買份報紙。這種生活方式意謂著自由。自由與金錢密切相關,而金錢又與經濟有關。
  這個問題其實一點都不複雜:每個人都應該能夠填飽肚子、有房屋能遮風避雨,並且對生活充滿希望。而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理想,既是經濟學的課題之一,也是本書討論的主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5-「是誰決定我們的薪水?為什麼不可能人人均富?」:生活就是一門經濟學》光書名就讓人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誰決定我們的薪水?」這個提問,簡直是直擊我們這些每天在職場上打滾的上班族心底最深處的疑問啊!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人的薪水可以高得嚇人,而我們辛苦加班換來的卻只是剛剛好的生活?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看不見的規則在操控?書名中的「人人均富」這個詞更是耐人尋味,在台灣社會,大家嘴上不說,心裡其實都希望生活能更好,但「均富」這兩個字一出來,總會引發一場關於資源分配和個人努力的激烈辯論。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從一個比較宏觀,甚至是德國式的嚴謹角度,來剖析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現象,而不是只用我們習慣的「台灣視角」來解釋。畢竟,光是光看書名,就感覺它不是一本輕鬆讀物,而是像在邀請我們一起坐下來,好好地、紮實地跟著書本的引導,一起去挖掘生活背後那些我們從未真正去深究的經濟學原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們在日常的消費和工作選擇中,能有更清醒的判斷。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副標題——「生活就是一門經濟學」,更像是一種對現代人生活態度的呼籲。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口號和單一的價值觀裹挾前進,尤其在社群媒體上,很容易被極端的觀點帶風向。這本「公民思辨課」系列,想必是在對抗這種單向度的思考模式。它鼓勵讀者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分配現狀,但更重要的是,它應該引導我們去思考,要改變現狀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以及我們願意為此承擔多少責任。畢竟,經濟決策從來都不是零和遊戲,任何看似合理的政策背後,都藏著無數個被犧牲或被獎勵的群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負責任的懷疑論」,讓我們在批判的同時,也能更謙卑地看待經濟系統的複雜性,從而做出更明智的人生規劃和公民選擇。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結構,我猜想一定非常注重邏輯推演。德國的學術傳統強調體系的完整性,我想這本書在論述「為什麼不可能人人均富」這個主題時,一定會非常小心翼翼地建立每一個論點。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簡單的結論說「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本質」,而是會一步步帶領你看到,資源的有限性、技能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產生的自然結果。我對它如何處理「平均」這個概念特別感興趣,因為在追求「均富」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犧牲了鼓勵卓越和創新的動力。如果每個人都拿一樣多的錢,那麼誰還會願意去學習那些高風險、高難度的專業技能呢?這中間的權衡和取捨,需要極高的思辨能力才能處理得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我們去思考,我們究竟追求的是「均等」還是「足夠」的生活品質。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談論經濟的書太多了,但很多都是從華爾街的角度出發,充斥著各種金融術語和快速致富的捷徑,讀起來讓人眼花撩亂,常常覺得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好遙遠。這本《向下扎根!》的標題給我的感覺就非常接地氣,它用「生活就是一門經濟學」來概括一切,這才是重點啊!我們每天早上買早餐、搭捷運、繳房租,哪一件事情不是經濟決策?我希望這本書能徹底打破我們對「經濟學」的刻板印象,讓它不再是高層次國家政策的專有名詞,而是成為我們餐桌上可以討論的話題。特別是關於「薪水」的部分,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邊際效用遞減,甚至是工會的力量。如果能把這些概念,用生活化的例子講解清楚,而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語言,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畢竟,要真正理解社會,就得從理解自己口袋裡的錢是如何流動開始。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電子版,我立刻被它那種歐洲教育體系特有的「思辨」氛圍給吸引住了。你知道,台灣的教育比較偏向「標準答案」和「應試技巧」,但德國教育聽說是以培養公民的獨立思考能力聞名。所以,當書名提到「公民思辨課」時,我就知道這本書的目的性很強,它不是要教你怎麼快速賺大錢,而是要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經濟運作有深刻理解的「公民」。想像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像書中鼓勵的那樣,對「薪資結構」提出質疑,而不是盲目接受現狀,我們的職場文化和社會氛圍是不是會產生微妙的變化?這本書的調性,讓我覺得它更像一本引導手冊,引導讀者從最基礎的「價值」和「稀缺性」開始,重新審視金錢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我特別好奇它會怎麼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拉扯,因為這兩者在經濟學上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讓我們在面對那些似乎永遠無解的社會經濟難題時,至少能夠有能力去拆解問題的核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