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電子書)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紐曼.杜康吉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资本论
  • 哲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 文化
  • 电子书
  • 解读
  • 生活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文直譯馬克思思想著作
台灣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19世紀的馬克思思想,
直到今日依然適用!?

 
馬克思主張黨國體制、中央集權?
馬克思發明了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學說要與「馬列主義」劃上等號?
本書帶你破除偏見、還原馬克思的思想脈絡、重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精心籌劃一場馬克思與當代社會的對話!

  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社會,馬克思發覺資本主義永無止盡的剝削,
  欲帶領工人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以創造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後代傳承馬克思主義,卻與正宗思想背道而馳。
  列寧與史達林紛紛用馬克思主義來鞏固政權,
  托洛茨基為捍衛馬克思精神,反對史達林而遭刺殺。

  難道這世上同時存在「好的馬克思」與「壞的馬克思」?
  法國大學當代歷史講師杜康吉,帶你揭開馬克思思想的真實面容。

  卡爾.考茨基:「革命只是特定條件下,一種特殊的演化形式。」

  卡爾‧馬克思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一生出版過大量理論著作,最著名並帶來廣大影響的兩部作品分別是: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其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控制生產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之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

  他也預言跟先前存在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自身的滅亡,並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合體所管理、形成無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

  先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生命才能找到出口。

  法國大學歷史講師尚-紐曼‧杜康吉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馬克思一生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至今。本書以破除世人對共產主義的偏見起頭,說明最初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對抗資本主義,並破解資本、勞動、剩餘價值與商品之間的詭異關係。馬克思逝世後,其理念擴展到全世界。看各國重要思想家與革命家,布魯姆、托洛斯基、葛蘭西、毛澤東等,如何傳承或背叛了最初的馬克思主義。

  從馬列主義、到俄國的共產主義、到中國的毛主義,循序漸進,作者清楚地且不帶偏見地解釋馬克思主義如何逐漸形成今日的共產主義。在現今全球化、充滿歐盟等政治危機的時代,讀完馬克思與繼承者們,你會更了解我們世界的樣貌。翻開本書,幾個簡單的撇步,教你輕鬆讀傳說中最艱澀的《資本論》,你也能用另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共產主義。

偉大推薦 (按筆劃排序)

  社會學家、作家|李明璁
  VERSE雜誌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陳方隅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萬毓澤(專文審定)

好評推薦

  「有法國特色的馬克思入門書:本書結構均衡、涵蓋廣泛,
  能讓讀者較為持平地認識與馬克思有關的理論、歷史與人物,
  並瞭解法國學界的研究成果。」──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萬毓澤

  「任何走出學院,向大眾轉譯馬克思著作,讓這些偉大思想接地生活化的嘗試,
  都是再一次原力回返的閱讀歷程。」──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外媒讚譽

  「本書足以滋養我們躺在沙灘椅上時的反思。」──法國費康《進步報》

  「歷史學家杜康吉追隨《資本論》作者的步伐,寫出一本可供所有人閱讀的著作,以討論相關的辯論。」──法國日報《人道報》

  「擁有靈感的巨大泉源,作者寫出給所有人閱讀的作品,成功將馬克思的思想與其主要著作《資本論》大眾化,且具有參考價值。」──法國社會人力資源《企業與職涯》雜誌

  「歷史學家杜康吉在這本小書中,嘗試讓共產主義之父的發現變得更有趣,而不違背其本意。」──法國雜誌《社會科學》
《浪潮之巅:数字时代的商业变革与未来趋势》 一部洞察技术浪潮如何重塑商业格局的深度报告 在信息技术以指数级速度迭代的今天,商业世界的边界正在被不断地刷新和拓宽。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都伴随着旧有商业模式的瓦解与新贵势力的崛起。《浪潮之巅》并非探讨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当下与未来——如何理解并驾驭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和移动互联构建的“数字经济体”。 本书旨在为身处变革洪流中的企业领导者、创新者、战略规划师以及所有对未来商业形态保持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套清晰、实用的分析框架和前瞻性的洞察。我们深入剖析了过去十年间,那些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实现爆炸性增长的科技巨头和颠覆性初创企业的核心战略逻辑,同时也毫不留情地解剖了那些曾经辉煌却最终被时代浪潮吞噬的企业的共同症结。 第一部分:技术范式转移的底层逻辑 本部分将梳理驱动当前商业变革的几大核心技术支柱,并探讨它们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规律。 第一章: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革命与“服务化”的必然 云计算不仅仅是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的租赁,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范式。我们详尽分析了IaaS、PaaS和SaaS三层服务的演进路径,以及它们如何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得创新主体从少数巨头向更广泛的生态参与者转移。重点剖析了“云原生”的概念,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实现弹性和快速迭代。书中将对比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GCP的竞争策略差异,揭示云服务商如何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并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探讨了多云和混合云策略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大数据与数据资产化——从信息到洞察的炼金术 在海量数据面前,“数据是新的石油”已成陈词滥调。本书深入挖掘了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洞察。我们将关注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的挑战,以及数据伦理和隐私保护(如GDPR、CCPA)对企业运营的刚性约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企业如何利用用户行为数据、供应链数据和市场反馈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优化供应链效率,并实现动态定价。特别关注了数据湖、数据中台的架构演进,以及如何平衡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决策自动化的引擎 人工智能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嵌入到日常商业决策中的核心驱动力。本章重点区分了狭义AI(ANI)在各个行业的落地应用,如预测性维护、客户服务自动化、个性化推荐引擎。我们将细致解读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部署和迭代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视觉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突破如何催生了新的服务形态。书中探讨了AI应用的“黑箱”问题及其对企业信任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在金融、医疗等高风险行业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映射 物联网正在将数十亿个物理设备接入网络,产生了新的数据流,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交互界面。本章聚焦于工业物联网(IIoT)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了从传感器采集数据到边缘端进行初步处理,再上传至云端进行深度分析的完整架构。探讨了边缘计算如何解决低延迟、高带宽和数据主权等关键挑战,以及这一变革对传统硬件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冲击。 第二部分:重塑商业模式的颠覆力量 技术驱动的变革必然引发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构。《浪潮之巅》剖析了当前主导市场的几种新型商业逻辑。 第五章:平台经济与网络效应的极限 平台模式已成为科技巨头的“护城河”。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连接供需双方”的定义,深入分析了“多边市场”的复杂激励结构、治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补贴、流量倾斜等手段有效启动和维持网络效应。重点研究了平台如何从单一市场向生态系统扩张(如从电商扩展到金融服务),以及反垄断监管机构对超级平台的关注焦点和未来可能的干预方向。 第六章:订阅制与体验经济——从拥有到使用的转变 软件订阅(SaaS)已成为企业级服务的主流,消费者市场也在加速向订阅制过渡。本章探讨了“用户终身价值”(LTV)与“客户获取成本”(CAC)的动态平衡,以及如何通过卓越的用户体验(UX)来提高留存率(Churn Rate)。分析了内容、媒体、硬件(如打印机、汽车)等领域如何利用订阅模式创造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并讨论了“即服务”(XaaS)哲学如何渗透到传统制造业。 第七章:去中心化与Web3的早期信号 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理念(Web3)正在挑战传统的中心化信任机制。本书客观地审视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供应链透明度、数字身份验证方面的潜力,以及加密金融(DeFi)对传统金融中介的潜在替代作用。重点分析了NFT(非同质化代币)在知识产权管理和数字资产确权方面的应用,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在治理结构上的创新。 第三部分:企业生存与未来战略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具备哪些组织能力和战略远见才能持续繁荣? 第八章:敏捷组织与DevOps文化的落地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IT部门的事,更是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的重塑。本章强调了精益创业(Lean Startup)原则在大型组织内部的应用,以及DevOps文化如何打破开发与运维的壁垒,实现更快的交付周期和更高的质量标准。书中提供了构建跨职能团队、推行小步快跑、快速失败的实践指南。 第九章: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构 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过度集中的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本章分析了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数字孪生、AI驱动的需求预测)来提高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弹性。探讨了“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以及“多源化”策略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技术如何助力构建更具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供应链。 第十章:人才战略:适应未来技能的重塑 最终,技术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仍然是人。本书认为,未来的工作模式将是人机协作的模式。企业必须投资于“再培训”(Reskilling)和“技能提升”(Upskilling),尤其是在数据素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协作方面。探讨了弹性工作制、全球人才池的建立,以及如何通过吸引和留住具有“T型”或“π型”技能结构的人才,来确保组织的创新活力。 结语:驾驭不确定性——企业家的长期主义 成功的企业并非靠押注单一技术,而是培养一种持续学习、快速适应的组织心智。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在技术浪潮永不停止的背景下,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建立的长期主义视角: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如何在拥抱颠覆的同时保持核心业务的稳健。这要求管理者拥有清晰的愿景、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对技术发展深刻的敬畏之心。 《浪潮之巅》是一份对当前商业脉搏的精准记录,更是一张通往未来商业大陆的导航图。它拒绝空泛的口号,致力于提供可操作的见解,帮助您的企业在下一轮技术更迭中,立于潮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尚-紐曼.杜康吉(Jean-Numa DUCANGE, 1980~)


  法國魯昂-諾曼第大學(University of Rouen-Normandie)當代歷史講師,專攻歐洲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政治和社會歷史。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出版社《當代馬克思》(PUF)雜誌的主任、《奧特里卡》(PURH)的聯合主編,致力於法語和德語的左派主義者的歷史,尤其是卡爾.馬克思的思想影響。曾出版《法國大革命與民主社會》、《馬克思與歷史的演變》、《法國大革命與世界歷史》。

譯者簡介

林承賢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及中英翻譯學程畢業,赴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社會學系交換。曾任雜誌編輯、記者、翻譯公司專案專員,現於法商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譯有《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沙灘上的薛丁格,生活中的量子力學》。個人網頁:profile.hsien.tw/
 

图书目录

序言:一起重返馬克思
不帶偏見地閱讀馬克思

第一章:超越時代的思想家──革命家偉大的一生
相遇恩格斯於巴黎──新世界首都
意識形態與受薪階級──培養出革命鬥士!
傾盡一生: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
從英國到德國──政治鬥士馬克思
最後的戰役──晚年的馬克思

第二章:馬克思眼中的歷史:竟是滿滿的階級鬥爭?
自在階級與自為階級
馬克思:「我可沒有發明階級鬥爭!」
革命終將近了……難道這是寓言故事?
馬克思:社會衝突的思想家兼謀略家
那農民怎麼辦咧?

第三章:用來理解或對抗資本主義的《資本論》
教你輕鬆閱讀《資本論》
《資本論》神祕的資料來源?
無所不在的商品
資本、勞動力、剩餘價值
難道工人有選擇的自由嗎?
商品拜物教

第四章:勞動:究竟是壓迫還是解放?
被侵占的時間
被剝奪的工人
機械與工人:工作量不減反增?
勞動的終結在哪裡?

第五章:變了!將馬克思扭曲成馬克思主義?
最初的馬克思主義到底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的特點:演化與革命
從馬克思主義劇變到馬克思列寧主義
不得已?馬克思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國際主義:從馬克思到馬克思主義

第六章:馬克思的繼承者們
從饒勒斯到布魯姆:馬克思支持共和體制嗎?
盧莎•盧森堡:解放派馬克思主義?
奧托•鮑爾提出的民族問題
列夫•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
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霸權」鬥爭
毛澤東與中國:農民革命?
馬克思主義者眼裡的馬克思:只是知識上的導師?

第七章:馬克思與其他人──證明馬克思的重要性
韋伯:韋伯版的馬克思主義有可能存在嗎?
雷蒙•阿宏:右派馬克思主義者?
皮耶•布迪厄:馬克思與「宰制」的概念
凱因斯與馬克思:亦敵亦友……最終和好?

結論:跨時代,與馬克思共創美好未來?
昨日與今日的資本主義
Update!更新馬克思
馬克思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2777
  • EISBN:97895705327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5MB

图书试读

序言

一起重返馬克思


  大革命家在世時,壓迫階級便不斷迫害他,
  更以最野蠻的憤怒、最粗暴的仇恨、
  最瘋狂的造謠與誹謗來虐待他的學說。
  大革命家死後,人們則試圖讓他成為無害的神像,
  使他的名字充滿榮耀,以「安撫」並愚弄受壓迫的階級。


  二○一八年五月五日,世界各地都舉辦了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兩百歲冥誕的紀念活動。跟五十年前的一九六八年五月學運一樣,全世界興起一波波的抗議和大型罷工。對左派鬥士而言,這些紀念活動毫無疑問地,都在慶祝馬克思的思想,以及後人對其思想的政治實踐。在法國,雖然仍有些重要節目和出版品,但這次活動卻特別低調,規模也比以往小,而歐洲大部分的國家也有一樣的現象。難道是馬克思退流行了嗎?或者說,變得沒那麼叛逆了?這一切都和一九六八年的景象大相逕庭……

  不過,有個例外值得一提:在德國,雖然馬克思和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或稱「東德」,1949~1989,受蘇聯指揮的國家)緊密相關,但德國人─尤其是左派─仍視他為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在馬克思出生地特里爾市的慶祝儀式上,時任歐盟執委會主席尚—克勞德.榮克(Jean-Claude Juncker, 1954~)發表了一段令人驚訝的演說。榮克的政治立場不大可能贊同馬克思主義,但他仍向馬克思表達敬意:

  「馬克思對世界的詮釋、對人們的建議,以及為我們留下的遺產,都為改變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不論族裔背景和信奉的宗教,他的思想啟發了許多人。雖說後來有些追隨者,將馬克思打造的價值觀用於攻擊異己,但我們不該認為馬克思應為這些不幸負責(……)馬克思的思想看向未來,創造了全新的憧憬。今天,他卻象徵了一些並非由他負責、或由他造成的事物,只因為他的作品遭到後人扭曲,用於相反的用途……有些人聲稱自己是馬克思思想的信奉者,進而犯下暴行,馬克思並不為此負責(……)我確信,不需要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也可以打擊不公義:堅定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者也可以,就和我一樣。所有的民主主義者都可以打擊不公義,而且必須打擊不公義。」

  馬克思變得與其他思想家無異嗎?不同的年代裡,有許多人因應當時的社經局勢而提出「重返馬克思」的想法。榮克的確不害怕《資本論》(DasKapital, 1867)的顛覆性視角。不過,這次慶祝活動有一些矛盾之處:在這樣的紀念儀式中,馬克思在德國成為受人敬重的思想家,但他生前卻被德國流放到國外。然而,這並非什麼新鮮事。二十世紀,馬克思的名字常與俄羅斯革命領導者佛拉迪米爾.伊里奇.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 1870~1924)並列。列寧在一九一七年的名著《國家與革命》(The State andRevolution, 1917)一開頭便提及,革命家在死後可以變得多有名─有時還十分諷刺:

  「今天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情況,歷史上許多革命思想家、為解放而鬥爭的受壓迫階級領導者也都面臨過。大革命家在世時,壓迫階級便不斷迫害他,更以最野蠻的憤怒、最粗暴的仇恨、最瘋狂的造謠與誹謗來虐待他的學說。大革命家死後,人們則試圖讓他成為無害的神像,使他的名字充滿榮耀,以「安撫」並愚弄受壓迫的階級。一旦這麼做,革命思想的內容便被淘空,革命的鋒利刀刃也被磨鈍。(……)人們抹煞且扭曲該思想的革命面向,也就是該思想的革命靈魂,然後只留下資產階級可以接受的部分,放在第一順位頌揚。」

  難道這世界上同時存在「好的馬克思」與「壞的馬克思」?無論如何,榮克並非二○一八年唯一頌揚馬克思的人。該次的演講場合,是為中國政府捐贈的巨型雕像揭幕。部分人士將中國的贈禮視作挑釁。雖說,中國市場改革開放已屆四十年,該國仍宣稱他們依循馬克思主義。此外,近來鼓勵大眾閱讀《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政治明星名單中,法國現任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1977~,2017年起擔任法國總統)赫然在列。二○一七年五月,他在《ELLE》雜誌的專訪中提到:「我給年輕人的建議:去讀卡爾.馬克思!」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顯然獲得不分黨派的敬重。

  顯而易見,要閱讀、理解馬克思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不過,每種方式都力圖達成同一件事:更完善地認識馬克思──這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若要好好閱讀馬克思,除了像閱讀宗教經典字斟句酌,還要理解他對後世的多重影響、他的作品與行動所在的時代背景,如此才能形塑自己的看法。馬克思是經濟分析的天才,也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本書回顧馬克思著作中的幾項重點,試圖呈現彼此各異的面向。當然,我們也會納入許多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徒子徒孫,說明許多人至今仍嘗試評論馬克思的著作,即便部分評論家的目的,是要削弱其中的顛覆性思想。

  不帶偏見地閱讀馬克思

  在閱讀馬克思之前,我們首先要破除一些廣為散布的偏見。這類偏見很多,最常見的或許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就是要顛覆國家、甚至是力圖實踐「極權國家」的中央集權論,而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 1878~1953)主政下的俄羅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讓我們看看馬克思在一八五二年撰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Derachtzehnte Brumaire des Louis Bonaparte, 1852),該書是他討論政治的經典大作。針對拿破崙三世的奪權過程,馬克思寫道:

  「這個行政權有龐大的官僚和軍事組織,有複雜而精巧的國家機器,有五十萬名公務員和五十萬名士兵組成的兩支大軍,彷彿寄生蟲恐怖地包覆住法國社會,並塞住所有毛孔。這隻寄生蟲緣起於絕對君主制的年代、封建體制崩毀之際,而牠又進一步加速封建體制的覆滅。」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引言,來說明馬克思對當時官僚體制的強力批判。對於沙皇俄國般的普魯士國家機器,以及普魯士統治下的威權國家,馬克思長期以來,把這些體制視為當年最糟糕的政治制度之一。甚至和前述法蘭西第二帝國的例子一樣,將這些體制描述為「寄生蟲」。

  後來,馬克思更進一步提出他對國家的角色、國家在歷史上的功能等看法。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從根本上反對國家存在,但由於他對政治行使的條件有清楚的認知,因此往往將奪取國家視為優先的基本任務。他繼而創辦史上首幾個工人政黨,作為奪取國家和改變世界的工具。

  以上有關國家角色的例子,清楚說明了我們多需要重新仔細檢視馬克思的作品,才能避免扭曲原意。從「階級鬥爭」到「剩餘價值」等概念,還有後世思想家(不只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或左派思想家)對這些概念的詮釋,本書將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大發現。這門思想啟發了全世界數百萬人,至今仍能為我們解答一些當代的難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電子書)光書名就夠引人好奇了。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個獨立書店的電子書專區,那種「沙灘」與「馬克思」的對比,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畢竟,我們習慣在嚴肅的學術殿堂、晦澀的理論著作裡看到馬克思的身影,而「沙灘」通常代表著悠閒、享樂,甚至是資本主義消費美學的極致場景。這個強烈的反差,讓我忍不住點進去看簡介。這本書顯然不只是在談什麼剩餘價值或階級鬥爭的陳腔濫調,它似乎想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社會科學理論,硬生生地拉到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裡,變成像是逛夜市、排隊買珍珠奶茶那樣貼近生活的議題。光是想像那種場景,就覺得作者肯定花了很多心思,試圖用一種既顛覆又接地氣的方式,重新解構我們對「資本」和「勞動」的既有認知。我猜測,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或許會像是在一邊喝著冰拿鐵,一邊跟朋友激烈辯論全球化對你我薪水的影響,非常口語化,但論點卻是犀利到讓人冒冷汗的那一種。

评分

我對於作者如何平衡「學術深度」和「大眾可讀性」這兩端的拿捏,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與一絲懷疑。畢竟,要處理馬克思主義這種複雜的體系,又不讓讀者在第一章就被厚重的術語嚇跑,實屬不易。通常,要麼流於過度簡化,變成一篇篇網路懶人包,失去了批判的力量;要麼就是過於學究氣,讓人讀來味同嚼蠟。我更傾向於那種「跳躍式」的結構,也許是透過幾個極具代表性的生活場景作為切入點——比如分享經濟的興起、無薪加班的常態,甚至是你去網紅咖啡店打卡消費的行為背後所隱含的經濟關係。如果作者能像拼圖一樣,將這些碎片化的日常體驗,巧妙地嵌回宏大的資本運作模型中,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肯定會非常獨特,讓人讀完後,對於「自己為何如此消費」會有一個全新的、也許有點刺痛的理解。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北生活、每天通勤搭捷運的上班族,我對任何能解釋「為什麼我的生活越來越緊繃」的書籍,都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市場上充斥著教你如何「致富」的指南,但很少有書願意誠實地面對「為什麼我們都在努力,卻似乎離真正的自由越來越遠」這個核心困境。《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這個書名暗示著一種「反諷」的幽默感,彷彿在告訴我們,就算你躺在最貴的沙灘上度假,你依然得面對資本邏輯的審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理論上的解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持,讓讀者明白,我們的困境不是個人努力不夠,而是體制性的設計。這種把批判理論「個人化」的寫法,往往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因為它把宏大的政治經濟學,直接對準了你的薪資條和房租單。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書形式,對我這種習慣隨身攜帶手機或平板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量身打造。我特別期待它在視覺設計上是否也玩出了一些花樣,畢竟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可以隨時插入圖表、超連結,或者是一些動態的展示方式。想像一下,當作者在討論「異化勞動」時,如果能立刻跳出一個簡潔的流程圖,或者甚至是一個與之相關的網路迷因(Meme)作為註解,那將會極大地提升理解的效率與趣味性。一本能將嚴肅的社會批判以如此現代、多媒體友好的方式呈現的著作,無疑是走在時代尖端。它似乎在說:馬克思的思考工具沒有過時,只是我們需要學習用新的介面來運行它。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部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財經和社論書籍,很多都給人一種「老生常談」的疲乏感,讀個幾頁就知道後面要講什麼。但這本《沙灘上的馬克思》給我的第一印象,卻是充滿了解構的野心。我特別欣賞這種勇於挑戰既有框架的寫作態度。在這個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決定你看到什麼」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被「資本」餵養著各種資訊和慾望,但又有多少人停下來想一想,這些「餵食」背後的機制是什麼?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新的「眼鏡」,讓我們在滑手機、訂外送、比較房價時,能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結構性力量。如果它真的能成功地把馬克思那套龐大的歷史唯物論,轉化成一套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決策的工具箱,那它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勵志」或「批判」書籍的範疇,而成為一種生活的實用哲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