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不孤單:66封療癒書信寫給憂鬱的你  只管呼吸,所有的悲傷都將過去 (電子書)

親愛的,你不孤單:66封療癒書信寫給憂鬱的你 只管呼吸,所有的悲傷都將過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家麒
图书标签:
  • 心理健康
  • 憂鬱症
  • 療癒
  • 書信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正念
  • 呼吸法
  • 悲傷
  • 心靈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國亞馬遜4.7顆星評價★★
 
獻給憂鬱症患者和承受心理疾苦的人
當覺得人生沒有希望、快撐不下去時
這些書信的隻字片語像黑暗中的一盞小燈
儘管光線微弱,卻能給你活下去的堅實力量
 
  「復原書信(The Recovery Letters)」計畫由本書編者之一詹姆斯.維特發起並在網路上展開,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憂鬱症復原者的書信。
 
  每封信都以「親愛的你」開始,描述了最私密的個人經驗,提供正在和憂鬱症奮戰的人最誠摯、暖心的陪伴,以及鼓舞和支持。
 
  字字句句真實述說著與憂鬱症共存的努力嘗試——在行動中尋找活著的意義。
  試著從床上爬起、試著說出感覺、試著去工作、試著哄孩子上床、
  在垃圾袋破掉、廚房滿地髒亂時,試著不要放聲尖叫……
  還有,試著看見希望。
 
  憂鬱症不會永遠都是那種感覺。
  只要跨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症狀會逐漸減緩,痛苦會平息,
  意義會回來,幸福也會再度蒞臨。
 
暖心推薦
 
  「這是一個很棒的計畫。我初次被診斷有嚴重憂鬱症時,生存的最大障礙之一,也是復原的最大障礙,就是認為自己不可能復原。我問醫生,能否讓我跟那些復原的人聯繫,好讓我相信自己能復原,但他不能,也沒有這麼做。我認為知道自己有好轉的機會,對我會有天差地別的不同,因為正如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說的:『絕望沒有季節(despair has no seasons)』。換句話說,絕望是一種冷血無情的情緒。我強烈地向憂鬱症患者推薦這本書。它包含來自黑暗面的希望訊息,是所有憂鬱症患者對抗缺乏信心的解藥。我毫不懷疑《親愛的,你不孤單》有挽救生命的力量。」——提姆•洛特(Tim Lott),記者兼作家
 
  「這本書可以挽救許多人的生命。寫信或讀信會觸及絕望根源的孤獨感。閱讀這本書,或買來送給別人;這是一帖罕見又力道十足的良藥。」——葛妮絲•路易斯(Gwyneth Lewis)《雨中日光浴:一本令人雀躍的、有關憂鬱症的書(Sunbathing in the Rain: A Cheerful Book about Depression)》作者
 
  「這些書信裡充滿了友情和親密感,能把你拉出自己的小世界,幫助你分享痛苦、測試自己的觀點,並解決你的問題。你有可能擺脫憂鬱症,相信我,你會變得更好:更體貼、接受度更高,而且會處於祥和之中。」——尼爾•波頓(Neel Burton)博士,《從憂鬱中成長(Growing from Depression)》作者
 
  「這些書信在我生病時非常有幫助;它是少數能幫助我跨越虛無的事物之一。」——夏洛特•加勒特(Charlotte Garrett),研究心理學家
 
  「強而有力的書信,來自那些經歷過的人,他們知道你不必非有那種感覺不可。只要其中有一封信能感動你,就會帶來改變。」——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播音員兼作家
 
  「動人、美麗又珍貴:在這個精神疾病的有效治療仍然莫衷一是的現在,這本書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內容。憂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復原的保證。這些來自同行者的書信顯示,你不只會有復原的可能,而且不會孤單,因為有人經歷過,存活下來,復原後又重新生活。他們捎來的訊息是:你也能做到。」——麥克•萊斯-歐雷(Mark Rice-Oxley)《檸檬樹下:憂鬱症與復原回憶錄(Underneath the Lemon Tree: A Memoir of Depression and Recovery)》作者
 
  「這些從憂鬱症復原者收集來的書信,無疑地會給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帶來慰藉。寫這些信的人使用了只有存活者才寫得出來方式。文字真誠懇切,給讀者帶來希望與鼓勵。」——道格拉斯•布洛赫(Douglas Bloch MA),《療癒憂鬱症:12週找到好心情(Depression: 12 Weeks to a Better Mood)》作者
城市孤星的溫柔指南:一場與自我和解的漫長對話 書籍簡介 在這片由霓虹與數據交織而成的巨大迷宮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座孤島。都市的喧囂非但無法填補內心的空洞,反而像一面不斷反射自身焦慮的巨大鏡子。這本書並非提供廉價的「快樂配方」,也不是冰冷的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份為那些在人群中感到格外疏離、在深夜被無名情緒淹沒的「城市孤星」準備的私密對話錄。它是一本陪伴手冊,引導讀者在迷霧中,重新校準內在的指南針,學會與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和解。 本書結構分為三個遞進的篇章,如同一次深入地心、最終抵達光源的旅程。 --- 第一章:冰層下的脈動——感知與命名那些難以言喻的重量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堅強」、「向前看」,卻從未被允許停下來,真正觸摸那些讓我們下沉的情緒。這一章著重於「覺察」的藝術,它相信,唯有精確地描摹出陰影的形狀,光線才有機會進入。 1. 隱形的負重與日常的崩塌點: 探討現代社會如何將「倦怠感」(Burnout)常態化,以及「完美主義」如何成為一種自我懲罰的機制。書中細膩描寫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積累成巨石的日常瞬間:週一早晨的機械式起床、午餐時假裝熱絡的交談、以及在社群媒體上欣賞別人「精彩人生」時,內心被抽空的感覺。 2. 情緒的詞彙學: 我們的情感詞彙庫往往貧乏得可笑,我們習慣將所有不適都歸類為「累了」或「沒事」。本章嘗試引入更豐富的詞彙來描繪細膩的心理狀態,例如「空虛感」(Voidness)、「不確定性的焦慮」(Ambiguity Anxiety)、「社會疲勞」(Social Fatigue)。透過精準的命名,讀者能從混亂中抽離出來,獲得初步的控制感。這裡探討了「懷舊的疼痛」——對一個可能從未存在過的「更好狀態」的嚮往。 3. 身體的低語: 情緒從不只停留在腦海中,它會以緊繃的肩膀、腸胃的不適、失眠的夜來「發聲」。本章強調身體掃描(Body Scan)的重要性,教導讀者如何聆聽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區分生理需求(如缺水、睡眠不足)與心理壓力。它會溫和地指出,你的胃痛可能不是胃病,而是你的恐懼正在消化不良。 --- 第二章:縫隙中的光線——建立個人化的緩衝與庇護所 當我們終於承認內心的風暴,下一步便是學習如何在風暴中為自己建立一個不被外界干擾的「庇護所」。這不是逃避,而是策略性的「退守」與「重組」。 1. 重建「邊界」的藝術: 在過度連結的時代,邊界模糊是精神耗竭的主因。本書深入探討如何設定「軟邊界」與「硬邊界」。例如,如何優雅地拒絕那些消耗你能量的請求(軟邊界),以及在特定時間內完全退出數位世界(硬邊界)。內容強調,說「不」不是一種攻擊,而是對自我能量的誠實管理。 2. 儀式感的微小抵抗: 面對巨大的、無法控制的世界,我們唯一能完全掌控的,是那些微小到近乎可笑的個人儀式。這部分介紹了如何將日常行為轉化為治癒的錨點:沖泡一杯茶的精準步驟、整理書桌上特定物品的角度、睡前固定閱讀某種類型的詩歌。這些重複的、可預期的行為,成為混亂心靈中的穩定旋律。 3. 重新定義「效率」與「生產力」: 當社會推崇馬不停蹄地追逐目標時,本書提供了一種反主流的視角:有時候,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暫停」。我們將探討「必要的無用之物」——那些對生存無關,卻滋養靈魂的活動,如發呆、塗鴉、聽完全不懂的音樂。這些活動是精神的「休耕期」,讓土壤得以恢復肥力。 --- 第三章:低頻率的連結——從自我接納到溫和擴散 真正的療癒並非孤立地完成,它需要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具真實感的連結。這部分聚焦於如何將內在的轉變,溫和地投射到外部世界。 1. 與「未竟的自己」對話: 探討自我寬恕的複雜性。我們常常帶著對過去決策的苛責過活。本書提供了一種方法,將過去的自己視為一個需要被理解的「青澀的同伴」,而非一個需要被評判的對象。這涉及到對「應該成為的自己」的釋懷,轉而欣賞「已經成為的自己」的韌性。 2. 真實性(Authenticity)的練習: 我們在社交場合中扮演了太多角色。本章指導讀者如何在不犧牲人際和諧的前提下,逐步洩露真實的自我。這不是要求完全敞開心扉,而是分享那些「無害的脆弱」——例如,承認自己對某件事感到不知所措,而非假裝一切盡在掌握。這種低風險的真實暴露,反而能吸引到真正懂得欣賞你的人。 3. 慢速的希望哲學: 本書結尾並未承諾「永不悲傷」,因為那是對人性的誤解。它提供的是一種「低速行駛」的希望哲學:接受悲傷是生命潮汐的一部分,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駕馭這些浪頭。希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你每一步緩慢但堅定的步伐本身。它鼓勵讀者將目光從「解決問題」轉向「持續存在」,在持續存在的過程中,新的可能性自然會浮現。 這本書獻給所有相信,即使在最深的幽谷,我們依然有權利向內挖掘,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安靜的力量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詹姆斯.維特(James Withey)
 
  職業諮商師,在社工領域工作了20年。2011年,他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他曾自殺未遂,並在精神病院和機構度過了一段時間,在那裡他提出了「治癒之信」的構想。他曾多次以憂鬱症為主題公開演講,並兩度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Radio 4電台節目《心事誰人知(All in the Mind)》訪問。
 
奧利薇亞.薩根(Olivia Sagan)
 
  心理學家、諮商師,也是愛丁堡瑪格麗特皇后大學心理和社會學院院長(Head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t 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 Edinburgh),著有《藝術實踐與心理健康的敘事:彌補與連結》和《孤獨的敘事:從21世紀的多學科視角論之》。
 
譯者簡介
 
周家麒
 
  政治大學外交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專業翻譯三十多年,包括書籍、文件、影片(電影、紀錄片、電視影集、專業影片等五千部以上)等之中英對譯、口譯、出版社編輯審稿等。
 
  翻譯作品有《開創愛的道路》、《耶穌、佛陀如是說》、《佛陀會怎麼做》、《新世紀意識的覺醒》、《鑽石切割師》、《高峰之巔的聖者》、《僧人心態》、《情緒發炎》等書。

图书目录

致謝辭
編者序一  我為什麼展開《親愛的,你不孤單》出版計畫/ 詹姆斯.維特
編者序二  書信:微妙的療癒/奧莉薇亞.薩根

1
你不是憂鬱症,你是你
而且你的本質從來沒有離開過你

2
會帶走希望和喜悅的是最殘酷的疾病
因此,度過一天就會讓你變成一個最堅強的人

3
會削弱憂鬱症的方法:談論它
不要聽它告訴你該做什麼
不要相信它說的話

4
管理憂鬱症的時候
不要忽略那些微小的、希望的片刻
這些時刻會讓你綻放一點微笑
欣賞喜愛的風景
看著電視節目歡笑

5
憂鬱症的復原
沒有神奇的魔法配方
但是,接受、愛與學習
卻是配方的一部分

6
復原與療癒無關
也不是終點
而是關於管理、生活反思
還有每天凡事盡力而為

7
撐下去
情況開始好轉了

後記  書信裡有生命 G. 托馬斯.寇瑟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0695
  • EISBN:97898606101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編者序一
 
我為什麼展開《親愛的,你不孤單》出版計畫
詹姆斯.維特
 
  我一直都喜愛書信,我喜歡寫信,也喜歡收信。小時候,我會寫信給世界各地筆友。我愛慕拆信、聞信紙,想像寄信人在世界各個角落,手握著筆寫出心聲的動作。
 
  最好的書信會觸動你的靈魂。書信會觸動你,抓住你那個感覺孤單的部分,讓你放聲痛哭地說:「我也是!我以為只有我,沒想到你跟我一樣也了解這種感受。」希望這能傳遞出這本書信集想分享的訊息:連結你感覺自己是唯一遭受憂鬱症之苦的那個部分。
 
  書信,無論以何種格式寄來,都值得我們珍惜,一再地展讀並加以收藏。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書信更私密的東西了。寫信的人坐下來,心裡想著你,只有你,而你在這裡讀信,感受著他們傳送給你的關愛。
 
  幾年前,我坐在精神病院房間裡的床上。那張床用螺栓固定在地板上,窗戶只開了一道兩吋寬的細縫,像是垃圾桶不知道什麼時候著火了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過來,透過門上的玻璃往裡面瞄一眼,看到我還活著才放心地離開。
 
  下午三點,牆外那棵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投射出荒謬、不協調的影子。我看了一眼,那種美幾乎感動不了我。我不斷地想著:「我怎麼會淪落到這裡?這是怎麼發生的?憂鬱症怎麼會這般折磨我?我的腰帶為什麼會被沒收?我為什麼要保證不把塑膠袋留在房間裡?」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我怎麼會淪落到這般地步?」去年,我在一家大型的慈善機構擔任志工培訓師,教導他們預防自殺的方法,而現在,我卻變成別人每隔十五分鐘就要監控一次的對象。
 
  在我住院期間,我完全沒有想過《親愛的,你不孤單》的構想會在這個時候萌芽。這個計畫改變了我的生命,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一個如此簡單卻又充滿希望的計畫。
 
  我曾在憂鬱症最嚴重的時候,心裡想的只有自殺這件事。我會在凌晨四點半哭醒,輾轉難眠、無法入睡。在下班回家的火車上望著窗外,擬定計畫:星期四,是的,星期四,我要自殺,就是期四了。到時候,我會走到火車頭前面,痛苦就會從此消失。擺脫痛苦是唯一重要的事。
 
  如果我會在下午四點以前洗澡,那就表示當天是一個美好的日子;如果我有吃東西,那就是一個額外的成就。我會拿著一張清單去超市購物,站在貨架前,心裡捉摸著:「我以前是怎麼做的?」我該買哪一種鮪魚?便宜的,因為我帶的錢不多嗎?泉水養殖的,因為聽說鹹水魚含汞?價格比較貴的,能吃到比較多的魚肉嗎?有附 贈品的嗎?有用橄欖油保存的鮪魚嗎?這是不可能的。一個決定接著一個,更多質疑換來更多的痛苦。我曾不止一次空著手走出超市。音樂太大聲,人群洶湧而來,有尖叫的嬰兒,還有刺耳的廣播。這是我的煉獄。
 
  我無法專心,無法看電視,在公寓裡來回踱步。我討厭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討厭郵局裡每一個對我微笑的人,但最討厭的還是自己。這全都是我的錯。當別人聽說我有憂鬱症的時候,都會感到很震驚。我曾經是一個傾聽別人問題的人,但在這裡,我連自己都照顧不了。
 
  憂鬱症跟失落有關。我在這一段時間失去了很多東西:跟朋友的關係永遠改變了,我無法工作、沒有辦法集中精神、不想運動、不想吃東西、無法入睡。我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對我而言最嚴重的是,我無法閱讀。
 
  讀小說曾經帶給我喜悅。我參加讀書會,每個月要讀幾本小說。我會逛舊書店,閱讀線上書評,為特別的期刊打分數,記錄我最喜歡的書,利用午餐時間看書。現在,我連一個句子都讀不下去。讀不下去,這對我是天翻地覆的轉變。有人推薦我像大理石一樣厚重的憂鬱症和認知行為治療(CBT)相關書籍。他們坐在咖啡桌的一邊凝視著我,我也滿臉困惑地回望著他們。我以前是怎麼做的?我以前會拿起一本書,閱讀裡面的文字,現在,我連一個字都讀不下去。一個字都沒辦法。真的沒辦法。
 
  憂鬱症殘酷的現實之一是,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拿走你的因應機制。接著,它會說服你相信那些機制永遠不會回來了,而且,這都是因為你的錯造成的後果。憂鬱症會在你跌到谷底,正當你需要所有的資源時,把它們拿走。
 
  我從沒想過自己的狀況會改善,永遠不會,不會,永遠不會。「這種事也許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我說,「……但不會是我。」如果這一生有對任何事深信不疑過,那就是相信我的憂鬱症不會好轉。如果有賭盤願意接受我的賠率,我會押一筆很大的賭注,然後在憂鬱症的陪伴下變得很有錢。但我錯了——我確實改善了。我現在不再聽從憂鬱症企圖左右我的謊言。這麼做不見得總是有效,但我會盡力而為。這就是我們能做的,努力,並且不再聽它扯謊。
 
  憂鬱症是一種會威脅生命,甚至致命的疾病。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與之和平共處。當情緒上的痛苦太大時,自殺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選項。這也像生活被一隻邪惡的杜鵑掌控,一隻用謊言、仇恨和抱怨來咒罵你、痛斥你的杜鵑。太可怕了!它會讓你相信一時就是永恆,且永遠無法復原。我們得自己承擔最大的精神健康污名,而憂鬱症就是給它加油添火的燃料。
 
  當我第一次感覺不適時,只有一位精神健康工作者告訴我,我可以從憂鬱症中復原。他們包括一個學生和危機小組,每天都會來探望我,看我是否還活著。他們離開的時候,會在門口轉過身對我說:「詹姆斯,憂鬱症有復原的可能。」憂鬱症有可能復原嗎?真的嗎?但問題是,憂鬱症卻告訴我完全相反的內容,而且是用震耳欲聾的音量告訴我。我認為復原是不可能的,我永遠不會改善,這是沒有希望的。生命毫無意義,痛苦太大。它的力量超過一切,還是放棄吧!但那一天出現了一線希望。我體會到,如果我有改善的一天,那就要多聽別人告訴我說復原是有可能的。
 
  我入住倫敦的五月樹療養院(為積極的自殺者提供的住宿服務)以後,更多希望走進了我的生命。我能暢所欲言地談自己求死的想法。他們會傾聽、了解,他們能看到我的痛苦,看到我陷在痛苦裡。他們沒有驚慌,反而想救我。他們陪著我一起座談,給我身心上的支持。「我有被摧毀的感覺,」我說。「我的本質已經被消滅了,一個空無所有的我,要如何活下去?」
 
  「我看到的不是……」工作人員這麼說,「我看到一個被壓垮,但沒有被殲滅的人。」
 
  接著,我內在有一個東西改變了。一盞小燈點亮了,光線微弱,但確實在那裡。也許我的內在還剩下一點什麼吧?
 
  除了我的復原,《親愛的,你不孤單》計畫也開始匯聚動力。如果那些從憂鬱症裡復原的人寫信給一些正在受苦的人,會發生什麼結果?如果人們得知復原有可能發生,會有什麼結果?如果這些書信能夠流通到那些相信復原可能發生的一小部分人手上,會有什麼結果?如果他們用行動來點燃希望呢?如果他們幫助別人看到自己並不孤單呢?
 
  我離開精神病院後成立了一個部落格,並寫了第一封信,就是書裡署名「詹姆斯」的信。我開了一個推特帳戶(@RecoveryLetters),並邀請其他人一起寫推文,事情就這樣展開了。這麼簡單的一個想法好像能幫助別人,而寫信的人也能從書寫中獲得跟讀者一樣的好處。
 
  復原(recovery)與「已復原(recovered)」的涵義不同。復原是試著與憂鬱症共存,在你的行動中尋找意義,試著看未來,試著去工作,試著哄孩子上床,試著修理汽車,還有在垃圾袋破裂、廚房滿地髒亂時,試著不要尖叫。也就是說,要嘗試且盡力而為。你的症狀會減輕,痛苦會平息,意義會回來,幸福會再度蒞臨。也許,只是也許,還會有一些讓你徹底狂喜的片刻。復原就是當你問自己「重點何在?」時,你看到了那個「重點」而開始。
 
  我試過許多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活動:騎單車,嘗試正念禪修,擔任配發物品的志工,參加憂鬱症自助團體,去修道院參加避靜課程,尋求低廉但又像樣的心理諮商,嘗試認知行為治療,看讓人感覺撫慰與恐怖的電視影片,但多數時候,我什麼也不做。我休息,我必須休息。我的靈魂需要休息帶來的療癒。
 
  我沒有改善。我永遠不會「改善」,改善其實並不存在。當我體會了這個事實的時候,壓力開始減少了。我的餘生都會與憂鬱症共存。我們會爭吵打架,我會感到憎恨,憂鬱症會試圖掌控我,但奇怪的是,我會因此感恩,因為憂鬱症從我身上拿走多少,也會回送多少給我。它讓我變成一個不同的人。我現在會把自己列為第一順位,做一些以前不會做的事。
 
  我會希望自己沒有罹患憂鬱症嗎?絕對會!每一天、每一刻都這樣希望,但希望不會讓憂鬱症消失,只有接納才能讓我繼續前進。
 
  當我們分享憂鬱症的故事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因為我們寫、說和分享的經驗越多,就越能削弱憂鬱症的影響。我們的故事非常重要,因為憂鬱症說我們不值得活著,更不用說要訴諸言說了。因此,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多說、多寫。
 
  這本書的內容是那些知道復原有可能的人提供給你的證言。這些書信的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也經歷了各種類型的憂鬱症:躁鬱症、產後憂鬱症以及重大∕臨床的憂鬱症。他們的書信沒有掩飾憂鬱症的痛苦,只是簡單、優美地告訴你,憂鬱症不會永遠都是那種感覺。這句話值得再寫一遍……憂鬱症不會永遠都是那種感覺。
 
  他們會寫信給你,因為他們知道憂鬱症裡找不到希望。他們的信會幫助你自己培養希望。真的會。它真的會。有些讀起來會比別的信更有吸引力,不要緊,因為我們試著提供你多樣的選擇。另外,你不需要用傳統的方式閱讀這本書,先隨興地翻閱書頁,找一封能吸引你的信。我堅信裡面有些信會對你有幫助,因為它們幫助過我。有些信也許會觸發你不想要想起的念頭,因為它們不會隱藏憂鬱症的痛苦。有些人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提供建議——你可以嘗試你想要的部分,看看那一種對你最管用:復原像是一個不斷嘗試的工具箱。
 
  請好好照顧自己,切記,這些信是由那些正在復原的人寫給你的。正如其中的一位作者說的,我們都在為你扎根。
 
  我們編輯這本書時,在書信之間加了一些我寫的憂鬱症引文。每當你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希望這幾行字能幫助你,直到你能夠繼續讀信為止。
 
  如果這你從些書信獲得幫助與啟發,讓你想提筆寫信,請來我們的網頁逛逛www.therecoveryletters.com,我們期待能收到你的來信。
 
  這是一本可隨身攜帶的書。讓它陪伴你,把它放在車裡,度假時放進隨身行李,或放在床頭櫃以備凌晨四點起床時可以隨手翻翻它。
 
  每當我讀到重要段落時,我會把書頁折角,請你也這麼做。這是一本實用的書。用一支你喜歡的筆,在有意義的句子旁劃線、圈段落、標記你喜歡的段落。讓它有意義,成為你的書。
 
  這是你的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最近身邊壓力真的有點大,工作上的事情卡住了,加上家裡一些瑣事,搞得我整個人都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常常在半夜醒來,心臟砰砰跳,然後就開始胡思亂想。坦白說,一開始對這種「療癒系」的書籍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覺得大概又是老生常談的「多想想開心的事」吧?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的深度和廣度,在於它能精準地捕捉到那種「無名」的憂鬱——那種說不上來,但就是覺得胸口悶悶的感覺。書裡並沒有試圖去「解決」你的問題,它更像是一個穩固的錨點,讓你意識到,就算世界天翻地覆,你腳下的這塊地還是存在的。我最欣賞的是,它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非常成熟,不迴避痛苦,而是引導你正視它、與之共處,就像書名暗示的那樣,重點是「呼吸」。當你專注於呼吸的起伏,那些外界的噪音和內心的批評聲浪,都會暫時退居二線。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緊急應變包」,每當情緒快要潰堤時,翻開隨便一頁,總能找到一句能讓我瞬間穩住陣腳的箴言。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心靈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讓人覺得太過於「輕飄飄」,讀完後總覺得少了點實質的重量感。但這本不同,它給我的感覺是「有重量的輕盈」。所謂有重量,是指它探討的議題是紮實的,例如面對長期的焦慮、無法擺脫的愧疚感,或是對未來的迷茫,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帶過的小事。但它呈現出來的姿態又是輕盈的,因為它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這些沉重的包袱,化為可以被承載的小石子。我特別喜歡它在結構上的安排,那種一封封書信的格式,讓閱讀的體驗非常個人化,彷彿每一封都是專門為你寫的,沒有壓力,可以隨意翻閱到任何一頁,都能立刻找到慰藉。對於我這種工作排程不固定的人來說,這種非線性的閱讀方式非常友善。它不是那種你必須從頭讀到尾才能領悟的學術著作,而是隨時需要,隨時可以打開的那本「心靈急救手冊」。它真正做到了將複雜的情緒,用最純粹的語言重新包裝,讓讀者能夠更輕鬆地吸收其中的智慧。

评分

這本新書一拿在手上,就感覺到一股溫暖的力量,不是那種浮誇的勵志口號,而是踏踏實實、貼近生活的陪伴感。書裡挑選的那些生活片段,簡直像是我自己心裡那些說不出口的小掙扎被誰偷偷讀了去,然後用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攤開來給我看。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面感,讀著讀著,彷彿就能看到窗外的雨滴,或是聽見清晨鳥兒的鳴叫,那種細膩的描摹,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把自己從日常的紛亂中抽離出來,好好地喘一口氣。尤其對於那些習慣性自我懷疑的人來說,書裡總有那麼幾句話,像及時雨一樣,讓你意識到,原來「不好」的狀態也是可以被接納的,不必時時刻刻都得表現得很完美。這種「允許自己不完美」的視角,在現在這個競爭壓力極大的社會裡,簡直是太珍貴了。我特別喜歡它那種不急不徐的節奏,每封信都像老朋友在耳邊輕聲細語,沒有評判,只有理解。看完之後,心情會像洗完澡一樣輕鬆,雖然問題可能還在那裡,但面對它們的力氣,卻悄悄地被充實了。

评分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療癒不是要讓你忘記痛苦,而是讓你帶著傷口,依然能夠優雅地生活下去。這本書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它沒有提供快速的解藥,也沒有畫出一個遙不可及的「快樂終點站」。相反地,它陪伴讀者走過那段最泥濘、最看不見光亮的時刻。書中有一段關於「接受自己的陰影面」的論述,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它不是要你跟陰影搏鬥,而是邀請陰影坐下來一起喝杯茶,承認它的存在,而不是視其為敵人。這種接納的態度,在長期與憂鬱搏鬥的人身上,是非常困難卻也最需要的。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是緩慢而深刻的。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心靈的「肌力訓練」,它不會讓你瞬間變成超人,但會讓你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中更有韌性,更能夠在風暴中站穩腳步。對於想在迷霧中找尋方向,又不想被過度推銷「正能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今年最值得投資的一本心靈夥伴。

评分

從文學層面來看,這本書的筆觸是極其細膩且富有詩意的,雖然它定位在療癒,但完全沒有犧牲文字的美感。作者的遣詞用句非常考究,很多句子讀起來,會讓你想停下來,反覆咀嚼那種韻味。它不是那種直白的「心靈雞湯」,比較像是與一位學識淵博且極具同理心的長輩進行深度對話。這種對話的質感,讓讀者在情感上更容易產生連結和共鳴,因為你知道,寫下這些文字的人,是真正花時間去體會和理解了人性的複雜與脆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孤單」這個主題時,展現出的層次感。孤單不單單是「沒有人陪伴」,它還可以是「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的狀態,或是「與自己內在的疏離」。書中對這些細微差別的捕捉,讓人感到被深刻地看見。對於那些習慣用理性武裝自己,卻常常被內心感性拉扯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情感出口,讓堅硬的外殼可以暫時卸下,感受一下被溫柔托住的感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