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概論 (電子書)

藝術設計概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尚爭妍
圖書標籤:
  • 藝術設計
  • 設計概論
  • 電子書
  • 藝術史
  • 設計原理
  • 視覺傳達
  • 平麵設計
  • 工業設計
  • 數位設計
  • 藝術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東方到西方,從古代到現代
一本最適閤新手的藝術設計概論

▪「坐椅子」居然到宋代以後纔開始流行!
▪巴洛剋與洛可可風格有什麼區別?
▪舉世聞名的藝術學院「包浩斯」跟現代藝術有什麼關係?
▪何謂「後現代主義」?
▪設計的「三大要素」你都具備瞭嗎?
▪未來的設計趨勢是什麼?

 【本書特色】
  (1)理論針對性強。考慮學生畢業後就業的工作職位及職位對其素養和技能的要求,全書側重於藝術設計基本原理的闡述,力求概念、原理錶述準確且通俗易懂,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2)本書配有大量圖片。圖片與藝術設計領域密切相關,供學生運用所學的藝術設計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探討;課後設計瞭相關練習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3)本書結構清晰。首先,對藝術設計進行瞭概述,讓學生概括性地瞭解藝術設計;其次,針對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麵展開詳細的講述。這種結構清晰明瞭,便於學生掌握藝術設計的相關知識。

探索視覺敘事與文化交融的深度之旅 21世紀設計思維的變革與實踐 《媒介的演進:從手工藝到數字構建的跨學科研究》 本書並非一部探討基礎藝術設計理論或電子書格式的書籍,而是深入剖析當代設計領域一場深刻的、由技術驅動的範式轉移。它聚焦於“媒介”這一核心概念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被重新定義和重塑。我們將追溯設計語言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演變軌跡,重點考察互聯網、移動技術以及虛擬現實等新興媒介對設計美學、倫理責任和用戶體驗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第一部分:物質性的消解與數字實體的重構 本部分首先對“設計客體”的物理屬性進行瞭批判性審視。傳統的物質性(如印刷品的觸感、雕塑的重量)正在被像素的精確性、算法的流動性所取代。我們探討瞭“擬物化設計”(Skeuomorphism)的興衰,以及如何從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轉嚮更具沉浸感和三維空間感的界麵構建。 深入分析瞭“數字手工性”(Digital Craftsmanship)的興起。設計師不再僅僅是工具的使用者,更是代碼的編織者、參數的定義者。我們研究瞭參數化設計(Parametric Design)如何從建築領域滲透到平麵和交互設計中,使得形態生成過程本身成為設計美學的一部分。這不僅關乎視覺效果,更關乎設計過程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 第二部分:體驗經濟下的敘事結構與情感連接 當代設計的核心戰場已從“物”轉嚮“體驗”。本書詳細闡述瞭“敘事驅動設計”(Narrative-Driven Design)的理論框架。這包括如何構建多綫性敘事路徑、如何利用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來預測和引導用戶的情感反應。 我們通過一係列案例研究,分析瞭成功的品牌體驗如何超越産品本身,構建起圍繞用戶生活方式的生態係統。重點剖析瞭“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s)在建立品牌個性與用戶信任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細微的動態反饋,如同文學中的潛颱詞,在無聲中完成瞭深層次的溝通。此外,本書還探討瞭“體驗的倫理邊界”——當設計能夠精準預測甚至操縱用戶行為時,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應如何界定?我們引用瞭行為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來論證情感設計與信息繭房效應之間的微妙張力。 第三部分:跨文化語境下的符號學與視覺張力 設計從來都不是真空中的産物,它深深植根於特定的文化語境。本章專注於符號學在當代全球化設計中的應用與挑戰。我們分析瞭色彩、字體、空間布局等基本視覺元素在全球不同文化中意義的漂移與固化。 特彆關注瞭“後殖民設計思潮”對西方中心主義設計範式的反思。通過比較東方哲學(如侘寂、留白)與西方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內在差異,我們探討瞭如何發展齣更具包容性、更能適應本地化需求的視覺語言。書中詳述瞭“視覺修辭學”,即設計如何運用隱喻、諷刺和並置等手法,在復雜的社會議題中發齣強有力的、非語言的聲明。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設計與未來工作流的重塑 本書的收官部分著眼於麵嚮未來的設計實踐。可持續性不再是一個附加項,而是設計流程的內在驅動力。我們探討瞭“循環設計”(Circular Design)在産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並研究瞭如何使用數據可視化技術來揭示供應鏈中的環境足跡。 更進一步,我們分析瞭人工智能(AI)對創意行業的顛覆性影響。AI不再僅僅是輔助工具,而是潛在的“共同創作者”。本書詳細考察瞭生成式對抗網絡(GANs)和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概念生成、草圖迭代乃至最終交付物中的角色。這引發瞭關於“創造力所有權”和“設計師角色重新定位”的深刻討論。我們主張,未來的設計精英需要從“創造者”轉型為“策展人”和“係統架構師”,專注於定義問題和設定價值框架,而非僅僅執行美學決策。 結語:設計作為一種社會實踐 最終,《媒介的演進》將設計定位為一種至關重要的社會實踐工具,而非單純的商業裝飾。它要求從業者具備批判性思維、跨學科知識儲備,以及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本書旨在為尋求超越傳統界限、擁抱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堅實的理論框架與前沿的實踐視角。

著者信息

尚爭妍,專職作傢。
王珊,專職作傢。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論
 1.1 藝術設計概述
  1.1.1 設計從造物開始
  1.1.2 造型觀念的發生
  1.1.3 作為文化的藝術設計
  1.1.4 藝術設計的概念和範疇
 1.2 為什麼要進行設計
  1.2.1 人的需求
  1.2.2 市場需求
  1.2.3 設計是為瞭更美好的生活
 本章小結
 習題
第2章 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設計
 2.1 中國古代的藝術設計
  2.1.1 陶瓷工藝
  2.1.2 青銅工藝
  2.1.3 玉、漆、木、染織等工藝
 2.2 西方古代的藝術設計
  2.2.1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工藝美術
  2.2.2 歐洲中世紀的工藝美術
  2.2.3 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
  2.2.4 巴洛剋、洛可可時期的工藝美術
  2.2.5 歐洲近代的工藝美術
 本章小結
 習題
第3章 現代設計與後現代設計
 3.1 現代主義藝術設計的興起
  3.1.1 現代設計的文化與技術環境
  3.1.2 現代設計與現代藝術
 3.2 包浩斯與現代設計教育體係
  3.2.1 包浩斯與葛羅培斯
  3.2.2 基礎課程與設計教學
  3.2.3 大師與傑作
 3.3 國際主義設計風格與現代設計
  3.3.1 美國的現代設計
  3.3.2 其他國傢的現代設計
 3.4 後現代主義設計
  3.4.1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興起
  3.4.2 大眾文化與普普藝術設計風格
 本章小結
 習題
第4章 藝術設計的範疇
 4.1 設計的分類
 4.2 工業設計
 4.3 視覺傳達設計
 4.4 環境藝術設計
 4.5 染織與服裝設計
 4.6 動漫設計
 本章小結
 習題
第5章 設計的要素、方法和程序
 5.1 設計要素
  5.1.1 設計材料
  5.1.2 設計構成
  5.1.3 設計師
 5.2 設計方法
  5.2.1 方法論與設計方法論
  5.2.2 現代設計方法
 5.3 設計程序
  5.3.1 設計分析
  5.3.2 設計實現
 本章小結
 習題
第6章 設計美學
 6.1 功能美
  6.1.1 功能與功能美
  6.1.2 功能美的錶現
 6.2 形式美
  6.2.1 形式與形式美
  6.2.2 形式美的規則
 6.3 技術美
  6.3.1 技術與技術美
  6.3.2 技術美的體現
 本章小結
 習題
第7章 設計的趨勢
 7.1 資訊化社會與設計
 7.2 新型消費者
 7.3 締造創新型文化
 本章小結
 習題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5486082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9MB

圖書試讀

前言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對藝術設計人纔需求的與日俱增,政府製定瞭擴大招生規模等一係列政策,藝術設計專業在一些綜閤大學和師範院校中紛紛開設,開設瞭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動畫學院等,其發展趨勢之猛、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藝術設計教育應實現由「理論灌輸」到「實踐操作」的轉變,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結閤,培養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上手快、素養高、業務精、技能強的專業人纔。本書圍繞培養實踐能力強、素養高的技能型專門人纔的要求編寫而成。
  培養高素養的應用型人纔,除瞭建立完善的教學計畫和高水準的課程體係之外,還需要與之搭配的適用圖書。本書就是為切閤應用型設計人纔的培養目標,在對企業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分析畢業生就業反饋資訊的基礎上編寫的。本書具有如下特點。
  (1)理論針對性強。在本書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學生畢業後就業的工作職位及職位對其素養和技能的要求,全書側重於藝術設計基本原理的闡述,力求概念、原理錶述準確且通俗易懂,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本書注重吸收新知識和採用新準則,適當強化理論知識,以便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本書配有大量圖片。圖片與藝術設計領域密切相關,供學生運用所學的藝術設計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探討;課後設計瞭相關練習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3)本書結構清晰。首先,對藝術設計進行瞭概述,讓學生概括性地瞭解藝術設計;其次,針對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麵展開詳細的講述。這種結構清晰明瞭,便於學生掌握藝術設計的相關知識。
  本書主要由尚爭妍和王珊編著,丁明玉、馮倩、馮書亭、顧姝月、孔德勝、李浚猷、林婕、莊惠鳳、陳珊珊、劉靜也參與瞭本書的編寫。
  雖然本書各作者通力閤作,但因編寫時間和理論水準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誠摯地希望讀者對本書的錯漏之處給予批評指正。


編者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得說,這本《藝術設計概論》電子書的排版風格,簡直是挑戰數位閱讀的極限。你知道嗎,有些電子書為瞭遷就各種載具,調整字體大小後,排版就亂七八糟,這本電子書雖然勉強能看,但它的固定版麵設計在手機上簡直是災難。目錄的跳轉邏輯也讓人摸不著頭緒,有時候點進去一個章節,發現它其實是前一章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模組。內容上,它用瞭大量的篇幅在描述「什麼是美學」,並且引用瞭非常多古典哲學傢的觀點,對於想快速瞭解平麵設計軟體操作或使用者介麵(UI/UX)設計的新鮮人來說,這部分簡直是煎熬。感覺作者的背景比較偏嚮藝術史或純藝術領域,對於當代商業設計的脈絡掌握得不夠接地氣。例如,在討論品牌識別係統時,它花瞭極大的篇幅講述字體的歷史淵源,卻對現代動態標誌(Motion Logo)的應用趨勢輕描淡寫,這在資訊爆炸的現在,給齣的資訊是有點滯後的。我試著用平闆電腦閱讀,發現重點標註的功能也做得不太順暢,經常標記錯地方,這讓我對電子書的實用性大打摺扣。說白瞭,它更像是一份給大學一年級學生準備的學術導讀,而非一本能快速提升實務技能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語氣,用我阿嬤的話來說,就是「有夠生硬」。它通篇採用瞭非常學術、近乎翻譯腔的錶達方式,每一個句子都追求結構的嚴謹性,結果就是讀起來非常費勁,需要反覆咀嚼纔能消化其中的意思。例如,當它解釋「對比原則」時,用瞭好幾個複雜的從句結構,我感覺我不是在讀設計書,而是在解密一份古老的文獻。更讓人不解的是,書中收錄的視覺範例,很多都是歐美數十年前的經典作品,雖然經典無可厚非,但對於身處亞洲文化脈絡下的颱灣讀者而言,這些案例的文化共鳴感非常低。我會期待看到更多結閤在地文化、貼近年輕族群生活經驗的案例分析,例如颱灣的文創商品設計、或是本土IP的視覺發展等等,但這些內容幾乎闕如。書中提到瞭一段關於「設計倫理」的探討,但似乎又流於道德說教,沒有提供實際的決策模型來幫助設計師在商業壓力下做齣符閤倫理的選擇。對於需要即時解決問題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溫度」實在太低瞭。

评分

從檔案結構來看,這本《藝術設計概論》的電子書格式雖然是標準的ePub,但它內嵌的互動元素少得可憐。在這個人人都習慣點擊連結、觀看短影音輔助學習的時代,一本設計類的概論書,居然幾乎完全沒有超連結到外部資源,也沒有任何可以拖拉或改變參數的小動畫來展示設計原理的動態變化,這點讓我非常失望。例如,在討論「網格係統」時,如果能有一個小工具讓我拖動欄位數,即時看到頁麵佈局的變化,學習效果肯定會倍增。但它給的隻是靜態的截圖,然後配上一大段文字說明,效率非常差。我嘗試在閱讀過程中截圖保存重要概念,但電子書的防盜版機製讓截圖功能被鎖死,這極大地阻礙瞭我整理筆記的效率。總結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力圖宏大,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但它在數位媒介應有的「互動性」和「易用性」上徹底失分,讓原本枯燥的理論更加難以下嚥,感覺就像是把一本紙本書硬生生地掃描塞進瞭電子檔案裡,完全沒有針對數位平臺的特性進行二次優化。

评分

拿到這本《藝術設計概論》電子書後,最讓我驚喜(或者該說,最讓我費解)的是它對「永續設計」這一塊的著墨。我原本以為這隻是走過場的簡單提及,沒想到它居然用瞭一整章的篇幅,深入探討瞭材料的生命週期管理以及循環經濟在設計中的實踐。這種前瞻性的視角,在颱灣市麵上許多偏嚮傳統設計領域的書籍中是很罕見的。作者對於材料科學的理解深度,遠超乎一本「概論」書籍應有的範疇,甚至還提到瞭幾種最新的生物可分解聚閤材料的特性比較,這部分我甚至需要上網去查證那些學名。不過,這樣的好處也有個副作用,那就是其他基礎內容的篇幅就被壓縮瞭。像「設計溝通」這一環節,對於視覺語言的拆解分析就顯得相當薄弱,如果沒有先學過其他相關課程,光靠這本書,恐怕很難真正掌握如何有效率地嚮客戶或團隊傳達設計意圖。總體而言,它像是一個偏科的資優生,在某些極為專業且新興的領域錶現齣色,但在必須穩固的基礎學科上,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給人的整體感受就是「重點太偏」。

评分

這本《藝術設計概論》電子書,說真的,我拿到的時候心裡有點嘀咕,畢竟現在網路上免費資源太多瞭,要花錢買一本電子書,期待度自然就拉高瞭。翻開來看,內容的編排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多讓人驚豔的設計感,就是標準的教科書格式,圖文並茂,但圖的解析度和色彩飽和度偶爾讓人覺得少瞭那麼一點點數位閱讀的精緻感。對於初學者來說,它試圖涵蓋的麵嚮太廣瞭,從設計史的宏觀梳理到基礎的視覺元素分析,再到設計流程的SOP,幾乎是把整個藝術設計的版圖都想塞進去。問題就齣在這個「貪多嚼不爛」上。當講到包浩斯的時候,隻用瞭一個小段落帶過,但緊接著又跳到當代數位媒體設計的趨勢,那個銜接點顯得非常生硬,讀起來就像在坐雲霄飛車,還沒抓穩就又要換下一種體驗瞭。書中對於「設計思考」的論述也比較偏嚮學理層麵的定義,缺乏實際案例的深度剖析,讓我這個想趕快應用到實際專案的讀者,總覺得少瞭那麼一把「關鍵鑰匙」,沒辦法真正體會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戰的策略。整體而言,它提供瞭一個還算完整的知識骨架,但缺乏讓骨架「活起來」的血肉和靈魂,對於已經有些底子的設計人來說,可能會有種「老生常談」的無力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