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概論 (電子書)

藝術設計概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爭妍
图书标签:
  • 藝術設計
  • 設計概論
  • 電子書
  • 藝術史
  • 設計原理
  • 視覺傳達
  • 平面設計
  • 工業設計
  • 數位設計
  • 藝術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東方到西方,從古代到現代
一本最適合新手的藝術設計概論

▪「坐椅子」居然到宋代以後才開始流行!
▪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有什麼區別?
▪舉世聞名的藝術學院「包浩斯」跟現代藝術有什麼關係?
▪何謂「後現代主義」?
▪設計的「三大要素」你都具備了嗎?
▪未來的設計趨勢是什麼?

 【本書特色】
  (1)理論針對性強。考慮學生畢業後就業的工作職位及職位對其素養和技能的要求,全書側重於藝術設計基本原理的闡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準確且通俗易懂,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2)本書配有大量圖片。圖片與藝術設計領域密切相關,供學生運用所學的藝術設計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探討;課後設計了相關練習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3)本書結構清晰。首先,對藝術設計進行了概述,讓學生概括性地了解藝術設計;其次,針對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面展開詳細的講述。這種結構清晰明了,便於學生掌握藝術設計的相關知識。

探索视觉叙事与文化交融的深度之旅 21世纪设计思维的变革与实践 《媒介的演进:从手工艺到数字构建的跨学科研究》 本书并非一部探讨基础艺术设计理论或电子书格式的书籍,而是深入剖析当代设计领域一场深刻的、由技术驱动的范式转移。它聚焦于“媒介”这一核心概念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被重新定义和重塑。我们将追溯设计语言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演变轨迹,重点考察互联网、移动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对设计美学、伦理责任和用户体验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第一部分:物质性的消解与数字实体的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设计客体”的物理属性进行了批判性审视。传统的物质性(如印刷品的触感、雕塑的重量)正在被像素的精确性、算法的流动性所取代。我们探讨了“拟物化设计”(Skeuomorphism)的兴衰,以及如何从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转向更具沉浸感和三维空间感的界面构建。 深入分析了“数字手工性”(Digital Craftsmanship)的兴起。设计师不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者,更是代码的编织者、参数的定义者。我们研究了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如何从建筑领域渗透到平面和交互设计中,使得形态生成过程本身成为设计美学的一部分。这不仅关乎视觉效果,更关乎设计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第二部分:体验经济下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连接 当代设计的核心战场已从“物”转向“体验”。本书详细阐述了“叙事驱动设计”(Narrative-Driven Design)的理论框架。这包括如何构建多线性叙事路径、如何利用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来预测和引导用户的情感反应。 我们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分析了成功的品牌体验如何超越产品本身,构建起围绕用户生活方式的生态系统。重点剖析了“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s)在建立品牌个性与用户信任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细微的动态反馈,如同文学中的潜台词,在无声中完成了深层次的沟通。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体验的伦理边界”——当设计能够精准预测甚至操纵用户行为时,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应如何界定?我们引用了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论证情感设计与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微妙张力。 第三部分:跨文化语境下的符号学与视觉张力 设计从来都不是真空中的产物,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本章专注于符号学在当代全球化设计中的应用与挑战。我们分析了色彩、字体、空间布局等基本视觉元素在全球不同文化中意义的漂移与固化。 特别关注了“后殖民设计思潮”对西方中心主义设计范式的反思。通过比较东方哲学(如侘寂、留白)与西方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内在差异,我们探讨了如何发展出更具包容性、更能适应本地化需求的视觉语言。书中详述了“视觉修辞学”,即设计如何运用隐喻、讽刺和并置等手法,在复杂的社会议题中发出强有力的、非语言的声明。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设计与未来工作流的重塑 本书的收官部分着眼于面向未来的设计实践。可持续性不再是一个附加项,而是设计流程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探讨了“循环设计”(Circular Design)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并研究了如何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来揭示供应链中的环境足迹。 更进一步,我们分析了人工智能(AI)对创意行业的颠覆性影响。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潜在的“共同创作者”。本书详细考察了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和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概念生成、草图迭代乃至最终交付物中的角色。这引发了关于“创造力所有权”和“设计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深刻讨论。我们主张,未来的设计精英需要从“创造者”转型为“策展人”和“系统架构师”,专注于定义问题和设定价值框架,而非仅仅执行美学决策。 结语: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最终,《媒介的演进》将设计定位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实践工具,而非单纯的商业装饰。它要求从业者具备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本书旨在为寻求超越传统界限、拥抱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坚实的理论框架与前沿的实践视角。

著者信息

尚爭妍,專職作家。
王珊,專職作家。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導論
 1.1 藝術設計概述
  1.1.1 設計從造物開始
  1.1.2 造型觀念的發生
  1.1.3 作為文化的藝術設計
  1.1.4 藝術設計的概念和範疇
 1.2 為什麼要進行設計
  1.2.1 人的需求
  1.2.2 市場需求
  1.2.3 設計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本章小結
 習題
第2章 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設計
 2.1 中國古代的藝術設計
  2.1.1 陶瓷工藝
  2.1.2 青銅工藝
  2.1.3 玉、漆、木、染織等工藝
 2.2 西方古代的藝術設計
  2.2.1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工藝美術
  2.2.2 歐洲中世紀的工藝美術
  2.2.3 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
  2.2.4 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工藝美術
  2.2.5 歐洲近代的工藝美術
 本章小結
 習題
第3章 現代設計與後現代設計
 3.1 現代主義藝術設計的興起
  3.1.1 現代設計的文化與技術環境
  3.1.2 現代設計與現代藝術
 3.2 包浩斯與現代設計教育體系
  3.2.1 包浩斯與葛羅培斯
  3.2.2 基礎課程與設計教學
  3.2.3 大師與傑作
 3.3 國際主義設計風格與現代設計
  3.3.1 美國的現代設計
  3.3.2 其他國家的現代設計
 3.4 後現代主義設計
  3.4.1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興起
  3.4.2 大眾文化與普普藝術設計風格
 本章小結
 習題
第4章 藝術設計的範疇
 4.1 設計的分類
 4.2 工業設計
 4.3 視覺傳達設計
 4.4 環境藝術設計
 4.5 染織與服裝設計
 4.6 動漫設計
 本章小結
 習題
第5章 設計的要素、方法和程序
 5.1 設計要素
  5.1.1 設計材料
  5.1.2 設計構成
  5.1.3 設計師
 5.2 設計方法
  5.2.1 方法論與設計方法論
  5.2.2 現代設計方法
 5.3 設計程序
  5.3.1 設計分析
  5.3.2 設計實現
 本章小結
 習題
第6章 設計美學
 6.1 功能美
  6.1.1 功能與功能美
  6.1.2 功能美的表現
 6.2 形式美
  6.2.1 形式與形式美
  6.2.2 形式美的規則
 6.3 技術美
  6.3.1 技術與技術美
  6.3.2 技術美的體現
 本章小結
 習題
第7章 設計的趨勢
 7.1 資訊化社會與設計
 7.2 新型消費者
 7.3 締造創新型文化
 本章小結
 習題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486082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9MB

图书试读

前言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的與日俱增,政府制定了擴大招生規模等一系列政策,藝術設計專業在一些綜合大學和師範院校中紛紛開設,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動畫學院等,其發展趨勢之猛、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藝術設計教育應實現由「理論灌輸」到「實踐操作」的轉變,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培養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上手快、素養高、業務精、技能強的專業人才。本書圍繞培養實踐能力強、素養高的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編寫而成。
  培養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除了建立完善的教學計畫和高水準的課程體系之外,還需要與之搭配的適用圖書。本書就是為切合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對企業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分析畢業生就業反饋資訊的基礎上編寫的。本書具有如下特點。
  (1)理論針對性強。在本書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學生畢業後就業的工作職位及職位對其素養和技能的要求,全書側重於藝術設計基本原理的闡述,力求概念、原理表述準確且通俗易懂,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本書注重吸收新知識和採用新準則,適當強化理論知識,以便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本書配有大量圖片。圖片與藝術設計領域密切相關,供學生運用所學的藝術設計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探討;課後設計了相關練習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3)本書結構清晰。首先,對藝術設計進行了概述,讓學生概括性地了解藝術設計;其次,針對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面展開詳細的講述。這種結構清晰明了,便於學生掌握藝術設計的相關知識。
  本書主要由尚爭妍和王珊編著,丁明玉、馮倩、馮書亭、顧姝月、孔德勝、李浚猷、林婕、莊惠鳳、陳珊珊、劉靜也參與了本書的編寫。
  雖然本書各作者通力合作,但因編寫時間和理論水準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誠摯地希望讀者對本書的錯漏之處給予批評指正。


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這本《藝術設計概論》電子書的排版風格,簡直是挑戰數位閱讀的極限。你知道嗎,有些電子書為了遷就各種載具,調整字體大小後,排版就亂七八糟,這本電子書雖然勉強能看,但它的固定版面設計在手機上簡直是災難。目錄的跳轉邏輯也讓人摸不著頭緒,有時候點進去一個章節,發現它其實是前一章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模組。內容上,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描述「什麼是美學」,並且引用了非常多古典哲學家的觀點,對於想快速了解平面設計軟體操作或使用者介面(UI/UX)設計的新鮮人來說,這部分簡直是煎熬。感覺作者的背景比較偏向藝術史或純藝術領域,對於當代商業設計的脈絡掌握得不夠接地氣。例如,在討論品牌識別系統時,它花了極大的篇幅講述字體的歷史淵源,卻對現代動態標誌(Motion Logo)的應用趨勢輕描淡寫,這在資訊爆炸的現在,給出的資訊是有點滯後的。我試著用平板電腦閱讀,發現重點標註的功能也做得不太順暢,經常標記錯地方,這讓我對電子書的實用性大打折扣。說白了,它更像是一份給大學一年級學生準備的學術導讀,而非一本能快速提升實務技能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語氣,用我阿嬤的話來說,就是「有夠生硬」。它通篇採用了非常學術、近乎翻譯腔的表達方式,每一個句子都追求結構的嚴謹性,結果就是讀起來非常費勁,需要反覆咀嚼才能消化其中的意思。例如,當它解釋「對比原則」時,用了好幾個複雜的從句結構,我感覺我不是在讀設計書,而是在解密一份古老的文獻。更讓人不解的是,書中收錄的視覺範例,很多都是歐美數十年前的經典作品,雖然經典無可厚非,但對於身處亞洲文化脈絡下的台灣讀者而言,這些案例的文化共鳴感非常低。我會期待看到更多結合在地文化、貼近年輕族群生活經驗的案例分析,例如台灣的文創商品設計、或是本土IP的視覺發展等等,但這些內容幾乎闕如。書中提到了一段關於「設計倫理」的探討,但似乎又流於道德說教,沒有提供實際的決策模型來幫助設計師在商業壓力下做出符合倫理的選擇。對於需要即時解決問題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溫度」實在太低了。

评分

拿到這本《藝術設計概論》電子書後,最讓我驚喜(或者該說,最讓我費解)的是它對「永續設計」這一塊的著墨。我原本以為這只是走過場的簡單提及,沒想到它居然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深入探討了材料的生命週期管理以及循環經濟在設計中的實踐。這種前瞻性的視角,在台灣市面上許多偏向傳統設計領域的書籍中是很罕見的。作者對於材料科學的理解深度,遠超乎一本「概論」書籍應有的範疇,甚至還提到了幾種最新的生物可分解聚合材料的特性比較,這部分我甚至需要上網去查證那些學名。不過,這樣的好處也有個副作用,那就是其他基礎內容的篇幅就被壓縮了。像「設計溝通」這一環節,對於視覺語言的拆解分析就顯得相當薄弱,如果沒有先學過其他相關課程,光靠這本書,恐怕很難真正掌握如何有效率地向客戶或團隊傳達設計意圖。總體而言,它像是一個偏科的資優生,在某些極為專業且新興的領域表現出色,但在必須穩固的基礎學科上,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給人的整體感受就是「重點太偏」。

评分

這本《藝術設計概論》電子書,說真的,我拿到的時候心裡有點嘀咕,畢竟現在網路上免費資源太多了,要花錢買一本電子書,期待度自然就拉高了。翻開來看,內容的編排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多讓人驚豔的設計感,就是標準的教科書格式,圖文並茂,但圖的解析度和色彩飽和度偶爾讓人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點數位閱讀的精緻感。對於初學者來說,它試圖涵蓋的面向太廣了,從設計史的宏觀梳理到基礎的視覺元素分析,再到設計流程的SOP,幾乎是把整個藝術設計的版圖都想塞進去。問題就出在這個「貪多嚼不爛」上。當講到包浩斯的時候,只用了一個小段落帶過,但緊接著又跳到當代數位媒體設計的趨勢,那個銜接點顯得非常生硬,讀起來就像在坐雲霄飛車,還沒抓穩就又要換下一種體驗了。書中對於「設計思考」的論述也比較偏向學理層面的定義,缺乏實際案例的深度剖析,讓我這個想趕快應用到實際專案的讀者,總覺得少了那麼一把「關鍵鑰匙」,沒辦法真正體會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戰的策略。整體而言,它提供了一個還算完整的知識骨架,但缺乏讓骨架「活起來」的血肉和靈魂,對於已經有些底子的設計人來說,可能會有種「老生常談」的無力感。

评分

從檔案結構來看,這本《藝術設計概論》的電子書格式雖然是標準的ePub,但它內嵌的互動元素少得可憐。在這個人人都習慣點擊連結、觀看短影音輔助學習的時代,一本設計類的概論書,居然幾乎完全沒有超連結到外部資源,也沒有任何可以拖拉或改變參數的小動畫來展示設計原理的動態變化,這點讓我非常失望。例如,在討論「網格系統」時,如果能有一個小工具讓我拖動欄位數,即時看到頁面佈局的變化,學習效果肯定會倍增。但它給的只是靜態的截圖,然後配上一大段文字說明,效率非常差。我嘗試在閱讀過程中截圖保存重要概念,但電子書的防盜版機制讓截圖功能被鎖死,這極大地阻礙了我整理筆記的效率。總結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力圖宏大,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但它在數位媒介應有的「互動性」和「易用性」上徹底失分,讓原本枯燥的理論更加難以下嚥,感覺就像是把一本紙本書硬生生地掃描塞進了電子檔案裡,完全沒有針對數位平臺的特性進行二次優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