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設計 (電子書)

二維設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鐵鐘
图书标签:
  • 设计
  • 二维设计
  • 平面设计
  • 电子书
  • 艺术设计
  • 图形设计
  • 软件教程
  • 设计入门
  • 数码艺术
  • 视觉传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設計師的作品是否完美,不是取決於沒有任何元素可以添加,
  而是沒有任何元素可以刪除。」
  —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里。

  ‧如何定義一個點
  點作為一個視覺化符號,必須在既有對比性的情況下才能呈現,如果「點」的面積相對較大就會形成「面」,但是不同於「面」的視覺屬性,點擴大所形成的面總有一個可以快速辨識的中心,這個中心總在
0維度上進行擴散,只要擴散的程度大致相同,我們就認定其為一個點。

  │線的錯覺
  線的交錯會產生對視覺的影響,我們在畫面中將
3條線在一個點上進行交錯,視覺的中心將會落在這個位置,並且這個點也會顯得非常突兀。這些線段相互干擾所出現的視覺對抗與錯覺,會影響到畫面的視覺導向而產生錯誤的引導。

  △黃金分割不是萬能的
  「黃金分割就像圓周率一樣,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被嚴格應用,總會有差別。」電腦顯示器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以
43的比例製造的,隨著解析度的提升,169的顯示器開始出現,而現在還出現219的顯示器,都不能嚴格套用黃金矩形的比例關係,但使用起來並沒有什麼不適。

  ∮平面設計與格式塔心理學
  1完形原理
  人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如果事物不是完整的,會下意識地將其「完形」。設計師往往利用這種心理作用設計出富有創意的畫面效果,以吸引受眾關注。
  2圖底原理
  「圖」指的是畫面中的主體形象,而「底」則是用來襯托的背景。「圖」與「底」之間的共存效果可以簡化設計作品的結構關係,使之更容易被受眾辨識。

  
一本適合所有初學者入門的平面設計
  本書引導讀者完成由具象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象的設計思維過程,以及在該過程中所涉及的設計方法等諸多問題,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內容詳實、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幫助讀者理解設計的基礎知識。

深入探寻人类文明的隐形脉络:一部关于结构、秩序与创新的综合性著作 图书名称: 《文明的骨架:从符号到系统的演进》 图书简介: 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所能直接感知的艺术、技术与社会形态,无不建立在某种深层的、看不见的“骨架”之上。这部《文明的骨架:从符号到系统的演进》并非聚焦于具体的图像或设计案例,而是致力于剖析支撑一切人类创造活动的底层逻辑、结构原则以及信息组织方式。它是一次跨学科的宏大叙事,旨在揭示从原始部落的记事符号到现代复杂算法,人类如何一步步构建起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内在秩序。 本书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史”或“技术史”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一种更加结构主义和系统论的视角。我们认为,无论是古代的城邦规划、中世纪的哲学体系,还是当代的信息架构,其核心都在于对关系、层级与边界的精确界定。 第一部分:符号的诞生与意义的锚定 本部分追溯人类认知与表达的源头,探讨早期文化如何通过视觉和空间符号来驯服混沌的世界。 第一章:从岩画到楔形文字:具象表征的突破 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人类如何从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具象表征)跃升至抽象概念的编码。重点考察了史前壁画中的空间布局、美索不达米亚泥板上的信息密度管理,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中对“形”与“意”的捆绑机制。这里探讨的“设计”并非美学考量,而是信息压缩与远距离可靠传输的原始需求。我们会细致解构这些符号系统中的迭代与标准化过程,即人类如何通过重复的实践来固化意义的传递路径。 第二章:几何学的原型力量:欧几里得与秩序的预言 几何学被视为人类最早的纯粹抽象系统。本章着重探讨柏拉图主义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如何将“完美比例”视为宇宙的内在真理。我们研究古希腊三艺(建筑、雕塑、数学)中对比例、对称与黄金分割的执着,将其视为对“可理解性”的早期追求。这种对秩序的内在渴望,是如何塑造了后世的理性思维范式,并影响了从神庙设计到法律条文结构的方方面面。 第三章:地图学与记忆宫殿:空间秩序的构建 空间组织是人类心智结构的关键体现。本章对比了古代的星图、朝贡路线图与“记忆宫殿”技术。地图不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权力关系和认知框架的投射。我们分析了这些早期空间模型中存在的拓扑学原理——即节点、连接和路径的重要性,这些原理至今仍支配着我们对网络和数据流的理解。 第二部分:中介系统的生成与复杂性的管理 随着文明的扩张,单一的符号已不足以支撑复杂的社会运作,中介系统(Mediating Systems)开始出现,用以协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经济往来和知识传承。 第四章:法律文本与官僚结构的层级设计 大型帝国(如罗马帝国)的成功,依赖于其对法律和行政的分层管理。本章将法律条文视为一种特殊的“用户界面”,它必须清晰地界定权限、责任和例外情况。我们分析了罗马法中的“层级嵌套”结构——从元老院的法案到地方的判例,这种垂直的信息流和决策链如何确保了帝国的稳定运行,以及这种结构对后世管理学和组织理论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书写媒介的革命:从羊皮纸到印刷术的结构性冲击 知识的载体决定了知识的传播形态。本章不讨论印刷术的发明本身,而是关注其对知识单元的重新定义。活字印刷术使得知识不再是稀有的、由僧侣垄断的“整体”,而成为可以被模块化、索引化、交叉引用的“碎片”。我们探讨了索引、页码、目录这些“辅助结构”的诞生,它们极大地提升了知识检索的效率,是人类信息架构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第六章:炼金术与早期化学:对物质转化的系统化尝试 炼金术常被视为伪科学,但其核心是对物质属性进行分类、命名和操作的早期系统工程。本章将炼金术视为一种流程化的实验方法,分析了其对于元素、混合物、反应条件的早期定义和操作手册。这体现了人类试图通过规范化的步骤来重组和优化物理世界的一种结构化尝试。 第三部分:现代系统的抽象与模型的泛化 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要求结构和系统必须具备更高的抽象性、适应性和可复制性。 第七章:钟表与蒸汽机:机械逻辑对时间的重塑 工业时代的基石在于对周期性、精确性和因果关系的绝对掌控。钟表不仅是计时工具,它是一种社会时间的度量标准,强制性地将人类活动纳入统一的节拍。蒸汽机则代表了一种能量转换的系统模型——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环。本章研究了这种对“可预测机械性”的推崇,如何渗透到社会组织(如工厂管理)的结构设计中。 第八章:逻辑学与数理经济学:从实体到抽象关系的抽取 进入现代,人类开始尝试用纯粹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分析了非欧几何、集合论以及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剥离了具体的物质内容,专注于关系本身。经济学中的“均衡点”和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都是对复杂交互中稳定状态的结构化描述。 第九章: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与控制论的兴起 信息时代的到来,核心在于对连接性(Connectivity)的研究。本章从香农的信息论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拓扑结构(如星形、网状、环形网络)来优化信息的传输效率和抗毁性。控制论(Cybernetics)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将生物、机械与社会系统视为可以被反馈回路和目标函数描述的统一整体,这为所有现代管理、自动化和系统工程奠定了最终的理论框架。 结论:超越表象,把握底层架构 《文明的骨架》最终引导读者认识到,无论是古代的纹饰布局,还是现代的软件架构,其背后都潜藏着人类对效率、可读性和稳定性的结构性追求。理解这些隐藏的骨架,远比单纯欣赏表面的“设计”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著作邀请读者以一种更深刻、更本质的视角,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由层级、连接和规则编织而成的复杂世界。

著者信息

鐵鐘,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在讀。
沈潔,日本九州產業大學攝影教師碩士。

图书目录

前 言
CHAPTER 01 概論
 1.1 設計與繪畫
 1.2 包浩斯
 1.3 視覺形態
  1.3.1 自然形態
  1.3.2 偶發形態
  1.3.3 分形形態
  1.3.4 抽象形態
 1.4 中國視覺元素
 1.5 綜合練習
CHAPTER 02 基本視覺元素
 2.1 點
  2.1.1 如何定義一個點
  2.1.2 點的屬性
  2.1.3 點的錯覺
  2.1.4 點的形態表象
  2.1.5 點的應用
 2.2 線
  2.2.1 線的屬性
  2.2.2 線的錯覺
  2.2.3 線的形態表象
  2.2.4 線的應用
 2.3 面
  2.3.1 面的屬性
  2.3.2 面的錯覺
  2.3.3 面的形態表象
  2.3.4 面的應用
 2.4 綜合練習
CHAPTER 03 形式原理與法則
 3.1 比例與分割
  3.1.1 黃金比例
  3.1.2 設計分割
 3.2 格式塔
  3.2.1 格式塔的基本要點
  3.2.2 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原理
 3.3 對稱與平衡
  3.3.1 對稱
  3.3.2 平衡
 3.4 構圖與骨骼
  3.4.1 構圖原則
  3.4.2 骨骼
  3.4.3 重複
  3.4.4 漸變
  3.4.5 特異
  3.4.6 聚散
  3.4.7 節奏
 3.5 綜合練習
CHAPTER 04 色彩
 4.1 色彩的相關概念
  4.1.1 色相
  4.1.2 色溫
  4.1.3 飽和度
  4.1.4 明度
 4.2 認識色彩
  4.2.1 有彩色和無彩色
  4.2.2 色環
  4.2.3 三原色
  4.2.4 間色
  4.2.5 補色
  4.2.6 專色
 4.3 色彩的規則與標準
  4.3.1 國際色彩表色體系
  4.3.2 配色體系
 4.4 色彩的搭配
 4.5 綜合練習
CHAPTER 05 視覺語言形態應用與表現
 5.1 形與色的混合
 5.2 圖文整合
 5.3 綜合練習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55294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3.7MB

图书试读

前 言

  設計基礎教育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總結出了適合設計教育現狀的教學模式。對原有的「三大建構」中的平面建構與色彩建構進行了合併,統稱為「二維設計」。這種設計基礎教學的模式被大多數設計院校所接受,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課時的分配對於基礎課程逐漸減少,早期設計基礎課課時較多,所有的學生都需要接受素描、色彩、三大建構等相關基礎課程的培訓,才能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這主要是由於專業課程細分不夠,基礎課教師過多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次是現行的設計學院本科教學多為二分制教學體制,也就是基礎教學和專業教學分開,素描、色彩等課程也不再教授傳統的繪畫基礎,而是轉向設計思維的引導性繪畫教學。同樣,建構教學也將色彩建構分散在二維設計和三維設計的課程中,因為色彩的應用並不能剝離載體而進行單獨設計,不同的介質對於色彩設計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而立體建構的部分內容,也被融入了部分專業課中。在此基礎之上還擴展出了動態建構設計,這是因為設計實踐中出現的不同介質導致出現了新的建構模式,其設計方法與傳統的建構有所重疊,但也有自己的獨特視覺語言形式。

  全書分為
5章,內容分別為CHAPTER 01概論、CHAPTER 02基本視覺元素、CHAPTER 03形式原理與法則、CHAPTER 04色彩、CHAPTER 05視覺語言形態應用與表現。前4章可按照48課時進行講授,每章12節課左右,第2章內容較多,讀者也可以自行進行調整。第5章為綜合練習部分,可以作為擴展內容進行學習。

  本書由鐵鐘、沈潔編著,由設計學
IV類高峰學科項目-包裝文化與品牌研究團隊和教材建設項目J201507002資助。參與編寫的人員還有吳雷、彭凱翔、龔斌傑、劉子璇、雷磊、李建平、王文靜、劉躍偉、程姣、趙佳峰、程延麗、萬聚生、陶光仁、萬里、賈慧軍、陳勇傑、趙允龍、刁江麗、王銀磊、王科軍、司愛榮、王建民、趙朝學、宋振敏、李永增。

鐵 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算是一個對細節很敏感的人,很多設計書籍在講到軟體操作層面時,往往會忽略掉一些關鍵的細微設定,導致讀者在實際操作時會遇到瓶頸。但這本《二維設計》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純粹的工具書,但它在講解概念時,會適度地穿插一些軟體中的實用小技巧,讓你明白這些理論在現實工具中是如何被實現的。例如,它對「網格系統」的講解,就遠比我以前在學校學到的要深入。它不只告訴你網格要怎麼畫,更解釋了不同行業(像是雜誌、網頁、App)該如何選用不同密度的網格系統來配合其資訊密度。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把抽象的設計原則,落實到了可操作的步驟,讓「設計」這件事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封面設計就讓我很驚豔,那個簡潔又有力的線條感,馬上就抓住我的目光。其實我對設計這塊領域一直都很感興趣,從以前學設計的時候,就覺得很多理論書讀起來都挺枯燥的,但這本的編排方式很不一樣,它把一些複雜的概念用很生活化的例子去解釋,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輕鬆入門。特別是書裡頭提到的一些排版的心法,真的是讓我茅塞頓開。以前總覺得排版就是把東西放上去就好,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每一個留白、每一個字體大小的選擇,背後都有這麼多學問。我還記得書中有個章節專門講色彩心理學,搭配實際的案例分析,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平常在做簡報或網頁設計時對顏色的使用習慣,真的學到很多實用的技巧,而且是那種馬上就能在工作上應用出來的。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口語化,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不像有些設計書寫得像在唸教科書,讓人讀沒兩頁就想合起來。作者的敘事方式很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在跟你分享他的血淚史和獨門秘笈。我特別推崇它在探討「設計的迭代與優化」那個部分。它不只教你怎麼「做」設計,更教你怎麼「審視」設計。書中提到許多關於使用者回饋的處理方式,以及如何從負面評論中提煉出有效優化方向的技巧,這對我們這些常常需要面對客戶修改意見的人來說,簡直是救贖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好的設計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的存在」,這句話讓我反覆思索了很久,也讓我對自己未來的設計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不再只是追求花俏,而是更注重實用性與流暢度。

评分

最近幾年設計圈的風潮轉得很快,扁平化設計、微互動,各種名詞不斷出現,讓人有點應接不暇。我買這本書其實是想找一本能夠「紮根」的參考書,而不是追逐一時的流行。讀完之後,我發現它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並沒有過度強調最新的風格,而是回歸到二維設計最核心、最不變的基礎原理,像是平衡感、對比性、以及物件間的關係。這種「萬變不離其宗」的教學思路,讓我對整個設計領域的認知變得更加穩固。每當我對新的設計趨勢感到迷惘時,我會翻閱這本書的幾個核心章節,馬上就能找到錨點,重新審視這些新趨勢是否真的符合這些基礎原則。對於想建立長期設計思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長遠的。

评分

說真的,我對設計的知識背景不算深厚,但這本《二維設計》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及時雨。我之前在幫公司處理一些視覺素材時,常常覺得作品看起來「怪怪的」,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本書裡頭的「視覺層次」章節,徹底解答了我的疑惑。它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了人們在視覺接收資訊時的順序和重點。那種講解的邏輯性非常強,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直接告訴你,當你想讓讀者先看到A,再看到B時,你該怎麼運用對比度和位置來引導他們的目光。我還特別喜歡它分享的一些設計師的思考流程,讓我明白設計不只是美感問題,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讀完後,我不再只是被動地去模仿別人的設計,而是開始學會主動去思考背後的設計意圖,這對我來說是質的飛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