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覺醒:揪出我執和自我中心,擺脫輪迴束縛的根源 (電子書)

業力覺醒:揪出我執和自我中心,擺脫輪迴束縛的根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丹.卻准
图书标签:
  • 業力
  • 覺醒
  • 自我
  • 執著
  • 輪迴
  • 佛教
  • 靈性成長
  • 心靈
  • 解脫
  • 頓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達賴喇嘛的弟子圖丹‧卻准比丘尼,
透過講說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
善用懺悔、依止、防護、對治四力淨化修心──

創造快樂之因,將違緣轉為道用、化煩惱為菩提;
避免痛苦之源,焦慮、恐懼和憂鬱亦將大為減少


你可曾納悶──為何不幸總會臨到我的頭上?想過得幸福、遠離悲傷不能靠自己決定嗎?向佛陀祈禱把事情變得順順利利,好像祂都沒聽到?

無論是初學佛法或是已經修行了幾十年的人,對於業力如何運作以及要怎麼應用於生活,常常會產生疑問,幸而佛陀和後世的佛法大師們留下豐富言教,開示了業力和業果的基本知識,幫助人們瞭解業力法則的作用及影響;其中一部即是由印度聖者法護大師所作的偈頌:《劍輪修心法》(又名《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既是作者自身修行的轉捩點,也是作者在書中帶領讀者深入鑽研的法教。

在正式進入《劍輪修心法》之前,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了佛法的世界觀;從第3章開始到第13章,則是由淺入深地講述《劍輪修心法》共116段偈頌;末了,則以阿底峽尊者一首激勵人心的詩和迴向來作為結束。

透過法護大師的開示及作者的講述,我們將越來越明白:生活中所遭遇的逆緣(不合己意之事)並非偶然,也不是其他眾生的錯,而是內心無明、瞋心和執取的行動所導致的後果。當我們決意從「自我中心」和「我執」解脫,學習承擔與安忍,以他人心苦為良藥,發心利益眾生,將不再被物相糾結,結下善業的果子,並遇見善知識。

訓練自己了知「業力」在生命裡環環相扣,覺察過去的行動、現在的體驗和未來的情況,全都由心所造,對將來都有莫大影響。你會開始細心揀擇,於是更具正念,思慮也會更為周詳。對於處在繁忙、紛亂的社會,眾聲喧嘩的現代人來說,本書猶如清涼甘露,淌淌流入心泉──若能將法教實際運用於日常,必定受用無窮。
沉潛心海:洞悉心智迷霧與生命藍圖的探尋 本書是一本深入探索人類心靈結構、意識流轉,以及生命意義的哲學與實踐指南。它不聚焦於任何特定的宗教教義或輪迴概念,而是將焦點置於當下心靈的運作機制,以及個體如何透過精微的自我覺察,建構更清晰、更有力量的人生軌跡。 第一部:心智的煉金術——解構日常的思維慣性 我們的心智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工廠,日夜不休地生產著信念、判斷和情緒。本書的第一部分,旨在引導讀者成為這座工廠最嚴謹的觀察者。我們將從神經科學的基礎出發,探討大腦如何形成「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這個被認為與自我敘事、擔憂未來和回憶過去緊密相關的網絡。 我們不談宿命,只談習慣。大量的篇幅將用於解析「心智慣性」的形成過程。這包括了童年經驗、社會文化灌輸以及語言結構對我們認知濾鏡的塑形作用。讀者將學習如何識別那些看似「自然」卻實則限制了視野的內在腳本。例如,那些關於「我不夠好」或「世界總是充滿競爭」的潛意識設定,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驅動我們的決策,甚至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與職業選擇。 本書提供了一套詳細的「思維解剖學」工具箱,鼓勵讀者練習「認知去中心化」(Cognitive Defusion)。這並非要消除思想,而是要將自己與思想的內容拉開距離,將「我有一個想法」視為一個中性的事件,而非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結構化的冥想練習與書寫提示,幫助讀者在情緒風暴來臨時,找到錨定當下的穩定點,而非被情緒的洪流裹挾前行。 第二部:敘事的權力——重建自我身份的邊界 人類以敘事而生。我們透過不斷講述關於「我是誰」的故事來維持自我的一致性。然而,許多人終生受困於一個過時或局限的自我敘事。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了「身份認同的流動性」這一核心概念。 我們會詳細分析「小我」(Ego)的運作機制,將其視為一套複雜的生存與自我保護系統,而非需要徹底摧毀的敵人。這個系統的特點是需要不斷尋求外部的認可和確認來維持其穩定性。當我們過度依賴外部評價時,我們便將生命的控制權拱手讓人。 我們將探討「自我參照效應」在日常中的體現:我們如何傾向於將所有外部資訊解讀為與自己相關,從而加固已有的身份標籤。書中提供了一套「敘事重構技術」,鼓勵讀者繪製出自己當前的核心身份地圖,並標註出那些基於恐懼而非事實的假設。這部分練習旨在溫和地挑戰那些僵化的標籤,例如「我是個完美主義者」、「我無法處理衝突」等。目標是將身份從固定的名詞轉變為不斷演化的動詞,強調行動與體驗本身,而非最終的標籤。 第三部:專注力的重建——通往深度連結的橋樑 在當代社會,專注力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本書認為,對專注力的管理,實質上是對生命能量分配的掌控。當我們的心智不斷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跳躍時,我們便錯過了此刻正在發生的真實體驗。 這一章節探討了「深度專注」(Flow State)的心理學基礎。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設置清晰的目標、即時的反饋機制,以及將任務難度與個人技能相匹配,來進入一種效率與愉悅感並存的狀態。這並非僅限於工作或藝術創作,而是可以應用於任何日常活動,包括人際溝通、吃飯乃至行走。 書中詳述了「多重任務處理」的迷思。科學證據表明,所謂的多任務處理,實則是快速的「任務切換」,這帶來了認知上的高昂成本。我們將提供具體的策略,指導讀者如何有意識地為重要的事務預留「不被打擾的時間區」,並在這些時間內,將心智的全部資源導向單一的對象。這種對當下的全然投入,是提升生活品質最直接且最無需依賴外部條件的方法。 第四部:關係的鏡像——從自我投射到真實互動 人際關係是我們最常進行「心智投射」的場所。我們很少直接看到對方,更多時候,我們是在與我們對對方的「想像」互動。本書將分析「投射機制」如何扭曲了我們對他人的感知。 我們將探討「需求管理」在關係中的重要性。當我們將自身的未滿足感或期望投射到伴侶、同事或朋友身上時,關係便成為了一種索取而非給予的場域。書中提供了一套「非暴力溝通」的進階應用框架,重點在於區分「觀察」與「詮釋」、「感受」與「想法」、「需求」與「請求」。 此外,對於「衝突」的處理,本書提供了一種視角轉換的練習:將衝突視為關係中資訊交換不足的信號,而非道德上的失敗。學習如何誠實地面對自己在關係中產生的不適感,並將其作為自我理解的線索,而非指責他人的開端。這部分旨在培養一種更堅韌、更少脆弱性的親密關係模式。 結語:當下即是起點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賦予讀者清晰的洞察力和操作工具,使他們能夠在現有的生命情境中,做出更貼合自身真實意願的選擇。它不是提供一個終極的答案或虛無縹緲的彼岸,而是將所有的光束,集中於此刻的心靈舞台。透過對思維的精微操縱和對專注力的有效運用,個體得以從習慣性的反應模式中解脫,轉而以更主動、更具創造力的方式,設計和體驗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這是一場深刻的內在工程學,所有工具皆已備妥,啟程的時刻,就在翻開書頁的那一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
達賴喇嘛的美籍弟子,一九七七年成為佛教比丘尼,經年在美國各地巡迴弘法。成長於美國洛杉磯,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其後於南加州大學任職研究員。長年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研究與傳授佛法,遂於華盛頓州創立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並擔任住持。
卻准是廣受歡迎的演說者,以實際可行之道,說明如何把佛教法教應用於日常生活,帶來數本暢銷著作,包括《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培養慈悲心》(橡樹林文化)、《開闊心,清淨心》(佛光出版社)、《誰惹你生氣》(法鼓文化)、《當囚徒遇見佛陀》(心靈工坊)等。

譯者簡介

雷叔雲
台大畢業,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獲頒第三十三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有《慈心禪》、《愛對了》、《回到家,我看見真心》、《揭開身心的奧秘》等書。

图书目录

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病倒了:發心
第二章  我們浮沉的世界:佛法的世界觀
第三章  勇敢的孔雀,怯懦的烏鴉:評估我們的世界觀
第四章  惡業之輪:了解並轉化逆緣
第五章  我何其不幸:處理疾病、放逸和散亂
第六章  別自找麻煩:克服修行的障礙
第七章  捉住敵人:認識我執和自我中心
第八章  踩它!踏它!:克服內在的敵人
第九章  一貫性和責任:棄捨自我中心
第十章  討厭鬼:克服對讚美和聲譽的貪愛
第十一章  終於安全了:歸依三寶並培育強力的決意
第十二章  慈悲行: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第十三章  增長智慧:空性和緣起
第十四章  末義:感恩之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76466
  • EISBN:978986997647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譯者序】修心的利器之輪/雷叔雲

尼泊爾,初來乍到的年輕行者,生活條件已經夠艱苦了,卻還雪上加霜,感染了A型肝炎,她埋怨粗心的廚房為什麼沒洗淨蔬菜和碗碟!到了歐洲,酷寒的冬季來臨,因買不起電熱器取暖備嘗艱辛,她想,修行為什麼這樣舉步維艱?
這位行者──後來成為圖丹‧卻准法師──有幸及時找出了答案:「我所感得的經驗就是自己業行的果報!」原來疾病的主因是過去不愛護生命;錢不夠用,是因為緊繃、吝嗇、害怕的心態!她學到必須積極護生、布施,張開緊握的拳頭。
以上是本書作者卻准法師的親身經歷。她為什麼能走出這些困頓躓踣的低谷,逐漸向峰頂挺進?轉折的關鍵在於一部論典,因為論中花了很長的篇幅,反覆質問我們:為何「惡業的利器回轉我身」?

利器之輪
這部論典就是《劍輪修心法》,又名《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以偈頌寫成,共一一六頌,為法護尊者所造,後由阿底峽尊者自印度帶到藏地,加以弘揚,成為藏傳佛法中重要的修心法要。傳說法護尊者造論的場景是猛獸環伺的叢林野地,那外在的險惡條件恰如一則隱喻:不但是五濁惡世的縮影,也是我們內心險惡環境的映照,即「這一大袋裝著業和五毒(貪、瞋、無明、嫉妒、驕慢或慳吝,本書中有詳說)的臭皮囊,讓我們身陷業的輪迴泥沼」(第五十三頌)。本論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來鋪陳這一世所感得的各類業果(第九至四十七頌),並探討業果的成因(第四十八至八十九頌)。我們至此明白,惡業的利器使我們生生世世遍體麟傷,險象環生,而我們此生最大的功課,就是揪出背後的黑手:我執和自我中心(亦有譯為我執和我愛),磨銳修心的利器,擒賊擒王。
本書則是《劍輪修心法》的講記,因此以內容比例最重的業力和業果為書名。「有業有報」是世間正見,能次第過渡到「緣起性空」的體認,是最需要穩紮穩打的部分。這部論典當然不止於此,接下來話鋒一轉,開始鼓勵我們轉煩惱為菩提,回向一切眾生皆速證菩提,並了知緣起,「當一滴水一滴水注滿水桶時,既不是最初一滴水的功勞,也不是最後幾滴水、或個別的水滴所注滿,而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第一一一頌),又知緣起生滅如幻,沒有實性,業力和業果也不例外,猶如芭蕉、泡沫、霧氣、陽燄、鏡像、雲煙(第一○四頌)。於是力修空慧,證悟無「所」無「能」,生死與涅槃無二無別,等觀一切法空。而在最後空性慧的部分,尊者又三次叮嚀:「在這幻相中,我會恪遵戒行」(第一○六、一一○、一一二頌),可以說本論從下士道、中士道,直趨上士道,然後回頭強調,業力與業果雖栩栩如生,其實如幻如化,儘管如幻如化,卻仍有作用,我們必須尊重因果業報的法則,老實接納,一切修行才破土動工!這麼一來,我們便可精勤去除苦和苦因,創造樂和樂因,修行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圓滿福慧二資糧,圓滿自利利他行」(第一一六頌)!

全論結構
《劍輪修心法》的結構大致是:

一、初義
禮敬三寶,說論名,禮敬本尊。

二、論義
修心之法──勇士從來都在苦林中成就(第一至第八頌)
感知苦果──惡業的利器回轉我身(第九至四十七頌)
發現苦因──致命刺向我執和自我中心兩個仇敵(第四十八至第八十九頌)
決意根除不善根源──願煩惱轉為證悟的因緣(第九十至九十三頌)
發慈悲心──願一切眾生速證菩提(第九十四至一○○頌)
修無我義──等觀一切皆空(第一○一至一一六頌)

三、末義
論名、造論者、造論之地、傳承和感恩之情。


致謝與回向
本論向以七言頌文譯出,今譯者以長短不拘的語體文來呈現,以期更貼近現代讀者的語言習慣。在此尤其銘心感謝卻准法師將本論介紹給西方讀者。譯者曾隨同法師前往北加州戒護最嚴密的聖昆汀監獄弘法,法師的慈悲心和善巧說法,是我親身見證的。
此外,感謝圖丹‧淡求法師(Thubten Damcho,舍衛精舍的比丘尼,卻准法師的中文口譯者)和翁仕杰師兄(前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副祕書長,現專事藏傳佛法的教學和翻譯)提供中譯藏傳佛教用語的寶貴意見,兩位熱心護法的精神,我深深讚嘆!
若有人因本講記而受益,一切功德屬於法護尊者、阿底峽尊者、圖丹‧卻准法師,以及歷來弘揚本論的大德。若有譯不到位、粗窳疏漏之處,一切過失歸於譯者。若有任何功德,願回向眾生菩提心普皆覺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徹底的「體質改造」,而不是像吃止痛藥一樣暫時壓制症狀。我常常覺得,我們的人生劇本好像是固定好的一樣,每當我以為我改變了,環境一變,舊有的反應模式又立刻跳出來主持大局,氣死人!這種循環真的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註定要這樣過一輩子。我最想知道的是,所謂的「業力」,它在作者的定義中,是單純的過去行為的後果,還是更像是一種深層的、潛意識層面的程式設定?如果只是後果,那調整行為就好;但如果是程式設定,那就要從底層代碼開始除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由內而外的升級指南,告訴我們如何找到並清除那些被設定在潛意識裡的「惡性迴圈」。尤其「揪出我執」這部分,我猜應該會很尖銳。因為最難搞的,往往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我執」的地方,它躲在你最引以為傲、最覺得理所當然的認知背後。能有一本書,像個專業的偵探一樣,幫我把這些隱藏的動機揪出來,那種學習的快感,絕對是無可取代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靈性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標榜「解脫」的,讀完後反而更迷惘,感覺作者自己都還沒完全搞懂,就急著來教別人怎麼「覺醒」。不過,看到「擺脫輪迴束縛的根源」這幾個字,我心頭一震,這已經跳脫一般情緒管理的層次了,直指核心問題。我總覺得,我們的人生困境,很多時候都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而是一連串業力牽引的結果。我最近在學習一些東方的哲學觀念,發現很多痛苦的根源,其實都跟「無明」和「執著」脫不了關係。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兩者的運作機制,並且提供一套清晰的辨識與拆解路徑,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對那種老是鼓吹「要愛自己、要原諒自己」的論調感到有點膩了,因為有時候,你越是「愛自己」,可能就越是強化了那個需要被原諒的「小我」。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書如何區分「健康的自我關懷」和「固執的自我中心」,畢竟在實際操作上,界線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希望能看到一些犀利的見解,讓我能更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在那個常常自以為是的小戲精。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震撼,感覺就像是被人狠狠點醒了一樣。「業力覺醒」這幾個字,聽起來就不是輕鬆讀物,而是要直面人生中最深層的課題。我最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事情總是在重複發生,明明知道不該這樣做,但就是像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推著走,非常無力。網路上有些心靈成長的書,常常講得很玄乎,讀完好像有頓悟,但轉頭又被打回原形,實在很讓人洩氣。我期待這本能提供一些更接地氣,可以實際操作的工具,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畢竟,要把那些根深蒂固的「我執」和「自我中心」從骨子裡拔出來,肯定需要一番大工程,光靠聽聽講座是沒用的。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看看別人是怎麼一步步掙脫那些看不見的枷鎖,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破局之道。如果內容能讓人讀完後,對於每天生活中遇到的摩擦、不順遂,能有更清晰的視角去解讀,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外在環境,那就太棒了。希望這本不只是知識的灌輸,更能引導讀者真正走向內在的轉化。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在追求個人成長的讀者,我對「輪迴」這個詞彙通常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有太多這類書籍把「輪迴」簡化成一種迷信的說法,讓人難以信服。但如果這本書能將「輪迴」的概念,轉化為一套可理解的、關於心智模式不斷重複和自我限制的隱喻,並且能具體連結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怎麼都繞不出來的難題」,那就非常有價值了。我對「擺脫束縛的根源」這個主題特別感興趣。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追求的是自由,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只是在用另一種形式(例如追求世俗的成功、或極端的清淨)來建立新的束縛。這本書如果能闡述,真正的解脫並不是變成一個「空無一物」的人,而是學會在存在的框架內,有意識地選擇我們的反應和行動,那才算真正達到某種成熟的境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更具現實基礎的框架,讓我們能踏實地,一步步把那些套在自己身上的「無形繩索」解開。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氣勢磅礴,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打發時間的書,而是需要你拿出十二萬分的專注力去啃食的硬骨頭。我最近對「自我中心」的剖析特別有感觸,因為發現自己常常在人際互動中,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天平的最高點,即使是出於好意,最後也常常搞砸事情。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種「自我中心」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中被建構起來的,它與童年經驗、社會認同之間有什麼樣的糾葛。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在不摧毀自我價值感的前提下,有效地削弱這個過度膨脹的「小我」?很多書只會告訴你「要放下」,但「放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掙扎和對抗。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溫和而堅定的路徑,讓我們能看清「我執」的幻象,進而自然而然地鬆開緊抓不放的手,那我就會非常推薦給所有在內在掙扎的朋友們。這感覺像是一次深度的心靈手術,需要一把非常鋒利且精準的手術刀來操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