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藩籬的福音:給全世界的羅馬書 (電子書)

跨越藩籬的福音:給全世界的羅馬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濟民
图书标签:
  • 羅馬書
  • 聖經
  • 福音
  • 基督教
  • 神學
  • 釋經
  • 信仰
  • 靈修
  • 電子書
  • 保羅書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福音的搖籃,沒有隔間;
  上帝的愛,也不曾斷絕。
 
  奧古斯丁對稚嫩嬰孩吃奶反應的觀察,某程度描繪了初代教會的景況:「還不會說話,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著一同吃奶的孩子。」這畫面刻畫出新約時代某些信主的猶太人,在享受救贖重生乳汁的同時,卻死盯著信主的外邦人;心裡苦毒但嘴上不說,小小的手腳不斷使勁推開身旁熱呼呼的手足。兩個嬰兒與餓的距離極短,卻都沒能專心喝奶。初代教會彷彿就像張嬰兒床,傳出兩股哀號哭聲,各述委屈,互不相讓。
 
  然而,福音的搖籃裡,其實不存在隔間與柵欄。上帝的福音,論及的範圍是全世界。「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一16)惟一在乎的,就是相信,相信主耶穌基督,那位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羅一2)。保羅所撰寫的羅馬書,安撫且引導稚弱的初代教會,讓她得以成長茁壯。
 
  影響深遠的羅馬書不止講明因信稱義的福音,更同時談論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書從經文出發,解明福音的大能如何貫穿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榮休院長陳濟民博士,長年牧養港台與英美的華人,深知華人閱讀聖經時可能會有的信仰盲點;本書展現陳博士一貫嚴謹的態度面對聖經經文,並回應諸多羅馬書的學術疑難,幫助華人讀者走進羅馬書的世界。有什麼事物能使你我與神的福音隔絕呢?給全世界的羅馬書,要跨越一切阻隔福音的藩籬。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罗马书的深度解读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翔实、深刻,旨在引导读者全面理解保罗这封宏伟的书信,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具体书名。 --- 书名暂定:《信仰的基石:保罗致罗马教会的书信深度解析》 图书简介 本书是对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进行的一次全面、细致且充满洞察力的文本解读。罗马书,作为新约圣经中篇幅最长、论证最为严谨的一卷书信,其重要性无可比拟。它不仅是早期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奠基石,更是后世历代教父、改革家乃至当代神学家不断回溯与深入探讨的宝贵源泉。本书致力于揭示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深刻内涵、历史背景及其对普世信徒永恒的属灵意义。 我们相信,要真正把握罗马书的精髓,必须超越单纯的逐节注释,进入保罗构建的宏大论证结构之中。全书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罗马书分解为几个关键的神学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应用层面的探讨。 第一部分:情境与序言——人类的共同困境 (罗马书 1:1 – 3:20) 本部分首先重构了保罗写信时的历史场景。罗马城作为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保罗的问候(1:1-17)不仅仅是礼节性的,它已然预示了全书的核心主题——福音的大能是救赎的唯一途径。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保罗对“普世性罪”的震撼性论述(1:18 – 3:8)。这不是对特定人群的道德批判,而是对人类在上帝面前普遍无能为力的哲学性诊断。我们细致考察了保罗如何通过描绘外邦人(被上帝的愤怒显明其悖逆)和犹太人(被律法的要求所定罪)的境况,一步步导向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所有人都在罪恶的权势之下。对律法的功用(3:1-20)的探讨尤为关键,我们分析了律法如何在显明罪孽的同时,预备了人对恩典的渴慕。 第二部分:救赎的实现——因信称义的真理 (罗马书 3:21 – 5:21) 这是整卷书信的逻辑中枢,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义所在。本部分将聚焦于“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的宣告。 我们将详细审视“义”的概念——它不是靠行为赚取的道德高地,而是上帝基于基督代赎工作而白白赐予的地位宣告。保罗通过引用大量的旧约经文(如亚伯拉罕的信心),强有力地证明了称义原则在救赎历史中是一贯的。 重点分析集中在基督的“流血与代赎”(3:25-26),以及“功效的转移”——即信徒如何通过与基督联合,脱离罪的权势,进入恩典的范围。我们对5:12-21中“亚当的罪”与“基督的义”的对照性论述进行了深入挖掘,阐明了罪的普遍性如何被恩典的普遍性所超越。 第三部分:生命的转化——成圣的门徒操练 (罗马书 6:1 – 8:39) 如果称义是地位的改变,那么成圣便是生命的渐进性更新。本部分探讨了信徒如何活出与所蒙的恩典相称的生活。 “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第6章)的教义被放在首位。我们探讨了洗礼(作为认信行为)在神学上的意义,即信徒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成为新生命的主。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信徒生命中依然存在的“肉体”与“圣灵”之间的持续争战(第7章),这种张力是真实基督徒经验的写照,而非失败的证明。 全书的高潮部分无疑是第8章。我们对“圣灵内住的果效”进行了详尽阐释,包括了在困境中的确据(“没有定罪了”)以及在世界中的盼望(“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本章的最后,关于“谁能与上帝的爱隔绝”的系列发问,以气势磅礴的宣告结束,为信徒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和永恒的确定性。 第四部分:上帝的计划——以色列与外邦人的奥秘 (罗马书 9:1 – 11:36) 这是罗马书中论证最为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保罗在此转而探讨他自己民族——以色列——在上帝救赎计划中的地位。 我们剖析了保罗对主权拣选(9:1-29)的捍卫,理解了上帝拣选的自由和祂在历史中信实的作为。随后,我们重点分析了以色列在现今阶段“暂时性的跌倒”(10:1-21),以及保罗对他们最终得救的强烈期盼。 第11章的“橄榄树的比喻”是理解教会论与救赎论交汇点的关键。本书力求清晰阐明:外邦人的“带入”并非取消了以色列的地位,而是成就了上帝对普世万物的怜悯。这种对上帝奇妙作为的敬畏和颂赞,构成了保罗论证的有力收束。 第五部分:实践与应用——在世俗世界中的基督徒生活 (罗马书 12:1 – 16:27) 在神学基础建立稳固之后,保罗将焦点转向信徒的日常伦理与实践。这部分被称为“信心的行动”。 12章的“献上活祭”是伦理生活的基础,它要求信徒在心思意念上彻底更新,并在基督的身体中各尽其职。我们详细考察了保罗对教会内部关系、对社会权柄的顺服(13章),以及对外邦人的爱心(14-15章)的具体教导。这里的关键在于,信徒的伦理实践并非出于律法主义的约束,而是出于对所蒙受的恩典的感恩和回应。 最后,对罗马教会不同派别的敏感性问题(如食物、节期)的探讨,教会论的包容性与合一的原则被提炼出来。全书在对罗马众圣徒的问安与鼓励中圆满结束,留下了一个活泼、实际、充满爱心的信仰共同体的蓝图。 本书特色: 结构化导览: 逻辑清晰地梳理了保罗从“罪”到“义”,再到“成圣”与“盼望”的完整思辨链条。 原文细读: 结合希腊文的关键术语,深入剖析如“称义”、“代赎”、“和解”等核心词汇的丰富内涵。 历史参照: 穿插对亚伯拉罕信仰、出埃及叙事以及犹太教律法观的参照,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保罗的论证背景。 当代关联: 探讨了罗马书的核心教义(如因信称义)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挑战与应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坚守信仰的真理。 本书旨在成为严肃信徒、神学生以及所有渴望深入理解基督教信仰核心教义者的必备指南。通过研读,读者不仅能掌握保罗的神学思想,更能被这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人心的福音大能所激励,活出与所蒙的恩召相称的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濟民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本神戶,畢業於香港伯特利學院、崇基學院,並獲美國西敏神學院道碩、神碩學位,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於香港、英國、美國加州等地牧會,主要服事領域為神學教育,擔任過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講師及教務主任(1978~82)、加州富勒神學院華人宣教系主任(1982~91)及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1998~2004),二○○四年榮退後仍教學不輟。著作等身,計有《新約神學精要》、《未來之鑰:啟示錄注釋》(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保羅神學的十堂課》、《十架牧養學:從哥林多前書學習教會建造》、《認識解經原理》、《新約倫理談叢》、《盼望的話語:啟示錄的10堂課》、《目睹生命之道:解讀約翰福音》、《成為宣教的教會:從新約看宣教神學與實踐》(校園)、《哥林多後書》(天道)等書。

图书目录

序言 
 
第01章║導論 
│引言 
│寫作的年代和地點
│寫作的對象和目的
│羅馬書概要
│羅馬書大綱
 
第02章║以廣傳福音為榮║一1~17
│引言 
│上帝的作為 
│福音的核心 
│事奉的生活 
│省思與應用 
 
第03章║上帝生氣了║一18~32
│引言 
│上帝的腳蹤和世人的罪惡(一18~23)
│世人的罪惡與上帝的回應(一24~32)
│省思與應用 
 
第04章║你我皆罪人!║二1~29 
│引言 
│你我不比外邦人更善良(二1~16) 
│你我比外邦人更該自慚形穢(二17~29) 
│省思與應用 
 
第05章║我怎會是罪人?║三1~20
│引言 
│上帝的話語絕對可信(三1~8) 
│讓神向你說話(三9~20) 
│省思與應用 
 
第06章║如今的恩典(一):因信稱義║三21~31 
│引言 
│上帝的公義之道(三21~26)
│人得稱為義之道(三27~31)
│省思與應用 
 
第07章║因信稱義的典範║四1~25 
│引言 
│本章主題(四1~3) 
│亞伯拉罕的信被「算為義」(四4~12)
│亞伯拉罕以信承受應許(四13~22)  
│小結(四23~25) 
│省思與應用 
 
第08章║如今的恩典(二):以神為樂║五1~21
│引言 
│信心與基督(五1~11) 
│基督與恩典(五12~21)
│省思與應用 
 
第09章║誰說犯罪不嚴重?║六1~七6 
│引言 
│從信徒生活的起點看犯罪(六1~14) 
│從信徒的情境和路徑看犯罪(六15~七6) 
│省思與應用 
 
第10章║道德的枷鎖║七7~25
│引言 
│律法與罪(七7~12) 
│肉體與罪(七13~25)
│省思與應用 
 
第11章║如今的恩典(三):共同承繼萬有║八1~39 
│引言 
│罪奴得解放(八1~11) 
│死囚成神子!(八12~39)
│省思與應用 
 
第12章║傳統人士的悲哀:從猶太人學功課║九1~33 
│引言 
│第九章的引言(九1~5) 
│解釋(九6~13) 
│答辯(九14~29)
│小結(九30~33)
│省思與應用 
 
第13章║狂熱與真知║十1~21
│引言 
│猶太人的致命傷:熱情卻缺乏真知識(十1~13) 
│真知識的獲得(十14~21) 
│省思與應用 
 
第14章║上帝的智慧與慈愛:普世救恩的成全║十一1~32 
│引言 
│有猶太血統之人的命運(十一1~12) 
│插入解釋:對外邦人說話(十一13~24) 
│神恩典的奧祕(十一25~32) 
│省思與應用 
 
第15章║飛天禮讚║十一33~36 
│引言 
│人生最終的關懷:神的榮耀(十一36下) 
│榮耀上帝的原因:神的豐富智慧與知識(十一33~36上) 
 
第16章║感化與轉化║十二1~2 
│引言 
│委身的內涵(十二1)
│委身的實踐(十二2)
│結語 
 
第17章║活在恩典中║十二3~8 
│引言 
│思維的改變(十二3~6上) 
│恩賜的運作(十二6下~8) 
│結語 
 
第18章║只有祝福║十二9~21
│引言 
│基本的原則(十二9~12) 
│如何愛不同的對象?(十二13~16) 
│如何對待不義和迫害?(十二17~21)
│結語 
 
第19章║愛神、愛人、愛國║十三1~7 
│引言 
│順服(十三1~2)
│無懼(十三3~5)
│盡責(十三6~7)
│結語 
 
第20章║起床囉!║十三8~14 
│引言 
│認識現今的時代(十三11~12) 
│採取合適的行動(十三8~10、13~14) 
│結語 
 
第21章║以愛化解差異║十四1~十五13 
│引言 
│認識自己,不作上帝(十四1~12) 
│對準焦點,落實善行(十四13~十五6) 
│結語 
 
第22章║主裡一家║十六1~27 
│引言 
│教會的特點 
│教會的基礎(十六17~20、25~27) 
│結語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71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MB

图书试读

序言
 
  在神的恩典中,退休後的日子主要是用在寫作上,希望以文字與主內弟兄姊妹分享一些教學的心得。
 
  原以為寫了《成為宣教的教會》(校園,2015)以後也就完工了!想不到,四、五年前有位主內的姊妹鼓勵筆者嘗試為一般信徒寫一本羅馬書註釋,希望指出本書在神學上的涵義,所以筆者就接受了挑戰。
 
  當然,筆者必須承認這是非常吃力的嘗試。會這樣說,有好幾個原因。第一,羅馬書在新約研究上非常重要,而市場上中文譯作與著作已經有好幾本。第二,筆者退休前從來沒有教過羅馬書。雖然自己教過保羅神學,不能說對羅馬書完全不熟識,但到底還是不夠完整。第三,寫羅馬書的釋義,就必須談因信稱義,也就是說,需要處理系統神學的議題,也需要涉及基督教與天主教、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關係。經過了五百年的歷史發展,西方研究羅馬書時,已涵蓋了許多細節討論,筆者需要花相當的時間進行研究,再加上體力衰退,精神不濟,這一次確實是拖了好多年才完工。
 
  因此,這次終能交差,更覺得是神的恩典。在過程中,曾請一些主內弟兄姊妹為筆者代禱,求神賜下智慧的靈和力量。蒙神賜下機會,筆者先在中華福音神學院加拿大分校主講一個講座,後來又在台北校本部開了一門選修課,讓筆者整理出羅馬書的寫作目的和基本內容。在思考因信稱義這課題時,也有機會與一些弟兄姊妹分享部分心得,發表在《舉目》雜誌,並收入二○一七年「第四屆華人知識分子信仰論壇」的文集中(〈因信稱義與華人文化〉,《三源合流與神學更新》,王志勇編,新墨西哥市,頁204∼215)。此外,這幾年常有機會在大洛杉磯的生命泉教會和喜樂堂教會證道,與這兩間教會弟兄姊妹分享過大部分的內容,使筆者在溝通技巧和生活落實這兩方面,可以持續操練。這次定稿前同樣受助於徐庸蕙姊妹修飾文稿,都是筆者要感恩的。當然,這次若沒有內人曉美的支持, 也必是沒有可能完工的。
 
  最後,有三件事必須交代一下。第一,羅馬書本身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只是本書有部分內容曾以文稿呈現,另一些部分是以講章呈現,所以讀者會發現這本書在文筆上並不一致, 而且第十二章以後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第二,在解讀羅馬書時,更正教的人雖然在因信稱義上立場一致,在細節上卻有差異。因此一進入細節解經,我們便不能不談聖經原文講的是什麼,但教會中一般讀者並沒有這種訓練,筆者講解時也就相當困難。為減低讀者的難度,筆者便在一些關鍵處嘗試以不同的中文譯本協助講解,希望可以幫助讀者明白這些差異的原因, 也明白我們該如何化解這些差異。第三,筆者解讀羅馬書時, 始終是先著重保羅在經文中對原來的讀者要講的是什麼,然後才在聖靈的引導下反思這些經文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也就是說,先聆聽後詮釋,或說,詮釋時不忘聆聽。在這過程中,筆者發現羅馬書的信息與自己原來的理解有些差異,甚至有些經文本來就非常淺白而明顯,卻是自己過去沒有看到的。也就是說,筆者發現自己正是羅馬書第二章中一個有罪的老師!因此,讀者閱讀這本書時,也必須依照聖經的教導,靠主的恩典和聖靈的智慧仔細檢驗,千萬不要輕率地接受。
 
  保羅在羅馬書中的禱告,不但使基督徒都更加認識主、祂的真理和恩典,也在聖靈的大能和引領下,使福音在他們的世界中更扎實地成長,能夠傳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在這一切之上,保羅更是指出,受造世人最要緊的就是將一切榮耀歸給獨一真神和救主耶穌基督。這同樣是筆者的禱告。 
 
陳濟民 誌於
大洛杉磯寓所
主後二○一八年十二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跨越藩籬的福音》也展現了高超的敘事技巧。作者在結構安排上,很有章法地引導讀者的情緒。一開始是宏大的救贖論,將我們從宇宙的視角拉高,看到上帝的計畫;中間轉入對個人生命掙扎的細緻描寫,讓我們直面自己的軟弱與罪性;最後則導向了充滿盼望的倫理實踐,告訴我們「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活?」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動力,絕無冷場。特別是關於「活祭」的論述那一段,作者的文筆從嚴肅的思辨,忽然轉為一種近乎詩意的呼喚,那種對生命全然奉獻的嚮往,讓人讀了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就能在生活中做出改變。它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錘鍊的,直達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福音信息,從來都不是教條的堆砌,而是一種生命力的湧現,一種能夠真正瓦解人與人之間堅固壁壘的強大力量。總之,這是一部值得所有在現代社會中尋求真實連結與意義的台灣讀者,仔細品味的傑作。

评分

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電子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的清晰度」。在台灣的宗教氛圍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關於「得救」、「稱義」的說法,但往往霧裡看花,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關鍵環節。這本書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了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作者對於保羅寫給羅馬教會那種焦慮感和期待感的捕捉,簡直是神乎其技。他不僅僅是在解釋文字,他是在重現那個時代的社會脈絡——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之間的權力拉扯、對羅馬帝國權威的恐懼,以及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下,如何堅守住「耶穌基督是主」的信仰核心。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順服」這個主題時的論述,它擺脫了過去那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口吻,而是將順服定義為一種基於感恩的、主動的生命回應。這種細膩的層次感,讓我對自己過去對「順服」的理解,產生了深刻的反思。對於長期在華人教會體系中摸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心靈的「除垢」過程,讓我們回歸到最純粹、最核心的福音信息。

评分

這本《跨越藩籬的福音》光是書名就夠引人深思了,那個「藩籬」二字,讓人聯想到我們生活裡無處不在的隔閡,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甚至是信仰群體內部的界線。讀完這本電子書後,我感覺作者對於保羅在羅馬書中闡述的「福音」核心,有著非常細膩且貼近現代人處境的解讀。他不是在做枯燥的神學註解,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促膝長談,把幾千年前的文字,活生生地拉到我們當下的台灣社會來看。特別是對於「義」的詮釋,跳脫了傳統上比較僵硬的法律框架,轉而強調那種因信而來的、充滿生命力的關係重塑。坦白說,台灣社會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是很強烈的,但往往容易陷入論戰和對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提醒我們真正的「跨越」,是需要從內心最深處的謙卑開始,去理解那位看不見的神,是如何透過無條件的接納,打破了所有既有的壁壘。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不斷地穿插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讓那些深奧的教義變得觸手可及,這對於習慣快節奏、重實效的我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人讀起來毫無負擔,卻又收穫滿滿。

评分

老實講,我本來對閱讀聖經註解類的書籍是抱著有點抗拒的心態,總覺得那種文字密度太高,很容易讀到一半就精神渙散。但這本《跨越藩籬的福音》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用字遣詞雖然保有一定的學術深度,但整體鋪陳卻像是在說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最讓我驚艷的是,作者在處理羅馬書中那些看似嚴苛的律法與恩典的張力時,展現出的那種平衡感。他沒有刻意美化或淡化任何艱澀的部分,而是坦誠地面對其中的矛盾與挑戰,然後優雅地引導讀者去看到,保羅想傳遞的那個「大和解」的藍圖。這本書的電子排版也做得很好,註釋不會過度干擾主文閱讀,需要參考時又很容易找到,很適合在通勤的捷運上或是午休時間零碎地閱讀。它不只是一本讓你「知道」羅馬書在寫什麼的書,更是一本讓你「體驗」福音如何在當代生活中重獲新生的指南。那種從迷惘到清晰的轉變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讀完後,對日常的衝突和誤解,都能多了一層寬容和理解的濾鏡。

评分

這本書的優點,如果僅限於「教導」層面,那可能還不夠。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對讀者「生命狀態」的叩問。它並不滿足於你點頭稱「對、有道理」,它要求你停下來,問自己:「我的『藩籬』在哪裡?」我發現自己讀到關於「彼此相愛,不論強弱」的章節時,簡直像被當頭棒喝。我們在台灣,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家庭中,總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用自己的「優勢」去判斷別人的「不足」。作者透過羅馬書的脈絡,溫柔而堅定地指出,福音的偉大,正在於它接納了所有的不完美和差異。這種接納,不是廉價的同情,而是一種建立在共同蒙恩基礎上的平等關係。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讓我可以隨時在重要段落做標記,反覆回味那些擊中內心的句子。它不愧是電子書,方便攜帶,讓我在各種不經意間,都能被提醒要帶著「跨越藩籬」的心態去面對下一個人、下一件事情。這比一本書放在書架上,隨手可得卻又難以親近要來得有效率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