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身體、自在天:印度宗教社會思想中的身體觀 (電子書)

宇宙、身體、自在天:印度宗教社會思想中的身體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柏棋
图书标签:
  • 印度宗教
  • 身體觀
  • 自在天
  • 宇宙觀
  • 社會思想
  • 文化研究
  • 哲學
  • 電子書
  • 宗教研究
  • 印度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古以來,人類對身體的好奇不曾停止;
在印度文化中,身體首先反映出社會制度的階級觀。
本書要講的,即是古代至中世印度宗教身體觀的發展。

‧國內印度學研究權威重量級專著
‧深入研究印度宗教文化者必讀
 
----------------------------------------------------------------------------------------------------------------------------------------------------------------------------

這本書是中文世界少數有關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的專論作品。作者透過身體觀在印度思想史的開展,探討了從初期到中世相關印度思潮演變的重大意涵。書中以婆羅門和佛教在印度思想史之互動為論述主軸,具體而微地討論了普世社會、奧義書身體現象學,佛教身念觀、自在天,觀自在,密續及神意裁判等主題,將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的重要課題作了深入而具比較意義之宏觀考查。

作者為國內研究印度宗教的開創性學者,擁有良好的語言文獻學訓練,熟習印度宗教典籍與當代國際學界的研究成果,全書展現對印度宗教社會思潮的淵博學識,以及極具創見的學術見解。


《文明的镜像: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权力和日常生活》 导言:楔形文字的迷宫与苏美尔的黎明 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冲积平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以及最早的复杂宗教与政治结构。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间,这一“两河之地”的社会思想图景,重点聚焦于支撑其文明运转的基石——文字、权力结构及其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塑造。 我们所研究的文明,首先是一个被文字所定义的文明。楔形文字,这种刻在泥板上的符号系统,不仅是记录经济交易的工具,更是神祇意志、君王敕令和史诗叙事的载体。理解美索不达米亚的思想,必须从解读这些泥板上的印记开始。我们将追溯苏美尔人如何从最初的“记账符号”发展出复杂的表音和意音符号系统,以及这些符号如何成为神庙和宫廷垄断知识的工具,从而构筑起一个由书吏精英阶层所维护的知识阶层。 第一章:神祇的领地:宇宙秩序与城市国家 美索不达米亚的宇宙观是等级森严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由恩利尔、安努、伊南娜等强大的神祇共同掌管。与后世严格区分的“神圣”与“世俗”不同,在早期的城市国家(如乌尔、拉格什),神祇直接拥有土地和人民。国王(卢伽尔)并非神本身,而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或管家。 本章将详细剖析“神庙经济”的运作机制。神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主要的生产中心、财富再分配中心和知识储存库。我们将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等早期文献如何揭示苏美尔人对自然灾害(洪水)的恐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祭祀和维护神祇的“居所”(神塔/吉库拉特)来确保宇宙秩序的稳定。身体在这一秩序中,被视为神祇劳动的工具和供奉的场所,个人的命运紧密依附于城市守护神的庇佑。 第二章:从王权法典到“眼睛对眼睛”:法律、正义与社会分层 美索不达米亚思想中最具持久影响力的遗产之一是其成文法典。从乌尔纳姆法律(现存最早的片段)到汉谟拉比法典,这些法律文本是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们清晰地划分了社会阶层:贵族(阿维鲁姆)、自由民(穆什肯努姆)和平民/奴隶(瓦尔杜姆)。 重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比例报应”原则(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报应并非单纯的暴力循环,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地位的定量补偿机制。例如,一个贵族伤害另一个贵族的眼睛,需要付出同等代价;但若伤害一个平民,则只需支付一定数量的银子。本书将探讨法典如何将抽象的“正义”转化为可衡量的、维护社会等级稳定的工具。法律文本中的婚姻、继承、契约和商业规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财产所有权和家庭结构(父权制)的严格界定。 第三章:泥板上的日常生活:经济、占卜与世俗焦虑 离开了宏大的神话叙事和法典条文,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对不确定性的焦虑。经济活动是记录的主要内容,数以万计的泥板是关于谷物分配、牲畜交易、债务清偿的精确记录。这些记录揭示了底层民众的生计压力以及复杂的信贷网络。 更引人注目的是占卜术(如肝脏占卜、星象占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与高度有序的文字和法律体系形成对比的是,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美索不达米亚人相信,一切意外事件——疾病、歉收、政治变动——都是来自神祇的警告或预兆。占卜师(巴鲁)的地位极高,他们通过解释自然现象的“意图”来指导国王的决策和个体的行动。我们将分析这些占卜记录如何构建了一种“预言式”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个体需要不断地监测和解读环境信号以求得平安。 第四章:知识的传承与阿述尔巴尼拔的图书馆:书写作为永恒的追求 随着亚述帝国的兴起,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尼尼微的阿述尔巴尼拔图书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意识收集和整理知识的机构之一。这个图书馆的建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思想:知识可以被系统地保存,从而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 本书将考察图书馆中收藏的文献类型,包括神话、历史记录、医学文本、语言词典以及数学著作。这些文献的编目方式和保存策略,揭示了亚述统治者如何利用文化遗产来巩固其政治合法性。他们试图通过垄断古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知识遗产,来证明其帝国的延续性和神圣授权。对这些文本的整理和抄写,是美索不达米亚人对抗时间流逝、追求知识不朽的一种努力。 结论:一个被泥土和符号定义的持久遗产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社会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神权政治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上的复杂体系。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权力结构和宇宙秩序的物理体现。通过对楔形文字档案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高度组织化又充满内在焦虑的社会形态,它对后来的古代近东乃至地中海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经验——关于法律、行政管理和记录保存的经验——成为了后世构建国家形态的蓝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柏棋
黃柏棋
臺南佳里塭子內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神學研究碩士,梵語與印度研究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現任教於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作者是國內第一位遠赴印度拉賈斯坦邦耆那教國際學院(Jain Vishva Bharati)學習梵語與耆那教的華人,也是研究初期佛教、中世印度教發展及其與佛教互動的學者。

图书目录

謝辭
導論

第一部分 初期身體觀
第一章 身體與普世社會:《梨俱吠陀》之原人歌與創世神話
第二章 從原人祭到馬祭:梵我如一與初期奧義書之身體與宇宙觀
第三章 從身防護到身修習:以身至念為例之初期佛教身體觀

第二部分 中世身體觀
第四章 身體與神觀:從自在天思想的開展看印度教之興起
第五章 菩薩與救度:從觀自在之身看佛教與印度教之互動
第六章 從沙門到行者:密續真言化身之身體觀

第三部分 司法身體觀
第七章 真理與身體之試煉:論中世印度之神意裁判
後語

註釋
參考文獻
縮寫對照表
語彙對照表
專書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28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現在坊間介紹印度哲學的書實在太多了,很多都流於表面,把深奧的概念過度簡化成「冥想」或「瑜伽體式」這類淺層的標籤。我對這本電子書的期待,是它能在學術深度上有所突破。我特別關注「宇宙」與「身體」之間的對應關係,這在印度哲學中被稱為「小宇宙對應大宇宙」(microcosm and macrocosm)的概念,是理解萬物一體的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並且在論述上展現出嚴謹的考證功夫,避免那種浮光掠影的敘事方式。如果它能清晰地梳理出從奧義書到後期密宗發展中,身體觀是如何演變的,例如性力派(Shaktism)如何將女性身體的神聖化,或者 Tantra 思想如何將禁忌的身體經驗納入解脫的路徑,那就太棒了。這類深度研究,才是真正能提升我們對印度文明理解的養分。

评分

哇,這本書的名字光是「宇宙、身體、自在天」就夠引人入勝了,感覺是走進了一個深邃又神秘的哲學殿堂。我最近剛讀完一些關於東方神秘學的書籍,對於印度思想體系中那種將個體與宏觀世界緊密連結的視角特別感興趣。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和標題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是引導讀者穿越時空,去探索那些在吠陀時期就已經被反覆辯證的身體概念。我猜測,它一定會深入探討印度教、佛教乃至耆那教如何看待這個「皮囊」——它不只是物質的載體,更是修行、解脫的關鍵場域。特別是「自在天」這個詞,立刻讓我聯想到濕婆神(Shiva)或者某種超越塵世限制的境界,這本書或許會細緻梳理出不同派系對於「超越性」的身體詮釋,這對我理解印度社會的倫理規範和儀式實踐非常重要。我期待它能用清晰的脈絡,將複雜的印度哲學概念,轉化成我們現代人也能理解的視角,畢竟,要從物質的束縛中尋求精神的自由,身體的奧秘絕對是繞不開的核心議題。

评分

讀書的習慣嘛,有時候就是會被某些詞彙深深吸引。這本書的標題裡那個「自在天」的意象,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許多圖像:是那種無拘無束、擺脫一切煩惱束縛的最高境界嗎?在印度教的脈絡下,身體的終極目標往往是「解脫」(Moksha)或「涅槃」,但這條路徑是透過壓抑身體的慾望,還是透過昇華和轉化身體的能量?這本書如果能聚焦在探討不同學派如何定義「身體的極限」以及「超越身體」的方式,我會覺得非常有價值。例如,某些修行者會透過嚴苛的苦行來削弱肉體的執著,而另一些則可能利用特定的呼吸法或能量流動(如脈輪系統)來重塑身體的經驗。我希望作者能對這些差異進行細膩的描摹,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在印度思想的宇宙觀中,身體不僅是個問題,它更是一張通往終極真理的路線圖。

评分

說真的,光是書名就充滿了一種氣勢磅礴的史詩感,彷彿作者要帶我們進行一場橫跨數千年的知識探險。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印度社會的運作邏輯,必須要跳脫出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印度宗教社會思想中的身體觀」正點出了關鍵所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社會」這個面向的——身體在種姓制度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儀式性的潔淨與污染,又是如何透過對身體的劃分來鞏固社會結構的?這不只是抽象的哲學思辨,更是與日常生活的緊密交織。比起單純的宗教文本解讀,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社會學的分析,將身體視為一個文化符號,去解構它在不同歷史階段如何被建構、被使用、甚至被壓抑。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搭建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那它絕對是研究南亞次大陸的必備書單之一。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比較宗教和思想史的讀者,我對這本電子書的實用價值抱持著高度好奇。畢竟,閱讀這些古老的思想,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它能對我們現代的生活有所啟發。當代社會對身體的迷戀是前所未有的——健身、醫美、延緩衰老,這些都是圍繞著「物質身體」的工程。那麼,印度的傳統身體觀,特別是它對「無常」和「幻象」的強調,能否為我們當今這種對身體的過度執著提供一種清醒的解藥呢?我希望這本書不僅是學術性的整理,更能引導讀者去反思:當我們被科技和物質慾望不斷重塑身體的同時,我們是否正在遠離那個「自在天」所代表的真正自由狀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理論工具,讓我們能更智慧地面對自己的肉身,那它的價值就不僅限於學術領域,更能進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命實踐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