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心機 (電子書)

腦內心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瑞克‧文斯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思维模式
  • 人际关系
  • 沟通技巧
  • 影响力
  • 行为科学
  • 自我提升
  • 情商
  • 决策
  • 操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安慰劑效應是意志薄弱的表現,還是大腦的善意謊言?
為了讓情感經驗合理化,大腦會竄改記憶到什麼程度?
你以為催眠只是幻覺,麻醉才是科學嗎?

  科普作家艾瑞克‧文斯遍訪世界各地正統醫學與另類療法專家,結合認知科學、腦科學、基因檢測、安慰劑與藥品實驗的最新研究,帶領讀者看見意識背後的生物化學機制,進行一場暢遊意識世界之外的科學之旅,揭露腦中期望與信念的真實生物學。

  未來保健治療的關鍵可能就藏在我們的大腦裡嗎?我們有辦法誘騙心智來治好自己的病,幫自己減重,或是挖出遙遠的記憶嗎?

  知名科普作家艾瑞克‧文斯以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的敘事風格,探索暗示感受性的驚人力量,闡述我們的期望與信念如何影響身體對疼痛、疾病和日常事件的反應。作者在書中援引過去數百年來的研究報告,訪問權威專家,前往世界各地進行第一手調查,在安慰劑、催眠和虛假記憶的世界中進行了一場迷人的全球探險,揭露人類心理極易受到暗示的特性背後的科學原理。

  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室,到墨西哥巫醫的診療室,再到北京近郊的傳統中醫學校,文斯踏上這段科學與文化交織的個人之旅,目的是向我們展示人腦如何能夠以我們無法想像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健康。他的發現非常驚人:我們的腦中有一間「內在藥房」,當我們「認為」自己正在經歷疼痛或治癒的過程,這間藥房就會產生實際的化學反應。文斯訪談過醫師、心理學家和催眠研究者之後了解到,不論是好是歹,人腦生來就有「欺騙」自己的能力,而這個能力能夠加以誘導,對慢性疼痛、帕金森氏症、失眠、抑鬱和其他種種疾病的患者帶來實際的作用。

  《腦內心機》是從人腦暗示感受性這項新興科學的前線帶回來的第一手報導,揭露運籌於意念之中、決勝於大腦之外的科學實況,將翻轉你對人腦複雜性的既有認知。

名人推薦

  「我相信親身體驗過或著迷於信念力量的讀者,將與書中鮮活的各類神奇體驗共鳴;對信念力量嗤之以鼻的人,亦可透過作者對最新神經科學、基因學、認知心理學……等研究領域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解信念影響藥效、行為與記憶的可能機制。值得所有讀者注意的是,書中指出了目前科學研究所知信念能影響的極限,並且提供讀者追求信念療效時應注意的原則。不論您對信念影響身心的立場是什麼,都能從《腦內心機》一書中得到紮實的知性滿足。」──張智宏,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獲獎科普作家文斯以歷史為鏡、以科學為基,娓娓道來人類心理期望的強大力量。」──謝伯讓 ,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安慰劑效應的真實性是無可否認的,讓我們看見關於身心之間的連結還有多少事實是我們尚未了解的。艾瑞克‧文斯的《腦內心機》,為這項科學上最詭異的發現寫下了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歷史,帶領我們了解催眠、虛假記憶,和其他許多能使心智不由自主受到操縱的途徑。」──卡爾‧齊默(Carl Zimmer),《霸王寄生物》(Parasite Rex)作者

  「從艾瑞克‧文斯驚人的私人故事,到他對心智的隱藏力量所做的深刻提問,《腦內心機》是一部全面成功的作品。這是科普寫作的最高成就。」──賽斯‧姆諾金(Seth Mnookin),《恐慌的病毒》(The Panic Virus)作者

  「艾瑞克‧文斯是一位完美的導遊,帶領我們看見人腦超乎理性所能理解的神奇行為能力。文斯在傳統基督教家庭長大,專業背景是生物學,不但在導覽過程中對我們『容易犯錯的心智』提出獨特洞見,也是一位絕佳的旅伴:體貼,風趣,隨手拈來都是故事,讓人類的可謬性成為活生生的科學。這本書會讓你讀得欲罷不能。」──羅蘋‧馬蘭茲‧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科學記者、《紐約時報》雜誌特約編輯

  「他攀岩到覺得自己快要沒命,讓科學家電擊他的手指,請人詛咒他尚未出世的孩子──艾瑞克‧文斯為了證明我們幾乎能相信任何事情,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我很高興他這樣做。他受了苦,但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一段奇妙的旅程,認識了人類想像的意願,這樣的意願很危險,但不可或缺。」──大衛‧多布斯(David Dobbs),《珊瑚礁狂熱》(Reef Madness)作者

  「《腦內心機》的作者艾瑞克‧文斯帶領讀者踏上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拜訪魔法作祟之地,和埋首數據之間的科學家,探究信念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並影響我們的健康。他把這整趟旅程寫成一個優美的故事,充滿了熱情與好奇心,把我們今天的面貌描繪成一幅見地不凡的肖像。」──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落毒事件簿》(Poisoner’s Handbook)作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历史、哲学思辨和人性探索的深度历史小说——《帝王之弈:权力的迷雾与人性的阴影》的详细简介。 帝王之弈:权力的迷雾与人性的阴影 第一部:龙兴的序曲——渭水之畔的少年 本书的故事始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彼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天下犹如一块即将崩裂的巨石,暗流汹涌。核心人物是一位出身寒微,却天赋异禀的少年——姬发。他并非生来就注定登上权力之巅,他的前半生充满了荆棘与隐忍。 姬发自幼便展露出过人的洞察力与坚韧的意志。他师从一位隐居深山的智者,学习兵法韬略、治国之道,更重要的是,他被教导如何审视人心最深处的欲望与恐惧。少年时期的姬发,目睹了贵族的腐朽与百姓的疾苦,心中埋下了对“公义”与“秩序”的执着追求。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他早年在渭水之畔的蛰伏期。他并非以王族身份示人,而是以一位谦卑的学者的面貌,穿梭于各个封国之间。他结识了不同阶层的人:有心怀天下却仕途坎坷的谋士,有忠诚不二却身负血海深仇的武士,更有那些在乱世中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平民。 在这一阶段,重点描绘了姬发如何以其卓越的德行和远见,赢得了身边追随者的信任与爱戴。他初次展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当时奉行的严苛礼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渭水之畔的岁月,是姬发精神世界的奠基石,他学会了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将心中的“天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治蓝图。 第二部:鹿台的阴影与祭坛的召唤 随着实力的积蓄,姬发逐步涉入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此时的商纣王,已不再是那个传说中英明神武的君主,而是沉溺于声色犬马、残暴不仁的象征。纣王的统治充满了极端的压制与恐怖的祭祀,他代表着旧秩序的僵化与自我毁灭。 小说在此处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对峙场景:一端是以妲己和宠臣为代表的享乐主义与极权统治,另一端则是姬发所代表的变革力量与对道德权威的重塑。 此段落的叙事重点在于“选择的代价”。姬发并非一个轻易举剑的莽夫,他的每一步行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推翻一个旧的王朝,必然带来巨大的牺牲和鲜血。他与麾下谋士之间,就“何时起义”、“如何宣扬道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些辩论不仅仅是军事策略的讨论,更是对“暴政”与“王权合法性”的哲学拷问。 一个重要的情节是“西岐的祭祀之谜”。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姬发不得不参与到复杂的宗教与政治仪式中。他必须在维护自身纯洁的道德立场与利用传统信仰巩固号召力之间走钢丝。这一部分深刻揭示了权力构建的复杂性——即使是最具变革精神的领导者,也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符号的束缚。 第三部:牧野的决战:天命的转移与人性的考验 小说的高潮部分集中在决定天下的牧野之战。然而,这绝非一场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一场心理战、策略战和意志力的终极对决。 作者并未将商军描绘得全然不堪一击,相反,商纣王麾下拥有精锐的战车部队和强大的奴隶军队。战斗的转折点并非由一方突然的溃败造成,而是源于商朝内部的瓦解——被压迫的奴隶和战俘在关键时刻倒戈。 牧野之战的描绘极为细致入微,着重刻画了战场上个体命运的瞬间转变。姬发在战役中负伤,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使得他胜利后的喜悦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更关键的是,决战的尾声部分,聚焦于对“胜利者”心性的拷问。当纣王自焚于鹿台,旧王朝覆灭之际,姬发面对着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他所感到的不是征服的快感,而是巨大的责任感与深深的无力感。他的“天命”似乎完成了,但“王道”的实践才刚刚开始。 第四部:周公的辅佐与初建的秩序 战争结束后,故事进入到对新政权的构建与巩固。姬发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安抚旧贵族、重建经济秩序,并确立新的意识形态——“德行”取代“血统”作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这一部分侧重于描绘周公旦等贤臣如何协助姬发推行分封制、建立礼乐制度。周公的角色是整本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对照组,他代表着对传统秩序的精妙维护者和实践者,他致力于将姬发的理想主义转化为可执行的、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结构。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未停止。小说并未回避早期治理中出现的矛盾:分封制带来的地方割据的隐患、不同文化区域融合的阵痛,以及部分贵族对“德政”的阳奉阴违。姬发晚年的忧思,主要集中在如何确保新建立的秩序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而不是重蹈商朝覆辙。 结语:永恒的探问 《帝王之弈:权力的迷雾与人性的阴影》并非简单地重述历史事件,它是一部关于“正义如何被定义,权力如何被制约”的深刻探讨。通过姬发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成长轨迹,小说深入剖析了: 1. 领导力的本质: 真正的领导力是建立在道德感召之上,还是依赖于纯粹的武力与制度的压制? 2. 历史的循环: 任何建立在压迫基础上的统治,无论其开端多么光辉,是否都注定走向衰亡? 3. 人性的局限: 即使是心怀天下之人,在手握绝对权力时,又将如何对抗内心的腐蚀与诱惑? 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对哲学命题的持续追问,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气势磅礴、引人深思的古代史诗画卷。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帝王之弈”中,去思考那份沉甸甸的“天命”与“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瑞克‧文斯(Erik Vance)


  艾瑞克‧文斯(Erik Vance),獲獎科普作家。基督科學教會學校普林西皮亞學院(Principia College)1999年榮譽畢業生,取得生物學文憑。曾任多項海豚智能與海岸生態研究計畫的科學家,之後擔任科學教育人員與環境顧問。2005年加入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聲譽卓著的科學傳播計畫,開啟了對新聞的熱情,體會到唯有透過具有說服力的人物,報導才有感動與啟迪人心的力量。此後持續以報導社會上具有啟發性或爭議性的科學人物為職志。2012年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決選,2015年贏得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首獎。作品散見於《哈潑雜誌》、《紐約時報》、《優涅讀者》、《科學人》和《國家地理》雜誌,並擔任《發現》雜誌特約編輯。現與家人住在墨西哥市。

譯者簡介

賈可笛


  賈可笛,臺大心理系畢,現為專職譯者,無書不歡,以文字為生的雜食動物。相信言者志之苗,企盼能執科學筆,寫出人文之聲。心理系給我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在生命的繭裡走得愈遠,愈是時刻提醒自己:哀矜而勿喜。譯作:《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歷史的心理學實驗》、《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暗黑中,望見最美麗的小事》、《GO BIG 玩大夢想》、《國家地理終極旅遊:全球50大浪漫旅遊體驗》(合譯)、《面對久病家人的勇氣》等。找我聊聊:chiacody@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你的期望是什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一部:破解安慰劑效應. . . . . . . . . . . . . . . . . . . . 20
第一章:安慰劑、故事闡述,以及現代醫學的誕生 . . . . . . . . . . .  23
第二章:認識你的內在藥劑師. . . . . . . . . . . . . . . . . . . . .  55
第三章:尋找神祕的安慰劑反應者 . . . . . . . .  87

第二部:意念也會耍花招. . . . . . . . . . . . . . . . . .  112
第四章:暗示的陰暗面. . . . . . . . . . . . . . . . . . .  115  
第五章:現在,你覺得愈來愈睏………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第六章:惡魔崇拜、外星人,以及那些從未發生、但卻存在記憶中的事. . . . . . .169

第三部:易受暗示的我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
第七章:性、藥物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3
第八章:駕馭預期的力量 . . . . . . . . . . . .  229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7
謝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5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9
作者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5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7223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4MB

图书试读

自序

你的期望是什麼?


  1978年,南加州爆發了退伍軍人症的小流行。這次當然比不上它在1976年爆發時的規模,當時造成34人死亡,讓全世界都知道了這種病;但這一次也屢屢登上新聞版面。它是在費城一場美國退伍軍人大會上發現的,因而得名。這是一種急性的細菌性肺炎,會引起發燒、劇烈咳嗽,有時甚至會咳血;沒有疫苗,有可能致命。那年春天的一天傍晚,加州有許多人守在電視前收看令人恐慌的新聞報導;山迪和蒂也是。這對年輕夫婦是基督科學教會(Christian Science)的信徒。根據他們的信仰,上帝是以祂自己的完美形象創造出所有的子民,而且憑藉禱告的力量,就可以治癒自己,治癒家人,甚至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但要運用這種能力,必須先經過心智訓練,忽略世界上其他人對疾病的看法。

  在此之前,這個信仰一直使他們受惠良多。新聞中描述的症狀,聽起來和他們一歲半的兒子完全一致,這孩子已經好一陣子都臉色蒼白、無精打采。這對夫婦已經向一位基督科學教會的行醫者(或稱治療師)求助,請他幫助他們為孩子禱告,但似乎一直沒有效果。

  蒂從小就是基督科學教會信徒,之前從未質疑過信仰的力量。她曾目睹這種力量治癒了數十人甚至數百人,認為這是她能給兒子的最好照顧。山迪則是個皈依者,以前是職業棒球選手,因肩部受傷,被洛杉磯道奇隊從球員名單上剔除;但六個月後,他加入基督科學教會,肩傷竟奇蹟似地康復了。這件事在各方面都使他的信念比妻子更加堅定,更確信這是對他兒子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但恐懼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在與孩子有關的事情上。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退伍軍人症是經由空氣傳染(經常是透過受污染的通風系統散播),也已經發展出有效的抗體。但在1978年時,我們只知道這種病會無預警爆發,對成人有15%的致死率。蒂和山迪從新聞上得知,他們居住的地區已經有數十人感染了類似的疾病,因而慌了手腳,害怕會發生最糟的狀況。基督科學教會認為,恐懼會破壞信徒的復原能力――隔天果然不出所料,小男孩的病況惡化了。有一天晚上他面色轉灰、翻白眼,彷彿就要在父母的懷裡死去。

  蒂無計可施之餘,腦海中第一次出現把孩子送去醫院的念頭――這通常是基督科學教會信徒不得已才會採取的手段,例如發生骨折這類的外傷。對我們來說,合理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將孩子送醫――任何愛子女的父母都會覺得有責任這麼做。但對蒂來說,這個想法是駭人的,可是她又因為太害怕,無法有效地禱告,也不知道還能怎麼辦。這個社群的人都把生命託付給信仰,除非你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過,否則你很難了解背離這樣的指導原則,承認畢生的信念不再有效所代表的意義。但更難了解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事。

  蒂把兒子放下來,走到隔壁房間,再次打電話給她在基督科學教會的治療師。她幾乎是對著話筒怒吼,給那女人最後一次機會向她證明她冒著兒子的生命危險所奉行的這個信仰不會讓她失望。「我不知道這個宗教有沒有效──但它最好現在就給我生效!」她說著,語氣充滿了絕望與深深的質疑,「我兒子都快死了!」

  行醫者安撫蒂的情緒,說道:「這個宗教有沒有效不是重點,重點是神愛你的孩子。」接下來的幾分鐘,蒂身旁的一切都轉變了。她放下了自己,把信心交付給神。她的世界從兒子快死了,整個社群都無能為力,變成一切都是完美的,上帝的愛像一張溫暖、舒適的毯子,蓋在她的家人身上。

  蒂走回隔壁房間,這時她看見的景象大部分人會說是奇蹟。她的孩子坐了起來,幸福地靠在父親的懷裡,臉上恢復了血色,並且帶著笑容。之後的幾個星期內,他似乎痊癒了。他們把兒子與其他小孩暫時隔離,教友也前來幫忙照護。他很開心,再也沒人擔心他生了這場病。他們的宗教發揮了作用,信心也得到了回報。

  ●  ●  ●

  老天,從小到大這個故事我應該聽了有上千遍了。因為我就是那個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小孩。在我的前半生中,基督科學教會的信條是我唯一的醫療保健形式,直到18歲我才第一次看醫生。生病時我不吞藥丸,也不把一匙匙苦澀的藥水塞進嘴裡;我對抗疾病的工具是《聖經》、基督科學教會的著作,以及我本身的意念。

  基督科學教會是美國的宗教,創立於1866年。創立者瑪麗‧貝格‧艾迪(Mary Baker Eddy)深富感召力,聲稱她發現了《聖經》的真義,那就是所有基督徒都和耶穌一樣,擁有治癒的能力。簡單來說,基督科學教會相信,一切物質(例如你的汽車、這本書,或是一劑抗生素)都能由更深層的、反映上帝意念的現實來取代。在這個現實中,每個人以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因此,治癒不是改變身體,而是感受到更完美、更真實的自我。

  今天基督科學教會的信徒只有數十萬人,關於他們行醫的研究也少之又少。1989年,基督科學教會的波士頓總部曾提出一項受限的研究,試圖量化之前20多年來發生過的治癒案例。在這份(公認不夠客觀的)報告中,超過2000名基督科學教會信徒聲稱自己曾患有經過醫療確診的疾病,後來自動痊癒,這些病症包括小兒麻痺症、骨癌、闌尾破裂、甲狀腺腫、鬥雞眼等。甚至1966年有個南非的開放性骨折案例,在短短一天之內就痊癒。連我這種思想開明的人,都覺得這個說法是在濫用自己的可信度。

  只要你想得到的病,基督科學教會都宣稱曾經治癒過;而且他們並不是唯一這麼做的。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案例,例如用果汁輸液消滅了腫瘤,聖靈治癒了癱瘓,催眠可以去除肉疣,一次針灸療程就徹底消除劇痛。無論是佛羅里達州西北部的培靈會、墨西哥東部叢林裡的巫醫、或北京某個知道怎麼用腳底按摩來紓解胃痛的人,神祕療法在我們周遭隨處可見。遇到這種我們無法理解的療法時,多數人的反應大概分為兩種:「一定有某些超乎我們理解的力量存在」;以及同樣模糊、但稍微科學一點的「人的意念真的是一種很強大的東西」。

  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但都不足以說服我,你也不該這樣就滿意。如今我們已經可以即時直播大腦運作的影像,讓全世界看見少了一隻手臂的人如何透過意念操控機械手指,拿起甚至觸摸塑膠杯。時代都已經進步到這樣,我們總該要求更好的答案。

  在我們周遭生活中的每個層面,到處都是深奧難解的謎題等待我們解答。明星在日間電視節目上推銷神奇的維他命丸是一個例子;有人一邊焚香一邊在你額頭上扎針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治癒能力是一個例子;當年南加州那個小家庭的父母尋求超越自身的力量挽回孩子的性命也是一個例子。從順勢療法(homeopathy)到薩滿教(shamanism),從針灸到異於常理的時尚減肥餐(fad diet),我們似乎天生就有能力運用不合乎現代邏輯的方法來紓緩疼痛、減輕體重,甚至改善生活。

  至少,我曾經是這麼認為的。

  事實上,有一個科學領域正在蓬勃發展,參與其中的是一群背景各異、思想前衛的人士,願意以批判性的眼光正視一般籠統地稱為「身心治療」(mind/body healing)的概念。過去幾年來我大量研讀他們的研究,終於開始了解我童年時目睹的治療方法。這些科學家解釋了人腦有一種獨特的力量,基本上就是能夠欺騙它自己,不管這樣做是好是壞。這種力量能安撫我們,讓我們生病或好轉,甚至能救我們一命。當然目前的了解遠遠稱不上完備,但卻是我們第一次得到這樣的認識,也提供了一個吸引人的契機,使目前所知的21世紀醫學改頭換面。

  但在我開始探討這個議題之前,你可能會好奇,一個在郊區長大的信仰療法信徒怎麼會成為科普作家?其實在前半生中,我從未質疑過上帝的治癒力量。即使聽說某人被切斷的腳趾長了回來,或是愛滋病自動痊癒,我都全盤接受。我相信自己甚至聽得見上帝的聲音,還有這整個世界只要一轉念,所有的人都能自行治癒。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動搖了一個年輕人對宗教的堅定信念,讓他決定放棄?

  是攀岩。

  每個人到了青春期或多或少都叛逆過。但我沒有加入搖滾樂團的天賦,沒有用烈性毒品的本事,也沒有吸引女孩和我上床的魅力。所以我選擇極限運動。不久之後,我在週日早晨愈來愈少上教堂,更常跑去懸崖邊冒險。18歲那年,我和兩個朋友決定去優勝美地谷的落箭塔(Lost Arrow Spire)攀岩。想像一座約600公尺高的峭壁,左邊是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之一,右邊是空的,什麼也沒有。再想像一根高聳的花崗岩柱從峭壁上斜著凸出來,像一根巨大的尖刺――這就是落箭塔。我們計畫攀登到懸崖頂端,繞繩垂降到岩柱與峭壁分離的空隙,爬上岩柱,再沿著繩子凌空越過寬約42公尺的間距回到起點。

  對經驗豐富的攀岩者來說,這並不是特別困難的行程,我們預計下午三、四點左右應該就能完成。但沒料到的是,我們幾個人正掛在谷地上方600公尺高的半空中時,會有一場大雷雨來襲。我很想說這場雷雨讓我們措手不及,但事實上我們知道氣象預報說過當天下午可能會有雷雨。我們只是覺得自己動作應該夠快不會被困住,覺得我們不會出事。

  那場風暴真不是蓋的,就像B-2轟炸機從空中扔下一整個軍團的砂石車一樣。幸好雨勢不算太大,但驚天動地的雷鳴閃電卻是我這輩子沒見過的(到現在又過了20幾年也一樣沒見過)。一陣陣響雷在我們頭頂上爆裂,造成巨大低沉的共鳴,把天空整個打亮;兇殘的閃電夾帶著超現實的熱氣,短暫地分開了我們周圍的雨滴,砸在附近兩座山峰上。我手臂上的毛都豎了起來。我披著鋁箔毯,緊緊攀附在一根巨大的花崗岩避雷針旁邊,覺得自己肯定沒命了。從頭到尾,優勝美地瀑布不停地在我們左邊怒吼。

  當時的處境,足以讓最叛逆的青少年把信心交付給上帝。

  所以我嘗試這樣做。我等候同行友人爬上最後30公尺的高度,只靠一對鎖在陡峭、裸露的山壁上的金屬環吊在半空中,同時開始禱告。另外我也哭喊、尖叫、無謂地亂踢山壁,哼哼唧唧地哀嚎了老半天。但我最記得的是禱告,因為在那一刻,身為多年信徒的我一點感覺也沒有。沒有什麼「微小的聲音」,沒有誰現身指引,沒有靈光一現,只是讓我確定我只能靠自己。

  輪到我爬的時候,我感到片刻的平靜與果決,接著爬上那塊岩石,速度比我預期的還要快。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沿著繩索跨越落箭塔的間隙,抵達主山壁的安全處;所有人都平安離開岩柱的那一刻,風雨也停了。

  或許有人還是會覺得,是上帝的恩典保全了我的性命,甚至認為祂藉由風雨讓我聽見了祂的聲音。也有人覺得我在攀上繩索前感受到的片刻寧靜,是上帝正在給我力量。但根本不是這樣。我聽人說過很多次,上帝在一些小地方插手了他們的生活,比如幫忙找到停車位,或是鼓勵他們和隔壁桌的可愛男生搭訕。他們怎麼知道那是上帝?因為他們感受到祂的在場。

  那天在落箭塔,我除了自己的心跳以外什麼都沒感覺到,只知道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裡。正如其他人能感受到上帝、知道祂就在身邊一樣,我的「無感」也同樣確切,很清楚祂並沒有出現――至少不是以我一直以為的那種方式出現。那一天,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祂出現,恰是祂沒有出現的證據。無論救我一命的是神,還是純屬運氣,從此我再也感受不到兒時深刻的信仰。我就讀基督科學教會的大學是因為他們給我一筆優渥的獎學金,我也遵守學校的所有規定。但我其實早已退場,已經剪票出站了。我下車的地方實實在在地是由醫藥、疾病和缺陷構成的物質世界,不但混亂,而且往往十分嚇人。

  儘管如此,我仍時常想起小時候目睹、經歷過的治療過程。在我們那個社群裡,從病痛中感受到的緩解是非常真切、具體的。每個週三晚上,基督科學教會都會進行一項特殊的服事,不像週日的禮拜那麼照本宣科。信眾會從觀眾席上起立,分享自己的治癒經歷。他們沒有說謊,也不是在自欺欺人,而是有別的事情在發生――也正是這件事情賦予年幼的我自癒的力量。

  對這件事情的好奇一直在我耳邊鼓譟,促使我寫下這本書。我並不滿足於諸如「人的意念是種強大的東西」這類說法。在1978年的那一天,南加州那個幼童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該如何解釋為什麼有無數的案例顯示,那些過去已經被科學否定、甚至鄙夷的方式,能夠治癒那麼多人?就像哥白尼拉開迷信的簾幕,讓世人看見一個嶄新宇宙一樣,如今腦科學家也已經開始拉動另一張簾幕,準備揭露這些問題的解答。

  ●  ●  ●

  最重要的答案之一來自這項發現:我們的大腦與生俱來就會不時欺騙自己。這項能力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期望」。在人腦的運作上,期望具有無比的重要性。這裡指的不是你在等待下一季《冰與火之歌》播出前的心情,或是想要知道應徵的工作有沒有錄取時的感受。期望既是大腦的「職務內容」,也是「流通貨幣」。它塑造了我們的思考模式,以及在人世間的行為舉止,主宰了我們對音樂的反應、對食物的體驗,以及溝通的方式。廣告主研究期望,以塑造品牌;經濟學家研究期望,以了解市場;語言學家研究期望,以探討我們如何解讀別人的話。打網球時在擊球之前調整手和腳的姿勢,或是早上喝下第一口咖啡之前先吸一口氣,這些舉動背後都是期望在運作。想想看,光是把一隻腳踏到另一隻腳前面,都需要期望才做得到。總之,期望就是人腦處理這個世界的方式。

  在你的一生中,腦會本能地一次花幾個鐘頭、幾年,甚至幾十年來建立期望,然後盡可能把期望變成現實。簡單來說,大腦不喜歡「錯誤」的感覺;因此為了讓期望與現實相符,腦很樂意曲解少數規定,甚至直接作弊。本書後面會提到,大腦期望的力量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強大。當期望與現實碰撞,獲勝的往往會是你頑固的大腦。

  1996年,哲學家兼人工智慧先驅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這樣寫過:「人的意念基本上是一種預測裝置,一種期望生成器。」我們的腦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處理過去的經歷,以預期未來會發生的事。想像一下,若大腦無法產生期望會是什麼樣子。你本質上等於回到嬰孩時期,在你眼中一切都是新的、無可預測的。突然之間一切都毫無道理,就像把一顆球拋起來它就一直往上飛,或是在街上遇到一頭龍長著尼可拉斯・凱吉的臉,過來跟你問路那麼荒唐。

  期望是大腦發展出來的捷徑系統,讓我們得以順暢地度過日常生活,不至於每五秒鐘就要停下來把事情弄清楚。你負責盡可能仔細觀察這個世界,大腦則負責把你漏掉的地方填補起來。但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情境不符合大腦建構的世界模型,此時它偶爾會決定不改變內建的期望,反而扭曲現實,以使你觀察到的狀況與期望相符。所以,如果你的期望是負面的,你的意念會讓事情看起來(或感覺起來)比現實更糟。相反地,若你抱著最好的期望,那麼你的身體可能會發生非常不可思議的變化;接下來的章節會介紹許多實例。人類心智的自癒力量,就存在於期望與現實之間的某個地方。

  要取用這種力量──也就是利用大腦來影響身體的能力──需要一把能夠解鎖期望的鑰匙。有很多鑰匙都能把期望打開,塑造我們每天看見的周遭世界。但數百年來醫生、薩滿巫醫、治療師、街頭小販所用的鑰匙,是「暗示」(suggestion)。暗示與期望這兩種相輔相成的概念,是打開你的內在藥櫃的關鍵,也是我深入探尋自己童年奇蹟的關鍵。

  暗示與期望的力量雖然無所不在,但利用起來並不容易,而且它出現的時候我們不一定看得出來。要利用它,就必須徹底把期望轉成對你有利。簡單來說,你要讓自己容易受到暗示。要做到這一點,其中一種方式是「說故事」。一個好的故事總是最令人著迷;這在進行暗示時可能會非常有用。比方說,你知道人類只是許多分子的集合,分子由原子構成,而原子本身其實只是能量?能量有好的能量也有壞的能量,有時候壞的能量會滲入身體的某些部位,讓你生病。不過你只要淨化那些能量,用好的能量把它沖掉,身上的症狀自然會瓦解。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但對很多人而言,這聽起來是真的。因此這個故事――這種暗示――就足以讓他們的期望與治癒交織在一起。

  人類自我欺騙的神奇能力,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感會造成驚人的影響。所謂的治癒,往往與腦內的化學物質如類鴉片或多巴胺息息相關。其中有的涉及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可誘發腦中與疼痛、反胃、帕金森氏症、憂鬱、腸躁症候群及其他疾病相關的區域產生顯著反應。這種無可否認的神經化學現象,或許正是大腦扭轉現實的能力最純粹的展現。而大腦的另一項把戲: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是安慰劑效應的另一種型態,它會欺騙自己來「提升」我們的不適感,甚至憑空創造出疾病來。第三個類型是催眠,這是腦中一個奇特的小開關,被啟動時就會打開通往期望的後門。另外,虛假記憶(false memory)現象則是會欺騙我們相信沒有發生過的事。

  我會在書中探討人類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的隱藏力量、歷史和科學;過程中我們會一一與催眠師、治療師、魔術師和江湖郎中相遇,我會被他們又刺又戳、電擊、燒燙,甚至詛咒。希望到了結尾的時候,我能把這個人類最古老的故事之一背後的祕密全部揭開,並讓你了解它影響我們人生的諸多方式。

  現代科學已經開始向我們展現,信仰療法(faith healing)、神藥(miracle pill)和很大一部分的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你。人類是非常容易犯錯的生物,會自行建構框架來解釋這個混亂、令人困惑又危險的世界,對於和他們的先前概念(preconception)不符的事物,他們就會拋到一旁,不然就是加以扭曲,直到符合先前概念為止。

  要是你覺得人類的這一面似乎很令人沮喪,那麼接下來的談到的事一定會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人類心智容易犯錯的特性──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的暗示感受性──並不是缺陷,實際上可能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之一。由於我們的心智有很強的適應性,只要運用得當,就能被扭轉成對我們有利,用來治療我們,讓我們活得更幸福、健康。但要是運用失當,這種暗示感受性可能會非常危險,甚至致命。

  其實一直以來,大腦都以細微難察的方式在欺騙我們;只不過到了現在,我們才終於能看見這一點。今天我們已經來到揭開謎底的關口,不只是信仰療法,還有順勢療法、針灸、巫術、咒語、草藥,以及其他種種治療方式,很多人都在完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獲得這些療法的幫助。我們要找的答案並不像日心宇宙論那麼單純明確,然而隨著科學家持續探究人類的想法與事實之間的巨大鴻溝,這個答案對科學前景的重要性可能不亞於前者。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原來並沒有那麼表裡如一。更重要的是,它並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而正是這一點蘊藏著難以想像的強大力量。

  這個力量治癒了罹患退伍軍人症的小男嬰;這個力量已經確認與帕金森氏症和虛假記憶息息相關;這個力量可能是深受憂鬱症和慢性疼痛所苦的人最大的希望。追蹤這個故事,讓我得以穿越古代與現代醫療世界,來到一處刺激的新懸崖邊緣。現在請閉上眼睛,忘掉所有你以為知道的事,和我一起一躍而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閱讀完畢後,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電子書的好處是隨時可以做筆記和畫重點,而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此而生。我發現自己回頭去標註了非常多句子,它們不是那種空泛的人生格言,而是非常具體、可以套用到日常情境中的觀察點。特別是書尾關於如何「識破」與「應對」那些高段位的心理操作,那部分寫得既務實又帶有學術基礎,讓人讀完後立刻有種「我好像變聰明了一點」的實質收穫感。這本書成功地將晦澀的心理學理論,轉化成了一種實戰工具,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情商與洞察力。對於追求自我提升的台灣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並在生活中實踐的優秀作品,它提供的價值遠遠超過電子書本身標示的價格。

评分

這本《腦內心機 (電子書)》的封面設計,一開始就給了我一種很強烈的視覺衝擊。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上錯綜複雜的線條圖案,看起來就讓人忍不住好奇,裡面到底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我特別喜歡它字體的選用,那種帶點未來感又不過度花俏的設計,很符合現在大家對於「心機」這個詞彙的解讀,不只是單純的壞,更是一種高智商的布局。書拿到手後,雖然是電子書,但光是翻閱目錄的那個瞬間,我就感覺到一股強烈的吸引力。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標題來撩撥讀者的好奇心,每一個章節名稱都像是拋出了一個小小的謎題,讓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整體來說,從外觀到內在的初步印象,這本書在包裝上算是非常成功,完全抓住了讀者想窺探人性深處的慾望。這種設計感十足的作品,放在我的電子書架上,光是那個縮圖就顯得很亮眼,是那種會讓人忍不住點開研究一下的類型。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文化背景來看,這本書觸及了一些非常微妙的「人情世故」層面。我們社會中,有時候明著說的話和心裡想的往往有很大的落差,而這本書正好就深入探討了這種「言不由衷」的藝術與代價。它不只是探討那些陰謀詭計,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如何為了生存或達到目的而進行的微妙調整。我特別欣賞作者沒有將「心機」完全妖魔化,而是提供了一個更為中性的視角,讓我們去理解,很多時候,所謂的心機,其實是進化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或是更高明的溝通策略。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一些人際互動的解讀是不是過於簡單了,提供了一個更為複雜和立體的思考框架,對於想要在職場或複雜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本「武功秘笈」。

评分

最讓我驚豔的是,這本書在邏輯結構上的嚴謹性。雖然它探討的是比較偏向感性的「心機」議題,但背後所依託的理論基礎卻是相當紮實的。我感覺作者在下筆之前,肯定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和研究,才能如此流暢地將那些複雜的心理模型,轉化成一般讀者也能理解的語言和情境。舉例來說,書中對於「潛在動機」的剖析,那種層層剝繭的過程,簡直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密的偵探劇,讓人拍案叫絕。而且,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多變,有時候是局內人的視角,讓我們體驗那種身不由己的壓力;有時候又是上帝視角,冷靜地分析所有角色的行為模式。這種靈活的切換,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保持在高張力的狀態,讀者很難在過程中走神或感到疲乏。

评分

我花了大概一個下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這本書的一些章節試讀了一下,對於作者敘事的節奏感有了一個初步的體會。這位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寫人物內心掙扎的那些片段,那種思緒的轉折和自我辯駁,簡直是寫到了我的心坎裡。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枯燥,反而會讓人不自覺地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文字,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曾在類似的情境中掙扎過。它不像有些心理學書籍那樣擺出高姿態來教你做人,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將那些複雜的心理學概念包裝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裡。我發現自己讀到某些情節時,會忍不住抬頭看看周遭的人在做什麼,是不是也在上演著類似的「心機」戲碼。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真的不是隨便一本書都能給予的,它成功地打破了電子書的冰冷感,讓文字活了起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