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系列講堂 牽動全球的水資源與環境問題:建立永續循環的水文化,解決刻不容緩的缺水、淹水與汙染問題 (電子書)

SDGs系列講堂 牽動全球的水資源與環境問題:建立永續循環的水文化,解決刻不容緩的缺水、淹水與汙染問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nfoVisual 研究所
图书标签:
  • SDGs
  • 水资源
  • 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 水文化
  • 缺水
  • 洪涝
  • 污染
  • 全球挑战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球耗費40億年所形成的水系統,
人類只花了短短200年就幾乎破壞殆盡。
根據預測,在2050年之前,光是亞洲
就會再增加10億人陷入缺水的窘境。
氣候變遷讓各國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再不正視,缺水問題恐成全球最大風險!
 
  劇烈降雨、嚴重乾旱、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汙染……
  人類破壞環境所引起的全球規模水資源危機,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如果放任不管,未來各國甚至可能會為了搶奪水資源而引發戰爭。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態發生,建立知水、惜水、愛水的水文化至關重要。
  唯有運用新思維、新模式、新技術來面對迫在眉睫的「水問題」,
  才能打造讓所有人免於淹水、缺水之苦的永續安全水環境。
 
  〡水資源問題並非遙不可及,與你我息息相關〡
 
  水災頻仍
  地球暖化擾亂了水循環模式,造成豪雨連連、颱風大型化、冰河融化、河川氾濫,預計會有50%的人類飽受缺水之苦。
 
  糧食危機
  氣候變遷造成部分地區雨量減少,導致土壤乾涸,因而無法栽種作物,對農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
 
  生態系統逐漸崩潰
  地球的氣溫上升導致動植物的棲息地消失、變化或遷移,而無法適應環境的生物便會逐漸被淘汰。據說地球的平均氣溫只要上升1~2度就足以讓20~30%的生物瀕臨絕種。
 
  〡為了守護水資源,我們現在所能做的事〡
 
  ․不要用水過度,不把油等髒汙沖進下水道。
  上下水道設備是會耗電的,節約用水亦可達到減碳之效。
 
  ․響應「停止購買瓶裝水,攜帶自己的水杯」運動。
  可減少汙染海洋與河川的寶特瓶垃圾,還有助於防止製造大量瓶裝水而過度破壞水源。
 
  ․生產糧食需要大量的水,而進口糧食就等同於進口生產該糧食所使用的水。
  考慮到虛擬水而盡量購買國產品,成為「有良知的消費者」也有助於解決水資源問題。
  
  ․購買致力於保護水環境或減碳之企業的產品
  ․透過捐款的形式來幫助飽受缺水之苦的非洲孩童。
 
各界專家誠摯推薦
 
  何昕家(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气候变迁下的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度探讨。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的能源结构转型这一宏大议题,深入剖析了化石燃料依赖带来的环境危机、经济挑战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扎实的案例分析和前沿的技术展望,为读者勾勒出未来几十年全球能源版图可能发生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能源危机: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困境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如何一步步陷入对高碳能源的深度依赖。它详尽描述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驱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对大气成分的改变所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 化石燃料的周期性危机: 作者回顾了数次石油危机,分析了价格波动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并指出能源供应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紧密联系。 环境成本的隐性负担: 深入探讨了空气污染、水体酸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率增加,量化了这些“外部成本”对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的冲击。特别强调了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如油砂开采、页岩气水力压裂对局部水文和地质结构的影响。 能源贫困与公平性问题: 讨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能源获取的不平衡性如何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以及能源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弱势群体不被边缘化。 第二部分:清洁革命的浪潮:可再生能源的崛起与技术前沿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致力于全面梳理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具潜力的替代能源技术,并对其成熟度、成本效益和规模化挑战进行了细致评估。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 不仅关注了晶硅电池效率的不断提升,还重点分析了薄膜技术、钙钛矿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在柔性应用和低成本制造方面的突破。同时,探讨了光伏电站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优化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农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风能的陆地与海洋探索: 对比了传统陆上风电场的选址难题和海上风电,特别是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Floating Offshore Wind)在全球深水区域部署的潜力,指出后者是解锁数万亿瓦特级别清洁能源的关键所在。 地热能的“隐形冠军”地位: 阐述了地热能作为一种基础负荷能源(Baseload Power)的独特优势,并介绍了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如何打破传统地热资源的地域限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可行性。 氢能的“万能媒介”叙事: 详细区分了灰氢、蓝氢和绿氢的生产路径及其碳足迹。重点分析了氢能在重工业脱碳(如钢铁、水泥)和长途运输(如航运、航空)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坦诚指出了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瓶颈。 第三部分:电网的智能化与储能系统的进化 能源转型的成功,关键在于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本部分专注于支撑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的“幕后英雄”——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 电池技术的军备竞赛: 深度剖析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电网侧储能中的主导地位,探讨了其供应链的风险(如钴、镍的依赖性)。同时,对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以及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它们如何解决间歇性发电带来的平衡问题。 虚拟电厂(VPP)与需求侧响应(DR): 描述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分散的用户侧资源(如家庭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聚合起来,参与电网的实时调度,从而提高电网的整体效率和响应速度。 跨区域互联与直流输电: 强调了高压直流输电(HVDC)在连接遥远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智能电网如何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更精细化的电力流管理,最小化传输损耗。 第四部分:系统性变革:政策、金融与社会重构 能源转型绝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经济结构、监管框架和社会接受度的系统性重构。 碳定价机制的有效性评估: 比较了碳税、排放交易体系(ETS)等不同碳定价工具的设计逻辑与实际效果,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推行的挑战,特别是如何避免“碳泄漏”现象。 绿色金融的驱动力: 探讨了主权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新型金融工具如何引导私人资本流向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并讨论了“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s)风险对传统能源企业估值的影响。 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蓝图: 关注传统化石燃料产业工人的再培训和社区经济多元化。本书强调,缺乏社会共识的能源转型注定是失败的,必须为受冲击的地区和人群设计清晰的经济替代方案。 全球治理与合作: 分析了《巴黎协定》框架下各国NDC(国家自主贡献)的执行进展,并探讨了在关键矿产供应链、核能技术扩散和碳捕获与封存(CCS)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 本书以其严谨的分析框架和对技术经济趋势的敏锐洞察,为政策制定者、能源行业从业者、金融分析师以及所有关注人类可持续未来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理解和参与全球能源重塑的必备指南。它清晰地指出,能源的未来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以代表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出版了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系列的《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了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暫譯,皆為太田出版)等,中文譯作則有《圖解人類大歷史》(漫遊者文化)、《SDGs系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台灣東販)。

图书目录

前言
「水行星」誕生40億年後面臨了危機……4
 
Part 1 地球目前的水情已告急
❶以地圖觀察水資源問題,世界各地皆已發生異常現象……6
❷明明是顆水行星,能用的水卻不多……8
❸世界上的水資源分配並不平等……10
❹水災逐年增加,水勢日益凶猛的原因為何?……12
❺為了水的使用權,世界各地皆發生水資源之爭……14
❻美國與中國兩大經濟大國的水資源將耗盡!? ……16
❼以水為業的水企業遍布全球……18
❽瓶裝水的市場不斷擴大,世界上的水歸誰所有?……20
❾在全球間移動的水資源:虛擬水……22
❿有些國家還需要400年才能讓衛生的廁所普及……24
⓫天災人禍招致的非洲水資源危機……26
⓬與水資源問題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28
 
Part 2 人與水的歷史
❶利用大河發展農業,從而孕育出四大文明……30
❷古希臘的科學促進了水利技術的發展……32
❸滋潤沙漠的地下水渠系統從波斯傳播至全世界……34
❹羅馬帝國所在之處皆有水道,水曾是富足的象徵……36
❺中國歷代皇帝修建了連接南北的大運河……38
❻荷蘭的防洪技術使其從對抗水患中建立了國家……40
❼在背後支撐著工業革命的歐洲運河……42
❽上下水道設施完善的江戶是全球最先進的衛生都市……44
❾霍亂的流行促使倫敦建設上下水道設施……46
❿在追求安全的過程中不斷進化的現代上下水道設施……48
 
Part 3 水資源危機的現實及其原因
❶地球暖化是造成水資源危機的主因,其起因為何?……50
❷全球持續暖化導致水循環產生變化……52
❸颱風因暖化而日漸大型化,水災的損害也隨之擴大……54
❹世界各地的冰層融化,地球將沒入水中?……56
❺乾旱將會引發糧食危機……58
❻水環境的變化導致生態系統逐漸崩潰……60
❼不斷增長的人口加速了水資源壓力……62
❽人類的生活與產業汙染了河川與大海……64
❾因水質汙染而喪命的非洲兒童……66
❿用以利水與治水的水壩正在破壞水循環……68
⓫支持乾燥地區發展農業的地下水正面臨枯竭的危機……70
⓬暖化會造成骨牌效應,超過臨界點的日子終將來臨!? ……72
 
Part 4 如何解決水資源問題
❶面對全球規模的水資源問題,應該先從何處著手解決?……74
❷可透過協議來解決水資源的相關紛爭……76
❸紐約與東京為了守護巨型都市免於水災侵襲所做的嘗試……78
❹用海水製造淡水的技術讓沙漠中出現了巨大都市……80
❺將令發展中國家傷透腦筋的汙水轉化為飲用水的技術……82
❻中村哲醫師將阿富汗已經沙漠化的土地轉化為綠地……84
❼氫能將會成為減碳的終極王牌?……86
❽可永續的生活方式,氫能社會即將來臨……88
❾為了守護地球,我們現在所能做的事……90
 
結語
唯有人類可以解決人類所引發的水資源問題……92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3
索引……94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2765
  • EISBN:97862632943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1MB

图书试读

前言
 
「水行星」誕生40億年後
 
  面臨了危機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
  迄今唯一發生水奇蹟的行星。
 
  一般認為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誕生於太陽系中。在太陽系軌道上繞行的岩石發生碰撞,從中產生的熱能導致岩石融化,使地球化為一團火紅熔岩所形成的黏稠岩漿塊,並繞著太陽旋轉。
    
  這顆灼熱的小型天體後來之所以變成一顆「水行星」並孕育出生命,都是拜幸運的位置所賜。太陽系中的眾行星都持續接收來自中心處的太陽的輻射能量。如果行星的位置離太陽太近,水就會蒸發;反之,如果離得太遠,水就會結冰而化為冰行星。
    
  從這個觀點來看,地球坐落在一個能讓水維持原有型態的絕妙位置。
 
  地球曾是一團岩漿塊,因為與宇宙空間中無數的冰行星發生碰撞而帶來了水。地球逐漸冷卻後,岩漿中的鐵便往中心聚集而形成地核(core),表面則開始出現水。這便是約40億年前,地球上形成海洋的過程。
    
  海洋的出現為地球帶來一連串重大的轉變。首先是海洋開始吸收在大氣中占很大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氣的溫室效應降低,導致地球變得愈來愈冷。儘管如此,當時的海水溫度仍超過100度,現今的生物學推測,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是源自於這種高溫的海洋,而且是從海底有熱水湧現的地方誕生出生命的。
    
  自從約36億年前原始生命誕生以來,生命就是這樣在水中不斷進化。並且因為多種藻類釋放大量的氧氣至大氣之中,使生命得以從水中爬上陸地。
    
  陸地上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反覆進化與滅亡。人類的祖先大約是在700萬年前誕生在這片土地上。以地球的歷史來看,我們這些所謂的智人是20萬年前才出現的新成員。
    
  在智人登場之前,地球在這段時間逐漸形成讓生命得以生存的環境,即一套以水為核心的精密系統。水的作用是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地循環流動,以進行生命體的能量代謝。地球、水與生命已結合成密不可分的系統,並持續運作至今。
    
  然而,自從人類由大約200年前展開產業活動後,地球耗費40億年所形成的水系統開始發生異常變化。
    
  如今地球的水系統究竟出了什麼狀況?接下來就讓我們詳細探究其實際情況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點出了幾個非常尖銳的痛點:「缺水、淹水與汙染問題」,這簡直就是台灣的縮影嘛!每次颱風來,南部或東部就面臨淹水,然後沒多久新聞又開始討論中南部的水情吃緊,接著就是工業用水的分配爭議。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在「過度」和「不足」之間劇烈擺盪的狀態。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在處理「淹水」和「缺水」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時,會提出什麼樣的整合性觀點。會不會從流域管理的角度,強調「涵養」比「引流」更重要?或者,它會不會探討水污染如何惡化了可用水資源的稀缺性?如果它能把這三者串聯起來,不只是單純地列舉問題,而是揭示它們之間深層的連動關係,那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畢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清楚問題的全貌。

评分

作為一個習慣使用電子書的讀者,我對這種主題性強烈的知識整合型書籍的體驗感其實很重視。如果內容編排得好,它應該可以像工具書一樣隨時查閱,隨時提醒自己。我猜想,這本關於SDGs的水資源專書,應該會涵蓋大量的圖表和數據資料來支撐論點。我特別希望能看到一些經過視覺化處理的資訊,像是台灣不同區域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圖,或是歷年水庫淤積率的變化趨勢。相較於厚重的學術專著,電子書的形式更適合用清晰的圖文並茂方式來傳達複雜的環境科學概念。我希望作者在論述時,能盡量避免過於學術的術語,或者至少能提供足夠的解釋,讓一般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民眾,也能輕鬆消化這些攸關我們未來生存的嚴肅議題。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談論永續發展(SDGs)的書非常多,大部分都停留在概念性的介紹,或者只是把聯合國的目標翻譯成中文,然後套用在台灣的現況上,讀起來總覺得有點隔靴搔癢。我比較在乎的是,這些全球性的目標,要如何真正「牽動」到我們每個日常生活的細節。尤其提到「水文化」的建立,這點我就很有興趣了。在台灣,我們似乎很少用「文化」這層面來談水。在我們長輩的記憶裡,可能是靠天吃飯的宿命感;在我們這一代,可能變成一聽到限水通知就焦慮的反應。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歷史脈絡,告訴我們過去的社會是如何與水共存,然後再對比現在的超抽地下水、工業污染等問題,或許能讓讀者更深刻體會到,為何我們急需「建立」一套新的、與時俱進的水文化。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是科學數據,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引導。

评分

近幾年來,全球的氣候變遷議題愈發劇烈,極端天氣事件成了常態,水循環自然首當其衝受到影響。這本書若能將台灣的處境放在全球脈絡下去討論,會更有深度。我想知道,當全球都在討論氣候難民和水資源戰爭時,台灣的「水文化」建構,能夠提供給世界什麼樣獨特的經驗或教訓?或者,書中會不會有引介國際上一些創新的水資源管理技術,比如像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或是某些國家發展出來的城市海綿化策略?如果能多引用一些國際案例,並對比出台灣在推動永續循環水文化上的優勢與盲點,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在地議題」的探討,更能成為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的參考指南,幫助我們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挑戰時,找到更堅韌的立足點。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畢竟「水資源」和「環境問題」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繞不開的兩大核心挑戰,尤其台灣的地理環境特殊,缺水和淹水問題更是家常便飯。我個人覺得,台灣社會對於水資源的討論,常常流於表面的政治角力,或是侷限在工程技術的解決方案上,缺乏一個更宏觀、更具有文化根基的探討。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淺出地闡述,如何從「文化」這個角度去重新塑造我們與水的關係,那真的會是個很棒的切入點。畢竟,光是蓋水庫、談抗旱,治標不治本,要達到真正的永續,得從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社會價值觀著手。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以操作的範例,看看其他國家或地區是如何成功轉型的,畢竟看著新聞裡,水庫見底的乾涸景象,心裡總會揪一下,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和解決的思路,而不只是重複過去那些陳腔濫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