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副標題點出了幾個非常尖銳的痛點:「缺水、淹水與汙染問題」,這簡直就是台灣的縮影嘛!每次颱風來,南部或東部就面臨淹水,然後沒多久新聞又開始討論中南部的水情吃緊,接著就是工業用水的分配爭議。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在「過度」和「不足」之間劇烈擺盪的狀態。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在處理「淹水」和「缺水」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時,會提出什麼樣的整合性觀點。會不會從流域管理的角度,強調「涵養」比「引流」更重要?或者,它會不會探討水污染如何惡化了可用水資源的稀缺性?如果它能把這三者串聯起來,不只是單純地列舉問題,而是揭示它們之間深層的連動關係,那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畢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清楚問題的全貌。
评分作為一個習慣使用電子書的讀者,我對這種主題性強烈的知識整合型書籍的體驗感其實很重視。如果內容編排得好,它應該可以像工具書一樣隨時查閱,隨時提醒自己。我猜想,這本關於SDGs的水資源專書,應該會涵蓋大量的圖表和數據資料來支撐論點。我特別希望能看到一些經過視覺化處理的資訊,像是台灣不同區域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圖,或是歷年水庫淤積率的變化趨勢。相較於厚重的學術專著,電子書的形式更適合用清晰的圖文並茂方式來傳達複雜的環境科學概念。我希望作者在論述時,能盡量避免過於學術的術語,或者至少能提供足夠的解釋,讓一般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民眾,也能輕鬆消化這些攸關我們未來生存的嚴肅議題。
评分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談論永續發展(SDGs)的書非常多,大部分都停留在概念性的介紹,或者只是把聯合國的目標翻譯成中文,然後套用在台灣的現況上,讀起來總覺得有點隔靴搔癢。我比較在乎的是,這些全球性的目標,要如何真正「牽動」到我們每個日常生活的細節。尤其提到「水文化」的建立,這點我就很有興趣了。在台灣,我們似乎很少用「文化」這層面來談水。在我們長輩的記憶裡,可能是靠天吃飯的宿命感;在我們這一代,可能變成一聽到限水通知就焦慮的反應。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歷史脈絡,告訴我們過去的社會是如何與水共存,然後再對比現在的超抽地下水、工業污染等問題,或許能讓讀者更深刻體會到,為何我們急需「建立」一套新的、與時俱進的水文化。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是科學數據,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引導。
评分近幾年來,全球的氣候變遷議題愈發劇烈,極端天氣事件成了常態,水循環自然首當其衝受到影響。這本書若能將台灣的處境放在全球脈絡下去討論,會更有深度。我想知道,當全球都在討論氣候難民和水資源戰爭時,台灣的「水文化」建構,能夠提供給世界什麼樣獨特的經驗或教訓?或者,書中會不會有引介國際上一些創新的水資源管理技術,比如像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或是某些國家發展出來的城市海綿化策略?如果能多引用一些國際案例,並對比出台灣在推動永續循環水文化上的優勢與盲點,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在地議題」的探討,更能成為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的參考指南,幫助我們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挑戰時,找到更堅韌的立足點。
评分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畢竟「水資源」和「環境問題」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繞不開的兩大核心挑戰,尤其台灣的地理環境特殊,缺水和淹水問題更是家常便飯。我個人覺得,台灣社會對於水資源的討論,常常流於表面的政治角力,或是侷限在工程技術的解決方案上,缺乏一個更宏觀、更具有文化根基的探討。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淺出地闡述,如何從「文化」這個角度去重新塑造我們與水的關係,那真的會是個很棒的切入點。畢竟,光是蓋水庫、談抗旱,治標不治本,要達到真正的永續,得從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社會價值觀著手。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以操作的範例,看看其他國家或地區是如何成功轉型的,畢竟看著新聞裡,水庫見底的乾涸景象,心裡總會揪一下,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和解決的思路,而不只是重複過去那些陳腔濫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