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系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我們需要做的事! (電子書)

SDGs系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我們需要做的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图书标签:
  • SDGs
  • 塑料污染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
  • 去塑料化
  • 下一代
  • 全球议题
  • 环保教育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無法找到分解的鑰匙,我們終有一天將被塑膠吞沒。」
──1973年於捷克斯洛伐克(現在的捷克)「設計與塑膠」展
 
海龜等生物誤食塑膠製品的新聞怵目驚心,
世界各國皆因塑膠回收、處理問題而面臨困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其中一項目標就是「在2030年前大幅減少廢棄物的製造」。
 
然而,回到實際生活,狀況又是如何呢?
 
  | 塑膠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沒有時間再忽視 |
  塑膠易塑形、耐用、輕盈,自發明之後便快速普及,
  然而,原本讓生活更便利的用品,卻成為破壞環境的一大元凶!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人類只花了短短70年
  就讓地球上充滿了塑膠物質!
 
  | 這是我們正面臨的危機 |
  至2015年,全球生產的塑膠有83億噸,其中63億噸被當成垃圾丟棄
  被拋棄的塑膠垃圾中,有12%被燃燒,有79%則是被掩埋
  目前已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累積在大海上
  每年還有800萬噸的新垃圾進入海洋
  根據研究,按照這個速度,到了2050年
  海洋塑膠垃圾的總量就會超過海洋中的魚類總量!
 
  | 這是我們現在要開始做的事 |
  >真正地認識塑膠
  理解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材質,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今後更能有意識地挑選、消費。
 
  >了解世界現狀
  塑膠問題並非自掃門前雪就能一勞永逸,更完整地理解改變方法,
  需要認識世界各國的垃圾處理方法、企業的應對行動……從中獲得與地球和平相處的靈感!
 
  >逐步邁向脫塑生活
  從手邊的小習慣開始做起,減少家庭中的塑膠使用、落實循環利用,
  你我都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一個小動作就能有大改變!
 
  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已走到盡頭。重新審視塑膠與環境問題,打開眼界學習「未來的新常識」!
 
各界專家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昕家(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探索永续发展的多维面向:一本关于全球治理、社会创新与未来教育的深度导览 引言:重塑我们与地球的契约 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知识边界,进行一场深刻的思维范式转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当前驱动全球进步与转型的核心议题,重点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的治理结构、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教育与科技伦理。 这不是一本聚焦于单一环境危机(如海洋污染)的专著,而是一部宏观的战略蓝图,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改革,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与生态平衡的协同发展。 第一部:全球治理的重塑与跨国合作的新范式 (Governing the Global Commons) 全球化进程在带来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暴露了现有国际治理体系的局限性。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气候变化、大规模移民、全球供应链重构等议题上,国家主权与多边主义如何进行博弈与整合。 1. 21世纪的地缘政治与机构效能: 我们将考察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区域性经济联盟(如东盟、欧盟)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角色演变。重点分析了“大国竞争”背景下,气候融资、人道主义干预等领域的合作障碍与潜在突破口。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争取,以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在塑造未来国际议程中的新兴影响力。 2. 供应链的韧性与透明度: 现代经济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环节的中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本章详细阐述了“韧性”(Resilience)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是一种建立在多元化采购、本地化生产与先进数据追踪技术基础上的系统性设计。通过对关键矿物、半导体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透明度,并确保供应链符合日益严格的劳工标准与环境法规。 3. 债务危机与金融可持续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债务悬崖,这严重阻碍了它们实现SDGs的步伐。本部分探讨了主权债务重组的复杂性,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呼声,并介绍了“债务换气候行动”(Debt-for-Climate Swaps)等创新性融资工具的实践效果与未来潜力。核心议题在于如何设计一个更公平、更具前瞻性的全球金融架构,以支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二部:社会创新的引擎与包容性增长的实践 (Engines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Inclusive Growth)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依赖于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本部分将焦点从宏观政策转向微观的社会动员与技术赋能。 4. 城市化的未来形态:智能、宜居与生态友好: 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实现SDGs的“试验田”。本章系统梳理了“智慧城市”的最新趋势,但强调其必须以人为本。探讨了如何通过垂直农场、零碳建筑标准、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设计,以及“15分钟城市”的概念,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同时最小化其生态足迹。案例研究涵盖了从新加坡到哥本哈根等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实践经验。 5. 赋能社区:自下而上的变革力量: 真正的可持续性往往源于地方社区的认同与参与。本部分关注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和社区自治组织(CBOs)在解决地方性问题(如水资源分配、能源贫困)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分析了“共享经济”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平台促进本地知识的传播与资源的有效共享,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最边缘化的群体。 6. 劳动力市场的转型与技能重塑: 自动化、人工智能和绿色经济的兴起正在重塑工作岗位。本章探讨了“未来工作”(Future of Work)的挑战,即如何通过终身学习体系、技职教育的改革,帮助现有劳动力适应新的技能需求。重点分析了“绿色就业”(Green Jobs)的结构性增长,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社会安全网的创新,确保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是包容性的,而非加剧不平等的。 第三部:面向未来的教育、伦理与代际责任 (Education, Ethic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sponsibility) 实现长远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思考、学习和评估价值的方式。本部分聚焦于教育的范式转变与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7. 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深度整合: 教育是实现SDGs的“乘数效应器”。本章超越了将环境主题简单添加到现有课程的做法,而是探讨了如何将系统思维、批判性分析和跨文化理解嵌入教育的每一个层面。我们审视了如何培养下一代解决“交织性问题”(Wicked Problems)的能力,鼓励学生从“问题解决者”转变为“系统设计者”。 8. 科技的伦理边界与责任: 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大规模数据监控等前沿科技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潜力,但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困境。本部分详细讨论了“技术治理”(Technology Governance)的紧迫性。分析了如何建立跨学科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创新不以牺牲人类尊严、隐私权或长期的生态健康为代价。核心观点是:技术的方向盘必须由审慎的伦理考量来掌握。 9. 代际公平的哲学基础与实践检验: “为下一代打造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要求我们在哲学上重新定义“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本章考察了代际正义的理论基础,从汉斯·乔纳斯(Hans Jonas)的责任原则到当代气候诉讼的法律实践。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如设立独立的“未来世代专员”职位),将未出生的群体的利益纳入当前的决策考量之中,从而确保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对地球长期健康负责任的投资。 结论:从愿景到行动的转化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份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它强调,面对复杂挑战,单一的、线性的解决方案已不再适用。真正的突破将来自于系统思维的普及、跨部门的持续对话,以及将伦理责任内化为日常决策标准的文化重塑。 本书期待激发读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企业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公民——成为这场全球转型中积极、知情的行动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代表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出版了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級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系列的《智人的祕密》、《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認識互相影響與相連的全球世界史》、《從14歲開始了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別讓地球被人類製造的萬能材料塑膠給淹沒……4

Part 1・世界正面臨塑膠危機
① 全球生產的塑膠有83億噸,其中大半被當成垃圾丟棄……6
② 等到2050年就太遲了!海洋塑膠垃圾問題……8
③ 中國禁止塑膠進口揭露的現實,先進國家正在輸出垃圾!! ……10
④ 快速增加的一次性包裝垃圾,竟有3成以上流進自然界!? ……12
⑤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世界各國開始限制塑膠袋……14
⑥ 已經無法回到沒塑膠的生活!? 我們生活的現實……16
⑦ 沒有塑膠就無法存在的產業界,大量的塑膠垃圾都有妥善處理嗎?……18

Part 2・塑膠的基礎知識
① 人類是用碳和氫組合出塑膠的……20
② 塑膠可依性質分為熱塑性塑膠和熱固性塑膠……22
③ 所謂的塑膠,就是由多個小分子連成的高分子化合物……24
④ 可以連接多個不同單體,也可以把連接的分子拆開……26

Part 3・塑膠與環境問題
① 都市垃圾處理的變遷,無論掩埋還是燒掉都有問題……28
② 跨越國境的塑膠垃圾,中國禁止塑膠進口的緣由……30
③ 中國禁輸後,從亞洲各國也開始拒絕塑膠垃圾,到修訂巴塞爾公約……32
④ 亞洲、非洲的開發中國家率先限制塑膠袋的原因……34
⑤ 被發現的塑膠海洋,漂流垃圾是從哪來的?……36
⑥ 海洋塑膠垃圾會縮短海洋生物的壽命……38
⑦ 進入生態系的微小惹禍者——塑膠微粒……40
⑧ 在海洋飄流的塑膠垃圾會搬運有害化學物質……42
⑨ 塑膠真的安全嗎?在歐美被發現是有害化學物質……44

Part 4・塑膠回收的現狀
① 塑膠是如何回收的?……46
② 日本的塑膠垃圾有效利用率是86%,但實際上幾乎都是拿去燒!? ……48
③ 世界各國的垃圾處理方法,回收率最高的是哪個國家?……50
④ 歐洲各國的垃圾戰略,用資源回收擺脫塑膠惡夢……52
⑤ 在以經濟為先的垃圾大國美國面臨困境的回收事業……54
⑥ 企業終於開始行動,主軸是資源回收和開發新材料……56
⑦ 日本的容器包裝回收法根本無助減少塑膠垃圾!? ……58
⑧ 對塑膠的生命週期負責。未來的資源回收觀念……60
⑨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30年前我們該做的事……62

Part 5・邁向脫塑生活的道路
① 用資源回收「減少」、「不用」,從3R到4R的轉換……64
② 可回歸自然的生物塑料真能解決塑膠問題嗎?……66
③ 不燃燒、不掩埋,正在全球擴散的零廢棄運動……68
④ 提高廢物價值的升級再造,塑膠垃圾經過加工也能重生……70
⑤ 減少塑膠、不用塑膠,具永續性的脱塑生活……72
⑥ 以歐美為中心逐漸增加的秤重商店,用自備容器取代塑膠包裝……74
⑦ 還沒有塑膠的時代,借鑑過去的人類是如何生活……76

Part 6・塑膠的軌跡和社會的變化
① 作為天然材料的替代品而誕生,在百年間改變世界的驚人材料……78
② 使塑膠進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80
③ 推動塑膠產業發展的高分子化學先驅者們……82
④ 在戰後與石油產業一同發展共榮,「夢幻材料」的時代……84
⑤ 拯救人命、帶來希望的醫療用塑膠……86
⑥ 超市和超商帶來的塑膠包裝濫觴……88
⑦ 我們生活的「人類世」地層中將充滿塑膠!? ……90

結語
我們該如何因應塑膠敲響的警鐘……92
參考文獻……93
索引……94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2161
  • EISBN:97862632932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9MB

图书试读

前言
 
別讓地球被人類製造的萬能材料塑膠給淹沒
 
  我們人類的遙遠先祖第一次學會把石頭當成工具使用,是距今300萬年前的事。在那之後,人類開始利用身邊的物品,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工具。他們削尖石頭和木頭製造長矛和斧頭、剝下動物的毛皮在嚴寒中保護自己、用泥土捏出器皿、加工金屬和玻璃——就像這樣,藉著巧妙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材料,人類演化出了一條跟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道路。
 
  然而,有個在短短100年間超越了所有天然材料的新材料忽然誕生了。這種人工材料最早在19世紀被發明,並在20世紀中期一口氣普及。它,就是塑膠。
 
  塑膠比金屬輕盈,能像陶器一樣塑形,又不像紙一樣易破,可以變成任何形狀,而且便宜得誰都買得起。但儘管塑膠擁有無數優點,它卻有一個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它跟天然材料不一樣,無法被大自然分解,回歸塵土。人類,無意間發明了一種對地球環境極度燙手的物質。
 
  「如果無法找到分解的鑰匙,我們終有一天將被塑膠吞沒。」
 
  這是1973年於捷克斯洛伐克(現在的捷克)的普拉多博物館舉辦的「設計與塑膠」展的導覽手冊上印的一句話。可見早在距今將約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有人為塑膠帶來的危害敲響警鐘。然而,當時大多數人的眼中只看到快速誕生的各種塑膠產品為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
 
  這個警鐘第二次被敲響,是在1990年代初期。海鳥誤食流入海洋的塑膠原料,海龜把塑膠袋誤認成水母吃進肚子而斃命——諸如此類現在網路上屢見不鮮的新聞開始在電視上報導。因為這些事件,塑膠產業開始製作防範指南,防止塑膠原料在生產過程中流入海洋。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方式」開始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引起了一波資源回收熱潮。然而,不知不覺間人們逐漸淡忘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然後時間到了現在,驀然回首,我們已完全被塑膠所掩埋。現代人的身邊隨處可見塑膠製品,不論是買什麼東西,都一定包有平均12分鐘就會被丟進垃圾桶的塑膠容器或包裝。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完全習慣了用完就丟的便利性,習慣了每天囤積滿滿一袋的塑膠後拿去丟,丟完之後又重新開始囤積的生活。
 
  然後,那些漂流在海上的塑膠垃圾,也變了巨大的問題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與1990年代井中第一次敲響時不同,由於網路的普及,發生在遙遠海洋上的事件感覺起來變得更加切身,我們才總算明白自己的生活與大海是緊密相連的ㄡ現在全球各地都開始著手解決海洋垃圾問題,聯合國也制訂「永續發展目標(SDGs)」,呼籲成員國防治海洋污染並大幅減少將廢棄物排入大海。要避免美麗的海洋、寶貴的地球被塑膠淹沒,現在的我們該做什麼呢?
 
  本書將用圖解的方式介紹塑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如何用資源回收的方式解決塑膠垃圾問題及其替代方案,以及塑膠在現代社會的功能和地位。期盼本書能幫助大家對歷史尚淺的塑膠材料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並成為各位思考何種生活方式對環境更友善的契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點出了核心的行動方向:「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我們需要做的事!」這句話充滿了行動導向的使命感,讓我聯想到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不是停留在問題的陳述,而是更進一步地深入到解決方案的層面。我對那些「我們可以做的事」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超越個人減塑行動的系統性變革。例如,它會不會深入探討「循環經濟」在台灣的實施瓶頸?或者,它會不會從產業鏈上游,像是原料替代、替代材料的研發進展,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如果能提供一些台灣本土企業或NGO在推動去塑化方面的成功案例,那會讓讀者更有動力去實踐書中的建議。畢竟,講到塑膠問題,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海龜和垃圾,但真正要解決它,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製造、消費、廢棄的整個大循環,這部分是需要高度專業知識來解構的。

评分

從「SDGs系列講堂」這個系列名稱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緊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框架來撰寫的。這就提供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國際對話基礎。我期待它能清晰地連結到哪幾個特定的SDG,像是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或目標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如果作者能夠精準地分析台灣在達成這些目標時,塑膠污染所扮演的關鍵障礙角色,並且提出對應的政策建議,那這本書的政治影響力就會大大提升。畢竟,台灣在許多國際組織中都希望能發揮影響力,而透過SDGs這個全球通用的語言來討論塑膠問題,無疑是最有力的溝通方式。這本書如果能成為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在制定政策時的共同參考文本,那它的價值就無法估量了。

评分

說實話,當我看到「電子書」這三個字時,心裡其實有點五味雜陳。這年頭環保議題的書籍,如果能實體出版,那種厚重感和書籤夾起來的儀式感,對我來說是閱讀體驗的一部分,特別是像這種需要仔細研讀、可能需要隨時翻閱對照的專業書籍。不過轉念一想,電子書的便攜性或許更符合現代人快速吸收資訊的需求。我猜測這本《SDGs系列講堂》應該是專為忙碌的政策制定者、環境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大學生設計的參考資料。它也許不像一般暢銷書那樣有大量的精美圖表或感性文字,更可能是一本紮實的知識彙編,條理清晰地羅列出各種塑膠生命週期的環境衝擊數據和現行規範。我希望它的排版設計能夠照顧到電子閱讀器的適應性,不會因為圖表過多或文字密集而讓眼睛太過疲勞。畢竟,要將如此複雜的「塑膠與環境問題」消化吸收,閱讀體驗本身不能成為一個額外的負擔,否則光是閱讀的過程就可能讓人卻步了。

评分

坦白說,每當看到關於環境危機的書籍時,我的心情總會經歷一個從「憤怒」到「無力」的過程。塑膠污染的嚴重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我們這些生活在高度便利化社會中的人,要如何在不犧牲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真正實踐「去塑化」?這本書如果只是羅列出各種塑膠的危害,讀完大概只會讓人更焦慮。因此,我非常需要它提供的是一種具備「希望感」的論述。這種希望感不是空泛的樂觀,而是基於嚴謹數據和可行路徑的規劃。我希望它能啟發讀者思考,除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少用塑膠袋、自備餐具之外,更深層次的,我們如何透過公民參與、法規推動,甚至是市場機制的調整,來驅動整個社會結構性的轉變。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嚴肅的環境科學與社會行動的策略緊密結合,它就不只是一本知識書,而是一本行動指南了。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覺得內容會很硬派,而且主題非常宏大,一看就知道是想從教育扎根的角度來推動社會變革。這種「系列講堂」的取向,通常意味著內容是經過精心組織,層層遞進的學術性論述,對於我們這些關心永續發展議題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特別好奇,它到底是如何處理「跨越國境」這個層面的塑膠污染問題?畢竟,海洋廢棄物和空氣傳播的微粒,哪一個國家都擋不住,這需要的是全球性的合作和協商機制。我預期作者會深入探討國際公約的局限性,或是提出一些具體的跨國合作範例,比如亞洲鄰國間的廢棄物處理協定等等。如果能加入一些實際案例,說明不同經濟體在面對塑膠減量時的挑戰與機會,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更高了。總之,光是衝著這個主題的迫切性和廣度,就讓人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什麼樣的深度見解,畢竟「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這個願景,不是喊口號就能達成的,需要非常具體、可執行的策略藍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