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系列講堂 全球氣候變遷:從氣候異常到永續發展目標,謀求未來世代的出路 (電子書)

SDGs系列講堂 全球氣候變遷:從氣候異常到永續發展目標,謀求未來世代的出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图书标签:
  • SDGs
  • 气候变化
  • 可持续发展
  • 全球变暖
  • 环境科学
  • 未来世代
  • 气候异常
  • 电子书
  • 教育
  • 环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氣候變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問題
為了有更多生存的選擇,全民必上的地球素養課!
 
剖析現今正在全球發生的現象及導因
在困境中尋找邁往未來的轉機
 
  氣候變遷是一個龐大的難題,以至於連聯合國都將其列為「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
  本書則利用圖解並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過於龐大而複雜的問題。
  追根究柢,氣候究竟是什麼?如今正如何持續變化?
  還有,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又能夠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氣候系統變遷所引發的12件事
  1 全球的氣溫上升:根據IPCC的第5次評估報告書所示,世界平均氣溫在1880年至2012年期間上升了0.85°C,意味著地球正逐漸變暖。
 
  2 異常氣象漸成日常:世界各地目前頻繁地觀察到異常氣象。一般認為這也是地球的氣候系統正以異於往常的方式運作所致。
 
  3 傳染病風險提高:一般預測,如果氣候變遷導致地球繼續暖化,熱帶性蚊子可棲息的地區將更為廣大,傳染人數也很可能隨之增加。
 
  4 熱浪侵襲都市:2003年侵襲歐洲的熱浪帶來創紀錄的高溫,估計因中暑或熱衰竭等奪走了約7萬多條人命。頻頻發生的熱浪也是氣候變遷造成的。
 
  5 糧食產地北移:提及氣候變遷的影響,首當其衝的產業便是農業。一旦全球氣溫因氣候變遷而上升,農作物的生產分布圖也會隨之改變。
 
  6 世界各地都開始缺水:如果因為氣候變遷造成氣溫上升,雨量較少的乾燥地區將會愈來愈乾燥,進而陷入嚴重的缺水困境。
 
  7 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若氣溫上升,冰層或冰河將會融化並流入海中;一旦海平面上升,海水就會流入海拔較低的地區。
 
  8 世界各地水災頻仍:近年來,世界各地水災連連,日本有颱風侵襲,美國有大型颶風,歐洲與中國則因豪雨引發大洪水等。
 
  9 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氣候變遷會對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莫大的影響,生物的分布將會與至今為止的有所不同,絕種的風險恐怕會愈來愈高。
 
  10 氣候催生出新的南北問題:位於北方的國家將會因為暖化而開始獲得豐富的農作物;南方的國家則面臨愈來愈嚴重的缺水與糧食短缺。
 
  11 「氣候難民」於焉而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近年來自然災害頻仍,失去家園的人日益增加。一般普遍認為,往後將有愈來愈多人因為異常氣象而被迫避難或移居他處。
 
  12 世界經濟崩潰:氣候變遷也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與經濟。乾旱或洪水則會重創農業,導致糧食短缺。此外,重大災害的災後修復費用也相當可觀。
 
  ◎人類現在所能做的事
  SDG 13氣候行動: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具體來說,是以減緩氣候變遷(減碳等)與適應氣候變遷為目標,設定了以下幾項指標:
  ❶所有國家都須具備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與自然災害的能力。
  ❷將氣候變遷的對策納入國家的政策、戰略與計畫之中。
  ❸改善因應氣候變遷的教育、啟蒙、人的能力以及制度的運作。
 
各界專家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昕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地球脈動:當前環境挑戰與未來生態藍圖》 前言:未來的呼喚 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地球,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經歷著劇烈的轉變。從極地冰川的消融到熱帶雨林的縮減,從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到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種種跡象都指向一個共同的主題:人類活動對自然系統的衝擊已經達到了臨界點。這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科學報告,而是一次深刻的對話,旨在引領讀者穿梭於當代最緊迫的環境難題之中,探尋在科學、政策、經濟與倫理層面,我們應如何重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 第一部:危機的輪廓——當代生態系統的壓力點 第一章:破碎的平衡:全球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本章深入剖析了當前全球生態系統面臨的多重壓力。我們從宏觀角度審視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新數據,探討了物種滅絕率如何遠超地質歷史的平均水平,並聚焦於關鍵生態系統(如珊瑚礁、紅樹林和高山草甸)的快速退化。討論將涵蓋棲地破碎化、外來物種入侵以及資源過度開發(如過度捕撈和非法採伐)如何共同作用,削弱了生態系統的韌性。特別關注在城市化進程中,自然廊道的消失如何切斷了物種遷徙的生命線,加劇了區域生態的孤立化。 第二章:水的悖論:淡水資源的短缺與污染 水,生命的源泉,正成為日益稀缺的戰略資源。本章細緻描繪了全球水循環如何受到人為干預的影響。從地下水超採導致的地層沉降,到河流源頭的生態基流被犧牲以滿足農業和工業需求,我們將考察水資源管理的失衡。此外,對水質的討論將超越傳統的工業排放,深入探討微塑膠、抗生素殘留等新型污染物對水生生物乃至人類健康的隱形威脅。探討水權、跨界水資源協調的國際政治張力也是本章的重點。 第三章:土壤的失血:糧食安全與土地退化 土地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其生產力。本章聚焦於土壤退化問題,包括水土流失、鹽鹼化和有機質的流失。深入分析了集約化農業(單一作物種植、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破壞,以及這種破壞如何反過來加劇了對外部投入的依賴。我們將展示乾燥和半乾燥地區荒漠化的擴張,以及其對依賴農業的社區所帶來的社會經濟衝擊。同時,也將介紹以保護性耕作、復耕農業為代表的,旨在重建土壤健康的創新實踐。 第二部:轉型的挑戰——科技、經濟與社會的交匯 第四章:能源轉型的陣痛:從化石燃料到再生能源的路線圖 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是應對環境挑戰的核心。本章不只著眼於太陽能、風能等新興技術的進步,更深入探討了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經濟複雜性。討論將涵蓋電網現代化、儲能技術的瓶頸與突破、以及能源獲取公平性的問題(能源貧困)。對於化石燃料產業的結構調整、相關工人群體的技能再培訓,以及如何平衡能源安全與低碳目標,將是本章重點探討的議題。同時,對核能、氫能等非傳統清潔能源的潛在作用和風險也會進行客觀評估。 第五章:循環經濟的重構:從線性到閉環的商業模式 傳統的“獲取—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已難以為繼。本章探討如何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產品設計、製造、使用和廢棄物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重點介紹“產品即服務”的商業模式、工業共生網絡的構建,以及提升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效率的技術方案。此外,將分析立法和政策工具(如延展生產者責任制)在推動企業採納循環模式中的關鍵作用,並討論消費者行為轉變在支持這種經濟模式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城市化的雙面刃:智慧城市與生態棲地 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成為環境問題的主要集中地,同時也是解決方案的孵化器。本章探討如何設計更具氣候韌性的城市。內容涵蓋綠色基礎設施(如透水鋪面、城市綠道)在管理雨洪和緩解熱島效應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智慧交通系統如何減少通勤排放,以及如何通過緊湊型、混合用途的土地規劃來減少城市蔓延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侵佔。同時,也將關注城市治理中社區參與的重要性,確保環境政策的公平性與包容性。 第三部:重建韌性——生態倫理與治理的未來 第七章:人與自然的倫理重塑: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面對生態危機,我們需要反思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定位。本章超越技術解決方案,探討生態倫理學的發展,從康德式的義務論到深層生態學的觀點。討論將涵蓋“非人主體”的權利概念,以及將生態價值納入經濟決策的努力(如自然資本核算)。核心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從自然的“資源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系統的監護者”?這需要對人類的發展觀念進行根本性的哲學轉向。 第八章:全球治理的碎片化與協同:跨界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 環境問題的跨國屬性要求強有力的全球協調,但地緣政治的摩擦往往阻礙了有效行動。本章分析了現有的多邊環境協定(如國際公約的執行狀況),並探討了“氣候外交”的困境與機遇。我們將審視非國家行為者(如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科學聯盟)在填補政府間合作鴻溝中的作用。特別關注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問責性的全球環境治理框架,以確保全球承諾能夠轉化為實質的地方行動。 結語:韌性社會的建構 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韌性”——社會和生態系統在面對衝擊後恢復和適應的能力。韌性不僅是工程學上的加固,更是社會結構、經濟體制和價值觀念的靈活性與多樣性。我們總結了通往永續未來的多層次路徑:從地方社區的適應性管理,到國家層面的政策創新,再到全球層面的道德承諾。未來的出路不在於單一的靈丹妙藥,而在於承認複雜性,並以謙遜、合作和科學為指引,共同編織一個更具生命力的未來。 附錄:環境數據解讀指南 本附錄將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教導讀者如何批判性地解讀環境報告中的關鍵指標、統計圖表和模型預測,從而更好地參與到關於環境未來的公共討論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以代表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出版了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級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系列的《智人的祕密》、《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了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從14歲開始了解塑膠與環境問題》、《從14歲開始了解水與環境問題》(暫譯,皆為太田出版)等。

图书目录

前言
人類所引起的地球最大危機:氣候變遷……4

Part1氣候系統變遷所引發的12件事
1全球的氣溫上升……6
2異常氣象漸成日常……7
3傳染病風險提高……8
4熱浪侵襲都市……8
5糧食產地北移……9
6世界各地都開始缺水……9
7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10
8世界各地水災頻仍……10
9生態系統遭到破壞……11
10氣候催生出新的南北問題……12
11「氣候難民」於焉而生……13
12世界經濟崩潰……13

Part2地球氣候系統的運作機制
1地球的氣候是由一套絕妙的系統維持著平衡……14
2地球因溫室氣體而升溫的機制……16
3地球的氣候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熱能分配裝置……18
4在陸海空之間移動轉換的水循環系統……20
5碳元素連結起生物圈與自然界並持續循環……22
6各種氣候要素交互作用,在地球上形成複雜的氣候……24
7氣象觀測系統的作用不僅限於天氣預報……26
8利用重現地球氣候的氣候模式來預測未來……28
9地球46億年來反覆不斷的氣候變遷史……30

Part3大規模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
1何以斷言暖化的原因在於人類的活動?……32
2如果不致力於減碳,氣溫將上升到這種程度……34
3地球暖化造成世界各地異常氣象增加……36
4侵襲歐洲的熱浪是北極暖化所致……38
5聖嬰現象加劇,異常氣象頻頻發生……40
6地球的水循環混亂,啟動了氣候變遷的開關……42
7颱風日漸大型化,擴大了對日本的危害……44
8異常氣象導致世界各地的水災加劇……46
9全球水資源分配出現變化,將陷入嚴峻的缺水困境……48
10兩大碳排放國美國與中國的缺水問題……50
11對全球農業的影響與食品進口大國日本所面臨的問題……52
12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地的都市將沒入水中……54
13地球的生態系統劇變,將有無數動植物絕種……56
14以動物與水為媒介的傳染病傳播範圍擴大……58
15在冰層融化的北極海上展開資源與航路的爭奪戰……60
16氣候變遷與南北問題,北方排放的CO2使南方遭殃……62
17氣候變遷衍生出的新「氣候難民」將超過1億人……64
18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水資源之爭愈演愈烈……66
19氣候變遷將對世界經濟造成莫大損失……68

Part4 人類現在所能做的事
1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揭示的氣候變遷對策……70
2世界各國達成暖化對策《巴黎協定》的過程……72
3為了達到溫升不超過1.5°C的目標,世界各國現在應該做的事……74
4溫室氣體是從何處產生的?……76
5世界各國正以在2050年前實現去碳社會為目標……78
6日本的作法與世界背道而馳,能源困境的解決之策在於「水」?……80
7零碳的綠色環保汽車將改變我們的生活……82
8 CCS技術可回收並儲存無法減少的CO2……84
9守護可謂碳儲藏庫的森林與海洋,增加CO2的吸收量……86
10碳足跡有助於促進企業致力減碳……88
11我們可以做哪些事來減碳?……90
結語 在疫後的世界裡,是否會萌生全新的經濟學?……92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3
索引……94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1164
  • EISBN:978626329186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9MB

图书试读

前言

人類所引起的地球最大危機:氣候變遷


  如果現在不立即採取對策,恐為時已晚,
  為了守護未來,連孩子們都挺身而出了。

  2018年,一名瑞典女孩所發起的行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漣漪。當時才15歲的格蕾塔・童貝里,高舉寫著「為氣候罷課」的標語牌,開始到瑞典的國會議事堂前面靜坐。

  氣候變化即將招來人類史上最大的危機,成年人卻毫無作為。不能再把我們的未來交付給這些大人了――。

  出於這樣的想法,格蕾塔每週五都會向學校請假,到國會前表達應對氣候變遷做出對策的訴求,而世界各地的孩子與年輕人都對她的呼籲產生共鳴。她以「為將來奮戰的星期五」為口號,透過社交媒體集結各方有志之士,紛紛於各地發起了罷課活動。支持者隨之增加,2019年9月20日於世界各地同時發起了全球氣候遊行,一共匯集161個國家約400萬人,成了史上最大的氣候罷課活動。

  格蕾塔獨自發起的活動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她開創了一個契機,讓大家認真去思考氣候變遷這個原本被認為還遙不可及的問題。

  地球自46億年前誕生以來,便不斷重複著緩慢的變化,一直維持著氣候的平衡。直到英國展開工業革命的18世紀後半葉,才打破了這樣的平衡。人類開始挖掘幾億年前就封存於地層之中的煤炭與石油,並作為燃料來大量燃燒。誰都沒有預料到,此舉會引發「改變地球的氣候」這般嚴峻的事態。

  在1970年代後半至1980年代,人們開始察覺到地球正在變暖,但要到1990年代才漸漸明白,這種被稱為「地球暖化」的現象,是因為人類的產業活動造成二氧化碳(CO2)等溫室氣體增加所致。

  如果CO2再這樣繼續增加,地球會變得愈來愈暖和,最終將導致北極與南極的冰層融化、作物因乾旱而歉收,連動物都無法生存。儘管已有人做出這般悲觀的預測,時至約30年後的今天,發電所與汽車等仍持續排放著大量的CO2。

  格蕾塔與世界各地的孩子及年輕人之所以發出怒吼,正是這個緣故。如果再這樣不採取任何對策,仍會一點一點地暖化下去,等之後察覺不妙時,就再也無計可施了。不得不在那樣的未來中求生存的,正是現在的年輕世代。

  氣候變遷是一個龐大的難題,以至於連聯合國都將其列為「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本書則利用圖解並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過於龐大而複雜的問題。追根究柢起來,氣候究竟是什麼?如今正如何持續變化?還有,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又能夠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塞,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深度,簡直是為關心咱台灣未來的夥伴量身打造的!我最近剛把手邊的幾本書看完,正好想找本能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永續」這件事的讀物。老實說,現在新聞裡天天在講氣候變遷,什麼極端天氣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聽久了真的有點麻痺,但這本書的切入點聽起來很不一樣。我比較好奇的是,它會不會把那些艱澀的科學數據,用比較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解讀?畢竟,如果只是高談闊論那些國際條約,對我們這些在島嶼上討生活的人來說,可能還是有點遙遠。我希望它能更具體地告訴我們,未來十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產業、甚至是我們下一代的教育,會因為這些全球性的變動,產生什麼樣的實際衝擊。像是夏天越來越熱,電費是不是又要漲?這類「接地氣」的討論,才是真正能引起共鳴的吧!光是書名裡的「世代出路」這幾個字,就讓我感覺到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積極的、可操作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恐慌。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關於氣候變遷的書籍,十之八九都圍繞在碳排放計算、再生能源技術的推廣,或是國際政治角力。這些內容當然重要,但對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讀起來常常需要不斷地查字典,感覺門檻有點高。我比較期待的是,這本《SDGs系列講堂》能不能提供一個更宏觀、更具備「人文關懷」的視角。氣候變遷不單純是個科學問題,它更牽動著社會結構、經濟公平,甚至是文化傳承。例如,當氣候難民出現時,我們的社會該如何接納?當傳統的農業模式因為乾旱或水災無法維繫時,政府和社區又能提供哪些支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把「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九個大字,真正融入到台灣在地脈絡中去討論,而不是只是生硬地套用國外的案例。如果能看到一些台灣在地社區、NGO團體如何努力,那種由下而上的力量,會比自上而下的政策宣導更有感染力。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的年輕世代,對於氣候議題的焦慮感其實非常高,他們很在乎「正義」和「參與感」。我希望這本《SDGs系列講堂》在談論這些嚴肅的議題時,可以運用一些更具啟發性的敘事方式。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國際上年輕人推動氣候行動的成功故事?或者,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公民參與途徑,讓普通讀者,而不是氣候科學家或政府官員,也能感覺到自己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有時候,面對氣候變遷這麼龐大的問題,人很容易感到無助和渺小。如果書中能傳遞一種「群體行動的力量」,並強調我們每個人在追求永續目標中的角色,那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從「知識傳播」到「行動啟發」的昇華。期待它能點燃讀者心中的那一把火。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關於「綠色通膨」的討論,感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拉扯越來越明顯。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講氣候變遷的書,在談到「永續發展目標」時,是如何平衡經濟成長與環境責任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核心議題的。台灣的經濟結構高度依賴製造業和出口,轉型的壓力非常大。如果這本書只是提出問題,卻沒有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綠色經濟」轉型路徑,那對許多產業決策者來說,可能還是會覺得空泛無力。我比較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循環經濟」在台灣的實際應用案例,或者政策工具的深入分析。比如,如果我們要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台灣的中小企業該如何應對?這類實戰層面的探討,會比單純的理論闡述來得更有份量,也更能讓讀者感受到這本書的「實用性」。

评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歷史演進的書,對於「時間尺度」的概念特別有感。這本講氣候變遷的書,如果能有效地連接「地質年代」的尺度與「人類世代」的尺度,我會覺得非常精彩。我們常常習慣用線性、短期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認為只要明年GDP成長,一切就沒事了。但氣候變遷的本質,恰恰是挑戰了我們這種短視的思維模式。我期待這本書能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幫讀者建立起那種跨越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感。它會不會用什麼生動的比喻,來解釋「臨界點」(Tipping Point)的可怕之處?如果能讓我們體會到,我們現在做的一個小小的決定,可能會在五十年後,對我們的孫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那種震撼教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這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