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電子書)

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塔普》雜誌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气候变化
  • 可持续发展
  • 资源消耗
  • 数据可视化
  • 信息图表
  • 地球科学
  • 环境问题
  • 危机应对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地圖,一眼看懂地球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讓你一眼就了解地球的狀態有多嚴峻。

▍每年消失的熱帶雨林,有整整一個英格蘭這麼大!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香港人的生活方式,那我們會需要4.2個地球才有足夠的資源!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表面積,有22個台灣這麼大!
▍全球的海洋,每一分鐘被撈出176公噸的漁獲,卻有19公噸的垃圾投入!

專精於資訊圖表的作者,還會告訴你:

▍死於鯊魚的人類,和因人而死的鯊魚,分別是多少?
▍全球運轉中的燃煤電廠、核電廠,有多少、在哪裡?
▍我們需要多大面積的植物,才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和使用中的牙刷,哪個多?
▍懸浮微粒汙染,在哪裡最嚴重?
▍氣候暖化,聖誕節時不再下雪了?

這些發人深省的答案,是地球在呼救的訊號。

作者以精美的圖表呈現地球當下的情勢,讓人們能脫離原本習慣的視角,用不同的眼光審視這些迫切的問題。本書不告訴讀者該怎麼做、不提供建議,也沒有任何環保運動的排名,而僅止於陳述事實,期望讀者能先思考,再行動!


★德國亞馬遜暢銷書、讀者4.8星好評

★國內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舒夢蘭/金鐘獎《聚焦全世界》主持人兼製作人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溫美玉/全台最大教學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謝隆欽/地球星期三地科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教師

★國際推薦

「所有這些地圖都以美學和超越知識性的體驗,試圖讓人採取有效的行動,或至少簡化理解某個議題的門檻。……並且,無庸置疑地帶來希望。」
──湯姆‧沃法特(Tom Wohlfarth),《星期五週報》(der Freitag)

「本書以意外簡單又關鍵的圖像,就環境保護、永續發展概念、生活方式和政策等層面提出許多最具迫切性的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圖像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做得到!所以,動起來吧!」
──《亮點》雜誌(stern)

「打開書來看、錯愕之餘才意會到:我們當前的處境有些不對勁。這些極具巧思的資訊圖像都在理直氣壯地訴說這個世界當下的情勢。」
──珮特拉‧阿內(Petra Ahne),《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書中出人意表的繪圖將讀者拋出習慣的視角,讓他們用不同的眼光審視存在的問題,並期待他們藉此找到解決方案。」
──大倪‧阿涅特(Daniel Arnet),瑞士《週日展望報》(SonntagsBlick)

「現在有一群創意工作者以簡明易懂而生動的方式,用圖像呈現出地球現況的許多資訊,並冀望以此提升人們對所處環境的重視。雖然事況嚴峻,但本書讀來輕鬆、富機趣,偶爾帶有諷刺意味,還不時有靈光乍現的頓悟。」
──黑爾嘉‧菲茲納(Helga Fitzner),《文化在線報導》(KulturA-extra)

「格萊夫斯瓦德(Greifswald)這個年輕團隊關心的是:把科學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挑戰既有觀點並提出論據。而且他們總是做得到。有些圖只是點出一個數字,也有些圖值得多花點時間去研讀,還有幾張圖又顯得不是那麼正經。幸好,光是每張圖都經過精心設計這點,就讓人讀來賞心悅目。」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雜誌》2020年第二期(BUNDmagazin 2/2020)

「《科塔普》(Katapult)這本發跡於格萊夫斯瓦德的資訊圖像雜誌以本書再次證明,強而有力的論理和溫和的幽默之間彼此並不衝突。」
──《novum設計誌》2020年第六期(novum 6/2020)

 
探索宇宙的奥秘:从星辰到行星的旅程 一本关于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的深度导览 浩瀚无垠的宇宙,自古以来便激发着人类最深沉的好奇心。从肉眼可见的星光,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再到遥远星系深处的秘密,《探索宇宙的奥秘:从星辰到行星的旅程》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史诗级探索。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球环境的微观细节,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宏大的尺度,试图解答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太空任务,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了解宇宙的复杂结构与动态过程。 --- 第一部:宇宙的黎明与膨胀 这一部分着重于宇宙学的基石,探讨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的开端及其整体结构。 1. 宇宙学的建立:从伽利略到哈勃 我们从人类认知宇宙的初期开始,回顾望远镜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天体”的理解。我们将详细考察托勒密的地心说如何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以及牛顿力学如何为理解行星运动奠定基础。更关键的是,本书将剖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何成为描述时空和引力的现代框架。 重点章节将放在哈勃对星系红移现象的观测上,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直接导向了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我们将深入解析多普勒效应在天文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测量遥远天体的速度和距离。 2. 大爆炸理论的证据链 大爆炸理论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的观测证据之上。本部分将详尽阐述支持该理论的三大支柱: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的发现与解读: 我们将追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偶然发现,并探讨COBE、WMAP和Planck等卫星任务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出这“宇宙的婴儿照”。CMB的微小温度涨落,被认为是早期宇宙物质分布不均的印记,是星系形成的“种子”。 轻元素丰度: 核合成理论如何精确预测了宇宙中氢、氦及锂的比例,这些比例与当前观测到的数值惊人地吻合,为大爆炸理论的早期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星系的演化与分布: 观察遥远星系(即观测早期宇宙)如何比现在的星系更年轻、更混乱,印证了宇宙从一个更紧凑、更均匀的状态向当前结构演化的过程。 3.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 本书毫不避讳地讨论了现代宇宙学中最大的未知数。我们将考察弗里茨·兹威基对星系团运动的早期观测,以及维拉·鲁宾在星系旋转曲线上的工作,这些证据无不指向存在一种不发光却具有引力效应的物质——暗物质。随后,我们将转向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探讨它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当前科学界试图通过各种实验(如大型星系巡天)来揭示其本质的努力。 --- 第二部:恒星的生与死:核聚变的炼金术 恒星是宇宙中的能量工厂,是构成我们身体中所有重元素(碳、氧、铁等)的熔炉。本部分将聚焦于恒星的生命周期。 1. 恒星的诞生:从分子云到主序星 我们将从巨大的、寒冷的星际分子云开始,探究引力塌缩如何引发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升高,直到核聚变点燃。本书将详细解释质子-质子链反应和CNO循环是如何在不同质量的恒星中将氢转化为氦,并精确计算恒星的寿命与其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2. 主序星的稳定与变迁 恒星在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主序阶段,保持着流体静力平衡。我们将分析恒星内部的能量传输机制(辐射、对流),以及恒星大气层的物理特性如何决定了我们观测到的恒星光谱分类(O、B、A、F、G、K、M)。 3. 恒星的壮丽终结 恒星的命运取决于其初始质量。对于太阳质量的恒星,我们将描述红巨星阶段的膨胀、行星状星云的抛射,以及最终留下白矮星并冷却为黑矮星的过程。对于大质量恒星,本书将聚焦于超新星爆发的机制,特别是II型超新星的剧烈坍缩,以及由此产生的宇宙中最奇特的产物:中子星和脉冲星。 4. 最后的奇点:黑洞物理学 对超大质量恒星的讨论将自然引向黑洞。我们将深入解析史瓦西半径的概念,事件视界的物理意义,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引力波探测(LIGO/Virgo)和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间接观测到这些宇宙中的“终极陷阱”。 --- 第三部:星系的结构与动态 恒星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聚集在星系之中,星系则以惊人的结构排列在宇宙网中。 1. 星系的分类与形态学 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星系的分类体系,包括螺旋星系(如我们银河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通过哈勃音叉图,我们将理解这些形态是如何相互转化的,以及星系合并在塑造其形态中的关键作用。 2. 银河系:我们的家园 本书将用专门的章节来解剖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我们将描述其盘面、核球、晕层以及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通过考察不同年龄恒星的运动,读者将理解银河系的形成历史和其旋转动力学。 3. 星系团与宇宙网 星系并非随机分布,它们形成星系团、超星系团,并被巨大的空洞所包围,形成了宏大的“宇宙网”结构。我们将讨论引力在塑造这种层次结构中的作用,以及星系团如何成为暗物质和热气体的巨大汇聚地。 --- 第四部:太阳系的形成与行星科学 视角从广阔的星系收缩到我们太阳系内部,探讨行星如何从一片原始星云中凝结而成。 1. 太阳系的起源:星云假说 本书详细阐述了太阳系形成的标准模型:一个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原行星盘)在太阳点燃后,如何通过“凝结序列”形成不同的行星。我们将解释为什么岩石行星只在靠近太阳的区域形成,而气态巨行星则在寒冷的外部区域捕获大量氢和氦。 2. 内部岩石行星的对比研究 我们将对比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地质活动、大气演化和磁场历史。重点分析金星失控的温室效应、火星古老水流的证据,以及地球独一无二的板块构造如何维持其宜居性。 3. 巨行星与冰巨星的奥秘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代表了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成员。我们将探讨它们的内部结构(液态金属氢、冰层)、独特的卫星系统(如木卫二的地下海洋、土卫六富含有机物的表面)以及它们强大的磁层。 4.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 太阳并非一颗平静的恒星。本部分将研究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等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的磁层和技术系统,即空间天气现象。 --- 第五部:系外行星的搜寻与未来展望 人类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 1. 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 本书将介绍目前发现系外行星的主要技术:凌日法(开普勒和TESS任务)和视向速度法。我们将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并讨论新一代技术如直接成像和引力微透镜法如何拓展我们的视野。 2. 多样性的行星世界 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它们的种类远超我们最初的想象:热木星、超级地球、海洋世界,以及可能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本书将分析这些新发现的行星的大气特征,以及如何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等工具来分析它们的生物标记潜力。 3. 人类对宇宙的终极追问 最后,本书将展望未来几十年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发展方向,包括下一代巨型地面望远镜的建设、对暗能量更精确的测量,以及人类未来向火星乃至更远深空探索的可能路径。我们将以对宇宙中生命普遍性的哲学思考作结,总结人类在宇宙认知旅程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塔普》雜誌Katapult
  創立於2015年,並自2016年起固定以季刊形式於德國、奧地利、盧森堡、列支登士敦及瑞士等國家發行。有感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容易找到搭配說明的生動圖像或照片,於是,將社會科學領域的各項統計數據與研究資料,以淺顯易懂的圖表形式呈現出來就成為《科塔普》的主要內容。撰稿者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或《科塔普》的專業編輯群。《科塔普》雜誌期許自己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國家地理》雜誌」。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歷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譯有《在沙發上的經濟學》、《食品黑手黨》(合譯)、《為什麼我們最幸福?》、《祈禱,就是接收宇宙能量》等書。聯絡方式:mgdhuang@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文裡有個謊言

1. 運轉中的燃煤電廠
2. 從人類眼中看到的大自然vs.從自然界的角度看到的大自然
3. 2018年鯊魚vs.人類
4. 非洲象分布圖
5. 要種植多少植物才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6. 綠色區域是地球上還有可能造林的地方
7. 每三個海洋垃圾中,就有一件是廢棄菸蒂
8. 1850至2010年間瑞士境內幾大冰河面積縮小概況
9. 讓地球暖化的事物/太多就會讓我們無福消受的事物
10. 世界上所有人比肩而立需要62公里×62公里大的土地面積
11. 自人類於一萬二千年前開始定居生活後,全世界樹木的數量減少了46%。這樣的比例放在足球場上看起來大概是這樣
12. 當地球上這些區域發生災難,我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13. 畜養一匹馬每年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相當於進行一趟長達二萬三千五百公里的公路旅行
14. 海平面上升八千八百公尺後的地球
15. 每個屁股每年的衛生紙用量
16. 追求GDP的國家vs.重視人民福祉的國家
17. 郵輪旅客數量攀升
18. 歐洲自行車專用道支出概況
19. 世界各國森林佔全國總面積的比例
20. 綠色長城
21. 2017年懸浮微粒汙染情形
22. 浣熊的分布範圍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23. 魚兒消失,垃圾進來
24. 各種家畜飼育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及糧食產出成果
25. 全球五大水力發電廠與其他各類發電量最大的發電廠產能比較圖
26. 簡單小方法,讓你馬上放下手中的菸!
27. 有害臭氧物質的使用
28. 德國境內有一億二千四百萬部功能正常的舊手機閒置在家中
29. 需要多大的面積,才能產出足以供應全球用度的太陽能電量呢?vs.又需要多大的面積,才能產出足以供應全球用度的風電量呢?
30.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台灣的國家
31. 2018年全球各地發生的極端天然災害事件以及受害人數
32. 地球上每年消失的熱帶森林面積有多少?
33. 依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平均每人需要有多少面積才足夠?
34. 歐洲森林面積增加概況
35. 《巴黎氣候協定》在各國的落實情形
36. 2018年歐洲的發電量中煤電佔有多少比例?
37. 以2050年的預測氣溫重新為城市命名
38. 1800至2017年間全球能源消耗情形
39. 2017年各國民生用電覆蓋率
40. 世界最大的垃圾島面積是德國的4.5倍大
41. 1960年以來,歐洲各大城市氣溫上升的幅度
42. 會燃燒的東西/太多就會讓我們無福消受的事物
43.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全球線上色情消費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國家
44. 如果所有人都像這些地方的人一樣生活,我們需要有多少個地球?
45. 年輪vs.指紋
46. 各國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47. 各國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48.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數量vs.全球使用中的牙刷數量
49. 1789年歐洲塑膠杯使用情形
50. 在氣候運動人士裡面找出塑膠瓶
51. 從倫敦開車到紐約
52.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表面積有多少?
53. 2017年德國境內動物試驗概況
54. 使用休旅車的地方vs.需要使用休旅車的地方
55. 「沙漠科技」再生能源供電計畫
56. 地震風險帶及1900年以來造成重大傷亡的幾次地震
57. 波特蘭的自行車城市規畫
58. 女性與男性的吸菸人口比例
59. 人類佔地球總生物量的0.01%
60. 2018年全球汽車出口情形
61. 白色耶誕節?綠色耶誕節?
62. 全球十大海上石油浩劫
63. 世界上所有的核能發電廠
64. 生活在綠色區域的人口比藍色區域多
65. 連年提前的地球超載日
66. 2019年夏季衛星偵測到的火災
67. 在地圖上標示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近的另一個國名
68. 全世界70%鋰礦產於圖中的橘色三角地帶
69. 因塑膠垃圾處理不當造成海洋汙染最為嚴重,而受到德國批評的國家vs.德國大部分塑膠垃圾出口流向的國家
70. 若以微藻類發展出的生質燃料來供應全球燃料所需,需要多少面積?
71. 大西洋的「藻類地毯」面積越來越大
72. 懸浮微粒,人為的結果
73. 島上一座湖中島上的湖中島
74. 1988至2015年間,這六十七家企業排放了67%的工業溫室氣體
75. 資源回收率逾50%的歐洲國家
76. 我們吃的魚從哪裡來?
77. 對於8%的男人來說,綠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
78. 全球僅剩13%的海洋保留未開發的野生狀態
79. 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
80. 大部分的鳥類在哪裡繁衍後代?
81. 慢慢消失中的事物/消失就會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物
82. 比起到店選購,線上買鞋製造較少二氧化碳──但是對環境更不利?
83. 2019年的馬爾地夫vs. 2100年的馬爾地夫
84. 地球上距離任一方陸地最遠的那個點
85. 製作本書或其他書籍四十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製造一部電子閱讀器相當
86. 我們食用的蔬菜從哪裡來?
87. 找到死掉的魚

資料來源
後記 來自格萊夫斯瓦德的《科塔普》雜誌

88. 運作會停擺的東西/會讓我們覺得麻煩的事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34638
  • EISBN:978986073464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70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8.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真的是讓人讀完後,忍不住想立刻拿起身邊的廢棄物重新分類的心得文。我最近開始關注永續發展這塊,但老實說,很多學術性的報告或新聞報導都看得我頭昏腦脹,充滿了複雜的統計數據和拗口的專有名詞。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就是它把那些艱澀的資訊,用非常直觀的圖表呈現出來。像是看到全球水資源分配的那張圖,那個視覺衝擊力,遠比單純讀到「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面臨水資源短缺」這句話來得震撼。我記得有一張圖是關於塑膠污染的,用不同的顏色和比例標示出不同類型的塑膠製品的生命週期,那種「原來我們製造的垃圾,很多都還在地球上漂著」的感覺,真的讓我三思而後行。而且,它不只是在講問題有多嚴重,還會點出一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或趨勢,雖然這本書的重點是「看懂危機」,但這種資訊的平衡感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只會散播恐慌的書,反而提供了一種更務實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當前的處境。對於想從零開始建立環境知識架構的台灣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個絕佳的入門磚,它把全球議題,用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重新包裝,讓我們知道在島嶼上的我們,跟遠方極地冰層融化的關聯性到底有多緊密。

评分

身為一個對國際議題稍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很想找到一本能夠整合地緣政治、經濟活動與環境科學的書籍,而不是讓這些領域各自為政。這本圖表集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它沒有避開敏感的議題,比如原物料的來源國的開發困境,或是能源轉型背後的國家利益博弈。它透過圖表的對照,讓你清楚看到,例如某些稀有金屬的開採,如何直接加劇了特定地區的環境破壞和社會不穩定性。這種多層次的解讀能力,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一本單純的環境科普書。我曾經花了一整個下午研究其中關於全球糧食貿易線路的圖,那張圖清楚地揭示了全球食物鏈的脆弱性,以及為何區域衝突會立刻反映在國際糧價上。對我來說,這本書就像是提供了一副高清的X光眼鏡,讓我們能穿透日常消費的表象,看到背後錯綜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和隱藏的環境成本。如果你是那種不喜歡被餵食結論,而是想自己動手分析數據的讀者,這本書的資料豐富度絕對能滿足你的求知慾。

评分

這本《地球生存地圖》給我最大的衝擊,來自於它對於「尺度」的處理。我們在台灣媒體上看到的氣候變遷議題,很多時候是聚焦在本土的颱風強度增加或缺水問題,雖然也很重要,但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個「局部」的、可以「應付」的災害。但當這本書把全球暖化趨勢、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資源枯竭的曲線擺在一起看時,你會意識到這是一個跨越時間軸和地理空間的巨大系統性問題。那種壓迫感是文字難以傳達的,就像是看著一個精密的儀表板,所有的警示燈都亮了起來,而且指標都已經突破安全紅線了。我特別注意到,書中對於「人均消費量」和「生態足跡」的呈現方式非常精闢,它把抽象的「過度消費」具體化成我們每個人每年需要多少個地球才能維持現有生活方式的圖示,這個比喻真的太到位了。這本書迫使我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轉換成一個「系統參與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習慣。它不是那種販賣希望的勵志書,它更像是一份冷靜、精確的戰情分析報告,讓你清醒地面對現況,然後才能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评分

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互動性(雖然是電子書,但圖表的清晰度很重要)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本好的資訊圖表書,視覺的呈現方式與內容本身同等重要,它決定了資訊能否被有效接收和記憶。這本書的配色和字體選用,給人一種既專業又不過度恐懼的氛圍,它採用了大量的冷色調和極簡風格,讓讀者在面對沉重的主題時,仍然能保持一種客觀、理性的分析狀態。我特別欣賞它在解釋複雜的科學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圖示的簡潔有力。例如,用一個不斷擴大的圓圈來模擬溫室效應的累積,那個畫面感非常強烈。這本書成功地拉高了我們對「環境資訊素養」的要求,它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不只是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更要懂得「數據在說什麼」。總體而言,這本書非常適合放在案頭,當你在看任何國際新聞時,都可以隨手翻閱相關的圖表來驗證或深化自己的理解,它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參考工具書,而不是只能快速讀完就束之高閣的讀物。

评分

老實說,我平常比較習慣看那種深度專訪或歷史脈絡分析的書籍,對於純粹的資訊圖表集,一開始有點擔心會不會流於表面、缺乏深度。沒想到這套「地圖集」的編排功力實在是一流,它巧妙地將看似零散的數據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視角。舉例來說,它不只是單純列出碳排放量,而是會連結到不同國家或產業的能源結構變遷,讓人能理解背後的經濟邏輯和地緣政治影響。我特別喜歡它在呈現不同指標時,會使用一致的色彩編碼和視覺語言,這樣當你翻閱到不同章節時,大腦可以快速地切換情境,但核心的資訊解讀邏輯卻能維持連貫性。這對於我們習慣多工處理資訊的世代來說,簡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這些圖表似乎是經過仔細的篩選,沒有塞入太多無用的資訊轟炸,每一張圖表背後都有一個明確的核心論點,像是教科書的精華版,但又比教科書有趣得多。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是那種看到長篇文字就想打瞌睡,但對圖表分析有天生好奇心的人,這本書簡直是為你量身打造的。它提供了一個快速建立全球環境素養的捷徑,讓我們能用最少的閱讀時間,獲取最大的資訊密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