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系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從低碳到脫碳,尋求乾淨能源打造綠色永續環境 (電子書)

SDGs系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從低碳到脫碳,尋求乾淨能源打造綠色永續環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图书标签:
  • SDGs
  • 去碳化
  • 脫碳
  • 淨零
  • 能源轉型
  • 綠色永續
  • 環境保護
  • 氣候變遷
  • 低碳社會
  • 永續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敲響地球暖化的警鐘到達成《巴黎協定》的過程,
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全世界都致力於減碳。
甚至訂定了SDGs中的目標7「確保人人都享有負擔得起、可靠且永續的近代能源。」
 
然而回到實際生活上,狀況又是如何呢?
 
  | 地球暖化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沒有時間再忽視 |
  如果北極圈的格陵蘭島冰層全部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約7m。海平面一旦上升,小型島嶼與低地就會淹水或沒入水中,失去家園的人們便會淪為「氣候難民」而流離失所。威脅著全球經濟。
 
  更有甚者,氣候變遷的影響還波及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擾亂了生態系統。動植物的棲息地已經開始往更高緯度的地區移動,而無法適應氣候變化的物種則瀕臨絕種的危機。
 
  目前這些變化都是緩慢發生的,但已經敲響了警鐘:一旦地球系統的負載超出臨界點,就會發生無法逆轉的急遽變化。
 
  | 這是我們正面臨的危機 |
  人類在遇到火後才得以進化,也可以說是人類最初獲得的能源便是由火帶來的熱能與光能。
 
  化石能源造就了人類的產業發展,然而當我們掌握熱能來發電時,大氣中的CO2增加引起了地球暖化。溫室氣體中,又以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出的CO2增加特別多。燃燒化石燃料的產業持續擾亂地球的碳循環。 
 
  | 這是我們現在要開始做的事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力求發展乾淨的能源,並設定了實施目標:確保人人都享有負擔得起、可靠且永續的近代能源。而所謂乾淨的能源,是指用了也不會減少,且不會排放CO2等溫室氣體的可再生能源,比如陽光、風力與地熱等。
 
  當能源警鐘再次響起,我們已經不能夠、也沒有時間夠再猶豫下去。
  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必須保有守護地球環境的決心與行動的魄力。
  現在正是時候!
 
本書特色
 
  ★亞馬遜環境問題4.3星推薦
  ★用插圖輔佐文字,更易懂,更好理解與吸收!
  ★各個年齡層的人都適讀!也應該要懂!
 
各界專家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昕家(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好的,为您呈现一本主题与您的《SDGs系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從低碳到脫碳,尋求乾淨能源打造綠色永續環境 (電子書) 》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跨越迷雾:十九世纪欧洲思想的重塑与现代性的探寻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ISBN: [虚构ISBN]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图书简介 《跨越迷雾:十九世纪欧洲思想的重塑与现代性的探寻》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一部聚焦于思想史深层结构及其在特定历史脉络下动态演变的深度研究。本书旨在剥离笼罩在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图景上的一层“必然性”的表象,深入探究在工业革命、民族主义兴起、殖民扩张以及科学范式剧烈转变的背景下,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挣扎、建构并最终重塑了“现代性”的概念。 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危机与回应”。十九世纪,欧洲传统秩序——无论是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至上论,还是宗教教义所支撑的道德框架——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康德主义的僵化、黑格尔哲学的晦涩、以及达尔文进化论带来的冲击,使得知识精英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旧有的真理体系崩塌之后,我们应如何理解世界、定义自我、并构建社会?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新的基石 本书开篇即对启蒙运动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期的思想遗产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点剖析了费希特、谢林以及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家如何试图在康德留下的“不可知之物”的阴影中,重新确立主体能动性和精神的优先性。我们摒弃了将浪漫主义简单视为对理性的感性反动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认识论转向,即从僵硬的、机械的宇宙观转向一种有机性、历史性的世界观的探索。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历史性”观念的探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虽然常常被简化为线性进步论的代表,但其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如何被后来的思想家(包括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分别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存在层面进行了截然不同的“挪用”与“颠覆”,是本部分的关键。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黑格尔遗产的继承与背离,展示了思想资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变异。 第二部分:社会形态的解构与重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动荡。本书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对马克思主义或功利主义的介绍,而是着眼于其“诊断性”的力度。 我们详细考察了圣西门、傅立叶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调和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努力,并将其置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残酷现实中进行审视。随后,视角转向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对形而上学思辨的彻底拒绝,实证主义如何试图以科学的权威性来重塑社会秩序的“宗教”功能。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它成功地描绘了“是什么”,却往往在“应该如何”的问题上显得无力。 第三部分:信仰、意志与存在的重负 十九世纪后半叶,科学的胜利似乎达到了顶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层面的深层焦虑。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勇敢地直面“上帝之死”的后果的思想家。 尼采的工作被置于其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们探究“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思想如何并非是对现存道德的简单肯定,而是一种对“意义真空”的绝望回应与激进超越。尼采对语言和历史的解构,为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埋下了伏笔,本书力图揭示这种思想遗传的复杂路径。 同时,我们也深入探讨了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哲学。在黑格尔宏大叙事面前,克尔凯郭尔将“信仰的跳跃”和“存在的焦虑”提炼为现代人最根本的处境。本书认为,他对个体主观性的极端强调,是弥补社会失序和科学异化带来的精神创伤的另一种尝试。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多重面孔——文化与艺术的呼应 思想的变迁并非仅限于沙龙或大学讲堂。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文化领域,论证了十九世纪的思想转型如何在艺术、文学和美学理论中得到具体的回响。 从对古典主义的复兴到象征主义的兴起,艺术如何尝试捕捉那种无法被实证科学或系统哲学完全捕捉的“本质”或“氛围”。我们分析了瓦格纳的整体艺术构想如何体现了对技术理性过度支配的反动,以及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性体验”如何成为了后世理解城市生活和异化主题的经典范本。 总结与贡献 《跨越迷雾》拒绝为十九世纪的思想提供一个和谐的总结。相反,它描绘了一个充满张力、矛盾和未完成的对话的时代。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坚持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置于他们所处的具体历史“迷雾”之中,展示了他们如何试图为现代世界的诞生奠定新的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对于希望理解二十世纪哲学、社会学乃至当代文化思潮根源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幅细致入微且充满批判精神的地图。它表明,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许多困境,其思想的种子早已在那个充满巨大变革与深刻焦虑的世纪中埋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代表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出版了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級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系列的《智人的祕密》、《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認識互相影響與相連的全球世界史》、《從14歲開始了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等。

图书目录

圖解學習
從14歲開始了解去碳社會
前言
人類一直以來都是藉由燃燒碳來達成自身的進化……4
 
Part 1為什麼要以去碳社會為目標?
1.化石能源造就了人類的產業發展……8
2.燃燒化石燃料的產業持續擾亂地球的碳循環……10
3.CO2增加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如何導致地球暖化……12
4.氣溫上升為起因,已經引發氣候變遷……14
5.氣溫今後還會上升多少?這取決於人類的努力……16
6.從敲響地球暖化的警鐘到達成《巴黎協定》的過程……18
7.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力求發展乾淨的能源……20
8.為了實現1.5°℃的目標,世界各國提出了哪些目標與課題?……22
9.為了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日本必須執行的事項……24
 
Part 2人類能源轉換的發展史 
1.人類透過火的運用而獲得熱能與光能……26
2.人類持續燃燒動植物的油與木材以確保源源不絕的火……28
3.英國在工業革命不久前陷入木材短缺的窘境,因煤炭的運用而得救……30
4.蒸汽機與煉鐵技術的革新促進了工業革命與能源轉換……32
5.自從人類得知電的存在後,耗費2400年才成功發電……34
6.發電與電動力的結合開啟了電能時代……36
7.石油這個全新的能源在短短100年內席捲各產業……38
8.內燃機出現後,依賴石油的汽車社會來臨……40
 
Part 3邁向去碳化的對策
1.為了實現去碳社會,全世界應該執行的事項……42
2.全球的電力仍有6成以上是產自化石燃料……44
3.最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的基礎知識……46
4.中國製造商在急速擴張的太陽能市場上有飛躍性的發展……48
5.利用風車來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今後有望在海上運用……50
6.有6000年風力使用史做後盾的風力發電未來將會如何?……52
7.水力發電占了再生能源的6成,中小型水力發電今後值得期待……54
8.可利用龐大的海洋能源而備受期待的潮汐與波浪能發電……56
9.地熱發電是利用火山地區的優勢新能源:地底熱能……58
10.再生能源的終極王牌「氫能」是利用水所產生的氫氣來發電……60
11.為了實現氫能社會,目前有哪些課題與解決之策?……62
12.從引擎到電池,汽車的去碳化將改變產業結構……64
13.到2050年為止,汽車與飛機的去碳化將進展到什麼程度?……66
14.占日本碳排放量25%的產業部門如何實現去碳化?……68
15.我們在生活中能做到的去碳行動便是減少塑膠垃圾……70
16.日本可以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去碳技術:以人工光合作用將CO2轉化為資源……72
 
Part 4去碳社會的生活方式
1.要實現去碳,就必須改變現在的經濟體系……74
2.「穩態經濟」這種經濟體系意味著不成長也能享有富裕……76
3.如果要以永續的經濟為目標,已開發國家更需要實現穩態經濟……78
4.為了實現去碳社會,應將社會共有資本排除在市場之外……80
5.去碳社會的能源將從單極集中型轉為分散型……82
6.日本「農協」所具備的去碳社區之潛能……84
7.「地產地銷」的經濟可孕育出富足的社會……86
8.去碳社會的生活新常識:凡事皆可從現在開始做起……88
 
結語
即將來臨的去碳社會不需要核能發電……90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1
索引……92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2420
  • EISBN:97862632938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1MB

图书试读

前言
 
人類一直以來都是藉由燃燒碳來達成自身的進化
 
  世界各國如今正以「去碳社會」為目標,試圖大幅轉換方向。所謂的去碳社會,是指一個不排放二氧化碳(CO2)的社會。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建立在使用燃燒煤炭或石油所獲得的能源上。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燃燒時排出的CO2過度增加,致使地球暖化而引發氣候變遷。因此,為了阻止地球再進一步暖化,世界各國經協調後所做出的決斷便是去碳化。
 
  人類透過燃燒東西來獲取能量,並藉此完成一場卓越的進化。所謂的能量,是指用來做某些事的力量來源。生物自己體內就存有能量。人類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僅憑自身的能量,也就是靠人力來生活。
 
  然而,自從懂得用火後,唯獨人類獲得了熱能與光能。學會透過加熱來烹煮食物而得以有效攝取營養,人類的大腦便愈來愈發達。
 
  最終,人類利用火來燒製陶器並創建文明,還發展出透過高熱來加工青銅與鐵的技術。
  從人力能量轉為火力能量,此為人類最初的能源轉換。
 
  人類第1次的能源轉換
  人類開始自行生火來使用
  為了看守並管理用火而展開集體生活。
  隨後便以火為工具,開啟了排放二氧化碳的文明
  人類大約從2萬年前開始用火來燒製陶器。
  懂得燒木炭取得高溫後,人類開始打造金屬製品。
  獲得更高溫的火後,人類便開始打造鐵製品。
  然後用木炭來製造火藥。
  從此以後,燃燒積存於木材中的碳的這種文明便長期延續下來
 
  從古文明時代到17世紀為止,人類一直伐木燒柴,將其轉換為熱能與光能來利用。
  與此同時,人類還逐漸獲得人力以外的動力(移動物品的力量)。一開始是牛與馬等畜力,最後學會利用風力與水力。
 
  歷經運用這些自然能源的漫長時期後,在18世紀的英國發生了第2次能源轉換。可將蒸氣的熱能轉換成動力的蒸汽機登場,並開始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當時的歐洲因為森林採伐而導致樹木短缺,英國則因能開採到豐富的煤炭而成為工業革命的中心,蓬勃發展了起來。
 
  第3次能源轉換發生在19世紀後半葉,為持續至今的電能之開端。電力被廣泛用於動力、照明與通訊等用途,而要產生電力就不能少了發電廠。
 
  進入20世紀後,石油成為主要的能量來源,人類進一步迎來第4次能源轉換。各種產業憑藉著燃燒大量取得的廉價石油而得以發展,能源的消耗持續增加。
 
  其結果如下方圖表所示,可以看出,自從人類開始大量燃燒煤炭與石油等化石燃料後,大氣中的CO2便不斷急速增加。19世紀末,首度有人指出CO2增加會導致地球暖化,但是人類無視這一點,仍繼續排放CO2。
 
  時至今日,世界終於嚴肅看待這樣的情況,並以第5次能源轉換為目標,力圖從會排放CO2且總有一天會耗盡的化石能源轉換成永續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去碳社會已經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資訊時,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台北的盆地氣候,加上密集的工業區,要如何達成「脫碳」?這聽起來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城市韌性」和「氣候調適」的具體案例。畢竟,能源轉型不只是發電廠的更新,更包含城市規劃、交通運輸的全面電動化,甚至是建築物的節能標準提升。如果這本書能將宏觀的國家政策,細化到地方政府和社區層面的具體行動,那對我來說,閱讀的價值就會直線上升。我希望它能涵蓋「如何讓一個高耗能的社會,意識到不轉型將面臨的生存危機」,而不僅僅是「轉型後的美好願景」。或許,它會探討一些較少被提及的面向,比如工業製程的深度脫碳技術,或是大規模碳捕捉與封存(CCS)的可行性分析。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是一本能真正賦予讀者行動力的書,讓我們知道,在這場世紀大變局中,每個螺絲釘都能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非常「有感」,尤其在我們台灣這塊土地上,能源轉型的議題幾乎每天都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我最近開始關注全球暖化和淨零排放的趨勢,發現這不只是政府的口號,更是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特別是「去碳化」這個詞,聽起來就有種勢在必行的決心,讓人不禁想了解,到底要怎麼從現在的「低碳」狀態,一步步邁向完全的「脫碳」?這中間的技術門檻、政策挑戰,以及最關鍵的,我們這些老百姓的生活會怎麼變動?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宏觀但又不失本土視角的分析。畢竟,歐洲的能源轉型經驗很寶貴,但台灣的地理條件、產業結構,跟人家差得遠了,如果書裡能多一點對亞洲或臺灣情境的連結,那就更貼近讀者的需求了。我猜想,它應該會深入探討各種再生能源,像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現況與未來潛力,還有儲能技術的發展瓶頸。總之,這本像是給社會上所有關心環境、關心未來經濟發展的人,一本必讀的入門指南,希望它能把複雜的能源議題,用讓人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不再只是霧裡看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長,但內容定位看起來非常明確:一場從「有」到「無」的淨零革命。我比較偏好那種論述風格比較強烈、帶有批判性思維的書籍。我猜想,面對如此龐大的工程,一定會有許多既得利益者或保守勢力的阻撓,不知道作者在書中對於這些潛在的社會阻力,有沒有進行深入的剖析?特別是「乾淨能源」的定義,在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光譜下,標準可能天差地遠。例如,核能算不算乾淨能源?在台灣,這議題更是敏感中的敏感。如果這本書能以一個相對中立但又堅定推動永續目標的立場,去討論各種能源選項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通往「脫碳」道路上的實用性,那種坦率的分析會讓人非常信服。我希望它不要迴避爭議,而是將爭議點攤開來,讓讀者自己判斷,什麼樣的「乾淨能源」組合,才最適合我們。這種敢於直面問題的寫法,遠比單純的知識彙編來得更有價值。

评分

最近看新聞,大家都在講「碳足跡」,感覺好像不做點什麼就落伍了。這本《SDGs系列講堂》系列中的單本,光是「去碳化社會」這個主題,就顯得相當前瞻且具備教育意義。我個人對SDGs的關注度一直很高,認為這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能源技術層面,更能將「去碳化」的議題,巧妙地融入到永續發展的整體框架中去討論。例如,它會不會提到循環經濟、綠色金融在推動脫碳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單純依靠發電端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消費行為的改變、企業的ESG責任,這些都是構成一個「綠色永續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希望作者能展現出跨學科的視野,將能源、氣候變遷、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等元素,編織成一張網。如果它能提供給學生、企業決策者,乃至於普通市民,一套理解這場全球變革的完整思維工具,那就非常成功了。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而是更清晰的認知地圖。

评分

說真的,現在台灣的能源配比簡直像個燙手山芋,丟給誰都怕燙傷。我一直在想,所謂的「乾淨能源」真的是萬靈丹嗎?或者說,在我們追求「綠色永續」的過程中,會不會犧牲掉一些必要的經濟穩定性?這本書的副標題「從低碳到脫碳」點出了關鍵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才是最磨人、也最考驗智慧的地方。我特別好奇,書中對於能源轉型的社會成本有沒有深入探討?畢竟,電價上漲、傳統產業轉型陣痛,這些都是民眾切身之痛。如果它只是空泛地歌頌綠色能源的美好,那對我這種務實派來說,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權衡環境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拉鋸戰。畢竟,脫碳不是一蹴可幾的工程,它牽涉到基礎建設的全面翻新、產業鏈的重組,甚至連我們每天使用的家電都可能需要汰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務實的路線圖,告訴我們這個「綠色永續環境」的願景,在現實操作層面,究竟還有多少的「灰色地帶」需要克服,那絕對是一本有深度的教科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