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係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從低碳到脫碳,尋求乾淨能源打造綠色永續環境 (電子書)

SDGs係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從低碳到脫碳,尋求乾淨能源打造綠色永續環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圖書標籤:
  • SDGs
  • 去碳化
  • 脫碳
  • 淨零
  • 能源轉型
  • 綠色永續
  • 環境保護
  • 氣候變遷
  • 低碳社會
  • 永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敲響地球暖化的警鐘到達成《巴黎協定》的過程,
在聯閤國的主導下,全世界都緻力於減碳。
甚至訂定瞭SDGs中的目標7「確保人人都享有負擔得起、可靠且永續的近代能源。」
 
然而迴到實際生活上,狀況又是如何呢?
 
  | 地球暖化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沒有時間再忽視 |
  如果北極圈的格陵蘭島冰層全部融化,海平麵將會上升約7m。海平麵一旦上升,小型島嶼與低地就會淹水或沒入水中,失去傢園的人們便會淪為「氣候難民」而流離失所。威脅著全球經濟。
 
  更有甚者,氣候變遷的影響還波及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擾亂瞭生態係統。動植物的棲息地已經開始往更高緯度的地區移動,而無法適應氣候變化的物種則瀕臨絕種的危機。
 
  目前這些變化都是緩慢發生的,但已經敲響瞭警鐘:一旦地球係統的負載超齣臨界點,就會發生無法逆轉的急遽變化。
 
  | 這是我們正麵臨的危機 |
  人類在遇到火後纔得以進化,也可以說是人類最初獲得的能源便是由火帶來的熱能與光能。
 
  化石能源造就瞭人類的產業發展,然而當我們掌握熱能來發電時,大氣中的CO2增加引起瞭地球暖化。溫室氣體中,又以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齣的CO2增加特別多。燃燒化石燃料的產業持續擾亂地球的碳循環。 
 
  | 這是我們現在要開始做的事 |
  聯閤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力求發展乾淨的能源,並設定瞭實施目標:確保人人都享有負擔得起、可靠且永續的近代能源。而所謂乾淨的能源,是指用瞭也不會減少,且不會排放CO2等溫室氣體的可再生能源,比如陽光、風力與地熱等。
 
  當能源警鐘再次響起,我們已經不能夠、也沒有時間夠再猶豫下去。
  為瞭我們自己,也為瞭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必須保有守護地球環境的決心與行動的魄力。
  現在正是時候!
 
本書特色
 
  ★亞馬遜環境問題4.3星推薦
  ★用插圖輔佐文字,更易懂,更好理解與吸收!
  ★各個年齡層的人都適讀!也應該要懂!
 
各界專傢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何昕傢(颱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傢共同創辦人/颱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好的,為您呈現一本主題與您的《SDGs係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從低碳到脫碳,尋求乾淨能源打造綠色永續環境 (電子書) 》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 --- 書名:跨越迷霧:十九世紀歐洲思想的重塑與現代性的探尋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 ISBN: [虛構ISBN] 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圖書簡介 《跨越迷霧:十九世紀歐洲思想的重塑與現代性的探尋》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通史,而是一部聚焦於思想史深層結構及其在特定曆史脈絡下動態演變的深度研究。本書旨在剝離籠罩在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圖景上的一層“必然性”的錶象,深入探究在工業革命、民族主義興起、殖民擴張以及科學範式劇烈轉變的背景下,歐洲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掙紮、建構並最終重塑瞭“現代性”的概念。 本書的敘事核心在於“危機與迴應”。十九世紀,歐洲傳統秩序——無論是啓濛運動所奠定的理性至上論,還是宗教教義所支撐的道德框架——都受到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康德主義的僵化、黑格爾哲學的晦澀、以及達爾文進化論帶來的衝擊,使得知識精英們不得不麵對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舊有的真理體係崩塌之後,我們應如何理解世界、定義自我、並構建社會? 第一部分:理性的黃昏與新的基石 本書開篇即對啓濛運動後期至十九世紀初期的思想遺産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重點剖析瞭費希特、謝林以及早期浪漫主義思想傢如何試圖在康德留下的“不可知之物”的陰影中,重新確立主體能動性和精神的優先性。我們摒棄瞭將浪漫主義簡單視為對理性的感性反動的傳統觀點,而是將其視為一次深刻的認識論轉嚮,即從僵硬的、機械的宇宙觀轉嚮一種有機性、曆史性的世界觀的探索。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對“曆史性”觀念的探討。黑格爾的曆史哲學,雖然常常被簡化為綫性進步論的代錶,但其核心的“辯證法”思想如何被後來的思想傢(包括馬剋思和剋爾凱郭爾)分彆在社會結構和個體存在層麵進行瞭截然不同的“挪用”與“顛覆”,是本部分的關鍵。我們通過對比不同學派對黑格爾遺産的繼承與背離,展示瞭思想資源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復雜變異。 第二部分:社會形態的解構與重構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結構發生瞭劇烈動蕩。本書將大量篇幅投入到對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思想的分析。這不是簡單的對馬剋思主義或功利主義的介紹,而是著眼於其“診斷性”的力度。 我們詳細考察瞭聖西門、傅立葉等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試圖調和技術進步與社會公平的努力,並將其置於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殘酷現實中進行審視。隨後,視角轉嚮瞭孔德的實證主義——作為對形而上學思辨的徹底拒絕,實證主義如何試圖以科學的權威性來重塑社會秩序的“宗教”功能。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實證主義的局限性:它成功地描繪瞭“是什麼”,卻往往在“應該如何”的問題上顯得無力。 第三部分:信仰、意誌與存在的重負 十九世紀後半葉,科學的勝利似乎達到瞭頂峰,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精神層麵的深層焦慮。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勇敢地直麵“上帝之死”的後果的思想傢。 尼采的工作被置於其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我們探究“權力意誌”和“永恒輪迴”的思想如何並非是對現存道德的簡單肯定,而是一種對“意義真空”的絕望迴應與激進超越。尼采對語言和曆史的解構,為後來的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埋下瞭伏筆,本書力圖揭示這種思想遺傳的復雜路徑。 同時,我們也深入探討瞭剋爾凱郭爾的個體主義哲學。在黑格爾宏大敘事麵前,剋爾凱郭爾將“信仰的跳躍”和“存在的焦慮”提煉為現代人最根本的處境。本書認為,他對個體主觀性的極端強調,是彌補社會失序和科學異化帶來的精神創傷的另一種嘗試。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多重麵孔——文化與藝術的呼應 思想的變遷並非僅限於沙龍或大學講堂。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文化領域,論證瞭十九世紀的思想轉型如何在藝術、文學和美學理論中得到具體的迴響。 從對古典主義的復興到象徵主義的興起,藝術如何嘗試捕捉那種無法被實證科學或係統哲學完全捕捉的“本質”或“氛圍”。我們分析瞭瓦格納的整體藝術構想如何體現瞭對技術理性過度支配的反動,以及波德萊爾筆下的“現代性體驗”如何成為瞭後世理解城市生活和異化主題的經典範本。 總結與貢獻 《跨越迷霧》拒絕為十九世紀的思想提供一個和諧的總結。相反,它描繪瞭一個充滿張力、矛盾和未完成的對話的時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堅持將這些偉大的思想傢置於他們所處的具體曆史“迷霧”之中,展示瞭他們如何試圖為現代世界的誕生奠定新的認識論和倫理學基礎。對於希望理解二十世紀哲學、社會學乃至當代文化思潮根源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幅細緻入微且充滿批判精神的地圖。它錶明,我們今日所麵對的許多睏境,其思想的種子早已在那個充滿巨大變革與深刻焦慮的世紀中埋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代錶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編輯、製作並齣版瞭無數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級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係列的《智人的祕密》、《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認識互相影響與相連的全球世界史》、《從14歲開始瞭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等。

圖書目錄

圖解學習
從14歲開始瞭解去碳社會
前言
人類一直以來都是藉由燃燒碳來達成自身的進化……4
 
Part 1為什麼要以去碳社會為目標?
1.化石能源造就瞭人類的產業發展……8
2.燃燒化石燃料的產業持續擾亂地球的碳循環……10
3.CO2增加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如何導緻地球暖化……12
4.氣溫上升為起因,已經引發氣候變遷……14
5.氣溫今後還會上升多少?這取決於人類的努力……16
6.從敲響地球暖化的警鐘到達成《巴黎協定》的過程……18
7.聯閤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力求發展乾淨的能源……20
8.為瞭實現1.5°℃的目標,世界各國提齣瞭哪些目標與課題?……22
9.為瞭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日本必須執行的事項……24
 
Part 2人類能源轉換的發展史 
1.人類透過火的運用而獲得熱能與光能……26
2.人類持續燃燒動植物的油與木材以確保源源不絕的火……28
3.英國在工業革命不久前陷入木材短缺的窘境,因煤炭的運用而得救……30
4.蒸汽機與煉鐵技術的革新促進瞭工業革命與能源轉換……32
5.自從人類得知電的存在後,耗費2400年纔成功發電……34
6.發電與電動力的結閤開啟瞭電能時代……36
7.石油這個全新的能源在短短100年內席捲各產業……38
8.內燃機齣現後,依賴石油的汽車社會來臨……40
 
Part 3邁嚮去碳化的對策
1.為瞭實現去碳社會,全世界應該執行的事項……42
2.全球的電力仍有6成以上是產自化石燃料……44
3.最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的基礎知識……46
4.中國製造商在急速擴張的太陽能市場上有飛躍性的發展……48
5.利用風車來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今後有望在海上運用……50
6.有6000年風力使用史做後盾的風力發電未來將會如何?……52
7.水力發電占瞭再生能源的6成,中小型水力發電今後值得期待……54
8.可利用龐大的海洋能源而備受期待的潮汐與波浪能發電……56
9.地熱發電是利用火山地區的優勢新能源:地底熱能……58
10.再生能源的終極王牌「氫能」是利用水所產生的氫氣來發電……60
11.為瞭實現氫能社會,目前有哪些課題與解決之策?……62
12.從引擎到電池,汽車的去碳化將改變產業結構……64
13.到2050年為止,汽車與飛機的去碳化將進展到什麼程度?……66
14.占日本碳排放量25%的產業部門如何實現去碳化?……68
15.我們在生活中能做到的去碳行動便是減少塑膠垃圾……70
16.日本可以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去碳技術:以人工光閤作用將CO2轉化為資源……72
 
Part 4去碳社會的生活方式
1.要實現去碳,就必須改變現在的經濟體係……74
2.「穩態經濟」這種經濟體係意味著不成長也能享有富裕……76
3.如果要以永續的經濟為目標,已開發國傢更需要實現穩態經濟……78
4.為瞭實現去碳社會,應將社會共有資本排除在市場之外……80
5.去碳社會的能源將從單極集中型轉為分散型……82
6.日本「農協」所具備的去碳社區之潛能……84
7.「地產地銷」的經濟可孕育齣富足的社會……86
8.去碳社會的生活新常識:凡事皆可從現在開始做起……88
 
結語
即將來臨的去碳社會不需要核能發電……90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1
索引……92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2420
  • EISBN:97862632938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1MB

圖書試讀

前言
 
人類一直以來都是藉由燃燒碳來達成自身的進化
 
  世界各國如今正以「去碳社會」為目標,試圖大幅轉換方嚮。所謂的去碳社會,是指一個不排放二氧化碳(CO2)的社會。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建立在使用燃燒煤炭或石油所獲得的能源上。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燃燒時排齣的CO2過度增加,緻使地球暖化而引發氣候變遷。因此,為瞭阻止地球再進一步暖化,世界各國經協調後所做齣的決斷便是去碳化。
 
  人類透過燃燒東西來獲取能量,並藉此完成一場卓越的進化。所謂的能量,是指用來做某些事的力量來源。生物自己體內就存有能量。人類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僅憑自身的能量,也就是靠人力來生活。
 
  然而,自從懂得用火後,唯獨人類獲得瞭熱能與光能。學會透過加熱來烹煮食物而得以有效攝取營養,人類的大腦便愈來愈發達。
 
  最終,人類利用火來燒製陶器並創建文明,還發展齣透過高熱來加工青銅與鐵的技術。
  從人力能量轉為火力能量,此為人類最初的能源轉換。
 
  人類第1次的能源轉換
  人類開始自行生火來使用
  為瞭看守並管理用火而展開集體生活。
  隨後便以火為工具,開啟瞭排放二氧化碳的文明
  人類大約從2萬年前開始用火來燒製陶器。
  懂得燒木炭取得高溫後,人類開始打造金屬製品。
  獲得更高溫的火後,人類便開始打造鐵製品。
  然後用木炭來製造火藥。
  從此以後,燃燒積存於木材中的碳的這種文明便長期延續下來
 
  從古文明時代到17世紀為止,人類一直伐木燒柴,將其轉換為熱能與光能來利用。
  與此同時,人類還逐漸獲得人力以外的動力(移動物品的力量)。一開始是牛與馬等畜力,最後學會利用風力與水力。
 
  歷經運用這些自然能源的漫長時期後,在18世紀的英國發生瞭第2次能源轉換。可將蒸氣的熱能轉換成動力的蒸汽機登場,並開始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當時的歐洲因為森林採伐而導緻樹木短缺,英國則因能開採到豐富的煤炭而成為工業革命的中心,蓬勃發展瞭起來。
 
  第3次能源轉換發生在19世紀後半葉,為持續至今的電能之開端。電力被廣泛用於動力、照明與通訊等用途,而要產生電力就不能少瞭發電廠。
 
  進入20世紀後,石油成為主要的能量來源,人類進一步迎來第4次能源轉換。各種產業憑藉著燃燒大量取得的廉價石油而得以發展,能源的消耗持續增加。
 
  其結果如下方圖錶所示,可以看齣,自從人類開始大量燃燒煤炭與石油等化石燃料後,大氣中的CO2便不斷急速增加。19世紀末,首度有人指齣CO2增加會導緻地球暖化,但是人類無視這一點,仍繼續排放CO2。
 
  時至今日,世界終於嚴肅看待這樣的情況,並以第5次能源轉換為目標,力圖從會排放CO2且總有一天會耗盡的化石能源轉換成永續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去碳社會已經是無可避免的選擇。

用戶評價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資訊時,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麵是:颱北的盆地氣候,加上密集的工業區,要如何達成「脫碳」?這聽起來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城市韌性」和「氣候調適」的具體案例。畢竟,能源轉型不隻是發電廠的更新,更包含城市規劃、交通運輸的全麵電動化,甚至是建築物的節能標準提升。如果這本書能將宏觀的國傢政策,細化到地方政府和社區層麵的具體行動,那對我來說,閱讀的價值就會直線上升。我希望它能涵蓋「如何讓一個高耗能的社會,意識到不轉型將麵臨的生存危機」,而不僅僅是「轉型後的美好願景」。或許,它會探討一些較少被提及的麵嚮,比如工業製程的深度脫碳技術,或是大規模碳捕捉與封存(CCS)的可行性分析。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是一本能真正賦予讀者行動力的書,讓我們知道,在這場世紀大變局中,每個螺絲釘都能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

說真的,現在颱灣的能源配比簡直像個燙手山芋,丟給誰都怕燙傷。我一直在想,所謂的「乾淨能源」真的是萬靈丹嗎?或者說,在我們追求「綠色永續」的過程中,會不會犧牲掉一些必要的經濟穩定性?這本書的副標題「從低碳到脫碳」點齣瞭關鍵的過渡期,這個「過渡」纔是最磨人、也最考驗智慧的地方。我特別好奇,書中對於能源轉型的社會成本有沒有深入探討?畢竟,電價上漲、傳統產業轉型陣痛,這些都是民眾切身之痛。如果它隻是空泛地歌頌綠色能源的美好,那對我這種務實派來說,吸引力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權衡環境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拉鋸戰。畢竟,脫碳不是一蹴可幾的工程,它牽涉到基礎建設的全麵翻新、產業鏈的重組,甚至連我們每天使用的傢電都可能需要汰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務實的路線圖,告訴我們這個「綠色永續環境」的願景,在現實操作層麵,究竟還有多少的「灰色地帶」需要剋服,那絕對是一本有深度的教科書。

评分

最近看新聞,大傢都在講「碳足跡」,感覺好像不做點什麼就落伍瞭。這本《SDGs係列講堂》係列中的單本,光是「去碳化社會」這個主題,就顯得相當前瞻且具備教育意義。我個人對SDGs的關注度一直很高,認為這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嚮。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能源技術層麵,更能將「去碳化」的議題,巧妙地融入到永續發展的整體框架中去討論。例如,它會不會提到循環經濟、綠色金融在推動脫碳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單純依靠發電端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消費行為的改變、企業的ESG責任,這些都是構成一個「綠色永續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跨學科的視野,將能源、氣候變遷、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等元素,編織成一張網。如果它能提供給學生、企業決策者,乃至於普通市民,一套理解這場全球變革的完整思維工具,那就非常成功瞭。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而是更清晰的認知地圖。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非常「有感」,尤其在我們颱灣這塊土地上,能源轉型的議題幾乎每天都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我最近開始關注全球暖化和淨零排放的趨勢,發現這不隻是政府的口號,更是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特別是「去碳化」這個詞,聽起來就有種勢在必行的決心,讓人不禁想瞭解,到底要怎麼從現在的「低碳」狀態,一步步邁嚮完全的「脫碳」?這中間的技術門檻、政策挑戰,以及最關鍵的,我們這些老百姓的生活會怎麼變動?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宏觀但又不失本土視角的分析。畢竟,歐洲的能源轉型經驗很寶貴,但颱灣的地理條件、產業結構,跟人傢差得遠瞭,如果書裡能多一點對亞洲或臺灣情境的連結,那就更貼近讀者的需求瞭。我猜想,它應該會深入探討各種再生能源,像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現況與未來潛力,還有儲能技術的發展瓶頸。總之,這本像是給社會上所有關心環境、關心未來經濟發展的人,一本必讀的入門指南,希望它能把複雜的能源議題,用讓人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們不再隻是霧裡看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長,但內容定位看起來非常明確:一場從「有」到「無」的淨零革命。我比較偏好那種論述風格比較強烈、帶有批判性思維的書籍。我猜想,麵對如此龐大的工程,一定會有許多既得利益者或保守勢力的阻撓,不知道作者在書中對於這些潛在的社會阻力,有沒有進行深入的剖析?特別是「乾淨能源」的定義,在不同國傢、不同政治光譜下,標準可能天差地遠。例如,核能算不算乾淨能源?在颱灣,這議題更是敏感中的敏感。如果這本書能以一個相對中立但又堅定推動永續目標的立場,去討論各種能源選項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通往「脫碳」道路上的實用性,那種坦率的分析會讓人非常信服。我希望它不要迴避爭議,而是將爭議點攤開來,讓讀者自己判斷,什麼樣的「乾淨能源」組閤,纔最適閤我們。這種敢於直麵問題的寫法,遠比單純的知識彙編來得更有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