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電子書)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子平
圖書標籤:
  • 都市熱島效應
  • 城市規劃
  • 氣候變化
  • 環境科學
  • 可持續發展
  • 建築設計
  • 熱環境
  • 電子書
  • 科普讀物
  • 環境問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型公園對鄰近街區降溫範圍頂多400公尺,分散的小型公園對周圍降溫效果反而更好?
屋頂花園對建築節能價值高於都市降溫,塗高反射漆的屋頂則可能有負麵影響!
颱北最熱的地區在萬華、大同、中正,但退燒的關鍵竟然在南港、士林、北投?
颱南高溫中心點並不是固定在一處,和東京都一樣,每天早晚會從沿海到內陸繞一大圈!

科學數據解密你不知道的都市新鮮事!
看懂熱島理論,你會更瞭解你所在的都市,更懂得選擇宜居的住傢環境。
瞭解都市高溫的係統化問題,從關鍵處下手治療都市高燒,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氣候變遷已經是連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的環境議題,「氣溫再創新高」的新聞標題亦屢見不鮮,都市真的愈來愈熱瞭嗎?高溫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氣象預報的氣溫和人的體感溫度似乎不太一樣?都市高溫化就跟人會發燒一樣,是有原因的,除瞭常時開著冷氣對抗高溫,能不能找到更有效的退燒策略?
    「都市熱島」不是一座島,它是比氣候變遷更早被發現的氣候現象,如果在都市、鄉鎮、河岸、林地量測氣溫,再把量測到的溫度畫成等高線圖,會發現都市的溫度最高,就像一座海中的島嶼,故稱之為「都市熱島」。
    本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係林子平特聘教授是研究「都市熱島」現象的學者,也是平麵及電子媒體諮詢都市熱環境及氣候問題的專傢。在這本書裡,林教授嘗試用現象、學理、應用三個篇章,透過生動有趣的圖解及日常生活的經驗,逐步解釋人們所感受到的氣候現象所代錶的意義,以及都市持續升溫的原因,還有影響人的熱舒適感受的環境與行為因子等。
    讀完本書,你可能會發現,你傢的窗戶不一定是開得愈大愈好,住在鄰裏小公園旁邊可能比住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邊更涼快,住在頂樓視野好,但是屋頂的隔熱也很重要。此外,整體都市環境的舒適度,也可以藉由政策和設計策略的擬定而有所提升,幫助發燒的都市有效降溫,讓都市人的夏天不再燠熱難熬。

跨界推薦
這本書具備瞭一本好書該有的特質,不提供超載的資訊,搭配有趣的案例說明,閱讀過程令人心情愉悅,並可激發讀者積極的渴望以改善城市現況。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Andreas Matzarakis

在學校教學隻能影響修課的學生,而好書可以影響國內外廣大的同行者。林子平教授是颱灣建築界新生代最有研發潛力的人纔,看到他投入科普書籍的寫作,令我雀躍不已。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係講座教授 林憲德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人類需麵對的災難,都市熱島效應是你我即可感受的現象。林教授深入淺齣以圖解及說故事方式讓我們也可淺探他數年來的科學化實驗與研究,我們一起努力降溫吧。
——九典聯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清華

覺得天氣愈來愈熱嗎?這本書讓你心曠神怡,心靜自然涼。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科普書,沒有拗口的科學語言,沒有色彩絢麗的複雜圖片,簡明易懂的科普插畫,讓人心領神會熱科學的奧妙。且看作者如說書般娓娓道來,天氣為什麼會熱,如何避熱,如何減熱。麵對進擊的暖化,不可不知的知識!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熱島效應不隻是錶層的現象,它是地球總體機能生病的徵兆。自感性的省思到知性的解決問題,增綠補藍是修復地球增益人類福祉之義務與無價解鎖!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係主任 郭瓊瑩

非常感恩子平教授帶領團隊完成這份詳細的科學研究,在現象與學理上建立充分討論的基礎,更提齣瞭具體的應用,例如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等方案。原來我們要讓溫度下降,可以那麼簡單,隻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改變!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越來越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圖書簡介 引言:我們正在城市中“蒸煮”自己嗎?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口湧入鋼筋水泥構築的叢林。我們享受著都市帶來的便利、繁榮與活力,卻也日益感受到一種揮之不去的焦灼——夏日裏的城市,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熱。那是一種鋪天蓋地的熱浪,讓人喘不過氣,影響著我們的睡眠、健康、能源消耗乃至整個城市的生活質量。這種現象並非簡單的全球變暖,而是根植於我們生活環境中的特定問題: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HI)。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氣象學教材,而是一本麵嚮所有城市居民、規劃師、建築師乃至關注氣候變遷的普通讀者的“城市降溫手冊”。我們試圖以最直觀、最易懂的方式,揭開都市熱島效應的神秘麵紗,深入剖析其成因,並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立即可用的“退燒”策略。 --- 第一部分:城市之“熱”——熱島現象的深度掃描 第一章:什麼是熱島?我們身處何種“鍋爐”之中? 本章將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清晰界定都市熱島現象的定義。我們將對比城市核心區與周邊鄉村地區的溫度差異,量化這種“熱度差”。通過對比不同城市案例(從超大型國際都市到新興區域中心),展示熱島效應的普遍性與嚴重程度。我們不會止步於“感覺熱”,而是會引入關鍵指標,如地錶溫度(LST)和氣溫(Air Temperature),解釋二者之間的關係及測量方法。 熱島的“強度”與“形態”: 介紹不同類型的熱島,如“夜間熱島”、“鼕季熱島”以及“天空景觀熱島”,揭示城市熱量積纍的動態過程。 第二章:誰是“放火者”?熱島效應的四大驅動力 熱島的形成絕非偶然,它是城市結構、材料選擇和人類活動的必然産物。本章將詳細剖析驅動熱島效應的四大核心要素,並配以大量對比圖例。 1. 城市幾何結構(Geometry): 探討高樓大廈如何像峽榖一樣“睏住”熱量。街道峽榖的深寬比(H/W)如何影響太陽輻射的吸收和長波輻射的散逸。密集的建築群如何阻礙自然通風。 2. 材料屬性(Material): 深入解析“柏油路與水泥牆”的“吸熱秘籍”。重點介紹材料的比熱容、熱導率和熱惰性,以及深色、低反射率材料(如瀝青、傳統屋頂瓦片)對太陽能的驚人吸收能力。 3. 地錶覆蓋變化(Surface Cover): 探討植被的消失。綠色植被如何通過蒸騰作用實現自然的“空調製冷”,而鋪裝地麵的擴大則切斷瞭這一自然降溫機製。 4. 人為熱源(Anthropogenic Heat): 分析空調外機、工業排放、交通工具尾氣等直接嚮環境中釋放的熱量,尤其是在夜間,這些熱源如何防止城市降溫,加劇夜間熱島效應。 --- 第二部分:熱島的“代價”——看不見的健康與經濟負擔 第三章:人體與熱浪的搏鬥:健康風險評估 熱島效應遠不止是讓人流汗。本章將聚焦於熱島對城市居民健康構成的直接威脅,特彆是針對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病患者。 熱射病與熱衰竭的城市暴露: 分析高溫環境下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的上升麯綫。 空氣質量的惡化: 闡述高溫如何催化地麵臭氧的形成,以及熱島如何影響城市空氣汙染物的擴散,形成“熱汙染”的惡性循環。 睡眠與心理影響: 探討持續的高溫(尤其是在夜間)如何乾擾人體晝夜節律,導緻睡眠質量下降,並可能引發焦慮和情緒波動。 第四章:隱形的經濟賬單——能源與基礎設施的壓力 熱島效應直接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成本。本章將量化這些“熱代價”。 “製冷”競賽的升級: 分析氣溫每升高一度,空調製冷負荷如何急劇增加,導緻城市高峰用電量屢創新高,加劇電網壓力,增加停電風險。 基礎設施的提前“衰老”: 探討高溫如何加速道路鋪裝材料的軟化、老化,降低建築材料的使用壽命,增加維護和更換成本。 戶外勞動力的損失: 評估極端高溫對建築、物流等戶外行業的生産效率下降和健康保險支齣的影響。 --- 第三部分:城市“退燒”行動——科學與藝術的融閤 第五章:藍色解決方案:水資源的智慧應用 水是自然界最強大的降溫劑。本章介紹如何巧妙地將水元素融入城市設計,實現被動降溫。 雨水管理與地錶滲透: 強調“海綿城市”理念,鼓勵雨水收集和滲透,增加地錶水分蒸發,降低地錶溫度。 人工水景與噴泉係統的效能: 分析小型水景、溪流廊道在局部微氣候調節中的作用,但同時也會探討其在缺水地區的局限性。 第六章:綠色革命:垂直與水平的生態屏障 植被是城市降溫的基石。本章詳細介紹如何最大化綠色覆蓋的冷卻效益。 樹木的“能量預算”: 解釋蒸騰作用(Transpiration)和遮蔭(Shading)兩大降溫機製,並指導讀者如何科學選擇適宜城市環境的鄉土樹種。 屋頂與牆麵的生態化: 深度解析“綠色屋頂”(Green Roof)和“垂直綠化”(Living Wall)的建造標準、維護成本及顯著的隔熱降溫效果,它們如何成為抵禦熱量的“第二皮膚”。 第七章:灰色材料的智慧升級:反射與蓄能的平衡 本章關注建築材料和鋪裝的選擇,這是短期內最快見效的降溫手段之一。 高反射率(Cool Pavement & Cool Roofs): 介紹“冷屋頂塗料”和“冷鋪裝材料”的技術原理,如何將大部分太陽輻射反射迴大氣,而不是吸收轉化為熱量。 透水性與低熱惰性: 推廣使用透水混凝土、多孔磚等材料,既能管理雨水,又能有效降低材料本身的蓄熱能力。 城市規劃的“風道”設計: 討論如何通過建築布局和街道走嚮,引導自然風穿過城市,加速熱量散失,避免熱量在局部積聚。 第八章:政策與行動:全民參與的降溫藍圖 真正的改變需要自上而下的規劃與自下而上的實踐。本章聚焦於城市治理層麵。 法規與激勵機製: 探討地方政府應如何通過建築規範、容積率奬勵等政策工具,強製或鼓勵開發商和業主采用降溫設計。 公眾參與的力量: 引導居民進行小規模的“微氣候改造”,例如庭院綠化、選擇淺色傢具、閤理使用遮陽設備等日常行為對熱島緩解的纍積效應。 熱島監測與預警係統: 介紹利用衛星遙感和地麵傳感器網絡構建的城市熱風險地圖,以及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效的公眾預警信息,指導市民避暑行動。 --- 結語:邁嚮更宜居、更具韌性的城市未來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越來越熱?》旨在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城市熱島並非無法剋服的自然規律,而是人類自身設計選擇的結果。通過理解其科學原理,並積極采納本書提供的多維度“退燒策略”,我們能夠顯著降低城市溫度,提升居民福祉,構建一個更加綠色、涼爽、有韌性的未來都市環境。這本書是獻給每一位渴望在炎炎夏日中,找迴清爽與舒適的城市生活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子平
成大建築係特聘教授,主持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專注於都市熱島、都市氣候、熱舒適性、綠建築、都市與建築能源、氣候變遷與建築調適、旅遊氣候等課題。國際上過去常以寒冷地區的人體熱舒適喜好做為全球的基準,主導瞭戶外環境設計思維,進行開闊且無遮蔽的廣場及草坪設計。林教授挑戰這種溫帶國傢思維,建立瞭全球第一個亞熱帶的熱舒適基準,成為驅動炎熱潮濕地區進行降溫、通風、遮蔭的重要依據。他緻力於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發展成可理解的知識、易應用的技術、能推動的政策。許多研究成果已納入我國綠建築法令規範,及縣市政府都市及建築的氣候調適政策。林教授與德國、英國、日本等地有密切的雙邊閤作及期刊專書發錶,研究成果也受獲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IPCC AR5)引用。曾獲科技部「傑齣研究獎」、臺灣建築學會「優秀青年建築獎」、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教學優良獎」。

圖書目錄

〈推薦序〉直指都市熱島問題根源的良知之作/成功大學建築學係獎座教授 林憲德(國內綠建築研究權威)
〈推薦序〉熱島降溫.齊共識來共行/氣象專傢 彭啟明博士
〈推薦序〉激發人們對環境議題的熱情與改善現況的渴望/德國氣象局生物氣象研究中心主任 Prof. Dr. Andreas Matzarakis
〈自    序〉

前言

現象篇
第一章 都市熱島是座什麼「島」?
1 比氣候變遷更早被發現的「都市熱島」
2 一座飄忽不定但影響甚巨的「島」
3 不易察覺且難以量測的都市發燒
4 建立都市街區高密度溫度量測網

第二章 颱灣的都市熱島現象
1 盆地蓄熱主導的都市高溫區分布
2 受海洋調節的日夜移動熱區特徵
3 都市綠地調節下的局部溫度減緩
4 散布的埤塘阻斷熱島擴張與集結
5 都市發展型態影響高溫區的形成

學理篇
第三章 輻射:都市熱量的主要來源
1 從小房間瞭解熱輻射理論
2 地球熱輻射與溫室效應
3 影響都市日間升溫的短波輻射
4 主導都市夜間升溫的長波輻射
5 複雜街區日夜長短波輻射變化

第四章 氣流:流暢的熱量轉移
1 從廚房冰箱瞭解風的來源及效益
2 地球的大氣環流:主環流與次環流
3 在地的局部環流:海陸風及山榖風
4 風進入城市後的風速變化
5 複雜街區的風速變化

第五章 平衡:留在都市中的熱量有多少
1 從洗手槽的蓄水理解都市熱平衡
2 乾燥及溼潤材料的散熱
3 人工發熱量加劇都市蓄熱

第六章 舒適:熱的最後一哩路
1 人體的熱平衡與熱舒適
2 影響熱舒適性的四項環境因子
3 影響熱舒適性的兩項行為因子
4 綜閤多項參數的熱舒適指標
5 個人經驗及所處情境影響瞭熱舒適感受

應用篇
第七章 增綠再留藍
1 增大綠地麵積及保留都市水域
2 運用集中型與分散式公園之降溫優勢
3 選擇適閤樹種並強化樹穴涵水能力
4 設置立體綠化減少室內空調耗能
5 採用孔隙率大的透水性鋪麵

第八章 讓路給風走
1 保全自然風廊引入涼爽氣流
2 規劃都市風廊讓氣流暢行無阻
3 確保自然涼風由綠地及水域吹齣
4 加大建築棟距並局部透空
5 建築側身以保障周圍基地受風權

第九章 遮蔭供人行
1 選擇枝葉茂密的開展喬木
2 設置輕薄且低透光的遮蔽設施
3 調整建築局部量體來創造陰影
4 建立完整而連續的遮蔽路徑係統
5 提供良好且充足的遮蔭空間

後記
註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734270
  • EISBN:9789860734256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1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直指都市熱島問題根源的良知之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係/林憲德講座教授


    談到都市熱島,我研究室1995年起即投入本土都市熱島的實測研究,也培養瞭不少博碩士生,但其中林子平教授卻是一路契而不捨、披荊斬棘,成為此中巨擘的學者。依我所見,林子平教授應該是颱灣建築界新生代最有研發潛力的奇葩,因為設計導嚮的建築領域,一嚮在學術研究難以深入而被列為冷門,但子平的研究論文在2012年獲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主編評論專文介紹並被列為該期刊封麵照片,並在2019年獲得「科技部傑齣研究獎」,這在建築界是史無前例的。能為子平的巨作寫序,深感榮幸。
    我認為都市熱島是一種都市環境問題,也是一種地球環境議題。都市、地球問題必須以都市、地球尺度來處理,若以小尺度來麵對,可能會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而毫無成效,就像灑一把鹽在海洋中,或以鹽田取一些鹽均無法增減海水鹹度一樣。都市熱島問題最大的根源在於都市人口過度集中、容積率過高、綠地不足、建築耗能排熱等大尺度的問題,但許多地方政府無法也無力去解開此問題,卻高舉減緩都市熱島之旗幟,而以蠡測海地去推動塑膠盒與人工澆灌的建築立體綠化與屋頂薄層綠化,這不但對熱島於事無補,也製造大量廢棄物、化肥汙染,更是在颱灣缺水國的傷口上灑鹽。為瞭免於以管窺天的都市熱島政策,我認為子平的巨作是真正以都市與國土計畫的尺度來著眼的巨作,值為各級政府都市政策熱島的藉鏡。
    我在建築界誤人子弟三十餘載,常對新進教授有些建言:「綜觀大學各科係,隻有建築學的大部分課程沒有像樣且權威的本土教科書,這是學子的遺憾,也是教授的恥辱。上課隻能影響課堂上的同學,好的教科書可以影響國內外廣大的同行者。好教授應該有生涯規劃,在完成論文升等後,應擴大格局積極投入本土教科書的著作,同時應該緻力撰寫一些專業與大眾兼宜的科普教材,以免愧對職所。」我是奉行此建言而即將告別建築生涯之人,今天能看到子平撰寫科普教材,雀躍不已。看到書中「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等平易近人的用語,深覺子平已脫胎換骨成為巨人。我期待子平能繼續以良知與智慧,開拓本土學術之廣度與深度,積極成為環境政策的領航者,協助政府走嚮健康永續之路。


推薦序 熱島降溫.齊共識來共行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彭啟明


    記得我在三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時,教科書中談到熱島效應,隻是一個理論現象,都市和郊區的環境溫度感受差異,或許還可以接受,但這十幾年來,全球暖化加劇,都市快速發展,熱島效應已在颱灣的各縣市快速蔓延,「越來越熱」成為每個人在夏天時的夢靨。
    本書中提到的颱北市高溫紀錄不斷刷新,每年破紀錄已經不是新聞,2020年已達39.7度,突破40度高溫的日子越來越近,而颱北市中心與郊區的月均溫高齣瞭2.3度,單一天的極端高溫日,可以差3.4度,越熱的天氣帶來很大負麵的效應,需要開更多的冷氣降溫,更排放更多的熱氣,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就如同麵對全球暖化下的減碳,也是大傢纍積一起造成的共業,你做我沒做,改善效益就很有限,很容易無解。
    很感恩子平兄能從歷年的研究成果上的科學與實證基礎,寫齣很具代錶性如何改善熱島的科普書。我過去兩三年我和子平充分的閤作,很努力地和各界溝通,期望能提升颱灣社會對熱島效應的重視,也希望能夠有更具體的作為,這兩年多下來,也的確促成一些城市的改變。
    例如颱中市政府,2020年底公布實施「颱中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首創於容積獎勵項目中,納入「建築量體與環境調閤」項目,引入城市風廊概念,將「基地通風率」做為評估指標,給予2%至5%的容積獎勵額度,這就是學者能引導國傢社會改變的最佳典範。
都市熱島和全球暖化有密切的關連性,對抗全球暖化的難度及力道較高,需要全球的通力閤作,但都市熱島的降溫,隻要每一位市民發揮力量,就可以改變,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居住的環境,能提高舒適度,如果熱島可以降溫,這當然對減緩全球暖化會有很大程度的助益。
    當然要做到城市的改變很不容易,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共同的通力閤作,提高各界的環境意識,這當中需要很充分的立論基礎,纔能夠在溝通過程中有共通的根據,非常感恩子平兄能夠帶領團隊完成這一份充分又詳細的依據,這將為颱灣各城市在現象與學理上,能夠有充分討論的基礎,更提齣瞭具體的應用,例如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這幾種方案,原來我們要讓溫度下降,可以那麼簡單,隻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改變,也更期待下一本的建築節能,應該可以給我們更多在居傢的改善方式。相信這顆善的種子,可以帶來颱灣社會的改變。


推薦序    激發人們對環境議題的熱情與改善現況的渴望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Andreas Matzarakis


    當前全球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們也開始體驗到氣候變遷在都市生活中的真實影響。首先,大量建築物的垂直錶麵及複雜街區的地麵,吸收瞭日射使夜間蓄熱大幅增加。其次,都市中植栽缺乏,無法提供珍貴的遮蔭效果,也降低蒸發散的能力而難以散熱。再則,因為人類活動而導緻瞭額外的熱量釋放。在都市中因為熱島效應的溫度升高的程度,幾乎等同於人為氣候變遷下的全球暖化,嚴重影響都市生活品質與運作機能。
    在科學理論的支持下,政府當局及都市民眾應相互閤作,緻力於減少城市的熱壓力及高溫風險,找尋可行策略來提高居住者的品質。都市熱島的議題與全球的區域有密切關聯,包含瞭像位處熱濕氣候區的颱灣,或是全球經濟經濟發展及氣候變遷劇烈的地區。
    目前都市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氣候變遷的年代中生存下來,如何減低或調整會導緻都市蓄熱及高溫的負麵因子。然而,都市的既成型態及街道紋理,使得我們能施展的策略極為有限。因此,我們應當聚焦在局部的調整,例如,完善規劃綠帶與水體的分布,或是透過更好的都市開發規劃,保留通風以及增加遮蔭等,增加都市調節高溫的能力。
    單靠科學研究成果並不足以改變高溫的現況,這些熱島的現象及成果應該以容易理解的文字呈現,並以實際的案例描繪──正如這本書所做的。如此一來,民眾纔能更充份地理解這些成果,因為他們在形塑這個城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每項對策的降溫效果需要能夠個別量化,也要能整體評價。
    科學溝通的方法至為重要,要積極和政府部門、對此主題感興趣的民眾溝通,也要引入年輕世代以及學生的熱情共同參與。
    本書作者林子平教授,不僅在颱灣都市熱島議題有非凡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的熱舒適領域也有傑齣的錶現,是我結識15年共同參與國際交流研究的重要學術夥伴。我們共同發錶針對日月潭的遊客熱舒適感受的研究論文,是旅遊氣候領域中被高度引用的論文,也被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所摘錄。作者將這些難以闡明的主題順暢的呈現,以容易理解的理論及方法解釋真實的科學,並提供相關的範例及大量淺顯易懂的圖例來說明,可以增進一般大眾對都市熱島議題的瞭解,並激發人們對都市環境議題的興趣與熱情。這本書具備瞭一本好書該有的特質,不提供超載的資訊,搭配有趣的案例說明,閱讀過程令人心情愉悅,並可激發讀者積極的渴望以改善城市現況。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種結閤瞭環境議題和視覺化呈現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現在的資訊爆炸時代,大傢耐心有限,如果內容太學術、太枯燥,很容易就被滑走瞭。這本《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如果能做到「圖解」的精髓,我想它應該具備很高的科普價值。我期待它能用豐富的圖錶、流程圖,甚至是一些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像「長波輻射被建築物截留」、「地錶反射率差異」這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例如,能不能畫一張圖,清楚說明為什麼深色屋頂比淺色屋頂吸熱多得多?或者,熱空氣在摩天大樓間穿梭時,是如何被「睏住」形成風洞效應並纍積熱量的?我希望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能加分,不要讓文字佔滿整個頁麵,留白適當,配色清爽,這樣在炎熱的夏天翻閱時,視覺上也能達到某種「降溫」的效果。如果書中還能穿插一些有趣的歷史資料,比如早期城市是如何規劃以利通風散熱的,那會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立體。

评分

身為一個在高雄生活瞭十幾年的人,我對「熱」的感受比北部的朋友可能更直接、更刻骨銘心。高雄的夏天簡直就是一個大型烤箱,而且那種悶熱感,讓人一踏齣冷氣房就覺得靈魂都要被抽乾瞭。我一直在想,高雄的熱島效應是不是比其他城市更嚴重?這本書如果能把不同城市,特別是像高雄這樣海島型氣候的都市,做個比較分析,那就太有參考價值瞭。我特別想知道,除瞭常見的建築材料吸熱之外,海洋的熱交換在都市熱島形成中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是加速瞭還是有緩衝作用?如果書中能提齣一些「退燒策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地化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空泛的理論。例如,高雄市政府或在地社區可以推動哪些有效的節熱措施?是推廣透水鋪麵、增加垂直綠化,還是限製特定時間段的建築物散熱?我希望讀完後,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知道我們可以如何從生活小處著手,甚至可以跟裏鄰長溝通,推動社區層麵的改變。這本書如果能激發齣實際的行動力,那它的價值就無可限量瞭。

评分

身為一個關注永續發展和綠色建築的準工程師,我對書中「退燒策略」的部分抱持著高度的期待與審慎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提供的策略是基於紮實的工程原理和成本效益分析,而不僅僅是「多種點樹」這樣簡單的口號。具體來說,我想深入瞭解各種「綠化」手段的實際降溫效果差異。例如,屋頂花園(Green Roof)和牆麵綠化(Green Wall)在隔熱和蒸散作用上的效率比較如何?在颱灣高溫多雨的氣候下,維護成本和病蟲害管理是否會抵銷其效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關於「冷材料」的探討,像是高反射率塗料(Cool Roof Coatings)的壽命、適用性,以及對於周邊環境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國內外大型都市更新或新建案中,成功應用這些策略的案例研究(Case Study),並附上前後的熱流模擬對比圖,那對我來說就是極具實用價值的參考資料瞭。空泛的建議在現實中很難落地,我需要的是可以被計算、被驗證的解決方案。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畢竟現在颱灣的夏天,熱起來真的不是開玩笑的,有時候覺得自己快要融化在柏油路上。我從小在颱北長大,以前總覺得夏天就是那樣,但這幾年體感溫度真的差太多瞭。這本書如果能用圖解的方式把都市熱島現象解釋清楚,那對我這種對科學不是那麼精通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我最關心的就是,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因為高樓蓋太多、綠地變少,還是車子排放的廢氣纍積在城市裡散不齣去?希望書裡能有具體的數據和案例,讓我瞭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和感受到的熱度,背後到底隱藏瞭什麼樣的物理機製。如果能搭配一些城市熱力圖的對比,那就更棒瞭,直觀地看到熱源集中在哪裡,纔能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讀完之後,我希望不僅是知道「熱」,而是能理解「為什麼熱」,並且對身邊的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總之,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清晰易懂的知識,讓我們對這個日益炎熱的夏天,多一分瞭解與警覺。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它直接點齣瞭颱灣人每年夏天共同的焦慮感,這種貼近生活的提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學術著作。我猜想作者一定對颱灣的都市紋理非常瞭解,可能也觀察到許多颱灣特有的現象。例如,颱灣許多老舊社區的巷弄狹窄,遮蔽率極高,這是不是導緻熱氣難以散齣的關鍵因素?又或者,我們對騎樓空間的利用方式,在無意間阻礙瞭地麵層的空氣流動?我希望作者能將這些生活化的觀察,融入到熱島效應的成因分析中。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期望能像偵探辦案一樣,透過圖解線索,逐步拼湊齣「熱」是如何在我們的城市中「滋生」和「擴散」的整個過程。讀完後,我希望下次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看到的不再隻是商店和人潮,而是能「看見」那些隱藏的熱源和熱氣流動的軌跡,從而對居住的環境產生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視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