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 (電子書)

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緯中
图书标签:
  • 学习方法
  • 学习技巧
  • 教育
  • 自我提升
  • 思维导图
  • 高效学习
  • 阅读
  • 知识管理
  • 终身学习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也許聽過沒有鐘聲的學校
但你聽過「沒有課本的學校」嗎?

沒有課本,所以學習無所不在
在一所「愛得不累,讓愛流動」的學校裡
兩位「非典型老師」吳緯中與馬嶔,實踐「PTS教育」有成
以九大關鍵字告訴你如何讓孩子的學習真正開始

  「關於教育,你最想改變的一件事是什麼?」
  這本書將帶你看見改變所有可以改變的事情之後,
  那一幅理想的學習風景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這個教育就走得通!」──夏惠汶/PTS教育創辦人

  兩位「非典型老師」吳緯中與馬嶔,致力PTS教育的實踐與深化多年,吳緯中從一個會說「畢業後,我絕對不要成為一位老師」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迂迴繞路,如今成為出版過兩本談教育的專業教育工作者。馬嶔則是在教學路上,一路「變形」,從台灣到上海,從高中擴及到幼兒園及大專院校,在不同的教學現場上,透過PTS教育創造出許多深刻而具體的行動方案。本書是兩位老師數年合作的心血結晶,兩人分工合作,將PTS教育的發展史、個人生命史與那些發生在教學現場的動人故事,生動且自然地鑲嵌成一幅「理想的學習風景」。

  所謂的PTS教育(PTS Education),即是以「分段」、「主題」、「社會化」(Phaslized, Thematic, Socialized)三組核心概念所延伸出來的教育理論。本書也分為三大部分,深入淺出地將理論轉化為教學現場裡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Part1:「從今以後,教育不再只能從國外輸入」
  Part2:「讓孩子自由的九大關鍵字」
  Part3:「下一步,我可以這麼做……」

  第一部分回溯PTS教育的起點,述說創辦人夏惠汶的生命故事,真摯而動人,看人稱「夏杯」的夏惠汶,如何翻轉一般人對於教育的刻板印象,建構屬於台灣本土的教育模式,引導讀者一同走進「非典型教育」的思考中。第二部分則以九大關鍵字為書寫脈絡,結合教育現場中的實踐案例與做法,帶領讀者重新找回學習的定義與熱情。第三部分提供教育工作者具體的行動方案,讓創新的理論與動人的故事,能夠持續在不同的地方生長。

  「當然,沒有所謂的『正確、唯一的』創新教育,但走在教育改變的路上,我想PTS教育可以傳遞經驗,讓願意開始探索的人順著自己的脈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方法,遇見自己心中那片動人的叢林。」──吳緯中

本書特色

  ★以「PTS教育」為核心論述的第一手教學心法
  ★「非典型教育工作者」的必讀寶典
  ★寫給每一個不放棄學習的心靈

開始推薦

  夏惠汶│PTS教育創辦人、台灣彼得思創新教育學會理事長
  PTS教育不只縮限於餐飲,可以在任何領域、任何類型、任何年齡層,甚至任何文化中實踐,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它都能順應、融入,因為它符合順性發展,關注人的脈絡;它尊重人,尊重人可以長得不一樣。

  須文蔚│詩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馬嶔累積將近十七年來開發與實踐PTS教育的經驗,加以理論化與條理化;吳緯中則以感性的筆觸,把PTS教育實踐的生命故事,一一融合在前衛與創新的理念中。這麼情理均衡的書寫,讓我充分體會了那一股讓愛流動起來的教育新思潮。

  李偉文│作家
  PTS教育這個在台灣已實踐了三十年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這本書有完整的案例與操作方法,是禁得起考驗有實證成效的教育模式。值得每個關心教育、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與老師參考,它可以說是點燃孩子學習動機的武功祕笈。

  鄭同僚│政大教育系副教授、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他們毫不藏私,把夏杯這位「開平甘道夫」的辦學理念,清楚寫在書裡,公開他們不需要統一的教科書、不需要威權,憑著等待和陪伴,依然可以把最難馴服的青少年轉化為自信青年的開平祕密。

  黃志順│台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Serendipity,這個難以翻譯的單字,常用來形容某種「幸運的巧合」的狀態,就是我讀這本令人回味過癮的理論書後,想告訴讀者的心情。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方法可以多種,但本質都是一樣的,在書中有引導和具體分享,誠摯推薦一起來閱讀,然後和孩子重新看見學習的熱情。

  余懷瑾│仙女老師、TED講者
  這本書讓你看到師生長時間相處的改變與成長,值得細看。

  王寶莉│嘉義縣立阿里山國民中小學國小部教導主任
  推薦此書,讓我們一起成為陪伴孩子學習的共好世代合夥人。
探索心智的无限疆域:一本关于知识获取、思维重塑与自我驱动的指南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教育体系内的特定学科知识或教材内容,而是深入探讨人类获取信息、构建理解、并在真实世界中应用知识的底层机制与心智模型。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超越既有的学习框架,去审视“学习”这一行为本身,并解锁更高效、更持久的认知潜能。 第一部:打破“内容依附”的迷思 我们习惯于将学习等同于“吸收课本中的信息”。然而,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信息被内化、重组并用于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中。本书首先挑战了这种“内容至上”的观念,指出教材和标准课程往往只是知识的初步载体,而非知识的终点。 1. 知识的“原料”与“成品”: 探讨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迭代性。传统的、固化的文本信息如何迅速老化,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从“记忆信息”转向“掌握信息获取与验证的流程”。我们着重分析了信息筛选的艺术——在海量数据中辨识真正具有杠杆效应的核心概念。 2. 结构性思维的建立: 知识并非孤立的碎片,而是相互连接的网络。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单一知识点跳脱出来,构建跨学科的“思维地图”。例如,如何将经济学中的供需模型应用于时间管理,或将系统思考应用于个人决策,强调的是知识间的迁移能力,而非知识点的罗列。 3. 语境化的学习: 离开了实践场景,知识的效用便会衰减。本书深入剖析了“情境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我们阐述了为什么在真实问题驱动下的学习比被动接受信息更为深刻。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构建“问题库”和“模拟环境”,让人在尚未接触特定教材前,就能对领域的核心挑战有所预感。 第二部:心智引擎的深度调校 学习效率的瓶颈往往不在于外部资源,而在于我们使用大脑的方式。本部分致力于揭示影响认知表现的核心心智运作模式,并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来优化这些“内部设置”。 4. 元认知:看见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是本书的核心基石之一。元认知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区分优秀学习者和平庸学习者的关键。我们提供了一套“反思日志”的框架,教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记录“我为何会这样思考”、“我的假设是什么”、“我错在哪里”,从而实现对自身认知偏差的校准。这不仅仅是自我反省,而是一种工程学方法论,用于优化心智算法。 5. 专注力的生态学: 在一个充满干扰的时代,专注力不再是自然存在的资源,而是一种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生态系统。本书不提供速成的“番茄钟”技巧,而是探讨了深度工作所需的生理、环境和心理条件。内容涵盖了如何识别并驯服“分心怪兽”,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最大化心流状态的“认知容器”。我们研究了环境光线、噪音频率与工作记忆容量之间的微妙关系。 6. 遗忘的艺术与刻意的回顾: 传统观点视遗忘为失败,而本书视之为大脑优化的自然过程。我们探讨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隔重复”的个性化策略。重点在于,如何根据知识的“粘性”和“重要性”来设计回顾的时间间隔,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可调用的结构性知识。 第三部:从内化到外化:知识的杠杆作用 真正的学习成果体现在行动和创造上。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输入转向输出,强调知识必须被用于改变现实,才能真正被掌握。 7. 教学相长:知识的“外显化”路径: 费曼学习法的深层解析。本书不只是简单地介绍“教别人”,而是深入探讨了“简化”、“类比”和“提问”这三个外显化的关键步骤。我们分析了为何一个概念只有能被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给一个外行,才算真正被理解。这部分包含了一套用于检验理解深度的“解释-类比-提问”三步走工具箱。 8.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PKM)系统: 面对未来不断涌现的新信息,读者需要一个可靠的外部大脑。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非线性的、可生长的个人知识库。重点在于连接卡片(Zettelkasten方法论的应用),强调笔记之间关系的建立,而非笔记数量的堆砌。这个系统是读者应对“知识过载”的防御工事。 9. 终身学习者的身份重塑: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一个证书或职称,而是成为一个持续适应和进化的个体。本书探讨了如何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我身份认同,而非一项任务。我们分析了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在面对持续失败和不确定性时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定“能力目标”而非“绩效目标”来维持长期的学习动力。这部分是对学习心态的最终校准,确保读者能将前述方法论持续应用于未知的未来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緯中


  非典型教師、創新教育一線玩家,常用心在「看不見的價值」上,與妻子念兒在宜蘭育有一雙兒女。

  三十三歲那年,轉換了人生跑道,決心離開辦公桌,不再和電腦打交道,而去與真實的人打交道。

  過去對體制失望,曾立志「這一生絕對不要當老師」,當了老師之後才發現,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準備一個個完美的課程,而是全心面對一位又一位的孩子。

  至今,仍在朝自己的使命邁進:「分享自身故事、與人共創故事、陪伴經歷故事、重寫生命故事,用故事力陪伴孩子長出力量的老師。」

  經歷:
  台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教師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者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Taipei)培訓講師
  2019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領袖
  2018年《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創意教案最佳創意獎

  著有《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寶瓶文化,獲選台北市立圖書館108年上半年每月一書;《合作課:從我到我們的團隊練習》,親子天下

  FB粉絲專頁:吳緯中‧上課中—有故事的課堂風景

馬嶔

  大學時期繞過半個台灣到花蓮求學,從偏鄉學生的服務營隊中,發現學生們的世界比自己想像的更加精彩。

  為了享有自主設計課程的樂趣,轉至台北就職,開啟教師生涯的冒險旅程,居住地從台灣到上海,教學現場從高中擴及到幼兒園及大專院校,乖乖的老師驚覺,腦袋不轉彎,雙腳就走不出去,目前正往變形的路上邁進!

  經歷:
  雜學展雜工坊講師「創新教案實作:打造專屬課堂」(2018)
  上海PICH學院教師培訓講師(2015-2018)
  社會公益型專案課程帶領:新竹「阿公麵店」改造計畫(2009)、四川痲瘋村大營盤中小學分享力量(2012)
  教育部95年度高職組教學卓越獎

  FB粉絲專頁:「PTSe 創新教育研究中心」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這個教育就走得通!│夏惠汶
讓愛流動的教育故事│須文蔚
點燃學習動機的武功祕笈│李偉文

推薦短文
甘道夫的辦學理念│鄭同僚
一本看得真過癮的理論書│黃志順
和孩子重新看見學習的熱情│林怡辰
看得見的教育│余懷瑾
讓我們一起成為陪伴孩子學習的共好世代合夥人│王寶莉

自序:這一生,我絕對不要成為一位老師!│吳緯中

前言:關於PTS專書的出版──教育的改變,從這本書開始│馬嶔

Part1:從今以後,教育不再只能從國外輸入
1-1  PTS教育的起點:從一個男孩開始說起……
1-2  讓學習的主權交還給孩子

Part2: 讓孩子自由的九大關鍵字
關鍵字No.1:分段 Phaslized
2-1  生命,不過就是一連串的選擇題
關鍵字No.2:主題 Thematic
2-2  跨領域的人生學習
關鍵字No.3:社會化 Socialized
2-3  所有的學習,都該讓孩子能帶向未來
關鍵字No.4:遊戲 Play
2-4  玩,是人生最大的學習!
關鍵字No.5:協作 Teamwork
2-5  真實的合作,讓1+1=3
關鍵字No.6:分享 Share
2-6  只要你準備好,全世界都等著聽你說故事
關鍵字No.7:家長 Parents
2-7  放手──讓你的孩子再次成為你的孩子
關鍵字No.8:教師Teachers
2-8  身為老師,就該讓孩子好好活得像一個人
關鍵字No.9:學生 Students
2-9  用喜歡的方式,成為喜歡的自己

Part3:下一步,我可以這麼做……
3-1  一幅理想的學習風景──五階段體驗,重新扭轉學習想像
3-2  給關切教育者的行動指南

後記:三十年的準備,讓學習有機會發生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7734
  • EISBN:97895713884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文字風格,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不像有些勵志書寫得高高在上,彷彿作者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你非得聽他的不可。《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拍著你的肩膀,跟你分享他摸爬滾打出來的心法。我記得書中有一段在講述「好奇心」的維持,作者用了好幾個生活化的例子,讓我忍不住會心一笑。我們小時候對什麼都充滿問號,但長大後,為了效率和面子,我們學會了「閉嘴」。閉嘴的代價是什麼?就是停止了內在的探索動力。這本書非常直白地指出了這個問題,而且它沒有停留在抱怨,而是直接給出了「如何重新打開那個開關」的具體路徑。我最近嘗試用書裡的方法去訓練我的小孩,結果效果出奇的好,不再是問我「這個是什麼」,而是跑來跟我說「爸,我覺得這個東西是不是可以這樣用?」。這種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建構的轉變,光是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芒,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它的售價了。它教的不是知識,是思維的轉向,是那種「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的豁然開朗。對於習慣了「標準作業流程」的台灣職場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我們,在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而我們的武器,就是那顆永遠不被滿足的好奇心。

评分

這本《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對於我們這些在資訊爆炸時代裡感到焦慮的人來說,簡直是一份心靈解藥。我的焦慮點一直以來都是「學不完」。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軟體、新的趨勢、新的名詞,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冒出來,搞得人團團轉。這本書卻跳脫了「學什麼」的迷思,轉而探討「如何學」的效率與心態。它把學習這個龐大的工程,變成了一系列可以被掌控的、可重複的小行動。其中對於「建立個人知識庫」的闡述,尤其讓我這個習慣把筆記塞滿資料夾的人警醒。作者強調的不是筆記的數量,而是筆記之間的「連結度」。我開始嘗試用更視覺化的方式去整理我過去的工作資料,不再只是條列重點,而是畫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圖。這個小小的改變,讓我在幾天後回顧資料時,記憶和理解的深度完全不一樣了。這本書的魔力就在於,它不會給你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但它會給你一張詳盡的地圖,讓你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岔路口該如何選擇,以及你身上攜帶的工具(關鍵字)要怎麼使用。對於想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確定性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是必讀的指南針。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力道很強,它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反而用一種近乎是「對話」的方式,將複雜的學習心理學變得異常清晰。我尤其欣賞它對「失敗的定義」的重新詮釋。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錯」幾乎等同於「失敗」,而失敗是羞恥的。但書中卻把每一次嘗試、每一次的「不成功」,都視為一次寶貴的資料收集。這使得我在面對新挑戰時,心理壓力少了很多,因為我知道,只要我嘗試了,我就在學習的路上前進了,即使結果不如預期,那也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塊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舉例來說,我最近在嘗試推廣一個新的內部專案流程,初期遇到很多阻力,我很自然地會感到挫折。但讀完這本書後,我調整了我的溝通策略,不再是急著證明我的流程有多好,而是開始詢問同事在哪個環節感到最不順暢,將他們的「挫折點」當作我的優先優化目標。這種從「我對你錯」到「我們一起優化」的轉換,完全是拜書中關於「共學」和「迭代」的觀念所賜。這本書真正改變的,是讀者與學習之間的互動模式,讓學習不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持續探索的樂趣。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書名還有點懷疑,心想:「丟掉課本?那我是不是要燒光我的參考書?」但讀下去後發現,作者的意圖完全不是要否定過去的努力,而是要我們「超越」過去的框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很有意思,它把「啟動學習」這件事拆解成了九個核心的關鍵字,每個關鍵字就像是一個可以獨立運作的齒輪。我個人對「反饋迴路」那一章節印象最深。在傳統教育裡,我們通常是考完試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那時候錯誤的修正已經太慢了。但書中提倡的即時反饋,讓學習變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我把這個概念應用到我最近在學的程式語言上,以前是寫完一大段程式碼才去跑,出錯了心很累。現在,我學著在寫完幾個邏輯區塊後,就立刻測試、立刻修正,雖然速度變慢了,但錯誤率大大降低,而且那種「馬上知道自己對在哪裡」的成就感,是以前用傳統方法學程式時體會不到的。這本書成功地將學術理論與實戰經驗做了完美的結合,它不像一本純理論書那樣枯燥,也不像一本純粹的經驗分享那樣流於表面。它是一種哲學指導,告訴你如何優雅地在知識的洪流中航行,而不是被浪花打翻。

评分

哇,最近手上這本《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真是讓我這個老骨頭都忍不住想拿起筆來寫點什麼。老實說,我們這輩子被教科書綁架得太久了,從國小到大學,好像沒看到那幾本厚重的紙本書,就覺得自己沒讀書一樣。結果呢?出了社會,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那些公式、那些死背的年代,好像一下子就派不上用場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種「解放」的姿態。它不是叫你完全拋棄基礎知識,而是提醒你,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哪裡?發生在我們願意主動去探索、去連結、去「動手做」的那個瞬間。我特別喜歡它強調的「啟動」這個字眼,好像在暗示,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台沉睡已久的引擎,需要一點火花才能真正轟鳴起來。書裡討論到的那些方法,不只是空泛的理論,更像是生活中的小提醒,讓人一讀完就想馬上試試看。例如,它提到如何設定一個「無解」的問題,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圈去尋找答案,這點對我這個中年轉職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以前總想著要找標準答案,現在才明白,那個「尋找」的過程,才是價值所在。這本書,真的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對「學習」這兩個字的定義,非常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學不動了、或者覺得學校教的跟社會脫節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