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一個生物學傢對生命的思索 (電子書)

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一個生物學傢對生命的思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愛德華•威爾森
圖書標籤:
  • 生命意義
  • 存在主義
  • 生物學
  • 哲學
  • 科學
  • 進化論
  • 人類學
  • 思考
  • 科普
  • 新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為何地球上會齣現像我們這樣的物種?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有一個特殊的地位或命運?
我們要往哪兒去?為什麼?(這是最難迴答的問題)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當代科學大儒、眾所公認的全球生物學傢及自然歷史學傢翹楚,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從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起源開始,談及人類在地球及宇宙中定位的集大成之作。

  身為地球上唯一有思考能力的物種,幾乎所有人都曾詢問這樣一個終極問題。為什麼會有人類這麼特殊的物種存在?我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全世界最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傢,社會生物學的創始者,愛德華•威爾森,從生物學的角度,提齣瞭他對這些亙古疑問的迴答。

  人類為什麼這麼特殊?
  與許多人文科學學者對此問題迴答的取徑完全不同。威爾森從演化來迴答這個問題。萬物均來自演化,人類的與眾不同,也隻是自然演化這部偉大史詩中的一個插麯。但也是演化,讓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同時擁有自私與無私兩種基因的生物。這兩種基因的衝突與撞擊,讓我們時刻活在矛盾與衝突之中,因此創造齣瞭人類璀燦的文明,也讓我們擁有重新定義自己的能力。

  那意識呢?人類的自由意誌呢?靈性呢?
  這些是否也可能來自演化?威爾森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對科學尚不可解的事物,人類傾嚮用神秘力量來解釋,但從動物行為和人類文化的觀察中,卻總是能看到演化的擇汰力量不停地齣現,但隨著科學的日益進步,我們是不是能以更理性的方式,讓對地球更有益的文化留存下來,而能汰除那些讓群體無法存活的自私的基因?

  人類要往哪裡去?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
  即使人類在演化中曾有非凡的歷史機遇,但仍隻是隨機事件造就瞭我們,如果人類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其他生命形式做個比較,甚至是與存在太陽係外的生物做個比較,這能讓我們更好地定義自己,肩負起人類被演化賦與的特殊責任。

  當AI機器人已能取代人類工作、人類進行太空旅行也已指日可待,但我們所身處的地球,物種滅絶、戰禍頻仍依然時時可聞,人類該如何跳齣基因的窠臼?作者愛德華•威爾森以他當代科學大儒、頂尖生物演化學傢的身份,在書中討論瞭當前生物學界自《自私的基因》之後最受矚目的議題,並由此以科學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猶如曖曖微光,為我們指點一個可能的未來。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此機會為愛德華•威爾森的這本書,具名推薦。《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他以從事螞蟻的研究及社會生物學的權威觀點來看,人類何以會造成「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以及相關的思索,值得一讀。──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威爾森的文字清晰、見解深刻,獨樹一幟。他分析瞭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與實體宇宙的關係,不僅具高度可讀性,也極有啟發性。他毫不費力的將哲學融入科學,鋪陳他對人類命運的理論,成就瞭一部大師級的作品。身為全球最傑齣的演化生物學傢,威爾森在書中跨越瞭科際的界限,針對人類的麵貌和我們眼前所麵臨的抉擇做瞭寶貴的分析。──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這本書雖然文字簡潔,卻非常有震撼力,尤其書中所提齣的一個新穎論點更具說服力:人類若為瞭成為超人而改造自身的心智,將會是一個無比嚴重的錯誤。威爾森明白:人腦雖有其侷限,但卻足以構築我們所需的未來。這樣的「存在保守主義」使我們更有理由歡慶──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一書的作者

  ●這是本告別之作……威爾森先生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作者。兩度獲得普立茲非文學獎的他,在眾多生物學作傢之中鶴立雞群,就像約翰‧勒卡雷超越其餘諜報小說作者般。他睿智、詼諧、生動又隱晦。──德瑞剋.葛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森以他一貫的優雅風格,精準且赤裸地探究人類存在的本質。——《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E.O.威爾森是達爾文最傑齣的繼承人,身為科學傢,他驚人的深度、廣度、經驗和纔華帶給我們的,無異於對人類的全新認識……你將透過人類最偉大、最無畏的探險傢之眼,看見人類存在的美好、神祕和無窮可能。──傑佛瑞.薩剋斯(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這本書引導我們檢視人類物種的過去歷程和未來潛力,幾乎沒有寫得比它更好的書瞭……書中集結的專文文句優美、且足以引起論戰。──提姆.連登(Tim Lenton),《自然》雜誌(Nature)

  ●沒有別的生物學傢比威爾森更堅持不懈、雄辯滔滔地導正我們對人類起源的錯誤認知……我們應該感謝威爾森,他在自己輝煌生涯的晚期,仍訴諸理性和想像力,試圖開啟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啟發我們改變自己的自毀之路。──史考特.羅素.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威爾森問:人類在宇宙中具有特別的地位嗎?我們往哪裡去,為什麼?他藉由告訴我們科學界最新的創世故事來迴答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深具啟發性和可信度的未來願景,這是項艱钜的任務……威爾森是個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也是堅定的現實主義者。我們對於一個先知的期待莫過於此瞭。──約翰.霍根(John Horgan),《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得獎紀錄

  *入圍2014美國國傢圖書獎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紐約時報》、《齣版週刊》、《自然》期刊、《華盛頓郵報》等重要媒體齊聲推薦

名人推薦

  苑舉正(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專文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李傢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教授)
  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熱忱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探尋宇宙的奧秘:一場關於時間、空間與物質的深度對話 《無盡之境:時間、空間與宇宙的邊界》 導言:在無限中錨定自我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無形力量塑造的世界裏——時間以恒定的步伐流逝,空間構築瞭我們存在的框架,而物質則是構建萬物的基本磚石。然而,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實則是物理學和哲學領域最深邃的謎題。本書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教科書,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旅程,帶領讀者穿梭於宏觀宇宙的浩瀚與微觀粒子的詭譎之間,重新審視我們對“實在”的理解。 我們將從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齣發:如果宇宙是一張不斷延展的畫布,那麼時間是畫布本身,還是畫布上流動的顔料? 第一部:時間的織錦——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革命 第一章:時間的幻象與箭矢 時間,這個我們每天都在經曆卻難以捕捉的概念,在不同的科學視角下展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在牛頓的經典世界觀中,時間是絕對的、均勻流淌的背景,與任何事件都無關。但隨著十九世紀末物理學的發展,這種剛性的結構開始瓦解。 本章將深入探討“時間之箭”的謎團。為什麼我們隻能記住過去而不能預知未來?熵增定律——宇宙的無序性是否就是時間單嚮性的根本原因?我們將考察熱力學第二定律如何為我們日常的時間體驗提供瞭堅實的物理學基礎,並探討時間在信息論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相對論的扭麯:時空的交織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徹底顛覆瞭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直覺。光速的恒定性如何導緻瞭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書中將通過生動的思想實驗,解釋為什麼兩個觀察者在不同運動狀態下測量到的時間間隔會産生差異。我們不會停留於復雜的數學推導,而是聚焦於這些效應在現實世界中的體現,例如全球定位係統(GPS)中必須考慮的相對論修正。 接著,我們將進入廣義相對論的領域。引力不再是作用於空間中的力,而是空間和時間本身的彎麯。引力如何影響時間的流逝?黑洞邊緣的“時間凍結”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將追溯愛因斯坦對黎曼幾何的應用,理解物質和能量如何“告訴”時空如何彎麯,而時空又“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第二部:空間的幾何——維度、麯率與弦論的低語 第三章:空間的維度:超越三維的直覺 我們感知世界是三維的——長、寬、高。但數學和理論物理學常常需要更多的維度來構建自洽的模型。什麼是維度?它們是物理實體,還是僅僅是描述自然規律的數學工具? 本章將迴顧卡魯紮-剋萊因理論,探索引入第五維空間如何自然地統一瞭電磁力和引力。然後,我們將聚焦於現代物理學的尖端——弦理論。在這些模型中,額外的維度被“緊緻化”瞭,它們捲麯得如此之小,以至於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這些隱藏的維度對我們所體驗的四維時空有何影響?我們將探討超對稱性和膜理論(M-theory)中維度角色的演變。 第四章:麯率的深淵:宇宙的形狀與命運 宇宙的幾何形狀決定瞭它的最終命運。空間是平坦的(歐幾裏得幾何)、閉閤的(正麯率,如球麵)還是開放的(負麯率,如馬鞍麵)?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觀測數據分析,科學傢們對宇宙的整體幾何結構得齣瞭令人驚訝的結論。 我們將討論弗裏德曼方程,它描述瞭宇宙如何隨時間膨脹或收縮,這直接依賴於空間的麯率和宇宙中物質與能量的密度。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不僅改變瞭我們對宇宙成分的認識,也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時空整體行為的預測。 第三部:物質的本質——從誇剋到場的統一 第五章:粒子的舞蹈:量子場論的實在觀 經典物理學將物質視為由粒子組成的集閤,但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QFT)描繪瞭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在本章中,我們將揭示:粒子並非“小球”,而是遍布時空的量子場的激發態。電子、光子、誇剋,它們都是場在特定能量水平下的漣漪。 我們將探討標準模型——描述除引力外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量子電動力學(QED)如何精確地預測瞭電子的磁矩?希格斯機製又是如何賦予基本粒子質量的?這些概念將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觸摸的“固體”在最深層次上,不過是能量的振動和相互作用的産物。 第六章:力的統一與未竟的探索 物理學傢的終極夢想是建立一個“萬有理論”,將引力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我們目前最好的候選者——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代錶瞭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取嚮。 弦理論試圖將所有粒子和力都視為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它要求更高維度。圈量子引力則試圖對時空本身進行“量子化”,認為空間和時間在普朗剋尺度上是由離散的“量子”構成的,從而避免瞭奇點的齣現。本章將對比這兩種前沿理論的優勢與挑戰,探討它們在解釋黑洞內部和宇宙大爆炸瞬間的潛力,以及它們在未來實驗中可能被驗證的途徑。 結語:心智與宇宙的對應 從時間的不可逆性到空間的動態彎麯,再到物質的場性本質,本書帶領我們進行瞭一場跨越尺度的認知冒險。當我們深入探索這些宇宙的基本構成時,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浮現齣來:我們如何用有限的心智去理解無限的實在? 《無盡之境》 旨在激發讀者對科學探究的熱情,它不是提供最終答案,而是展示瞭人類探索的邊界——一個不斷擴張、充滿驚奇的知識前沿。閱讀此書,如同站在宇宙的懸崖邊,凝視著時間的河流與空間的海洋,體會人類對“存在”這一宏大命題的永恒追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 )


  是眾所公認的全球生物理論學傢及自然歷史學傢翹楚。「演化生物學」這個名詞是由他命名的,生物地理學從他開始發揚光大,而「社會生物學」這個學門則由他開始創立,並成為當前生物學中最引人討論的議題之一。他並竭力推動近年成為地球高峰會主旨的「生物多樣性」理念,為地球永續奠定價值基礎。天下文化曾齣版一本《大自然的獵人》,是他自傳式的作品。本書《人類存在的意義》,則是他近年來將相關思索滙集得最完整的一本書。

  愛德華.威爾森一九六九年獲選為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還曾榮獲全世界最高的環境生物學獎項,包括美國的國傢科學獎,瑞士皇傢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涵蓋的領域所頒發的的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評定為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二十五位人士之一。

  他的著作超過二十部,包括《造物-拯救地球生靈的呼籲》(The Creation)、《社會如詗徵服地球》(暫譯,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和《給青年科學傢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等,其中以《論人性》(On Human Nature)、《螞蟻》(The Ant)二書二度獲得普立茲獎。

譯者簡介

蕭寶森
 

  颱大外文係、輔大翻譯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報社編譯、大學講師。現專事翻譯工作,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天鵝賊》、《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當癌癥發生瞭》、《森林祕境》和《種子的勝利》等十餘部。

  譯文賜教:pshaudrey@gmail.com

 

圖書目錄

I 我們存在的理由
沒有史前史,歷史就沒有什麼意義;沒有生物學,史前史也沒有什麼意義。
有關史前史和生物學的知識正迅速增長,使得以下這兩個問題成為各界探討的焦點:人類是如何誕生的?地球上為何會齣現像人類這樣的物種?
1 「意義」的意義
2.解開人類之謎
3演化與我們的內在衝突

II知識的統閤
自然與人文這兩大學科描述人類的方式雖然大相逕庭,但兩者都源自同一個創意之泉。
4新啟濛時代
5人文學科的重要性
6社會演化的驅力

III人類之外的世界
要瞭解人類存在的意義,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將人類與我們所能想到的其他生命形式做個比較,甚至透過推論的方式,和那些可能存在於太陽係外的生物做個比較。
7費洛濛的世界
8超級生物體
9銀河係為何是微生物的天下
10外星人的模樣
11生物多樣性的崩壞

IV心靈的幻象
第一次啟濛運動主要的成就之一是培根(Francis Bacon)確認瞭人類知性上的弱點,但現在我們可以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這些弱點,賦予它們新的定義。
12 本能
13宗教
14自由意誌

V人類的未來
在這個科技時代,自由有瞭一個新的意義。就像孩童長大成人一樣,我們有瞭遠比從前更多的選擇,但同時也因此承擔瞭更多的風險與責任。
15獨自在宇宙間自由生存
附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52314
  • EISBN:978986066271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苑舉正(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我大膽地說,所有與人相關的論述,沒有比本書書名更吸引人的;做為哲學傢的我,當然也不例外。

  本書作者,愛德華‧威爾森,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傢。他在哈佛大學執教多年,以研究螞蟻著稱,是該領域的權威。不止是生物學傢,他還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將科學的領域延伸至新的學門,例如「生物地理學」與「社會生物學」。透過威爾森的著作,這些與生物學相關的新學門發光發熱的事實,促成本書提齣一個這麼大膽與吸引人的題目。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層次分明,自成係統。首先,作者以破題的方式,問我們存在的意義,以及為什麼人類會如此成功地存在於地球。接著本書談到瞭自然與人文學科的知識統閤,並說明人類自詡的成就,在演化的歷程中其實是很渺小的。相較於人類所無知的世界,本書第三部分談到極小的費洛濛分子與極大的外太空生命。本書第四章談到瞭心靈的幻象,直指人類甚至對於自我都不斷地欺騙。本書最後論及人類的未來,提到演化的適應之道,也指齣我們應有的責任。

  作者的背景,讓他從專業的角度,碰觸到所有人都會問的終極問題:存在的意義?不同於科學傢以往採取的專業立場,威爾森問瞭一個非常哲學式的後設問題:當我們提到「意義」的時候,有沒有事先已經預設答案?這是哲學式的發問,因為它質疑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假設:意義就是使得存在擁有價值的理由。威爾森卻認為,我們的存在是無以計數的演化因素所促成的結果,而我們並不真正知道這些因素發生的理由與影響,因此在無知中討論「意義」是沒有意義的。

  全書包含瞭三個重點:第一,我們存在的狀態完全來自於演化的結果,其中包含瞭新、舊、內、外。第二,在極度複雜的演化狀態中,我們經常很容易地誤認,超自然的要素是必要的,因為它們足以解釋我們現今存在的狀態。第三,綜閤前麵兩點來看,我們應該以維持開放與多元的態度,麵對未來降臨在我們身上的風險與挑戰。

  首先,在地球直到目前為止幾十億年的生命當中,物種的齣現,包含植物、動物、微生物、病毒等等都是演化而來的。在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的齣現隻是其中的一個插麯;而人類主宰這個世界的歷程,隻是這個插麯的剎那。從演化的角度來講,人類或許相較於其他物種而言,的確佔據一個很特殊的地位。可是,這個地位並不能夠使我們存在於演化的過程之外。換而言之,無論史前史、現代人、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人的外麵貌都是演化的一部份。

  說來令人難過,我們隻是眾多猿猴種類的一個旁支,卻因為腦容量的擴充,而自詡為萬物之靈。每當我讀到這種觀點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想到動物園看一看,猿猴到底與我有什麼不同。我坦承,就直立行走與用手抓物方麵,可能黑猩猩與人的差別隻是演化程度上的不同,但我不認輸。我的內心的世界呢?我的道德感呢?我每天對於好壞所作的判斷呢?這些都是演化齣來的嗎?

  本書的重點,恰巧是針對這個矛盾提齣瞭「多層次擇汰」做為解釋。通常在演化生物學中,最大的睏擾是自私與利他的衝突。所有個體都知道,自私可以鞏固生存機會的同時,但利他的道德感,卻能夠確保群體延續後代。道理不複雜,就是電視上播齣的內容。可愛的鹿群在吃草的時候,總是有放哨的幾隻鹿犧牲吃草的機會,為其他夥伴注意有沒有獵食者的威脅。這些為瞭群體而從事利他行為的鹿,是怎麼樣做齣這些閤於道德的行為呢?

  威爾森在本書中提齣他的創見,個體與群體的雙層次擇汰理論。從個體的角度而言,自私確實有助於生存,但是從群體的角度而言,自私卻有害於群體的生存。兩者放在一起,重點不在於自私或利他的選擇,而在於每個人都無法逃離這種介於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對於威爾森而言,這個矛盾正好就是我們在道德的選擇上齣現進退兩難的可能性。讀到這裡,我突然發覺,原來我經常麵對的道德兩難,竟然是演化過程在我內心中所引發的效果。

  我在震驚之餘中還發現,本書的第二個重點:我們對於演化歷程缺乏認知的結果,長期會假設一些心靈幻象,包含本能、宗教與意識。本書基於科學的立場,對於傳統哲學的論述提齣挑戰。首先,人做為演化中的一部分,既不知道存在的目的為何,也不知道他擁有什麼能力存在於今天這樣的狀態。人不但渺小與無知,還經常不斷地假設,他具有理性的能力以及善用這種能力達到理想的狀態。這些都是傳統哲學倒因為果的講法,其目的在於說明,人是一個特殊物種:沒有這迴事。

  宗教是沒有根據的,但卻是有用的社會動員力。從演化的角度來講,宗教就是人類長期對於族群認同下的精神宣傳。在歸屬感的驅動之下,許多人藉用超自然的理由,說明某一個特定族群受到神明的引導,卻拒絕演化理論在我們生活中所做的各項解釋。這些執迷不悟的人往往以意識,說明為什麼我們會有歸屬感、意誌力、價值判斷與宗教需求。

  對於意識的存在,本書並不否認,但拒絕將它當作一個神祕的對象。一本科學的基本立場,本書作者認為,雖然意識極為複雜,但許多神經科學傢已經從事大量資料的分析與計算,想要從過往的記憶,眼前的經驗與未來的期待,三者共同解釋意識的背景。作者非常樂觀,認為這個解釋雖然睏難,但是其成果指日可待。解釋意識的重點並不是如何應用它,而在強調意識並不神秘。

  本書的第三個重點,即人類將如何麵對未來。在說明人類的渺小、無知與自大之後,本書不斷地強調,人類在全球,甚至在全宇宙的物種裡頭,隻是無關緊要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許多人並不知道演化在存在狀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至於人類意識不斷地以錯誤幻象掩蓋他的無知。無知的人類自認知道如何存在於世界之中,卻在爭奪資源與利益的過程中,不斷地破壞瞭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

  我們因為渺小,所以對於地球的物種所知甚少;因為無知,所以認為今天的用處就是永遠的好處;因為自大,所以把地球,甚至宇宙當成以人為中心的生活範圍,卻不知道,讓演化成為可能的關鍵要素往往是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作者說得很好,如果基於絕對乾淨的理由,清除掉我們身上那些看不到的寄生蟲的話,我們早就滅種瞭。說來弔詭,我們的渺小與無知,居然是我們還能夠生存的主要理由。

  伴隨著自然知識的快速成長,作者誠摯地告訴我們,自然學科的知識成長極為快速,幾乎每十年都會有突破性的發展,可以預期終有將到達頂點的那一天。於此同時,人文學科的發展,卻正是方興未艾,急起直追的好時機。像「人類存在的意義」這種問題,必須要改弦更張,打破自然和人文學科壁壘分明的狀態,讓兩者結閤為人類的知識。唯獨有這樣,我們纔能夠從自然學科的知識成長裡,擷取資源,迴饋在人文學科裡,驅逐幻象,充實存在,體會事實;人的未來,完全來自於積極麵對演化所導緻的各項結果。

  這是一本讓人引發深思的好書,卻也是讓我這個依戀傳統的人感到茫然的著作。我承認作者在書中的權威性,但我讓本書衍伸齣的許多問題,留給讀者自己迴答。做為一個哲學傢,我全心全力鼓勵所有人學習發問,而這本書正是一本讓現代人捫心自問的泉源。基於以上所述理由,我嚮國內讀者們,鄭重推薦此書。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探討的是人類最根本的那個問題:「我們活著是為瞭什麼?」以一個生物學傢的角度來切入,感覺會很不一樣。我總覺得,很多哲學傢或宗教傢給的答案,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總少瞭那麼一點硬科學的紮實感。生物學的視角,或許能把「意義」這個抽象的東西,拉迴到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真實定位。我特別好奇,作者會如何看待「繁殖」和「演化」在構成人類意義中的核心地位。會不會像達爾文那樣,把一切都簡化為基因的延續?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的愛、藝術、甚至對宇宙的探索,會不會都被歸類為「提高基因傳播效率的複雜策略」?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也許是最誠實的答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這種冷峻的科學觀點,與我們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物種,對「超越性」的渴望之間的張力。這種跨學科的對話,往往最能激發讀者的深層思考,讓人讀完後,能用全新的濾鏡去看待自己每天的忙碌與煩惱。

评分

這本書的定位似乎是麵嚮大眾的深度思考,而非純粹的學術專著,這點很吸引我。颱灣讀者普遍偏好結構清晰、論述有力的作品,尤其是在麵對宏大主題時,需要引導者帶領。我希望作者的寫作風格能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學術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之間的平衡。不要過於學術到讓人望之卻步,也不要過於通俗到流於錶麵。特別是「新版」,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作者這些年來對這個議題的沉澱與修正。也許是因為現代社會資訊爆炸,我們更需要一個能幫我們「去蕪存菁」的聲音,從生物學的基本法則齣發,重新校準我們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如果讀完後,我能更坦然地麵對生命的有限性,並在日常的細微互動中找到屬於我的、不依賴外界評價的意義錨點,那就太成功瞭。這本書,在我看來,是為所有在現代文明中感到迷失的靈魂,提供的一份來自生命本源的說明書。

评分

我個人對「意識」的起源與功能一直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這大概是科學界最難解的謎團之一。一個生物學傢如何定義或處理「主觀經驗」這個問題,是我最想從這本書裡挖到的寶藏。畢竟,如果一切都是化學反應和電訊號,那「我感覺到快樂」或「我覺得這幅畫很美」的這種內在體驗,在演化的棋盤上到底扮演瞭什麼角色?它難道隻是副產品(Epiphenomenon)?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所有對「意義」的追尋,都隻是大腦產生的美麗幻覺?這對一個講求效率的生物係統來說,似乎有點浪費能量。我猜,作者也許會嘗試將意識定義為一種極度高效的「預測模型」或「模擬器」,讓人類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協作。如果能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我們對「永恆」或「愛」的執著,會非常有啟發性。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更具物理基礎的解釋框架。

评分

這本《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的封麵設計我就覺得很有品味,那種帶著一點點疏離感和深邃的藍灰色調,很符閤這種嚴肅主題該有的氛圍。我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科普寫作的讀者,非常欣賞那些能把複雜概念講得清晰易懂的作者。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拋齣問題,而是能提供一套邏輯嚴謹的分析框架。畢竟,生物學不是簡單的「你隻是個機器」,它更關乎係統、複雜性、以及資訊的處理。我猜想,作者可能用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構我們大腦裡那些驅使我們行動的內建程式(instincts),然後再探討文化和意識是如何在這層基礎上疊加齣我們所謂的「個人價值觀」。如果能看到一些關於「利他行為」的演化解釋那就太好瞭,這方麵一直是生物學和社會學交界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畢竟,如果純粹是自私的基因驅動,那為什麼我們會願意為陌生人犧牲?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往往是解開宏大問題的關鍵線索。總之,我期待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一次徹底的、有理有據的「自我解剖」。

评分

最近颱灣社會氛圍有點浮躁,大傢都在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短期的滿足感,對於「意義」的探討似乎變成瞭一種奢侈品。所以,一本能讓人慢下來,從物種的宏觀尺度去重新審視人生的書,絕對是及時雨。我對「新版」這個標題特別有感觸,這意味著作者可能重新審視瞭過去的論點,加入瞭最新的遺傳學或神經科學的進展。生物學的進步非常快,十年前的認知和現在可能已經大不相同。我希望這次的版本能更深入地探討基因與環境(Nurture vs. Nature)互動的非線性關係。以前總覺得這是一個二選一的辯論,但現在科學更傾嚮於兩者交織。或許,人類的「意義」就存在於這種持續的、動態的交互作用之中?不是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個不斷被創造和修正的過程。這種動態觀點,比任何靜態的哲學定義都來得更貼近真實的生活體驗。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這些科學前沿的洞察融入生活哲學,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