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自2019年起辦理「話畫看-新住民暨外籍移工母語繪本創作培力獎勵計畫」,讓學員在專業指導下完成豐富動人的作品。
《話畫看‧心畫家》收錄2019、2020年特優作品,藉作者的繽紛畫筆,從心看見新住民的多元文化魅力,並希促成臺灣多元母語世代傳承,及多元文化肯認與共榮。
这本绘本集光看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話畫看‧心畫家》这几个字,让人联想到文字和图画的交织,好像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探索“心”的表达。我特别好奇“多元母語”这个概念,在台湾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多元的地方,看到有创作者愿意把不同的母语融入绘本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接触的资讯太多元了,如果能从小接触不同语言的声音和文化,对他们的世界观的建立一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我猜想,这些故事可能不只是简单的叙事,更像是一种文化载体,让孩子在图画和文字中,体验到语言背后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像是不同口音、不同语法的碰撞,或许会激发出很多有趣的画面和叙事方式。我希望能看到创作者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语言的融合,是作为点缀,还是作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这对我来说,是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最大动力,期待能从中看到台湾在地多元文化更深层次的实践和美学呈现。
评分拿到一本绘本集,最先吸引我的往往是视觉冲击力。名字里有“心畫家”,我忍不住想象里面的画风会不会很“走心”,不是那种匠气十足、过度修饰的商业插画,而是更贴近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台湾的绘本创作圈一直很有活力,很多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这次集合了“多元母語”的作品,我很好奇不同语言背景的创作者,他们的画面构成和色彩运用会不会有显著的区别。比如,闽南语系背景的画风,是不是会更偏向于某种古典的细腻,还是会更奔放热烈?又或者,客家语或原住民语的语汇,会如何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我期待看到那种粗粝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能真正触动到读者,不只是给孩子看,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休憩和再充电。好的绘本,图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如果能再叠加不同母语的情感重量,那这本集子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从创作集这个角度来看,我很好奇这些作品背后的“集体意识”是什么。虽然是不同的创作者,不同的母语,但汇集在一起,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精神在牵引着。是对于“根源”的追寻吗?在快速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本土的语言和文化正在面临流失的危机,这些母语绘本的出现,仿佛是在做一个抢救和记录的动作。我设想,或许有些作品会聚焦于家族的记忆,通过祖辈使用的语言,讲述那些已经慢慢被遗忘的生活片段。这种带着时间厚度的创作,读起来会很有味道,它不再是空泛的教育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印记。我希望这些故事里能充满“台湾味”,那种混杂着历史沧桑、生命韧性和对土地深厚情感的味道,这比单纯的语言教学更有温度和力量。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成功地将“艺术表达”、“语言学探索”和“社会议题”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融合在了一起。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实验精神的成果。电子书的形式也很有趣,不知道在排版和互动性上有没有做出特别的优化,来配合多元母语的呈现。例如,点击某个词汇是否能听到其标准发音?或者不同语言的段落,在视觉风格上是否有对应变化?如果能有这样的设计,那它就不只是一本静态的阅读材料,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工具。但更深层的期望,还是回到“心畫家”的主题,希望这些作品能展现出创作者在面对身份认同、语言传承和文化多样性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与和解。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语言和心灵对话空间。
评分“不一樣的你 Pas comme les autres”这个副标题,立刻就抓住了我对“包容性”和“独特性”的关注。在台湾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这本书如果能以绘本这种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探讨“不一样”这件事,那意义非同小可。我希望它能传达的,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与欣赏。不同母语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会因为口音、用词习惯而被视为“不一样”。这本书能否温柔地呈现这些“不一样”带来的独特魅力?也许是某个词汇只有在某一种母语里才有最贴切的表达,而图画恰好捕捉到了那种神韵。我关注创作者如何平衡“多元”的呈现和“个体”的独特性,让孩子明白,被差异化并不可怕,那反而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这种积极正向的议题,是当下绘本创作中非常需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