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電子書)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賢植(Nudasim)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情绪管理
  • 人際關係
  • 原生家庭
  • 心理學
  • 溝通技巧
  • 憤怒管理
  • 女性心理
  • 勵志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敢生氣,身心會嚴重受傷,更是可怕的未爆彈!
做自己的「私密心理師」,找出情緒問題,也找回快樂
 
—不懂生氣,你怎麼做自己?!—
情緒無分好壞,更是「自我防衛武器」,關鍵在怎麼正確表達
懂「理解自我內心」心理技術,不僅建立自信,更擁有人際優勢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你知道嗎?
  ◎家庭暴力是會繼承的,別懷疑!
  ◎你很可能變成自己討厭的人,要小心!
 
  ★無人可以逃避的負面情緒問題
  「你怎麼回事會搞成這樣?」「這世界原本就讓人如此疲憊嗎?」
  面對他人與自我的情緒,究竟該如何應對,才能不傷己傷人?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共鳴,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得到認同。情緒就好比是自我內在的小孩,擁有最原始的渴求,希望被重視以及呵護。
  對此我們必須聆聽對方的想法,同時也要適當地對他人表達自我情緒,要認知到表現情緒沒關係,並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只要學會調整負面情緒以及傾聽他人聲音,人生就能因此而變得更加快樂。
 
  ★不敢生氣?!你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可以生氣,沒有關係。」
  許多人都認為,生氣就是不對,一生起氣來就會破壞關係,讓人受傷。但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可能會出現令人擔憂的一次性大爆發,嚴重時將造成憂鬱等精神問題。
  這時需要做的是「認同」自己的情緒,憤怒需要調整,也必須適當的表現出來,才能讓別人願意聆聽與顧慮自己的情緒。因為世上沒有不能生氣的人,也沒有不會生氣的人。
  學會適當生氣,不再怨恨他人或責備自己,能得到情緒轉化成力量的經驗,是成功人際關係的根基。
 
  ★八個真實故事,找到你自己的身影與問題
  .不敢生氣
  擔心被人指責、被人討厭,於是不斷的忍耐,好像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不給別人造成麻煩」……。
  .夫妻衝突
  新婚變怨偶,在外過度隱藏自己情緒,將所承受的一切都帶回家裡,無處發洩的怒火就此燒向枕邊人……。
  .壓抑情緒
  努力讓自己感受不到,並隱藏負面情緒,想極力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卻反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不足,當無可避免的衝突來臨時,只能選擇逃避……。
  .說不出口
  沉默是一種被動攻擊武器,對人生氣只會默默隱忍,自認為自己是被害者,將永遠跳脫不出情緒的漩渦,認為所有的事都是別人的錯,覺得自己委屈、不被理解,這時不斷的沉默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壞的境界。
  .厭世憂鬱
  厭惡自己、覺得世界都仇視自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悲觀、沒有幹勁、好想死……。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人生不如意時,傷心與生氣是正常反應,顯露適當情緒之時,也需要努力學會把情緒轉化成力量,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多出一點自信。
  .情緒勒索
  對人際關係的執著,產生了焦慮、不安全感、擔心被拋棄。因為恐懼對方離開,開始以恐嚇、自殘來威脅,企圖讓對方擔心、不敢離開自己……。自殘與自殺是對自己憤恨的表現,是為了不想受傷所以傷害自己,然而這種作法卻給了對方莫大的壓力。
  .童年創傷
  幼年時父母的衝突,向自己投射而來的情緒,在內心形成了一股壓力。害怕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難以承擔負面情緒的交流,這種預期性的不安若不及時得到緩解,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想被重視
  一直覺得自己被排在第二順位,想被愛卻不被愛。想成為能討父母歡心的孩子,希望他人多重視自己的情緒。這時沉默只會帶來誤解,如何正確表達及自我調節,是通往自由人際的關鍵。
 
  ★你也是心理師,「六項情緒檢測」自己就能做
  所有情緒問題都有其心理機制,如何正確判別,並接納自我,將會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本書特別收錄兩大心理單元,藉由「心理小學堂」了解情緒的原因,以及大腦與情緒間的作用機制;另外「做自己的心理師」能幫助你了解目前的情緒問題,並根據結果進行探討及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讓你在學會如何認同他人之時更懂得接納自己。
 
  六項情緒檢測,自己做
  .迴避型人格障礙
  .被動攻擊人格
  .憂鬱症自我查驗
  .侵擾性情緒失調
  .邊緣型人格障礙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本書特色
 
  1. 八篇故事,依題而解,教你如何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
  2. 六項情緒測驗,做自己的心理師。
  3. 六堂心理學小教室,認識情緒與大腦間的作用機制。
 
專業推薦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諮商師好評不斷
 
  社會總提醒人們「忍耐是美德」,但作者引證真實故事告訴你,「隱忍生氣」將會造成哪些心理疾病。這本書能帶給讀者勇氣,是重新理解與表達憤怒情緒的最佳獻禮。──樹林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許又京
 
  強烈推薦!不敢生氣,認為「憤怒」是負面的人一定得讀!你將目睹不顯露負面情緒而痛苦的故事,理解如何適當表達更有好人際。作者藉由傳遞情感共鳴,引導你理解自己、愛自己,並找出改變自己的線索。──諮商心理師 金智英
 
  一本讓我感受到真誠內心指導的書。從溫暖視線看待來談者,時而點頭同理、時而有技巧地面質,每一篇故事都將完全溫暖你的心。──心理諮商中心喘息小院院長 崔京淑
《情绪的炼金术:转化愤怒,拥抱真我》 探索你内心深处那股强大的驱动力——愤怒,并学会驾驭它,让它成为你成长的催化剂。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被教导要保持“礼貌”、“克制”,将那些强烈的情绪,特别是愤怒,深埋心底。我们害怕冲突,害怕被评判,于是选择“息事宁人”,用微笑掩盖内心翻涌的波涛。然而,长期的压抑并非是解决之道,它只会像慢性毒药一样,腐蚀我们的身心健康,扭曲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最终让我们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 《情绪的炼金术:转化愤怒,拥抱真我》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控制”情绪的书籍,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理解”情绪的书籍。它深入剖析了愤怒这一强大能量的起源、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核心作用。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跨越“忍耐”与“爆发”的极端,找到一个既健康又富有力量的中间地带——高效地表达,而非破坏性地释放。 本书为你揭示了情绪世界的隐秘地图: 第一部分:解构“隐形枷锁”——你为何选择忍耐? 我们很多人习惯性地选择隐忍,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恐惧和错误的信念系统。这一部分将引导你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 恐惧的起源: 探讨童年经历、文化规范以及社会期待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愤怒的负面认知。你是否相信“好人从不生气”?我们如何将愤怒与“破坏性”、“不成熟”划上等号? 忍耐的代价: 详细阐述长期压抑愤怒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具体影响,从慢性炎症、消化系统问题到焦虑症、抑郁情绪的潜伏。揭示“把气往肚子里咽”的生理机制。 被误解的“宽恕”: 区分真正的宽恕与“假性原谅”——即为了维持表面和平而强行抹去感受。探讨真正的宽恕是建立在清晰的界限和充分的表达之上的。 识别你的“情绪触发器”: 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帮助你精确地识别哪些情境、哪些言语模式会让你瞬间进入“防御/忍耐”模式。了解你的“按钮”在哪里,是掌握情绪主动权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愤怒的密码——探寻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愤怒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坏情绪”,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个重要需求未被满足时发出的“警报”。这一部分将帮助你把愤怒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愤怒作为指南针: 学习将愤怒视为一种高度精确的信号系统,它指向你价值观的冲突点、被侵犯的个人界限,以及尚未实现的愿望。愤怒越强烈,通常意味着被触动的部分越核心。 需求层次分析: 运用心理学模型,深入挖掘每一次愤怒背后隐藏的五大核心需求:安全感、被看见、公平、自主权和联结。例如,工作中的不被尊重感,可能源于对“自主权”的渴望被剥夺。 从“反应”到“回应”: 教授核心的思维转换技术。当愤怒来袭时,不要立刻做出反应(如指责或退缩),而是停顿片刻,问自己:“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秒的停顿,决定了你是被情绪主宰,还是成为情绪的驾驭者。 第三部分:精准表达的艺术——建立健康而坚固的界限 拥有自我觉察后,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份理解转化为有效的人际沟通。本书提供了实用的、可立即应用的沟通框架,让你既能维护自我,又不伤害关系: “我”信息的构建: 掌握“I-Statement”的精髓,学习如何清晰、不带指责地陈述你的感受、你观察到的事实以及你期望的结果。例如,将“你总是迟到”转变为“当你比约定时间晚到半小时,我感到不被重视,因为我为此调整了我的日程安排。” 清晰的界限设置(Boundaries): 界限不是一堵墙,而是保护你内在资源的“柔性围栏”。本书详细指导如何识别你需要设置界限的领域(时间、精力、情感空间),以及在不同关系中(伴侣、家人、同事)如何温和而坚定地传达这些界限。 处理防御机制: 当你开始表达真实感受时,对方可能会产生防御、反击或沉默。本书提供了应对这些常见阻力的策略,帮助你保持冷静,并将对话拉回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吵。 情绪的“安全释放”空间: 探讨在特定情况下,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身体运动(如瑜伽、跑步)或安全倾诉,来处理积累的能量,确保这些能量在进入关键对话前得到有效缓冲。 第四部分:重塑你的自我叙事 最终,学会处理愤怒,就是重塑你与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情绪的炼金术》帮助你将“愤怒的受害者”转变为“需求的设计师”: 从羞耻到力量: 消除对强烈情绪的道德评判,认识到你的情感强度是你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学会拥抱那个有能力“生气”的自己,因为这个能力证明你关心某些事情。 实践中的持之以恒: 情绪的改变是一个旅程而非终点。本书提供了日常练习,包括“情绪日志的深度回顾”、“每日的界限检查”以及“非冲突沟通的模拟演练”,确保新习得的技能能够内化为你的第二天性。 《情绪的炼金术》献给所有渴望真诚生活的人: 如果你厌倦了在人前扮演“好人”,却在内心深处承受着被忽视和委屈的重压;如果你相信,只有压抑自己才能维持和谐;如果你准备好停止消耗生命能量在无谓的忍耐上,转而将这份能量用于建立更健康、更真实、更有力量的人生——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 是时候停止吞咽那些让你窒息的感受,学习如何让你的声音清晰、有力、且充满尊重地被世界听见。 转化愤怒,你将释放真正的自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姜賢植(筆名Nudasim)
 
  Nudasim心理學學院與心理諮商中心代表,早期以「Nudasim心理部落格」倡導心理學大眾化,是韓國暢銷作家、心理學專欄作家及超人氣演說家,活躍於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大眾傳媒,並於政府機關、企業、大學等進行演講活動。筆名「Nudasim」意指「誰都能接觸的心理學」,藉由寫作和演講,以簡單有趣的方式介紹真正的心理學給大眾。著有《第一次學心理學》、《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讀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觀看朝鮮王朝實錄》、《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學》等。部落格:blog.naver.com/nudasim IG:@nudasim.center
 
崔恩惠
 
  在韓國諮商研究大學修讀完成諮商心理學碩士課程,曾任職於大學生諮商,現任「Nudasim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師,與各行各業的職人交心,並將感受想法與情緒以文字、繪圖等方式分享在社群網絡上多所好評,期望藉此讓大眾更靠近心理學。部落格:blog.naver.com/scstoosos IG:@graceu29r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為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音樂家被告中》、《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為愛重生:找尋希望的翅膀》、《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等書。電子信箱:yeweis9@naver.com

图书目录

前言 強忍負面情緒,後果難以想像
第一章 「我真的受夠了!」化解心中怒火
四處延燒的無名火──佳妍的故事
躲進廁所的不乖小孩
改變想法,讓情緒產生變化
比「事件」更重要的是「思考」
理性信念帶來安全感
可以哭、可以生氣,沒關係

第二章 婚前婚後兩面人的宿命,可以改變
新婚變怨偶的情緒風暴──南日的故事
只敢在家發火的男人
繼承父親的暴力男
被害人變身加害者
劇烈衝突帶來正面效果

第三章 卸下情緒隔離的防衛心,找回自我
喪失情緒的「酷女」──熙善的故事
扮演諮商師的受害者
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
迴避型人格特質的挫折
把自己情緒投射他人身上
說出不開心,才有機會開心

第四章 放掉被動攻擊武器,不再傷己傷人
生悶氣,幾乎搞砸人生──勝鍾的故事
被動攻擊更令人難受
難以抹去的記憶糾纏
自我中心的盲點
說不出口的誤會更深

第五章 厭世的無助感,徹底解脫不再憂鬱
活不下去的孤獨寂寞──勝元的故事
自己、世界與未來的「認知三角」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
霸凌後的無助感
反覆的受挫與習得無助
世界沒你想像的壞

第六章 癒合情緒勒索的傷痕,告別自殘
被佔有欲拋棄的女子──秀妍的故事
自我破壞的執著與挫折
帶著傷長成大人
誰能阻止自殘
理想化對象的艱難

第七章 撫平童年創傷,找回真愛的定義
容不下負面情緒的戀情──敏京的故事
越親密就越害怕
用媽媽的眼光看世界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重回現場找出癥結
從自已觀點看到真相

第八章 打開嫉恨心的枷鎖,讓人際自由
總遭背叛的「嫉妒女王」──恩希的故事
誰願意當人生的配角?
不夠幸福的遺傳
有條件的「假愛」
沉默只會帶來誤解

心理小學堂
「認知錯誤」的種類
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
「防衛機制」的類別
何謂「知識的降頭」
「習得無助」的科學實驗
「情緒智力」的四要素

做自己的心理師
「迴避型人格障礙」自我檢測
「被動攻擊人格障礙」研究診斷基準
「重度憂鬱症」診斷基準
「侵擾性情緒失調」診斷基準
「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基準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基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80356
  • EISBN:97898654804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前言
 
強忍負面情緒,後果難以想像
 
  最近社群網絡常見「逼車」的影片,相當吸引人們的目光。某輛車從第二線道突然變換車道到第三線道,完全不顧及原本行駛在第三車道的車輛,幾乎處於相撞的危險狀態。
 
  原本行駛第三車道的車輛,因為對方的危險駕駛而滿肚子火,於是也變換車道強行超車到前面,再以突然急踩方式進行報復。若這還無法發洩怒氣,更會多次急停刻意阻擋後方車輛,影片光看就令人倍感驚悚。
 
  突然變換車道而導致危險,瞬間真會令人發怒,但因此故意做出可能產生意外的行為也不應該。在氣憤的情況下,不見得能夠像影片中的駕駛那樣,僅僅擋住後車而沒有釀成車禍。
 
  近年來有許多類似這種因憤怒無法調節而產生的案件,動不動就為了瑣碎小事起口角,進而演變成重大犯罪事件。從影片看來,因為小事而發脾氣,或是因無法調整憤怒情緒化,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威脅到他人的生命。
 
  「生氣」是一種情緒,如火一般,若好好使用將對人們有益,但要是不知如何運用,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將造成危害。在突如其來的憤怒之後,多數人多感到後悔,因為忍不住怒火做出攻擊性言語與行為導致失去工作、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夫妻離異等人際關係問題,甚至是面臨法律的訴訟。
 
  那麼,生氣就一定不好嗎?不!極端地表現出憤怒雖是問題,但抑制怒火也同樣是個問題。長期以來到諮商所的來談者,多數是無法正確表現「生氣」這種情緒而讓自己承擔了許多痛苦。
 
  他們多半是忍了又忍,明明在生氣卻又不發作,把忍耐視為理所當然,猶如一種毫無情緒的人那樣地生活著。
 
  基本上,整個社會對於情緒表達這件事並不重視,以至於人們在這方面的技巧是生疏的,尤其是憤怒情緒更被擺放在禁忌的角度。諸如個性不好、無情、火爆等生氣行為,都會連結到「負面情緒就是不好」的這種根深蒂固想法,也在不知不覺中透過家庭、學校與宗教深入人心,特別是國內社會氣氛相較於個人更重視團體文化與共同組織之下,因憤怒會打破和諧必須積極控制的傾向又更形嚴重了。
 
  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負面情緒,然而許多人面對負面情緒的錯誤觀念,反而造就了否定與抑制個人相當程度的情緒表現,當不平衡的情緒持續累積壓抑,極可能造成身體出現如胸悶或胸痛等各種狀況,而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火病」 *譯註:「화병」直譯為火病,準確來說是「抑鬱症」。
 
  不久前諮商室來了一位身心都出現狀況的病患,由於長期抑制個人怒火而導致影響了人際關係,他可說是長期將生氣誤解為負面情緒的代表,認為生氣是一種錯誤行為,不僅會讓關係變差還會損害自身形象,所以擅長忍耐。
 
  不過他在諮商過程中逐漸有所改變,認知並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也首度體認到表現情緒沒關係,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這一事實,於是開始學會了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
 
  本書收錄不知如何正確生氣而生病的案例,他們有的因瞬間憤怒而爆炸,有的則過度壓抑而憂鬱,你可以藉由這些故事,看到他們如何透過心理諮詢而能適當表現憤怒,學會調整負面情緒的變化與成長。若這能讓有著相似問題,也就是不斷忍耐、不斷自責的人獲得具體協助,那將令我們無比歡喜。
 
姜賢植(Nudasim)、崔恩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眼睛一亮,感覺作者非常懂我們現代人在人際關係裡的掙扎。我以前總覺得「好好先生/小姐」是美德,結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遇到事情就往肚子裡吞,最後爆發出來的往往是無法收拾的局面,或者乾脆就默默地算了,讓自己受委屈。這本書的切入點很貼近生活,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變成一個咄咄逼人的人,而是教你如何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平衡點,知道什麼時候該溫和地表達,什麼時候需要堅定地捍衛自己的界線。書裡提到幾個生活中的小場景,我讀到的時候簡直拍大腿說「對啊!我就是這樣!」那種被理解的感覺很溫暖,也讓我開始意識到,一直忍耐並不是愛護自己,反而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讀完之後,我試著在一些小事情上練習說「不」,雖然一開始有點彆扭,但當對方理解我的難處後,關係反而變得更健康了,不再是單方面的付出。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理論,更像是一個實戰手冊,讓人很有安全感地去嘗試改變。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探討情緒管理的書籍,一開始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它們不是太過空泛,就是給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但這本不一樣,它給人的感覺是紮實且充滿人情味的。書中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就像是聽一個很有智慧的朋友在跟你分享她的生命經驗。最讓我感動的是,它沒有美化「生氣」這件事,而是正視了它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它其實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哪裡出了問題,哪裡的界線被侵犯了。透過書中那些真實的故事,我看到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從察覺到不對勁,到練習表達,再到最終的和解(有時候是跟自己和解),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指引。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成熟,不是把情緒藏起來,而是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並且用不傷害自己、也不過度傷害他人的方式去呈現它。這對於長期習慣壓抑的台灣社會文化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讓人敢於正視自己的內心感受。

评分

坦白說,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屬於「好脾氣」的代表,但私底下都是壓力山大。我這次推薦這本書給好幾個朋友,連那些平時最愛說「沒關係、我不介意」的人,讀完後都紛紛表示「終於有人懂我了!」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精準地捕捉到那種「內心翻騰,表面平靜」的矛盾狀態。它並沒有鼓吹激進的情緒表達,而是強調「精準溝通」的重要性。書中對於如何選擇合適的時機、使用恰當的語氣來表達不滿,提供了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建議,而不是空泛地叫人「表達自我」。對於習慣性退讓的人來說,最大的恐懼就是怕衝突、怕破壞關係,而這本書細膩地處理了這種恐懼,告訴我們,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一方無止盡的退讓之上。讀完後,我對自己未來如何維護長期關係,有了更成熟且務實的看法。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真的很厲害,它在闡述複雜的心理學概念時,用詞精準卻又非常溫柔,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我常常在讀一些心理書籍時,會因為術語太多而感到挫敗,但這本完全沒有這種問題,彷彿作者就是坐在你對面,用最生活化的語言跟你解析你的困境。特別是書中關於「忍耐的陷阱」那幾個章節,讓我徹底反思了自己過去幾十年是如何用「體貼」當作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犧牲奉獻。當我意識到,我的忍耐其實是剝奪了對方了解真實情況、進而做出調整的機會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強烈。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吵贏架的書,它是教你如何更有尊嚴地活著,如何讓你的「需要」被聽見,即使對方一時無法理解,你也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核心價值。這對我建立更健康的自我價值觀,有著決定性的幫助。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巧妙,它沒有採用傳統的「問題—解決方案」的僵硬模式,而是透過幾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作為引子,帶領讀者慢慢進入主題的核心。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為什麼我們總是忍耐?」時,從家庭教養、社會期待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讓讀者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行為模式。讀的時候,我會不斷地對照自己過去的經驗,發現很多我以為是個人特質的缺點,其實根源於早期的經驗制約。這本書並沒有批判過去,而是著重於當下和未來的可能性,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受用。它給了我一種「沒關係,我們都可以慢慢學」的寬容感。如果說過去的自己是個被情緒牽著走的提線木偶,那讀完這本書,我就像是找到了控制木偶的線頭,開始能夠掌握自己的節奏了,那種掌控感,真是難以言喻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