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找迴好好活著的力量!:腫瘤名醫與萬韆患者的生命對話,帶你領略生活的意義、活齣精采的預後人生 (電子書)

凝視死亡,找迴好好活著的力量!:腫瘤名醫與萬韆患者的生命對話,帶你領略生活的意義、活齣精采的預後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裕民
圖書標籤:
  • 腫瘤
  • 癌癥
  • 生死觀
  • 生命意義
  • 心理健康
  • 積極心態
  • 醫患關係
  • 預後
  • 自我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病之後纔知道,健康是最美好的人生。」

  當被判定得瞭癌癥,腦海中頓時齣現人生跑馬燈,一輩子汲汲營營的追求名聲與財富,竟然發現還有很多事尚待完成!

  地球不會因為沒有你而停止轉動,適度的放手、迴歸簡單纔是善待自己的不二法門。美好的事物不一定要絕對完美,捨離那些生活裡的瑣碎之事,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是精彩。

  人生無法再版,珍惜唯一的初版,好好活齣價值纔是最真實的。

  身體的一切都是來自生命的反饋,善待身體,生命纔會善待你。

  本書是腫瘤治療權威 何裕民醫師,在多年的行醫過程傾聽癌癥患者的心聲而參透的生命體悟。在這個無法預知未來的世界裡,我們不能依靠疾病來發現自己「為何而活」,而是要從現在就開始思考,找齣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活齣一個精彩不遺憾的人生。
 
沉潛與覺醒:在人生的轉角,重塑生命的藍圖 一本關於麵對、理解與超越的深度書寫,獻給所有在生命幽榖中尋求微光的靈魂。 本書核心主題: 主動式轉譯、深層心理韌性建構、跨世代價值觀的重塑、非線性敘事中的意義追尋。 --- 導言:當既定的航道遭遇無預警的風暴 我們都習慣於將人生視為一條直線,從起點穩步前行至終點。然而,生命中最深刻的轉變,往往發生在那些我們措手不及的「轉角」。本書並非一本標準的勵誌指南,它是一部深入社會結構、個體心靈層麵,以及文化集體潛意識的田野考察與哲學思辨的結閤體。 我們將探討的核心,是「轉譯」(Translation)的過程——不是語言上的翻譯,而是經驗上的、價值觀上的,乃至於生命層次上的深刻轉換。當我們被推入一個充滿未知、需要重新定義「成功」與「存在」的空間時,我們如何從外在標準的束縛中掙脫齣來,建立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能夠抵禦外部變動的內在羅盤? 第一部:結構的裂縫與隱藏的敘事 從宏觀到微觀的解構:社會機製下的個體擠壓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分析當代社會結構如何無形中形塑瞭我們對「健康」、「效率」乃至於「生存品質」的狹隘理解。我們將深入探討: 一、時間感的錯位:加速度時代的停滯悖論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速,使我們習慣於將生命視為一係列待辦事項的清單。當生命進程被迫按下暫停鍵,原有的效率邏輯便徹底崩塌。我們將剖析這種「時間稀釋」現象如何影響決策製定,並提齣一套「非線性時間運用模型」,強調在慢速狀態下,信息密度與情感連結的指數型增長。 二、符號資本的坍塌:身份認同的脆弱性 現代人的自我價值,往往高度依賴於其所擁有的「符號資本」(如職業頭銜、社會地位、物質積纍)。本書通過多個案例分析,揭示當這些外部標籤被剝離時,個體如何經歷一場「身份的去魅化」過程。我們不提供替代性的新符號,而是引導讀者進入一個「純粹存在」的空間,探索在沒有社會濾鏡下的自我本質。這部分將大量引用社會學傢布迪厄(Bourdieu)與現象學傢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觀點,進行當代語境下的轉譯與應用。 三、沉默的代際傷痕:歷史負債的承擔 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往往承載著前幾代人未竟的掙紮與未解決的衝突。本書引入「歷史情感遺產」的概念,探討在個人生命危機中,如何辨識與「解構」那些不屬於我們自身的恐懼與義務,從而真正確立個體的生命主權。這涉及對傢族史的深入挖掘與重寫,而非簡單的諒解或遺忘。 第二部:心靈的煉金術: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 韌性並非復原力,而是重塑的意願 如果說第一部是對外部世界的解構,那麼第二部則是一次對內在世界的深度探測與改造工程。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將危機轉化為催化劑。 一、感覺的再校準:身體作為主要信息源 在過度依賴視覺和智力分析的時代,我們與身體的感知通道逐漸失靈。本書提齣「體感覺醒」的訓練方法,強調身體的疼痛、疲憊或細微的愉悅感,是比大腦理性分析更直接、更忠實於當下的信息。這不是傳統的冥想,而是一種「主動介入式的情感導航」,學會在身體的物理限製中,尋找心理的無限可能。 二、對「意義」的辯證式理解 意義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編織」齣來的。本書批判瞭單一的、宏大的生命意義追尋模式,轉而主張「微觀意義矩陣」的建立。即,在每一個微小的日常互動、每一次有意識的選擇中,植入當下能實現的最大價值。這涉及對「成就感」的重新定義——從外部可量化的結果,轉嚮內部可感知的投入深度與專注程度。 三、決策的藝術:在資訊過載中錨定核心價值 麵對無限的可能性和資訊洪流,人容易陷入「癱瘓性選擇」。本書提供一套「價值排序決策樹」,幫助讀者在極端不確定性下,迅速篩選齣與核心價值一緻的行動方案。這套模型強調「反嚮規劃」(Backward Planning)——從最不希望發生的後果開始倒推,從而清晰界定不可妥協的底線。 第三部:關係的邊界與共生的未來 個體獨立與社群依存的張力平衡 生命的高質量,最終體現在我們與他人的連結質量上。本書的第三部分探討在經歷瞭深刻的自我轉化後,如何與外界建立既健康又富於滋養的關係。 一、界線的藝術:由防禦轉為引導 健康的界線並非是為瞭將他人拒之門外,而是為瞭清晰地界定彼此的責任與影響範圍。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清晰、非評判性」的溝通策略,將過去因恐懼而建立的防禦牆,轉化為引導健康互動的結構性框架。這部分深入研究瞭「情感責任劃分法」。 二、共情疲勞的反製:學會高階的「非投入式關懷」 在人際支持中,過度的共情可能導緻自身能量耗竭。本書提齣一種「結構性共情」模式,強調在給予支持的同時,必須保持清晰的自我區隔。這種關懷既能提供力量,又不會使自身陷入情感泥沼,是一種更具永續性的支持模式。 三、生命社群的實驗:尋找新的共同體 在傳統傢庭與社群結構鬆動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新的歸屬感?本書介紹瞭幾種在當代社會中興起的「臨時性」或「目的導嚮型」共同體模式,這些社群不基於血緣,而是基於共同麵對某種「存在性挑戰」的意願,從而在短時間內建立起深層次的信任與協作。 結語:成為自己生命敘事的最後一位編輯 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套思考工具,而非標準答案。它邀請讀者停止追逐外界定義的「圓滿結局」,轉而專注於每一次選擇、每一種感知、每一次呼吸的「過程的完滿性」。 生命中最深遠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對死亡的逃避,而是源於對「此時此刻」的全然接納與積極塑造。當我們學會誠實地麵對生命中的一切——無論是陽光還是陰影——我們便真正掌握瞭撰寫下一章節的主導權。這是一場從被動的「被經歷」到主動的「去創造」的意識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裕民 醫師


  腫瘤治療專傢。
  中國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華醫學會理事兼身心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哲學協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心理學》主編,《醫學與哲學》雜誌副主編。

  曾獲中國傑齣青年中醫、中國優秀青年教師、世界傑齣華人成就獎等殊榮,在國際心身醫學、腫瘤臨床及中醫基礎理論等領域享有崇高學術聲譽。潛心腫瘤研究與臨床治療三十多年,纍計萬筆病例,於臨床實踐方麵,老年患者及晚期腫瘤,尤其對胰臟癌、腦瘤、惡性肉瘤等難治性腫瘤的治療療效顯著,並取得瞭突破性的發展。
 

圖書目錄

前 言 捱過寒鼕,倍覺春暖
 
第一章 癌癥將是人類新常態
癌癥,就是人類的新常態
患癌,再常見不過的一類現象
人類抗癌成敗史百年迴顧
從躲避,到徵服,到博弈
與癌博弈的戰略性轉摺:成效初顯
 
第二章 應對癌癥新常態,從改變認知做起
一個悖論引發的質疑
癌癥的概念須重新界定
癌癥新共識:隻是一類慢性病
癌癥的不同類型及特點
癌癥機製的「同花順」假說
癌癥需不需要「早診斷」?
來自患者的感受:積極治療未必是福
何謂「抗癌」成功
癌癥發病的「車禍」隱喻
 
第三章 麵對癌癥肆虐,該認真思考生命意義瞭
尼采: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喬布斯臨終遺願:想與蘇格拉底喝半天茶
於娟: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纔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美國纔女崔雅臨終前的反省
癌癥患者遺憾啟示錄
颱灣「美名富」的生死經歷感悟
錢買不迴來命:賺那麼多錢,結果隻是讓你能住特需病房
生命的主張不能放棄
中國亟須生命觀啟濛教育
藉著意義的尋找,體悟人生,學會好好地活
 
第四章 生命的神聖及脆弱
天人閤一:生命是大自然的餽贈
生命——自然之禮的缺憾及睏頓
生命:呈現為拋物線樣規律
生命是「瓷花瓶」,有使用期限且脆弱
生命:不堪承受之輕,超載超重早晚易摺
生命有自我修復功能,但能力有限
喧鬧的醫院與「萬中國人早死」
為什麼醫生生瞭癌,死得更快
遠離大病盯纏,常始於對自我生命的尊重
你怎麼珍惜生命,生命就怎樣迴饋你
 
第五章 生命的本能與智慧需尊重
西方的本能及需求說
肝主疏洩的中國「本能說」
鬱為百病之源
過度壓抑本能:類同於自我漸滅生機
放縱自我:不亞於自尋短見
軀體智慧超乎想像,善領悟者康
學會「順納」自己的一切
康複本能的內外因激勵之差異
快樂追求的雙重屬性
生命不欣賞賭徒性格
 
第六章 心身和閤,方為完整的生命
心身和閤,人方為天下「貴」
心理(神)的最高層次是「靈(魂)」
心身關係:莫衷一是之歷史認識
心身「共軛」:用科學數值揭示的客觀事實
中醫傳統認識:心身互動的層次特點
心理常可「暗中支配」軀體
臨床醫學:從關注實驗室,到查論文,再到講故事
善於從「世紀睏惑」中走齣
從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到積極心理學
積極情緒「拓延-構建」理論的啟示
 
第七章 患瞭癌,先學會心靈自救
三分之一癌癥長在心上
恐癌之害,關鍵在於恐懼本身
木桶短闆理論:癌癥患者先救心
患者需要的,首先是安全感重建
自救:先從愛自己,尊重自己開始
善於及時自我激勵和「獎賞」
不斷給自己加油,輸入正能量
學會自我轉移聚焦焦點
及時適度調整期望目標
「逆時針」心理效應,重返最佳狀態
期待效應:心存企盼,會有善果
善用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
斯托剋代爾悖論的啟示
加入組織,找到「傢」
需要社會支持,善與健康者為伍
 
第八章 人生意義的多元性
一段對話引發優秀生自殺:需儘早思考人生意義
「我」的本性之多重
人生意義的多元性:「閤乎德」即可
受本能驅使,充其量隻是「寵物生活」
別過他人給你設定的人生
也別給他人指定或計劃人生
控製慾:雙刃利劍,內心虛弱的錶現
憤青:社會並不隻有一個標準
拓寬視野,或許就能改善
會生活,從理解生活意義開始
聽從內心的真實呼喚
康寧在「五福」中的核心意義
閤乎德,益康寧,就是有意義的生活
同樣快樂:或益壽,或摺壽,取決於閤德與否
 
第九章 生活,隻是自我態度的映射
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怎麼迴報你
雨中情、豔陽天,都包含著美
積極態度者,更容易體驗成功
支撐生活的正是這些點滴小事
從做最好的自己,到生活在閒暇隨性中
掙脫完美主義,纔能享受生活
放低標準就幸福:很多事,夠好瞭就可以瞭
別被虛幻的「麵子」囚禁瞭
雙麵人的生活:即使再成功,也要不得
言情小說不等於現實
生活無處不精彩
隻過自己能夠承受的生活
 
第十章 生存:最核心的是簡單
關於快樂:哲學傢與亞歷山大的對話
莫言:人類的好日子不多瞭
簡單:生存的本質,遠離慢性病的關鍵
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要想活得長久些,隻能活得簡單些
韆萬別把「想要」的,統統變成「需要」的
是你擁有瞭房產,還是房產囚禁瞭你
過於算計和功利:戕害健康
富翁姐弟「比拚」的悲劇
胰腺癌患者:「幸福藏在簡單裡」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纔會蠢
停一停腳步,讓靈魂跟上
減法生活,帶給你快樂
知足,不僅常樂,且可助成功
 
第十一章 給予和接受:人生最大意義所在
學會給予,幸福人生的真諦
笑納生活賜予的一切
若隻是佔有,定會空虛,索然乏味
人,賴他人以活!核心是「愛」
傢屬親友的愛,不可替代
一句我愛你,讓我多活瞭好幾年
「給予」與「愛」,其實很簡單
給予,可以使人長壽
被需要不僅是幸福和責任,也是生存動力
救人者,也救瞭自己
心存感恩與感激:不僅關乎道德,也關涉康壽
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於奉獻
精神上的「授」與「受」:最豐滿的意義
 
第十二章 生命:在適度張力中最滋潤
在悲觀與樂觀兩極中,儘可能遊近樂觀
麵對病睏險厄:善在徵服和妥協中選擇
學會在認真及糊塗之間做「二八」區分
在奉獻與當下享受中求得平衡
協調好人生的最高目標及最低期望
張弛於積極進取及愜意閒暇之中
革命與保命中的取捨——不值得的拚命
在感性與理性中自在地遊弋
做好最壞打算,爭取最好結果
「登得瞭峰」與「下得瞭山」皆英雄
生活打不打摺中的辯證法
生活,「允執厥中」纔滋潤
 
第十三章 重新認識自我,活在本真中
無聊為百病之源
最簡單的,就是把分分秒秒填滿
生活,雖缺憾很多,但仍是美好的
哲人眼裡的生活意義
「生活意義」的自我評估
善於講和,生活的第一課
捨棄瑣屑,獲得大益
不行春風,焉得鞦雨
寬容、包容與從容,愉悅生活的要素
認清自我,安頓好心靈
過靈魂相伴隨的生活
 
第十四章 樂齡患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老年,人生新的驛站
「階梯人生」和「黃金時段」
樂齡中的人生哲學
智者:「胸無塊壘」而康壽
高齡患病,樂齡之事
知曉生老病死之理,更需要追求善終
嚮死而生,活齣真滋味
從容善對生死離別
能否讓人們安詳地睡去
活著愜意,死有尊嚴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49703
  • EISBN:97898606497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7MB

圖書試讀

前言

捱過寒鼕,倍覺春暖


  我發現,一個人從失敗與痛苦中學到的,遠比成功所給的還要多。—美國演員 凱瑟琳.赫本 
 
  我的藏書中,有幾十本特別值得珍視的書,都是關於癌癥康復者的書。這些書,大部分是當事人成功抗癌後寫下的自我體驗,送給我留作紀念,彌足珍貴;有些則是臨終前他對生命的感懷及醒悟,就像於娟寫的《此生未完成》,令人唏噓不已,痛徹心扉;也有些是他們離開後,別人對他們的留念和迴憶,如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的《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 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反映齣對生存智慧的理解、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對死亡的檢視等,有著特別深沉的人生哲理。在我幾韆冊藏書中,這些書充其量隻占百分之一左右。但因為這些書都是當事人麵臨死神時泣血滴淚寫成的,閃爍著對生命真諦的領悟,凝聚著對生活本質及人生意義思索的結晶。

  生活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中的普羅大眾,因缺乏對這些關乎生死等嚴肅重大問題的思索及領悟,全然不知健康之可貴,在疾病危險臨近之時,大多仍猶如溫水中的青蛙,故泣血滴淚寫成的這些書,就顯得十分凝重而有普遍意義與價值。俗話說得好:「參悟瞭死,纔能更好地活。」我十分看重這些書中所提及關乎人類共性的難題,即一些結論及心得。儘管我沒有每本書都認真看完,但是書放在那裡,就是一種精神力量,經常提醒我,也促使我一直反思生命、生活及人生的一係列最基本問題。

  在某大城市癌癥俱樂部的會議室裡,掛著一幅該城市副市長親筆寫的一個條幅—「嚮戰勝癌癥的生命強者緻敬!」這句話我贊同一半。的確,癌癥康復者是生命的強者,他們經歷瞭苦難的摺磨,渡過瞭癌癥難關,贏得瞭勝利;但不是戰勝瞭癌癥。人類最好別奢談「戰勝」癌癥(包括各種疾病),曾經有人假冒我的名義齣版《癌癥完全可以戰勝》一書,我第一時間提齣抗議,要求立即下架。因為戰勝疾病隻是人類一廂情願的夢想,體現著新教主義人類至上、無所不能的狂妄。其實,人類應該謙卑點,不用說癌癥,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包括風濕、關節炎、感冒等,人類能夠「戰勝」嗎?除非江湖郎中或醫學騙子,否則,嚴肅的醫學傢都會聳聳肩、搖搖頭,說不可能,但這不等於人類無能為力。人類能夠推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減少它的危害,控製一些癥狀,幫助當事人守住健康。

  俗語說得好:「缺啥別缺錢,有啥別有病。」因為大傢都知道,生病是可怕、要命的,而且生不起,不管在身心上、財力上、社會生活中,都是難以承受的,特別是罹癌。人們最好都能離癌癥等疾病遠遠的,然而,現實又是殘酷的,中國平均每分鐘就有八個人被確診罹癌,而患瞭其他疾病的人就更多瞭。你越不希望它纏上你,它卻非常中意你,不時就會盯上你。因此,對癌癥等疾病的躲避與防範成瞭人們的一大願望。但不幸的是,它還是時不時地發生並發展著。

  俗話說:「經歷過寒鼕,方知春暖。」我們這一代齣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人,就是因為經歷過太多磨難,其中不少人纔有著堅韌的毅力。與大病博弈也一樣,要嘛大病把人打趴瞭,一蹶不振;要嘛堅毅者更加強大,並在磨難中得到昇華。

  在與癌癥患者長期接觸中,我從他們身上獲益良多。我特別看重他們透過痛苦而備受摺磨的抗癌歷練,不少人因而對生命及生活的意義深有感悟。有些人則對人生的基本難題進行痛苦的思索,凝練齣瞭對生命真諦的深刻認知,而這些,正是我們這些沒經歷過病痛的蕓蕓大眾所欠缺的。

  筆者總結齣他們的精神財富,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學會「活在本真中」。

  「人就是人」(命題看似重複,卻是著名哲學傢高清海教授的哲學遺著,也是他最後寫成的代錶性書籍《人就是「人」》的書名)。人有不同於其他生物的諸多特性,就理想狀態而言,人應該「活在本真中」。

  何謂「本真」?咬文嚼字的話,指事物(這裡指生命、生活、人生)本來所有的屬性,不去追求、獲取不屬於自身之物,或強行改變自己。

  也可以說是本源、真相、天性、原本狀態、不加修飾的內心世界及追求等。

  或者簡單地說,本,就是本來、本質;真,就是真實。就像一首歌裡所唱的,平平淡淡纔是真。換句話說,平平淡淡就是真。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自知」。大病一場,有些智者往往痛定思痛,善於自我反思,冷靜下來思索,知曉自己的真實需求,明白自身的優劣,找準人生的定位;然後追隨內心,凡事坦然,不為外擾,活在真我中。

  而平平淡淡,既指「自知」後的平常心與淡然(其實,人內心真實的需求並不多,很多都是相互比較後添加的);又指因為內心平靜後遇事坦然,不易為外擾所睏。《黃帝內經》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即此意。而「真氣從之」,生命處於本真中,機能協調,內外平和,自然可活得舒暢、康寧、好德而壽。

  其實,諸葛孔明的「淡泊明誌,寧靜緻遠」這句名言中,明誌,從入世解,可釋為明確誌嚮;從齣世解,也可釋為洞悉自我需求。緻遠也一樣,從入世解,可釋為實現巨大抱負;從齣世解,可釋為活得更久遠、舒暢。前提都是淡泊、寧靜。

  當然,這些從理論上來說,似乎是老生常談,但結閤罹患癌癥等大病之後的思索,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存故事及人生領悟,可就顯得深沉且富有醒世意義瞭。

  眾所周知,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是二十世紀一代影後,一生獲獎無數,被評為美國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位居第一名。晚年,她患有惡性腫瘤及帕金森氏癥等病。關於惡性腫瘤,由於年事已高,她自己決定不進行醫學乾預,醫生尊重瞭她的選擇。九十六歲時,她在康乃狄剋州的傢中安詳地駕鶴西去。她曾經富有哲理地說:「我發現,一個人從失敗與痛苦中學到的,遠比成功所給的還要多。」

  筆者隻是一位臨床醫生,充其量是個對某些醫學哲學問題愛好思考者,何以不知天高地厚地涉及生命、生存、人生等純哲學命題或宗教範疇?這絕非閒來無事,而是有感而發、不吐不快。在與大難不死的癌癥患者長期交往中,歷歷在目的所見所聞,觸動瞭我的神經,有時甚至深深地刺痛瞭我(筆者在電視節目中,談到一些勇者抗癌經歷時,眼睛多次濕潤就是例證)。我心靜時會反思他們的經歷,迴味他們的體驗,感受他們的領悟。與數萬例患者或長或短地接觸後,我有種使命感,非要把這些人類痛苦體驗的「精華」(或者說財富)化作文字不可,以便有一本當今眾人可以享用關乎生命、生存、人生意義的活教材。

  當然,平時筆者還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頗感興趣,近年來又承擔瞭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中醫傳統文化核心價值體係及其現代轉型研究》。在溫習古文獻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領會到瞭中華民族既是個偉大的民族,也是個經歷瞭諸多磨難和坎坷的民族。先秦的哲人們就已睿智地歸納齣瞭人生的要義,這些體現在儒傢、道傢等典籍中。例如,《尚書》中就歸納瞭「五福」一說,歷代也肯定並延續瞭這一說法。所謂「五福」非常明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核心則是「康寧」,康寧包含「體康」、「心寧」;康寧決定著壽和富;壽、富、康寧又取決於「好德」,取決於品行;而這些又決定著壽命。重要的是,隻有平平淡淡,活在本真中,纔能體康心寧。

  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古文獻及古代中國智者們,踐行著「五福」等的宗旨。歷史的深厚積澱給瞭後世(包括現代人)莫大的智慧,指引著人們思考該怎麼活,該追求什麼。什麼纔是生命、生活的本真……這些,可以說是指引人生活的一盞明燈。而如今,由於社會急劇變化,舊有的秩序被打亂瞭,新的秩序尚在建構中。蕓蕓眾生的人生旅程缺乏路標和目的地,光怪陸離、誘惑無窮的現實商業世界,直把人刺激得神魂顛倒,天天踮起腳尖、拚命地趕路,卻不知路在何方?目的地在何處?如此趕路究竟為瞭什麼?因此,放眼當今世界,財富倍增,幸福感卻暴跌;生活必需品不缺,溫飽唾手可得,心裡卻慌得很;醫療技術快速發展,各種疾病(怪病,包括癌癥)卻氾濫成災;期望壽命有所延伸,心身康寧卻成奢望……在如此喧鬧而無所適從的時代,靜下心,好好重溫古賢哲們的教誨,並結閤癌癥康復者磨難後的領悟(他們畢竟是在生活旅途中有過大坎坷、摔過大觔鬥、經歷過極地酷寒而倍知生活之春暖者),也許能夠平靜我們內心的浮躁,撫慰我們枯竭瞭的心靈,喚起你我重新尋找真實的生命價值、生活意義、人生真諦。至少,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這類問題。

  透過癌癥領悟人生,學會好好地「活在本真中」。

  因為平平淡淡,身心康寧纔是真。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