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巴赫一起祈禱15天 (電子書)

與巴赫一起祈禱15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嵐‧喬利
图书标签:
  • 巴赫
  • 祈祷
  • 灵修
  • 基督教
  • 音乐
  • 信仰
  • 电子书
  • 15天
  • 灵性成长
  • 古典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寫作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不變的動機,
除了讚頌上主、潔淨靈魂以外,
沒有別的目的。

  約翰‧瑟巴斯坦‧巴赫(Jean Sébastien Bach, 1685-1750),這位宗教音樂家,一生都以勤讀聖經來滋養他的基督徒生活,並不時為聖經作旁註,將自己悲喜交織的人生,深深根植在路德信義宗的信仰傳統裡。

  他對自己的信仰雖然著墨不多,然而除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創作以外,尚遺有不少證據,顯示出他深厚的靈修生活。

  本書將從這些文獻及其音樂作品中,將挑選出一些精彩片段,呈現出巴赫的一生,深深地浸潤在上主的臨在中,全心信賴祂的仁慈。

  本書內容包括:
  巴赫生平簡介
  十五段以巴赫生平為基礎的生活默想

名人推薦

  林淑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所副教授)
  胡國楨(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師)
  俞繼斌(中華信義神學院前院長)

  喜樂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心之所向:信仰、音乐与人生的深度对话》 作者: [此处可以填写一位虚构的或真实的、与本书主题相关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以填写一个虚构或真实的出版社名] 书籍类型: 哲学思辨、宗教文学、音乐鉴赏 字数: 约 1500 字 --- 书籍简介: 一趟穿越时空的灵魂之旅,在古典的殿堂中重塑对信仰的理解与生命的感悟。 《心之所向:信仰、音乐与人生的深度对话》并非一本严肃的宗教教义手册,也非枯燥的音乐史论著。它是一次真诚的、深入心灵的探索,引导读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通过哲学的思辨与艺术的熏陶,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方向。本书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核心的命题:意义、苦难、救赎与美。 第一部分:失落的旋律与现代的迷惘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又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匮乏。本书开篇即直指当代人普遍存在的“意义缺失症”。作者认为,我们与传统精神支柱的疏远,使我们像失了舵的船只,在喧嚣中找不到锚点。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性的困境: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如何异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费主义文化如何构建起一个看似完美却空洞的价值体系?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现代,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慢下来”,像面对一件精密的艺术品那样,审视自己日常生活的结构。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信仰”,并非特指某一种宗教仪式,而是指一种深植于人性之中的、对超越性价值的渴望与追寻。 第二部分:理性的光芒与直觉的洞察 本书的第二核心板块聚焦于人类认知能力的两极——逻辑推理与非理性直觉。作者穿梭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直观智慧之间,试图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我们如何看待“真理”?它是否仅仅是可被量化的数据,还是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的“顿悟”?本章通过对笛卡尔的怀疑论、康德的先验哲学以及现象学思想的梳理,展示了哲思在探究终极问题时的局限与伟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沉默的智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很多深奥的体验,语言是无力的,而艺术,尤其是音乐,成为了这种超越语言的载体。 第三部分:艺术的慰藉:从结构到情感的飞跃 在本书的中间部分,作者将叙事重点转向了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艺术。这不仅仅是关于欣赏一幅画或聆听一段乐章,而是关于如何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的实践。 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其形式、韵律、对立与统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结构背后的“情感共振”。艺术的魔力在于,它能将个体的、私密的体验,升华为一种普世的、可被共享的人类情感状态。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件宏伟的建筑或聆听一段复杂的多声部音乐时,我们体验到了一种“秩序中的自由”,这正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追求的完美平衡。 第四部分:伦理的坚守与人性的韧性 信仰与音乐最终都需要回归到“人”的层面。《心之所向》以大量的篇幅探讨了伦理困境与个人责任。 在技术和科学似乎可以解答一切的时代,我们如何确立“善恶”的标准?作者回顾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到现代功利主义的争论,指出真正的伦理实践,源于对他者和世界深深的共情与敬畏。他强调,人性的韧性并非体现在我们能抵抗多少痛苦,而是在于我们愿意为维护尊严和公义付出多少努力。 本书倡导一种“有意识的脆弱性”,即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并在这种有限性中,找到与他人、与世界建立深刻联系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静水流深,不张扬,却能承载生命的重量。 第五部分:通往内在殿堂的路径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前述所有思考的整合与实践指引。它提供了一系列温和的、适合日常生活的“精神操练”方法,这些方法鼓励读者: 1. “静默的聆听”: 学习倾听环境中的“低语”,无论是自然的声音、历史的遗迹,还是内心深处的直觉信号。 2. “反思的慢读”: 挑选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文本,让文字在时间的发酵下释放其真正的效力。 3. “审美的日常化”: 将对美的追求,从宏大的艺术殿堂,带入到每一餐的准备、每一天的行走之中。 《心之所向》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清晰的结论:真正的信仰(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并非束缚,而是解放。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使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能够以更加沉着、更有尊严的姿态,去拥抱生命的全部——包括其光辉灿烂的时刻,以及那些不可避免的阴影。 本书适合谁? 感到生活停滞不前,渴望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心梳理的读者。 对哲学、艺术和宗教思辨抱有好奇心,但不愿被刻板教条束缚的人士。 那些在追寻世俗成功之余,开始探问“我为何而活”的现代人。 跟随本书,你将学会的不是如何获得答案,而是如何提出更美好的问题,并在追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即是答案的一部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嵐‧喬利 Alain Joly


  阿嵐‧喬利 Alain Joly 是法國信義宗福音派的牧師,在巴黎主持畢也德教會(églize des Billettes),曾在巴黎研讀歷史學,後又至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研讀神學。他自1995年至2009年曾任路德文化中心主任。他是基督教頻率的主持人之一,是教會媒體的合作伙伴。他目前在塞納谷(Vaux-sur-Seine)自由神學院授課,並時常舉行公開演講,致力於教會的合一運動。

图书目录

序一:肯定自己,不否定別人/胡國楨/005
序二:巴赫與路德/俞繼斌/013
序三:聆聽福音「活的」聲音/林淑娜/017
前言/021
巴赫之生平簡介/025
縮寫詞/035
 
第一天 榮耀只歸於上主/039
第二天 與基督結合/045
第三天 勤讀聖經/053
第四天 忠於教會/061
第五天 忠實的路德子弟/067
第六天 勤讀密契靈修作品/073
第七天 被釘者的形象/081
第八天 望德與慰藉/087
第九天 蕩子/093
第十天 聖神啟迪聖樂/099
第十一天 頌揚永生上主之讚曲/105
第十二天 恭領聖體/111
第十三天 論服從上主/119
第十四天 我的極樂在祢內/127
第十五天 我謙恭求祢/135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8491
  • EISBN:97895754684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序一

肯定自己,不否定別人
導讀《與巴赫一起祈禱15天》


  光啟文化事業繼《與羅哲弟兄一起祈禱15天》(2015 年 11 月出版)之後,2017 年初又要出版《與巴赫一起祈禱 15 天》。現今,整個基督信仰世界都在積極籌備「迎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發起宗教改革運動 500 週年」的紀念活動。這是首次在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時代(ecumenical age)中舉行的紀念活動。光啟文化事業是天主教主持的出版機構,他們在基督宗教歷史這一個轉捩點的前夕,以中文出版這兩本祈禱靈修參考書,真可謂走在時代的前端。
   這兩本祈禱靈修參考書,除了都表達出以音樂祈禱靈修的精神之外,也讓讀者體會到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的精髓。羅哲與巴赫,兩人都不是出自天主教靈修傳統的基督徒。羅哲的父親是改革宗教會的一位牧師;巴赫的父親是信義宗教會的一位管風琴師。羅哲追隨父親之路,讀完神學之後並沒有成為改革宗的一位牧師,卻建立了一個跨越宗派的泰澤修會團體,推廣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巴赫也追隨父親之路,成了信義宗教會的一位音樂大師,不過他在那個宗派間尖銳對立的時代中,表現出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的精神。

  這兩本祈禱靈修參考書的原初文本都是法文,由在法國的新城出版社(Nouvelle Cité)出版。新城出版社為盧嘉勒(Chiara Lubich)女士創立的普世博愛運動所擁有,他們出版的《與XX一起祈禱 15 天》系列祈禱靈修參考書,迄今超過了 160 本,其中不少被譯成各種文字,暢銷全球,歷久不衰。中文譯本也有很多,由基督宗教華文的各大出版社編譯出版。

  普世博愛運動發起的背景,與羅哲弟兄創立泰澤修會團體很像,二者都發軔於 1940 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浩劫。人間之所以有戰爭,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人都自以為是,肯定自己所認為的是對的,凡與自己所認為對的不同的都錯了,「正義」及天主就只站在我這邊,我要幫天主掃除邪惡。如此,人類的浩劫就開始了。羅哲弟兄及盧嘉勒女士,都是在這次人類最大浩劫的戰爭中,受到天主聖神的啟迪,不約而同地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起他們的團體,而且都以「合一」作為團體中心理念之一。這是基督宗教史上的一大轉捩點,基督宗教歷史自此,要從不斷分裂、走向逐漸合一之路了。這也就是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時代的開始。

  回顧兩千年來基督宗教的歷史,其間發生了三次大分裂。第五世紀的厄弗所(Ephesus)及加采東(Chalcedon)兩屆大公會議,造成了基督宗教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這次分裂分出了聶斯多略教會(景教,Nestorianism)以及一些一性論的教會。其實,我們今天考查當時大公會議前後的歷史,發現若不是政治因素的加入,雖然在信理教義上有爭議,但絕不至於演變成無法挽回的分裂。第十一世紀東、西方教會的分裂,基於信理教義上的分歧因素成分較小,真正的原因還是政治上的不妥協。第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其實並沒有想要離開天主教會另立教會,但是天主教當局及路德的追隨者之間政治利益的糾葛,才讓分裂的事實弄得無法收拾。總之,分裂的首要原因並不是在信理教義中的差異,而是政治因素。所謂政治,其中最恐怖的就是極端的自我中心。只有我的「真理」才是天主的真理,與我的「真理」不同的都來自魔鬼,若不是完全錯誤,至少也是「異端」,應該剷除,應該消滅。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的宗教戰爭,都是在同一思維之下的產物。

  巴赫生於主曆 1685 年,距馬丁‧路德 1517 年的宗教改革運動首役之後約 170 年,這正是基督宗教各宗派間尖銳對立達到高峰的時期。巴赫生長、服務於當時的信義宗福音派教會中。當時,信義宗教會不只與天主教和改革宗教會之間有衝突;就連信義宗內部的正統派與虔信派之間,也有幾乎水火不容的矛盾味道,就像現今新教傳統教會中的傳統派與靈恩派之間的矛盾一樣。巴赫處在這樣一個信仰氛圍之中,他是如何度一個音樂人基督徒的靈修生活呢?

  本書的作者阿嵐‧喬利是一位法國信義宗福音派的牧師,在巴黎牧會。本書是這位信義宗牧師,以十五個單元來給今天的基督徒推薦巴赫的靈修生活。筆者是一位華人天主教神父,讀了本書,立刻有個衝勁,也希望介紹給今天的天主教徒,在靈修生活上,巴赫也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首先,巴赫生活的年代正是基督信仰各宗派間自以為是、而排斥他人的高峰期,當時的基督徒都像格林多的信友一樣,「屬保祿的」、「屬阿頗羅的」、「屬刻法的」,各個團體自以為是,排擠非我族類(參閱:格前/林前一12)。作者給本書靈修第一天提出的前引文,是巴赫一封辭職信中的一段。原來,巴赫當時所事奉的信義宗教會團體中,有所謂的正統派和虔信派之間的論戰爭執,巴赫因而被迫辭職,他就寫了這封辭職信,以表心意。本書作者為第一天給的標題是「榮耀只歸於上主」。是的,巴赫其實是忠於來自馬丁‧路德信義宗的信仰理念(請參閱:第四天與第五天的內容),可是他知道:信義宗的信仰理念固然對,其他宗派並不一定就是錯。他真是我們今日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時代裡的好典範,以「肯定自己有真理,但也不必否定別人,以為他們一定錯了」,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合作,「讓榮耀只歸於上主」。所以,後來有一段時間巴赫還擔任了改革宗加爾文派親王的宮廷樂師,雖然改革宗和信義宗的禮儀觀很不同,但他還是可以與他們一起,「讓榮耀只歸於上主」。

  「榮耀只歸於上主」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把聖言置於生命的中心「與基督結合」(第二天)。所以,巴赫「勤讀聖經」(第三天),並「勤讀密契靈修作品」(第六天)。是的,音樂是巴赫生命的中心,他的音樂就是在詮釋聖經中耶穌基督的喜訊。本書作者說:「從這一點來看,音樂家巴赫儼然已是一位釋經者」(本書 55 頁)。這一點兒都不錯!彌撒禮儀中好的音樂及歌曲,有時比主禮的講經(證道)更能引人歸向上主。

  信義宗與天主教一樣,非常重視感恩聖事的彌撒,華文信義宗教會稱為聖餐禮拜。他們跟天主教一樣,肯定所領的聖體聖血是真實的基督體血,藉領聖體聖血,而與基督生命真實結合。所以他們非常慎重舉行聖餐禮拜,要求信友好好準備心靈,恭領聖體聖血(參閱本書第十二天)。本書作者在靈修的第七天,以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角度向讀者介紹這個聖餐禮拜。他說:「信義宗傳統一直維持著把十字架苦像置於祭台上」(本書 82 頁)。

  這一點,可能很多基督宗教華語教會的朋友會感到訝異,包括天主教,甚至信義宗的會友。因為大家都認為天主教才用十字苦像。基督新教要不是耶穌沒有在十字架上面;要不就是根本沒有十字架。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說法並不適用於馬丁‧路德追隨者,因為「因信稱/成義」的信理理論,正是保祿的十字架神學,若沒有耶穌十字架上的苦難與死亡,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會有救恩的可能;不像今天有些天主堂,祭台前放置的是復活的基督、或耶穌升天像,這是因為我們把得救的恩寵與復活的基督緊緊地聯結在一起。直到今天,按本書作者所說,德國托林吉省(Thuringe,路德及巴赫出生及成長之地)及薩克斯地區(Saxe)的信義宗教堂內,仍然在祭台上置有十字苦像(本書 82 頁)。筆者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的大公主義課堂上,每年也都給同學看一個德國信義宗修女會聖堂祭台前面的牆上掛著的是十字苦像(他們的主禮仍然還是面對牆壁、背對教友做彌撒)。可見,信義宗將十字架苦像和聖餐禮拜聯結在一起的傳統一直維持著。

  不過,本書作者也提醒讀者:「然而,在基督新教的情境中,我們絕不單獨崇拜十字架苦像,單獨的形象並不神聖,形象本身無法表達出其神聖性」(本書 83 頁)。是的,筆者也願提醒天主教的讀者,我們面對聖人的聖像時也應如此,必須以祈禱的心境面對聖人,請他為我們代禱,而不要以為聖像本身就有行神蹟的能力,這是迷信,不是我們的信仰。

  巴赫在生命的哀傷或挫折時,會懷著望德尋求慰藉(第八日);也會為迷途的兒子祈禱,並助他一臂之力(第九日)。總之,本書作者把巴赫靈修的每一面值得借鏡參考之處都給我們指出了。至於,巴赫的音樂與我們靈修的關係,就另請音樂造詣修養高的牧者給大家介紹吧。

胡國楨
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師,專長:信理神學,聖事與禮儀神學,大公主義與宗教交談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追求生活儀式感的台灣讀者,我對這類結合「藝術」與「心靈實踐」的書籍有著莫名的偏愛。它不像一般的勵志書那樣直白地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透過藝術的薰陶,慢慢地讓你改變。這本書的「15天」計畫,很可能就是設計成一個漸進的過程,第一週可能著重於聆聽與專注,第二週開始融入更個人的情感連結,最後一週則邁向一種更深層的領悟與感恩。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讓我覺得作者對讀者的心理狀態有著細膩的理解。而且,巴赫的作品跨越了時代和地域,他的音樂中所體現的秩序感和宇宙觀,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心靈的穩定劑。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選擇這十五天的音樂主題,是依循著一天一個主題,還是讓某幾首作品貫穿始終,形成一個音樂性的敘事線?無論如何,我預感這將是一次充滿美學享受的心靈淨化過程。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到書名,我就覺得很有啟發性,《與巴赫一起祈禱15天》,聽起來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朝聖之旅,而且還是跟音樂天才巴赫結伴同行,這種組合實在太吸引人了!我平時就對古典音樂很有興趣,尤其是巴赫那種結構嚴謹又充滿靈性的作品,總是能讓我感到平靜。想像一下,連續十五天,每天都能跟著巴赫的音樂,做一些靜心的練習,那種感覺一定很特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巴赫的音樂和祈禱這件事結合起來的,是透過解析某幾首特定的曲子,還是有更深層的哲學連結?這種結合不僅僅是聽音樂,更是將音樂當成一種媒介,去觸摸更深層的自我。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快速步調中,常常感到迷失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慢下來」的途徑。我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僅是心靈的安撫,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讓我們在忙碌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和諧。書名就已經讓人充滿期待,希望內容能帶給我具體的指引。

评分

這本書光是名字就很有「質感」,它暗示著這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做」某件事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你進入一個與偉大心靈對話的空間。在台灣的閱讀市場上,這種結合西方經典藝術大師與東方內觀哲學的書籍越來越受到歡迎,因為大家都在尋找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美感的自我提升方法。我特別欣賞「祈禱」這個詞,它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禱告,更可以理解為一種「深刻的意向表達」與「對世界的溫柔凝視」。如果能將巴赫那種建築般精密的音樂結構,對應到我們每天生活中的小細節,將混亂的生活整理出屬於自己的秩序,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不會過度使用艱澀的音樂術語,而是能用溫暖、貼近人心的文字,將巴赫的智慧「翻譯」成我們日常可以理解和實踐的指引,讓讀完這15天後,我們看待生活的方式都能被輕輕地、但徹底地校準。

评分

其實,光是「巴赫」這兩個字,就已經幫這本書打了非常高的分數。他的音樂,無論是賦格曲的複雜交織,還是平均律的純粹邏輯,總帶著一種神聖的結構感,彷彿是上帝的藍圖被記錄下來了。因此,如果能透過他的作品來進行祈禱或冥想,那種體驗肯定會非常紮實,不是空泛的感覺,而是有依據、有紋理的。我猜測,作者可能深入研究了巴赫的生平與他的宗教信仰,然後將那些深藏在樂譜背後的精神意涵,轉化成我們可以日常操作的步驟。對於我這種不太習慣傳統祈禱儀式的人來說,這種「以音樂為媒介」的方式,顯得格外親切和自然。它提供了一個替代性的途徑,讓我們在不覺得彆扭的情況下,也能進入一種高度專注的狀態。我希望作者在敘述上能保持一種謙遜和尊重的態度,畢竟巴赫的作品是偉大的,處理不好很容易流於表面或過度解讀,如果能恰到好處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音樂宇宙,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簡潔有力,給人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感覺,這點我很欣賞。對於主題如此深刻的書籍,過於花俏的設計反而會讓人分心。我對「15天」這個時間設定特別有感,因為這不是一個太長也不會太短的承諾,剛剛好足夠讓人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卻又不至於因為時間太長而產生壓力。這種「階段性」的引導,非常適合現代人追求效率,但也渴望深度體驗的心態。我推測書中可能會有一些每日的引導文字,搭配一些巴赫作品的推薦,讓讀者能夠在特定的音樂氛圍下進行反思。重點是,這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宗教書籍,而是用音樂作為橋樑,連結到更普世的、關於內在和諧的追尋。這種方式聽起來非常「文青」又充滿智慧,完全符合我對心靈成長書籍的期待。如果內容真的能做到,讓我在這十五天內,不只是「聽」巴赫,而是真正「感受」到他的音樂是如何引導我們與內在對話,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