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談情感的書多到爆炸,很多都淪為教戰手冊,教你怎麼「操作」另一半,讀起來冷冰冰的,完全沒有人味。鄧惠文醫師的厲害之處,聽說就在於她能用非常細膩且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情感慣性。我猜想這本書不會直接告訴你「分手就該這樣做」或「熱戀期必勝秘訣」這類膚淺的東西,而是深入探討我們每個人在關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是如何在童年經驗中被塑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習慣性地扮演「被拯救者」,有些人則是「拯救者」,這種動力循環一旦建立,就難以打破。如果這本書能幫我認清,我現在對伴侶的某種期待,其實投射的是我對原生家庭的需求,那種自我覺察的衝擊力絕對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種內在的轉化,而不是外在的技巧,畢竟關係的本質是兩個人內在世界的交會,外部的修飾終究是無效的。
评分這本聽說是鄧醫師的經典之作,光是書名「非常關係」就夠引人遐想了。身為一個在感情裡跌跌撞撞、常常覺得自己「用力過猛」的人,看到副標題「感情不能只靠『用力』,更要『用心』!」簡直像被點醒了一樣。我們在台灣社會長大的,從小到大似乎都被教育要「努力」、「拼命」,應用到感情上,就是無止盡的付出和證明,結果往往是身心俱疲。我身邊太多朋友,明明付出了所有,卻總覺得對方感受不到,或者自己像個老媽子、像個救世主,關係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戰役。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視角,讓我們跳脫出那種「我對你好,你就必須對我好」的制式劇本,轉而探討關係中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和互動模式,那絕對是功德無量。我特別期待看到她如何剖析那些「看似沒問題,但相處起來就是怪怪的」的關係盲點,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連問題出在哪裡都說不出來,只能感覺到一股揮之不去的彆扭感。希望讀完之後,我能少一點執著於「做了多少」,多一點覺察於「感受到了什麼」。
评分這本書如果能提供「恆常真心」的視角,那可真是太棒了。我們總是在追逐激情,認為真正的愛就是永不熄滅的火焰,但激情必然會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的瑣碎和習慣。許多關係就是倒在了從「激情期」過渡到「成熟期」的這段路徑上。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有時候很矛盾,一方面鼓吹浪漫主義,另一方面又要求務實的婚姻結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種理解,讓我們知道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在熱度降溫後,依然能看見彼此身上那份值得珍惜的「真心」,並且願意持續去維護它,那才是長久關係的秘訣。我認為「用心」並不是指要無時無刻黏在一起,而是指用一種更深刻、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理解的態度去面對對方的脆弱,這種恆常的、不變的善意,才是關係長存的基石。
评分老實說,電子書的便利性對我這種通勤族來說簡直是救星,隨時都能點開來閱讀和查找重點。而關於「透視關係」這塊,我最想知道的是,鄧醫師如何區分「健康的依賴」和「病態的糾纏」。在華人文化背景下,我們很強調「家人一體」、「我們是一家人」,這常常導致邊界模糊,讓許多人難以發展出獨立的自我。當關係好的時候,這種緊密感是溫暖的;但一旦出現衝突,這種無法抽離的狀態就會變成巨大的束縛和痛苦的來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辨識出,在一段關係中,哪些界線是可以被打破的,哪些是必須被堅守的。如果能學會如何優雅地站穩自己的位置,同時又深情地愛著對方,那才是真正的「非常關係」吧,一種既親密又獨立的共存模式。
评分我對「剖析人心」這幾個字特別有感。現在的網路資訊太過碎片化,大家對於人性的理解也變得越來越扁平化。非黑即白、好人壞人、愛或不愛,好像就這麼簡單。但實際上,人都是複雜的綜合體,在親密關係裡,那個你最愛的人,往往也是最能觸碰到你恐懼和不安全感的人。我猜想這本經典代表作,必然會揭露許多我們不敢直視的陰影面。例如,那些偷偷藏在心底的嫉妒、不被允許的佔有慾,或者在關係中試圖用「付出」來換取「安全感」的卑微感。如果鄧醫師能把這些在檯面上難以啟齒的情感狀態,用理性和溫暖的方式攤開來討論,讓讀者意識到「原來我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那種被理解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療癒。我非常期待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而不是被指責「你就是想太多」的敷衍帶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