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電子書)

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燕麟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學
  • 正念
  • 心理勵志
  • 幸福
  • 接納
  • 不完美
  • 生命意義
  • 電子書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天降厄運,你是畏縮逃避?
  還是將血淚轉化成為後人種下一片花田的力量?
 
  高中時,醫生診斷陳燕麟得了一種醫不好的病——肌萎縮症,也預告了他的生命遲早有一天會因為這個疾病而死。
  曾經,他為此沮喪,夜深人靜時痛哭失聲,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
  曾經,他以為當醫生可以找到治療方法,自己的病自己醫。
  然而,當他真的成為醫生,卻礙於肌肉日漸無力,無法站在第一線,只能退居幕後當一名做研究的病理科醫師。
  當懷抱的希望一再落空,他也曾頻頻陷入谷底。
  但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敗,冥冥中又是一股推動他找到新方向的助力。
 
  那些最不想憶起的傷痛、不願面對的現實,推著陳燕麟醫師走出萎縮的世界,全心投入研究肌萎縮症基因檢測,企圖遏止這個疾病繼續往後代蔓延,從罕見逐漸消失不見。
 
  人生如果可以重新來過,你會選擇健康或罹病?
  某天當這個問題在陳燕麟醫師的心裡浮出,他猶豫了。
 
  身為肌萎縮症病友,他非常清楚罹病的痛苦,也因為這樣的「感同身受」,他全心投入相關研究,而且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
 
  因為他明白,假如他是一位行動自如的健康醫生,也剛好從事肌萎縮症的研究,恐怕不會像現在這樣熱誠投入。
  所以,他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再病一次。」
 
感動推薦
 
  「作為燕麟的老師,我很驕傲,因為從他身上學到人性的真善美聖,我很珍惜這個機緣,也成為我砥勵自己,教育學生奮發向上的典範。」——江漢聲/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人生是一趟體驗之旅,春夏秋冬的景致變化、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閱讀陳醫師跟疾病安然共存的人生,你會了解讓自己好好活著,你責無旁貸。」——黃大米/作家
 
  「在陳醫師的故事裡,我看見當天降厄運,人如何從恐懼逃避,到最後勇敢正視,甚至起身對抗厄運的心路歷程。陳醫師把一路走來流下的無數淚水與血汗,都化成了他為後人種下鮮花的力量。」——陳名珉/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书名是《拥抱生命的不完美(电子书)》,但请注意,这份简介完全不包含原书名所暗示的“拥抱不完美”的主题内容。 --- 图书简介:《灵魂的织锦: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构建与精神韧性》 作者: 艾琳·莫里斯 (Erin Morris) 出版社: 远帆文化 (Vista Press)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页数: 380页 (电子书版) ISBN: 978-1-5678-9012-3 主题分类: 哲学、心理学、个人发展、社会学 --- 领航迷航的时代:在复杂性中寻求清晰的罗盘 在二十一世纪的喧嚣中,信息洪流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冲击着我们,承诺着效率、连接和无尽的选择。然而,在这一片看似光明的表象下,许多人正体验着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一种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实生活”的渴求。我们被教导要最大化、优化、并且永不停止前进,但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我们究竟在向何处前进?以及,我们为此付出的精神代价几何? 《灵魂的织锦: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构建与精神韧性》并非一本提供快速修复方案的自助手册,而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人类心智如何应对复杂性、重塑核心价值,并最终在纷繁的世界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独特意义的哲学随笔与心理学观察的汇编。作者艾琳·莫里斯,一位在跨文化哲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带领读者穿越信息过载的迷雾,直抵人类经验的核心。 第一部分:破碎的叙事与重建的基础 本书伊始,莫里斯即剖析了后现代社会对“宏大叙事”的瓦解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解放了个人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却是责任的真空和方向感的缺失。 第一章:工具理性对存在的吞噬 莫里斯探讨了现代社会过度依赖“工具理性”——即只关注效率和可量化结果的思维模式——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职业规划到人际关系。她认为,当一切都被视为需要被“解决”或“优化”的问题时,生命的内在体验和非功利性的价值便被边缘化了。本章引入了汉娜·阿伦特关于行动与劳作区别的论述,强调了人类经验中不可被简化为生产力的维度。 第二章:连接的悖论:虚拟社群与真实归属感 技术进步史无前例地促进了地理上的连接,但莫里斯指出,这种“虚拟连接”往往以牺牲“深度归属感”为代价。她深入研究了群体动力学,对比了传统部落结构中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当代社交媒体中的身份建构过程。核心论点在于:身份的稳固性不再依赖于共同的承诺和历史,而是依赖于持续的、转瞬即逝的外部认可。 第三章:时间的线性幻觉 现代人被“截止日期”和“未来规划”所奴役。莫里斯挑战了这种绝对的线性时间观,援引了现象学和东方哲学中对“当下”的理解。她认为,对未来无限延伸的焦虑,切断了我们与此刻行动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能力。如何将对未来的规划与对当下的全然投入进行平衡,是构建稳固精神结构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心智的炼金术:在结构中寻找锚点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实践性的、内省的工具和理论框架,帮助读者在外部世界的动荡中,建立起内在的稳定机制。 第四章:对“选择的疲劳”的解构 我们拥有的选择越多,决策的成本似乎越高。莫里斯借鉴了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研究,但更进一步,探讨了选择背后隐藏的“责任投射”。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倾向于将失败完全归咎于自身在海量选择中“做出了错误决定”,而非承认复杂环境的非决定性因素。本章提出,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无限的选择权,而在于明智地限定和锚定那些对生命至关重要的领域。 第五章:智识的谦卑与知识的边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陷入“知识的傲慢”,即相信通过学习足够多的信息就能掌握世界的运行规律。莫里斯强调了“智识的谦卑”——承认我们认知局限性的必要性。她引用了卡尔·波普尔和迈克尔·波兰尼的思想,倡导一种对未知保持敬畏的态度,并将学习视为一种持续的自我修正过程,而非知识的囤积。 第六章:仪式与意义的重塑 莫里斯认为,现代生活缺乏明确的“过渡仪式”(Rites of Passage),使得人生的重要阶段转变(如毕业、职业转换、重大决策)缺乏应有的精神标记。她考察了人类学中对仪式功能的研究,并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引入“意向性仪式”的必要性——即通过有意识、重复性的行为,为抽象的价值赋予具象化的意义。这并非迷信,而是心智锚定意义的有效途径。 第三部分:精神韧性的编织:面向复杂世界的行动准则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回归到行动层面,探讨如何在不回避世界复杂性的前提下,培养出持久的精神力量。 第七章:构建“有界限的参与” 面对全球性的危机与社会的不公,完全的抽离是逃避,而完全的卷入则容易导致倦怠。莫里斯提出了“有界限的参与”这一概念:个体需要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与自己核心价值对齐的行动中。这要求读者清晰地定义自己的“影响力半径”,并在该半径内做出最真诚的努力。 第八章:理解“不确定性”作为自然状态 本书对“控制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莫里斯指出,现代人对确定性的病态追求,源于对生命本质上“开放性”的恐惧。真正的韧性并非来自于消除不确定性,而是来自于对不确定性保持开放和适应的能力。她援引了系统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的观点,将人生比作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而非一个需要被完美破解的密码。 尾声:成为意义的工匠 《灵魂的织锦》最终提醒读者: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构建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点,而是在每一次清醒的认知选择、每一次有意识的行动、以及每一次对自身局限性的接纳中所编织出来的动态图案。这本书旨在为那些在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中寻求深度、清晰和持久力量的读者,提供一张清晰的地图,指引他们绘制出自己独特的精神蓝图。 --- 读者群体: 对哲学、存在主义和认知科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 在职业生涯或个人生活中感到方向迷失,寻求更深层次生活框架的职场人士。 希望提升心智韧性,应对信息超载和现代焦虑的读者。 对社会文化批评和人类学有浓厚兴趣的学者与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燕麟 醫師
 
  現職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
  耕莘醫院分子病理實驗室主持人
  耕莘醫院肌肉罕病實驗室主持人
  中華民國肌萎縮病友協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生技公司醫學顧問
 
  學歷
  輔仁大學醫學系學士
  輔仁大學化學所博士
  日本國立神經精神中心研究員
 
  經歷
  耕莘醫院病理科總醫師
  台北榮總病理科外訓
  分子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基因諮詢學會會員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我們都是勇敢圓夢的天使  江漢聲/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陳燕麟醫師——罕見疾病的病友最可靠的支持力量  黃大米/作家

楔子

Part 1 我得了一種醫不好的病
體能的快速惡化是肌萎縮症的徵兆
丟臉的大隊接力暖身賽
中醫說我是「轉大人」沒轉好
鬼打牆的求診之路
你得的是一個醫不好的病
藏在心底深處的恐懼
肌肉萎縮症到底是什麼?

Part 2 在黑暗的森林裡
換教室引發的師生衝突
新任班導的特殊照顧
體能快速退化,每天都在失去中度過
即使是生死痛苦,也不過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痛苦是比較出來的

Part 3 從病人到醫生
自己的疾病自己醫
不是人生勝利組,而是人生失敗組
命運的安排,遇到了影響後半生的心靈導師
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只有自我設限的人
旁人的善意回饋,促使我思考罕見病患者的社會責任和無限可能

Part 4 姊姊確診,啟發我全心投入研究基因檢測技術
曾經,我也放棄研究肌萎縮症
姊姊發病帶來的人生震撼
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家族遺傳的肌萎縮症基因
我不是孤獨的異類,世間還有許多與我一樣的病人
正視現實,是放棄偏執的第一步
基因檢測的積極使用,可阻絕肌萎縮症遺傳後代
開設門診,為肌萎縮症患者服務
每一個事與願違,都是上天的另有安排

Part 5 那些病人教會我的事
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
所謂的「正常」,是誰說了算?
承認患病,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只有自己能夠走過的關卡
不要因為孩子患病,剝奪他體驗人生的權利
別把照顧的責任強壓在健康的手足身上
過度的愧咎感,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即使是殘缺不全的生命,也彌足珍貴

Part 6 全力研究基因檢測技術,遏止肌萎縮症與罕見病的遺傳
推廣基因檢測,避免「病留子孫」的悲劇
赴日進修,重新確認傳統技術的重要
對罕見病的理解,我們永遠在路上
在醫療上沒有絕對的權威,永遠抱持懷疑、探索的態度
視病如親,不忘初心
螢火之光,薪火相傳
基因檢測技術的演變與發展

Part 7 接任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會長,為病友們而努力
深入理解,重新定義病友協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推行「使命計畫」,鼓勵病友成為社會的正向力量
推行「無障礙地圖計畫」,減少行動不便受限的困擾
舉行醫療講座、建立衛教資訊網站並持續推廣基因檢測
協助弱勢病友發聲、協調,與相關單位溝通
舉辦「媽媽的聚會」,凝聚支持力量
推廣正確的無障礙設置,建立對肌萎縮症患者友善的社會環境

尾聲:如果能夠選擇健康或罹病……

致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8590
  • EISBN:97898606994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楔子
 
  醫學院畢業後,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出入殯儀館,不是參加葬禮,而是去跟法醫的鑑識解剖。
 
  法醫的解剖室位於殯儀館後方的一間獨立房舍裡。除了相關工作者,很少人知道有這樣一處地方。會聚集在此地的,除了法醫、鑑識單位的員警和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之外,還有一類人,像我這樣,選擇病理科的醫師。
 
  按照病理學會規定,選擇病理科的醫師,在住院醫師最後一年的考試之前,必須累積到至少十例的病理解剖。但是醫院裡需要解剖的案例很少,所以我們最後只能去跟法醫解剖。
 
  說起法醫,你會想起什麼?
 
  在以法醫為主題的戲劇裡,法醫們的解剖室大多乾淨明亮、器械清潔。電視螢幕裡穿著白袍的法醫們就像是醫學怪人,手持解剖刀,乾淨俐落的切割屍體,從蛛絲馬跡中找破案的真相。
 
  但影視美感與真實世界總是有很大落差。市立殯儀館後面的解剖室空間並不寬敞,也許是心理作用的緣故,每次走近那一區,我就感覺到陰陰冷冷。房舍上了年歲,雖然整修過,但從地板到天花板,處處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走進解剖室,你立刻會聞到消毒水和福馬林混合的氣味。那種味道絕不好聞,不適應的人總會露出難以忍受的屏息表情。溫度與氣味是我對這個環境的最初認識,緊接而來的是聲音。
 
  有兩種聲音會頻繁出現,一種是金屬器械撞擊的聲音,另外一種是拖拉推床的碰撞聲和搬運屍袋的聲音。
 
  負責搬運屍體的是殯儀館的員工。可能是因為工作環境與性質的緣故,他看慣死亡,也厭倦死亡。他的臉上沒有半點對死者應有的敬畏,而是堆滿了濃重的疲憊與對於工作的不耐。通常,他會先用推床將裝著死者的屍袋移到解剖檯邊,然後把屍袋往檯面上搬,安置在解剖檯上。
 
  這是一個相當消耗體力的粗重工作,有些死者軀體沈重,他一個人很難順利搬動,又沒有人幫忙,於是他開始死拖活拽,使出吃奶的力氣,粗暴地拉扯屍袋,將屍體硬拖到解剖檯上。緊接著扯開屍袋的拉鍊,露出死者的頭臉與軀體……
 
  在跟著法醫解剖的那一年,離我被確診為肌肉萎縮症,已經相隔十年有餘。
 
  疾病就像是一隻兇猛頑強的鱷魚,一咬住獵物就死不鬆口,從不曾緩解,只有惡化與不斷地惡化。當時的我雖然還能行走,但不良於行的狀況已經非常明顯。事實上再過兩年我就得仰賴拐杖才能行動,然後漸漸除了拐杖之外,還需要旁人攙扶。再過兩年,大約是我三十六、七歲的時候,身體已經惡化到必須靠輪椅行動的程度了。
 
  而行動不便,並不是這個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對我來說,疾病真正恐怖之處是對我心理上的衝擊。
 
  作為醫師,我和眾多病友不同,不需要透過求診與其他醫師的說明,或是網路上的搜尋,才能理解這個疾病。我有足夠的管道取得資料,透過閱讀醫學文獻、研究報告與各方最新訊息,不斷更新彙整對肌肉萎縮症的認識。所以我非常清楚這個疾病的來龍去脈。
 
  然而所有醫學書籍或各種研究報告中,總是告訴我們: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治療肌肉萎縮症的方法。
  這也就是說,現今的醫學,認定我罹患的是一個不會痊癒的疾病。
  這個答案,每個肌肉萎縮症患者與治療病人的醫師都知道,事實上只要上網google一下,任何人都能查詢到相關的訊息。
  但作為醫師,我能看到的資料更詳細。
 
  眾多報告記錄著醫師與研究人員漫長時間的研究過程,他們鉅細靡遺地整理出所有相關的數據:病人發病的年紀、病徵指標、惡化的速度、常見的併發症……甚至是死因與死亡年齡。研究報告必須講求精確,很多在病人與家屬來說不可承受之重的痛苦與悲傷,都被量化成冷冰冰的數據。如果還原這些數字,我看到的是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與我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們的人生縮影。
 
  從這些數據中我還看見了另外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倘若醫療技術沒有突破性的發展,我的人生與其他病友的人生沒有什麼不同。透過數據,我甚至能夠大致推估出自己病況惡化的速度與死亡原因、死亡年紀。
 
  疾病彷彿決定了我的人生。
 
  說也奇怪,人們喜歡透過生辰八字或群星移動,去計算與推估未來。因為未知,一切有無限可能,推測未來如何發展,很有意思。
 
  但是如果真有人能清清楚楚把你的人生鋪展開來,用數據明確地告訴你:你將於何時無法站立,幾歲開始不良於行,什麼時候會淪落到必須臥床不起的程度,到了幾歲,容易好發哪種併發症,它將如何損傷你的軀體、折磨你的心靈……甚至能清楚告訴你,何時會死、會怎麼死。你還會對未來充滿好奇嗎?
 
  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從罹病開始,死亡就像是我頭頂上的垂天之雲,看似很高很遠,但緊緊跟隨,它的陰影始終覆蓋著我。沒有打雷,沒有下雨,但烏雲總在那裡,永遠地在那裡。我知道它遲早會打雷下雨,我知道閃躲不開,無法抵擋,我一定會被徹底淋濕,那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而我往前邁進的每一步,都在朝向打雷下雨與淋濕的最終結果前進……頭頂的那片烏雲是我心中最沈重的一塊,就像一個禁忌的秘密,存在,但不可說,也不可觸摸。我快樂的時候,彷彿可以暫時遺忘,但它始終在那裡,不曾消失,隨時隨地閃現出來,提醒著我它還在。
 
  它一直向我傳遞著一個明確的事實:遲早有一天,你會因為肌萎縮症而死。
 
  但在踏入解剖室之前,死亡還是距離我有點遙遠的事。如果不去刻意想像,醫學研究中的數據,也可以單純只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數字……直到它在我的面前具象,從揭開的屍袋裡,露出頭臉與軀體。
 
  我已經不記得那名死者是為何而死、為什麼必須經過法醫解剖判定後才能下葬,但我永遠記得他那雙圓睜空洞的雙眼,因為缺乏水分而顯得乾澀,泛著死氣沈沈的灰色。
 
  那是死者才會有的眼睛。
 
  我凝視那雙死人的眼睛,想像這個人生前的樣子。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有過怎樣的人生?他的家人如何?他摯愛的人何在?他的朋友都是些怎樣的人?在活著的時候,他怎樣過日子?關於未來,他未來有怎樣的夢想與期許?他做了多少?失敗多少?他怎麼看待成功與失敗?他為了什麼事情快樂?他有沒有遺憾……
 
  然而無論他生前如何,如今一切皆已成空。他死了,失去生命,被人如草芥一樣地對待。活著的時候恐怕他從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被人像搬運貨物或冷藏肉一樣,毫無尊嚴地拖來拖去。
 
  死亡讓他不由得選擇。
 
  我忍不住自問:「我與他有何差別?為什麼他躺在那裡,而我站在這裡?是什麼讓他被這樣無禮粗暴地對待?為什麼活人才能擁有尊嚴,而死去就什麼也沒有了?我們的差距,只是因為他失去生命,而我還活著嗎?那麼,生命究竟是什麼?」
 
  歲月悠悠,當年那場解剖是如何結束的,如今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那幾秒鐘正面凝視死亡的經歷,徹底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許多看法。
 
  從那以後,生命中無論有怎樣失意難過、挫敗困頓的時候,哪怕情緒低潮,我都不曾意志消沉。
 
  我總是告訴自己,「我還活著,沒有死,還能做很多事。無論遭遇怎樣的傷害,都沒有比失去生命更嚴重。無論碰到怎樣的辛苦困難,只要我活著,不放棄,就能繼續堅持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願意說出自己故事的原因。人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的影子;總是透過比較,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幸福和擁有的珍貴。
 
  我說出我的故事,希望能成為別人的鏡子。如果我的故事能帶給你一點勇敢和力量,激發你更珍惜現有的生活,那已經足夠。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晃啊晃,隨意翻了幾本新書,看到一本封面設計蠻吸引人的,雖然書名我一時也記不太起來了,但那種散發出來的氛圍,嗯,就是一種很「生活感」的樣子,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快速致富或變成人生勝利組的勵志書,比較像是一種陪伴你度過那些有點小彆扭、小失落的日常。我特別喜歡那種作者用很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角度去切入的文字,你讀起來不會覺得壓力很大,反而會覺得「對耶,我生活裡也有這種時刻啊!」這種書最棒了,因為它不會給你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讓你覺得,原來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很可愛。那種文字的溫度,摸起來就很舒服,像冬天的暖暖包,讀完心裡暖暖的,讓人願意再拿起下一頁,細細品味作者想傳達的那種,嗯,或許是「接納自己」的小哲學吧。 總之,這種不張揚,但紮實地觸動人心的作品,現在真的不多見了。

评分

這本書的調性,從書名來看,應該是偏向一種療癒系,但不是那種很矯情的、過度美化的療癒。我個人對於那些試圖把「痛苦」包裝成「禮物」的寫法有點膩了。我比較欣賞那種,敢於直視那些陰暗面、那些讓人不舒服的時刻,然後從中提煉出一些有力量的東西。比如,它會不會談論到「失敗的藝術」?或是「如何優雅地從泥濘中站起來」?我對後者的描寫特別有興趣。一個真正強大的心靈,不是從來不跌倒,而是在跌倒之後,知道如何拍拍身上的灰塵,帶著一點點傷痕,卻更堅定地往前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視角,讓我們看待這些人生的「瑕疵」不再抱持恐懼,而是視為一種獨特的標記,那就太棒了。

评分

這本我看了一下簡介,感覺跟市面上那些強調「正能量爆棚」的書很不一樣,它比較像是跟你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泡著一杯茶,慢慢聊著最近遇到的鳥事。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總是被教導要追求完美,要事事順心,但現實生活哪有那麼多如你所願的時候?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不完美」這件事時,立刻就被勾住了。我猜測作者應該是用了很多生活的實例,可能是失敗的經驗、可能是與人相處的摩擦、甚至是自己內心的小劇場。我期待的是那種,不是灑狗血,而是用一種很溫和、很有同理心的方式,去解析我們為什麼會對自己那麼嚴苛。如果這本書能讓人讀完之後,能對自己多一點寬容,對生活多一點釋懷,那它就成功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心靈喘息」的空間,而不是「再努力一點」的鞭策。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太多「速成」的標籤,搞得大家好像什麼事都得馬上看到成效,讀書也一樣,希望讀完能立刻脫胎換骨。但這本看名字,感覺它在走一條比較緩慢、比較「內觀」的路。我個人對這種強調內在和解的書籍很有興趣,因為我覺得真正的改變,往往是從對自己內在的認識開始的。如果這本書只是講一些空泛的道理,那就算了,但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在我們「還沒準備好」的時候,該如何優雅地與那些不如預期的自己共處。我猜想,也許它會提到一些關於「放下執著」的課題,畢竟,人生最大的消耗,往往來自於我們不願放下的那些「應該」和「要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真實的樣子,然後輕輕地告訴我們:「這樣也很好。」

评分

最近比較少看到這麼有「人味」的書名了,很多都太學術或太過商業化。這本《擁抱生命的不完美》給我的感覺,像是一位年長的鄰居,坐在門口搖著蒲扇,用著他一輩子的智慧跟你分享的體悟。我猜測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一定非常生活化,充滿了台灣特有的那種,有點幽默、有點無奈,但最終總能找到出路的韌性。我期待它能打破社會對於「成功」的單一標準,讓我們明白,生命的美,往往藏在那些「不順遂」的地方。比方說,老舊的木頭桌上的刮痕、偶爾失控的情緒,或是那些沒能完成的夢想,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如果這本書能引導讀者,從「修補」不完美轉向「欣賞」不完美,那它的價值就不可限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