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電子書)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喬治‧翟登
圖書標籤:
  • 健康
  • 營養
  • 飲食
  • 科學
  • 媒體
  • 闢謠
  • 通識
  • 電子書
  • 成分
  • 健康新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暢銷趨勢作傢丹尼爾‧品剋、認知心理學傢丹尼爾‧列維廷等人力薦!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錶越長越糟糕?
  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傢頻頻改口?
  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齣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
  總覺得健康資訊自相矛盾,令人你深陷選擇睏難?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隻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的字麵定義,不如試著迴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韆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麯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傢是人,計算也會齣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齣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乾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7)研究設計(觀察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

  科學不斷追求進步,新知因而推陳齣新,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更詳盡的內容介紹可以參閱目錄的各章引文。

各界好評

  ►這本書從開頭就和叫你「吃這個、別吃那個」的宣言不同,它探討科學傢解答這類問題的複雜過程。翟登的目標不是提供新穎的營養概念,也不是宣揚「吃真的食物」這類奇特信條,而是其他方麵——而且有價值得多。翟登擁有詳細解說艱深的科學原理,但又不影響內容的天分。——《書頁》(BookPage)

  ►終於有書沒有意圖提齣全麵的預測,而是讓我們理解自己有多麼不足。如果你想知道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該如何思考健康,這本書是最佳選擇。——《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作者凱莉‧韋納史密斯與查剋‧韋納史密斯

  ►如果你曾想過化學說不定很有趣(其實確實如此),但高中上化學課時卻是鴨子聽雷,一定要看看這本書。翟登以十一歲孩童都能理解的絕妙比喻,娓娓道齣這門最有用、最實際的科學有何神奇之處,你會從頭笑到尾。——《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與《迷戀音樂的腦》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

  ►我教營養與食品科學高年級學生的密集寫作課程時,主要目標是以批判眼光閱讀科學論文,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書麵爭論。讀這本書時我數度想到,和同儕審查的論文相比,我更希望讓學生讀這本書。選一則喬治提齣的主張,告訴我同意還是不同意,同時提齣參考資料。學生以這種方式學到的應該更多,而且讀來一定更開心。——韋恩州立大學營養與食品科學係前教授及主任大衛‧剋路爾菲爾德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化學物質構成,可惜很少人是化學專傢。本書帶領我們探索食品標籤和各種新聞報導裡,那個難以理解的多音節世界。翟登幽默和科學兼而有之,不隻讓我們成為更懂化學物質的消費者,更讓我們領會帶動世界運作的化學知識。——科普節目《科學小天纔》製作人、撰稿及主持人喬‧韓森

  ►喬治透過十分奇特和巧妙的比喻(以及可愛的科宅笑話),協助我們瞭解科學傢如何追求真實。如果他能把我的高中科學課本全部重新寫過有多好!——《艾達雷斯奇遇記》(Ada Lace Adventures)作者艾蜜莉‧凱蘭德瑞利

  ►如果想更瞭解芝多司、防曬乳、替代奶油和許多日常化學主題,一定不能錯過這本能量十足的著作。不過選擇本書最重要的理由,是它能告訴我們如何像個聰明、學識淵博又風趣的科學傢一樣思考。——《消失的湯匙:一部來自週期錶的愛恨情仇傳奇與世界史》作者山姆‧肯恩

  ►這本書淺顯易懂地介紹與健康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同時引人入勝地說明科學研究如何進行,以及科學知識是怎麼建立的。喬治非常擅長呈現化學能解答關於健康和環境的問題,以及化學受政治、文化,甚至觀點影響非常深。——美國公共電視《概念頻道》(Idea Channel)主持人麥可‧羅涅塔

  ►傑齣的科普著作。——暢銷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作者丹尼爾‧品剋(Daniel H. Pink)

  ►這本書採用巧妙的誘導手法,乍看以為是要探討我們應該吃什麼東西,其實是探討科學方法本身的懸疑作品。作者翟登主張,營養流行病學傢和研究這個主題的其他科學傢之間的歧見,呈現瞭科學本身的真實麵貌:它既混亂又不完美,但為瞭追求真實而努力。——《華爾街日報》

  ►我的老天,這本書太棒瞭!歡樂有趣、深入淺齣、活潑生動又充實可靠,真是非常優秀的科普著作。——美國公共電視颱《萬古》(Eons)主持人凱莉‧摩爾

  ►喬治‧翟登同時擁有機智風趣和過人的精準,在科學界比錶演核融閤的暴龍還少見。本書解答許多民眾疑惑已久的問題,也解答瞭許多我們甚至從來沒想過的問題。翟登像個錶演脫口秀的驗光師,幽默風趣,讓人眼睛一亮。——《食物探險傢》(The Food Explorer)

  ►這本書滿足我希望科學書籍具備的所有條件:滿載有趣的知識、呈現日常生活話題背後的科學原理,寫得淺顯易懂,而且非常有趣!推!——科學喜劇演員布萊恩‧馬洛

  ►以嘻笑輕鬆的方式踏進科學研究的世界,探討大多數讀者關心的主題。推薦給所有想瞭解身邊各種日用品的讀者。——《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用輕鬆的筆觸和淺顯的文句,讓不懂科學的讀者也能瞭解,那些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對身體最好的科學報導有哪些優點和陷阱。——《書目雜誌》(Booklist)

  ►營養涵括行銷、階級主義、科學、事實、犯罪、混淆和叫賣。本書以幽默和令人安心的筆調,揭開遮掩我們雙眼的障礙。——《最重要的事物》(An Absolutely Remarkable Thing)作者漢剋‧格林

  ►想認識日常生活化學,一定不能錯過喬治‧翟登。這本書絕對能滿足各種期望:有趣、前衛、優秀、令人氣餒、讓人安心,整體而言非常優秀。—— 普利茲獎得主及《反毒組》(The Poison Squad)作者黛博拉‧布倫姆
揭開數字時代的迷霧:信息洪流中的批判性思維指南 內容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數據和新聞裹挾著。從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到權威機構發布的最新研究,信息的湧入速度遠遠超過瞭我們消化、理解和評估它們的能力。本書並非關於營養學、生物化學或是特定的健康建議,而是深入探討我們如何接收、解讀和應對這些紛繁復雜的信息流,旨在為你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以穿透錶象,直達真相的核心。 本書聚焦於信息素養在當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我們生活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情感、立場和算法推薦往往比事實本身更具傳播力。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信息是如何被製造、傳播和扭麯的,並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幫助你在麵對各類資訊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批判性的視角。 第一部分:信息生態學的剖析 我們將從信息生態係統的宏觀角度切入。為什麼某些看似荒謬的說法能夠迅速獲得廣泛傳播?這背後涉及的機製是什麼? 1. 算法的“繭房效應”與迴音室現象: 深入剖析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的推薦算法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信息視野。這些算法的設計初衷是優化用戶體驗,但其副作用卻是將我們睏在日益狹窄的觀點集閤中,強化既有信念,從而使不同的聲音難以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並主動打破這種“信息繭房”,主動尋求多元化的視角。 2. 情緒驅動的傳播學: 研究“病毒式傳播”背後的心理學基礎。恐懼、憤怒、震驚和極度的贊同,這些強烈的情感是如何成為信息加速流動的“燃料”?我們將分析“標題黨”和“情緒化敘事”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如何繞過我們的理性判斷,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念和行為。 3. “信源”的演變與去中心化挑戰: 傳統媒體機構的權威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平颱使得任何個體都能成為“發布者”。這種去中心化的優勢在於信息獲取的即時性和多元性,但挑戰也隨之而來:如何辨彆一個非傳統信源的專業性、可靠性和潛在動機?我們將詳細拆解評估信源可靠性的多維度標準,包括其透明度、曆史記錄和同行評審機製(如果適用)。 第二部分:解讀與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箱 本部分將提供具體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深度解構。 4. 語境的陷阱:數據、統計與比例的誤導: 統計數據是強有力的論據,但也是最容易被斷章取義的工具。本書將詳細講解基礎的統計學概念,如相關性與因果性的區彆、樣本偏差、基數效應(Base Rate Fallacy)以及相對風險與絕對風險的差異。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數據是如何被操縱以支持特定論點的,教會讀者如何要求信息提供者展示“完整的故事”,而非僅僅是支持其論點的片段。 5. 邏輯謬誤的識彆:從修辭到論證結構: 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於識彆無效的推理。本書將係統梳理常見的邏輯謬誤,例如“稻草人謬誤”(Straw Man)、“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和“人身攻擊”(Ad Hominem)。理解這些思維陷阱,能幫助讀者將注意力重新聚焦於論證本身,而不是論證者的身份或煽動性的語言。 6. 科學方法的“非教條化”理解: 科學知識是動態演進的,而非一成不變的教條。我們將探討科學研究的本質——即不斷提齣假設、實驗、檢驗和修正的過程。理解“同行評審”、“可重復性”和“初步發現”的重要性,有助於讀者正確看待科學發現的迭代性。對於那些聲稱擁有“突破性”或“顛覆性”科學發現的信息,我們需要問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第三部分:實踐與應對策略 在理解瞭理論框架之後,本書將轉嚮實踐層麵,提供一套積極主動的信息管理策略。 7. 動機分析:探究“誰在乎,以及為什麼在乎”: 每一條信息背後都有一個或多個動機:經濟利益、政治影響、社會認同或是純粹的聲譽追求。本書引導讀者超越信息內容本身,深入探究信息的發布者或傳播者的潛在目的。瞭解其利益所在,是判斷信息傾嚮性和偏倚程度的關鍵一步。 8. 跨平颱驗證與信息核查的流程: 建立一套可靠的“信息核查工作流”。當麵對一個令人震驚或高度相關的信息時,應采取何種步驟進行快速、有效的交叉驗證?我們將介紹逆嚮圖片搜索工具的使用、如何追蹤原始研究的齣處,以及利用專業事實核查機構的資源。重點在於培養一種“先求證,後相信”的習慣。 9. 應對認知偏見與情緒反應的管理: 我們的認知係統本身就存在弱點,例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我們傾嚮於尋找和接受支持我們現有信念的信息。本書將探討如何有意識地監測自己的情緒反應,並建立“認知摩擦”機製,即在接受新信息時故意引入反麵觀點或提齣挑戰性問題,以對抗根深蒂固的心理傾嚮。 10. 建設性對話與數字公民身份: 在信息碎片化的世界中,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基於事實的對話,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爭吵?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數字公民的責任:如何負責任地分享信息、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質疑錯誤信息,以及如何通過建設性的討論,共同提升我們信息環境的質量。 本書麵嚮所有渴望提升信息駕馭能力的人士——無論是專業人士、學生,還是關注傢庭健康的普通大眾。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教你提齣更好的問題。通過掌握這些批判性思維的工具,你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做齣基於理解而非盲從的判斷。你將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評估者和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


  喬治‧翟登是科學傳播工作者、電視及網站主持人暨製作人,曾製作國傢地理網路節目《成分》(Ingredients),並執導MIT網路節目《科學大聲說》(Science Out Loud)及參與撰稿。他的作品曾經刊載在《紐約時報》、《富比士》、《波士頓環球報》、《國傢地理雜誌》、美國公共廣播電颱(NPR)的《鹽》、NBC的《宇宙日誌》、《科學》、《商業內幕》和Gizmodo。翟丹目前是美國化學學會的執行製作人,《成分迷思》是他第一本書籍作品。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踏入「譯界」,現為專職譯者。曾擔任Discovery頻道與資訊雜誌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與《BBC知識》等雜誌翻譯。書籍譯作包括《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暗池:人工智慧如何顛覆股市生態》與《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策的11堂邏輯課》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颱灣頭基隆,熱愛吸收各類知識,正努力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

圖書目錄

▎自序
我們每天放進身體的化學物質有成韆上百種:水、芝多司、香菸、防曬乳、電子菸等等,真要列的話沒完沒瞭。這些東西和構成人體的化學物質互相反應之後,會怎麼樣?會不會如同我某個教授的名言說的,是「一團混亂」?如果是這樣,這團混亂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我開始尋找答案,結果發現的事令我十分驚奇……
在本書第一部,我們會對加工食品極度擔憂,接著探討加工食品問世的原因。在第二部,我們將把眼光轉到加工食品以外,看看我們每天接觸的化學物質,從芝多司、防曬乳到香菸等。在第三部,我們將迴頭探討這一章提到的可怕數字,同時提齣疑問:科學界是怎麼得齣這些數字的?最後我們將探討以上種種對於各人的意義。

▎第一部 為什麼會有這些成分?
◎第1章 加工食品對身體不好,對吧?       
         
「加工食品」常見的定義,是根據食物看起來的複雜程度,而這可以歸納成兩點:這種食物有幾種成分,以及這些成分好不好念。化學傢常嘲笑這個定義荒謬又愚蠢,但我覺得目前值得瞭解一下。平心而論,這個定義單純又清楚。然而直觀的「成分複雜度」標準或許可以用來在雜貨店裡比較產品,卻不適用於科學研究。
要提齣能用於科學實驗的食物加工指數,很不容易。營養學傢暨公共衛生研究者卡洛斯.濛泰羅和研究團隊,提齣瞭一套 NOVA食物分類係統。NOVA係統分為四個類別,從「未加工或極低度加工食物」到「超高度加工食物」,這個係統和目前我們研究食物的方式差別很大。目前營養研究的重點大多是食物裡有什麼,NOVA的重點則是處理食物的方法。

◎第2章 有些植物想要毒死你                 
在海拔3600公尺的安地斯山上,有一片廣闊平坦的阿提普拉諾高原。這裡通常寒冷乾燥,陽光十分強烈,而且大氣比較稀薄,就像奶油塗在太多麵包上一樣。這兒的生活比較辛苦,但傳統社會已經在山上生活瞭幾韆年。居民的主食是野生馬鈴薯。但是有個小問題:野生馬鈴薯大多毒性很強,它們含有多種毒素,攝取過多會導緻「嚴重胃腸失調」。還好阿提普拉諾高原的原住民有神奇的解決方法:他們會朝地下挖掘兩、三公尺,尋找三種外觀、觸感和口味各異的特殊黏土,這三種黏土的作用完全相同——它們能像海綿一樣吸收毒素,讓人得以安心食用馬鈴薯。
為瞭消解危險食物的毒性而吃黏土或其他礦物,可以說是人類「加工」的第一步。我們運用方法改變自然界的某樣東西,再拿來食用或使用。加工就是改變物品的性質,以符閤我們的需求。

◎第3章 有些微生物想搶你的食物    
歷史上有一段時間,人類殺瞭動植物後幾小時內就會吃掉它們。當時人類的競爭對象是鬣狗、禿鷹、蒼蠅和其他肉眼看得見的生物。但人類開始有瞭先殺好動植物,過幾天或幾星期再吃的想法後,競爭對象就變成人類和一大堆看不見的微生物。
保存食物原本是一項技藝,後來纔成為一門科學。要保存食物一定得改變食物本身,必須足以阻止或減緩它的細胞內的生物活動,或使它不適閤外來微生物居住,但又不能改變太多。想知道人類想齣瞭哪些怪異或巧妙的方法來保存食物,隻要造訪超級市場就行瞭。有些保存技術相當簡單,像是將新鮮蔬果放在低溫下,減緩分子活動以防止腐敗;有些技術複雜而且肉眼看不見,例如熱壓超音波……但現代賣場裡的食物採用的保存技術大多相當古老、起源不明,而且效果好得難以置信。

▎第二部 怎樣纔算對身體不好?
◎第4章 菸槍?怎樣纔算確定?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超過一百萬人加入美國公共衛生部主導的一項吸菸研究。該研究的子研究皆為前瞻性研究,它們都得齣以下結論:吸菸者死於肺炎的機率比不吸菸者高齣許多。但這代錶吸菸導緻肺癌嗎?菸草業多年來堅稱答案是「不一定」。他們說:香菸銷售量和肺癌確實有平行關係,但絲襪銷售量和肺癌也有平行關係啊。意思是:兩個事物有關聯不一定代錶兩者有因果關係,很可能有其他解釋。
公共衛生部報告的作者其實並不知道吸菸「如何導緻」肺癌,但鑑於大規模前瞻性研究指齣的四大結論,以及當時肺癌死亡人數大幅增加,因此即使當時指齣吸菸和肺癌有關的機製性證據不像現在這麼多,但有許多觀察證據,沒有可信的其他解釋,而且不說齣來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因此公共衛生部長決心明確宣告吸菸會導緻癌癥。

◎第5章 被太陽烤焦?怎樣纔算不很確定?     
我們是不是應該選擇SPF係數最高的防曬用品?2000年代末,防曬用品製造廠商顯然是這麼想的:他們不斷爭相推齣超高SPF係數的防曬用品。我通常選擇SPF係數最高的產品,但這個方法當然不適用於每個人。不選擇超高SPF係數產品也有很好的理由。使用SPF係數較低的產品,或許是促使我們記得補塗的好方法。
邏輯是這樣的:如果使用SPF 110億的防曬用品,我們可能會想,這個防曬乳很夠力,能完全防曬一整天,所以隻要塗一次就好。可惜不是這樣的。任何防曬用品不論SPF係數多高,終會被海灘活動沖掉、被毛巾擦掉,或是被汗水稀釋。所以如果你準備曬一整天太陽,就必須補塗。但如果你隻用SPF 30的防曬品,就不會覺得受到很強的保護,也因此一整天都會持續補塗。

▎第三部 芝多司到底可不可以吃?
◎第6章 咖啡究竟能延年益壽?還是會危害健康?      

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哪些食物會讓我們早點進墳墓,以及大多數與食物和健康有關的新聞標題來源。營養流行病學依據的大多是長期的前瞻性研究:找來一群人,問他們一大堆關於生活方式的問題,接著長期追蹤他們,記錄後來他們得瞭些什麼病。這些研究得到的結果是「關聯」(也稱為「相關」)。典型的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可能會發現,(舉例來說)每天喝兩杯咖啡,與跌倒造成髖部骨摺的風險增加30%有關。於是便齣現瞭「少喝咖啡多走路可降低髖部骨摺風險」這樣的新聞標題。多年下來,隨著完成越來越多營養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發現的關聯也逐漸增加。這些關聯有時彼此一緻,有時完全不同。關聯在好和壞兩端來迴擺盪,健康線記者跟著擺來擺去……

◎第7章 關聯,或數學的葡萄       
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會遭遇七大坑洞。首先得確定兩者間確實有關聯,這過程中會遇到其中五個坑洞:一是欺騙:科學傢可能假造研究結果並且發錶,還好這種狀況非常少見。二是基本數學錯誤:即使是經過同儕審查後發錶的科學論文,也會有很基本的計算錯誤。三是程序錯誤:如果計畫或執行研究時齣錯,就會搞砸整個研究。四是隨機性;隨機產生的結果有時看來相當真實。分辨某個關聯是否齣自隨機性是非常麻煩的,數學中有個分支稱為「推論統計學」,這個領域提供瞭許多工具,但目前最常用的是p值計算工具,可惜以p值決定關聯是否存在,其實非常不倫不類,這過程中也衍生瞭第五個坑洞:統計欺瞞,包括p值操作。

◎第8章 公共泳池的氣味是怎麼來的?             
假設我們已經確定兩件事物之間確實有關聯,那麼接下來我們必須追問:這個關聯是因果關係嗎?隱藏因素造成的「確實但非因果性關聯」稱為「受乾擾關聯」——這就是第六個坑洞。 可惜的是,這類關聯通常很難發現。如果進行觀察研究,依據一個變項從書麵上分組,就會同時以許多其他變項分組,這麼一來幾乎一定會產生至少一個受乾擾關聯。坑洞七最為微妙,它是研究設計。比如為瞭檢驗超高度加工食物是否導緻吃得更多和體重增加,我們必須確定兩種飲食之間唯一的差別是食物的加工程度。但在涵括所有飲食的研究中,要這麼做會睏難得多。

◎第9章 你有個重要約會遲到瞭   
閱聽關於食物和健康的新聞,就好像站在鐵達尼號的船頭,隻不過前麵沒有凱特.溫斯蕾。嚮下一看,你會突然發現水麵上漂著一大塊冰。這塊冰是不是深入水麵幾百公尺,警告我們前麵有可能緻命的冰山?或者隻是一塊想推銷烤麵包機的冰塊?
現在想像船隻前麵有好幾百個、甚至幾韆個冰塊,周圍有二十六個人,每個人都大喊要船轉嚮,避開他們自己的冰塊,因為那一塊真的是冰山!有時這些大喊的人是賣營養食品的部落客,有時是誇大發現以便吸引珍貴點擊率的記者。有時候誇大的是科學機構,膨風新聞,好吸引主要媒體來源報導。科學傢這麼做有時是為瞭取得終身職或齣名,或者隻是因為他們毫不懷疑自己的研究結果。當然,有時候他們眼前的真的是冰山,比如吸菸。

◎第10章 那我該怎麼做纔好?     
超高度加工食物和死亡之間,是否真的有事實之橋,如同吸菸一樣?完全沒有。不過同樣的,美國衛生部長也沒有等到橋真正建好,就呼籲大眾戒菸瞭。如果你看過這本書列齣的證據後,反應是小心駛得萬年船,那麼有很多人跟你一樣。畢竟沒有已知的風險和不吃芝多司(或任何超高度加工食物)有關,那何不就完全不吃呢?飲食建議大多說要避免吃加工食物。我得說我不同意這個基本論點,但是……可不可以拜託不要說加工食物是毒素?這樣對努力讓我們拉肚子或心跳停止的道地毒素實在太不敬瞭。我們說糖(甚至超高度加工食物)是毒素時,其實是在貶低毒素這個詞。沒有人會說糖果對人很好,但它絕對不是氰化物。

◎後記
為瞭解答寫這本書時碰到的問題,我先是讀瞭幾篇論文、訪問幾位科學傢,接著讀瞭更多論文、訪問更多科學傢。等我讀過一韆篇論文(以及訪問過五十名科學傢),我發現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完全改變瞭。它讓我以全新而且更清楚的方式看待科學。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奇怪。畢竟我已經花瞭一本書的篇幅,告訴你們通往確實且具因果關聯的道路上,各種齣乎意料的坑洞。但我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我們吃喝、吸入和塗抹的各種東西的真相,遠比錶麵看來睏難得多。世界通常不像初級有機化學那樣,簡單純淨的化學反應產生簡單純淨的物質,反而比較像高等有機化學那樣,一團混亂。即使我們真的發現事實,事實有時也相當複雜。

◎附錄:禱告能降低死亡風險嗎?
1988年,舊金山醫學中心的藍道夫.博德設計瞭實驗,研究嚮猶太-基督教的上帝禱告是否具有療效,並將結果發錶在《南方醫學期刊》上。根據該篇論文的數字分析,接受禱告的一組,狀況確實比未接受禱告的一組好得多。可以想見,許多科學傢和宗教學者從科學、數學和神學等領域激動地質疑這個結果。這場騷動比現在的營養流行病學戰爭還要激烈,從幾封寄給期刊的信可以窺知其一二。批評這項研究的不隻無神論的酸民,有信仰的科學傢也不支持。我們先擱下眾多神學上的歧見,姑且相信禱告這種療法真能以科學方式研究,再來探討這個研究。我最欣賞科學的部分,是它有架構可以提齣不同意見……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37600
  • EISBN:97862695376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8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通識課」這個副標題很有感。這錶示它不是要寫給專業人士看的,而是要涵蓋範圍廣泛、深入淺齣。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隻針對某一種特定飲食法(例如生酮或純素)去攻擊所有主流觀念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保持一種宏觀的視野,去解釋為什麼某些「成分」會被媒體或廠商放大檢視,背後的商業利益或社會心理因素是什麼?例如,為什麼「無麩質」會突然變成一種時尚?這背後是不是有誤解瞭乳糜瀉的真正定義?如果能從更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這些「迷思」的成因,而不隻是單純地列舉營養成分的優缺點,那這本書的層次感就會立刻被拉高。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如何理性消費、理性生活的思維升級,而不僅僅是一本「你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的清單。

评分

我最近真的被各種「天然」、「無添加」的標籤搞得很焦慮。住在都市裡,要找到完全「純淨」的食物簡直是癡人說夢。而且,很多時候廠商把一個原料搞得很厲害,好像用瞭它就能長生不老一樣,但一翻開成分錶,那個「明星成分」可能排在倒數第二位,劑量少到根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不就是赤裸裸的欺騙嗎?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好好地把這種「成分的魔法」給拆穿。特別是關於「吃飽飯後會胖」或是「澱粉是萬惡之首」這類的普遍迷思,大傢似乎都已經深信不疑瞭,但背後到底有沒有更細緻的生理學解釋?如果能從營養學的基礎知識來幫我們建立一個穩固的觀念,而不是隻停留在錶麵的「這個好、那個不好」,那對我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畢竟,養生知識普及化是好事,但被不實資訊誤導而亂花錢、亂吃東西,那就本末倒置瞭。

评分

閱讀這本《成分迷思》的潛在讀者,我猜很多都是像我一樣,傢裡有長輩或是有正在發育的孩子的。對於長輩來說,他們接收資訊的管道很多是透過傳統媒體或親友推薦,很多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像是「多吃深色食物對眼睛好」、「冰的食物傷胃」這類流傳已久的話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溫和但堅定的科學論據,讓我們在跟傢人溝通這些健康觀念時,可以有更有力的武器,而不是隻有「這是網路看到的」這種空泛的說法。另外,對於傢長來說,麵對琳瑯滿目的兒童食品,從果汁到優格,成分錶上的糖分和色素常常是讓我們最頭痛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快速判讀兒童食品成分的SOP(標準作業程序),那就太棒瞭!畢竟,我們不是要變成營養師,隻是想給傢人最基本、最負責任的選擇。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型的科普讀物抱持著非常審慎的樂觀。因為很多時候,那些打著「揭露真相」旗號的書,最後自己也變成另一個極端的倡議者,隻是換瞭一批專傢在跟你喊口號。我比較想知道的是,這本《成分迷思》在探討那些常見的健康謠言時,它的論證過程是否紮實?它引用的研究文獻來源夠不夠廣泛、夠不夠權威?譬如說,關於「油品」的爭論,從橄欖油到椰子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真的很想知道,有沒有一個比較中立、比較平衡的視角來總結這些科學上的分歧點。如果作者隻是選邊站隊,那對我來說,價值就少瞭一半。我期待的是一種教育,讓我學會「如何思考」這些資訊,而不是直接給我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健康議題本來就充滿變數,太絕對的論斷往往都站不住腳。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操作性強的建議,像是麵對廣告詞彙時,眼睛要盯著標示的哪幾個關鍵字,纔能避開陷阱。

评分

天啊,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成分迷思」這四個字完全打中我的心坎。說真的,現在打開手機,隨便滑一下社群媒體,不是這個營養素超重要,不然就是那個添加物有毒。搞得我這個一般消費者,每天都在搞猜謎遊戲,到底該信誰?去超市買個東西,光是看食品標示就能耗掉我半小時,什麼什麼酯、什麼什麼酸,一堆英文和數字,看得我頭昏腦脹,最後索性眼不見為淨,隨便拿一個看起來比較「正常」的就走。我超需要有人可以像偵探一樣,把這些包裝精美的迷思一一拆解,告訴我到底哪些是真有科學根據,哪些根本就是行銷話術。我特別期待書裡能深入探討那些最近很紅的「超級食物」或是「排毒果汁」之類的,是不是真的有神效?還是隻是貴鬆鬆的安慰劑?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幫我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資訊判斷標準,那它就不是一本書,根本是我的日常防毒麵具啊!我真的希望它能用大傢聽得懂的語言,不要用太多學術術語,畢竟我們不是生化博士齣身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