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紀植物圖鑑:從200多幅植物剖析掛畫認識植物學的世界 (電子書)

19~20世紀植物圖鑑:從200多幅植物剖析掛畫認識植物學的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娜‧羅倫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植物学
  • 历史
  • 插图
  • 博物学
  • 科学
  • 艺术
  • 电子书
  • 19世纪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優美的古典植物插畫與學術研究的完美結合
科學、藝術、歷史都在這本植物掛畫集交織共舞,精巧的描繪了植物的一生。

★植物界專家好評推薦
Alvin Tam/Alvin @ 春及殿 Primavera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
葉綠舒/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鄭杏倩/植物藝術工作者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正處於科學發現的黃金時代,博物學家們探索著地球的各個角落,顯微鏡的發展使科學家得以探索過去無法想像的微型世界。
人們對於知識的好奇心不再侷限於少數菁英,教育被認為是所有人應享有的權利,
因此,植物學圖鑑掛畫誕生了,做為教育之用,傳播新的植物學知識。
課堂教室中掛著這些精美的、大幅彩色的科學植物圖像,它正是當時代的藝術、科學和教育的綜合結晶。

植物學家安娜•洛朗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共兩百多幅精美的植物學圖鑑掛畫,
從植物解剖、物種間的差異比較、不同的型態等,展示驚人的細節,並附上解釋其歷史和有關該植物物種的文字介紹。
任何對於自然世界感興趣,喜愛自然學,植物學,科學以及任何熱愛植物的人都不可錯過此書。

【佳評推薦】
「在百多年前,各種專門描繪植物的插畫一直只深藏於貴族流連的植物園、刊物或者大學敎科書上,但不減插畫師們對紀實風格的執著。作者精選介紹一幀一幀栩栩如生的莊嚴古畫,讓我神往殖民帝國時代的背景,來認識在不同時空下的人如何窺探植物的奧妙。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備,美不勝收!」
──Alvin Tam/Alvin @ 春及殿 Primavera

「如果喜歡收集精美的植物手繪圖書籍,一定不能錯過《19~20世紀植物圖鑑》。植物科學繪圖不只在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常常成為大家蒐藏的作品。而且這本書有別於以往,書中珍貴的彩色繪圖所繪製的對象,除了植物,還有植物的生態環境、疾病、細胞組織以及化石。無論是喜歡繪畫,還是喜歡植物,這本書都值得收藏。」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

「而除了掛圖本身已經具有的豐富資訊外,有關圖的所有身家背景(相關資訊)在本書中羅列的一清二楚。讓有興趣的人可以輕鬆的追到原始出處,而這個動作,是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之基本信仰!非常推薦有收集控的人,人手一本!」
──鄭杏倩/植物藝術工作者

【審訂】胖胖樹 王瑞閔
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以保護熱帶雨林、保存熱帶植物為一生志業。 著作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與《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等書,並曾獲得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等諸多著作獎項。

【植物生理審訂】葉綠舒
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從小是生物迷、歷史迷,現在從事科普寫作,致力於推廣正確的科學知識。著有《番薯原來是外國人:ㄓㄨㄥˋ出來的37堂植物課》、《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在臉書粉專「植物生理學」出沒頻繁。
自然之境:植物世界的奇妙探索 本书是献给所有对自然、生命科学以及植物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导览。它不聚焦于某一时期的图鉴编纂,而是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广阔的、跨越时空的植物学世界,深入探究植物生命的多样性、演化历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角色。 本书的主旨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植物学认知框架,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态互动,全面解析植物王国如何运作,以及人类如何理解和记录这些奇妙的生命体。我们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揭示植物学研究的脉络与魅力。 --- 第一部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绿色基石 本部分追溯植物生命的悠久历史,探究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者如何改变了大气成分,并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植物的黎明——从藻类到先驱者 水中的起源: 探讨蓝细菌和真核藻类在早期地球海洋中发生的关键演化事件。重点分析叶绿体的内共生理论,这是植物生命得以诞生的核心事件。 登陆的挑战与机遇: 深入剖析植物从水生环境向陆地进发的艰难历程。我们详细考察苔藓植物(Bryophytes)的结构适应,如角质层、气孔的出现,以及它们在原始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中的作用。 孢子与世代交替: 清晰阐释植物生命周期中世代交替的复杂性,理解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相对优势如何随着植物类群的演化而变化。 第二章:维管植物的崛起——现代陆地的主宰 蕨类植物的辉煌: 考察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出现如何推动植物体型向高大发展。重温石炭纪森林的盛景,以及这些早期维管植物如何形成地球上的第一批化石燃料。 裸子植物的适应性: 分析种子结构的革命性意义——保护胚胎并实现远距离传播。探讨松柏、苏铁等裸子植物在干旱和寒冷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被子植物的胜利: 集中讨论开花植物(Angiosperms)的成功秘诀。花朵和果实的协同演化,以及双受精现象,如何使其占据了今日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态位。 --- 第二部分:结构与功能——植物体的精密工程学 本部分将植物视为高效能的生物机器,解析其各个器官和细胞层面的精妙设计。 第三章:微观世界的奇迹——细胞与组织 细胞壁的秘密: 详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复杂细胞壁,以及它如何提供结构支撑和抵抗病原体。区分初生壁与次生壁的化学差异。 生命的管道系统: 详细描绘木质部(Xylem)中导管和管胞的结构,解释蒸腾拉力如何驱动水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最高叶片。对比韧皮部(Phloem)中筛管和伴细胞在糖分运输中的作用(质流假说)。 分生组织与生长: 介绍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形成层),解析植物无限生长的机制,以及对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的控制。 第四章:光合作用的深度剖析——能量的转化 超越“光反应”和“暗反应”: 深入探讨叶绿体内的囊状体膜和基质中发生的生化反应链。分析电子传递链如何产生ATP和NADPH。 卡尔文循环的效率优化: 详细解读光合作用的固碳过程,并对比C3、C4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优化二氧化碳固定效率的生理策略。 光敏色素与环境信号响应: 探讨植物如何利用光线作为信号,通过光敏色素(Phytochromes)和向光性因子(Phototropins)来指导生长方向和开花时间。 --- 第三部分:生态关联与人类互动——植物在世界中的角色 本部分关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动态关系,以及人类文明对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 土壤的塑造者: 考察根系分泌物、菌根(Mycorrhiza)和根瘤菌(Rhizobia)在土壤肥力、矿物质吸收和固氮过程中的关键贡献。 防御与合作: 分析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包括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和单宁,用以抵抗食草动物和病原体。同时,探讨植物如何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来招募天敌。 传粉的艺术与科学: 详细阐述动物传粉与风力传粉的各自优势。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兰花的拟态或无花果的虫媒关系),展示协同演化如何驱动了生物多样性的爆发。 第六章:植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伦理 从传统农耕到分子育种: 回顾人类驯化主要作物的历史,并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在提高作物产量、抗逆性和营养价值方面的前景与挑战。 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讨论药用植物的生物碱提取、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生物燃料的开发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强调对珍稀和濒危植物的保护策略。 植物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望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如何正在重塑我们对植物生命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解析全球植被动态。 --- 总结: 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物种识别,提供一个深邃的、充满活力的植物学视野。通过理解植物的结构、功能、演化和生态互动,读者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静默的生命形式,是如何支撑起整个地球的生命系统,并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它是一本面向未来思考者的指南,激发对科学探索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娜‧羅倫Anna Laurent
安娜是一位作家、製作人兼攝影師,與哈佛大學的阿諾德樹木園(Arnold Arboretum)、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植物園有合作關係,也是《園林設計》(Garden Design)雜誌的特約編輯,以及《印刷》(Print)雜誌的專欄作家。她目前居住於洛杉磯與紐約市。

譯者簡介

張雅億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中英筆譯組畢業,現專事翻譯。譯有《設計大師語錄》、《電影大師語錄》、《料理世界史》、《自然的祕密絮語》、《醫生我到底怎麼了》、《世界之樹》等書。

图书目录

引言:
科學家、插畫家與教育家 

I.    石蒜科     
II.    繖形科     
III.    天南星科    
IV.    菊科      
V.    十字花科    
VI.    石竹科     
VII.    旋花科     
VIII.    葫蘆科     
IX.    蘇鐵科     
X.    茅膏菜科    
XI.    大戟科     
XII.    豆科      
XIII.    水鱉科與睡蓮科 
XIV.    百合科     
XV.    芭蕉科與鳳梨科 
XVI.    木犀科     
XVII.    蘭科    
XVIII.    罌粟科   
XIX.    松科      
XX.    薔薇科     
XXI.    茜草科     
XXII.    茄科      
XXIII.    葡萄科   
XXIV.    類型    
XXV.    參考書目    
詞彙      
索引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87044
  • EISBN:978986408748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1.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在找一本能系統梳理植物學基礎知識的書,市面上很多不是太過學術艱澀,就是內容太過淺薄。這本電子書的目錄結構給我一種很紮實的感覺,它似乎試圖在科學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從標題來看,它涵蓋的年代跨度很廣,這意味著內容可能不只介紹現存物種,還可能涉及歷史上的分類變革或者某些已經消失的植物形態。我很期待它如何透過「剖析掛畫」這種獨特的視角來呈現植物的結構細節,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來得直觀多了,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視覺輔助絕對是加速理解的捷徑。

评分

作為一個對自然觀察有熱情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書籍的實用性與收藏性。這本電子書如果能提供優良的書籤功能和快速檢索系統,在野外或者植物園查閱時就能發揮極大的便利。而且,如果它能像傳統的植物圖鑑一樣,對每種植物的形態特徵有清晰的標註,那麼在戶外辨識物種時就能派上用場。我希望這不只是一本靜態的展示,而是能激發讀者走出去、親身去對照和觀察的誘因。好的圖鑑應該是連結書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橋樑,不知道這本電子書是否能做到這一點。

评分

閱讀體驗上,我個人比較挑剔電子書的字體和色彩表現。鑑於它是一本圖鑑,色彩的準確度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花卉和葉片的色澤描述。我希望它的電子墨水屏優化或者顯示技術能夠忠實呈現原版的細膩層次,而不是過度飽和或失真。此外,如果這本書能在內容介紹中穿插一些與植物相關的歷史軼事、採集故事或者科學家的小傳記,那就更完美了。這種人文氣息的點綴,能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鮮活有趣,讓人讀起來更有代入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設計感真的讓我眼睛一亮,尤其是那些插圖的細膩程度,簡直是藝術品等級。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內容,但光是瀏覽那些精美的圖樣,就覺得非常享受。書的電子化處理做得挺到位,縮放和導航都很流暢,對於在平板上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善,這點真的要給個讚。封面設計就已經透露出一股懷舊又專業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書裡的植物世界到底有多豐富。我覺得這類圖鑑型的書籍,視覺體驗是影響閱讀意願的關鍵,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讓人感覺這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可以反覆欣賞的畫冊。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電子書市場競爭激烈,很多看似華麗的書其實內容空洞。但這本《19~20世紀植物圖鑑》光是書名裡「圖鑑」兩個字,就讓人對其收錄的植物多樣性和深度抱持著高度期望。我特別關注它如何處理植物的「時代性」——20世紀的植物學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從細胞學到遺傳學都有重大突破,這本書如果能巧妙地將這些知識點融入到對植物結構的描繪中,那價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個人對於那些比較少見、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觀察到的深層結構最感興趣,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細節來滿足這種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